❶ 盜汗怎麼治
中醫如何解說盜汗
從中醫觀點來看,夜間盜汗有可能是氣虛或陰虛造成,如果是氣虛引起的盜汗,一般是血管擴張功能不好,可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方來調整;心血不足造成的盜汗,心悸少寐,宜補血養心,以歸脾湯加減方來治療;
如果是陰虛體質引起,身體出現燥熱症,也會有盜汗現象,此時可用六味地黃丸加減方來改善。此外,陰虛火旺的盜汗,五心煩熱,宜滋陰降火,用之以當歸六黃湯加減方,但建議由醫生鑒別診斷後,再服葯改善。
盜汗分為兩種,一種屬生理性的,一種屬病理性的。現代醫學認為,小兒代謝旺盛,活潑好動,出汗往往比成人量多,屬生理現象。另一種指入睡後出汗,醒後即止,多屬虛勞之症,尤以陰虛者多見。中醫的說法是「陰虛則盜汗」,「陽虛則自汗」。
臨床也有因陰虛而陰損及陽的陰陽兩虛,由血瘀而致水濕內停的血瘀與水濕並見等,鑒別時更需詳審,所以又細分為:陰虛盜汗、陽虛盜汗、氣虛盜汗、血瘀盜汗、血虛盜汗、濕阻盜汗、外感盜汗。
❷ 小兒盜汗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典型症狀
盜汗主要表現為夜晚睡眠過程中出汗,甚至可能會浸濕睡衣或床單、被褥,醒後汗自止。根據中醫辨證的觀點,盜汗常見的證型包括心血不足、陰虛火旺等。不同證型的臨床表現均有所差異。1、心血不足常表現為睡則汗出,醒則汗止;心悸、失眠多夢、眩暈健忘、氣短神疲、面色缺少光澤;舌淡苔薄,脈虛。2、陰虛火旺主要表現為晚上睡覺出汗,午後潮熱(自覺熱感從面或胸蔓延至全身)、形體消瘦、五心煩熱(手足心熱、心胸躁熱)、顴紅、口渴,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並發症
病程日久或病變重者,則會出現陰陽虛實錯雜的情況,甚至陰陽兩虛之證。
盜汗以虛證為多,臨床主要通過益氣養陰,固表斂汗的原則來進行治療。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觀點,不同證型的盜汗,治療原則有所差異。如心血不足主要為補血養心,陰虛火旺主要為滋陰降火。若盜汗因久病所致,在治療過程中除止汗外,還應側重於原發病的控制。
葯物治療
1、心血不足(1)方葯:歸脾湯加減。(2)常用加減中葯:龍骨、琥珀粉、硃砂、柏子仁、合歡皮、生黃芪、浮小麥等。(3)中成葯:參松養心膠囊、安神顆粒、歸脾丸等。2、陰虛火旺(1)方葯:當歸六黃湯加減。(2)常用加減中葯:秦艽、銀柴胡、白薇、太子參、玄參、阿膠、蓮子心、肉桂等。(3)中成葯:知柏地黃丸、龜膠養陰顆粒等。
手術治療
盜汗一般無需進行手術治療。
❸ 小兒盜汗怎麼辦
出汗是人體的生理現象,所有人都會出汗,通過出汗帶走身體內多餘非水分和代謝物質。由於小兒生長發育迅速,新陳代謝較成人旺盛,所產生的熱量及代謝產物也相對較多。那麼,小兒盜汗怎麼治療呢?
1、輕型盜汗:輕型盜汗的小兒,多數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時許或在醒覺前1~2小時時汗液易出,汗出量較少,僅在醒後全身或身體某些部位稍有汗濕,醒後則無汗液再度泄出。
2、中型盜汗:中型盜汗的小兒,多數入睡後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則可使睡裝濕透,醒後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後,再入睡即不再出汗。這種類型的盜汗,病兒常有烘熱感,熱作汗出,醒覺後有時出現口乾咽燥的感覺。
3、重型盜汗:重型盜汗的小兒,汗液極易泄出。入睡後不久或剛閉上眼即將入睡時,即有汗夜大量湧出,汗出後即可驚醒,醒後汗液即可收斂。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濕,一夜非數次替換睡裝則無法安睡。這些病兒常伴有明顯的烘熱感,煩躁,汗後口乾舌燥,喜歡涼水。平時可伴有低熱或潮熱,五心煩熱,顴紅,消瘦,尿色深,尿量少,大便乾燥。
1、黑豆烏梅湯:黑豆100克,先泡半天,慢火煮熟,加入烏梅適量,白糖調好口味,吃豆喝湯。每日一劑,頻頻喂服。
2、桑烏煎:桑椹20克,烏梅20克。用法:水煎服,每天2~3次。每日一劑,頻頻喂服。
3、參麥止汗茶:太子參10克,浮小麥15克,紅棗5枚。將紅棗洗凈劈開,與太子參、浮小麥共入沙鍋中,加清水適量,以文火煎煮30分鍾,濾去殘渣,加糖調味即可。每日1劑,頻頻喂服。
4、百合山葯粥 :百合10克,山葯20克,粳米50克。 先將百合水發洗凈,與山葯、粳米共入沙鍋中,加清水適量,以文火煎熬至熟爛粥成,食用時可加佐料調味。 每日1劑,頻頻喂服。
5、黃芪粳米粥:黃芪20克、粳米50克、白糖適量。將黃芪煎汁,用汁煮米為粥,放入白糖調味溫服。每日1劑,頻頻喂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