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認知治療方法

認知治療方法

發布時間:2023-10-22 06:05:09

1. 認知行為療法的7個步驟

認知療法的執行流程
認知療法對心理障礙的醫治關鍵取決於緩解或清除這些作用失衡的認知能力活動,並協助病人創建適應能力的作用,激勵病人對造成阻礙的邏輯思維和認知過程,及其感情、主觀因素等內部要素開展自身監督。他在1985年明確提出了五種實際的認知能力醫治技術性。

1.鑒別全自動邏輯思維
因為引起心理障礙的思維模式是全自動出現的,已組成了學員思維模式的一部分,大部分學員不可以意識到在消極情緒反映之前會存有著這種觀念。因而在醫治全過程中,老師最先要協助學員學好發覺和鑒別這種自動化技術的創造性思維。老師能夠選用提出問題、自身演試或效仿等方式 ,找到造成消極情緒反映的觀念。

space

2.鑒別認知能力性不正確
說白了認知能力性不正確即學員在定義和抽象性上易犯的不正確,如第一節中提及的一些非理性行為邏輯思維。這種不正確相對性於自動化技術觀念更難鑒別,因而教師徵求並紀錄學員的自動性邏輯思維,隨後協助學員梳理出他們的一般規律性。

3.真實有效檢測
真實有效檢測便是將學員的全自動邏輯思維和錯誤觀點做為一種假定,激勵他在嚴苛設計方案的行為模式或情景中對假定開展檢測,使之了解到原來意識中不切合實際的地區,並主動改正,它是認知療法的關鍵。

space

4.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技術便是讓學員意識到自身並不是被別人留意的管理中心。許多學員總覺得自身是他人留意的管理中心,自身的一言一行都是遭受別人的點評。因此,他經常覺得自身是乏力的,敏感的。假如學員覺得自身的行為舉止稍有改變便會造成周邊人的留意和非難,那麼教師能夠使他不象之前那般去與人相處,即在行為舉止上稍有改變,隨後規定他紀錄他人副作用的頻次,結果他發覺非常少有些人留意他言談舉止的轉變,他當然會了解到自身過去意識中不科學的成份。

5.抑鬱症或焦慮情緒水準的監管
大部分學員都覺得她們的抑鬱症或抑鬱情緒會一直不會改變的持續下來,而事實上,這種心態經常有一個剛開始、高峰期和消散的全過程,而不容易始終持續。讓接納咨詢的學員感受這類心態升降轉變,並堅信能夠根據自身監管,把握消極情緒的波動,進而提高改變的信心。

2. 什麼是認知療法

認知療法(Congnitive therapy)於本世紀60~70年代在美國產生,是根據人的認知過程,影響其情緒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求治者的不良認知,從而矯正並適應不良行為的心理治療方法
認知療法是新近發展起來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它的主要著眼點,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認知問題上,意圖通過改變患者對已、對人或對事的看法與態度來改變並改善所呈現的心理問題。
由於文化、知識水平及周圍環境背景的差異,人們對問題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認知。所謂認知一般是指認識活動或認識過程,包括信念和信念體系、思維和想像。具體來說,「認知」是指一個人對一件事或某對象的認知和看法,對自己的看法,對人的想法,對環境的認積和對事的見解等等。例如:同樣的一所醫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認識和經驗,把它看成是一個「可怕的場所」,不小心就會被打針;一般人會看成是「救死扶傷」之地、可幫其「減輕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則可能把醫院看成是「進入墳墓之門」。所以,關鍵不在「醫院」客觀上是什麼,而是被不同的人認知或看成是什麼不同的認知就會滋生不同的情緒,從而影響人的行為反應。因此,「認知療法」強調,一個人的非適應性或非功能性心理與行為,常常是受不正確的認知而不是適應不良的行為。正如認知療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貝克(A·T·Beck)所說:「適應不良的行為與情緒,都源於適應不良的認知,因此,行為矯正療法不如認知療法。」例如,一個人一直「認為」自己表現得不夠好,連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歡他,因此,做什麼事都沒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認知療法的策略,便在於幫助他重新構建認知結構,重新評價自己,重建對自己的信心,更改認為自己「不好」的認知。認知理論認為人的情緒來自人對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評價、解釋或哲學觀點,而非來自事情本身。情緒和行為受制於認知,認知是人心理活動的決定因素,認知療法就是通過改變人的認知過程和由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觀念來糾正本人的適應不良的情緒或行為。治療的目標不僅僅是針對行為、情緒這些外在表現,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維活動和應付現實的策略,找出錯誤的認知加以糾正。
認知療法是用認知重建、心理應付、問題解決等技術進行心理輔導和治療,其中認知重建最為關鍵在於如何重建人的認知結構,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認知療法的大師們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艾利斯(Ellis)認為,經歷某一事件的個體對此事件的解釋與評價、認知與信念,是其產生情緒和行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認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只有通過疏導、辨論來改變和重建不合理的認知與信念,才能達到治療目的。梅欽伯姆(Meychenbaum)認為,人的行為和情緒由自我指令性語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語言在兒童時代就已經內化,雖在成人期意識不到,但仍在控制人類的行為和情緒。如果自我指令性語言在形成過程中有誤,則會產生情緒障礙和適應不良行為。因此,治療包括學習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像技術來解決問題等。克也指出,心理困難和障礙的根源來自於異常或歪曲的思維方式,通過發現、挖掘這些思維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現實的思維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的適應環境。
從另一角度言,認知療法乃是針對心理分析療法的缺陷而發展起來的。因為在心理分析治療時,常著重於心理與行為的潛意識和情感症結,而這種潛意識的慾望或情感,往往只是施治者的分析推測,不容易向患者解釋,也不容易被患者接受,更不易作為治療的著眼點來操作。治療把著眼點放在認知上,它不必管看不到、也抓不到的潛意識,只要更正這些可用語言描述的觀念、想法、信念,處理好非功能的「認知」即可。既明顯,又具體,易取得患者的理解與協作。
認知療法強調,常見的心理障礙的中心問題是某些歪曲的思維。認知治療在於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方法以克服盲目、錯誤的認知。從廣義的角度看,認知療法包括所有能改變錯誤認知的方法,如說明、教育、批評、促膝談心等作為一種特殊的治療手段,相應地有其特殊的方法、技術和程序。首先,施治者要向求治者說明一個人的看法與態度是如何影響其心情及行為的。其次,幫助求治者去檢討他所持有的對已、對人以及對四周環境的看法,從中發覺跟患者主訴的問題有密切關系的一些「看法」或「態度」,並協助患者去檢討這些看法或態度與一般現實的差距,指出其錯誤認知的非功能性與病態性。最後,督促患者去練習更換這些看法或態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與態度,以便藉此新的看法或態度來產生健康的心理與適應性的行為。
認知療法常用的治療技術如下:
1.改變求治者的現實評價。大家知道,人在葯物作用、疲勞、意識清晰度下降或過份警覺的狀態下可以出現感知歪曲,從而影響現實評價,如「草木皆兵」。在異常認知方式的影響下,同樣可以出現現實檢驗的錯誤。如固執病人,把別人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顰都認為與自己有關;抑鬱病人總覺得事事不如人,猶如行屍走肉;疑病症病人把軀體的任何不適都認為是嚴重疾病的象徵等。
正常人能夠區分主觀與客觀、假設與現實;在接受假設以前,知道先對假設進行檢驗。如果二者混為一談,如焦慮病人把任何風吹草動都視為危險信號。還有的病人雖然進行了檢驗,但只接受與自己觀點一致的證據,拒絕與之相反的證據,以致患者的認知評價不能正確反映現實。要幫助患者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讓病人充分認識到自己認知的局限性,施治者可直接或間接地向患者運用認識論的原理,來解釋以下問題:①對現實的感知,不同於現實本身,最多也只能接近現實,因為感覺器官的功能有限,不可能完全反映現實,在病態的情況下尤其如此;②對感知的解釋依賴於認知過程,如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以及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過程容易出錯,任何生理、心理問題都可影響認知過程。
一般說來,求治者的主要問題若跟非功能性的認知有關,則是根據異常認知而形成的,如對人的偏見、對自己的自卑、對事情抱有錯誤或消極的態度等等,均適合運用認知療法來進行治療。在臨床上,認知療法適應於各種神經症,但主要是用來治療抑鬱症,尤其是單相抑鬱症(內因性抑鬱症)的成年病人。也可作為神經性厭食、性功能障礙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療方法,還適用於治療焦慮障礙、社交恐怖、偏頭痛、考試前緊張焦慮、情緒激怒和慢性疼痛病人。

認知療法一般分為四個治療過程
(1)建立求助的動機:於此過程中,要認識適應不良的認知—情感—行為類型。病人和治療醫師對其問題達成認知解釋上意見的統一;對不良表現給予解釋並且估計矯正所能達到的預期結果。比如,可讓病人自我監測思維、情感和行為,治療醫師給予指導、說明和認知示範等。
(2)適應不良性認知的矯正:於此過程中,要使病人發展新的認知和行為來替代適應不良的認知和行為。比如,治療醫師指導病人廣泛應用新的認知和行為。
(3)在處理日常生活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觀念的競爭,用新的認知對抗原有的認知。於此過程中,要讓病人練習將新的認知模式用到社會情境之中,取代原有的認知模式。比如,可使病人先用想像方式來練習處理問題或模擬一定的情境或在一定條件下讓病人以實際經歷進行訓練。
(4)改變有關自我的認知:於此過程中,作為新認知和訓練的結果,要求病人重新評價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在處理認識和情境中的作用。比如,在練習過程中,讓病人自我監察行為和認知。

認知療法不同於傳統的行為療法,因為它不僅重視適應不良性行為的矯正,而且更重視改變病人的認知方式和認知—情感—行為三者的和諧。同時,認知療法也不同於傳統的內省療法或精神分析,因為它重視目前病人的認知對其心身的影響,即重視意識中的事件而不是無意識。內省療法則重視既往經歷特別是童年經歷對目前問題的影響,重視無意識而忽略意識中的事件。認知療法的基本觀點是:認知過程及其導致的錯誤觀念是行為和情感的中介,適應不良行為和情感與適應不良性認知有關。醫生的任務就是與病人共同找出這些適應不良性認知,並提供「學習」或訓練方法矯正這些認知,使病人的認知更接近現實和實際。隨著不良認知的矯正,病人的心理障礙亦逐步好轉。

適應症
情緒障礙、抑鬱症、焦慮症、抑鬱性神經症、強迫症、恐怖症、行為障礙、人格障礙、性變態、性心理障礙、偏頭痛、慢性結腸炎等身心疾病。

該理論是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於60年代創立的一種心理治療體系,他認為人有其固有本性,人的先天傾向中有積極的取向,也有消極的本性,換句話說人有趨向於成長和自我實現這樣的內在傾向,同時也具有非理性的不利於生存發展的生活態度傾向,而且艾利斯更強調後一種傾向,他認為正是這種非理性的生活態度,導致心理失調。艾利斯將人類常見的非理性信念歸納為以下幾種:
①傾向於進行畸形的思維(如強迫思維)。
②傾向過於易受暗示影響。
③傾向於過度概括化以偏概全。
④傾向於要求盡善盡美,認為不是完美的就是無用的。
⑤傾向於對他人的過分要求。
⑥傾向於追求絕對化,肯定化,不能忍受不確定性。
⑦傾向於誇大負性事件的危害性。
⑧傾向於自暴自棄。
⑨傾向於自我貶低。
⑩傾向於過分關注自身的機體的變化。
艾利斯認為人的情緒來自人對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評價、解釋或哲學觀點,而非來自事情本身。情緒和行為受制於認知,認知是人心理活動的「牛鼻子」,把認知這個「牛鼻子」拉正了,情緒和行為的困擾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艾利斯將以上觀點概括稱之為ABC理論,A代表誘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對A的信念、認知、評價或看法,C代表結果即症狀(Consequences),艾利斯認為並非誘發事件A直接引起症狀C,A與C之間還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這個中介因素是人對A的信念、認知、評價或看法,即是信念B,艾利斯認為人極少能夠純粹客觀地知覺經驗A,總是帶著或根據大量的已有信念、期待、價值觀、意願、欲求、動機、偏好等來經驗A。因此,對A的經驗總是主觀的,因人而異的,同樣的A在不同的人會引起不同的C,主要是因為他們的信念有差別即B不同。換言之,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並非引起情緒反應的直接原因。個人對刺激情境的認知解釋和評價才是引起情緒反應的直接原因。
在ABC理論中,D代表治療(disputing)通過D來影響B,認識偏差糾正了,情緒和行為困擾就會在很大程度上解除或減輕,最後達到E效果(effects),負性情緒得到糾正。

認知治療。近10多年來,認知治療興起,並得到迅速發展。阿登納、艾里斯、戈得夫雷特、貝克和麥生保等對認知治療的發展有重要貢獻。認知治療有不同的類別,強調不同的重點,採用不同的技術,但有許多共同的原則。其基本理論是:行為和情感是由認知作為中介的,適應不良性行為和情感與適應不良性認知有關。醫生的任務是認出這些認知,並提供適當的方法或學習技術矯正這些適應不良性認知。由於適應不良性認知被矯正,將導致心理障礙的好轉。雖然認知治療也採用行為技術,但是認知治療的目標是改變認知過程,而不是某些行為。認知治療目前仍在發展中,已有約10篇報告證明,貝克的認知治療對抑鬱症有明顯療效,相當於或略高於三環抗抑鬱劑。拉什等報告中度與重度抑鬱症經12周認知治療完全緩解出院者達83%。肖亦取得類似結果。認知治療尚無令人滿意的分類,主要包括艾氏理性情緒療法,戈得夫雷特的系統理性重建法、貝克認知治療(CT)和麥生保的自我指導訓練與應激接種訓練等。

認知治療是根據認知過程影響情感和行為的理論假設,通過認知和行為技術來改變病人不良認知的一類心理治療方法的總稱。所謂認知一般是指認知活動或認知過程,包括信念和信念體系、思維和想像。認知過程一般由三部分組成:(1)接受和評價信息的過程;(2)產生應付和處理問題方法的過程;(3)預測和估計結果的過程。
認知治療高度重視研究病人的不良認知和思維方式,並且把自我挫敗行為看成是病人不良認知的結果。所謂不良認知,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極的信念或思想,往往導致情緒障礙和非適應行為。治療的目的就在於矯正這些不合理的認知,從而使病人的情感和行為得到相應的改變。認知療法不同於傳統的行為療法,因為它不僅重視適應不良性行為的矯正;而且更重視改變病人的認知方式和認知 — 情感 — 行為三者的和諧。同樣,認知療法也不同於傳統的內省療法或精神分析,因為它重視目前病人的認知對其心身的影響,即重視意識中的事件而不是潛意識;內省療法則重視既往經歷特別是童年經歷對目前問題的影響,重視潛意識而忽略意識中的事件。
認知治療的基本觀點是:認知過程是行為和情感的中介;適應不良行為和情感與適應不良性認知有關。醫生的任務就是與病人共同找出這些適應不良性認知,並提供「學習」或訓練方法矯正這些認知,使病人的認卸更接近現實和實際,隨著不良認知的矯正,病人的心理障礙亦逐步好轉。 一些研究資料表明,認知在不良行為的產生過程中可能占據著極重要的地位,對此有人提出只要經過認知矯正就可達到治療目的。拉什等曾用認知療法和丙咪嗪治療41例單相抑鬱症門診病人,分兩組比較其療效,發現治療12周以後兩組病人均有顯著緩解,而認知療法組病人在自我報告和臨床量表評分上的改善更為明顯;另外,認知療法組病人對治療取合作態度者較葯物組為多(分別為78.9%,22.7%)。隨防6-12月,療效穩定。
目前認知治療的理論和范圍正在不斷的補充和擴大,應運而生的有動力認知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前者是由威納倡導和發展的,他認為認知過程的發展(即感知、記憶、推理、評價、解決問題以及學習的方式)不可能脫離個體的成長發育和人際交往,只有不脫離,我們才有了自尊和認同、發泄和控制沖動、以及與他人的接觸交往。曾有外傷以及未接受良好教育的兒童往往會有部分或全面的認知缺陷,動力認知治療就在於用恰當的認知結構來替代有缺陷的認知結構。後者是由馬爾奈及阿恩科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系統闡述和發展起來的,其基本假設是適應不良性行為是由心理因素、生物因素和環境因素相互影響產生的,治療的方法就在於綜合應用認知技術和行為技術來矯正不良行為。 (季建林 徐俊冕撰 車文博審) 心理治療手冊 認知治療的理論根據是什麼?
認知療法的理論基礎是阿龍·貝克提出的情緒障礙認知理論。他認為:心理問題「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產生,相反,它可以從平常的事件中產生,例如錯誤的學習,依據片面的或不正確的信息作出錯誤的推論,以及像不能妥善地區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別等等。」他提出,每個人的情感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認識世界、處世的方式或方法決定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了他內心體驗和反應。
認知理論的出發點在於確認思想和信念是情緒狀態和行為表現的原因。貝克論證說,抑鬱症病人往往由於做出邏輯判斷上的錯誤因而變成抑鬱、歪曲事情的含義而自我譴責;一件在通常情況下很小的事情(如濺出飲料)會被他看成生活已完全絕望的表現。因此抑鬱症病人總是對自己作出不合邏輯的推論,用自我貶低和自我責備的思想去解釋所有的事件。
貝克把人們在認知過程中常見的認知歪曲歸納為五種形式:
(1)任意推斷:即在證據缺乏或不充分時便草率地作出結論,如「我是無用的,因為我去買東西時商店已經關門了。」
(2)選擇性概括僅依據個別細節而不考慮其他情況便對整個事件作出結論,這是一種瞎子摸象式的、以偏概全的認知方式。如「單位中有許多不學無術的人在工作,這是我做領導的過錯。」
(3)過度引伸:或稱過度泛化,是指在單一事件的基礎上作出關於能力、操作或價值的普遍性結論,也就是說從一個瑣細事件出發引伸作出的結論。如「因為我不明白這個問題,所以我是一個愚蠢的人。」或「因為打碎了一隻碗,所以我不是一個好母親。」
(4)誇大或縮小:對客觀事件的意義作出歪曲的評價,如「因為偶然的開玩笑,並無惡意地撒了一次謊,於是認為完全喪失了誠意。」
(5)走極端的思維:即要麼全對,要麼全錯,病人往往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的單色世界,沒有中間色。如沒有被聘為電視播音員,從而就產生:「我感到非常沮喪,因為沒有什麼地方再會聘用我了;我現在連整理房間的能力也沒有了,我成為一個無用的人了。」
一般認為,抑鬱病人的思維內容是以失落感為特徵的,對前途喪失信心,對工作喪失興趣,並有生理功能的喪失(如性功能、食慾、體重等)、病人往往以「負性認知傾向」 為其認知特徵,「他們往往把自己看成是被剝奪了的、失敗的或者是有缺陷的人;他們周圍的世界充滿了荊棘和艱難,幾乎沒有一絲成功的喜悅;他們的前途沒有一點自我滿足的希望,只有痛苦和挫折。」這些觀念被稱為抑鬱認知三聯征。病人往往在認知范圍的大小、內容和本質上都有歪曲,形成的看法往往是固執和消極的。已經有許多實驗研究證實並支持認知理論的一些主要論點,如已經證實情緒抑鬱和非抑鬱病人之間在下列幾方面存在差異:對前途的期望、夢的內容、對想像情境的解釋、認知功能的問卷調查評分(如自主思維問卷ATQ)。認知指導技術也已經顯示對抑鬱心境以及消極思維等有心理矯正作用。
貝克的病理心理學認知模式已經廣泛用於對焦慮障礙、恐怖障礙、偏執狀態、葯物濫用、性功能障礙和神經性厭食的理論分析,所有這些分析都是根據貝克的下述理論假設:在信息形成過程中產生的曲解和謬誤導致了情緒障礙的發生。
馬爾奈和阿恩考夫(1978年)歸納了目前認知學習理論家常用的三個基本觀點,對學習認知療法有重要的意義:
(1)人們的適應性或適應不良性行為和情感的類型是經過認知過程而產生的;
(2)這些認知過程可以被一定的「圖式」(貝克將不合邏輯的推論稱為圖式)所激活;
(3)治療醫師的主要角色既是診斷者又是教育者。即評定適應不良性認知過程,安排一定的學習訓練任務、矯正認知、行為和情感的類型。 (季建林 徐俊冕撰 車文博審) 心理治療手冊 認知治療適於處理哪些問題和疾病?
認知治療可以用於治療許多疾病和心理障礙。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療情緒抑鬱病人,尤其對於單相抑鬱症的成年病人來說是一種有效的短期治療方法。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報道,認知治療主要適用於治療單相抑鬱症門診病人,抑鬱病一般經過12周的認知治療,80%的病人有顯著改善,療效優於用丙咪嗪葯物治療的對照組,隨訪一年,療效穩定。另外,愛丁堡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匹茲堡大學的研究組也分別報道了認知治療可以取得像抗抑鬱葯物一樣的療效;其中愛丁堡大學的布萊克伯恩(1981)等人報道,將原發性抑鬱症病人隨機分成葯物治療組、認知治療組和葯物—認知治療合並治療組。經過20周的積極治療,結果發現合並治療的門診病人療效優於其他二組。但對於精神病性抑鬱病人,認知治療可能效果較差。
認知治療還可作為神經性厭食、性功能障礙和酒精中毒等病人的治療方法之一。例如,酒精中毒病人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認知缺陷,尤其是剛開始戒酒的最初幾周里,他們往往表現為記憶困難和解決問題困難。因此,在治療開始階段應重復進行幾次分別會談,要求病人做會談筆記,並且記錄每天家庭認知、行為作業完成的情況。言語交談、行為操作、想像技術以及聲像圖片教育等多種渠道給病人輸人信息對於酒精中毒病人的治療亦大有幫助。當然,並不是所有病人對這些技術的應用都有效,有些病人往往在開始治療的時候便不合作,甚至中斷治療,對此,醫生可能會認為這些病人「沒有求治動機』』或「不準備治療」。實質上,可能是治療方法不完全適合於這些病人。因此,在對這些病人的治療中,治療醫師應該了解和識別病人存在的認知錯誤,並進行適當的詰難和矯正,使得病人配合治療醫師進行戒酒。
在對神經性厭食病人的治療中,除了葯物治療、飲食治療和家庭治療外,還要注意這些病人的認知歪曲,因為這些病人往往存在著對自身外形、面龐等方面的認知異常,因此必須矯正他們的錯誤認知。例如,可以通過下述合理認知的對話和自我監察來進行:「消瘦的人是吃的過少」,「消瘦的人進食方式與正常體重人的進食方式不一樣」,「消瘦的人不像正常體重的人那樣健美、強壯」。要求病人完成一定量的熱卡食物攝入,並進行自我監察體重、情緒和自動性思想,逐步改變不良認知。神經性厭食患者治療多不主動,注意處理好醫患關系,取得患者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性功能障礙病人,尤其是性慾減退病人的治療,除了行為治療以外,可以適當輔以認知矯正。認知治療的策略在於改變抑制病人性慾的那些不合理信念,為其後採用性感集中技術創造必要條件。例如,有些病人認為「性慾旺盛是邪惡的,這種人是壞人」,在治療中應該針對病人的這種抑制性慾的錯誤信念進行開導、解釋,提供必要的性知識。鼓勵病人採用下述說明:「即使我對性感興趣,並不意味著我就是一個不好的人」,治療醫師亦可採用反問的方式,讓病人識別和評價其適應不良性思維,例如:「如果你變得非常性感,那麼將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然後再指導、告誡病人,人們的行為絕大多數是受其自身控制的,他們往往對當時所做的事情能夠承擔責任,很少會做出違背理智和法律的事情。從而矯正不合理認知,減輕病人的焦慮和畏懼心理,為進一步行為治療創造了條件。
另外,認知治療還適用於治療焦慮障礙、社交恐怖、偏頭痛、考試前緊張焦慮、情緒的激怒,以及慢性疼痛病人。對於海洛因成癮病人,認知治療可以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加強治療作用。近年來有些報道認為,認知治療與葯物治療合用,可治療某些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妄想。

閱讀全文

與認知治療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淺小葉型肺氣腫的治療方法 瀏覽:649
12x3x5用簡便方法計算 瀏覽:686
大黑鷹的使用方法 瀏覽:961
大紅袍安裝方法 瀏覽:391
安裝金紗窗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95
小女孩扎短長頭發方法簡單又漂亮 瀏覽:885
胸大肌杠鈴鍛煉方法 瀏覽:372
快速去除果凍的方法 瀏覽:989
維護水的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460
沖壓件剪切計算方法 瀏覽:671
打通手足經絡脹疼方法有哪些 瀏覽:450
粉底凝霜使用方法 瀏覽:987
拋物線安裝方法 瀏覽:153
用什麼土方法治腳氣最好 瀏覽:415
腎損傷的治療方法 瀏覽:366
快速清除眼袋小方法 瀏覽:899
鑒別信息的真偽的基本方法 瀏覽:378
荷荷巴油的使用方法 瀏覽:743
甜菜葉食用方法 瀏覽:799
市場地磚鋪貼方法圖片 瀏覽: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