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中醫對痛經的治療方法

中醫對痛經的治療方法

發布時間:2023-10-06 12:01:38

㈠ 中醫如何調理痛經

中醫對痛經有獨特觀點,常見中葯方有以下三個,患者可以好好了解一下。

1、患者可以採用熟地、當歸、白芍、川芎、元胡、沉香等中葯治療,這些中葯材加水煎服,每天一次,堅持用葯一個月左右就能起到改善痛經作用。用葯期間最好多注意休息,尤其月經期前後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這樣也可以有效減輕痛經症狀。

2、澤蘭湯,也是比較常用於調理痛經的中葯方劑,尤其對於由於氣滯血瘀造成的痛經有很好療效,能夠起到疏肝解郁、活血調經的作用。方劑中的中草葯包括澤蘭、紅花、當歸、香附、續斷、牛膝、延胡索、柏子仁、赤芍等,煎葯時最好用甜酒作為葯引,這樣效果會更突出一些。

3、溫經散寒湯,這是一劑具有溫經化瘀、散寒止痛作用的中葯方,不管是經前痛經還是經後痛經,都有很好調理作用,包括白術、當歸、川芎、赤芍、紫石英、金玲子、五靈脂、葫蘆巴等。患者每天一劑,堅持用葯半個月左右就能見效。

以上三個中醫方法都有調理痛經的作用,但由於每個患者病情情況不同,體質不同,所以具體用葯用量也不能一概而論,最好去醫院找中醫面診開葯治療。患者服用中葯治療痛經同時,應該做好飲食調理工作,不要吃冷飲、生冷食物,也要避免吃辛辣食物和海鮮類。

㈡ 痛經中醫辨證論治及方葯治法

婦女正值經期或行經前後,出現周期性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則痛劇昏厥者,稱為痛經,亦稱經行腹痛。西醫將痛經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痛經以月經初潮1~2年開始發病的青年婦女為多見。

【辨證治療】

1.氣滯血瘀

臨床表現:每於經前一二日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量少或經行不暢,經色紫暗有塊,血塊排出後痛減,經凈疼痛消失。常伴胸脅,乳房脹痛,煩躁易怒,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滑。

立法:理氣化瘀止痛。

主方: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加減。

加減:若兼口苦,苔黃,月經持續時間延長,經色紫暗,質稠粘,為肝鬱化熱象,當佐以清泄肝熱,上方加梔子、夏枯草、益母草等;若肝鬱伐牌,證見胸悶,食少者,加炒白術、陳皮、茯苓;若痛甚而見惡心嘔吐者,為肝氣挾沖氣犯胃,上方加吳萸、黃連、生薑,以和胃降逆:若兼前後二陰墜脹者,加川樣子、柴胡。

2.寒凝胞中

(1)陽虛內寒

臨床表現:經期或經後小腹冷痛,喜按,得熱則舒,經量少,經色黯淡。腰腿瘦軟+小便清長:舌苦白潤,脈沉。

立法:溫經暖宮止痛。

主方:溫經湯(《金匱要略》),加附子、艾葉、小茴香。

加減:若手足不溫,面色青白,舌質淡嫩,宜去麥冬、阿膠,以其陰柔礙陽滯血。

(2)寒濕凝滯

臨床表現:經前數日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按之痛甚,經量少,經色黯黑有塊。畏寒身疼,菩白膩,脈沉緊,立法:溫經散寒除濕,化瘀止痛。

主方: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加蒼術、茯苓。

加減:痛甚而厥,證見手足不溫或冷汗淋漓,為寒邪凝閉陽氣之象.宜於方中加附子、細辛,溫壯陽氣而運血行。

3.濕熱下注

臨床表現:經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熱感或伴腰低脹痛,經色黯紅,質稠有塊。平時少腹時痛,經來疼痛加劇,低熱起伏,帶下黃稠,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而膩·脈弦數或糯數。

立法:清熱除濕,化瘀止瘤。

主方:清熱調血湯(《古今醫鑒》)+加紅藤、敗醬草、苡仁,加減:若兼有月經不調或帶下異常者,參照有關章節處理.

4.氣血虛弱

臨床表現:經後一二日或經期小腹隱隱作痛,或小腹及陰部空墜,喜揉按,月經量少色淡質薄,神疲乏力,面色不華,納少便溏,舌質淡,脈細弱:

立法:益氣補血止痛,

主方:聖愈湯(《蘭室秘藏)),去生地,加白芍,香附、延胡索。

加減:血虛肝鬱,證見脅痛,乳脹,小腹脹痛,上方加川楝子、柴胡、小茴香、台烏葯;血虛甚,證見頭暈,心悸,眠差者,加雞血藤、大棗、酸棗仁;兼腎虛,腰腿疫軟者,加絲子、續斷、桑寄生.

5.肝腎虛損

臨床表現:經居一二日內小腹綿綿作痛·腰部瘦脹,經色黯淡,量少質稀薄,潮熱,耳鳴,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立法:益腎養肝止痛。

主方:調肝湯(K傅青主女科》).

加威:痛及腰骶,加續斷、杜仲;尿頻清長,加益智仁、桑螵蛸、菟絲子;兼少腹兩側或兩脅脹痛,乃挾肝鬱所致,宜佐以調氣,上方加川楝子、延胡索,或加小茴香,橘核、鬱金等。

【其它療法】

1.體針

取穴關元、中極,次髎,地機、足三里(雙)三陰交(雙)。實證用瀉法,留針15~20分鍾。

2.耳針

取子宮、內分泌、交感、腎穴,每次選2~4穴,用中、強刺激,留針15~20分鍾,或用耳穴埋針。

3.穴位敷貼痛經葯

痛經膏主葯為丁香,白芷、生草烏、生川烏、川椒、川芎、麝香等加入皮膚滲透劑。有活血止痛,溫經散寒,祛瘀開竅等作用。於月經來潮時或經前腹痛時+進行穴位(氣海、子宮、三陰交)敷貼。

4.單方、驗方

(1)雲南白葯,每次2丸,每日4次。

(2)傷科七厘散,每次1支,每日2~3次,於經前或經痛時溫開水送服。

(3)田三七末2~3克·經前或經痛時溫開水送服,每日1~2次。

㈢ 老中醫說:女人痛經怎麼

現代很多女性朋友都遇到過痛經的情況,痛經一般除了通過西醫葯物治療,以及通過膳食進行調理外,其實我國傳統的中醫對治療痛經也是非常有效果的,為了讓大家更加了解中醫怎麼治療痛經,下面讓小編給大傢具體介紹一下吧。

1、腎氣虧損型。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後小腹隱隱作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頭暈耳鳴,腰酸腿軟,小便清長,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脈沉細。

治療法則:補腎填精,養血止痛。

治療方法:調肝湯(《傅青主女科》)。當歸、白芍、山茱萸、巴戟、甘草、山葯、阿膠。葯方中巴戟、山茱萸補腎氣,填腎精;當歸、白芍、阿膠養血緩急止痛;山葯、甘草補脾腎、生精血。全方共奏補腎填精養血,緩急止痛之功。若經量少者,酌加鹿角膠、熟地、枸杞子;腰骶酸痛劇者,酌加桑寄生、杜仲、狗脊。

2、氣血虛弱型。

主要證候: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神疲乏力,頭暈心悸,失眠多夢,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細弱。

治療法則:補氣養血,和中止痛。

治療方法:黃芪建中湯(《金匱要略》)加當歸、黨參。黃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薑、大棗、飴糖。葯方中黃芪、黨參、桂枝補氣溫中,通絡止痛:當歸、白芍、飴糖養血和中,緩急止痛;炙甘草、生薑、大棗健脾胃以生氣血,欲補氣血先建中州。本方共奏補氣養血,和中止痛之效。

3、氣滯血瘀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胸脅、乳房脹痛,經行不暢,經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減,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澀有力。

治療法則:行氣活血,祛瘀止痛。

治療方法:膈下逐瘀湯。若痛經劇烈伴有惡心嘔吐者,酌加吳茱萸、半夏、莪術;若兼小腹脹墜或痛連肛門者,酌加姜黃、川楝子;兼寒者小腹冷痛,酌加艾葉、小茴香;挾熱者,口渴,舌紅,脈數,宜酌加梔子、連翹、黃柏。

4、寒凝血瘀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則痛減,經血量少,色黯有塊,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脈沉緊。

治療法則:溫經散寒,祛瘀止痛。

治療方法:溫經湯。若痛經發作者,酌加延胡、小茴香;小腹冷涼,四肢不溫者,酌加熟附子、巴戟天。若經行期間,小腹綿綿而痛,喜暖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畏寒肢冷,腰骶冷痛,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脈沉細而遲或細澀,為虛寒所致痛經。治宜溫經養血止痛,方用大營煎加小茴香、補骨脂。

5、濕熱蘊結型。

主要證候:經前或經期小腹灼痛拒按,痛連腰骶,或平時小腹痛,至經前疼痛加劇,經量多或經期長,經色紫紅,質稠或有血塊,平素帶下量多,黃稠臭穢,或伴低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數。

治療法則:清熱除濕,化瘀止痛。

治療方法:清熱調血湯(《古今醫鑒》)加紅藤、敗醬草、薏苡仁。牡丹皮、黃連、生地、當歸、白芍、川芎、紅花、桃仁、莪術、香附、延胡索。葯方中黃連、薏苡仁清熱除濕;紅藤、敗醬草清熱解毒;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牡丹皮活血祛瘀通經;莪術、香附、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生地、白芍涼血清熱,緩急止痛。全方共奏清熱除濕,化瘀止痛之效。若月經過多或經期延長者,酌加槐花、地榆、馬齒莧;帶下量多者,酌加黃柏、樗根白皮。

以上就是有關中醫怎麼治療痛經的內容介紹,雖然痛經中西醫都可以進行治療,西醫對治療更注重快速有效,而中醫治療是通過內服中葯來慢慢調理改善痛經狀況,從而達到根治的療效,因此中醫比西醫在治療上更具優勢,大家不妨可以嘗試一下中葯調理痛經的方法,希望對痛經者有幫助。

㈣ 痛經的中醫治療方法有哪些

①氣滯血瘀型:宜理氣化瘀止痛。治以隔下逐瘀湯加減:當歸、川芎、丹皮、枳殼各15克,桃仁5克,赤芍、元胡各25克,靈脂、烏葯、香附各10克。水煎服。若兼口苦,苔黃,月經持續時間延長,經色紫黯,經質稠粘,當佐以清泄肝熱,上方加梔子、夏枯草、益母草各15克。若兼前後二陰墜脹者加川楝子、紫胡各15克。若肝鬱伐脾,症見胸悶、食少者加炒白術、茯苓、陳皮各15克。若痛甚而見惡心嘔吐者,上方加吳茱萸10克,黃連15克,生薑5克。

②寒凝胞中:可分陽虛內寒和寒濕凝滯。

陽虛內寒:宜溫經暖宮止痛。治以溫經湯加減:芍葯25克,人參10克,生薑5克,麥門冬、半夏、丹皮、艾葉、小茴香、當歸、川芎各15克。水煎服。

寒濕凝滯:宜溫經散寒除濕,化瘀止痛。治以少腹逐瘀湯加減:元胡、赤芍各25克,乾薑5克,沒葯、川芎、肉桂、靈脂各10克,蒲黃、蒼術、茯苓、小茴香、當歸各15克。水煎服。

③濕熱下注型:宜清熱除濕,化瘀止痛。治以清熱調血湯加減:牡丹皮、黃連、當歸、川芎、莪術各15克,紅花、香附各10克,桃仁、生地、薏苡仁各20克,延胡索、紅藤、白芍各25克,敗醬草30克。水煎服。

④氣血虛弱型:宜益氣補血止痛。以聖愈湯加減:黃芪30克,當歸、川芎各15克,熟地、人參、香附各10克,白芍、延胡索各25克。水煎服。若血虛肝鬱,症見脅痛、乳脹、小腹脹痛,上方加川楝子、柴胡、小茴香、烏葯各15克。血虛甚,症見頭暈心悸、失眠多夢者,加雞血藤15克,酸棗仁20克。兼腎虛,症見腰腿酸軟者,加菟絲子30克,川斷、寄生各20克。

⑤肝腎虛損型:宜益腎養肝止痛。治調肝湯加減:白芍、山葯各25克,山茱萸15克,巴戟、枸杞20克,當歸、甘草各10克。水煎服。若痛及腰骶加川斷20克,杜仲15克。若兼少腹兩側或兩脅脹痛,乃挾肝鬱所致,宜佐以調氣,上方加川楝子15克,延胡索25克,或加小茴香、橘核、鬱金各15克等。

㈤ 痛經治療方法有哪些

痛經的治療方法,一般絕大多數可以採用口服葯物,或者是採用針灸、艾灸、理療,這樣的方式一般都是有效。痛經治療前,首先常規到醫院做相關檢查,看什麼原因引起。如果是因為氣滯血瘀引起,這個時候可以吃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葯,同時可以做理療,或者是口服一些中成葯來對症調理。
再有痛經如果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這個時候可以選擇避孕葯來對症調理。這個時候需要根據情況,採取相應的灸療,或者是理療的方式來對症調理。再有痛經的患者,除了葯物治療,平時要注意飲食調整,一般不能吃寒涼食物,一定注意作息規律。再有痛經一定要根據情況來對症用葯,引發痛經原因不同用葯是不同。再有痛經的患者,可以採用中葯灌腸這樣的方式,或者做理療,做艾灸都可以治療。

㈥ 中醫方面有哪些調理痛經的方法

每個女人都有自己的月經周期,痛經的發生給她們的月經生活帶來麻煩,嚴重危害她們的健康。我提醒女性朋友注意痛經。一旦出現月經疼痛症狀,可以用中葯調理。以下三種中葯方劑對痛經有明顯療效,能改善女性的不適感。

閱讀全文

與中醫對痛經的治療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簡便疊衣服闊腿褲的方法省空間 瀏覽:493
議論文要寫解決方法嗎 瀏覽:920
雨傘怎麼折是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848
vlookup函數查找出錯解決方法 瀏覽:683
經緯儀測繪法測地圖的方法步驟 瀏覽:727
多種方法測量微小長度的變化量 瀏覽:25
手機號算年齡方法用的什麼基數 瀏覽:939
檸檬汁最簡單的方法怎麼做 瀏覽:494
18米高散熱器安裝連接方法 瀏覽:430
家裡養貓最佳方法 瀏覽:134
保險費率釐定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 瀏覽:883
堆堆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660
移民的解決方法 瀏覽:912
藏手機游戲方法 瀏覽:615
清理手機灰塵的好方法視頻 瀏覽:388
煙草花葉病毒解決方法 瀏覽:839
供水器水壓低解決方法 瀏覽:489
馬蘭頭食用方法 瀏覽:832
貴州污泥的檢測方法 瀏覽:303
腰椎鍛煉飛燕方法 瀏覽: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