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針灸治痛的三則十法
1、不通則痛,通則不痛
古人從病機方面認為人體臟腑經絡氣血不通是造成疼痛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療時就要疏通經絡、調和臟腑達到氣血通調疼痛可止。這就提出了以下問題,是什麼原因造成氣血不通?是那個臟腑、那條經絡氣血不通?這對治痛是很重要的,這就是我總結針灸治痛十法的根源。
2、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經
經喊游毀絡病而致的疼痛,應當選取與疼痛部位相交叉、相貫穿的經絡穴位來治療。也就是說要想治好疼痛,一定要熟悉掌握經絡的循行與分布,這很重要的。古人也有進一步的具體指教,如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也就是由於經絡阻滯、氣血不通而引起疼痛時,可取相交、相貫經絡的原穴、絡穴、交位、會穴來治療。這是由於經絡病而引起的疼痛的治療原則。
3、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
臟腑氣血不調時,用帶門字(如期門、章門)或海字(如氣海、血海)的穴位及五臟六腑的俞穴、募穴來治療,通過這些穴位來調和臟腑氣血,達到治療因臟腑病而引起的疼痛的目的。
疼痛常常影響到人的精神,病人煩躁、坐卧不安、失眠等。這就是疼痛影響到人的神明,影響到心。也有一些瘡瘍疼痛,兼有紅腫,而又煩躁,是疼痛影響到血脈,而心主血脈、主神明,也同時影響到心的表現,因此病機十九條中有:鄭備諸痛癢瘡,皆屬於心。依據此理,在治痛時不論因臟腑還是是經絡,只要病人出現坐卧不安,精神煩躁,脈數尿黃,均配以清心之法(穴如:大陵、間使、心俞。葯如:生地、木通、竹葉、生甘草、連翹、黃連),均能取得滿意效果。
二、針灸治痛十個立法:簡稱「十法」
1、疏風止痛法
風為陽邪,性主疏散、傷人肌表,榮衛失調,以致疼痛,治用疏散風邪、調和榮衛。穴用風池、風府、風市。風池可袪風解表,風府袪風清神,風市袪風通絡。此法以治外風為主,疼痛可遍及全身各處,不是固定一點疼痛為特點。有汗、脈緩、頭痛、腰痛、四肢痛因外風者都可以應用。
2、散寒止痛法
寒為陰邪,性主收引,傷人皮毛,腠理收縮,經絡失暢,以致疼痛,治用散寒通絡,行氣止痛。穴用:大椎、後溪、昆侖。大椎是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能助陽以散寒。後溪是八脈交會穴,能通督脈,昆侖經足太陽膀胱經由上向下夾脊循背,寒邪傷人,首犯太陽。三穴共奏宜散寒邪,行氣止痛之效。
3、袪濕止痛法
濕邪粘膩,易阻氣機,滯在上常見頭暈,頭沉,滯在軀干常胸悶、腹脹。濕流四肢則脹痛,治療均應袪濕消腫止痛。穴用:中脘、足三里、三陰交。中脘、三陰交可袪濕健脾,足三里升清降濁,消腫袪濕。三穴共奏健脾、行氣、袪濕、通絡止痛的功效。
4、行氣止痛法
氣滯則痛,古有形傷腫,氣傷痛之說,此處氣滯,一指肝氣郁結,二指思則氣結,治當疏肝行氣止痛。穴用:肝俞、期門、陽陵泉。肝俞、期門為肝的俞募配穴,可疏肝理氣止痛。陽陵泉是膽經合穴,可舒肝利膽。以上配合可治胸助疼痛、胃氣痛、四肢走注疼痛。
5、活血止痛法
跌打損傷、氣滯血瘀、瘀血阻絡發為疼痛,多為剌痛,其痛有定處,晝輕夜重,治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穴用:尺澤、委中、膈俞。上肢及上半身瘀阻,常用尺澤放血,下肢及下半身瘀阻,常用委中放血,膈俞為血之會穴。三穴能活血化瘀,何處瘀阻,再配合局部取穴。
6、溫中止痛法
寒邪直中,或從內生,常致脘腹疼痛,治須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如胃脘痛、腹痛、痛經因寒者,均可使用。穴用:中脘、氣海、脾俞。灸中脘、氣海,可溫中下二焦,散寒行氣;脾俞針灸並用,溫運脾陽,散寒行氣止痛。
7、消導止痛法
食滯中焦,或停腸胃,常致便秘、腹脹、脘腹疼痛,噯腐吞酸,故須消導食積,通腸導滯,腑氣通暢,脹痛可止。穴用:中脘、天樞、足三里。中脘調胃,天樞通腸,足三里能升能降,通腑以下行,增胃腸之蠕動,飲食積滯可下行,脘腹疼痛可以消除。
8、養血止痛法
外傷手術出血,或產後失血過多,常致筯脈失養而疼痛,有時疼痛遊走無定處,治要養血榮筯止痛。穴用:肝俞、脾俞、陽陵泉。肝藏血,脾統血。肝俞調肝磨兄血以養筯,脾俞益脾而增飲食生血。陽陵泉為筯會,可舒筯利節止痛。何部痛甚再局部配合選穴。
9、清熱止痛法
諸痛癢瘡,皆屬心火。火邪熱盛,肌膚腫脹,血行不暢,則易疼痛,諸如炎症的紅、腫、熱、痛。穴用:十宣、大陵、豐隆。十宣宜放血瀉臟腑熱,豐隆從陽明以瀉六腑熱。熱去腫消,經通止痛。
10、補腎止痛法
腎主骨,肝主筯。肝腎虧損,則筋骨疼痛。外受寒邪,則疼痛加重。治應補肝腎,強筋骨,腎氣充實則筋骨不痛。穴用:肝俞、腎俞、太溪、大杼。肝藏血,腎藏精。精血虧損,筋骨失養,常致腰膝疼痛。若兼見頭暈、耳鳴、心悸、失眠、脈沉細弦,則可用此法。
附常見疾病穴位
1、腦炎後遺症: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200多個,計1510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8個穴位(依次數大小為序,下同)依次是足三里、陽陵泉、合谷、曲池、三陰交、大椎、環跳、懸鍾、肩髃、腎俞、風池、外關、啞門、委中、內關、昆侖、百會、太沖。
2、小兒麻痹後遺症: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180多個,計1009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3個穴位,依次是足三里、環跳、懸鍾、陽陵泉、曲池、合谷、肩髃、腎俞、大椎、風市、三陰交、解溪、外關。
3、腮腺炎: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50多個,計151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8個穴位,依次是合谷、角孫、頰車、翳風、曲池、少商、耳尖、外關。
4、菌痢: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70多個,計306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0個穴位,依次是天樞、足三里、氣海、曲池、合谷、關元、中脘、上巨虛、大椎、神闕。
5、肝炎: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50多個,計629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0個穴位,依次是足三里、肝俞、三陰交、膽俞、陽陵泉、中脘、太沖、脾俞、大椎、期門。
6、心律失常: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60多個,計203穴次,其中最髙頻次的8個穴位,依次是內關、心俞、神門、足三里、膻中、三陰交、厥陰俞、太溪。
7、高血壓: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80多個,計269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0個穴位,依次是足三里、曲池、百會、風池、合谷、太陽、太沖、三陰交、行間、內關。
8、哮喘: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80多個、計777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3個穴位,依次是肺俞、膻中、足三里、大椎、定喘、天突、腎俞、風門、豐隆、膏肓俞、太淵、合谷、尺澤。
9、(支)氣管炎、咳嗽: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70多個,計387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3個穴位,依次是肺俞、膻中、腎俞、定喘、天突、足三里、大椎、風門、心俞、豐隆、膏肓俞、脾俞、魚際。
10、呃逆: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70多個,計280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8個穴位,依次是內關、足三里、中脘、膻中、膈俞、天突、太沖、翳風。
11、胃下垂: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30多個,計151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8個穴位,依次是足三里、胃俞、中脘、脾俞、氣海、內關、梁門、中樞。
12、胃痙攣、胃炎、胃脘痛、胃扭轉、十二指腸潰瘍: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110多個,計835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2個穴位,依次是足三里、中脘、內關、胃俞、脾俞、天樞、上脘、太沖、三陰交、下脘、梁門、梁丘。
13、腹瀉: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90多個,計737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0個穴位,依次是足三里、天樞、神闕、中樞、長強、關元、內關、脾俞、氣海、大腸俞。
14、遺尿: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60多個,計386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9個穴位,依次是三陰交、關元、中極、腎俞、百會、氣海、足三里、膀胱俞、陰陵泉。
15、尿瀦留: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70多個,計566穴次,其中最髙頻次的10個穴位,依次是三陰交、中極、關元、陰陵泉、足三里、氣海、曲骨、腎俞、膀胱俞、次髎。
16、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40多個,計125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6個穴位,依次是三陰交、足三里、內關、間使、神門、風池。
17、減肥、高血脂: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60多個,計219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8個穴位,依次是三陰交、足三里、豐隆、曲池、內關、陰陵泉、內庭、天樞。
18、肩痛: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110多個,計873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4個穴位依次是肩髃、曲池、肩貞、天宗、臂臑、條口、合谷、外關、肩前、肩髎、肩井、後溪、巨骨、承山。
19、腰腿痛、坐骨神經痛: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130多個,計1268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5個穴位,依次是環跳、陽陵泉、委中、承山、昆侖、秩邊、懸鍾、殷門、腎俞、大腸俞、風市、承扶、足三里、夾脊、次髎。
20、頭痛: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130多個,計785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2個穴位,依次是風池、合谷、太陽、百會、印堂、頭維、太沖、足三里、三陰交、上星、率谷、內關。
21、面神經麻痹: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160多個,計2601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4個穴位,依次是地倉、頰車、合谷、陽白、四白、太陽、下關、攢竹、迎香、翳風、風池、水溝、魚腰、顴髎。
22、三叉神經痛: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80多個,計360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0個穴位,依次是下關、合谷、頰車、太陽、陽白、四白、攢竹、地倉、魚腰、迎香。
23、偏頭痛: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80多個,計323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0個穴位,依次是太陽、風池、率谷、合谷、太沖、足三里、絲竹空、百會、頭維、懸顱。
24、中風: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240多個,計3414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8個穴位,依次是曲池、合谷、足三里、陽陵泉、肩髃、環跳、外關、太沖、懸鍾、三陰交、廉泉、百會、風池、內關、地倉、頰車、風市、手三里。
25、癲癇: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的用穴共110多個,計513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1個穴位,依次是大椎、百會、足三里、豐隆、內關、腰奇、鳩尾、水溝、長強、間使、合谷。
26、神經衰弱、失眠: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80多個,計276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7個穴位,依次是內關、足三里、神門、三陰交、風池、百會、心俞。
27、癔病: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80多個,計263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8個穴位,依次是合谷、內關、水溝、湧泉、足三里、中脘、曲池、太沖、神門。
28、落枕: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40多個,計131穴次,其中最髙頻次的7個穴位,依次是風池、懸鍾、後溪、肩井、外關、肩中俞、養老。
29、頸椎疾病: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90多個,計391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1個穴位,依次是夾脊、大椎、風池、肩髃、曲池、天柱、合谷、後溪、天宗、肩井、外關。
30、腰痛、急性腰扭傷: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110共多個,計630穴次,其中最髙頻次的11個穴位,依次是委中、腎俞、後溪、水溝、腰陽關、大腸俞、昆侖、命門、環跳、殷門、次髎。
31、泌尿系結石: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40多個,計199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1個穴位,依次是腎俞、三陰交、京門、陰陵泉、足三里、關門、膀胱俞、中極、太溪、水道、天樞。
32、男性不育、陽萎,遺精、精少: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90多個,計845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3個穴位,依次是三陰交、關元、腎俞、中極、命門、次髎、足三里、太溪、氣海、太沖、神門、曲骨、內關。
33、腸道病、(急)腹痛、腸梗阻: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70多個,計282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2個穴位,依次是足三里、中脘、天樞、內關、神闕、合谷、氣海、三陰交、上巨虛、關元、大腸俞、陰陵泉。
34、膽石病、膽絞痛:涉及該病證處方用穴共40多個,計168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9個穴位,依次是陽陵泉、膽俞、日月、足三里、期門、太沖、肝俞、膽囊穴、丘墟。
35、乳癰: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40多個,計136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7個穴位,依次是膻中、肩井、乳根、內關、足三里、少澤、曲池。
36、痔: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30多個,計83穴次,其中最高頰次的5個穴位, 依次是長強、承山、次髎、二白、大腸俞。
37、月經病、崩漏: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80多個,計491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2個穴位,依次是三陰交、關元、足三里、腎俞、氣海、中極、太沖、血海、次髎、地機、內關、隱白。
38、胎位不正: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5個,計33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2個穴位,依次是至陰、三陰交。
39、缺乳: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40多個,計191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5個穴位,依次是膻中、乳根、足三里、少澤、合谷。
40、疳積:涉及病證的處方用穴共40多個,計89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3個穴位,依次是四縫、足三里、內關。
41、瘡癤: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40多個,計110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5個穴位,依次是委中、合谷、曲池、大椎、足三里。
42、粉刺、痤瘡: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40多個,計106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5個穴位,依次是肺俞、合谷、曲池、足三里、大椎。
43、蕁麻疹: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50多個,計222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9個穴位,依次是曲池、血海、足三里、大椎、合谷、風池、三陰交、委中、風市。
44、帶狀皰疹: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50多個,計192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0個穴位,依次是曲池、陽陵泉、太沖、合谷、足三里、支溝、內關、肺俞、血海、三陰交。
45、麥粒腫: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20多個,計41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6個穴位,依次是太陽、曲池、合谷、肝俞、睛明、四白。
46、近視: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60多個,計311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0個穴位,依次是睛明、承泣、風池、攢竹、太陽、四白、合谷、光明、瞳子髎、絲竹空。
47、耳聾、聾(啞):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90多個,計495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2個穴位,依次是翳風、聽宮、聽會、耳門、合谷、中渚、啞門、風池、百會、廉泉、外關、太溪。
44、鼻衄、鼻(竇)炎、嗅覺缺失: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90多個,計439穴次,其中最高頻次的12個穴位,依次是合谷、迎香、上星、印堂、足三里、少商、風池、百會、太沖、肺俞、攢竹、列缺。
49、失語(音):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60多個,計231穴次,其中最高頻次12的個穴位,依次是合谷、廉泉、啞門、湧泉、內關、金津玉液、水溝、天突、照海、神門、通里、列缺。
50、咽喉病:涉及該病證的處方用穴共60多個,計328穴次、其中最高頻次12個穴位,依次是合谷、少商、曲池、大椎、天突、人迎、廉泉、照海、太溪、內庭、魚際、尺澤。
⑵ 胃痛的針灸治療
胃痛的針灸治療
摘要:胃痛,又稱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症的病症。其病因復雜,由外感六淫之氣、飲食失宜、情志不暢、素體脾胃虛弱等引起,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也是針灸治療有效病種之一,臨床上根據病因病機不同分為寒邪犯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濕熱阻胃、胃陰虧耗等證,根據「不通則痛,不榮則通」的理論,本病針灸治療當以和胃理氣止痛為基本原則,當分清寒熱虛實,辨別病位,採用相應的治法才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胃痛,是臨床常見病,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特徵[1],其疼痛有脹痛,刺痛,隱痛、劇痛等不同的性質,常伴有食慾不振,惡心嘔吐嘈雜泛酸等上消化道症狀。發病特點,有反復的發病史,發病前有明顯誘因,如天氣變化,情緒激動,飲食失常,過飽、過飢餓,進食生冷干硬等。根據病因病機分為寒邪犯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濕熱阻胃、胃陰虧耗,淤血停胃等證,針灸治療取穴多在足陽明胃經,又因足太陰與足陽明相表裡,選取脾經相關穴位,多以胃脘部局部諸穴為主,具體選穴方面應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寒熱虛實,辨別病在氣在血及不同臟腑,配合艾灸或火罐,刮痧等治療方法加之葯物治療。西醫學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粘膜脫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均可按照胃痛的辯證分型論治。
一、寒邪犯胃
病因:寒邪犯胃或過食生冷導致寒積於中焦,胃脘氣機阻滯,不通則通
症狀:胃脘疼痛暴作,惡寒喜暖,得溫痛減,口淡不渴或喜熱飲,舌淡苔薄白脈弦緊
病機:寒凝胃脘,陽氣被遏,氣機阻滯
治法:散寒止痛
取穴:胃三針[1]即中脘、內關、足三里,胃俞、神闕
中脘為胃的募穴,手太陽、少陽,足陽明與任脈交匯穴是治療胃腑疾患的要穴。足三里足陽明胃經的合穴,是調理胃腸的常用穴位。內關通陰維脈與之合於胃心胸,也可治療胃部疾患。胃俞為背腧穴主治胃中寒脹[2].針刺用瀉法,多用艾灸法在中脘穴及神闕附近溫和灸來達到溫中散寒,緩急止痛之效。中葯調理以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方劑如香蘇散等配合應用
二、飲食傷胃
病因:飲食不潔,過食肥甘導致濕熱內生或食滯不化內有蟲積阻滯胃氣
症狀:胃脘脹痛,噯腐吐酸,厭食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大便不爽,苔厚膩脈滑
病機:飲食積滯,阻遏胃氣
治法:消食導致,和胃止痛
取穴:腹部胃經腧穴 中脘、天樞、脾俞、胃俞、大腸俞
脾俞脾俞、胃俞、大腸俞等具有調理脾胃,促進腸道蠕動,加強消化功能的作用,針刺用瀉法,而多以胃經腹部旁開前正中線兩寸的一排經穴以點柔法或刮痧療法,以出痧透邪為度。配合以消食丸等方劑。
三、肝氣犯胃
病因:憂郁惱氣肝失疏泄,氣機阻滯,橫逆犯胃,胃脘氣機阻滯
症狀:胸脅胃脘脹滿疼痛,呃逆噯氣,嘔吐,或見嘈雜吞酸,煩躁易怒,舌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或弦數
病機: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胃氣阻滯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止痛
取穴:肝俞、期門,太沖、中脘、天樞、脾俞、胃俞、足三里
選取肝經膽經或或與肝膽相關穴位以治療肝氣不疏,以疏肝解郁,調理肝氣,配以調理脾胃的中脘,足三里,天樞來固護脾胃,針刺用瀉法。中葯調理以疏肝解郁,調和脾胃的柴胡疏肝散等方劑
四、濕熱阻胃
病因:外感濕熱之邪入里,或嗜食肥甘厚味脾失建運,濕熱內生
症狀:痞滿不適、疼痛,嘔吐泄瀉,口苦、口中黏膩,心煩口渴,腹中腸鳴,可伴有發熱頭痛、肢體酸楚。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病機:濕熱蘊結,胃氣痞阻
治法:清熱化濕,理氣和胃
取穴:胃三針,豐隆,上巨虛、下巨虛、胃俞、脾俞
豐隆為趨痰之要穴,濕熱阻滯脾胃易生痰涎,上巨虛主治腸中切痛雷鳴[3],脾俞、胃俞建運脾濕,適當選用肝經調理氣機之穴,針刺以瀉法為主,不灸,或以拔罐點刺放血來瀉邪熱。中葯調理以清中湯等方劑。
五、胃陰虧耗
病因;胃陰不足,胃失濡養,胃脘灼痛
症狀:知飢少納[4],胃脘隱隱灼痛,口燥咽干,五心煩熱,口渴思飲,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細數
病機:胃陰虧耗,胃失濡養
治法:養陰益胃,和中止痛
取穴:三陰交,足三針,太溪
針刺用補法,不灸以免火耗陰液,得氣後接電針儀中葯調理以養陰益胃的一貫煎加減
五、淤血內停
病因:淤血內結,氣滯不通阻遏胃氣,不通則痛
症狀胃脘疼痛,痛有定處,拒按疼如刺割,久痛不愈,食慾不振,實質紫暗,脈細澀
病機:瘀停胃絡,脈絡壅滯
治法:化瘀通絡,理氣和胃
取穴:血海、梁丘、公孫、三陰交、胃三針
血這里指脾血,海,指脾經所生之血在此聚集,氣血物質充斥的范圍巨大如海,故名。該穴有化血為氣,運化脾血之功能。三陰交是足三陰經交會處,針刺用瀉法,,多配合刺絡拔罐之法以瀉蘊結之淤血。中葯調理以失笑散合丹參飲等方劑
胃痛起病之出多為單一病因,日久病因相互作用病情復雜。多與情志不遂,飲食不節,故在預防上要重視精神與飲食的調節,要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精神緊張也是預防本病的關鍵。針灸治療胃脘疼痛多能立即見效,堅持治療有良好的遠期效果,在治療時輔以葯物等多種方法,根據病情的發生發展選用適宜的穴位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版權聲明: 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我,我們會及時刪除。
⑶ 針灸取穴方法總結
針灸治療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取穴,辨證准確,取穴合理,在臨床治療中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而針灸取穴的方法有很多種,本文介紹臨床取穴思路十六種,僅供參考。
1、局部取穴與以痛為俞
顧名思義,就是在病變局部取穴,可以取病變局部的經穴、奇穴或阿是穴。本法也是臨床運用最多、最廣的方法,如巓頂痛取百會,額頭痛取印堂,耳鳴取耳前三穴,腰痛取腎俞等均屬此類。很多人粗學針灸,只會取阿是穴治療,雖亦有效,但終需進一步學習提高,才能有所成就。
2、循經取穴
指沿著病變所處的經脈取穴,即所謂經絡所過,主治所及。掌握循經取穴必須首先要熟練掌握十四經脈循行及經穴,一般同時取所在經脈的局部及遠端穴位,遠近相配取穴。循經取穴是臨床最常用的取穴方法之一,易於掌握,收效甚佳。如胃痛取足三里、下牙痛取合谷、上牙痛取內庭等。
3、五輸穴取穴
4、其它特定穴法
特定穴除五輸穴外,還有原、絡、郄、募、背俞、下合穴、八脈交會穴、交會穴等。臨床上這十種特定穴也非常實用,往往收效甚佳,各種特定穴之間也可以配合應用,如原絡配穴法,俞募配穴法等,如頭痛針合谷配列缺,即是原絡配穴法。《醫宗金鑒》的《針灸心法要訣》非常重視原絡配穴法、八脈交會穴以及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主治雜病歌等,掌握了上述配穴法之後,在理解《針灸心法要訣》就容易多了。
5、巨刺法取穴
即左有病取右、右有病取左,交叉取穴。如右偏頭痛,取左足臨泣,再如偏癱及面癱的早期也可用此法。本人臨床喜歡用此法,即時效果較好,但仍要配合其它取穴方法應用才能維持療效。推而廣之,上病下取,下病上取,明曉其義,臨證靈變,不用拘泥於巨刺之左右交叉。內經的繆刺之法,左病治右,右病刺血,刺其血絡,也屬此類取穴法,大家要善於總結。
6、刺絡放血法
刺絡放血在活血化瘀、通經活絡、醒神開竅等治法中應用極廣,本人的導師也經常應用刺絡法。刺絡放血法的穴位選擇大概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病變局部刺絡放血,如紅眼病、目痛可以太陽穴刺絡放血。二是循經遠端刺絡放血,如面部痤瘡可以在曲池刺絡放血。三是上面提到的繆刺之法,對側刺絡放血,如中風偏癱,可以在對側小腿足陽明部位尋找充血的血絡放血。刺絡放血法適用於久病難治性疾病以及各種急症、神志病、火熱病症,此法往往收效較快。本人嘗試紅眼病刺耳尖放血、中風急救刺十宣放血、腰痛刺養老、委中放血等等效果都非常好。但刺絡放血法不要濫用,尤其是血虛氣弱之人,放血不當會導致病情加重。
7、全息取穴法
全息對應在全身非常多見,臨床應用也五花八門,但一般不外乎以下幾個層次,一是以肚臍和命門為中心的整體全息對應。如左上肢對應右下肢,肩對應髖,膝對應肘等。二是以肘及膝為中心的各自太極轉換對應,如上臂對應大腿,手對應足等,也可以反向對應,上臂對應小腿,手對應髖。三是以腕與踝為中心的各自太極轉換對應,如手指對應足趾等。一般左右對應仍以臍或命門為中心,如左腰痛,則對應右側腰部。前後對應則病在前取其後、病在後取其前。如胸乳痛取天宗,腰痛針下腹等。
現行的各種微針療法則是身體局部的全息對應療法,例如頭皮針、面針、耳針、鼻針、眼針、舌針、背針、腹針、臍針、掌針、第二掌骨全息、手全息、足底全息等等。個人體會(僅代表個人觀點勿噴)全息取穴往往可取速效,但長期療效往往難以維系,長效治病還須經穴辨證實治。
8、表裡經取穴法以及上下經取穴法
表裡經取穴法即病在陽經,取與之相表裡的陰經;病在陰經,取與之相表裡的陽經。如腰痛在足太陽經,可取腎經的太溪穴。上下經取穴法即病在此病,針經脈循行順序中上位或下位經脈。如胃痛取胃經下位脾經的公孫穴;腎虛耳鳴取腎經上位膀胱經經的昆侖穴。我們常用的後溪治腰痛,就是小腸經與膀胱經上下位循行關系;外關治偏頭痛,也是膽經位於三焦經下位的原理。本取穴法本人在臨床應用也頗多,常常與其他取穴方法結合運用。
9、辨證取穴法
即按照四診八綱辨證方法取穴。總的原則是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瀉則多用針或放血、拔罐,補則或針或灸或針灸並用。如胃火牙痛當瀉胃經滎穴,腎虛牙痛則補腎經原穴太溪穴,中焦有濕取中脘,風證取風池、風府,陽虛補命門之火,寒痹灸腎俞,氣血不足的網球肘取足陽明經原穴沖陽等。
10、奇穴
包括常見的傳統奇穴以及董氏奇穴,《醫宗金鑒》的《針灸心法要訣》中也非常重視奇穴的臨床應用。我在臨床應用中經常十四經取穴與奇穴配合使用,往往出奇制勝,如安神取印堂,頭痛取三叉三和大白,落枕取承漿和重子,腱鞘炎取五虎,大小骨空治爛眼等都可速效。前幾年董氏奇穴頗為盛行,穴法頗有深意,宗於《內經》而異與傳統針灸,學有餘力的同學可以應用一下。
11、體應取穴法
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皮治皮,以肉治肉,以脈治脈。當然也可以理解為以骨治腎,以筋治肝,以皮治肺,以肉治脾,以脈治心。本人在應用中非常重視淺刺皮部以治皮膚病,貼骨進針,可治骨痹;合谷刺治筋肉之痹等,在臨床上觀察發現,跟不重視深淺刺,一味求深刺求針感的治療方法相比,病程往往縮短不少。
12、經驗穴法
有不少針灸臨床家都總結有一些臨床經驗效穴,往往各家各有不同,類似奇穴,又不完全屬於奇穴,可以認為是經驗穴。如我的母親教我的推按三角肌止點周圍治療急性咽痛,跟高維斌老師學的供血穴治療延髓麻痹,這些經驗給了我很大的幫助,臨床療效也甚好,再如手三里外半寸治扭傷,大椎與大杼之中點治咳嗽等等,大家在學習中可以慢慢積累總結。
13、安神取穴法
理論源自諸痛癢瘡皆屬於心,本人導師常常應用,針對各種疼痛,取心經或安神諸穴如內關、神門、大陵、百會、神庭等,往往相較於單純應用其它取穴法,效果更好。本人在應用中推而廣之,針對各種慢性、頑固性疾病,加上安神諸穴治療,往往效果更佳,大家臨證中也可以嘗試一下。
14、臟腑別通理論取穴法
傳統中醫另有一套臟腑別通理論,認為肺與膀胱相通,肝與大腸相通,心與膽相通,脾與小腸相通,腎與三焦相通,胃與心包相通。按此理論取穴亦有療效。如內關治胃病,中渚止腎痛等,大家仔細體會發現董氏奇穴對此發揮頗多,大家可以深入研究一下。
15、五運六氣、子午流注、靈龜八法、飛騰八法等取穴法
這些都屬於時間醫學的范疇,頗有深意,當努力掌握。學時間醫學,需精通天文、周易等,精通天地自然變化規律。其理奧而義微,可緩緩圖之。本人才疏學淺,不敢妄加評論,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慢慢學習掌握。
16、八字法對應及現代針具針法的發展
八字法包括陰陽、相對、平衡、反應四法,此法由當代名老中醫李柏松先生首創,也非常實用。此法通過「定位」規律和「以針刺為主的反擊方法」,可以瞬間達到消退各種病痛的目的,如腰痛取鎖骨下,乳房病取髂骨上,足背痛取對側手背,在四法的指導下,掌握肌體的各種疾病並了解在各個部位所發生的原因與治療的方法。
隨著現代解剖學以及組織外科學與針灸學的結合,近代醫家發明了許多不同的針具和針法,比如小針刀、微針刀、針灸刀、浮針、新九針、刃針、小寬針、鈹針、松針、微型外科手術帶刃針具等,這些針具應用部位多不拘泥於穴位,而是按照解剖部位選擇治療點,在治療一些筋肉關節疾病效果也不錯。近幾年又有水針刀、注射針刀、激光針刀等派生出來,本人沒有應用過,不敢妄加評論,從資料來看也有不錯的臨床療效。上述針法由針變刃變刀,與傳統常規針灸針大有不同,理論也多與現代醫學相結合,感興趣的可以學習應用一下。針灸屬於中醫之大道,扎幾針往往並不難,但全面掌握針灸技法並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