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肝硬化用中葯怎麼治
治肝硬化的中葯及驗方 肝硬化是一種難治性慢性疾病,部分中葯治療肝硬化效果不錯。
丹參:丹參具有改善微循環障礙,改變血液流變學狀況,抗凝、抗炎、耐缺氧、提高免疫功能等效果。適用於氣滯血瘀兼有血熱而表現為肝硬化、脾大,兼有低熱、煩躁、失眠、脅痛、癰腫瘡毒等症。可用丹參注射液或丹參片等。
桃仁:破血行瘀,適用於血瘀徵象明顯,伴有腸燥便秘、舌質紫暗、面色黧黑、肝區刺痛、腹腔感染等患者。
冬蟲夏草:補虛損、益精氣,適用於各種虛證肝硬化患者。不過,此葯價錢較貴,非一般患者可以承受。
茯苓:滲濕利水、益脾和胃,適用於脾氣虛弱、肝硬化所致的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等。
此外,田三七、紅花、澤蘭、當歸等長期使用,也有明顯的抗肝纖維化作用。以上這些單味葯,最好配合辨證施治的復方一起進行,或與下面的驗方共同服用:
補消湯:黨參30g,生蘿卜子(萊菔子)15g,茵陳30g,木香15g,砂仁6g,明礬10g。將上葯用紗布包好,放入鯉魚肚內,煮30分鍾後吃魚喝湯。病輕者一般5-6劑,病重者可多服幾劑,直至症狀完全消失。服葯期間忌鹽100天。主治肝硬化腹水症。
二甲散:鱉甲(醋炒)、龜板(醋炒)各等量,研成細末,混勻。每次10g,開水送服,每日2次,30天為1個療程。主治早期肝硬化,體質尚好者。
復方三七膠囊:三七200g,黃芪500g,丹參500g,三棱200g,莪術200g,檳榔150g,山楂200g,雞內金200g,水蛭1OOg。分別研成細末,混勻過篩裝入膠囊內,每次5粒,每日3次,連服2個月為1療程。
強肝軟肝散:紫靈芝150g,黃精200g,當歸150g,枸杞子150g,黨參200g,黃芪200g,巴戟天150g,鱉甲300g,穿山甲150g,地鱉蟲150g,水蛭150g,雞內金150g,田七150g,絞股藍200g,香附1OOg。共研細末,每次15-20g,開水送服,每日2次,服完1料為1個療程。
資料來源:摘自「東方葯膳」
『貳』 腦卒中常見並發症該怎樣處理
腦卒中發生後容易出現一些並發症,其中以肩關節半脫位和肩手綜合征較多見
1.肩關節半脫位(GlenohumeralSubluxation)是腦血管病最常見的並發症之一,發病率高達60%~70%,好發於BronnstrumⅠ-Ⅱ期肌張力低下的階段半脫位本身並不會造成肩關節疼痛,但它極易造成肩關節損傷進而引起疼痛,因此在治療中應引起重視
(1)病因及發病機制肩關節是由肩胛骨的關節盂和肱骨頭構成的球窩關節,肱骨頭大,關節盂小而淺,有2/3的肱骨頭位於關節盂之外,這雖然有利於肩關節進行各個方向大范圍的活動,但卻使肩關節的穩定性下降缺失的穩定性可以由肩關節周圍強壯的肌肉給予部分補償正常情況下,肩胛骨關節盂朝向上前及外側,這種向上傾斜的關節盂的結構在預防向下脫位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肱骨頭向下移位時必須先向外側移動當上肢處於內收位時,關節囊上部及喙肱韌帶緊張,被動地阻止了肱骨頭的側向移動,也就防止了向下脫位,被稱為「肩關節的鎖定機制」當上肢負重時,岡上肌加強了關節囊的水平張力;當上肢外展時,該鎖定機制不再發揮作用由於上肢外展或前伸時,關節囊上部變得鬆弛,所以肩關節的穩定性必須由肌肉收縮來保障,維持關節的穩定幾乎完全依賴於旋袖肌
造成偏癱患者肩關節半脫位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肩關節鎖定機制的喪失:腦卒中軟癱期,由於肩胛骨上提肌向上旋轉的前鋸肌及斜方肌等肌張力下降,在上肢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引起肩胛骨下移和向下旋轉,關節盂向下傾斜,造成肱骨在體側相對於改變了位置的肩胛骨而言處於外展位,破壞了正常的關節盂向上傾斜所提供的「肩關節的鎖定機制」,使肱骨頭向下滑動而產生半脫位
2)肩周圍固定肌功能低下:以三角肌,尤其是岡上肌為主的肩關節周圍起穩定作用的肌肉癱瘓肌張力低下被認為是造成肩關節半脫位的重要原因這些肌肉癱瘓後在上肢重量的牽拉下可產生肩關節半脫位
3)不恰當的護理:處於弛緩性癱瘓期的患者,在翻身坐起轉移等的過程中,未給予肩關節適當的保護,甚至在輔助時牽拉患側上肢,這也常常是造成肩關節半脫位的一個重要原因
(2)臨床表現肩關節半脫位並非於偏癱後馬上出現,多於患者開始坐和站等活動後才發現早期患者可無任何不適感,有些患者當患側上肢在體側垂放時間過久時可出現下墜的不舒服感或疼痛,這種疼痛可以在上肢被支持或被上舉時得到緩解或消失查體可見:三角肌岡上肌岡下肌明顯肌肉萎縮,關節囊鬆弛,肱骨頭向下移位,呈方肩畸形,關節盂處空虛,肩峰和肱骨頭之間可觸及明顯的凹陷從後面看,肩胛骨沿胸壁下移,向下旋轉,靠近脊柱,肩胛下角內收明顯並且比另一側低肩胛骨的內側緣被拉離胸壁,成為「翼狀」肩胛
(3)檢查方法
1)觸診檢查:患者取端坐位,軀干保持穩定,雙上肢自然下垂於身體的兩側治療師用食指觸摸肩峰和肱骨頭上方之間的凹陷,以橫指寬為單位進行判定,記錄為半橫指一橫指一橫指半等注意評價時應對雙側肩關節進行比較
2)X線檢查:
①檢查體位:患者取坐位,雙上肢自然下垂,掌心朝向體側
②投照方法:X線管中心高度與鎖骨外側端的上緣一致,中線與肱骨頭中線一致,管球向足側傾斜15°,距離為1m在相同條件下分別投照雙側上肢,測量肩峰與肱骨頭之間的間隙,雙側比較
(4)診斷標准
①肩峰下可觸及凹陷;②兩側肩關節正位片上病側肩峰與肱骨頭之間的間隙大於14mm,或病側與健側相比,病側肩峰與肱骨頭之間的間隙大於健側10mm或以上
(5)治療
1)治療目的:
①糾正肩胛骨的位置以恢復肩關節原有的鎖定機制
②刺激肩周圍起穩定作用的肌肉的活動及張力
③在不損傷關節及其周圍結構的前提下保持肩關節無痛性的全范圍的被動活動度
④在治療和護理的過程中保護易受傷的肩關節
2)治療方法:
①糾正肩胛骨的位置:糾正肩胛骨的位置重點是抑制使肩胛骨下沉後撤和向下旋轉的肌肉的肌張力,增加肩胛骨的活動性治療師可以通過手法向需要的方向活動肩胛骨向偏癱側翻身和肘伸展位負重向兩側轉移重心等方法來解除肩胛骨的痙攣狀態,糾正肩胛骨的位置之後,要進行肩胛骨主動運動的訓練,增強肩胛骨的活動性例如:患者取仰卧位,肩關節90°屈曲,肘關節伸展,做上肢向上去夠天花板和向下返回原位的動作,完成肩胛骨的內收外展運動;或患者取坐位,雙手十指交叉,雙上肢在身體前面下垂,做雙側的聳肩動作,完成肩胛骨的上提與下制運動
②刺激肩關節周圍起穩定作用的肌肉:所有刺激上肢運動功能恢復的方法,如滾筒運動和桌面擦拭運動等均可用於激活肩關節周圍起穩定作用的肌肉,通過患側上肢負重對上肢關節的擠壓,反射性地刺激肌肉的活動,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另外,治療師可以利用手法進行關節擠壓,刺激肩周肌肉的活動,具體方法是:患者取坐位,雙上肢自然下垂,治療師用雙手環握住患者的上臂,向上進行關節擠壓的同時使肩關節外旋,再使肩關節內旋恢復原位,反復數次後肱骨頭就可能被拉回到關節盂內
③維持肩關節無痛性的全范圍的被動活動度:肩關節半脫位的患者容易出現肩痛和關節活動受限,所以維持關節無痛的全范圍的活動度十分重要在治療活動中治療師要注意,一旦出現疼痛應立即減小活動度或改變支持的方法,矯正肩胛骨的位置並充分支持肩關節通常能使問題迎刃而解
④保護易受傷的肩關節:在治療和護理的過程中,應注意保護肩關節不僅在被動活動上肢或進行其他治療性活動時必須避免引起疼痛而且在幫助患者在床上移動或轉移到輪椅上時也要保護好肩關節,避免引起疼痛,坐位時應對患側上肢給予支持,坐在輪椅中時多建議使用輪椅桌對吊帶的使用爭議較大,不僅吊帶的有效性值得懷疑,而且吊帶的使用還可能會產生許多不利的影響,概括起來包括:
a.加劇患者對患側上肢的失認,使患側上肢從全身運動中功能性分離
b.加重或強化了患側上肢的痙攣模式
c.阻礙了因身體姿勢或平衡受破壞時,患側上肢所產生反應動作的能力
d.在步行中,妨礙了患側上肢代償性擺動
e.阻礙了正常感覺的輸入
f.由於制動或壓迫,不利於血液與淋巴液循環
2.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syndrome,SHS)又稱「反射性交感神經性營養障礙」
(rexflexsympatheticdystrophy,RSD),是腦血管病後常見的並發症,多見於腦卒中後1~3個月內,發病率約為12.5%~32.0%其典型的表現是肩痛患手浮腫和疼痛,皮溫升高,消腫後手部肌肉萎縮,甚至攣縮畸形
(1)病因及發病機制肩手綜合征的發病機理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認為有以下幾種可能:
1)交感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學說:交感神經支配血管運動系統和皮膚腺體,當受到疼痛腦部病灶情緒變化等因素的刺激時會出現血管運動系統和皮膚腺體功能紊亂,從而導致局部瘀滯性充血水腫
2)肩-手泵功能障礙學說:Moberg認為肩手的血液迴流有賴於肩泵和手泵,而肩泵和手泵的動力來自肌肉的收縮活動,癱瘓後肌肉活動減弱或消失,血液迴流缺乏動力,因而造成上肢遠端的水腫
3)腕關節持續屈曲受壓:患者卧床或坐在輪椅里時,可能未注意到腕關節處於過度掌屈位,血管造影證明,過度的屈腕可使血液迴流受阻當患者坐在輪椅中時,因為他的體重向患側傾斜,會進一步壓迫腕關節而使靜脈迴流更加受阻
4)腕關節過度伸展:在治療中,患者的腕關節可能被無意地超越了正常關節活動范圍,因而損傷關節及周圍組織
5)靜脈輸液:急性期需靜脈輸液時,不少護士喜歡用患手背靜脈輸液以解放健手,如果輸液時液體滲入到周圍組織中,就會發生明顯的水腫
6)患手意外損傷:如向患側跌倒時損傷患手接觸過熱容器燙傷等均可導致患手水腫
(2)臨床表現及分期Ⅰ期:患者的手突然出現腫脹,很快發生明顯的運動受限,水腫以手的背部最為顯著,通常向近端止於腕關節,皮膚皺褶消失,觸及患手有柔軟感及膨脹感;手的顏色發生改變,呈橘紅色或紫色,特別是當患臂垂於體側時更明顯;患手皮溫較健側高,有時有潮濕感,指甲變得蒼白不透明;患側肩關節和腕關節疼痛,關節活動范圍受限,特別是前臂旋後和腕關節背伸掌指關節屈曲明顯受限,看不到掌指關節處的骨突起,手指外展嚴重受限,近端指間關節僵硬膨脹,幾乎不能屈曲,也不能完全伸展,遠端指間關節伸展,不能或幾乎不能屈曲被動運動易引起劇烈疼痛是肩手綜合征的一大特點,Ⅰ期一般持續3~6個月,這個階段如積極治療常常可以改善症狀並控制其發展,未及時治療的患者中,有些逐漸自愈,有些則很快轉入第Ⅱ期
Ⅱ期:肩痛和手的水腫減輕,患手皮膚和肌肉明顯萎縮,常可出現類似Dupuytren攣縮樣手掌腱膜肥厚,手指的關節活動受限越來越明顯,X線透視可見患手骨質疏鬆樣變化,肉眼可看到在背側腕骨之間及與掌骨連接區域出現堅硬的隆起
Ⅲ期:水腫和疼痛可完全消失,但關節的活動性則永久喪失,固定於一種典型的畸形狀態,表現為:
①腕關節掌屈並偏向尺側,背屈受限,腕骨上的隆起更加堅硬和明顯
②前臂旋後嚴重受限
③掌指關節不能屈曲,拇指和食指間部分萎縮並且無彈性
④近端和遠端指間關節固定於輕度屈曲位,即使能做屈曲也是在很小的范圍內
⑤手掌變平,大小魚際肌明顯萎縮
(3)診斷目前肩手綜合征尚無統一公認的診斷標准上田氏認為腦卒中患者如存在肩痛上肢及手指腫脹,無論有無手指疼痛,即可診斷為肩手綜合征不過應排除局部外傷感染周圍血管病等所引起的浮腫
(4)預防預防肩手綜合征的重點在於避免所有引起水腫的原因注意患者上肢和手的正確位置的擺放;當患側上肢進行肘伸展位的負重訓練時要格外小心,避免腕關節的過度背屈;盡量避免在患手上做靜脈輸液;避免患側上肢尤其是手部的外傷
(5)治療在肩手綜合征的早期,剛剛出現水腫疼痛和活動范圍受限時就採取積極的治療,能夠獲得最好的效果即使在數月之後,如果仍有炎症反應疼痛和水腫,治療也可能是有效的一旦發生了攣縮固定,各種方法幾乎都沒有任何效果治療的主要目的就是盡快地消除水腫,減輕疼痛和僵硬
1)體位擺放:保持良好的卧和坐姿,卧位時可將患側上肢適當抬高,坐位時,把患側上肢放在身前的桌子上,當患者坐在輪椅里時,建議使用輪椅桌,避免患側上肢和手懸垂在身體外側甚至輪椅外側
2)避免腕關節屈曲:為了改善靜脈迴流,可佩戴小型腕上翹夾板支持腕關節,使腕關節24小時保持背屈位夾板一直佩戴到水腫和疼痛消失手的顏色正常為止
3)主動運動:在治療中應盡量要求患者進行主動運動,因為肌肉收縮可以起到泵的作用,促進靜脈迴流從而減輕水腫可以刺激患側手臂隨意運動的活動都可以應用,但在疼痛和水腫消除之前,應避免進行肘伸展位的負重訓練
4)被動運動患側上肢和手指的被動運動對防治肩手綜合征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
這些活動應非常輕柔的進行,避免引起疼痛,實際上,任何會引起疼痛的活動和體位都應避免所有活動均可在患者仰卧位患側上肢抬高以利於靜脈迴流的狀態下進行
5)向心性加壓纏繞手指(圖4-4-57)是一種簡單安全經濟且非常有效的治療方法
圖4-4-57向心性加壓纏繞手指
治療師用一根直徑1mm~2mm的長線繩從手指遠端向近端纏繞首先纏繞拇指,然後再纏繞其他手指,最後纏繞手掌直到腕關節以上纏繞時先將繩子的一端對折做成一個小環,然後從遠端快速有力不留間隙地向近端纏繞至指根,纏完後,立即從指端繩環處拉開纏繞的線繩
6)冰療治療師將患者的手浸入加入冰塊的冰水中,冰與水的理想比例為水佔三分之一,冰佔三分之二,這樣的溫度即便於手的浸入,而且冰的不斷融化使水溫保持冰冷
分3次泡手,兩次浸泡之間有短暫的間隔,治療師應與患者的手一同浸入,便於確定浸泡的耐受時間
7)皮質激素類口服治療
8)交感神經阻滯
『叄』 糖尿病並發症的治療
1.急性並發症
酮症酸中毒和高滲性高血糖狀態的治療原則相同,包括盡快補液以恢復血容量,糾正失水狀態;降低血糖;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失調;積極尋找和消除誘因;嚴密觀察病情變化,防治並發症,降低病死率。
乳酸性酸中毒的患者死亡率很高,故對高乳酸血症患者(即無酸血症,但乳酸>2.5mmol/L)需及時治療各種潛在誘因,積極預防。乳酸性酸中毒最根本的治療是病因治療,如糾正休克,改善循環;及時糾正酸中毒;補充胰島素和葡萄糖;當病情危急時應及時透析治療。
2.糖尿病腎病
糖尿病腎病治療應是綜合性的,包括控制血糖、控制血壓、飲食治療、糾正脂代謝紊亂等:
(1)控制血糖 糖基化血紅蛋白應盡量控制在6.5%以下。
(2)控制血壓 降壓葯物首選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尿蛋白d,血壓應控制在130/80mmHg;尿蛋白>1g/d,血壓應控制在125/75mmHg,
(3)飲食療法 早期即應限制蛋白質攝入量至0.8g/(kg·d),對已有大量蛋白尿和腎衰竭的患者可降低至0.6g/(kg·d)。中晚期腎功能損傷患者,宜補充a-酮酸。
(4)調脂 應使用他汀類葯物嚴格糾正血脂紊亂。
3.糖尿病眼部並發症
(1)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 ①基本治療 及早嚴格控制血糖,減少血糖波動,注重降壓、調脂、改善微循環的治療。戒除吸煙飲酒等視網膜有害的因素。②光凝治療 激光治療被認為是治療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有效方法。臨床實驗證明光凝治療在2個方面對該病的發病過程有有益的作用:一是導致新生血管退化並阻止它們再生;二是減少黃斑水腫。③冷凝治療 冷凝主要用於不適合做光凝治療的患者或光凝治療的補充療法,如患者有屈光間質混濁或視網膜周邊部病變光凝無法治療。④玻璃體切割術 對於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玻璃體切割術的基本適應證是玻璃體出血及嚴重的增殖性病變。一般認為,廣泛玻璃體出血3個月以上不能自發吸收者需行玻璃體切割術。
(2)與糖尿病相關的葡萄膜炎 糖尿病應進行規范用葯治療,葡萄膜炎的治療則應根據炎症類型、嚴重程度、伴有血糖升高的程度等方面來確定。前葡萄膜炎主要使用糖皮質激素、睫狀肌麻痹劑和非甾體消炎葯治療。後、中間和全葡萄膜炎,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況下,可給予糖皮質激素口服治療;對於血糖明顯升高且伴有頑固性葡萄膜炎者,宜選用苯丁酸氮芥、環磷醯胺等。
(3)糖尿病性白內障 發病早期積極治療糖尿病,晶體混濁可能部分消退,視力可有不同程度改善,滴用治療白內障滴眼液;白內障明顯影響視力時,可在血糖控制情況下施行白內障摘出術,如無增殖性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可植入後房型人工晶狀體;術後積極預防感染和出血。
4.糖尿病足
(1)潰瘍的治療 糖尿病足潰瘍的治療需要多科室協作,在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環、營養支持的基礎上,根據足損傷的程度,可採用減壓、清創、傷口敷料、控制感染、血管重建、截肢等多種措施予以治療。
(2)Charcot關節病的治療大多數Charcot神經關節病可以行保守治療。手術固定不會加速癒合,相反,手術因可能造成新的不穩以及可能有內固定周圍骨折,導致病變區域的癒合延遲。非手術治療在超過70%的病例中獲得了成功。但是在足後部與踝關節的Charcot關節病患者中成功率較低。終末期神經關節病可遺留嚴重的畸形,需要患者持續穿足部支具,如後方殼樣踝足支具、後足托或是特殊的鞋子,以減少之後潰瘍的發病。
5.糖尿病性心臟病
首先應積極治療糖尿病這一原發病,嚴格控制血糖,糾正糖代謝紊亂;其二,生活方式干預,包括戒煙、節制飲酒、限制鈉鹽、適當鍛煉等,其三,服用適當的維生素、抗氧化劑、血管活性葯物、抗栓葯物。其四,控制危險因素,對高血壓、肥胖、高脂血症等進行預防和處理。某些糖尿病性心臟病導致心絞痛反復發作,內科治療無效者,可採用經皮血管成型、血管支架或者冠狀動脈搭橋等手術治療。為了及早發現糖尿病性心臟病變,定期做心電圖檢查是十分必要的。
6.糖尿病性腦血管病
與非糖尿病性腦血管病在治療原則上相同,治療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血糖的控制與監測 糖尿病腦卒中患者的血糖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預後,所以控制血糖在適宜的范圍內,是治療糖尿病性腦血管病的基礎。
(2)抗血小板葯物 血小板拮抗劑可降低腦卒中的死亡率,由於多數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存在異常,因此,對糖尿病伴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需進行長期抗血小板治療。
(3)降壓 在糖尿病腦卒中特別是出血的急性期,應慎重掌握降壓治療指征和降壓程度,降壓治療不能追求快速降壓效應。
(4)調脂 他汀類降脂葯通過降低血膽固醇,可使糖尿病患者腦血管意外的發生率降低。
7.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1)病因治療 積極嚴格地控制高血糖並保持血糖穩定;改善微循環,常用葯如前列腺素E2、己酮可可鹼、山莨菪鹼、西洛他唑、活血化瘀類中葯等;神經修復,常用甲基維生素B12(甲鈷胺)、神經營養因子、C肽等;抗氧化應激,常用葯如a-硫辛酸。
(2)對症治療 主要是控制疼痛,以盡量減輕糖尿病神經病變給患者帶來的痛苦。通常採用以下順序緩解患者的疼痛症狀:甲鈷胺和a-硫辛酸、傳統和新一代抗驚厥葯、度洛西汀、三環類抗抑鬱葯、阿片類止痛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