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茶的採摘順序
茶葉如何合理採摘?掌握季節如何分批採摘?
茶葉是飲料,特別講究品質。茶葉品質好壞決定於制茶原料和加工技術。原料好次,首先要看茶樹品種的好壞;其次要看茶樹生長的自然條件和管理制度;最後還要看採茶技術是否合理。茶葉採好采壞,不但影響茶葉產量和品質,而且影響茶樹的生長發育,也影響制茶成本和整體的經濟效益而其中茶葉品質的好壞,受採摘的影響最大。
由茶樹營養芽萌發而成的新梢,是營養器官。葉子是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質的重要場所。利用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轉變為碳水化合物,供應茶樹各器官的營養,人們從茶樹新梢上採下一部分「芽葉」,勢必影響一部分營養器官降低光合作用,影響有機物質的形成,有礙茶樹的生育。所以茶葉採摘既要采葉又要留葉。
新梢在一年中受各季節自然條件的不同影響,芽葉生育極不一致,性狀不一,有大有小,有嫩有粗,有長有短,內含成分也各有異,變化大,伸縮性廣,它並不象大田作物的穀粒或果樹的果實,有很明顯而固定的收獲對象,一俟成熟便可採收。人們採收「芽葉」,因采期不同,采法不同,就有不同性質的芽葉,從而影響茶樹生育,影響當時或後期的產量和品質。採得粗大,新梢上留葉少,產量雖然較高,但品質大幅度下降,得不償失。
1. 合理採摘的作用在同一地區,同一茶樹品種,同一樹齡,加工同一茶類,因采法不同,留葉不同,所得到的產量和品質差異很大。不合理的粗摘濫采,造成茶葉品質下降,影響內外銷市場,對長期生產也極為不利。因此,茶葉採摘必須因地、因樹、因茶類而制宜地進行合理採茶,才能克服或緩和採茶過程中各方面的矛盾。
就國內外茶葉生產的發展和對於比較多的茶類而論,合理採茶的原則:採下的芽葉,能適應某一茶類加工原料的基本要求3通過採摘,能夠持續不斷地優質高產高效,並且能藉以調節一季一年與比較長期的產量品質之間的矛盾;通過採摘,能不斷促進茶樹新梢萌發,有利於茶樹正常生長,增加樹冠上新梢的密度和強度,有利於增加採收次數,延長采期並能藉以調節茶樹生長勢,促進茶樹生長健壯,延長經濟年齡能夠適當兼顧同一茶類,不同等級或者不同茶類的加工原料能藉以調節當地採制勞力的安排,提高勞動生產率。
總之,合理採茶是在一定條件下,在有較好栽培管理各種采葉茶園上,通過人為採摘,能夠顯出比較長期的良好的綜合作用,能夠適當調節茶葉產量與品質之間的矛盾和茶樹生育各方面的矛盾,能獲得持續高產優質的制茶原料取得以較高效益,采留結合,產量與質量並舉,長短兼顧為目的的一種良好的採茶制度。
2.採茶技術合理採茶應抓好如下技術環節:
(1)按茶類要求嚴格標准採茶葉品質標准首先決定於採摘標准,使茶葉加工原料符合品質要求。
採摘標準是依生產茶類、茶樹生長狀況,當地氣候和新梢生育特點來確定的。我國制茶種類多,同一茶類又有很多等級,採茶標准很不一致。但大體上可分為細嫩采適中采和成熟采三種標准。
細嫩采標準是指茶芽初萌,或嫩梢開展1-2嫩葉時掐采,所採下的細嫩芽葉多數製成特級名茶。
適中采標準是當前中外紅綠茶最普遍的標准,較好的是從新梢上採下一芽二葉,較次的為一芽三葉和細嫩對夾葉。成熟采標准依茶類不同而有較大差異,採制烏龍茶須待新梢成熟,頂芽已成駐芽,葉片大部已展開,採下一個駐芽和2—3葉片,或34葉片。採制邊銷茶、磚茶的原料,俟新梢充分成熟,基部已木質化時進行割采。
(2)依樹齡樹勢重視留葉養樹種茶是為了採收量多質優的芽葉。採茶是目的,養樹是手段,留葉是為了更多的采葉。茶樹采葉與留葉依樹齡樹勢的不同而有差別。
幼年茶樹處於培養時期,應以養為主,不宜強采,一般在第二次定型修剪後,樹高達40—50厘米,新梢生長將至成熟時,開始打頂養篷采。骨架初步形成後,春季留一二真葉,夏季留一真葉,秋季留魚葉采。
壯年茶樹樹冠強壯的以采為主,采養結合。一般春秋留魚葉,夏留一真葉或前秋留一真葉;或全年留魚葉,在每季末期,酌情留若干葉片在樹上。
老年茶樹的採摘留葉視樹勢強弱,衰老程度而有不同,樹勢好的按壯年茶樹的采法進行,樹勢衰老的春夏季留魚葉采,秋季集中留養不採,積蓄養分養樹,或春季留魚葉采後進行重剪或合刈,更新復壯樹冠。更新茶樹的採摘,初期以培養為主,一季或一年不採,采留情況視修剪時期和修剪程度而異。
(3)掌握季節分批多次採茶樹具有多年、多季和多批採收的特點,每季每批的採收都要不失時機,及時按標准採下,特別在氣溫較高的季節更要注意。一般茶園有10—15%新梢達到標准,就應開始採摘。茶樹芽葉由於著生部位不一致,萌芽有先有後,所以按標准采就是要分批多次采。分批看天氣和茶樹實際情況而異。春茶一般隔2-3天采一批;夏茶每隔3-7天采一批;秋茶隔67天采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