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乳腺癌術後哪些運動比較好呢
乳腺癌患者在手術後,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等問題,為了更好地進行恢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做點這些動作。
如果手術後傷口有了明顯的改善之後,可以積極的參加各種運動,比如慢跑、或者打太極拳,羽毛球、乒乓球、門球這些簡單的運動,不放心的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有序的鍛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快跑、爬山、打球、武術等都這種強有力的運動是很不適合癌症患者鍛煉的。
通過一些有氧運動這些方式,得到全國人民的受益,所以在鍛煉的時候,患者一定要有良好的情緒,不要讓自己的心裏面有太多的煩惱,良好的心情和堅持鍛煉這些方式,可以讓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好。
『貳』 乳腺癌術後該怎麼鍛煉
1.術後1~5天內,患側上臂被胸帶固定著,這期間只活動手指、掌、腕關節和肘關節,作握拳、伸手、腕與肘伸曲和旋轉運動,以促進血液迴流暢通。
2.術後第6天,解開胸帶,將患側上臂放開後,胸帶繼續包紮好胸部。上臂置於胸前做內收內旋運動,避免外展。
3.術後7~10天後,患臂經常置於腹部,呈內收內旋狀。在醫護人員或自己健側手的幫助下,扶托患臂肘關節,使患側手置於對側肩部或觸摸對側耳朵。這時肩關節活動范圍約60~90度。
4.術後14天,患者可自己用健側手扶托患側肘部,將患側手置於頸後,慢慢向健側移動,直至摸到健側耳朵,並於適當時機抬頭挺胸,這時肩關節活動范圍約160度。
5.術後3~4周,開始增加肩關節活動范圍,做抬高患側上肢的運動。在牆上標示進展刻度,練習扶牆上移鍛煉。每次活動後做記錄,並與前一日對比。
6.以上鍛煉直至功能活動范圍與健側相近時,才能減少活動時間和次數。即使患側功能基本恢復以後,每天仍然要堅持適當的臂功能鍛煉。
鍛煉時應特別注意:
1.每次功能鍛煉前患者必須放鬆肌肉,避免精神緊張,以便活動自如。
2.首次鍛煉肩關節時,會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與不適,隨著肌肉不斷活動,症狀即可緩解。
3.每日應至少堅持功能鍛煉2~3次。每次20~30分鍾。
4.如發現腋下有積液,手臂紅、脹、硬或水腫嚴重,或傷口有分泌物流出等異常情況時,要盡快到醫院請大夫及時檢查處置。此時,應避免患側臂大范圍活動,甚至可暫時停止肩關節鍛煉,待以上症狀消除後再恢復鍛煉。
5.患臂功能鍛煉時間一般需半年左右,以後患者可根據患臂活動情況自行掌握。
6.平時不要讓患側手和臂過於勞累和負重。
7.乳腺癌有向對側轉移的可能性,乳腺癌治療後也存在復發的可能性,因此術後患者每個月要自查患側傷口和健側乳腺。
8.30歲以上健康婦女也應每月自查雙側乳腺1~2次,以早期發現乳腺疾患,及時治療,提高治癒率。
『叄』 乳腺癌腋窩手術後,做什麼樣的運動比較好
乳腺癌腋窩手術後,做什麼樣的運動比較好?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乳腺癌患者那麼乳腺癌腋窩手術後,做什麼樣的運動比較好呢我們一起來聊聊看吧。
一般出現乳腺癌之後,需要通過合理的方式來控制局部癌變的發展,如果乳腺部位的癌變有擴散轉移的趨勢,可以通過手術的方式來治療。手術將乳腺部位癌變組織切除之後,可以控制乳腺癌的發展。腋網綜合征是乳腺癌病人行腋窩淋巴結清除術或前哨淋巴結組織檢查早期出現的一種臨床綜合征,表現為突發性上肢疼痛,肩關節外展時加重,同時出現起自腋窩並向上臂內側、肘窩、手部放射的皮下條索狀結構,伴有緊綳感或牽拉感,嚴重時可累及乳腺、胸腹壁皮下。乳腺癌腋窩淋巴結清掃術後上肢淋巴水腫是目前乳腺癌最主要的治療相關並發症,也是影響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讓肘關節處於伸直狀態,肩膀關節外展後身以及旋轉等,每個動作需要做三組,每組做20個左右。每次爬到目標活動後,保持20秒鍾左右,一定要緩慢的適應,不能操之過急,不然會引起肩關節以及傷口明顯的疼痛感和不適感。手術後兩周到三周,使用患側肢體經過頸後面和頭頂摸對側的耳廓。能促進手局部的血液循環和靜脈迴流,從而有助於改善淋巴循環,降低淋巴水腫的發生。進行康復運動時,康復運動的病人手掌用力握拳,持續5-10s的時間後再松開,如此重復做25-30次為一組,每天進行做4組,每兩組之間隔間一段時間;但由於醫護人員工作繁忙,不能時刻盯著病人做康復運動,加之很多病人依從性差,動作隨意,沒有自覺按要求完成。
通過以上大概的了解你明白了嗎。
『肆』 乳腺癌術後該怎麼鍛煉
乳腺癌手術范圍比較大,且對機體損傷比較大,為更好促進機體術後恢復和適應今後日常生活,乳腺癌術後康復功能鍛煉非常重要
患者乳腺癌術後康復期鍛煉,首先要選擇一項適合自己並能長期堅持有氧運動。有氧運動指運動時心率保持在150次每分鍾運動量,每周堅持至少150分鍾中等強度鍛煉,約為每周5次,每次5次,每次30分鍾。步行、慢跑、快走、競走、滑冰、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跳健身舞、有氧舞蹈、跳繩、做韻律操、球類運動,都可以作為鍛煉項目。年齡大於65周歲老年乳腺癌患者,應盡量按照以上推薦進行訓練。如果還患有其他影響運動能力慢性疾病,應根據醫師指導,適當調整運動時間與運動強度,但應避免長時間處於不運動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