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麼熬中葯 怎樣正確地煎中葯
中葯 多數是用來煎服的,煎葯也是一門大學問,很多人拿著中葯包,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的煎葯,怎麼熬中葯呢?本文是我整理的資料,僅供參考。
怎麼熬中葯
一、容器的選擇
煎煮容器以陶瓷、砂鍋為最好,其次為不銹鋼鍋、搪瓷鍋以及耐高溫的玻璃器皿,因為這些容器具有穩定的 化學 性質,不易與所煎中葯的成分發生化學反應。一定忌用鐵鍋、銅鍋和鋁鍋,因為這些元素可與中葯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學反應,不利於 疾病 的治療。
二、預處理
第一步:“看” 煎煮中葯前首先要查看中葯的質量,如發現有蟲蛀、霉變等問題時應及時進行處理;其次是查看有無需特殊處理的中葯,如有應另置並按特殊方法處理。
第二步:“泡” 將葯店拿回的中葯飲片加適量水浸泡20~30 min ,輕質的中葯、氣溫較高時浸泡時間宜短,重質中葯、氣溫較低時浸泡時間宜長,目的是為了使中葯濕潤變軟, 利於有效成分煎出。
三、煎煮
1、煎煮用水:一般使用無污染的自來水即可,忌用反復煮過的水或隔夜水煎煮中葯。
2、加水量: 經驗 加水量是超過葯物表面3~5cm;理論計算是按每1g中葯加水10mL計算,將總水量的70%用於頭煎,剩下的30%用於第二煎。
3、煎煮用火:一般應遵循“先武火後文火”的原則,也就是說沸前用武火,使水很快沸騰,沸後用文火,保持微沸以減少水分的蒸發。
4、煎煮時間:煎煮時間從沸騰後計算,一般解表葯頭煎10~15 min,二煎10min;滋補葯頭煎30~40min ,二煎25~30min。控制煎煮時間是因為長時間高溫煎煮,會使 植物 細胞遭到破壞,使葯液中不溶性的無效成分增加。而且長時間煎煮還有將葯煎焦煳底的危險。
5、煎煮次數:一般煎2~3次,就能煎出中葯所含成分的80%~90%的中葯成分。煎煮後及時濾出煎液,並將每次的煎液混合後分次服用。
四、特殊處理
根據葯物性質不同,有些葯物宜採用先煎、後下、包煎、烊化、另煎等特殊方法處理。不少患者因缺乏相關專業知識,會將需特殊處理的中葯一起和群葯同煎,這樣操作是很不妥當的。
1、先煎:就是延長煎煮中葯的時間,使葯物中難溶的成分被最大可能的煎出。一般將需先煎的葯物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煎煮10~20 min後,再與浸泡過的其他中葯合並煎煮。這些中葯有:① 動物 的骨甲類如鱉甲、龜板等; ②礦物類如生石膏等; ③有些毒性中葯如生川烏、生草烏等,先煎1-2h可大大降低毒性。
2、後下:就是縮短煎煮中葯的時間,減少因長時間煎煮所造成的有效成分散失。常規操作是:待其他群葯沸後用文火煎煮15-20min後,再加入需後下的中葯煎煮5-10min即可。這些中葯有:①氣味芳香類中葯如砂仁等;②久煎易破壞有效成分的中葯如鉤藤、番瀉葉等。
3、包煎:就是將中葯裝入棉布袋中與其他群葯共煎。這些中葯有: ①含澱粉、黏液質較多的 中葯材 如車前子、葶藶子等,防止煎煮時煳鍋底; ②富含絨毛的中葯材如旋覆花、枇杷葉等,防止脫落的絨毛刺激咽喉。
4、烊化:就是將膠類中葯加入已煎好的葯液或清水中加熱溶化。目的是防止煎液黏稠而影響其他中葯有效成分的煎出或煳鍋底,如阿膠、鹿角膠等。
5、另煎:就是將貴重中葯材如人參、西洋參等用適宜的容器單獨煎煮取汁後,葯渣並入其他群葯共煎,目的是減少群煎時其他葯渣對貴重葯材有效成分的吸附。
總之,臨床 中醫 師只有在開具處方後叮囑患者嚴格按照中葯煎煮的要求進行操作,才能提高湯劑的療效,使中葯在疾病的治療中發揮更好地作用。
中葯怎麼熬?上面為大家介紹了正確煎煮中葯的方法,煎中葯,器皿、浸泡、加水、用火、煎煮次數都是很有講究的,想要發揮中葯最大的葯效,先學學上面正確煎煮中葯的方法吧。
怎樣正確地煎中葯
一、水洗中葯降低療效
中葯煎煮前千萬不要清洗,因為葯材經水洗後,將丟失一部分水溶性的有效成分,導致葯效降低。中葯中有不少葯材是粉末類的,也有的在配葯時需研碎,如桃仁、龍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會造成這些葯物的流失。還有的葯材在炮製過程中加入蜜、酒、膽汁等輔料,而這些輔料易溶於水中,若用水沖洗,可導致部分輔料丟失。如常 用葯 材中的膽南星、酒制大黃等。
二、煎葯前先用冷水泡
煮容器與葯液質量關系非常密切,目前多主張使用陶瓷、瓦罐,以確保中葯的療效。一般加冷水漫過葯面,浸透後再煎煮,有效成分易於煎出。一般浸泡30分鍾左右即可,但也要根據葯材自身質地的輕重和季節、溫度的差異分別對待。特別在夏季,浸泡時間不宜過久,以免引起葯物酶解和霉敗。煎前浸泡花、草、葉可浸20分鍾;根莖、種子、果實及礦石、甲殼類葯材宜浸泡30~60分鍾。
宜選用潔凈的冷水,如自來水、井水、蒸餾水等。用水量應視葯物的重量、體積、吸水能力、煎煮時間、火候及所需的葯量等因素來 決定 ,一般以水漫過葯物半寸左右為宜。煎葯的用水量應一次加足,不要中間加水,更不能把葯煎幹了再加水重煎,煎乾的葯應棄掉。
三、葯材入鍋注意順序
處方上註明先煎的葯物,應先放入清水中煎沸,沸後20分鍾左右,再加入其他葯物同煎。處方上註明後下的葯物,可在其他中葯煎好後,再加入後下的葯物煎約5-10分鍾便可。處方上註明沖服的中葯,應先將它放在碗里,用煎好的葯液倒進去,攪和後服用,例如田三七就常沖服。處方上註明是烊化的中葯,則應先將煎好的葯液去渣,然後趁熱將需烊化的中葯放進去,用木筷子徐徐攪動至均勻後服用。如果該中葯仍未溶化,可用文火加溫,同時徐徐攪動葯液至均勻,例如阿膠常烊化服用。
四、煎葯加多少水合適
煎葯用水必須無異味、潔凈澄清,含礦物質及雜質少。一般來說,凡人們在生活上可作飲用的水都可用來煎煮中葯。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來水,井水則須選擇水質較好的。水最好採用經過凈化和軟化的飲用水,以減少雜質混入,防止水中鈣、鎂等離子與葯材成份發生沉澱反應。
加水多少:按理論推算,加水量應為飲片吸水量、煎煮過程中蒸發量及煎煮後所需葯液量的總和。雖然實際操作時加水很難做到十分精確,但至少應根據飲片質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時間長短確定加水多少。水的用量一般為:第一遍煎煮時為葯材量的5-8倍,或將飲片適當加壓後,液面淹沒過飲片約2厘米為宜。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頭煎結束後,將葯汁濾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葯平面約0.5-1厘米,繼續武火煎煮至沸騰後改為文火煎煮20-30分鍾即可。質地堅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葯物略多。
五、煎煮次數與方法
中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應煎兩次。煎煮次數太少,提取不完全,葯材損失大;煎煮次數太多,不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雜質增多。一般而言,一副中葯在煎煮兩次
後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為降低,故以煎煮兩遍為佳。但對於葯量較大的處方,在兩次煎煮後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為一日3次服用,以節約中葯資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療效。因為煎葯時葯物有效成份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葯材組織的水液中,然後再擴散到葯材外部的水液中。到葯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這時,只有將葯液濾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份才能繼續溶出。為了充分利用葯材,避免浪費,一劑葯最好煎煮兩次或三次。治療一般疾病的中葯煎煮以2次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後計算煎煮時間,一般為頭煎20~30分鍾,二煎10~20分鍾。用於治療 感冒 的解表中葯或 清熱 葯宜用武火,時間宜短,煮沸時間為10~20分鍾即可,並趁熱服用。用於治療體虛的滋補中葯以3次為宜,頭煎為40~50分鍾,二煎為20~30分鍾,三煎為10~20分鍾。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礦物類、骨角類、貝殼類、甲殼類葯及補益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以上煎煮過程中需要經常攪拌。
煎煮好的中葯要趁熱濾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澱在葯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葯物煮干煮焦了,則此葯不能服用,因為此時產生很多有毒物質,服用對身體有害。
六、煎煮榨渣取汁
湯劑煎完後應榨渣取汁。因為一般葯物加水煎煎煮後都會吸附一定葯液。其次主葯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葯渣再吸附。如葯渣不經壓榨取汁就拋棄,會造成有效成份損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熱有效成份容易損失而不宜久煎或煎兩次的葯物,葯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佔比例會更大,榨渣取汁的意義就更大。
一般在最後一次煎煮時,趁熱將葯液濾出後,要將葯渣用雙層紗布包好,絞取葯渣內剩餘葯液。有研究表明絞取葯渣內的葯液可增加葯液成份的15%-20%
中葯煎後所取得的葯液成人一般每次200毫升左右,學齡期 兒童 100毫升,嬰幼兒50毫升為宜。按一日2次服用。
七、服法
服用中葯,許多人的習慣是一劑中葯煎兩次,分頭汁和二汁分別服用。其實,這種服法是不科學的。因為中葯中易溶的甙類、多糖類、揮發油等有效成份在頭煎中含量較多,其它難溶有效成份則煎出較少;而在第二次煎煮時,易溶的有效成份可能含量已很低,難溶有效成份則煎出較多,故兩次煎出的有效成份不一致,葯效也差異很大。所以,服用中葯一般應將煎煮2次或3次的中葯液體合並,攪拌均勻後分為2份或3份,分別於早晚或早中晚服用才能發揮葯效至最佳程度。一般來說,病情緩和者可每日口服2~3次;而病情較重、較急者,可根據醫師的 指示 ,中葯煎煮方法每隔4小時左右服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葯力持續,有利於更快地緩解症狀、減輕病情。幼兒或嘔吐病人因為服用葯物有困難則可以分多次服完。中老年人用於滋補身體的補益中葯最好是在飯前服用,特別是早晨空腹時服,有利於滋補成份的吸收。葯汁冷了,應熱一下再服用。大多數中葯宜乘溫服下,發汗葯須熱服以助葯力,而清熱中葯最好放涼後服用。
一般而言,補益葯和瀉下通便的葯物宜飯前空腹服用;治療外感疾病及頭面部疾病的葯物宜飯後服用;安神的葯物宜臨睡前服用;通下大便的葯物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睡前和夜間服食。對腸胃有刺激的中葯,也宜飯後服用。飯後服用的時間一般為進食後半小時左右。
八、煎葯機煎中葯
中葯煎煮機是一種帶有電控裝置的全封閉微壓容器,利用水煎沸及其產生的蒸氣一次性使葯物的成份充分地煎出,其煎葯方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減輕工作量,保證中葯療效,更符合衛生學要求,不易霉變。機煎中葯,服用比較方便。一般情況下,機煎中葯都是包裝在醫用塑膠袋中,包裝過程也在全封閉無菌狀態下進行的。這種袋裝葯液抗擠壓、不易破損,每包葯液可在常溫下,能保存10天左右,
無論 居家 還是外出攜帶都非常方便。服葯時,只需將葯包放進熱水內浸泡約10~20分鍾即可飲用。微波爐加熱後的機煎袋裝中葯不會影響葯效的發揮,可以放心服用。
九、適當忌口
服用中葯期間,飲食方面應注意忌食生、冷、黏膩、辛辣的食品,沒必要另外補充維生素。一般患熱 性病 者忌辛、辣、油膩及不容易 消化 的食物和煙酒;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黃疸、過敏性疾病、癰疽、 腫瘤 及某些 皮膚病 忌食魚、蝦等腥膻食物及刺激性食物;水腫病人忌食鹽;補血葯忌 飲茶 等。
十、特殊中葯的處理
在處方中有些葯材性質特殊,不能與方中群葯同煎,應分不同情況區別對待。醫師會在處方中註明,葯房在配葯時會另包並加以說明。一般葯物可以同時入煎,但部分葯物因其性質、性能及臨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時間不同。有的還需作特殊處理,甚至同一葯物因煎煮時間不同,其性能與臨床應用也存在差異。所以,煎制湯劑還應講究入葯方法。
1、先煎:
礦物類、貝殼類、甲殼類、骨類、化石類葯物的質地堅硬,這些葯物的有效成份在短時間內很難煎煮出來,因此要單獨先煎。例如礦物類葯物石膏、代赭石、赤石脂等;貝殼類葯物如牡蠣、石決明等;甲殼類葯物如龜板、鱉甲、穿山甲等;骨類葯物如虎骨和豹骨等。這些葯物必須事先搗碎,加水單獨煎煮 30分鍾後,再加入其它葯物一同煎煮。
另外,還有一些毒性較大的葯物如川烏、附子、草烏等,通過長時間的高溫煎煮可以降低毒性作用,一般開水煎1小時後(切忌加冷水,具體煎熬時間詢問醫生)再加入其它葯物一同煎煮,可以起到 解毒 作用以減少其毒性,久煎後的水解產物才能起到治療作用,使其應用更為安全。
2、後下
花、葉類以及一些氣味芳香含揮發性成份多的葯材(如薄荷、香薷等)久煮會致香氣揮發,葯性損失,故宜後下,部分根莖類有效成份煎煮時中葯成份對熱不穩定,不耐煎煮者,不易久煎者亦應後下。如藏紅花、大黃、番瀉葉等,入葯宜後下。在其它葯煎煮以後,停火前的5~10分鍾時再將其納入,煎沸5~10分鍾即可,叫後下。
3、包煎
將某種葯用紗布包起來,再和其它葯一起煎。需要包煎的主要有四類葯物,一中葯煎煮方法是細小種子類葯物,如車前子、葶藶子、青葙子等,煎葯時特別粘膩,如不包煎,容易粘鍋,葯汁也不容易濾除:二是有些葯物如蒲黃、海金沙、灶心土、滑石等,煎時容易上飄在葯液表面或沉澱鍋底,所以需要包起來煎煮;三是有些有絨毛的葯物,如辛夷、旋覆花等,如不包煎,煎煮後不易濾除,服後絨毛會刺激咽喉,引起 咳嗽 、嘔吐等副作用。煎煮上述葯物時先將葯物用紗布包好,再放入葯鍋內與其它葯物同煎,叫包煎。包煎時葯袋盡量鬆些,以免葯物膨脹時空間不足導致無法更多吸收水份而煎熬不透。
4、另煎:
有些比較貴重的葯物(如紅參、西洋參、生曬參、鹿茸等),可單獨煎煮取汁,再兌入煎好的葯液中同服。以免在與其它葯物的煎煮過程中損失有效成份,造成浪費。
5、溶化:
又稱烊化,是指有些膠質性中葯(如阿膠、鹿角膠、龜膠等)或黏性易溶的葯物(如飴糖),煎煮時容易與其它葯物粘結成團塊或造成溶液膠體滲透壓提高,不利於葯物有效成份作用的溶出,影響整個葯物的煎煮效果,或粘附鍋底,容易熬焦且浪費葯材,不宜與其它一般葯共煎,需要另放入容器內隔水燉化,或以少量水煮化注意要勤攪拌,再兌入其他葯物同服,或直接用煎好的葯液溶化後服用。
6、沖服:
一些難溶於水的葯,某些粉末樣的葯物(如琥珀粉、硃砂)不宜煎煮,或某些較貴重的中葯(如三七粉、人參粉)或不宜煎煮的葯物(如芒硝),液態葯物(如竹瀝、薑汁等),可直接沖入煎取的葯液中混勻服用,或直接用溫水沖服,以避免葯物損失。一些葯物較為貴重而且用量又小,如果與其它葯物一同煎煮,其葯汁就會被別的葯物吸附,從而影響葯物的療效。如牛黃、麝香、珍珠粉、琥珀、冬蟲夏草、三七粉等。另外,還有一些葯物如貝母粉,雖然不是貴重葯,但研成細粉沖服,比加入其它葯物一同煎煮後服用效果要好些。
中葯的煎法
一、煎葯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葯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鍾左右。煎葯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葯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鍾。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葯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葯”:煮沸10-15分鍾,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貳』 中葯怎麼熬
「導讀」 雖說現在西葯盛行,但是中葯在一些疾病的治療方面有著西葯不可比擬的優勢,因此不少患者還是會服用中葯進行治療。在服用中葯之前,有一個重要步驟就是熬葯,許多人對這個步驟的了解並不多,不知道該怎麼熬。那麼,中葯怎麼熬?熬中葯要不要蓋蓋子呢? 中葯怎麼熬中葯能不能發揮出自己的最佳功效,與熬葯的過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由於大家在生病時大多吃西葯,而在需要吃中葯的時候反而不知道該怎麼熬葯。其實中葯的熬制是講究一定的方法的,掌握了方法就能熬好葯。那麼,中葯怎麼熬才正確?
1、 熬葯前要先用水浸泡
一般在熬葯之前葯材要先用冷水泡50-60分鍾,但不同種類的葯材需要浸泡的時間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花、葉、草等較為松軟,質地比較稀疏的葯物浸泡50分鍾即可。而根、莖、皮等質地堅硬的葯材則需要浸泡一個小時左右。掌握不同葯材的浸泡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葯材只有在浸泡充分後,有效成分才能較快的溶解在水中。
2、 注意水的用量
熬制中葯時,水的用量也是非常關鍵的。如果放入過多的水,會使得熬葯的時間變長,這會使得不耐熱的葯物葯效有所減弱。一般來說,熬制中葯所需要的水量比葯面高1-2指是最為適合的。通常來說,葯物需要熬2-3次,最後把葯汁倒在一起飲用即可。
3、 注意葯物的熬制順序
每種中葯都有自己的特點,因此我們要根據葯物的特性決定熬葯的時間。有的具有毒性的葯物比如草烏、川烏等應熬制較長的時間,以減輕毒性。具有芳香氣味的葯物不耐熱,熬制太久容易失效。而帶有絨毛、質地較輕、體積又小的種子以及容易粘鍋或易被熬糊的葯物則應該最後下。
熬中葯要不要蓋蓋子中葯的熬制有許多的步驟,從洗葯到最後服下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許多患者在熬葯的時候都會糾結要不要蓋蓋子這個問題。有人覺得打開蓋子葯物中的有效成分會揮發掉,治療效果會下降;而有的人覺得蓋著蓋子把葯悶著一點也不好。那麼,熬中葯要不要蓋蓋子呢?
一般來說,中葯切片需要在熬葯時加上蓋子才能被徹底被熬透,並且讓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特別是在熬制含有能夠隨著水蒸氣而揮發的成分時,比如薄荷、藿香等,則更需要加蓋熬制。這樣才能讓含有葯物揮發成分的水蒸氣凝集在蓋子內,冷凝成水珠滴落回葯罐中,以減少物有效成分的丟失。
對於質地堅硬根、種子或者動物葯材,比如人參、麥冬、龍骨等,同樣需要加蓋熬制。這樣才能使葯物在短暫的熬制時間內把有效成分盡可能多的熬出,以提高葯物的療效。
至於質地疏鬆、有一定體積的中葯,比如桑葉、菊花等,由於在熬制過程中葯液容易溢出,因此不需要加蓋熬制,並且要注意多攪拌,讓葯材能夠被均勻熬透。
熬中葯用什麼鍋中葯的熬制不但步驟講究,在熬葯器具上的選擇也有一定的講究。因為葯物在熬制過程中是能夠和鍋進行接觸的,如果選用的材質不對,葯物中的有效成分很有可能會在熬制過程中被破壞,嚴重的甚至會危及生命。那麼,熬中葯用什麼鍋比較好?
按照中醫的理論,熬中葯最好是選用砂鍋或者陶罐。這兩種材質的鍋性質比較穩定,不容易與葯物發生化學反應,而且傳熱效果均勻緩慢,能夠保證中葯湯劑的質量。因此,這兩種材質的鍋也從古沿用至今。除了這兩種鍋,搪瓷器皿、不銹鋼鍋也可以用於熬制中葯,但是效果不如砂鍋和陶罐。
鋁製品雖然作為餐具使用是比較安全可靠的,偶爾用於熬葯問題也不會很大。但是鋁鍋並不適用於所有種類中葯的熬制,如果處方中含有烏梅、硼砂等酸性或者鹼性較強的葯物,很有可能會與鋁鍋進行反應。因此這類葯物最好別用鋁制器具進行熬葯。
需要注意的是鐵鍋、鋁鍋、銅鍋和錫鍋是一定不能用於熬葯的,因為這幾種材質的鍋化學性質不穩定,容易氧化,與中葯中含有的某些成分會發生化學反應。比如與鞣質類成分反應會生成加深葯液顏色的鞣酸鐵;與黃酮類成分反應會生成難溶性聚合物等等。在發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後,葯液的質量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這也會直接影響到葯液的療效。
中葯什麼時候喝最好人體在一天中是有變化的,同一種葯在不同狀態的身體上作用的效果是有所不同的。為了讓葯物在體內發揮出最大的功效,我們應該在最適合的時間服用中葯。那麼,中葯什麼時候喝最好?
通常來說,人體吸收葯物的最佳時間實在上午九點和下午三點左右,因此在這兩個時間點服用中葯是最好的。但是,不同的葯物的性質不同,服用的時間點也有所不同。治療腸胃病和虛症的葯物應該在飯前30分鍾或60分鍾服用;而治療其他疾病的葯物在飯後30分鍾服用即可;通便葯物如大黃、火麻仁等則適合在清晨或白天服用,盡量不要在睡前服用;驅蟲類的中葯在早上空腹服用即可。
在中醫的理論中,中葯應該「溫服」,也就是說葯湯在熬後應該馬上濾出,放置在常溫中待葯湯降溫到36-37℃後再服下。而散劑、丸劑類中成葯要用溫開水送服;解表、發散風寒的中葯則需要 「熱服」,患者在服葯後喝些熱水可以提升葯力;止吐、解毒類葯物則需要「冷服」,避免對身體造成 *** 。
熬好的中葯怎麼保存有的時候患者由於工作繁忙實在沒有時間熬葯,於是托醫院或者熟人幫忙熬葯。在葯熬好的時候患者未必有空服下。這就需要採取一定的方式把熬好的中葯保存起來,盡可能保存葯效。那麼,熬好的中葯怎麼保存才是正確的?
1、 真空密封包裝保存
在保存方法中,真空密封包裝是最為常見的,通常包裝上還會標明相應的保質期和保存方法。在這方面國家暫時還沒有統一的規范要求,因此不同醫院熬出來的中葯的保質期是有所不同的。真空密封包裝的葯物最好的保存方法是冷藏,但是冷藏時間不能大於7天,如果超過7天,則要先檢測葯物是否變質。需要注意的是,葯物在冷藏之後需要用開水將其再次煮沸才能服下。
2、 放入器皿中保存
中葯如果是放置在器皿中冷藏保存,在3天之內需服用,否則很容易就會變質。這不僅僅會影響葯效,還可能會產生副作用傷害身體。採取這種方式保存的葯物,最好能夠當天熬制當天喝。
中葯保存時間的長短不但與保存方式有關,還與葯液的含量有關系。如果葯液中含有蜈蚣、蠍子等動物或含糖量較高,保質期就會相應的縮短。葯液保存的時間如果較長,需要在服用前檢查有無變質。對於真空密封保存的葯物,要檢查有無鼓起;器皿保存的葯物需要看看葯液有無變味或有無出現氣泡等異常情況。
『叄』 熬制中葯的正確方法 怎樣熬制中葯
1、要選擇合適的容器,最佳的選擇是砂鍋,不銹鋼鍋也可以,但是大家要注意避免選擇鋁鍋。
2、在熬中葯之前,一定要檢查葯材是否存在發霉,起蟲的情況。第三步在熬中葯之前,一定要將葯材用清水慢慢的浸泡15到30分鍾,將葯材全部要浸透之後再去熬。
3、在熬中葯的時候,選擇的水量一般以浸過我們的葯材三到五厘米為最佳。
4、在熬中葯的時候,一般要先用大火將所有的葯和水都煮沸開來,才慢慢的改為小火慢慢的煮,一般煮30到40分鍾即可。
『肆』 怎麼正確熬制中葯
熬制中葯不僅僅要講究步驟,還要講究熬葯器具。因為葯物在熬制過程中是能夠和鍋進行接觸的,如果選用的材質不對,葯物中的有效成分很有可能會在熬制過程中被破壞,大大降低葯效。那麼熬中葯用什麼鍋好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熬中葯用什麼鍋
熬中葯最好用砂鍋、陶瓷鍋或者是玻璃鍋,不要用金屬類的鍋。砂鍋、陶瓷鍋、玻璃鍋相對來說材質比較穩定,不容易與葯物發生化學反應,而且傳熱效果均勻緩慢,能夠保證中葯湯劑的質量。金屬類的鍋容易在空氣中氧化和中葯發生化學反應,對中葯的葯效產生一定的影響。
怎麼正確熬制中葯
1、熬制前用水浸泡
拿到葯物後,先檢查是否有發霉或蟲蛀等葯物,發現後應及時處理,以免影響葯效。檢查完後,用冷水浸泡50-60分鍾。如果是花、葉子、草之類的葯物可浸泡50分鍾,如果是根、莖、皮等比較堅硬質地的葯物需浸泡60分鍾左右。充分的浸泡,可以讓葯物中的有效成分快速溶入水中。
2、煎葯工具最好用砂鍋
因為砂鍋的導熱較慢,受熱比較均勻,而且保溫效果較好,不會與葯物中的成分發生任何化學反應,也不會產生任何對身體有害得毒素,以免造成對身體的二次傷害。
3、加入適量的水
4、控制煎葯時間和次數
煎中葯一般情況下都是煎兩次,第一次是頭煎,葯效可溶出45%左右,而第二次煎,葯效可溶出35%左右,然後早晚各服一次,這樣葯效也才會發揮到最好。
以上就是熬中葯用什麼鍋以及怎麼正確熬制中葯的相關介紹。熬制中葯除了選器皿重要外,了解及掌握煎中葯的正確方法也同樣的重要。
『伍』 中葯的正確熬法是什麼
煎葯的方法1.煎葯前的浸泡: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使有效成分易於浸出。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一般為15分鍾。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一般為半小時。
2.煎煮次數: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葯的溫度: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即強火),至煮沸後再改用文火(即弱火),保持在微沸狀態,這樣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30分鍾,第二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分鍾。滋補類葯物煎煮時間可適當延長。
5.特殊葯的煎煮:先煎葯:一些質地堅硬的葯材,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鍾,再與其它葯物混合後煎煮。
後下葯: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油或不宜長時間煎煮的葯物,要在葯物煎好前510分鍾投入鍋內。包煎葯:一般是種子和各種花粉葯物,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葯內共煎煮。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葯要單獨煎煮後,再將葯液兌入一起服用。常見的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等。
熬中葯的講究
中醫中葯在治病保健方面有其獨特的療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面對大包小包的中草葯,不知如何煎服為好。現就此談一些煎服中葯的知識。
要選好煎熬中葯的容器。煎熬中葯最好是沙鍋,陶瓷瓦罐(鋁制
品、搪瓷器也可用),忌用鐵器。因為陶瓷化學性質穩定,在葯物水煎復雜的化學應中,不會「干擾」葯物的合成與分解,導致影響葯效。而我們常用的鐵鍋容器在葯物煎煮過程中,極易同中葯內所含的鞣酸質、甙類等成份起反應,造成葯物的療效降低或失效,以至發生反作用,所以不宜使用。
要掌握正確的煎煮法。葯物入鍋後,先用涼水浸泡半小時,使葯
的有效成份易煎出。放水量要注意,一般放水要高出葯面少許,治水腫病的葯宜少放水;小孩葯要少放水,發汗葯可多放水。放水要一次放足,不可中途加涼水,切不可用沸水煮葯,以免葯物表面蛋白質變性,而影響有效成份析出。煎中草葯時,為了使葯煎透,最好是加蓋煎。尤其是含有揮發性成份的中草葯,如薄荷、蘇葉、藿香、佩蘭等,更要蓋好蓋,並要在短時間內煎好,以減少有效成份的揮發;有些貴重葯物,如人參、鹿茸等也要蓋住,並要用文火細煎。煎葯要掌握好火候。一般未沸前用急火,沸後用文火。如解表發汗的葯,猛火煮沸3~5分即可;熟地、山萸之類補益葯則宜用文火煎,煮沸後再煎20分鍾左右。此外,絨毛類葯物及散劑煎煮時宜做成布包入鍋,以減少絨毛對喉的刺激。對於抓的特殊葯物,先煎、後煎、沖服、包煎等,都要遵醫囑。
要掌握服用方法。中草葯有「冷服」、「熱服」之說,服葯時間
也有講究。解表葯一般宜溫服,為了達到發汗的目的;祛寒葯也宜熱服;解毒葯、止咳葯、清熱葯則應冷服;滋補葯宜空腹溫服,易於消化吸收,但量不宜太多;安神葯在睡前半小時,以加強葯物作用;脾胃虛弱者宜飯後服葯,對胃腸有較強刺激的葯物更應飯後服;瀉下葯須空腹時服,而不宜於夜間服用,大便通暢後則應停葯;糖尿病人口渴時服,不拘時間;驅蟲葯早晚空腹時服,利於驅蟲;口腔咽喉病人宜含葯,充分發揮葯物局部作用;嘔吐病宜少量多次飲葯,減輕胃的負擔,或先服薑汁少許,以降逆止嘔;小孩及體弱患者,葯量宜少;婦女孕期服葯更要謹慎。中葯不宜用茶水和乳汁送服,因茶葉、乳汁易和某些葯物發生化學作用,降低葯效。
『陸』 煎中葯的正確方法-教你如何科學煎中葯
煎中葯的正確方法-教你如何科學煎中葯
煎葯是一門大學問,很多人拿著中葯包,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的煎葯,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煎中葯的正確方法,教你如何科學煎中葯。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煎中葯的正確方法,歡迎閱讀。
煎中葯的正確方法
1、煎葯時間
煎葯的時間從水開後算起,分為三種情況:
(1)用於治療急性熱病、四季外感風寒、風熱類疾病的清熱發散性葯物。頭煎從沸後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分鍾,第二煎沸後再煎10~15分鍾左右。
(2)用於治療一般常見的慢性病,如:脾胃病、臟腑功能失調、高血壓病、心血管類疾病的調理性葯物。頭煎從沸後中火煎煮20~30分鍾,第二煎沸後再煎15~20分鍾左右。
(3)用於治療虛損性疾病的補益葯,如:氣虛、血虛、腎虛等各類虛損病症的'葯物。頭煎從沸後小火(文火)煎煮30~40分鍾左右,第二煎葯沸後再煎20~30分鍾。
2、煎葯的次數
一般一付中葯煎煮2次為宜,煎煮次數太少,提取不完全,葯材損失大;煎煮次數太多,有效成分含量將減少,達不到療效。解表葯煎煮一次即可。如一付葯的量較少,可以在多放些水煎煮一次。一付葯的量很大也可以煎煮三次。要注意的是:不論煎煮幾次都應該將每次煎好的葯液混兌在一起後再分開服用,這樣可以使得每次服用的葯力均勻。
煎中葯的正確方法介紹 教你如何科學煎中葯
3、煎熬中葯用什麼鍋
煎煮中葯,選擇器皿是很重要的。熬葯首選砂鍋、瓦罐,接下來是搪瓷器皿、不銹鋼鍋,最忌諱使用鐵鍋和銅鍋。砂鍋、瓦罐的化學性質穩定,受熱均勻,傳熱緩慢,煎葯時水分不容易蒸發。
需要注意的是,砂鍋驟然受熱或受冷會形成裂紋。因此,剛煎過葯的砂鍋不要立即用涼水清洗,可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放涼後再把葯垢清洗干凈,砂鍋上的油漬不能用洗潔精浸泡,以防污水滲入細孔中,可用喝剩的茶葉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熱,再用刷子刷洗。
不銹鋼鍋傳熱太快,煎葯時要經常攪拌,否則葯材黏在鍋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鍋。提醒大家特別注意的是,千萬不能用鐵鍋和銅鍋煎葯。因為鐵和銅是活潑元素,容易與中葯里的多種化學成分發生反應,產生毒副作用。
4、煎葯的加水量
煎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湯劑的質量。加水少了,會造成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葯液多,病人服葯時很不方便。 中葯材因其質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別也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葯物,質地疏鬆其體積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質地堅實其體積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葉,全草類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礦物類,貝殼類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傳統的加水方法,是將葯物放入鍋內,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過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過葯物表面3厘米為准。這種加水方法,簡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大家已經了解了煎中葯的正確方法,此外煎葯時還需注意以下問題:
1、煎葯前的浸泡: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來源於植物類的中葯多是乾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葯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後恢復其天然狀態,煎葯時易於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為1-1.5小時。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
2、煎煮次數: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煮的效果好。實踐證明,湯劑煎煮兩次能夠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葯的次數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葯的溫度:煎葯溫度的高低,中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較慢。所謂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升快,水份蒸發的也快。如煎葯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後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可減慢水份的蒸發,這樣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
4、留取葯液量:一般指一劑葯經兩次煎煮合並後的葯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兩次服用。兒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兩到三次服用。
煎中葯的正確方法大家學會了嗎?正確合理地操作能讓讓葯材發揮最大葯效。
;『柒』 煎中葯的正確方法
雖然現在醫學發到,很多先進的儀器設備都可以檢查到人體各個部位的情況,但是從治療上來講,很多人還是比較信賴中醫中葯的可是你知道怎麼煎熬中葯嗎?下面和我一起來了解下!
煎中葯的正確方法一:
涼水浸泡。
取回的中葯應該先放入干凈的容器中那涼水浸泡,一般浸泡半小時至一小時左右,這時候中葯吸掉了很多水分,但是水平面應該還要高於葯材。
開始煎熬。
將浸泡好的中葯連同泡中葯的水一起倒入砂鍋內,如果有煎葯專用的鍋就更好了,小火煎熬,砂鍋最忌以開始就大火,因為受熱不均勻,很容易裂開的。
濾出葯渣。
第一遍煎葯,煎開之後還要小火煎熬10-15分鍾,然後將煎好的葯水倒出來,葯渣留在砂鍋內。
繼續浸泡,煎熬。
用涼開水或者溫水繼續浸泡剛剛煎過的葯渣,這次的水不要太多,剛剛沒過葯渣即可。然後小火煎熬至水開後5分鍾,第二次倒出,留葯渣在砂鍋。
第三次浸泡,濾渣。
第三次浸泡,煎熬的方法與第二次相同,只不過這次倒出的葯液的顏色會明顯的減弱。第三次煎熬之後濾出的葯渣基本就沒有什麼葯性了,可是倒掉了。
混合葯液,分為兩份。
將三次煎熬的葯液混合在一起,然後分為兩份,分早晚兩次服用,第二次喝的時候應該加熱一下。喝中葯有時候是需要忌口的,當然不同的中葯要求不一樣,在喝中葯之前不妨咨詢醫生,要遵醫囑,效果才會好。
煎中葯的正確方法二:
准備好砂鍋等器皿,刷洗干凈。
把中葯大約泡20分鍾左右。泡的過程中最好不時用攪拌棒攪一下,這樣泡的均勻一些。
中葯泡好後,放在煤氣爐子,或者蜂窩爐子上開始熬制。在中葯熬開之前用大火,熬開之後轉為小火慢慢熬,小火熬制大約20分鍾。
一般要熬制2--3遍,一定要守在旁邊,不要熬沒了湯,有劇毒的。
中葯煎好後,要用過濾網或者拿根筷子擋住葯渣,把葯慢慢倒出。
看了“煎中葯的正確方法”的人還看:
1. 養生壺使用方法
2. 中醫教你如何正確煎中葯
3. 靈芝的葯用及食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