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心理疾病品行障礙的心理護理程序
心理疾病品行障礙的心理護理程序
心理健康疾病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培養身心健康社會公民為目的。下面來看看心理疾病品行障礙的心理護理程序
心理疾病品行障礙的心理護理程序
品行障礙系指兒童或青少年反復而持續地出現違反與其年齡相應的社會道德准則和規范,包括反社會、自我傷害、攻擊性或對抗性行為,他們會採取過激的行為傷害自己甚至危害生命安全。在情緒反應上體現神經質、焦慮、不安、擔憂、敵意、易激惹的特點,因而面對這類型的病人,不僅要有愛心、耐心和誠心,還要求護理人員業務水平過硬,能夠及時有效的做好心理護理。那如何做好這一個非常特殊群體的心理護理呢?
一、心理護理的程序:
心理護理評估:通過與青少年及其家人等的交談、詢問、利用治療護理的
一切機會了解青少年的人格特徵,找出現存的或潛在的心理問題。
確立心理護理診斷:在收集大量心理信息的基礎上,對各種資料進行分析,
確立心理護理診斷,提出護理目標。
制定心理護理計劃:應針對青少年心理問題,提出相應的心理護理措施。
實施心理護理計劃:通過心理護理計劃的實踐,使青少年能有效地應對自身問題,改變影響認知的心態和行為,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種軀體症狀。幫助其消除心理危機,解除疑慮,堅定信心,使其主動接受和配合治療。
心理護理效果評價:主要是對已實施的各種心理護理措施是否有效地解決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而作出客觀的估計。
二、心理護理的方法
(一)不同性格特點的心理護理:
外向型的青少年易於與護士交流,他/她善於表達個人的情感,但同時可能出現一些急躁、魯莽的情緒和行為;而內向型的青少年,則可能表現出現退縮、顧慮、多愁善感等疾病行為。因此,護士在心理護理過程中,應當先了解青少年的性格特徵,來合理預見其對品行障礙所持的態度和將來可能採取的行動,以針對性地採取治療和護理方法。
(二)針對不同的情緒做心理護理:
恐懼、緊張情緒,應針對可能引發恐懼緊張的原因做好指導工作,並設法消減這些引起恐懼的原因。如在做檢查前,向青少年解釋清楚檢查的目的,涉及到哪些部位,可能會產生哪些反應等等,當然,最重要的是在治療、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應當以精湛的技術為青少年服務,盡量少給其增加痛苦,以消除疑慮害怕心理,便會積極配合治療。
焦慮情緒,護理人員首先了解引起焦慮不安心理的原因,為青少年介紹醫院有關疾病的知識及過度焦慮會帶來的危害;要注意引導青少年適當地發泄焦慮的情緒;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工娛活動和學習,使之生動有趣,調動青少年的積極性,減輕孤獨與焦慮,穩定情緒。
(三)根據需要進行護理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護理人員根據青少年的具體情況和需要層次,有的放矢地進行心理護理,達到最佳護理的目的。
1.首先要滿足青少年的生理需要,如醫療環境、營養膳食、得到充分休息等;
2.滿足自尊的需要,要尊重青少年,不能以床號來稱呼,特殊檢查時,應考慮其隱私問題。
3.滿足青少年對信息了解的需要,如醫院環境、規章制度、周圍病友、主管醫師、護士等。
4.滿足青少年對疾病知識的檢查、治療等掌握的需要。
5.滿足青少年愛和歸屬的需要,鼓勵親屬朋友定期來院探視,同時組織青少年參加文娛活動和心理課程等。
6.滿足青少年適應與發展的需要。從正常人到病人,再從病人到正常人,青少年面臨著角色轉換的問題,因此應當在角色轉換時期給予相應的.指導,避免出現角色沖突等。
(四)語言藝術護理
在護理工作實施中,語言是心理護理的重要手段。通過與青少年的懇切交談,幫助其正確認識和對待自身心理和生理問題,使其得到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多運用積極、健康的語言,傳遞利於恢復健康的信息,增強青少年的信心。對青少年在交談中表現出來的情緒情感反應,護理人員要能體察,及時給予安慰和同情,讓其合理地疏泄煩惱,解除壓抑的痛苦,得到心理上的寬慰和滿足。
採用暗示護理
暗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最常見的特殊的心理現象。一般而言,積極的言語刺激,可使不正常的生理活動恢復正常,而惡性的言語刺激則會產生消極的暗示作用,導致身心疾病。在心理護理中利用暗示,可以消除患者對疾病的顧慮,提高治療效果。暗示療法的使用,首先要建立在良好的護患關系、彼此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一定要有醫學心理學的專家指導,切不可亂用。
環境與心理護理密切相關
人的心理健康與否,與環境有直接的關系。優美舒適的環境則對人的心理能產生良好的影響,它使人心情舒暢、精力充沛,從而增進健康。
病房牆壁可選用合適的顏色,如淺藍色和淡綠色使人感到怡靜、舒適;奶油色給人柔和悅目、寧靜的感受;病房的空氣要清新、溫濕度適宜,無異味,同時要陽光充足;在病室和病區內擺放卡通的玩具和書籍、走廊亦可擺設綠色盆景植物和壁畫等,藉以點綴美化環境,增添生氣和美感,調節青少年的精神生活;清靜的環境能減輕病人的煩躁不安,使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充分放鬆和休息,醫護人員也能夠專注有序地投入工作。
三、總結
品行障礙青少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我院青少年心理科護士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同時做好青少年心理護理。心理護理的程序具有相對性,心理護理的步驟具靈活性,心理護理的過程循環往復,心理護理的理論需要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 。護士通過溝通、了解、疏導,配合葯物、行為、心理治療的過程是使青少年改變生活和交往態度,發展有建設性的交流模式和成熟有效的人際關系。
;⑵ 人格偏離/障礙的表現和治療方法
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s)是指人格特徵顯著偏離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為模式,對環境適應不良,常影響其社會功能,甚至與社會發生沖突,給自己或社會造成惡果。人格障礙常開始於幼年,青年期定型。持續至成年期或者終生。人格障礙有時與精神疾病有相似之處或易於發生精神疾病,但其本身尚非病態。嚴重軀體疾病,傷殘,腦器質性疾病、精神疾病或災難性生活體驗之後發生的人格特徵偏離,應列入相應疾病的人格改變。兒童少年期的行為異常或成年後的人格特徵篇離尚不影響其社會功能時,暫不診斷為人格障礙。關於人格障礙流行學研究較少,一般認為某些機構如監袱、福利部門中的發病率高;Langer和Michael認為最低社會經濟階層的發生率較最高層大三倍;Leightons則認為社會秩序混亂地區的發生率較安全地區的總發生率大三倍。
[病因與發病機理]
迄今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是在素質基礎是在素質基礎上受環境因素影響的結果。
一、遺傳因素:家系調查資料提示先證者親屬中人格障礙的發生率與血緣關系呈正比,血緣關系越近,發生率越高。雙生子與寄養子調查結果都支持遺傳因素起一定作用的觀點,但家庭、社會環境及教育因素也不容忽視。
二、腦發育因素:研究發現情緒不穩定型性格障礙的人有較多的神經系統軟體征,神經心理學測驗也提示輕微腦功能損害。腦電圖顯示與年齡不相符的不成熟型,Williams發現常有攻擊行為的男人中,57%具有異常腦電圖,且多表現在前顳區,他認為問題可能在肉狀態激活系統或邊緣系統。
三、環境因素:在人格障礙的形成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兒童的大腦發育未成熟,有較大可塑性,強烈的精神刺激會給兒童的個性發育帶來嚴重影響,不合理教養可導致人格的病態發展,缺乏家庭正確教養或父母的愛記是發生人格障礙的重要原因。Patridge強調病態社會的不良影響,他認為健康的社會是避免發生精神破裂的屏障,惡劣的社會風尚和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均可影響兒童的心身健康,與人格障礙的發生有一定關系。
[臨床表現]
一、偏執型人格障礙:以猜疑和偏執為主要特點。表現出普通性猜疑,不信任或者懷疑他人忠誠,過分警惕與防衛;強烈地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有將周圍發生的事件解釋為「陰謀」、不符合現實的先佔觀念;過分自負,認為自己正確,將挫折和失敗歸咎於他人;容易產生病理性嫉妒;對挫折和拒絕特別敏感,不能諒解別人,長期耿耿於懷,常與人發生爭執或沉湎於訴訟,人際關系不良。
二、分裂樣人格障礙:以觀念,外貌和行為奇特,人際關系有明顯缺陷和情感冷淡為主要特點。對喜事缺乏愉快感,對人冷淡,對生活缺乏熱情和興趣,孤獨怪僻,缺少知音,我行我素,很少與人來往,因此也較少與人發生沖突。醫學全在線網站www.med126.com
三、沖動型人格障礙:又稱暴發型或攻擊型的人格障礙。以行為和情緒具有明顯的沖動性為主要特點。發作沒有先兆,不考慮後果,不能自控,易與他人發生沖突。發作之後能認識不對,間歇期一般表現正常。
四、強迫型人格障礙:以要求嚴格和完美為主要特點。希望遵循一種他所熟悉的常規,認為萬無一失,無法適應新的變更。缺乏想像,不會利用時機,做事過分謹慎與刻板,事先反復計劃,事後反復檢查,不厭其煩。猶豫不決,優柔寡斷也是其特點之一。
五、表演型人格障礙:以高度的自我中心、過分情感化和用誇張的言語和行為吸引注意為主要特點。情感浮淺,易受暗示。
六、悖德型人格障礙:又稱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以行為不符合社會規范為主要特點。這種人感情冷淡,對人缺乏同情,漠不關心,缺乏正常的人間愛;易激惹,常發生沖動性行為;即使給別人造成痛苦,也很少感內疚,缺乏罪惡感;因此常發生不負責任的行為,甚至是違法亂紀的行為,雖屢受懲罰,也不易接受教訓,屢教不改。臨床表現的核心是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病程和預後]
多數學者認為:隨年齡增長,倖免有逐漸趨向緩和的傾向。Tolle發現人格障礙的病程經過不一致,約1/3發生社會退縮和不斷增長的不正常;1/3在適應環境能力方面有輕度改善;1/3的精神活動仍有部分受損。Whiteley指出有下列情況者預後良好:①既往在學校學習成績良好者;②既往工作和人際關系良好者;③伴有情感體驗能力者;④參與其所屬社區各項活動者。也有報告:到晚年因暴力和自殺而亡者較多。
人格障礙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准 第二版》中人格障礙的診斷標准:
一症狀標准 要符合下述三項:
1.有特殊的行為模式:表現在情感警覺性沖動控制感知和思維方式等方面有明顯與眾不同的態度和行為
2.具有的特殊行為模式是長期的持續性的不限於精神疾病發作期
3.其特殊行為模式具有普遍性致使其社會適應不良
二嚴重程度標准:符合下述兩項之一:
1.社交或職業功能明顯受損
2主觀上感到痛苦
三病程標准:開始於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現年18歲以上
四排除標准:人格障礙不是由下列疾病引起:
1嚴重軀體疾病;
2腦器質性疾病;
3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
4.嚴重的或災難性精神刺激
人格障礙應該如何治療? 目前尚無較好的治療方法但應持積態度進行矯治
一葯物治療:盡管葯物不能改善人格結構但作為改善某些症狀的對症治療並非無益焦慮表現明顯者可選用苯二氮類抗焦慮葯伴有腦電圖改變的暴發型人格障礙可予抗癲癇葯碳酸鋰對有沖動或攻擊行為者有效
二精神治療:在精神支持性治療基礎上的行為治療或通過參加治療性團體(又稱治療性社會)組織的活動以控制和改善其偏離的行為
三精神外科治療:顳葉切除或立體定向手術可改善一些人格障礙的表現但應嚴格掌握適應症
實踐證明:有計劃有系統的教育和鍛煉適當的勞動對具有人格障礙的人是有益的處罰很少見效提高素質和改善環境是預防人格障礙的主要措施也是十分艱巨和長期的工作
最初人格障礙指的是使他人不便、煩惱或蒙受損害者,如反社會人格障礙;後Schneider以「害人害己」來概括此類人。 近年發現有的人格障礙患者並不貽害他人,僅自己經受痛苦,如強迫型人格障礙。現實生活中常見的人格障礙有偏執型、分裂型、強迫型、表演型、反社會型、焦慮型等。各型均有一些特徵,目前認為人格障礙是異源性的集合體。
偏執型人格障礙?這種人敏感多疑,常將他人無意的或友好的行為誤解為敵意或輕蔑,過分警惕與防衛,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往往將自己的挫折或失敗歸咎於他人。
分裂型人格障礙?是以社會隔絕和情感疏遠為特徵的一類人格障礙,他們缺乏親密的人際關系,缺乏性興趣,體驗不到愉快,情感平淡,沉默寡言,孤單。
表演型人格障礙?又稱癔症型人格障礙或尋求注意型人格障礙,這類人以情緒不穩定為特徵。他們具有過分的情緒表達以引起他人注意,對人情感膚淺,說話裝腔作勢,誘惑或挑逗行為卻缺乏性慾,易受他人或環境影響,以自我為中心,為滿足自己的需要不擇手段,不斷渴望受到贊賞。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此類人的特徵是經常發生不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患者在兒童少年期(15歲以前)即見端倪,表現為品行障礙如離家外出,與人斗毆,傷害動物,毀壞他人財物,經常說謊、偷竊等。成人(18歲以後)出現不負責任的或違犯社會規范的行為。他們具有高度的沖動性和攻擊性,缺乏羞慚感,不能從經歷中吸取教訓,無自知之明。
焦慮型人格障礙?又稱迴避型人格障礙,此類人的特徵是長期和全面的脫離社會關系。他們迴避社交,特別是涉及較多人際交往的職業活動,害怕被取笑、嘲弄和羞辱。自感無能,過分焦慮和擔心,怕在社交場合被批評或拒絕。
人格障礙患者對周圍環境可帶來不良的影響,特別是反社會人格障礙者易發生違犯社會法紀行為。據對監獄和少教所的調查資料顯示,青少年和成年人罪犯中,反社會人格佔半數左右。
人格障礙父母以其偏離行為必然對子女產生有害影響,但不同類型的人格障礙患者對子女的影響是不一致的。父母患表演型人格者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孩子的適應。父母一方患強迫型人格障礙,其子女常表現有間歇性排便控制不良,反社會人格雙親的子女有較高的精神科轉診率。父母間感情不和和家庭暴力所致的有害作用已得到公認。反社會人格父母的男孩常有品行障礙和嚴重違紀犯罪行為;他們的女孩性不檢點,過早成婚,對所生的孩子缺乏熱情,表現焦慮,常責罵或毆打自己的孩子。精神上擾亂兒童的父母有焦慮者,並不少見。如父母患有恐怖症,子女也可出現怕上街和夜驚。
人格障礙的治療是困難的。他們較少主動求醫,而且目前的治療僅可改善一時性的精神病發作,減輕社會和情緒功能不良或為了適應社會需要對他們進行管理。葯物治療時,人格障礙的一些症狀有效,然而沒有哪一種葯物是普遍有用的。心理治療必須個別化進行,而且不同類型人格障礙應採用不同種類的心理治療。
人格障礙的預防應從兒童開始。父母的愛護、悉心照料和正確教養以及良好的環境,可減低人格障礙的發生。兒童大腦有較大的可塑性,一些性格傾向經適當的教育可以糾正,如聽之任之,發展下去可出現不正常人格。
人格(personality)或稱個性,是用來描述個體心理差異的,指個體總的精神面貌,是人體心理特徵的總和。由於人格差異,個體在各種不同的環境中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穩定而持久的行為模式。或者說,人格給個體的行為打上了獨特的烙印。人格包含性格、氣質、能力、興趣、愛好等成分。其中性格為表現在人的態度和行為方面的特徵,主要由於後天學習和生活鍛煉而形成的,是人格重要組成部分。氣質俗稱「脾氣」,主要指由於先天遺傳,加上後天影響,形成一般較小的特徵,如情緒體驗的快慢、強弱以及動作反應的敏感遲鈍,就屬於氣質范疇。它不能決定人格特徵的內容,只能使人的人格帶上一定的色彩。
了解個體的人格特徵,不但可以預測個體在特殊情況下的行為反應,而且,不同的人格可能表現出不同的患病傾向。例如,近代研究表明,A型行為與冠心病明顯相關,被認為是易患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在精神病學臨床上,病人的人格不僅決定了他患病後的行為,而且為某種精神疾病的發生准備了基礎。例如,強迫症病人常有某種焦慮、刻板、固執、自信不足的精神衰弱人格,癔症病人常有情感不穩、易受暗示、自我中心的表演性格。有時,人格所表現的獨特行為方式可能和精神疾病混淆起來,導致論斷錯誤。
人格的差異有不同的程度。有些人的人格較為健全,在面對應激性事件時,依然能夠很好應對。有些人的人格較為脆弱,在應激性事件作用下,易於發生神經症性障礙。對於細小的事情總是憂慮的人,在困難的情境中更容易產生焦慮障礙,而相同的情境對其他人卻沒有這種影響。如果人格更為脆弱,那麼,異常行為可能在沒有應激性事件的情況下出現。有時,這種異常行為表現非常明顯,以致難以判斷這些行為是由於人格還是由於精神疾病所致。
人格和疾病在概念上的區分,在臨床上具有重要價值,但這種區分並不都容易。核心在於能否確定行為異常的病程。如果一個人以前行為正常,以後產生了異常行為,他被認為有病。如果他的行為以往和現在一樣反常,他被認為可能有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這種區分在行為改變急速顯著時容易做到,如急性躁狂症。但在行為改變緩慢不顯著時,這種區分就有困難,例如,某些精神分裂症。
由於人們的人格特徵存在許多差異,於是就產生了人格類型的概念。C.G.Jung把人格分為「內傾」和「外傾」兩類。孤僻好靜,自負清高、不苟言笑、不善交友、不愛勞動、不肯合群、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對人冷淡、膽小怕羞、生性多疑、多思多慮、怕負責任、有時想入非非、脫離現實,是「內傾」人格的典型特徵。而「外傾」的人格特徵則與此相反。Kretschmer曾將病人的人格、體型與所患的精神病聯系起來研究,提出了所謂「分裂症型」和「情感性循環型」兩種。實際上「分裂症型」類似Jung的「內傾型」,「情感性循環型」類似「外傾型」。他認為內傾人格患病多為精神分裂症,而外傾人格多為躁狂抑鬱症。
專欄24-1個性心理的問題(一)
傳統的普通心理學是把人的個性心理排斥在外的。因為傳統的普通心理學是分門別類地研究各種心理過程的共同規律,而個性心理學則是研究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人與人在心理活動方面不是完全一樣的,無論那種心理過程都不可能不帶有個人的特點,從簡單的感知覺到復雜的思維活動,個體差異是無所不在的。盡管傳統心理學在處理實驗資料時把個體差異作為偶然因素加以消除,但是,在使用由此而得出的一般規律觀察和分析具體人的心理過程時,幾乎沒有一個完全符合這種一般規律。這就是說,人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在實際上是無法消除的。這就是說,普通心理必須有個性心理給以補充才能正確地描述人的心靈世界。
個性心理學同樣無法脫離傳統的普通心理學,因為如果不知道人與人之間有哪些相同和相似,也就無法知道人與人之間有什麼差別。個性心理學的研究工作雖然側重於分析人的個性特點,但這種研究和分析的目的只是企圖把人按心理品質分門別類,最終還是要進行歸納。例如把人的氣質分成若干類型或者把人的思維活動按特點分成幾種型式等等。這似乎是從個性中尋找共性。另外,個性心理學的具體研究方法有的是直接取自普通心理,有的是修改後的普通心理方法。這就是說明個性心理的研究只是從另一方面、另一角度去探討人的心理過程。
人的心理過程是普通心理學和個性心理學的共同研究對象。兩種角度的研究必然是相輔的。這就註定了心理學自身發展的趨勢必然要把傳統普通心理學和個性心理學密切結合起來。只有如此,人的精神世界才能得到全面理解。
上面所說的是傳統普通心理學和個性心理學的關系。下面我們討論個性心理的理論問題。
關於個性的理論是五花八門的。1978年霍爾的《個性理論》一書列出十二種,其實,實際上存在的還要多。不管個性理論有多少,如果我們仔細審視一下,各種個性理論都是對人的本質的另一種描寫,也就是說,對人的本質所持的觀點直接決定著對人的個性的看法。例如,把人的本質歸結為生物性時,個性理論必然是本能決定論或刺激條件決定論;把人的本質歸結為自我意識時,個性理論就必然是是認識決定論;把人的本質歸結為社會性時,個性理論必然是社會文化決定論。
上述說法並不是憑借想像所做的推論,而是由心理學史所證明了的事實,為了使人們清楚這一事實,下面我們把已經存在的主要個性理論做一簡述(表24-1)。
表24-1 六種主要個性理論的簡要說明 內容簡要
理論派別 個性形成的動力 個性結構或內容 個性異常的原因 對人的本性的看法 代表人物
精神分析的個性理論 無意識性本能一力比多 「本我」-生物成分
「自我」-心理成分
「超我」-社會成分 兒童時期心理性慾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挫折和壓抑 人是受本能驅使的,但也受社會文化制約 弗洛伊德(S.Freud)
因素論的個性理論 「能」與「外能」交互作用。「能」是先天的,表現為慾望。
「外能」是社會文化進入經驗而形成的「根源特性」 個性是諸多特性的結合體,但不是機械累加,關鍵的特性分兩大類:
1.表面特性;2.根源特性。表面特性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根源特性是潛在的 1~5歲這一發展階段上受到阻礙是致病的關鍵。但一生中每個發展階段都有自己的特殊問題 人是以先天心身素質為基礎,不斷順應環境要求並獲得發展與生存 卡特爾(R.B.Cattell)
個體心理學的個體理論 兩類機能自主系統
1.以生理為基礎的持續性機能自主系統;
2.由興趣、愛好、態度、生活方式等高級過程組成自主系統積極的學習對個體形成起重要作用
個性是發展變化的結構,動機系統是個性的核心,以此核心為基礎形成人的各種特性-獨特的活動 動機系統在形成過程中出現障礙 人受遺傳氣質、社會和心理因素的制約。人按動機系統去追求目標;盡管目標可能達不到,但追求本身可以賦予動機以統一性,使生活有意義。 奧爾波特(G.W.Allport )
H.A.默里的個性理論 腦的結構與機能需要與環境條件相互作用 接受弗洛伊德關於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並提出個性中還有第四個層面,即自我理想(對未來某一時刻的自我想法)
個性由內部過程(記憶、意識、幻想、計劃、目的等)和外部過程(主動適應環境的行為)組成 承認弗洛伊德的情結是致病原因,並補充穩退情結(希望回到胎期的安逸)和尿道情結 人在本質上是生物性的,但受社會文化的影響 (H.A.Murray)
羅傑斯的個性理論(自我論) 自我實現
趨向自主、擺脫外力傾向 自我和經驗的統一體 經驗受到歪曲。經驗與自我不協調。對潛力的估計與現實不符。
意識到自身價值 人是自我與經驗的統一體,可以獨創地適應環境,以最大限度的和諧與他人相處 羅傑斯(C.R.Rogers)
行為主義與個性問題 環境刺激和強化 否認內在個性傾向和特性。
人之間的差異是環境條件不同造成的 不良環境刺激和強化 人是動物 華生(J.B.Watson)、赫爾(C.L.Hull )、巴甫洛夫(I.P.Pavlov)
除了上面表中列出的幾種個性理論而外,還有許多種關於個性的理論說明。其中,近年來對心理學影響較大的應是存在主義觀點對人和人的個性的解釋。
存在主義本身並不是一種心理學體系,它是起源於歐洲的一種哲學。由於這種哲學對於人的本性有自己獨特的看法,特別是對人的意識功能有自己的解釋,所以在歐美對心理學有頗深的影響。就個性學而言,它強調心理之動力並不是生物本能,而是「潛能」,是有意識的選擇和自我實現。人作為「存在」,是有意識地生存在世界之中,世界是由「環境」(物理的和生物的環境),「共境」(人類社會)和「我境」(自己的意識或內部世界)組成。由於人能意識到自身所賴以生存的世界,所以它就能依靠對世界的作用而左右自己的未來。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所以不能把人歸入某種類型。人對自己的未來,可以充分自覺地進行選擇。所以,人必須對後果有充分意識,選擇應是非常誠實的。由於人在幼年或因共它緣故經驗不足,這時做出的選擇可能是不正確的或不恰當的,這種錯誤選擇就是造成焦慮的原因之一。人自身的極限可能在「非存在」(沒有意識,也無法左右自己未來的物理世界)中察覺到,這樣就產生了對非存在的恐懼。由於失去信仰而逃避焦慮,最後導致自我異化,這也是心理變態的原因。
從上述各種個性理論的基本內容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強調生物本能的方面,一類強調環境和學習的方面,一類則是強調人的意識方面。很難說它們都不對,因為畢竟把握住人的某一方面,也不能說它們很對,因為都有失於片面。
表24-2 各種個性分類的簡介
側重生物屬性的個性分類
側重社會屬性的個性分類 側重心理或精神屬性的個性分類 綜合生物、精神屬性的個性分類 綜合、社會、精神屬性的個性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