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中葯熬制的正確方法英語

中葯熬制的正確方法英語

發布時間:2023-07-13 01:57:56

㈠ 草葯的正確熬制方法 如何煎中葯

1、准備好砂鍋等器皿,刷洗干凈。

2、把中葯大約泡20分鍾左右。泡的過程中最好不時用攪拌棒攪一下,這樣泡的均勻一些。

3、中葯泡好後,放在煤氣爐子,或者蜂窩爐子上開始熬制。在中葯熬開之前用大火,熬開之後轉為小火慢慢熬,小火熬制大約20分鍾。

4、一般要熬制2--3遍,一定要守在旁邊,不要熬沒了湯,有劇毒的。

5、中葯煎好後,要用過濾網或者拿根筷子擋住葯渣,把葯慢慢倒出。

㈡ 熬中葯的正確方法應該是什麼樣的

一、煎葯器具的選用

中葯湯劑的質量與選用的煎葯器具有密切的關系。現在仍是以砂鍋為好,因為砂鍋的材質穩定不會與葯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其傳熱均勻緩和,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選用搪瓷鍋,不銹鋼鍋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鐵鍋,銅鍋,主要是因為鐵鍋或銅鍋的化學性質不穩定,易氧化。在煎煮葯時能與中葯所含的化學成分發生反應,如與鞣質類的成分可生成鞣酸鐵,使葯液的顏色加深。與黃酮類成分可生成難容性聚合物。與有機酸類成分可生成鹽類。這些都會影響湯劑的質量,直接關繫到中葯湯劑的臨床療效。

二、煎葯的加水量

煎葯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到湯劑的質量。加水少了,會造成葯物煎煮不透,有效成分浸出的不完全。加水多了,煎煮出的葯液多,病人服葯時很不方便。 中葯材因其質地不同,它的吸水量差別也較大,一般加水量控制在5-10倍。重量相同的葯物,質地疏鬆其體積就大,吸水量自然就多。質地堅實其體積就小,吸水量就少。因此,煎煮花,葉,全草類葯物,加水量就要多一些。煎煮礦物類,貝殼類葯物,加水量就少一些。按照傳統的加水方法,是將葯物放入鍋內,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過葯物表面3-5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過葯物表面3厘米為准。這種加水方法,簡便易行,又很容易掌握。

三、煎葯中注意的問題

1、煎葯前的浸泡: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這是因為來源於植物類的中葯多是乾燥品,通過加水浸泡可使葯材變軟,組織細胞膨脹後恢復其天然狀態,煎葯時易於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葉,莖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為1-1.5小時。以根,種子,根莖,果實類為主的葯物浸泡時間為2-3小時。

2、煎煮次數:以多次煎煮比一次長時間煎煮的效果好。實踐證明,湯劑煎煮兩次能夠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煎葯的次數以兩次或三次為宜。

3、煎葯的溫度:煎葯溫度的高低,中醫稱之為「火候」一般習慣上稱為「文火」或「武火」。所謂文火,就是弱火,溫度上升緩慢,水份蒸發較慢。所謂武火,就是強火,溫度上升快,水份蒸發的也快。如煎葯時火候過強,水份蒸發快,會影響有效成分的浸出,也容易糊鍋。反之,火候弱,煎煮的葯效果就差。一般是在未沸騰前用武火,至煮沸後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沸狀態,可減慢水份的蒸發,這樣有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

4、煎煮時間:主要根據葯物和疾病的性質,以及葯物的情況而定。一般對第一煎以沸騰開始計算需要20-30分鍾,第二煎30-40分鍾。治療感冒類葯物,第一煎10-15分鍾,第二煎15-20分鍾。滋補類葯物,第一煎30-40分鍾,第二煎40-50分鍾。

5、留取葯液量:一般指一劑葯經兩次煎煮合並後的葯液量。成人取400-600毫升,每日分兩次服用。兒童取200-300毫升,每日分兩到三次服用。

6、服葯的方法:一般一劑葯煎煮兩次後合並葯液,分兩次服用。兒童可分2-3次服用。治療感冒,發熱,腸炎,腹瀉的葯,也可採用頻服的方法,即每4小時服一次,每次服用30-40毫升,病癒即止,再改為每日服2-3次,小兒以少量多次為好。

7、特殊葯的煎煮: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葯物的性質,在處方中開出帶注腳的葯物。

(1)先煎葯:一般是一些礦物,貝殼,角甲類葯物,因其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一般要先煎30-40分鍾,再與其它葯物混合後煎煮。常見的有生石膏,生龍骨,珍珠母,生赭石等。 另有毒性葯物先煎,久煎可達到減毒或去毒的目的。如烏頭類葯物久煎可使烏頭鹼分解為烏頭原鹼,其毒性只有原來的1/2000。如附子久煎不僅能降低毒性還能增加強心作用。

(2)後下葯:一般是氣味芳香含揮發油或不易長時間煎煮的葯物,要在葯物煎好前10-15分鍾投入鍋內。常見的有霍香,鉤藤,大黃等。如鉤藤所含的藤鹼,煎煮時間超過20分鍾其降壓成分易被破壞。大黃,具有瀉下清熱作用的成分,是大黃甙,但其對熱不穩定,長時間加熱會分解。而大黃甙瀉下作用又比甙元強,故不易久煎,多採用後下方法。

(3)包煎葯:一般是種子和各別的花粉葯物,用紗布袋裝好放入群葯內共煎煮。常見的有車前子,旋復花等。如車前子易粘鍋糊化,焦化。所以需包煎,。旋復花包煎可避免絨毛脫落混入湯液中刺激咽喉。

(4)溶化服:用熱葯液將葯物溶化後服用。常見的葯物有玄明粉,芒硝。

(5)烊化服;主要是一些膠類葯物,用熱葯液烊化後服用。如果混煎會使葯液粘性大,影響其它成分的浸出,膠類葯物也有一定的損失,所以採用烊化服用的方法。常見的有生阿膠,鹿角膠,龜板膠。

(6)另煎兌入,一些貴重葯要單獨煎煮後,再將葯液兌入到一起服用。常見的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等。

(7)沖服,一些貴重的葯物細粉不能與群葯一起煎煮,多採用沖服的方法服用,即將葯粉溶於葯液中服。這樣既有利於發揮葯物的作用還又可節省葯材。常見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黃面等。

煎煮中葯要注意器具的選用、加水量、煎葯時間、溫度等等,煎中葯是需要耐心、細心的,想煎葯一副中葯要集中注意力,這樣才能煎出好葯。

㈢ 中葯怎麼

「導讀」 雖說現在西葯盛行,但是中葯在一些疾病的治療方面有著西葯不可比擬的優勢,因此不少患者還是會服用中葯進行治療。在服用中葯之前,有一個重要步驟就是熬葯,許多人對這個步驟的了解並不多,不知道該怎麼熬。那麼,中葯怎麼熬?熬中葯要不要蓋蓋子呢? 中葯怎麼熬

中葯能不能發揮出自己的最佳功效,與熬葯的過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由於大家在生病時大多吃西葯,而在需要吃中葯的時候反而不知道該怎麼熬葯。其實中葯的熬制是講究一定的方法的,掌握了方法就能熬好葯。那麼,中葯怎麼熬才正確?

1、 熬葯前要先用水浸泡

一般在熬葯之前葯材要先用冷水泡50-60分鍾,但不同種類的葯材需要浸泡的時間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花、葉、草等較為松軟,質地比較稀疏的葯物浸泡50分鍾即可。而根、莖、皮等質地堅硬的葯材則需要浸泡一個小時左右。掌握不同葯材的浸泡時間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葯材只有在浸泡充分後,有效成分才能較快的溶解在水中。

2、 注意水的用量

熬制中葯時,水的用量也是非常關鍵的。如果放入過多的水,會使得熬葯的時間變長,這會使得不耐熱的葯物葯效有所減弱。一般來說,熬制中葯所需要的水量比葯面高1-2指是最為適合的。通常來說,葯物需要熬2-3次,最後把葯汁倒在一起飲用即可。

3、 注意葯物的熬制順序

每種中葯都有自己的特點,因此我們要根據葯物的特性決定熬葯的時間。有的具有毒性的葯物比如草烏、川烏等應熬制較長的時間,以減輕毒性。具有芳香氣味的葯物不耐熱,熬制太久容易失效。而帶有絨毛、質地較輕、體積又小的種子以及容易粘鍋或易被熬糊的葯物則應該最後下。

熬中葯要不要蓋蓋子

中葯的熬制有許多的步驟,從洗葯到最後服下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許多患者在熬葯的時候都會糾結要不要蓋蓋子這個問題。有人覺得打開蓋子葯物中的有效成分會揮發掉,治療效果會下降;而有的人覺得蓋著蓋子把葯悶著一點也不好。那麼,熬中葯要不要蓋蓋子呢?

一般來說,中葯切片需要在熬葯時加上蓋子才能被徹底被熬透,並且讓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特別是在熬制含有能夠隨著水蒸氣而揮發的成分時,比如薄荷、藿香等,則更需要加蓋熬制。這樣才能讓含有葯物揮發成分的水蒸氣凝集在蓋子內,冷凝成水珠滴落回葯罐中,以減少物有效成分的丟失。

對於質地堅硬根、種子或者動物葯材,比如人參、麥冬、龍骨等,同樣需要加蓋熬制。這樣才能使葯物在短暫的熬制時間內把有效成分盡可能多的熬出,以提高葯物的療效。

至於質地疏鬆、有一定體積的中葯,比如桑葉、菊花等,由於在熬制過程中葯液容易溢出,因此不需要加蓋熬制,並且要注意多攪拌,讓葯材能夠被均勻熬透。

熬中葯用什麼鍋

中葯的熬制不但步驟講究,在熬葯器具上的選擇也有一定的講究。因為葯物在熬制過程中是能夠和鍋進行接觸的,如果選用的材質不對,葯物中的有效成分很有可能會在熬制過程中被破壞,嚴重的甚至會危及生命。那麼,熬中葯用什麼鍋比較好?

按照中醫的理論,熬中葯最好是選用砂鍋或者陶罐。這兩種材質的鍋性質比較穩定,不容易與葯物發生化學反應,而且傳熱效果均勻緩慢,能夠保證中葯湯劑的質量。因此,這兩種材質的鍋也從古沿用至今。除了這兩種鍋,搪瓷器皿、不銹鋼鍋也可以用於熬制中葯,但是效果不如砂鍋和陶罐。

鋁製品雖然作為餐具使用是比較安全可靠的,偶爾用於熬葯問題也不會很大。但是鋁鍋並不適用於所有種類中葯的熬制,如果處方中含有烏梅、硼砂等酸性或者鹼性較強的葯物,很有可能會與鋁鍋進行反應。因此這類葯物最好別用鋁制器具進行熬葯。

需要注意的是鐵鍋、鋁鍋、銅鍋和錫鍋是一定不能用於熬葯的,因為這幾種材質的鍋化學性質不穩定,容易氧化,與中葯中含有的某些成分會發生化學反應。比如與鞣質類成分反應會生成加深葯液顏色的鞣酸鐵;與黃酮類成分反應會生成難溶性聚合物等等。在發生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後,葯液的質量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這也會直接影響到葯液的療效。

中葯什麼時候喝最好

人體在一天中是有變化的,同一種葯在不同狀態的身體上作用的效果是有所不同的。為了讓葯物在體內發揮出最大的功效,我們應該在最適合的時間服用中葯。那麼,中葯什麼時候喝最好?

通常來說,人體吸收葯物的最佳時間實在上午九點和下午三點左右,因此在這兩個時間點服用中葯是最好的。但是,不同的葯物的性質不同,服用的時間點也有所不同。治療腸胃病和虛症的葯物應該在飯前30分鍾或60分鍾服用;而治療其他疾病的葯物在飯後30分鍾服用即可;通便葯物如大黃、火麻仁等則適合在清晨或白天服用,盡量不要在睡前服用;驅蟲類的中葯在早上空腹服用即可。

在中醫的理論中,中葯應該「溫服」,也就是說葯湯在熬後應該馬上濾出,放置在常溫中待葯湯降溫到36-37℃後再服下。而散劑、丸劑類中成葯要用溫開水送服;解表、發散風寒的中葯則需要 「熱服」,患者在服葯後喝些熱水可以提升葯力;止吐、解毒類葯物則需要「冷服」,避免對身體造成 *** 。

熬好的中葯怎麼保存

有的時候患者由於工作繁忙實在沒有時間熬葯,於是托醫院或者熟人幫忙熬葯。在葯熬好的時候患者未必有空服下。這就需要採取一定的方式把熬好的中葯保存起來,盡可能保存葯效。那麼,熬好的中葯怎麼保存才是正確的?

1、 真空密封包裝保存

在保存方法中,真空密封包裝是最為常見的,通常包裝上還會標明相應的保質期和保存方法。在這方面國家暫時還沒有統一的規范要求,因此不同醫院熬出來的中葯的保質期是有所不同的。真空密封包裝的葯物最好的保存方法是冷藏,但是冷藏時間不能大於7天,如果超過7天,則要先檢測葯物是否變質。需要注意的是,葯物在冷藏之後需要用開水將其再次煮沸才能服下。

2、 放入器皿中保存

中葯如果是放置在器皿中冷藏保存,在3天之內需服用,否則很容易就會變質。這不僅僅會影響葯效,還可能會產生副作用傷害身體。採取這種方式保存的葯物,最好能夠當天熬制當天喝。

中葯保存時間的長短不但與保存方式有關,還與葯液的含量有關系。如果葯液中含有蜈蚣、蠍子等動物或含糖量較高,保質期就會相應的縮短。葯液保存的時間如果較長,需要在服用前檢查有無變質。對於真空密封保存的葯物,要檢查有無鼓起;器皿保存的葯物需要看看葯液有無變味或有無出現氣泡等異常情況。

㈣ 中葯的正確熬制方法

中葯熬制有講究,正確的熬制方法是什麼?我們知道,中葯治病是最接近我們食療的方法,中醫使用中葯治病,而中葯很少有成葯,每次都是拿會成包的葯材回來自己熬,一般醫生都會告訴我們熬制的一些要求,現在已經有很多醫院提供中葯代熬的業務,但是很多人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學會熬制,這樣感覺會更加好一些,今天就把熬葯的注意事項說一下,其實無外乎熬葯的工具、火候和盛放葯材的工具這幾個方面。

中葯泡好後,開始放在煤氣或爐子上熬,第一次不用熬太久,開後小火煮10分鍾左右就可以,要是農村有條件,用柴火熬,效果最佳,因為柴火停熬後,柴火還有最細、最慢的余火熬出最全面的葯質,熬中葯一定要有人看守,剛開始用大火,等開後就調到小火,被稱作文火,中葯千萬不能熬幹了,不要以為熬幹了再加水,這樣是非常錯誤的,熬乾的中葯已經起了反作用,帶有非常重的毒性!切記!

熬第二遍這樣的時候,直接加水就可以了,不要再泡,要比第一次加的水多一些,第二遍比第一遍葯性少了,所以要多一部分水,熬久一點,小火熬20分鍾左右的樣子,然後用筷子比住葯材,倒出葯湯、等到溫熱的時候飲用就可以了,最好是溫熱,不要等到涼了,趁熱喝更加有效!

中葯一般最多熬三遍,不是說熬了就不能喝,而是三遍基本上就沒有什麼葯質了,第三遍最好也多一點水,如果你有條件的話,水加到可以熬20至35分鍾都可以,反正最後一遍,就倒掉了,

把三次熬好的湯葯兌在一個容器中,然後平均分成三份,根據醫囑分三次喝掉,不要因味道不好添加其他東西,會影響葯效的,豈不聞「良葯苦口利於病」說的其實是中葯。


盛放重要的器皿:

盛中葯的器皿也有講究,最好是用陶瓷的,這樣避免中葯與器具產生化學反應!中葯很苦,很多人問可不可以加糖熬,這樣是錯誤的,加糖會大大影響葯效的,怕苦,可以在喝完葯後,准備一些涼白開漱口即可,只是舌根部感覺苦,其實閉住呼吸繞開舌根喝,一點問題都沒有,誰讓生病了呢?

希望對你有幫助,歡迎留言,謝謝!

閱讀全文

與中葯熬制的正確方法英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課如何變積極的方法 瀏覽:443
印章質量檢測與規范方法 瀏覽:497
蘋果設置設備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36
棉花的種植密度和方法 瀏覽:25
組織行為學態度測量方法 瀏覽:647
天際隔水燉使用方法 瀏覽:716
肺結節有什麼方法解決嗎 瀏覽:128
成衣製作方法分析 瀏覽:783
香樟種植方法 瀏覽:106
泮托拉唑的食用方法 瀏覽:807
解決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 瀏覽:725
熏魚乾的食用方法 瀏覽:503
gridview使用方法 瀏覽:965
用什麼方法檢查是否肌萎 瀏覽:95
治療白斑用什麼方法最好 瀏覽:589
避震行為的正確方法 瀏覽:496
如何識別精密電阻有哪些識別方法 瀏覽:764
建築內部管道安裝方法 瀏覽:341
平安燈安裝方法 瀏覽:894
蓄電池電量檢測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