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伏天應該怎樣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中醫葯療法中的特色療法,它是根據《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春夏養陽」、《素問·六節臟象論》中「長夏勝冬」的剋制關系發展而來的中醫養生治病指導思想。冬病夏治是指對於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症減輕或消失,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的具體運用。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針刺、葯物內服等,通過在夏季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時間對人體進行葯物或非葯物療法,益氣溫陽、散寒通絡,從而達到防治冬季易發疾病的目的。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並且潮濕悶熱的日子,民間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在這個時節要注意增加營養,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為宜,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少飲酒、少抽煙。另外,要做好心理調節,要靜心、安神、戒躁、息怒。
■三伏天,吃什麼?
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記的就是:三伏天,吃什麼?有句老話:「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伏天吃餃子、烙餅、面條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麥之後糧食充足的喜悅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們,夏天飲食不可太湊合,要經常慰問自己一下,多吃點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豐富的食品。因為夏天溫度高,出汗多,會損失不少蛋白質氨基酸,更損失大量的B族維生素和鉀、鈉等礦物質,吃面更有利於補充營養。具體到吃什麼,主要掌握四個要點:多酸多甘、補氣去火、新鮮干凈、補水養生。
●三伏飲食——多酸多甘
古代學者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慾不振等。按中醫養生學的觀點,暑濕對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並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蘿、西瓜等。
●三伏飲食——補氣去火
炎炎夏日不僅帶給我們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越來越多的人火氣上升,表現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這些症狀在醫學上稱為「夏季情感障礙」。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選擇: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同時,牛奶性微寒,可以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鴨肉更是夏季大補之良方。
●三伏飲食——新鮮干凈
中醫認為,胃為後天之本。夏季人們常感食慾減退,脾胃功能較為遲鈍,此時不妨吃些新鮮蔬果。新鮮蔬果營養素的構成,一般是纖維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僅可以有效地補充人體必須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質也會讓人久食而不厭。胡蘿卜、檸檬、莧菜是其中首選;時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處。但要注意不要貪食生、冷或不潔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瀉等。
●三伏飲食——補水養生
中醫理論講究「陰陽五行」、「天人一體」,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人體陽氣,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趨勢,體內凝寒之氣處於易解的狀態。三伏天,人稍勞作或運動,就大量出汗,接著產生強烈的口渴感。因此,補水養生便成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三伏天,練什麼?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是前人在長期鍛煉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雖然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卻也因人而異。對於老年人和體質較弱的人而言,一味強調「夏練三伏」不太適宜。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這樣的氣候條件,對人體健康有明顯的不利影響。當最高氣溫在30到33攝氏度時,老年人要減少運動量,時間以半個小時以內為宜。三伏來臨時,老年人要停止一切活動,以靜制動,並保持充足的飲水;同時,身邊還要存放一些人丹、十滴水、清涼油、藿香正氣水等常規的防暑葯品。
■三伏天,貼伏貼!
還有一種養生加治療的方法,就是在三伏天貼伏貼。貼伏貼的原理,就是要在自然界陽氣最足之時,藉助這個外力,通過陽性的葯物貼敷在人體的相應穴位上,此時人體毛孔張開,有利於葯物的滲透和吸收,從而將人體內的寒濕驅除,以達到治病的目的。這種借力使力的方法,通常可以達到以巧破千斤的功效,因此被自古流傳下來。由於現代人狂吹空調、狂吃冷飲,因此多陽虛體質。而貼伏貼剛好適合陽虛體質之人,再加上這種治療方案,不像西葯那樣副作用明顯,因而現在是廣受歡迎。
■三伏天防空調病
大家知道,人是恆溫動物,人的體溫要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夏季,自然界陽氣正足,溫度、濕度都比較高,人體為了調節環境溫度,就需要適時開合汗毛孔,將體內多餘的濕熱排出體外。但是,現在我們人為地製造出了一種人工環境--空調,當我們從炎炎烈日的環境下,突然進入到溫度很低的室內,就會使本來正常排泄汗水的汗毛孔突然關閉。這種關閉由於來的很突然,在關閉過程中,會造成兩個後果,第一是將冷空氣一同閉在了體內;而是,導致本來正常的排汗功能中斷。
大家都知道,排汗,是人體的一種排毒過程,在夏季,藉助於外界的陽氣,人體本來是要將體內的各種寒濕毒排出體外,但空調的介入,打亂了這個過程。不僅排毒不徹底,反而是將外界的寒也一起帶入到了體內,因此,這個階段的人,很容易得空調病。這種病,就是在夏季得風寒感冒。由於寒閉在體內,症狀就是渾身肌肉痛,關節痛,頭痛,無汗,食慾不振,甚至渾身發冷、發燒。
其實,到了發燒這個階段,已經說明人體開始調動體內的力量,去排出寒邪,是一種人體自保本能反映。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推一把,換言之,就是發汗。在無空調的環境下,通過發汗,將不正常關閉的汗毛也再次打開,排出體內的寒濕。只要人體恢復正常出汗了,體溫就會降下來,渾身上下不適的感覺也就慢慢消失了。此時,千萬不要一發燒就輸液,對人體健康,是沒有多大好處的。
針對空調病,養生專家給出以下建議:
1、發病初期,可用生薑數片+紅糖,熬兩大碗生薑紅糖水,目的是發汗。
2、在飲食上,可煮雞蛋掛面,多放湯和生薑,調節腸胃。
3、如果身上出疹子,紅疙瘩,可適當喝綠豆湯,以幫助解毒,白糖、鹽適量。
4、如果條件許可,可適當補充營養素,包括類蘿卜素、B族、維C、鈣鎂片等。
5、可用熱水泡腳,幫助出汗,只要汗一出,問題就基本上解決了。
6、刮痧、按摩、拔罐。
總之,面對空調病的發病初期,可採用上述6種方法,或單獨使用,或聯合使用,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記住,你的第一選擇不是輸液。而是通過自然療法去處理。
■伏天飲食注意事項:
1.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僅清熱,還能解熱祛暑、消除疲勞。所以,大暑時節,適當吃點苦瓜、苦菜、苦蕎麥等苦味食物,可健脾開胃、增進食慾,不僅讓濕熱之邪對您敬而遠之,還可預防中暑,可謂一舉兩得。此外,苦味食物還可使人產生醒腦、輕松的感覺,有利於人們在炎熱的夏天恢復精力和體力,減輕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適。
2.增加清熱解暑、健脾利濕食物的攝入。
綠豆湯是我國民間傳統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虛寒及體質虛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葉、西瓜、蓮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虛患者的夏日食療佳品。
3.益氣養陰的食物不可少。
大暑天氣酷熱,出汗較多,容易耗氣傷陰,此時,人們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因此,除了及時補水,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強體質。如山葯、大棗、海參、雞蛋、牛奶、蜂蜜、蓮藕、木耳、豆漿、百合粥、菊花粥等。
4.蛋白質供給需充足。
大暑氣溫較高,人體新陳代謝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質的供應必須酌量增加,每日攝入量應在100克—120克。植物蛋白可以從豆製品中獲得,動物蛋白除了奶製品外,還應適當吃點肉,如雞肉、鴨肉、瘦豬肉、鴿肉等平性或涼性的肉製品。其中,鴨肉富含蛋白質,可及時補充夏日高溫帶來的過度消耗,且鴨屬水禽,性涼,具有滋陰養胃、健脾補虛、利濕的作用,特別適合苦夏、上火、體內有熱者食用。在食用鴨肉時最好燉食,也可加入蓮藕、冬瓜等蔬菜煲湯,這樣既可葷素搭配起到營養互補的效果,又能健脾、益氣、養陰。
Ⅱ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什麼
三伏天期間,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時間。可以從調治和補養身體。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哪些?為什麼冬病要夏治?下面是由我分享的冬病夏治的方法有什麼,希望對你有用。
一般人認為冬病夏治的治療手法只有“三伏貼”,其實不然,三伏貼只是使用最多和最廣泛的方法,其實艾灸、艾灸、拔罐、刮痧、推拿、熏洗、葯浴等都是冬病夏治的手法。
另外,還有口服的湯劑、丸劑、葯片、葯膳、食療,以及體育運動等,這些也可以歸於冬病夏治的范疇。但需要根據醫生的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的。
1、風濕類疾病
適合冬病夏治的有: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痹病,冬季受寒時加重,病情不斷反復及加重。
冬病夏治適用於感受風寒、外傷,長期慢性勞損而受寒加重的風濕病。比如,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性關節炎以及肩周炎、腰突症等。這些疾病遇冷加重,屬風寒濕症的典型臨床表現。
2、胃腸道疾病
適合冬病夏治的胃腸道疾病主要有: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慢性結腸炎等。
脾胃虛寒的人,冬病夏治效果比較好。脾胃虛寒類胃病,用針灸、穴位敷貼治療,可激發正氣,緩解疼痛,並減少來年冬季的發作。
3、凍瘡
該病多在寒冷季節發作。患者可在三伏時節進行治療。方法是:取桂枝25克,紅花、紫蘇葉、附子、荊芥各10克,生薑30克。將上葯一起加水煎煮後去渣取汁,然後用此葯液熏洗患處。每日1劑,一般10天為一個療程。
4、呼吸道疾病
適合冬病夏治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有:支氣管炎、哮喘、咽炎、扁桃體炎、反復呼吸道感染、肺氣腫、肺結核等。
主要選大椎、肺俞、膏肓、心俞、腎俞、命門、定喘等穴位貼敷治療,以皮膚發紅,出現似痱子大小的水泡為度。穴位敷貼治哮喘類疾病的膏葯,主要採用白芥子、肉桂、細辛、生薑汁等天然中葯。此外,穴位注射配合穴位敷貼療法,對治療結核病效果較好。
4、過敏性疾病
適合冬病夏治的有: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膚病、過敏性結腸炎等。
過敏性疾病大多屬寒性體質,根據中醫”寒則熱之“的治療原則,要用熱性葯、補氣葯進行治療。其次,”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夏季不是過敏性疾病的發病季節,為緩解期。因此,此時治療是一種治本的方法。三伏天在相關穴位用溫熱、補虛葯物敷貼治療,能補益脾肺,調節臟腑,刺激經絡,改善體質,提高人體免疫力,減少過敏性疾病的發作。
5、骨傷類疾病
適合冬病夏治的主要有:慢性頸腰痛、肩周炎、頸椎病等。
骨傷類的疾病和其他內科疾病不大一樣,一方面,它表現在軀體上的疼痛是有具體指向的,另外,它又是由身體內的虛寒引起的。所以,治療骨傷類的病要內外兼治,治療軀體的疼再補內里的虛。也可以穴位貼敷的方法為主,補虛用溫陽驅寒的膏葯,貼在滋補全身又位於脊椎的穴位上,比如大杼、命門、身柱、陽陵泉等穴位上,如果頸椎腰椎都不好,可在脊椎上貼一排。如果是手臂、膝關節疼痛,再在四肢的主要穴位上貼敷膏葯,比如足三里、手三里。
6、婦科病
適宜冬病夏治的婦科病:子宮內膜異位症、痛經、不孕等。
中醫認為,經過辨證後屬於虛寒因素所致的婦科病,冬病夏治會有獨到效果。冬病夏治,易祛除體內陰寒,舒經通絡,溫化寒濕,活血祛淤,從而促進婦科病患者的盆腔血液循環,治療很多慢性婦科疾病。伏灸膏穴位貼敷,是冬病夏治婦科疾病的主要治療手段。此外,還有針刺、灸法、穴位埋線、穴位注射、中葯熏蒸等。
7、亞健康
亞健康的症狀是人容易疲倦、吃不下、睡不好、腰酸背痛、怕冷等。
治療從這些主要症狀入手——人容易疲勞,用葯膏貼敷滋補人體的強壯穴,如足三里、關元和氣海等;腰酸背痛還怕冷,說明人體裡面寒氣太重,腎虛 了,要用溫陽葯膏放在大椎、命門和腎腧穴;睡得不好,用寧心安神的葯,在心腧、膈腧、內關上用葯;胃口不好,說明脾胃功能差,在足三里和中脘等穴位上用葯。
冬病患者本身體質偏於虛寒,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環境也是寒冰一片,兩寒夾擊,便毫無解凍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難的。可是,在盛夏之際,外界是暑熱驕陽,體內也是心火正盛,這時積寒躲在後背的膀胱經以及各關節處,最易被趕出來。
當然,如果陽氣衰弱,體內沒有推動之力,就會錯過排寒的大好時機。再加上有很多人體質本來就有些陽氣不足,夏天再痛飲消暑的飲料,如冰鎮啤酒、涼茶等,然後整日在有空調的房間里工作,那真是陳寒未祛,又添新寒。寒氣是會沉積的,且身體被寒氣侵襲的地方,必會氣血瘀阻,這叫做“寒凝血滯”。
1、若寒氣停留在關節,就會產生疼痛;
2、停留在臟腑,就易產生腫物;
3、停留在經絡,就會使經絡堵塞,氣血也會運行不暢,就會出現四肢不溫、手腳發麻等症狀。
4、如果不在夏日祛除積寒,等到秋風一起,外寒復來的時候,就又會內外交困了。
Ⅲ 冬病夏治,治的是什麼
冬病夏治,簡單來說就是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加重的病變,在夏天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是中醫治未病理念的一種體現。葯王孫思邈說:「上醫治未病之病,中醫治將病之病,下醫治已病之病」。 三伏天是一年四季中溫度最高時期,此時自然界陽氣旺盛,體內氣血暢通,人體腠理處於開泄狀態,因此在穴位上貼葯、艾灸、針刺、或內服中葯等更易疏通經絡,通過經絡氣血的運行來調整臟腑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陽氣不足,是「冬病」的最基本病機。「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它具有溫養全身組織、維護臟腑功能、抗禦外邪侵襲、主持氣化開合、維系陰陽平衡等多方面的功能,所以陽氣在生命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陽氣虛就會出現生理活動減弱和衰退,導致身體禦寒能力下降。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貼敷療法、艾灸法、針刺、拔罐、推拿,以及內服溫養陽氣的中葯和食物等。
貼敷療法
貼敷療法又稱外敷療法,是冬病夏治的最常見方法。將辛溫中葯材研為細末,與各種不同的介質(如薑汁、紅糖)調製成糊或成丸狀,敷貼在穴位的方法,是中醫外治療法之一。貼敷療法能使葯力直達病灶所發揮作用,還可以使葯性通過皮毛腠理由表及裡,循經絡傳至臟腑,以調節臟腑氣血陰陽,從而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現代研究表明,貼敷療法可刺激皮膚的神經末梢感受器,通過神經系統形成新的反射,從而激發機體的調節作用,提高免疫功能,增強體質。
艾灸法
艾灸法是一種物理和葯理相結合的純天然的自然療法。艾葉,為菊科灌木狀草本植物。中醫認為,艾葉味苦、辛,能通十二經,《本草綱目》中稱「艾葉能灸百病。」研究證明,艾葉可通氣血、溫經絡,在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同時,還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功效。《醫學入門·針灸》載:「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灸法能通過溫熱之氣刺激穴位,平衡陰陽,調節臟腑,溫補督脈,祛除病邪,達到治療疾病的功效。
鋪灸又名長蛇灸,是冬病夏治中常用灸法,是在人體背部脊柱上鋪以生薑等葯物,通過燃燒艾絨刺激調節人體機能的治療方法。該方法將灸法、穴位、葯物效應綜合,在背部督脈上可以灸全段或分段,覆蓋范圍廣,火氣足,有溫通力強的優勢,能有效提高患者低下的免疫力。
針刺、拔火罐
針刺、拔火罐常用於治療冬季下肢發涼的老寒腿、膝關節冷痛、背痛、肩痛等。可在局部穴位貼敷的同時,進行針刺、艾灸、拔火罐等,可以預防冬季老寒腿等的發作。
中葯內服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它具有溫養全身組織、維護臟腑功能、抗禦外邪侵襲、主持氣化開合、維系陰陽平衡等多方面的功能,所以陽氣在生命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陽氣虛就會出現生理活動減弱和衰退,導致身體禦寒能力下降。中葯內服可起到扶正補陽的功效。
中葯內服適合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醫生針對不同患者辨證論治。比如慢性咳喘患者由於久病會導致脾腎虧虛。所以針對個體情況,可以運用健脾補腎、化痰止咳方法。
「冬病」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性鼻炎、各種關節痛、老年畏寒症等風寒風濕所致,以及屬於中醫脾胃虛寒類疾病。
1.呼吸系統疾病:慢性咳嗽、支氣管哮喘緩解期、慢性支氣管炎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復感冒等。
2.運動系統疾病:頸椎病、腰椎病、腰肌勞損、肩周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膝關節病等。
3.消化系統疾病:慢性胃腸炎、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征、慢性腹瀉等。
4.耳鼻喉科疾病:過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等。
5.兒科疾病:哮喘、支氣管炎、體虛易感冒、發育遲緩等。
6.慢性皮膚病:凍瘡等。
7.婦科疾病:月經不調、痛經、慢性盆腔炎等。
1.貼敷的葯物多為辛香走竄通絡之物,貼後皮膚發熱、充血,甚至起泡,這是正常現象。如果泡小,局部塗敷綠葯膏、龍膽紫,以防皮膚感染即可。如果泡大,應用消毒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注意保護好創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
2.敷貼後盡量減少活動,以免葯物過早脫落,影響療效。去除葯膏後,敷貼部位出現紅、癢、微痛、短期內色素沉著、微微小水泡為正常反應,切勿用手搔抓,避免感染。
3.慎用辛燥之品。夏季氣候炎熱,易傷陰液,而辛溫香燥之品容易導致燥熱內盛,暗耗津液,所以應慎食肉桂、花椒、茴香、羊肉和新鮮桂圓或荔枝等。
4.忌大量服用寒涼之品。夏季炎熱易貪涼飲冷,大量進食寒涼之品,易致中陽受損,脾胃虛弱,損及一身之陽氣,輕則泄瀉腹痛、惡心嘔吐,重則造成陽虛宿疾。
5.慎食大量肥甘滋膩之品。夏季易生暑濕,濕熱之邪易侵襲人體,服用大量肥甘之品易導致內外濕熱之邪合擊人體。
6.是忌過量運動。過量運動汗出過多,導致氣陰兩虛,應以運動後少許出汗為宜。
(文/阮志忠 主任中醫師 副教授 南京市中醫院針灸科)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關注公眾號《家庭醫學》,了解更多 健康 科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