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方法
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方法
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方法,近年來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如果在這成長階段遇到心理問題,沒有解決好,就可能影響以後,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方法。
一、自卑心理
自卑,表現為輕易否定自己,對別人羨慕嫉妒恨,自卑是一種因過多地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主要來源於心理的消極的自我暗示。
面對這種情況,可以幫助青少年改變一些不恰當、不合理的認知和態度,引導青少年客觀分析自己的現狀。引導青少年學會接納自己,允許自己有缺點,有失敗,有可能丟面子,完善的人不存在,不要過分苛求自己,也不要對外界寄託過多過高的期望,在行動和實踐中增強信心培養技巧。幫助他們不斷獲得小成功逐步樹立自信心,巧妙利用期望效應、標簽效應等。
二、依賴心理
依賴心理與父母過分專制、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有關,主要表現在對個人自理能力缺乏信心、難以獨立,遇事常企求他人的幫助,處事常優柔寡斷,希望父母或師長為自己做抉擇。
針對這種情況,家長對子女的關心要適度,教師和家長要為具有依賴心理的青少年提供獨立活動的機會,有意識地培養和鍛煉他們的獨立性,以便增強自信心和提高獨立生活、自我抉擇的能力,引導有依賴心理的青少年向獨立性強的同伴學習。
三、孤僻心理
孤僻、不合群心理,可能與幼年創傷有關,如父母離異、缺乏母愛,或家長、教師管教過於嚴厲;或缺少與其他夥伴一起游戲的集體活動機會及學校教育中缺乏對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主要表現為不合群、不願與他人接觸,對周圍人常有厭煩、鄙視或戒備心理,易神經過敏,猜疑心重等。
對於孤僻心理這種情況,可以先從改善其家庭氛圍,增加和諧、溫暖氣氛。周圍人,特別是家長、教師他們要倍加關懷、愛護、體貼,幫助他們找出導致孤僻個性的根源。積極鼓勵他們擴大人際交往的范圍,多參加集體和社會活動,輔導他們逐漸從自我封閉的心態中解脫出來。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比如在游戲與文體活動中(運動會)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為集體榮譽而努力奮斗的精神。
四、逆反心理
處於「心理斷乳期」的青少年學生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看作成人。他們的自我意識獲得空前發展,但自我控制能力還比較差,他們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違反紀律;他們喜歡與人爭論,但論據不足;喜歡發表見解,卻又判斷不準;喜歡懷疑或攻擊別人,但又容易片面、缺乏事實根據。主要表現有不受教、不聽話、對著乾等。
針對這種情況,家長或老師可以與他們建立一種平等的朋友式的關系,要相信他們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在他們遇到困難或失敗時,幫助他們分析事物、明辨是非。與此同時,又不能遷就他們的不合理要求和不良行為,以防他們以後總是用反抗的方式來要挾老師和父母。
五、厭學心理
厭學心理一般都是初中到高中,由於家庭環境或學校被人欺負,不敢吱聲,產生厭學情緒,再後來就厭學了,主要表現為對學習失去興趣、不想上學、學習困難、注意力無法集中、成績直線下滑等。
針對厭學的情況,父母可以多與孩子溝通、減輕孩子壓力、多鼓勵並學會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塑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多與老師溝通等。不同的厭學原因,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家長要先明白問題出現在哪裡,所以,多交流,多溝通是很有必要的,這樣才能對症下葯。
六、考試焦慮症
所謂「考試焦慮」,是指由考試所引起,在生理或心理上的緊張。生理上的緊張,諸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頭腦一片混亂或空白等;心理上的緊張則大多以擔心的形態呈現,例如:擔心考試時自己有一大堆題目不會寫、擔心考壞了被父母責罵等。
每個學生都有考試焦慮,只是程度因人而異,這時,父母和老師的耐心鼓勵很重要。父母應該先接納孩子的緊張焦慮,聽孩子說說他們的擔心與不安,讓他們慢慢放棄那些不利的想法,進而改善考試焦慮的情形。孩子也可以找一個親密朋友,把種種委屈都發泄出來。
七、學習障礙
學習障礙是指智力正常,但因學習能力落後而導致成績低下的現象。學習障礙是由若干不同類型所構成的,包括書寫障礙、閱讀障礙、數學障礙(又叫非語言學習障礙)。
一般這類患者的眼睛似乎與別人的不一樣,好像「懶惰的眼睛」,會漏掉許多明顯的信息,表現在學習時視而不見,可以把整個題丟掉,事後卻說自己沒看見這道題。這種孩子最易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誤解,其實這是一種特殊的學習能力障礙。只有進行有關的視知覺訓練才能見成效。因此,遇到孩子學習表現不佳時,家長和教師應當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心理出現了什麼問題,嚴重到什麼程度,從而為孩子設計一個個別化的教育方案,針對特殊的學習能力不足進行培訓。
八、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主要產生原因是具有爭強好勝、虛榮心強個性品質的人在競爭中受挫,是一種憂慮、憤怒和怨恨他人優於自己的復合情緒。是在他人的才能、地位、境遇或相貌等方面優於自己時,往往採用貶低甚至誹謗他人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和虛榮心的一種消極的個性品質。
面對這種情況,可以對他們加強理想教育、世界觀教育,培養尊重對手的雅量。引導正確地進行比較,將嫉妒心理轉化為公平競爭,將對手視為自己努力的目標。
九、體象煩惱
體象煩惱是一種性心理障礙,一般出現在青春發育期。此時面對性別差異的突然出現,青少年往往缺乏足夠的心理准備。他們會不由自主地與他人進行對比,一旦出現較大的差距,其中的一些人就會產生體象煩惱。男孩更多地憂慮自己的身軀不夠高大,女孩則擔心自己的形體不夠優美。
心理專家建議,可以告訴這類孩子,體象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俊男美女也有不足,告訴他們氣質才是最重要的,要學會欣賞自己的才華,比如雖然眼睛小,但很有神,雖然長相普通,但身材不錯等。
十、戀愛受挫
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和生理發育往往是不同步的,因而戀愛受挫往往使他們心灰意冷,這時候心理承受力差的就容易產生心理疾病。因此對戀愛受挫的青少年,家長和老師應當及早發覺,並予以正確的引導和無微不至的關懷。老師可以對青少年開展青春期性教育,並以優秀的文藝作品和偉人的事跡來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另外,也可以告知他們年齡在18歲以下的青少年和中學生談戀愛,屬於早戀行為,是不提倡的。
十一、強迫症
強迫症是一種通過儀式化行為來減輕內心焦慮的精神疾病,病患會產生揮之不去的想法,出現不得不做的行為。主要表現為強迫思維或強迫行為。強迫思維是指反復出現在患者腦海里的某些想法、沖動、情緒等,患者能認識到這些是不必要的,很想擺脫,但又擺脫不了,因而十分苦惱。
一般來說強迫症的背後都有一個潛在的原因,比如父母追求完美,對孩子要求很高等等。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經常發呆、做功課特別慢、咬指甲、聳肩膀等,就得注意了,這很有可能是一種強迫性的行為,這時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了解一下孩子為什麼會這么做的原因,並及早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
十二、性別角色模糊
所謂性別角色模糊是指個體對自己性別角色認同的錯位。一般來說,大約從3歲起,兒童開始逐步形成性別角色的概念。如果小男孩把自己看作是一個與周圍女孩子一樣的人,在打扮、表情、舉止上努力模仿女性,即成為女性化男孩,反之也一樣。為了改變這一性別偏差,可以請同性的長輩和老師經常和他們談心、交流、玩耍,同時有意識地安排一些同性同學和他們一起做游戲,使他們在同性榜樣的示範下,肯定自己。
十三、社交恐懼症
內向的孩子在青春期過程中如果不注意調整心理狀態,就會懼怕與人交往,從而引發社交恐懼。因此作為父母應及時審視自己對待孩子的行為是否恰當,並盡早糾正不恰當的教育行為,對孩子給予更多表揚和鼓勵。孩子則要注意訓練用大膽而自信的眼光看別人,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礎。
十四、網癮
網癮(即網路成癮),又稱網路過度使用症,主要是指長時間沉迷於網路,對之外的事情都沒有過多的興趣,從而影響身心健康的一種病症。網癮的高發人群多為12-18歲的青少年,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為2:1,而這個時期的孩子,本身大腦皮層發育不完善,意識也比較弱化,理解判斷力差,自控能力也比較差。他們大多都處於青春期,反叛心理嚴重,對新鮮事物又充滿了好奇,尋求刺激、驚險和浪漫,以滿足這個階段的人生需求,而網路出現之後,網路游戲、聊天等,恰好對應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自然就會網路成癮。所以很多人形象的稱之為「電子海 洛因」。
針對網癮可以引導培養他們對其他正向積極事務的興趣,盡量不讓其接觸游戲,減少其對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或者使用專門為青少年研發的電子產品等。
十五、抑鬱症
抑鬱症是一種以情緒異常低落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精神疾病,其特徵主要是:無趣、無力、無望、無能、無助。包括:極度憂傷、絕望、疲勞、身體疾病等。患有抑鬱症的人,其情緒低落的程度和性質都遠超正常變異的界限,不同於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煩惱那樣容易逐漸地「雲消霧散」。青少年從兒童期轉型到青少年期,從依戀父母轉向同學和朋友(尤其住校生),逐漸接受社會適應性,而產生焦慮抑鬱情緒,主要表現為:不愛講話、不愛出門、情緒低落、有自殘的想法和行為等。
為了避免心理問題導致情緒低落,學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安排得充實一些,避免因過多的空想和胡思亂想而產生失落感,多參加一些文體活動,使自己心情舒暢起來。另外,還可以多與父母及親近同學談心交流,向他們傾吐心頭的積郁,使自己心情愉快起來。
十六、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多發於15歲到20歲。主要症狀包括思考、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在發病之初,病人可能出現成績或表現一落千丈、社交退縮、個人衛生習慣不良等先兆,在潛伏期階段,若未予以適當的處置,病情便會更加惡化,而衍生出幻覺、妄想、語無倫次、行為怪異等症狀。
由於這類疾病常有許多前兆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因此父母或老師應提高警覺,一發現徵兆,立即送醫院治療,以免錯過治療時機。這類患者的挫折應對能力較正常人差,因此在面對較大的生活壓力時,便可能惡化,不能承擔太大的學習任務。應盡量減少患者的心理負擔,不要對他們有太高的期望。可以將家中許多壓力較小的家事交由病患處理,讓病患自覺對家裡有貢獻,以提升其自信心。
青春期的獨立問題
青春期的孩子們一方面很想要自己獨立的權利和空間,還會提出更多的`問題。但另一方面他們對離開父母又感到焦慮。此時的家長們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給予正確的意見,有什麼大家一起商量,幫助他們正確的發展獨立性,培養他們的獨立能力,以消除焦慮心理。
青春期的叛逆心理
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漸增強,自我意識強烈,有的青少年對老師、家長的善意批評、幫助不接受,有很強的叛逆心理。如果在成長中得不到正確的指導,就會助長不良心態發生。此時的家長、老師要積極與其溝通,時刻關注他們的表現和逆反現象,以防他們走向極端。
青春期的矛盾心理
青春期的矛盾心理就是自我成長的感覺與現實生活學習知識經驗缺乏之間的矛盾。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社會關系中,青少年既想獲得歸屬感,又希望自己獨立,這是第一個矛盾;二是非常自我,別人都有問題,就自己最好,誰都不配跟其做朋友,這是第二個矛盾;三是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總覺得別人在嘲笑他,還不肯與人交流,封閉內心,這是第三個矛盾。
青春期的叛逆似洪水猛獸,周圍成年人的角色是幫助孩子將搖晃心理保持在社交生活的極限之內。青少年兒童無法應對,父母要盡早發現問題,正確引導,並及時解決,不要讓問題進一步惡化。幫助孩子走出青春叛逆期,父母是最大的保障。
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現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競爭日益激烈,高負荷的學習快節奏的生活,機會與風險並存,希望與挑戰相伴。這一切都要求青少年必須有相應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否則,將一事無成,最終被社會淘汰。基於此,心理健康教育要從青少年抓起,引導其在成長過程中形成健康心理,迎接挑戰,適應社會。
加強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由學生的心理現狀及心理特點決定的。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人們越來越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許多地區對青少年心理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普遍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心理不健康情況,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應引起學校、家庭及社會的高度重視,教育者要把握好時機,隨時給予正確引導,克服不良心理。
二、造成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家庭是學生接觸最早、最多的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很大
父母過分溺愛、過分嚴厲或放任不管都會成為心理問題出現的導火索,還有來自家庭的學習壓力,會使孩子一直背負著沉重的心理負擔,對學業成績存在著過度焦慮甚至恐懼現象。
學校是青少年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
學校的環境、人際關系、校風, 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直接的影響。學生出現心理不健康因素主要是由應試教育造成的。學校受升學率的壓力,使學生課業負擔過重,長期處於緊張和壓力下,大腦得不到應有的休息,精神得不到應有的放鬆,從而產生情緒上的煩躁不安、抑鬱焦慮、悲觀失望等負性情緒。此外,師生情感不融洽,也會使學生產生壓抑、厭倦、自卑、逆反等心理。
社會環境影響青少年的心理
世界的繽紛多彩使青少年眼界開闊,獲得了更多的知識和信息。但同時他們喜歡獵奇,不能如願,則悲觀厭世。特別是社會上的一些不正之風,腐敗現象,違法亂紀以及不良傳媒的影響,都會使學生稚嫩的心靈扭曲,產生失望、冷漠、不滿、憤怒、麻木不仁或尋求刺激等的不良心理,做出一些極端行為。
青少年的自我調控能力對自身心理發展有重大影響
類似的家庭教育,相同的學校、社會環境,有的青少年心理狀況良好,但有的卻心理狀況堪憂,這取決於自身的調控能力。每個人的心理都有積極和消極的一面,或多或少都會遭受挫折或受外部環境的消極影響,都會給人帶來心理壓力。成功者能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克服不良心理,始終保持心理優勢。
㈡ 青少年常見的心理疾病及解決方法
青少年期是一個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渡期,是一個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時期,是一個開始由家庭更多地邁進社會的時期,同時也是一個變化巨大,面臨多種危機的時期。據專家估計我國目前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約為15%,高中生約為19%。在心理咨詢中,青少年期常見的心理問題大致表現如下幾個方面:
心理障礙
青少年心理問題中最常見也嚴重的要數青少年抑鬱征,因為由其導致的自殺可給家庭帶來不可估量的傷害和損失。如果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體驗到心情不愉快、高興不起來、煩悶;對平時感興趣的事情變得乏味;思考能力下降、腦子變鈍了、注意力難集中、記憶減退;學習失去了動力、人變「懶」了甚至厭學;對成績下降變得無所謂或對什麼都無所謂、;以及失眠、全身乏力、食慾不振等;甚至感到活著沒意義、產生輕生的念頭。應及早求教於專科醫生,以防不良後果的發生和疾病的進一步的發展。
對人恐怖症也是青春期常見的心理疾病,表現為見到異性表情不自然、感到臉紅、怕跟人目光對視或怕被別人目光注視,控制不住用「餘光」看人或控制不住目光看對方的敏感部位,覺得別人能看出她(他)的表情變化和窘態,能洞察到他內心的想法等等,於是避開他人,影響和別人的交往,非常焦急痛苦,但往往因症狀難於啟齒而不敢就醫,通常要到出來社會工作之後,感到實在無法忍受才尋求治療,從發病到治療已煎熬了多年甚至十餘年,強迫症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產生性煩惱和性困惑
性煩惱的產生是由於性意識覺醒之後青少年的生理需求與社會行為規范的矛盾所致。性困惑的由來是青少年對自身性發育、性成熟的生理變化產生神奇感及探索心理。由於社會倫理道德的約束和對性教育的神秘化,常會導致青少年的心理沖突。他們常認為「性是不好的」、「對異性長輩出現性幻想是可恥的」、「手淫對身體是有害的」等,出現對性的消極評價和過度的性壓抑。通過對各種神經質症的深入研究,我們有理由相信,由錯誤的性觀念而引起的對手淫、性幻想等的嚴厲的自我懲罰(心理的或生理的)是導致產生神經質症狀發生的心理溫床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嚴重的自卑感、對人恐怖症等症狀。男孩對手淫、遺精、性夢的錯誤認識,女孩對月經、性幻想、自己體象的消極認知和評價,偷看黃色錄像,早戀及過早性行為等,是青少年期較為突出的心理行為問題。改變對性的態度應是人生心理修養的一個重要內容。凈化社會風氣,學校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性心理教育),組織各種有益於中學生心理健康的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高尚情操以及家長改變傳統觀念,早期給孩子予健康的性教育等,對中學生的性心理健康發展非常重要,必要時應接受專業心理咨詢,不要耽誤孩子。
學習壓力
對於不少青少年而言,唯一的任務就是讀書。中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常給他們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因為學習壓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屢見不鮮。這其中不乏重點學校成績優秀的學生,他們的思想壓力常來源於他們對學習現狀的不滿和不恰當的比較,不能接受自己的現狀,過分注重結果,而體會不到學習的興趣,整個社會、整個學校都在比較的氛圍中,要學生真正做到放棄比較,接納自己的確不易。考試焦慮、厭學及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記憶力問題等,是青少年及家長前來咨詢的常見問題。這些情況在期末、期中、升中、高考、周圍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如父母關系發生突變等)時更為集中和突出。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這些心理壓力,有時會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反抗情緒,形成家庭暴力,有極個別甚至消極自殺。現在全社會都在呼籲給中小學生減壓,希望情況會有所好轉。
人際交往的壓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獨立意識的增強,青少年與社會的交往越來越廣泛,他們渴望獨立的願望日益變得強烈,社會交往、發展親密的夥伴關系是青少年一種精神需要。因人際關系壓力而煩惱的年輕人通常表現為自卑、過分注意他人評價、容易受到傷害、虛榮心強、怕丟面子等。
一方面,他們要求獨立,希望能夠擺脫依賴父母的生活,渴望走出家庭,建立夥伴關系;另一方面,又缺乏信心,害怕挫折。尤其是那些性格內向,心理承受能力較弱,而自尊心又極強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集體中感到壓抑感和孤獨感,被這種心理陰影籠罩而不能自拔。家長、教師或心理工作者應幫助青少年改變一些不恰當的認知和態度,引導青少年客觀分析自己的現狀,
學會接納自己,允許自己有缺點,有失敗,有可能丟面子,完善的人不存在,不要過分苟求自己,也不要對外界寄託過多過高的期望,在行動和實踐中增強信心培養技巧。沾染不良習慣和不良嗜好。
青少年期雖然心身發展較快,但此時他們思想尚未成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辨別是非能力不強,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時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強。使他們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易養成不良習慣和沾染不良嗜好。現在有不少青少年沉迷於電子游戲、電腦游戲或上網而不能自拔,嚴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部分青少年因交損友甚至走向吸毒、偷竊等違法犯罪之路。另外,具有行為問題(如反社會行為、家庭內暴力、出走、自殺等)的青少年,通常遭到過太多的批評、指責,他們對成年人幾乎都充滿敵意和不信任,往往較難糾正。如何正確引導青少年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責任。
㈢ 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怎麼解決
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怎麼解決
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怎麼解決,近年來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如果在這成長階段遇到心理問題,沒有解決好,就可能影響以後,以下分享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怎麼解決,快來看看吧
為什麼青少年容易出現這些心理問題?
1、 家庭因素
對於青少年來說家庭是學會人際交往形式和技巧的第一社會群體,父母對他們採取何種方式都會直接影響到他們今後與人交往的態度。父母與子女之間缺少愛的關系,缺少精神上的親近則常常是青少年心理發育不全或教育缺陷的根源。
2、 學校因素
青少年的學習教育條件、生活條件和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比如學校的校風不正,學習負擔過重,教育方法不當,和老師同學直接的關系緊張,這些都會讓青少年精神緊張,產生焦慮心理,如果不及時調整,就會造成青少年心理失調,導致青少年出現心理障礙。
3、 社會環境因素
當前自媒體發達,青少年處於信息爆炸階段,社會上的種種不健康的思想和情感,生活中各種矛盾沖突、一些社會事件、暴力事件、還有一些不健康的信息都呈現在青少年的眼前,很多青少年不甄別過濾信息,這些都會加重青少年的心理負擔,直接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4、 自身因素
很多青少年經常處於消極的思維中,情緒容易受到波動,一些消極的情緒都會容易導致他們的心理出現問題。平時也要積極地學會調整學會與人溝通。
怎麼幫助青少年緩解心理情緒上的問題?
1、 建議青少年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調控情緒的方法
可以選擇寫日記把自己的情緒都記錄其中,這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宣洩情緒的一種方法。也可以選擇和其他人傾訴,找到適合自己的發泄渠道。
2、 家長適當幫助
父母可以做孩子的傾聽者,要學會傾聽,認真對待他們的感受。讓孩子容錯率高,不需要把事情都做的很完美,不必要為孩子消除任何挫折,讓孩子在挫折中得到經驗發展個性。
也可以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看看孩子需要什麼實際的幫助,給孩子一些實際的幫助。
3、 讓孩子進行談話咨詢
如果家長自己解決不了,可以讓孩子進行評估和治療,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幫助孩子能解決心理的問題。
想了解更多關於青少年心理問題?大家可以在應用市場下載恩恩醫生APP,平台匯集近千名精神心理科專家,為您提供專業的一對一服務。有任何精神、心理疾病問題,都可以進行咨詢。
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現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競爭日益激烈,高負荷的學習快節奏的生活,機會與風險並存,希望與挑戰相伴。這一切都要求青少年必須有相應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否則,將一事無成,最終被社會淘汰。基於此,心理健康教育要從青少年抓起,引導其在成長過程中形成健康心理,迎接挑戰,適應社會。
加強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由學生的心理現狀及心理特點決定的。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人們越來越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許多地區對青少年心理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普遍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心理不健康情況,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應引起學校、家庭及社會的高度重視,教育者要把握好時機,隨時給予正確引導,克服不良心理。
二、造成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家庭是學生接觸最早、最多的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很大
父母過分溺愛、過分嚴厲或放任不管都會成為心理問題出現的導火索,還有來自家庭的學習壓力,會使孩子一直背負著沉重的心理負擔,對學業成績存在著過度焦慮甚至恐懼現象。
學校是青少年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
學校的環境、人際關系、校風, 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直接的影響。學生出現心理不健康因素主要是由應試教育造成的。學校受升學率的壓力,使學生課業負擔過重,長期處於緊張和壓力下,大腦得不到應有的休息,精神得不到應有的放鬆,從而產生情緒上的煩躁不安、抑鬱焦慮、悲觀失望等負性情緒。此外,師生情感不融洽,也會使學生產生壓抑、厭倦、自卑、逆反等心理。
社會環境影響青少年的心理
世界的繽紛多彩使青少年眼界開闊,獲得了更多的知識和信息。但同時他們喜歡獵奇,不能如願,則悲觀厭世。特別是社會上的一些不正之風,腐敗現象,違法亂紀以及不良傳媒的影響,都會使學生稚嫩的心靈扭曲,產生失望、冷漠、不滿、憤怒、麻木不仁或尋求刺激等的不良心理,做出一些極端行為。
青少年的自我調控能力對自身心理發展有重大影響
類似的家庭教育,相同的學校、社會環境,有的青少年心理狀況良好,但有的卻心理狀況堪憂,這取決於自身的調控能力。每個人的心理都有積極和消極的一面,或多或少都會遭受挫折或受外部環境的消極影響,都會給人帶來心理壓力。成功者能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克服不良心理,始終保持心理優勢。
1、放鬆訓練
有些青少年是因為心理壓力太大導致心理出現問題。我們就要教會孩子學會放鬆治療,以便隨時保持輕松的狀態,從而緩解緊張、焦慮情緒等。
2、簡易行為矯治--陽性強化法
陽性強化法,簡單來說就是通過獎勵的方法,幫助孩子們忽視或淡化異常行為,促進目標行為的產生。
3、沖擊療法
這種方法有些偏向,主要用於治療恐懼和其他負性情緒反應。
4、認知行為療法
這種方法就需要家長花費心思,有耐心的去教導孩子,通過思想教育修正孩子的不良認知,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
青少年不管是那種心理問題,對孩子們都有很大的傷害。有些孩子心理出現問題是有預兆的,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去細心發現,在孩子問題不嚴重的時候及時去糾正。所以,為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家長們都要多關心孩子,科學正確去處理孩子們的問題。希望以上建議可以幫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