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泄瀉治療方法

泄瀉治療方法

發布時間:2023-06-16 06:27:00

① 有什麼改善腹瀉的方法

你好

清蒸蘋果:蘋果有抑瀉的作用,生吃或者是清蒸都可以,效果不錯。

② 小兒泄瀉介紹及治療方法

病證名出《中藏經》。指小兒泄瀉,便色白稀薄。臨床常伴有腹脹、腹痛、唇淡等。由脾胃氣虛,運化失常,水濕下注所致。治宜健脾化濕,用《中藏經》白術丸(白術、當歸、白芍、木香)。

小兒泄瀉

病證名。指小兒大便稀薄,甚至水樣,次數增多,或呈水樣帶有不消化乳食及粘液。多因外感風寒或暑熱,內傷乳食,而致脾胃運化失常;也有素體虛弱或久病脾虛,中焦運化無力等均可發病。一般分風寒瀉、暑熱瀉、傷食瀉、脾虛瀉、脾腎陽虛瀉,詳見各條。若病情惡化,可致傷陰、傷陽、或陰陽俱傷,治當斂陰、固陽,若兩者兼施。

概述

泄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特徵的一種小兒常見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夏秋季節發病率為高,不同季節發生的泄瀉,其證候表現有所不同。2歲以下小兒發病率高,因嬰幼兒脾常不足,易於感受外邪、傷於乳食或脾腎氣陽虧虛,均可導致脾病濕盛而發生泄瀉。輕者治療得當,預後良好;重者下泄過度,易見氣陰兩傷,甚至陰竭陽脫;久瀉遷延不愈者,則易轉為疳證。

診斷

(一)診斷標准

1、中醫診斷標准

(1)病史:有乳食不節、飲食不潔或感受食邪的`病史。

(2)主要症狀:大便次數增多,每日3—5次,多達10次以上,呈淡黃色,如蛋花樣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惡心、嘔吐、腹痛、發熱、口渴等症。

(3)主要體征:腹瀉及嘔吐較嚴重者,可見小便短少,體溫升高,煩渴萎靡,皮膚干癟,囟門凹陷,目珠下陷,啼哭無淚,口唇櫻紅,呼吸深長。

(4)輔助檢查:大便鏡檢可有脂肪球,少量紅、白細胞,大便病原體檢查可有致病性大腸桿菌等生長,或分離出輪狀病毒等,重症腹瀉伴有脫水,酸鹼平衡失調及電解質紊亂。

2、西醫診斷標准

(1)大便性狀有改變,呈稀便、水樣便,粘液便或膿便。

(2)大便次數比平時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2周以內

2、遷延性期:病程2周至2個月

3、慢性期:病程大於2個月

(三)疾病分型

1、輕型:無脫水,無中毒症狀。

2、中型:輕至中度脫水或有輕度中毒症狀。

3、重型:重度脫水或有明顯中毒症狀。

(四)癥候診斷

1、風寒泄瀉證:大便色淡,帶有泡沫,無明顯臭氣,腹痛腸鳴或伴鼻塞、流涕、身熱、舌苔、白膩、脈滑有力。

2、濕熱泄瀉證:下利垢濁,稠黏臭穢,便時不暢,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門赤灼,發熱或哦哦不發熱,渴不思飲,腹脹、面黃唇紅,舌紅苔黃厚膩,指紋淡,脈濡。

3、傷食泄瀉證:大便酸臭,或如腹卵,腹部脹滿,口臭納呆,瀉前腹痛哭鬧,多伴惡心嘔吐,舌苔厚膩,脈滑有力。

4、寒濕泄瀉證:大便稀薄如冰,淡黃不臭,腹脹腸鳴,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黃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膩,指紋淡,脈濡。

5、脾虛泄瀉證:久瀉不止,或反復發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樣,帶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殘渣,神疲納呆,面色少華,舌質偏淡,苔薄膩,脈弱無力。

6、脾腎陽虛泄瀉證: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體消瘦,或面目虛浮,四肢欠溫,舌淡苔白,脈細無力。

治療方法

中醫辨證論治

①風寒泄瀉證

治法:疏風散寒,化濕和中

方葯:止瀉一號(驗方)。

②濕熱泄瀉證

治法:清腸解熱,化濕止瀉。

方葯:止瀉二號(驗方)。

③傷食泄瀉證

治法:運脾和胃,消食化滯。

方葯:調中一號(驗方)

④寒濕泄證

治法:溫脾燥濕、滲濕止瀉。

方葯:桂枝加人參湯合五苓散加減,桂枝、黨參(或人參)、炒蒼術、炙甘草、豬苓、茯苓、澤瀉、陳皮、厚朴、藿香、訶子、炮姜。

⑤脾虛泄瀉證

治法:健脾益氣,助運止瀉。

方葯:調中二號(驗方)。

⑥脾腎陽虛泄瀉證

治法: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方葯: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減,制附子、黨參、炒白術、乾薑、甘草、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吳茱萸、生薑、大棗。

推拿治療

①風寒泄瀉:揉一窩風、揉外勞宮、清補大腸等,每日1次。

②濕熱泄瀉:清脾經,清大腸,推下七節骨,清小腸,推箕門,按揉足三里,摩腹,揉臍,揉天樞等,每日1次。

③傷食瀉:補脾經,清大腸,摩腹,揉板門,運內八卦等,每日1次。或順運八卦,清胃,補脾,清大腸,運土入水,利小便,順揉長強,推上七節骨,揉足三里,推上承山,推揉止瀉靈。

④寒濕瀉:補大腸,補脾經,推三關,揉外勞宮,揉一窩風,揉龜尾,推上七節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

③濕熱瀉:

⑤脾虛瀉:補脾土,補大腸,捏脊,摩腹,推三關,運內八卦,按揉足三里,推上七節骨等,每日1次。

外治法

(1)中葯灌腸法

根據不同證型,配取相應的中葯湯劑,葯物溫度控制在36—37°C之間,葯量按1—2ml/kg·次,保留灌腸。禁忌症:肛門周口及直腸疾病患者。

(2)敷貼療法: 該療法可調整胃腸功能,促進吸收,有溫中散寒,健脾燥濕,澀腸止瀉的功效。相應制劑如下:

暖臍散(中葯制劑):溫中散寒,用於寒性泄瀉。

瀉痢平(中葯制劑):清熱止瀉,用於熱性泄瀉。

將以上葯物分別按一定的比例配製成糊狀葯餅,根據患兒證型取一人份,放置於患兒臍部,外以醫用膠貼固定,每次貼敷6—8小時,每日1次。

(3)針灸療法

①針法

常規取穴:止瀉穴、足三里、三陰交。

發熱加曲池;嘔吐加內關、中脘;腹脹加天樞;傷食加刺四縫。

具體手法: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每日1次。

②灸法:患兒取仰卧位,點燃灸條,距離皮膚2—3cm,灸至皮膚紅熱為度,時間約為15—20分鍾。分別灸神厥、中脘、天樞及足三里等穴,如食滯明顯,可加脾俞、胃俞等穴;脾腎陽虛者加腎俞,每日1次。或選用多功能艾灸儀治療。

(4)電磁波療法

脾虛瀉、脾腎陽虛瀉可選用特定電磁波治療儀治療。

基礎治療

(1)輕度脫水者給予ORS口服補液鹽;中度以上脫水者給予靜脈補液。

(2)體溫超過38.5℃者給予口服對布洛芬混懸劑或乙醯氨基酚滴劑以降溫。

(3)合並細菌感染者給予抗生素治療。

5、護理

(1)適當控制飲食,減輕脾胃負擔。對吐瀉嚴重及傷食泄瀉患兒暫時禁食,以後隨著病情好轉,逐漸增加飲食量。忌食油膩、生冷、污染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皮膚清潔乾燥,勤換尿布。每次大便後,要用溫水清洗臀部,防止發生紅臀。

(3)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早發現泄瀉變證。

注意事項

1、並發症處理

(1)脫水(傷陰):在中醫或綜合治療前提下,正確掌握補液療法,輕症口服補液鹽,重症藉助實驗室檢查判斷脫水性質和程度,及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中葯可用連梅湯以酸甘斂陰。

(2)酸中毒:根據血氣分析,糾正酸中毒。根據相關公式計算使用適量碳酸氫鈉或乳酸鈉。

(3)低血鉀症:及時補鉀。

2、泄瀉除治療外,飲食控制非常重要,輕症患兒適當減少乳食,重症患兒初起須禁食6~12小時,以後隨病情好轉可恢復母乳喂養及進食米湯和易消化食物。保持臀部皮膚清潔、乾燥,以免產生紅臀。紅臀者可用黃連油外用。

3、感染性腹瀉,應合理使用抗感染葯物。

③ 小兒泄瀉時中醫常用的治療法則有哪些

葉孝禮老中醫從事兒科臨床工作30 余年,總結出了十大治療法則:

(1)去積消食法:按「傷食宜消」法則,臨床上對傷食瀉多採用去積消食法。常用消食葯品如山楂、雞內金、神曲、麥芽、谷芽等。

若乳積或魚肉積滯者,應重用山楂、雞內金;由谷類致積者,重用麥芽、谷芽;若積滯原因不明,而伴腹脹,應選用神曲、厚朴。

(2)導滯攻下法:按「實則瀉之」法則,臨床上對實積可用導滯攻下法。常用導瀉葯品如大黃、枳實等。

(3)清熱利濕法:由於外感暑邪、內蘊濕熱引起腹瀉,按「熱則清之」法則,可採用清熱利濕法。常用清熱葯物如葛根、黃芩、黃連、銀花、連翹、白頭翁、馬齒莧、魚腥草、鐵莧菜等。因這類葯物具有消炎、利尿、抗感染的作用,故臨床上多用於感染性腹瀉。

(4)溫中祛寒法:因寒冷引起腹瀉,按「寒者溫之」的法則,應採用溫中祛寒法。常用葯物如乾薑、附子、吳茱萸、肉豆蔻等。

(5)健脾益氣法:久瀉必虛,按「虛者補之」的法則,常用健脾益氣法。常用葯物如炒白術、懷山葯、茯苓、炒扁豆、芡實、蓮肉、黨參、黃芪、炙草等。

(6)利水滲濕法:「濕勝則濡瀉」,中醫治療腹瀉重視調中分利,常採用利水滲濕法。常用利水滲濕葯物如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等。

(7)澀腸止瀉法:久瀉腸滑不止,按「滑需固澀」法則,可採用澀腸止瀉法。常用固澀葯物如訶子、赤石脂、石榴皮、烏梅、罌粟殼等。

(8)行氣消脹法:腹瀉出現腸胃氣滯,腹脘脹滿時,應採用行氣消脹法,常用理氣葯物如陳皮、木香、厚朴、砂仁、枳殼等。

(9)養陰清熱法:泄瀉日久,津液虧損,出現傷陰證候時,宜採用養陰清熱法。常用養陰清熱葯物如西洋參、沙參、元參、石斛、烏梅、杭芍等。

(10)扶陽固攝法:泄瀉日久,陽氣衰微,出現傷陽證候時,宜扶陽固攝。常用扶陽葯物如附子、乾薑、肉桂、補骨脂、益智仁等。

以上所舉治瀉十法,皆為常用之法。其中溫、清、消、補法是主要的,特別是分利法在治療腹瀉時應用更廣,如「清熱化濕」、「祛寒燥濕」、「溫中健脾利濕」等,因「瀉皆兼濕」、「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從臨床實踐來看,泄瀉病機雖然變化多端,總不離乎脾傷積濕,治法初宜調中分利,繼用芳香燥濕,虛者補之,寒者溫之,有食積則消導,有濕熱則清利,久必升提,滑須固澀。掌握辨證施治法則,則不至顧此失彼。但臨床上寒、熱、虛、實證候往往不是單純存在著,如虛與寒、實和熱多並存,故治法也不能截然分開,臨床上須隨證應變。此外,還應注意下列之點:

①清熱苦寒湯葯,不可長期飲服,因過服苦寒,則損傷脾胃;②淡滲利濕之劑,不可用之過多,因淡滲分利太過,則招致津枯陽陷;③補虛葯品,不可純用甘溫,因太甘則生濕;④固澀之劑,不可過早使用,因固澀過早,則積滯未消,余邪殘留;⑤攻下之劑,不可多用,因攻伐過甚,則損傷元氣,對體弱患兒更應慎用。

閱讀全文

與泄瀉治療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腸蠕動按摩的方法有什麼 瀏覽:640
棒針織毛衣收針方法視頻 瀏覽:98
蘋果手機豎屏鎖定設置方法 瀏覽:522
蘋果筆記本的關機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
工業異丁烯分析方法的缺點 瀏覽:970
女孩梳頭發方法簡單 瀏覽:400
小腳發脹發酸發軟的治療方法 瀏覽:926
貼片電阻焊接方法視頻 瀏覽:355
抽象方法怎麼賦值 瀏覽:976
三角梅開花圖片及養殖方法 瀏覽:647
小奶龜怎麼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 瀏覽:171
生產板塊信息設計方法研究 瀏覽:902
720除458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175
數控切割機故障大全及解決方法 瀏覽:296
黃金眼貼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794
睡前提升氣質健身鍛煉方法 瀏覽:560
日照常用消防設備銷售方法 瀏覽:524
白涼粉製作西瓜果凍的方法步驟 瀏覽:904
正確帶文件夾的方法 瀏覽:266
垃圾分析方法國標 瀏覽: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