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法、方、葯是中醫辨證論治密不可分的四個環節。治法是在辨清癥候,審明病因、病機之後,有針對性地採取的治療方法。它是指導組方遣葯和選擇中成葯的指導原則。因而中醫學常說:「法隨症立,方從法出,方以葯成。」可見理、法、方、葯四位一體,缺一不可。
中醫的治法有多種,結合腎臟病患者臨床表現的特點,常見的中醫症侯,以及長期臨床實踐的經驗,腎臟病常用的中醫治法可以概述如下:
發汗解表法
腎臟病患者由於機體免疫功能低下,常易患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反過來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又可使原來的腎臟疾病加重,如水腫加重、蛋白尿及血尿反復、腎衰患者的血肌酐上升等。因此,對腎臟病患者的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不能等閑視之。
中醫的發汗解表法是通過宜發肺氣,調暢營衛,開泄腠理等作用,使人體縶縶汗出,從而使肌表的六淫之邪隨汗而解的一種治法。它的優點是可以因症、因人、因時而異,使邪祛而正不傷;對病毒性感冒具有特效;還可避免部分抗生素的副作用。
發汗解表法有辛溫解表法、辛涼解表法、扶正解表法諸種。辛溫解表法適宜於風寒表徵。常用方為桂枝湯、杏蘇散、九味羌活湯。麻黃湯為峻汗之劑,不宜選用。若夏令外感風寒,內傷濕滯,則宜用藿香正氣散,散寒與化濕並進。辛涼解表法適宜於風熱表徵。常用方為銀翹散、桑菊飲。扶正解表法適宜於虛入外感,扶正的目的是有利於鼓邪外出,且祛邪而不傷正。
常用方為人參敗毒散、荊蘇參豉湯(自擬方:荊芥、蘇葉、黨參、豆豉)、加減葳蕤湯、小柴胡湯。其中小柴胡湯在《傷寒論》中雖為和解少陽的代表方劑,因方中的葯物扶正與祛邪兼顧,且柴胡的葯理作用具有較好的抗感冒病毒的作用,故常引申為扶正解表之方劑,臨床效如桴鼓。
使用發汗解表劑時要避免「閉門留寇」,也就是說要暫時停用原先的補益的方葯,集中力量表散外邪,以利迅速截斷病程。因為補益之品有戀邪之弊。另外,要注意輕煎以充分發揮葯效。
解毒利咽法
咽炎、齶扁桃體炎是腎炎發病與反復加重的重要誘因之一。如蛋白尿及血尿常因咽炎、齶扁桃體炎的發作而加重。現代醫學主張運用抗生素及手術摘除齶扁桃體。中醫學認為咽喉是肺、胃之門戶,咽炎、齶扁桃體炎主要責之於肺胃熱毒上攻。因而,治法為清熱解毒、利咽散結,常用方有銀翹散、五味消毒飲、銀菊玄麥海桔湯(銀花、野菊花、玄參、麥冬、胖大海、桔梗)。
利水退腫法
水腫是腎臟病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之一,現代醫學稱之為「腎性水腫」。根據其發生的機制又可細分為腎病性水腫和腎炎性水腫兩類。腎病性水腫責之於血管內外的液體交換失衡,主要由於尿蛋白的大量丟失,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所致。腎炎性水腫責之於機體內外的液體交換失衡,主要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致使水、鈉瀦留。
中醫治療腎性水腫的長處在於調整恢復有關臟腑的功能並協調水、氣、血三者的關系,即重視機體對水液代謝的自調能力,所以退腫不易反復,且無副作用,同時患者的體力恢復亦較好。此外,也較輸注白蛋白或血漿以擴容利尿更為經濟。現將利尿退腫諸法分述如下:
(1)宣肺利水法
適宜於腎性水腫急性期,症屬肺氣不宜者,即前賢所謂的「開鬼門」、「汗法」。常用方為越婢加術湯、越婢五皮飲、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麻車五皮飲(五皮飲加麻黃、車前草、車前子)。
(2)活血利水法
適宜於血淤水停者,其發生機制多為水病及血病。如女性患者因腎性水腫可致閉經,腎病綜合征患者伴發腎靜脈血栓時應首選此法,活血利水並進,俾淤去腫消。常用方為加味當歸芍葯散(當歸尾、白芍、川芎、白術、茯苓、澤蘭葉、懷牛膝、丹參)。
(3)行氣利水法
適宜於氣滯水停者。若系脾氣壅塞,脘腹脹滿水停,常用方為導水茯苓湯、胃苓湯。若因肝氣郁結水腫加重者,應在利水的同時及時配用逍遙散、柴胡疏肝散類方葯,並輔以情志護理,俾肝氣條達,水液運行。
(4)清熱利水法
適宜於濕熱內蘊者。濕熱之邪常膠著難解,病程纏綿,治宜守方,切勿急於求成。辨識濕熱宜分清孰重孰輕及病位重心,用葯方能恰到好處。若為下焦濕熱,可選八正散、大橘皮湯;若濕熱彌散三焦,濕重於熱者用三仁湯;濕熱並重者用杏仁滑石湯。
(5)溫陽利水法
適宜於陽虛水停者。脾陽虛則選用實脾飲。腎陽虛而水停宜用濟生腎氣湯,腎病撤減激素太快而現水腫反復者,該方效著且葯效持久。若心腎陽俱虛,水氣凌心者,常選真武湯合苓桂術甘湯。對尿毒症性心包炎,我們曾以苓桂術甘湯合生脈飲,益氣溫陽蠲飲而收效。
(6)健脾益氣利水法
適宜於脾氣虛水停者,常用方為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湯、春澤湯、五苓散、香砂六君子湯加味、參苓白術散加味。
(7)育陰利水法
適宜於陰虛水停者。因施治較為棘手,為防滋陰膩滯和利水傷陰,宜選甘寒清補之品與甘淡或甘寒利水葯並用,常用方為豬苓湯、六味地黃湯加味。
(8)益氣養陰利水法
和溫腎滋陰利水法適宜於氣陰兩虛和腎陰陽兩虛水停者。前者選參芪地黃湯合五皮飲;後者宜選用濟生腎氣湯。
通腑瀉濁法
通腑瀉濁法即中醫學的「下法」。主要是運用瀉下葯通導大便,排除腸胃積滯,使濁邪從下竅而出。結合腎臟病患者而言,此法主要常用於腎衰患者。現代醫學認為,尿素氮75%由尿中排出,25%由腸道隨糞便排出,因而近年來問世的口服腸道吸附劑,如氧化澱粉等,就是著眼於導瀉,以降低尿素氮。然而在臨床運用中出現了腹瀉過多,患者體力不支;胃脘不適,難以受納;尿素氮雖降而患者症狀不減的情況。中醫通腑瀉濁法的長處在於結合患者的個體癥候特點,靈活地運用大黃,不僅無以上弊病,且在降低尿素氮的同時,患者便調納香神振,確有扶危救急之功。
運用大黃治療始自唐代,近20多年來大黃治療腎衰已成常規,方法多採用灌腸。實驗研究提示:大黃有降低尿素氮、降解血內中分子量含氮化合物等促使體內毒物排出和減少其毒害,改善腎功能等多方面的綜合作用。運用大黃尤注重在選擇制劑、用量、煎法、配合扶正葯四個方面下工夫。
生大黃適宜於腸胃積熱、大便燥結的患者,用量為3~20克,要注意掌握各個患者的有效治療量。生大黃宜後下,便前常有輕微腹痛感,不必過慮,便後迅失。對於大便偏干而脾胃虛弱或者是年老的慢性腎衰患者,則宜選用制大黃同煎,用量為3~20克。有時還可採用配服麻仁潤腸丸或連翹敗毒丸等成葯以圖緩瀉。由於腎衰患者正氣多虛,縱然腑氣不通,亦多為本虛標實症,所以應採用扶正攻下法方合病機,如此可避免一意攻下後正隨邪脫的險候。若系脾胃虛寒大便偏干者,常用香砂六君子湯加制大黃;若系肝腎陰虛而致便秘者,常用六味地黃湯加大黃;倘若氣陰兩虛兼有大便秘結者,常用參芪地黃湯加大黃;若系腎陽虛而兼大便偏干者,可用腎氣湯加制大黃。此外,若痰熱中阻較甚且大便干結者,可暫不配扶正葯,而選用黃連溫膽湯加生大黃以清化痰熱、通腑瀉濁為首務。運用通腑瀉濁法一般掌握葯後每日排便兩次為度,過多則傷正氣。對於腎衰大便並不秘結或反而溏薄,甚至腹瀉的患者,則不宜選用大黃,倘若濫用之則有「虛虛」之弊。
Ⅱ 腎炎治療方法有哪些
根據不同的病情要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
對並發有高血壓的腎炎病人或腎炎病情發展至腎功能不全的病人,要限制鈉的攝入量,適當控制飲水量,對同時存在大量蛋白尿的腎炎病人,應提高蛋白質攝入量。輕度浮腫的腎炎患者不必給利尿劑,中度以上浮腫者可按病情選用葯物,可單獨或聯合應用,劑量宜由小到大,逐漸消腫以防止電解質紊亂。
血壓高於21.5/13/5kpa,應給予降壓葯物,降壓葯物的應用依據腎炎病人的病情不同而有所差異。對不同類型腎炎的治療各有側重,比如對輕中度系膜增生性腎炎,以大量蛋白尿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患者,一般情況臨床治療需應用糖皮質技術和細胞毒葯物。
而重度系膜增生性腎炎,伴有高血壓症狀的病人,因腎臟內細胞增生病變明顯、病理損害較重,則需要採用降壓、抗凝、抗炎的綜合治療措施。如腎炎伴有進行性的腎功能損害,則治療除了抗凝、抗炎、降壓治療外,尚需要同時具有降解腎臟纖維化的治療方案。
在理論上,中醫一直講究辨證治療,即針對病因和症狀採取個性化的治療;在實踐上,中醫治療慢性腎炎則採用中草葯湯劑治療,通過口服或者外敷的方式發揮重要的葯效;在治療原則上,中醫追求治本,即從源頭治好疾病,一勞永逸。
在西方,治療腎炎則是使用西葯。西醫治療慢性腎炎主要通過控制感染、從病因治好腎炎;在臨床上,主要通過運用抗生素、激素、外科手術等控制炎症;在治療原則上,中醫追求的是療效,既治標,當症狀消失的時候慢性腎炎治療也就結束了。
Ⅲ 中醫治療慢性腎炎葯方 慢性腎炎治療方法
慢性腎小球 腎炎 簡稱為慢性腎炎,系指蛋白尿、血尿、高 血壓 、水腫為基本臨床表現,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遷延,病變緩慢進展,可以不同程度 腎功能 減退,最終將發展為慢性 腎衰竭 的一組腎小球病。由於本組 疾病 的病理類型及病期不同,主要臨床表現各不相同,疾病表現呈多樣化。 中醫 治療慢性腎炎葯方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中醫治療慢性腎炎葯方的資料,歡迎閱讀。
中醫治療慢性腎炎葯方
益母草黃芪治慢性腎炎
【功能主治】補虛固本,活血化瘀, 解毒 祛邪。主治慢性腎炎。
【 偏方 組成】益母草30克,黃芪20克,當歸20克,黨參15克,川芎12克,紅花12克。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連續服用。每周尿檢1次,連續3次皆陰性者,可改湯劑為丸或散劑,維持 用葯 2~6個月以鞏固療效。
【加減】若脾腎陽虛者,加茯苓18克,山萸肉、菟絲子各15克,白術12克,肉桂6克;肺脾氣虛者,加山葯20克,升麻12克;肝腎陰虛者,加旱蓮草20克;女貞子、龜版、山萸者,肉各15克;氣陰兩虛者,加玄參、生地、麥冬、黃精各15克;急性發作者,加白茅根25克,公英、二花、板藍根各15克;尿少而見腫者,加薏仁、車前子各15克,豬苓、澤瀉各12克,大腹皮10克,高血壓者,加夏枯草30克,生牡蠣20克,白芍、菊花各15克。
【病例驗證】用此方共治54例,經治30天後進行療效評定:顯效33例,有效15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8.9%。
參芪絲子湯治慢性腎炎
【功能主治】益氣活血。主治慢性腎炎。
【偏方組成】黨參15克,黃芪30~60克,菟絲子15克,丹參15~30克,當歸12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益母草30~60克,六月雪30~60克,薏苡仁15克,地龍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服。
【病例驗證】經臨床治療40例觀察,普通型有效率為86.4%;高血壓型有效率為81.8%;腎病綜合征有效率為57.1%;伴有鏡下血尿者有效率為77.8%;腎功能不正常者有效率為77.8%。
黃芪魚腥草治慢性腎炎
【功能主治】 補腎 健脾, 清熱 解毒,活血化瘀。主治慢性腎炎。證見顏面下肢浮腫,氣短喘促,神疲乏力,腰部酸痛,食慾不振,少尿。舌質淡暗,苔薄白或微有黃膩。
【處方組成】黃芪45克,魚腥草、白花蛇舌草各30克,地龍、益母草、丹參、蟬衣各15克,銀花20克,豬腎(豬腰子)1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服。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患者41例,結果痊癒15例,顯效21例,好轉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1%。
珍珠草大棗治慢性腎炎
【功能主治】主治慢性腎盂腎炎。
【偏方組成】珍珠草(全草)30克,大棗6個。
【用法用量】將上葯初煎液1次空腹服,復煎液當茶飲,每日1劑,長期服用或加大劑量。
【宜忌】珍珠草勿放在陽光下曝曬,以免葉果脫落影響療效。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慢性腎盂腎炎患者16例,均獲治癒。其中4例僅服葯12劑,1例服葯80劑,一般服葯15~20劑即愈。有2例追蹤觀察分別10年和5年,其餘追蹤觀察2~4年,均未見復發。
慢性腎炎病因
慢性腎炎是一組多病因的慢性腎小球病變為主的腎小球疾病,但多數患者病因不明,與鏈球菌感染並無明確關系,據統計僅15%~20%從急性腎小球腎炎轉變而至。此外,大部分慢性腎炎患者無急性腎炎病史,故目前較多學者認為慢性腎小球腎炎與急性腎炎之間無肯定的關聯,它可能是由於各種細菌、病毒或原蟲等感染通過免疫機制、炎症介質因子及非免疫機制等引起本病。
臨床表現
根據臨床表現不同,將其分為以下五個亞型:
1.普通型
較為常見。病程遷延,病情相對穩定,多表現為輕度至中度的水腫、高血壓和腎功能損害。尿蛋白(+)~(+++),鏡下血尿和管型尿等。病理改變以IgA腎病,非IgA系膜增生性腎炎,局灶系膜增生性較常見,也可見於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和(早期)膜增生性腎炎等。
2.腎病性大量蛋白尿
除具有普通型的表現外,部分患者可表現腎病性大量蛋白尿,病理分型以微小病變型腎病、膜性腎病、膜增生性腎炎、局灶性腎小球硬化等為多見。
3.高血壓型
除上述普通型表現外,以持續性中等度血壓增高為主要表現,特別是舒張壓持續增高,常伴有眼底視網膜動脈細窄、迂曲和動、靜脈交叉壓迫現象,少數可有絮狀滲出物和(或)出血。病理以局灶節段腎小球硬化和彌漫性增生為多見或晚期不能定型或多有腎小球硬化表現。
4.混合型
臨床上既有腎病型表現又有高血壓型表現,同時多伴有不同程度腎功能減退徵象。病理改變可為局灶節段腎小球硬化和晚期彌漫性增生性腎小球腎炎等。
5.急性發作型
在病情相對穩定或持續進展過程中,由於細菌或病毒等感染或過勞等因素,經較短的潛伏期(1~5日),而出現類似急性腎炎的臨床表現,經治療和休息後可恢復至原先穩定水平或病情惡化,逐漸發生 尿毒症 ;或是反復發作多次後,腎功能急劇減退出現尿毒症一系列臨床表現。病理改變為彌漫性增生、腎小球硬化基礎上出現新月體和(或)明顯間質性腎炎。
檢查
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1)尿液檢查尿異常是慢性腎炎的基本標志。蛋白尿是診斷慢性腎炎的主要依據,尿蛋白一般在1~3g/天,尿沉渣可見顆粒管型和透明管型。多數可有鏡下血尿、少數病人可有間發性肉眼血尿。
(2)腎功能檢查多數慢性腎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腎小球濾過率(GFR)減低,早期表現為肌酐清除率下降,其後血肌酐升高。可伴不同程度的腎小管功能減退,如遠端腎小管尿濃縮功能減退和(或)近端腎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
鑒別診斷
慢性腎小球腎炎需要和下列疾病進行鑒別:
1.繼發性腎小球腎炎
如狼瘡腎炎、過敏性 紫癜 腎炎等,依據相應的系統表現及特異性實驗室檢查,可以鑒別。
2.遺傳性腎炎(Alport綜合征)
常起病於青少年,患者有眼(球形晶狀體)、耳( 神經 性耳聾)、腎異常,並有陽性家族史(多為性連鎖顯性遺傳)。
3.其他原發性腎小球病
(1)隱匿型腎小球腎炎主要表現為無症狀性血尿和(或)蛋白尿,無水腫、高血壓和腎功能減退。
(2)感染後急性腎炎有前驅感染並以急性發作起病,慢性腎炎需與此病相鑒別。二者的潛伏期不同,血清C3的動態變化有助鑒別;疾病的轉歸不同,慢性腎炎無自愈傾向,呈慢性進展。
4.原發性高血壓腎損害
先有較長期高血壓,其後再出現腎損害,臨床上遠端腎小管功能損傷較腎小球功能損傷早,尿改變輕微,僅少量蛋白,常有高血壓的其他靶器官並發症。
慢性腎炎 治療方法
慢性腎小球腎炎早期應該針對其病理類型給予相應的治療,抑制免疫介導炎症、抑制細胞增生、減輕腎臟硬化。並應以防止或延緩腎功能進行性惡化、改善或緩解臨床症狀以及防治合並症為主要目的。可採用下列綜合治療 措施 :
1.積極控制高血壓
防止腎功能減退或使已經受損的腎功能有所改善,防止 心血管 合並症,並改善遠期預後。
(1)治療原則①力爭達到目標值,如尿蛋白
(2)治療方法①非葯物治療限制飲食鈉的攝入,伴高血壓患者應限鈉,鈉攝入量控制在80~100mmol,降壓葯物應該在限制鈉飲食的基礎上進行:調整飲食蛋白質與含鉀食物的攝入;戒煙、限制飲酒; 減肥 ;適當鍛煉等。②葯物治療常用的降壓葯物有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長效鈣通道阻滯劑(CCB)、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等。由於ACEI與ARB除具有降低血壓作用外,還有減少尿蛋白和延緩腎功能惡化的腎保護作用,應優選。腎功能不全患者應用ACEI或ARB要防止高血鉀和血肌酐升高,血肌酐大於264μmol/L(3mg/dl)時務必在嚴密觀察下謹慎使用,尤其注意監測腎功能和防止高血鉀。少數患者應用ACEI有持續性乾咳的不良反應,可以換用ARB類。
2.減少尿蛋白
延緩腎功能的減退,蛋白尿與腎臟功能減退密切相關,因此應該嚴格控制。ACEI與ARB具有降低尿蛋白作用,其用葯劑量常需要高於其降壓所需劑量。但應預防低血壓的發生。
3.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的攝入
低蛋白與低磷飲食可以減輕腎小球高壓、高灌注與高濾過狀態,延緩腎小球硬化。腎功能不全氮質血症患者應限制蛋白質及磷的入量,採用優質低蛋白飲食或加用必需氨基酸或α-酮酸。
4.避免加重腎損害的因素
感染、低血容量、脫水、勞累、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妊娠及應用腎毒性葯物(如氨基糖甙類抗生素、非甾體類抗炎葯、造影劑等),均可能損傷腎臟,應避免使用或者慎用。
5.糖皮質激素和細胞毒葯物
由於慢性腎炎是包括多種疾病在內的臨床綜合征,其病因、病理類型及其程度、臨床表現和腎功能等差異較大,故是否應用糖皮質激素和細胞毒葯物應根據病因及病理類型確定。
6.其他
抗血小板聚集葯、抗凝葯、他汀類降脂葯、中醫 中葯 也可以使用。
預後
Ⅳ 慢性腎小球腎炎的中醫葯治療方法有哪些
①肺脾氣虛:面黃乏力,腹滿納差,氣短,易外感,大便稀溏,舌淡齒痕,脈弱。治宜益氣健脾。
方葯:黃芪30克,黨參、白術、山葯、茯苓、五味子各10克,當歸、丹參各15克,甘草3克。中成葯:補中益氣丸,參苓白術散,玉屏風散。
②脾腎陽虛:腰痛腰酸,面色白,畏寒肢冷,倦怠便清,舌胖潤,脈沉弱。治宜溫補脾腎。
方葯:制附片、桂枝、白術、山葯、仙靈脾各10克,茯苓、澤瀉、丹皮各15克,乾薑6克。中成葯:金匱腎氣丸。
③肝腎陰虛:手足心熱,腰酸腰痛,頭暈頭痛,咽干口渴,舌紅苔少,脈沉細或弦細。治宜養陰滋腎。
方葯:生地、麥冬、白芍各15克,山萸肉、丹皮、枸杞子、菊花、五味子、茯苓各10克。中成葯: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
④氣陰兩虛:腰膝酸軟,倦怠乏力,手足心熱,舌略紅苔薄有齒痕,脈沉細數。治宜氣陰兩補。
方葯:黃芪、地黃各20克,黨參、山葯、五味子、山萸肉、茯苓、丹皮各10克。中成葯:貞芪扶正膠囊,生脈飲。
⑤外感:惡寒發熱,頭痛身痛,面目浮腫,苔薄,脈浮。治宜疏風宣散。
方葯:風寒者:麻黃、桂枝、荊芥各10克,生薑、甘草各6克。風熱者:銀花、連翹、竹葉各15克,桔梗、蘆根各10克,薄荷、甘草各6克。中成葯:感冒清熱沖劑,銀翹解毒丸。
⑥水濕:水腫凹陷,腹脹泛惡,尿短少,苔白膩,脈濡緩。治宜滲利水濕。
方葯:桂枝、大腹皮、蒼術、陳皮、防己各10克,茯苓皮、澤瀉各20克,生薑皮6克。
⑦濕熱:胸脘痞悶,口苦口黏,口乾不欲飲,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
方葯:革蘚、石韋、滑石各10克,車前子、白茅根、茯苓各15克,燈心草6克。
⑧血淤:面色晦暗,唇色紫暗,舌暗紫或有淤斑淤點。治宜活血化淤。
方葯:丹參、益母草、赤芍、當歸各15克,川芎、桃仁、紅花各10克。中成葯:血府逐淤丸。
⑨濕濁:惡心嘔吐,頭昏嗜睡,面色灰滯,口中尿臭,苔膩。治宜降氣化濁。
方葯:旋復葯15克,代赭石20克,半夏、蘇葉、黃連各10克,生薑2汁匙。
Ⅳ 中醫腎病特色治療,中醫如何治療腎病
這篇文章說的很詳細了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我國現在平均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1個人有慢性腎臟病,那麼,我國13億人口,差不多就有0.5億病人是患有慢性腎臟病的,並且逐漸年輕化,成年人甚至比老年人患病還多,怎麼樣預防和治療成為了目前的當務之急。
目前常見的針對腎炎的治療方法主要是: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治療、清熱利濕或清熱解毒法、疏風清熱、涼血解毒、祛風利水、內外分消。這幾種方法是目前西醫和中醫常用的一些治療腎炎的方法,那麼效果到底怎麼樣呢?結果也並不是特別明顯。
那麼,什麼樣的治療方式治療腎炎最有效呢?
北京東城的索玉芬提出了「扶正祛邪」的方法,人與天地相應,求得自身平衡,以御外邪的侵襲。腎病患者一般正氣虛弱,免疫功能低下,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較弱,難以適應季節的變化,濕熱留念,傷及血絡,讓病情反反復復,從而導致腎衰竭、尿毒症,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每逢春夏交替之際或初夏時節,人體內陽氣上升,濕熱之邪漸甚,腎病患者往往因實致虛,此時若遇外邪侵襲、煩勞過度、飲食不當、失治誤治等情況,易在人體本虛的基礎上讓尿蛋白、紅細胞流失加重,繼而引起水腫、高血壓、肌酐、尿素氮指標上升,導致病情復發或加重,加大治療難度。」尤其是長期依賴激素的腎病患者,每到季節交替之際易病情反復。
濕郁日久,易從熱化,而成濕熱;患者因臟器虛損,易反復感染,即中醫的濕熱或熱毒;久用助陽生熱之品,有助濕化熱之弊,故濕熱內蘊貫穿於腎病的演變過程。對此索玉芬表示,腎炎治療需根據腎臟病理損傷的」虛、實、邪、滯、毒、瘀、濕、熱」八大病機類型而定,以達平衡陰陽,協調五臟,改善腎臟內在環境為中心,深入病灶增犟腎臟的血流量,加犟腎臟毒素的排泄能力。
由於蛋白尿演變過程較久,久病入絡、濕熱內停、血行滯澀,阻礙三焦水道的正常運行,致使精微不能循行於正道而外泄,以致形成蛋白尿。蛋白尿的產生原因非常復雜,在邪實方面多以濕熱蘊結、瘀血阻絡為主,在正虛方面多以脾腎兩虛為主。慢性期以健脾固腎,維護腎氣,加犟腎臟之氣化功能,是治療腎炎的根本原則。
慢性腎炎在治療中主要有兩大難題,一是正虛難復,病多反復;二是內外合邪,邪實難除。對此,中醫用葯之機貴在扶正必祛邪,邪祛則用葯得力。「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利尿滲濕有助於陽氣通達,臟腑功能恢復,則水濕祛而氣血旺,邪有去路而正自安。」中醫治本,在消除病因時還能祛除沉積在基底膜上的免疫復合物與病變組織,並針對受損傷的腎小球基底膜進行修復,修復到位之後,由於引起病變的根本原因被消弭於無形,尿蛋白、潛血必然會逐漸減少直到消失,且這種消失是隨著病因的清除而消失的,因此一般不容易出現反彈,愈後不易復發。
Ⅵ 腎病的中醫養生療法有什麼
按摩療法,也是腎炎病的一種輔助治療措施。以按摩部位來分,可分為頭面頸部按摩、胸腹部按摩、腰背部按摩、肢體按摩、足部按摩等,長期堅持,也有一定作用。當然,腎臟病患者進行按摩治療,僅是一種輔助措施,對此患者應有所認識,應該全面理解腎臟病的綜合治療。適用於腎臟病患者的常用保健按摩方法較多,患者可根據病情選擇運用,對所用穴位不明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選准穴位,方可進行。
腰部自我按摩
(1)推法
用兩手掌根部緊按腰部,用力上下推動,動作要快速有勁,直至發熱為止,每日早晚各進行1次。具有補腎通絡、行氣活血的功效。
(2)摩法
用兩手掌擦熱,按摩兩側腰部,每側50次,每日早晚各做1次。有補腎壯腰的功效。
(3)捶法
用兩手握空拳,前後來回捶擊雙側腎區,或結合捶擊與其對應的腹部,每次20下。具有通經活絡、行氣化淤止痛的功效(伴有血尿者,不宜用此法)。
本法重在腰部,通過自我按摩,對腎臟病患者具有補腎壯腰、舒筋活絡、祛風除濕、調節臟腑功能的作用,可增強身體抵抗力。
自我穴位按摩
(1)浴面
兩手搓熱,手指並攏,手掌攤開,緊貼面部,以雙手中指的指腹部為先導,分別從鼻翼兩旁的迎香穴開始,沿鼻柱兩側緣向上推擦,經目內眥、眉頭等處到達前額部,然後兩手左右分開,橫推至兩鬢,兩掌心也隨之掩眼而過,由兩鬢再向下,經過顳部的太陽穴及耳前、面頰等部,返回到鼻翼兩旁之起點,再重新開始,按上述路線循環進行。浴面具有暢通氣血、祛散風寒、明目通竅、醒腦提神及美容等功效。適用於感冒、頭痛、神經衰弱等。對腎臟病之體虛易感冒者甚宜。
(2)擦鼻
用兩手中指指腹擦鼻的兩側,由攢竹至迎香。具有通鼻開竅的功效。適用於防治腎臟病引起的體虛感冒。
(3)運頂
五指略為張開,按於額上,由前向後,順手運頂摩發,宛如梳頭之狀。因五指分開,正好作用於分布在頭頂部的五條經脈,頭領兩側又是膽經的分野,故運頂具有疏通氣血、散風行濕、清泄肝膽之火的功效,適用於防治腎臟病之高血壓、失眠、頭痛、神經衰弱等症。
(4)抹項
兩手手指相互交叉,手掌合攏,抱於腦後項枕部,掌根部分別安置於後枕骨下項後大筋(斜方肌)外兩側凹陷處的風池穴,後沿著脊柱,由上往下按抹數次。風池穴為體表的「感風之處,停風之所,治風之穴」,用力按抹,可祛頭面之風,散巔頂之寒,宣肝膽之火、清耳目之熱。適用於防治感冒、頭痛、高血壓、神經衰弱等症。對腎臟病高血壓型及體虛易感冒者均宜。
(5)推胸肋
用一手的手掌平放在同側胸部的乳頭上方,斜行向下推抹,途經前胸正中兩乳頭之間(膻中穴),推向對側的脅肋部。推胸肋法有寬胸利氣、止咳化痰、平喘降逆、疏肝利膽、和胃消食、散淤除積等作用。經常練習,可產生增強呼吸機能、促進血液循環,宜散郁滯之氣血等綜合效應。對腎臟病引起的水腫、高血壓、納差等均有效。
(6)揉中脘
以一手掌大魚際部緊貼中脘穴,另一手疊於掌背之上以助其力,兩手協調作順時針方向揉動。有健脾和胃助消化之功。適用於腎臟病及慢性腎功能衰竭而見胃脘痞滿、脹痛、食慾不振、惡心嘔吐等症。
(7)摩腹
用一手手掌心掩於臍部,另一手手掌重疊其上,從臍下兩橫指處的氣海穴開始,手掌緊貼腹壁,作以臍為中心的順時針方向、直徑由小到大、呈螺旋狀的揉摩運動,一直擴展到整個腹部,如此反復數次。摩腹可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化濕散淤、利水通淋、補氣生血、溫養下元。因六腑以通降下行為順,臍下氣海穴為「元氣蓄藏之海」,故摩腹不僅能理氣通腑,而且能激發振奮元氣而起強壯作用,是較常用的自我保健法之一。適用於防治腎臟病所致之消化不良、腹脹、泄瀉及下元虛冷、夜尿頻多等症。
(8)擦少腹
兩手掌分別緊貼兩側肋部,由外上向內下方斜擦。具有溫補脾腎的功效。適用於腎臟病之脾腎陽虛症。
(9)搓腰
兩手掌根緊按腰部脊柱兩側,稍用力上下擦動,動作要快速有勁,配合腰部活動,以腰部發熱為度。搓腰活腰有壯腰健腎作用。如同時按摩兩側肋部,謂之「運動水土法」。「水」指腎、「土」指脾,具有加強脾腎兩臟功能的作用。適用於腎臟病之脾腎兩虛症。
(10)揉腰眼
兩手握拳,以食指掌指關節突起部(拳尖)按揉腰眼穴。具有健腰益腎作用,適用於防治腎臟病的腰酸腰痛。
(11)捶骶
手握空拳,敲打骶部,兩拳交替,一起一落。用勁輕重適當,靈巧而有節奏。因骶部正中一線為督脈的起始段,捶之可振奮督脈(註:督脈行於背部正中,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又稱「陽脈之海」。有調節全身諸陽經經氣的作用。)的陽氣,上病下取而用於腎臟病之高血壓,若將捶打范圍擴大至兩臀部,對防治腰腿痛也有較好效果。
(12)拿肩
以一手的四指指端與拇掌部相對合,用力攀拿對側肩胛骨上的斜方肌腱,食指、中指指端著力於肩井穴處。然後,一捏一放,一緊一松,逐漸向肩胛、肘臂處挪移,可直拿至腕掌。拿肩法可通行氣血:拿曲池穴(臂彎紋頭外側)能疏風解表、清熱降壓。適用於腎臟病之高血壓或伴有風熱感冒者;拿內關穴(掌側腕上約兩橫指處)能和胃寬胸、養心安神,適用於腎臟病及尿毒症而見惡心、嘔吐、胃病、納差、心慌、胸悶等症。
(13)運膏盲
兩手自然下垂,轉搖兩側肩關節,帶動肩胛骨,以作用於背部的膏盲穴。適用於腎臟病體虛日久或伴有肩背酸痛者。
(14)揉膝
膝關節屈曲,將兩手掌近拇指根的大魚際肌部,分別同時緊按在膝關節髕韌帶兩側的凹陷處(膝眼穴)。隨後帶動該處皮肉做輕柔緩和的迴旋揉動。一膝揉畢,再揉另一膝。揉膝有和氣血、活筋絡的作用。揉完膝眼後,膝內側手掌上行至大腿內側距髕骨上緣二橫指處的血海穴按揉,可活血通經,清血分之熱。適用於治療腎臟病之血淤有熱者;同時膝外側手下行至外膝眼下四橫指處的足二里穴按揉,可健脾扶正、和胃降濁,是腎臟病以脾虛為主者的必選穴,也是常用的強壯穴之一。
(15)擦足
屈膝盤腿,用一手靠小指一側的手掌部,反復摩擦對側一足的內側面或底部。一般從內踝的後方開始,經內踝向下,斜行至腳掌心,來回摩擦。因「濕從足入、寒從腳起」,上述按摩部位是足少陰腎經的一部分,常行擦足之法,可促進腎氣流動、精氣充溢,既能溫腎壯陽,祛除寒濕之邪,又能引熱下行、導火泄降,此即所謂「引火歸原」法。適宜於腎臟病患者長期慣用。
五步按摩法
(1)頭面頸部按摩
包括揉按雙側風池穴,面部雙側迎香穴,推揉鼻樑兩側及頸旁諸穴位,指壓雙側太陽穴,有疏風散邪之功,可預防感冒,減輕鼻塞、咽痛、頭痛等症狀。
(2)胸腹部按摩
可用雙手大魚際,輕輕叩打胸前膻中穴,推揉水分、中脘、下脘諸穴,而後順時針繞臍按摩腹部36周,逆時針繞臍按摩腹部36周。有寬胸理氣、和胃消脹的作用。大便不暢者,點按左天樞穴;大便不通者,雙手掌相疊,由右上腹到左上腹再到左下腹,推揉36次,以產生便意為佳,有利於保持大便通暢。
(4)肢體按摩
取雙手合谷穴,腕上外關穴,下肢足三里穴,三陰交俞穴,腿後側承山穴,以手按捏穴位,有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作用。足三里穴則應作為重點點揉捏按,以益氣培元,增加機體抵抗力。
(5)腰背部俞穴
脊柱雙側華倫夾脊穴及腎俞、脾俞、志室、腰陽關諸穴,由家屬用手掌自上而下推揉。患者也可自我拍打腰部諸穴。有補腎強腰、疏通經絡的功效,可減輕腰痛症狀。
(6)足部按摩
取照海、太溪諸穴,指壓點按。並於每天晚上溫水泡腳30分鍾,搓湧泉穴100次,有引火下行、補腎歸元的作用,對治療腎炎、高血壓等有一定益處,可改善頭暈、口舌生瘡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