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顱內真菌感染
爐內真菌感染真的很難治療
至少我沒有把握可以塵衫治好
大扶康是比較好的葯了,但是對顱內的真菌感染效果也是有限
盡量配合治療吧!希望可以有好的派燃腔結果。
按照現在的條文來說這不算醫療事故,手術段旦前的同意書上應該都寫著了,但是出現這個的機率還是很小的,一般不會出現的,你們只能說比較倒霉了。
我估計醫生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才好,才躲著你們的,即使是在北京的大醫院,這也是不好治的。
2. 頭皮真菌感染有什麼症狀
頭皮真菌感染病症:
真菌感染可以有幾種不同輪圓的病徵,大多數是出現白色如頭皮屑般的鱗屑。這些鱗屑會因使用去頭皮洗發而減少,但不會完睜賀全消失。
真菌感染通常伴有痕癢,偶爾頭發會存有異味,同時頸後的淋巴結也會出現腫脹。真菌可引起頭發脫落,過度搔爪的話可引致少量紅臘早塌腫、痛楚、及會出現膿性分泌物的潰瘍。
造成頭發感染的真菌亦會令其他部分的皮膚造成感染,並透過頭皮或密切接觸而傳播,特別是家庭成員。身體其他部位的潰瘍,呈圓型且會紅腫,並在圓型中央有小小凸起。如果不加以治療,真菌仍可傳播開去,且達幾個月或幾年。
希望可以幫到你
3. 腦部鼻竇組織真菌感染 必須開顱嗎 謝謝
病情分析:
一般認為不一定要開顱的,腦部和鼻竇部位是可以感染真菌的,感染真菌後可以出現了腦炎、腦膜炎、鼻竇炎等疾病,常出現了發熱、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等症狀,嚴重時頌頃出現了昏迷現象。
意見建議:
如果比銀輪較輕微的,可以用些葯物如氟康唑注射液治療鋒櫻信,如果比較嚴重,形成了化膿性損害,就有可能是需要開顱的。
4. 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簡介
xīn xíng yǐn qiú jun1 xìng nǎo mó yán
cryptococcal meningitis [國家基本葯物臨床應用指南:2012年版.化學葯品和生物製品]
新型隱球菌腦膜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是由新型隱球菌感染所致的中樞神經系統侵襲性真菌病,主要發生在免疫功能缺陷患者,如惡性腫瘤放化療後、白血病、艾滋病患者等,正常人也可發生[1]。隱球菌存在於土壤與鴿糞中,可隨塵埃一起吸入呼吸道內,然後感染肺和中樞神經系統,分別引起肺新型隱球菌病和新型隱球菌腦膜炎[1]。
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主要傳染源可能是鴿。新型隱球菌多由呼吸道吸入;另有約1/3 患者經皮膚、黏膜、消化道傳染。各種年齡均可發病,20~40 歲青壯年最常見。多呈亞急性或慢性起病,少數急性起病。
首發症狀常為間歇性頭痛、惡心及嘔吐,伴低熱、周身不適、精神不振等非特異性症狀。隨病情發展,頭痛漸加重轉為持續性、精神異常、躁動不安,嚴重者出現不同程度意識障礙。
由於其症狀的不典型性及治療的不規范,誤診率及病死率仍較高。近年來隨著廣譜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葯的廣泛或不適當應用,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加,該病罹患率亦呈增長趨勢。
隱腦,新型串酵母腦膜炎,新型隱球菌腦膜炎,新型串酵母腦脊膜炎, 新型隱球菌腦脊膜炎
ICD:B45.1
神經內科
新型隱球菌腦膜炎的主要傳染源可能是鴿。新型隱球菌多由呼吸道吸入;另有約1/3 患者經皮膚、黏膜、消化道傳染。
長期大量應用廣譜抗生素、免疫抑制葯、抗癌葯物、接受器官櫻迅移植術及白血病、AIDS、淋巴肉瘤、系統性紅斑狼瘡、結答轎核病、糖尿病等患者,成為該病主要易感人群。當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隱球菌在腦內繁殖並產生大量抵抗宿主防禦反應的毒性因子,引起隱球菌性腦膜炎或腦膜腦炎。
各種年齡均可發病,20~40 歲青壯年最常見。多呈亞急性或慢性起病,少數急性起病。國內福州陳梅根等92 例隱腦分析報告,40%病例曾誤診。
1.新型隱球菌腦膜炎多呈亞急性清頌肆或慢性起病,少數急性起病。各年齡段均可發病,20~40 歲青壯年最常見。
2.新型隱球菌腦膜炎首發症狀常為間歇性頭痛、惡心及嘔吐,伴低熱、周身不適、精神不振等非特異性症狀。隨病情發展,頭痛漸加重轉為持續性、精神異常、躁動不安,嚴重者出現不同程度意識障礙。
3.約半數以上伴腦神經受損,以視神經最常見,其次為第Ⅷ、 Ⅲ、Ⅶ、 VI腦神經。部分出現偏癱、抽搐、失語等局灶性腦組織損害症狀。
4.腦膜 *** 征為早期最常見的陽性體征,晚期可出現眼底水腫、錐體束征等。
新型隱球菌呈圓形或卵圓形,外裹由細胞壁和莢膜組成的被膜,廣泛存在於土壤、蔬菜、牛奶、草地、蜂巢及鴿糞中。新型隱球菌多由呼吸道吸入,可產生一種胞外磷脂酶B ,破壞肺泡中的表面活性物質,進而改變肺組織的物理特性,使菌體較易在肺內形成病灶,數月內經血行播散至腦或腦膜,引起炎症反應。
國內陳裕充2000 年報告,多糖莢膜是構成莢膜毒性的最主要成分,它主要通過介導對吞噬細胞的抑制,減少誘發特異性T 淋巴細胞反應。研究發現莢膜厚度與其抗吞噬能力呈正相關,且主要與莢膜多糖的高分子量片斷有關。長期大量應用廣譜抗生素、免疫抑制葯、抗癌葯物、接受器官移植術及白血病、AIDS、淋巴肉瘤、系統性紅斑狼瘡、結核病、糖尿病等患者成為該病主要易感人群,當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隱球菌在腦內繁殖並產生大量抵抗宿主防禦反應的毒性因子,引起隱球菌性腦膜炎或腦膜腦炎。
大體顯示腦膜血管充血,腦回增寬、腦溝變淺,軟腦膜混濁不清,尤以腦底部為重。橋池、視交叉池、小腦延髓池、外側溝、腦底部及擴張的蛛網膜下隙內,可見黃色黏稠凍膠樣的滲出物。腦溝、腦池或腦主質內可見小顆粒狀結節或囊狀物,內有膠樣滲出物。
鏡下膠樣黏液中可見大量隱球菌,部分被多核巨細胞吞噬。腦主質、腦膜及蛛網膜下隙內有大量以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多核巨細胞為主的炎性細胞浸潤,發病緩慢者可見由大量成纖維細胞和毛細血管組成的肉芽腫及小膿腫。國內鄭建仲等1999 年報道一組隱球菌性腦膜炎屍檢病例,發現小動脈周圍有炎性細胞浸潤,並有腦主質內出血及多處軟化壞死灶。
有長期大量應用抗生素、免疫抑制葯及免疫低下性疾病如AIDS、淋巴瘤、白血病、器官移植等病史,亞急性或慢性進展的頭痛、噴射性嘔吐、腦神經受損及腦膜 *** 征,腦脊液蛋白定量增高、氯化物及葡萄糖降低者,應考慮本病。臨床確診需在腦脊液中找到新型隱球菌,由於其檢出率受病灶部位、病程發展階段等影響,故對可疑或久治不愈反復發作的腦膜炎,應反復作腦脊液墨汁染色、培養或動物接種以尋找病原。通常墨汁染色陽性率較低,故需盡早應用腦脊液乳膠凝集(LA)或抗原酶聯免疫測定法檢測隱球菌抗原,以提高早期診斷率。
新型隱球菌腦膜炎一般緩慢起病,病初症狀不明顯,或僅表現為間歇性頭痛,以後頭痛逐漸加重直至頭痛欲裂;患者大多為低度發熱,體溫38℃左右;患者病情加重後也可表現出譫妄、嗜睡、昏迷;體檢發現頸項強直、布氏征和克氏征陽性;部分患者出現偏癱、腦神經受損的表現,如視力障礙、聽力下降、面癱等[1]。
腦脊液壓力增加,外觀清澈或微混;白細胞數輕中度增加,一般在0.5×109/L以下,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含量輕中度增加,氯化物輕中度降低,但糖呈明顯降低,甚至為零[1]。
腦脊液墨汁塗片檢查,早期可檢出典型新型隱球菌;腦脊液培養可以培養出新型隱球菌;新型隱球菌抗原免疫學檢查對診斷新型隱球菌腦膜炎也有幫助[1]。
腦脊液壓力增高,外觀微混或淡黃色,蛋白含量輕~中度升高。細胞數增多,多在 100×10<SUB>6</SUB>/ L 左右,以淋巴細胞為主。氯化物及葡萄糖多降低。腦脊液塗片墨汁染色可直接發現隱球菌,菌體呈圓形,無核,莢膜染色較淡,為雙層反光圈,菌體大小不一,可見顆粒狀物質,出芽菌體呈葫蘆狀或啞鈴狀。早期腦脊液檢查,不論常規、生化、細胞學均有95%以上異常。主要表現為炎症性變化,雖然與結核性腦膜炎有相似的變化,但99%可從首次腰穿腦脊液中查出隱球菌,或新型隱球菌反向乳膠凝集試驗呈陽性、強陽性反應。因此,腦脊液檢查是隱腦確診的重要依據。
流行病學史對診斷也有一定提示,如免疫抑制個體、長期或大量接觸鴿子者為新型隱球菌腦膜炎易感人群[1]。
乳膠凝集(LA)試驗:可檢測感染早期血清或腦脊液中隱球菌多糖莢膜抗原成分,此方法較墨汁染色具有更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腦脊液檢測陽性率可高達99%。若抗原陽性滴度>1∶8,即可確診為活動期隱球菌腦膜炎,且其滴度與感染程度多呈正比。有人認為新型隱球菌抗原酶聯免疫測定比LA 更快速、更優越。
影像學檢查:顱腦CT 缺乏特異性,40%~50%顯示正常,其陽性率與病程的不同階段有關,病程越長,陽性率越高。可見腦室擴大、腦積水、腦膜強化及腦實質內不規則大片狀、斑片狀或粟粒狀低密度影,少數顯示小梗死灶或出血灶。顱腦MRI 可顯示腦實質內T<SUB>1</SUB> 呈低信號、T<SUB>2</SUB> 高信號的圓形或類圓形腫塊、血管周圍間隙擴大,部分呈多發粟粒狀結節樣改變。
新型隱球菌腦膜炎主要表現為慢性腦膜炎,需要與結核性腦膜炎、腦瘤、腦膿腫、部分治療後化膿性腦膜炎等相鑒別[1]。
其他腦部真菌病還有麴菌病(ergillosis)和毛真菌病(mucormycosis),也應注意鑒別。
新型隱球菌腦膜炎臨床表現、腦脊液常規、影像學特點等與結核性腦膜炎極為相似,兩者鑒別需依靠病原學證據。另外,還應與病毒性腦炎、腦膿腫、顱內腫瘤、腦豬囊尾蚴病(囊蟲病)等相鑒別。
麴菌病(ergillosis)系由麴黴菌引起的一組慢性真菌病。麴菌作為一種條件致病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及人類皮膚黏膜表面。本病呈慢性或亞急性起病,少數免疫功能嚴重低下者可急性起病,主要表現為腦膿腫所致顱內佔位性病變症狀,常有發熱、頭痛、惡心、嘔吐、癲癇發作。此外,依不同感染途徑及膿腫的形成部位,出現不同的局灶性症狀,如偏癱、失語、共濟失調、精神異常、視野缺損等,嚴重者可因腦疝而死亡。
顱腦CT 或MRI 常顯示單發或多發性腦膿腫、腦梗死、出血性梗死等改變。原發感染部位分泌物如痰液、鼻涕、膿液等直接塗片或培養,可找到菌絲及孢子,但不能作為確診依據,因這些部位正常可有麴黴寄生。血清或腦脊液PCR 檢測麴黴菌DNA,對早期診斷有重要意義。病理學檢查發現病變組織菌絲及孢子最有確診意義。
毛真菌病(mucormycosis)是由毛霉目真菌引起的一種少見的致死性真菌病。主要侵犯鼻、腦、肺、胃腸道及皮膚,嚴重者可經血行播散至全身,其中以腦毛真菌病最常見。糖尿病酸中毒為主要誘發因素,其次見於免疫缺陷性疾病、大量應用抗生素、免疫抑制葯、器官移植等患者。感染常始發於鼻甲、鼻旁竇或咽部,引起蜂窩織炎,進一步侵犯眼眶至腦、腦膜;亦可侵入局部血管,經頸內動脈而至腦部。
毛霉目真菌一旦侵入腦內,迅速引起腦炎、腦膜炎。多呈急性起病,少數呈亞急性或慢性。早期表現為鼻塞、頭痛等類鼻竇炎症狀,後出現發熱、單側面部腫脹、疼痛,鼻腔內有暗紅色分泌物流出。侵及眼部引起眼瞼水腫、眼球突出並活動受限,瞳孔散大、視力下降甚而失明。腦神經常受累,以第V、Ⅶ腦神經損傷最多見,出現周圍性面癱、面部麻木、角膜反射消失。動脈血栓形成可致偏癱、失語等,部分出現腦膜 *** 征、頭痛、嘔吐、意識障礙。晚期多因顱內壓增高致腦疝而死亡。
顱腦CT 或MRI 顯示腦膿腫、腦梗死、鼻竇混濁、骨質破壞、少數呈腦出血等改變。感染部位分泌物如膿血涕直接塗片鏡檢或培養,可發現毛黴菌。組織病理學找到病菌最有確診意義。
新型隱球菌腦膜炎發病率低,本病患者最好能邀請專業醫師會診處理[1]。
頭痛明顯者可用靜脈快速輸注20%甘露醇(每次1~2g/kg)降低顱內壓力,每4~6小時1次;顱內壓升高嚴重者可加用呋塞米40~100mg靜脈注射,地塞米松10~20mg靜脈滴注[1]。
對顱內壓增高者應用甘露醇及呋塞米(速尿)等脫水劑;顱內膿腫或肉芽腫可考慮手術切除;嚴重腦積水可行腦脊液分流術,並加強全身營養支持療法。
嚴重新型隱球菌腦膜炎需要靜脈滴注氟康唑或用兩性黴素B治療[1]。
14.2.1 氟康唑氟康唑400~800mg靜脈滴注或口服,每日1次,非艾滋病患者療程8~10周,艾滋病患者療程更長,以新型隱球菌抗原轉陰為停葯標志[1]。
氟康唑 通過抑制細胞色素P 依賴酶,抑制細胞膜麥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而發揮殺菌作用,該葯易通過血腦脊液屏障,腦脊液中濃度可達血漿中80%左右,是艾滋病合並隱球菌腦膜炎患者的首選葯。可口服或靜脈滴注,每天200~400mg,副作用較輕,主要為惡心、嘔吐及肝臟損傷。國內姚志榮等1998 年報道一組應用二期療法治療10 例隱球菌性腦膜炎患者,前期兩性黴素B (AMB)靜脈滴注合並鞘內注射,同時給予氟康唑,至腦脊液培養轉陰,繼續應用氟康唑100~200mg 口服維持,直至CSF 直接鏡檢連續3 次陰性後停葯,結果10 例患者均痊癒,無復發。
兩性黴素B(二性黴素B)是目前公認的首選葯,它能選擇性地與真菌細胞膜上的麥角甾醇結合,增加細胞膜的通透性,使菌體內物質外滲,導致真菌死亡。首次劑量為0.5~1mg,第2 天為3mg,第3 天為5mg,以後每天增加5mg,直至每天0.5~1mg/kg,新鮮配製溶於5%葡萄糖溶液500ml 中,避光、緩慢靜脈滴注4~6h 以上,總劑量為2~3g,國內譚愛蓮等1993 年報道一組應用二性黴素B (AMB)總劑量小於1g 的25 例中,20 例死亡。該葯靜滴中常出現發熱、寒戰、嘔吐等,可在用葯前半小時給予解熱鎮痛葯口服或在靜滴同時加地塞米松2~5mg,其他常見副作用有低血鉀、貧血、皮疹、心肌及肝、腎功能損害等,故應定期作血清鉀、肝、腎功能、血常規和心電圖等檢查。
AMB 脂質體近年來開始應用於臨床,它將兩性黴素B (AMB)摻入脂質體中,使其凝聚狀態發生變化,從而使成為單體的兩性黴素B (AMB)在體內緩慢釋放,增加感染灶內的兩性黴素B (AMB)濃度,提高療效並降低對機體的毒性。AMB脂質體最大的機體耐受量可達25mg/(kg·d),而兩性黴素B (AMB)最大用量為1mg/(kg·d)。嚴重病例可合並椎管內注射,首次劑量為0.05~0.1mg,用3~5ml自體腦脊液稀釋後,加入1~2mg 地塞米松緩慢注入,以後每次增加0.05~0.1mg,每周1~3 次,此方法可迅速減少腦脊液中隱球菌數目,緩解顱內高壓症狀,副作用為發熱、下肢麻木、一過性小便瀦留、下肢疼痛無力等。目前認為仍有20%~30%患者對AMB 治療效果差,因此,主張聯合應用氟康唑或5 氟胞嘧啶(5FC)。
14.3.1 5 氟胞嘧啶5 氟胞嘧啶 通過阻斷核酸合成,抑制真菌生長。該葯易透過血腦脊液屏障,但單獨應用易產生耐葯性,與兩性黴素B (AMB)並用有協同作用,能減少兩性黴素B (AMB)用量從而降低其毒性作用。口服劑量為100~150mg/(kg?d),總劑量為500~1000g(徐俊等,1996)。
本病一經確診,需立即抗真菌治療。用葯途徑及療程應個體化,一般總療程為2.5~11 個月,停葯指征為:臨床症狀及體征基本消失、CSF、常規檢查正常、CSF 直接鏡檢和培養陰性3~4 周(每周1 次)、兩性黴素B (AMB)總量達1.5~3g 以上。
1.可出現不同程度意識障礙、精神異常、躁動不安。
2.顱底蛛網膜炎,視神經受損最常見,其次為第Ⅷ、 Ⅲ、Ⅶ、 VI 腦神經受損。
3.部分病人可出現偏癱、抽搐、失語等局灶性腦組織損害症狀。
預後:本病目前仍有較高死亡率,死亡原因主要為腦疝。早期被誤診、用葯劑量或療程不足、合並多種基礎疾病、腦脊液壓力過高、應用激素或抗生素時間過長者,預後差,可遺留腦神經癱瘓、肢體癱瘓、腦積水等後遺症。
預防:
1.鴿可能是主要傳染源,注意防範由此途徑傳染。
2.新型隱球菌多由呼吸道吸入;注意增強體質,預防上呼吸道感染。
3.避免長期大量應用廣譜抗生素、免疫抑制葯。
4.防治結核病、糖尿病等易引起隱球菌性腦膜炎或腦膜腦炎。
5. 隱球菌病簡介
yǐn qiú jūn bìng
cryptococcosis
ICD:B45.9
普通外科
由新型隱球菌引起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的真菌感染。青壯年多見,男多於女。最常見的是隱球菌腦膜炎,病情嚴重,病死率高。新型隱球菌在鴿糞中大量存在,菌可在鴿糞中存活2~3年,常混於塵埃中,吸入可引起疾病。患者如有慢性疾病,免疫力差,極易感染,如艾滋病等。隱球菌病常見中樞神經系統疾患,主要是隱球菌腦膜炎,頭痛由間歇轉為持續,進行性加重,以前頭及頸部為重,有頸項強直,克爾尼希氏征和布魯金斯基氏征陽性;腦脊液壓力增高,可達700毫米水柱,患者呈半昏迷狀態,偶有癲癇發作,不治常死亡。肺隱球菌病常無症狀,偶然發現,可一過性自愈。皮膚隱球菌病,初為痤瘡樣,以後壞死,形成小圓潰瘍,逐漸增大,內有棕紅色膿液,炎症不著。另外,有骨隱球菌病,也可以血行播散至內臟各個組織,但少見。腦脊液、膿液、痰、組織使用墨汁塗片鏡檢,找到帶莢膜的隱球菌即可確診,鑒定菌種需作培養。對神經症狀作對症處理,抗真菌葯用二性黴素B靜脈滴注,合並口服氟胞嘧啶。應用氟康唑口服或靜脈給葯,療效好,副作用少。
隱球菌病是由隱球菌屬中的新生隱球菌引起的一種亞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病。可侵犯昌衫人體的皮膚、肺部、骨骼等全身各臟器,但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最常見,約占隱球菌感染的80%。預後嚴重,病死亡率高。近年來由於艾滋病的出現和蔓延,隱球菌感染的發生呈明顯上升的趨勢。
隱球菌侵入人體的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亦不相同。
1.皮膚黏膜隱球菌病10%~15%的隱球菌病患者出現皮膚損害。原發型較為少見,繼發型多由系統性感染經上行播散而來。
(1)皮膚損害:表現為丘疹、水泡、膿皰、傳染性軟疣樣丘疹、痤瘡樣膿皰;皮下組織腫塊、浸潤性結節、膿腫、蜂窩組織炎、水痘樣皮疹、癤腫樣損害、紫斑、疣狀增殖、潰瘍等,無特徵性,表面可覆以粘性滲出性薄膜。
(2)黏膜損害:常發生在軟齶、硬齶、舌扁桃體、牙齦、鼻中隔或咽部、上頜竇等處。由血行播散而來,或自皮膚擴展引起。表現為結節、肉芽腫或慢性潰瘍等。
2.中樞神經系統隱球菌病隱球菌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最常見,臨床上可分4型。
(1)腦膜炎型:最常見。可呈急性、亞急性或慢性過程。表現為腦膜炎的症狀、體征,起病多較緩。開始可為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輕度頭痛、低熱,體溫波動在37.5℃~38℃。以後頭痛逐漸加重。少數也可開始即現劇烈頭痛、高熱,伴惡心、嘔吐。腦膜 *** 征一般較明顯,錐體束征多較輕且出現較晚。
(2)腦膜腔炎型:除腦膜受累外,尚有腦實質受累,故稱為隱球菌性腦膜腦炎。隱球菌可侵犯大腦、小腦、橋腦或延腦,因腦實質受累部位的不同而有相應的腦灶性損害徵象性癲癇發作等。
(3)肉芽腫型:較少見,是新生隱球菌侵犯腦實質後形成的一種炎症性肉芽腫病變。好發於大腦、小腦和腦乾的脊髓部位。位於腦實質內的肉芽腫,可表現為腦部佔位性病變的症狀體征。
(4)囊腫型:由隱球菌 *** 腦膜形成囊腫所致。蛛網膜可明顯增厚,蛛網膜腔內可形成單個或多個囊腫,囊腫內為無色透明的液體,表現為顱內佔位性病變。
3.肺隱球菌病肺部是隱球菌侵入的門戶原發性肺部感染一般症狀較輕、約有1/3病例無症狀,又有自愈傾向。初發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繼而表現為支氣管肺炎、可有咳嗽、謹迅昌咳痰、胸部隱痛,痰中可有多量菌體。
4.其他部位的隱球菌病包括骨和關節以及前列腺、肝、脾、淋巴結等組織器官均祥扒可累及。但都較為少見,或常伴發於中樞神經系統隱球菌病及肺隱球菌病。
隱球菌病的病原菌為隱球菌屬中的新生隱球菌,它包括新生變種和格特變種。按血清學分類可分為A型、B型、C型、D型及AD型等5型.此外尚有少量未確定型。宿主細胞免疫功能不全是本病重要的發病因素,如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網狀淋巴系統的惡性腫瘤、系統性紅斑狼瘡、糖尿病、結核病及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等。但在我國半數以上的病人並末發現患有基礎疾病。
病原菌往往先侵犯肺部,由血行播散到皮膚、黏膜、中樞神經系統及骨骼、肝、脾、淋巴結等組織器官,引起組織和器官的炎症性和增生性反應:浸潤性結節、膿皰、蜂窩組織炎、侵蝕性潰瘍及肉芽腫等。
診斷:根據臨床表現,真菌學檢查—般可確診。對於中樞神經系統性隱球菌病,採用膠乳凝集試驗等方法檢查隱球菌多糖抗原對早期診斷有較大參考意義。
實驗室檢查:
1.真菌檢查
(1)塗片檢查:取腦脊液、痰、血、尿、胸水或皮損處分泌物,作墨汁塗片鏡檢,新生隱球菌在鏡下為圓形或橢圓的雙層壁孢子,直徑4~6μm,外有一層寬闊莢膜,邊緣清楚完整,單個出芽;新生隱球菌格特變種則為3~7個芽生菌體。發現隱球菌的診斷則可建立。
(2)隱球菌培養:將標本接種在沙氏(Sabouraud)培養基內培養,2~4天有隱球菌生長可明確診斷。
2.活組織檢查取局灶病變組織作PAS染色,發現隱球菌可確診。
3.抗原抗體檢查用膠乳凝集試驗或酶標法測定腦脊液等標本中隱球菌莢膜多糖抗原,陽性結果有輔助診斷意義。
4.腦脊液常規檢查隱球菌性腦膜炎者,其壓力明顯升高,糖定量顯著下降,蛋白含量增加。
其他輔助檢查:X線攝片:疑為肺隱球菌病應做X檢查(圖3)。
1.中樞神經系統隱球菌病應與結核性腦膜炎和治療不全的化膿性腦膜炎作重點鑒別。其他如腦膿腫、顱內腫瘤等亦應與之鑒別。
2.肺隱球菌病應與肺腫瘤或結核鑒別。
1.抗真菌葯物治療根據病變部位和患者的免疫狀態的不同,隱球菌病的抗病原治療有差異。無明顯免疫缺陷的肺隱球菌病患者通常無需抗真菌治療而很快自愈。其他部位的隱球菌病,尤其是中樞神經系統隱球菌病和有免疫缺陷的肺隱球病患者,如艾滋病等,或同時有肺外隱球菌病,以及肺隱球菌病進行性加重時,均應進行抗真菌治療。
(1)兩性黴素B:仍是治療中樞神經系統隱球菌病的首選葯物,靜脈滴注須從小劑量開始,以後每日遞增。對於危重病人還可採用鞘內注射治療,以提高腦脊液內的葯物濃度。常見兩性黴素B毒副作用:
①即刻反應:如發熱、寒戰、頭痛、惡心、嘔吐及食慾不振。
②重要臟器損害:如腎功能損害,可見於半數患者。尿中出現蛋白,紅、白細胞及管型。若血尿素氮超過正常1倍、血清肌酐高於265.2μmol/L時,應減量或停葯;肝功能及心肌損害亦較常見,曾有出現心室纖顫而死亡的報道。部分患者出現貧血,偶有血小板及白細胞減少。
③電解質紊亂:其中低鉀血症最多。
④靜脈炎:見於多次注射後的靜脈。孕婦禁用本葯。
(2)兩性黴素B脂質體:減少了與人體細胞膜上膽固醇的結合,卻增加了對真菌外膜上麥角固醇的結合,且脂質體中的兩性黴素B緩慢釋放進人體內,故降低了兩性黴素B的毒副作用,特別是降低了對腎的毒性作用。
適應證:各種嚴重的系統性真菌病;用傳統兩性黴素B或其他抗真菌葯治療無效的病人;對傳統兩性黴素B不能耐受或有禁忌的真菌感染,如腎功能不全、明顯的貧血患者等;用於器官移植、骨髓移植等真菌感染的治療和預防。
(3)氟胞嘧啶:對隱球菌的最低抑菌濃度為0.097~78μg/ml,口服吸收良好,易透過血腦屏障,腦脊液的濃度可達血濃度的64%~68%。可口服或靜脈用葯。主要不良反應:食慾不振,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肝功能損害,造血系統抑制,對腎功能亦有影響。故主張血葯濃度監測,維持在50~100μg/ml的水平為佳。孕婦禁用。氟胞嘧啶單獨應用易產生耐葯,多與兩性黴素B等聯合使用。
(4)氟康唑:為廣譜三唑類新型抗真菌葯,水溶性好,口服吸收完全,易通過血腦屏障,腦脊液濃度可達血漿濃度的90%。半減期36h,對新型隱球菌的最低抑菌濃度為3.12~6.25μg/m1。一般初用靜脈滴注,病情穩定和腦脊液中新型隱球菌陰轉後改為口服。本葯副作用較輕,發生率約10%,有消化道反應如惡心、嘔吐等,其次為皮疹和頭痛、頭暈、失眠等。單用氟康唑治療隱球菌腦膜炎的療效並不理想,且國外近年陸續有耐葯菌株的出現,故本葯常用於對兩性黴素B和氟胞嘧啶有禁忌、不能耐受或治療失敗者。亦作為長期維持、鞏固療效的用葯。氟康唑可與兩性黴素B或氟胞嘧啶聯合用葯,但對其療效目前尚未達成共識,有待於積累更多的資料。
(5)伊曲康唑:廣譜三唑類抗真菌葯,口服吸收不佳,不易通過血腦屏障,但在腦組織中的濃度較高。對隱球菌的最低抑菌濃度為0.01~12.5μg/ml。不及氟康唑應用廣泛。
2.對症治療
(1)降低顱內壓:常用20%甘露醇,亦可用人體白蛋白、50%葡萄糖加速尿,靜脈用葯。與甘露醇交替應用,可加強降壓效果。對頑固性顱內高壓內科治療無效者,可用腦室引流方法來減壓。
(2)糾正電解質紊亂:中樞神經隱球菌病患者,由於應用兩性黴素B對腎功能的損害,且大量使用脫水利尿葯物,易造成低血鉀症,亦可出現低鈉和低氯血症,均應及時補充。
3.支持療法
(1)營養支持:中樞神經系統隱球菌病患者體質不佳,很難耐受時間長、毒副作用明顯的抗真菌療法,是導致不能完成療程的重要原因。因此,應盡力保證病人的營養需要。對清醒患者鼓勵其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不能進食者,經鼻飼或靜脈途徑提供,輔以白蛋白等血製品,以維持體力。
(2)免疫促進劑治療:細胞免疫功能障礙常是新型隱球菌致病的基礎。可選用如腦腺肽(素)、γ干擾素等細胞免疫促進劑來輔助治療。
4.手術治療對局限性的皮膚、肺、骨隱球菌病及腦隱球菌肉芽腫等,在抗真菌葯物治療的同時,可採用手術切除的方法來清除病灶,達到根治。
少數重症患者可並發腦水腫,甚至腦疝等。
預後:無明顯免疫缺陷的肺隱球菌病者,無需抗真菌治療常能自愈。隱球菌腦病在完成抗真菌治療後,亦有30%左右不能痊癒。艾滋病患者並發的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少有治癒者,通常需終生用葯。
預防:
1.積極治療基礎病,增強病人機體免疫力。
2.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者應主動給予預防性抗真菌葯物,或免疫增強劑。
3.對危重病人加強保護性隔離,注意保持環境的清潔、乾燥,控制出入人員的流動。
4.積極治療皮膚黏膜的真菌感染,防止血源性播散。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隨著艾滋病的廣泛流行,隱球菌病發病率日益增高。艾滋病等細胞免疫功能缺陷者易患此病。在發達國家,艾滋病患者的5%~10%並發本病,發展中國家則更高。我國約有半數患者無明顯免疫缺陷的證據。青壯年多見,男多於女。
葯物或放射治療時,預防念珠菌感染的發生。(2)隱球菌病用於治療腦膜以外的新型隱球菌病;治療隱球菌腦膜...
葯物或放射治療時,預防念珠菌感染的發生。(2)隱球菌病用於治療腦膜炎以外的新型隱球菌病或治療隱球菌腦...
葯物或放射治療時,預防念珠菌感染的發生。(2)隱球菌病用於治療腦膜炎以外的新型隱球菌病或治療隱球菌腦...
6. 你好!我是顱腦真菌感染者今年47年
首先顱內的感染是中樞神經系統比較嚴重的疾病之一,顱內真菌感染是比較難治的,多有細菌、病毒、寄生蟲、支原體、衣原體、黴菌、立克次氏體等等的病原體,隨著血液循環,經過血腦屏障進入到耐晌中樞神經系統以及腦內,產生一系列的症狀稱為顱內感染。
包括腦炎、腦膜炎、腦腫瘤等等,但是顱內也會有真菌感染,當患者的抵抗力低的時候,進行了操作性的手術,比如說有病毒感染、菌感染性的、還有真菌的感染或者彎敗是結核性的感染,可有開顱手術或者是顱內滯留物等引起。
顱內真菌感染治療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只要積極地採取正確治療,大多數還是可以恢復的,是可以最終治癒的,而且一般的真菌感染是沒有傳染性的,埋畝顫不會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