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熱療法有哪些操作方法
1.操作方法
(1)水袋熱敷:測水溫,一般6O~7O℃。小兒、昏迷、知覺遲鈍的病人不超過5O℃。將熱水倒入熱水袋中,至半滿或2/3滿,排出袋內空氣,擰緊塞子,擦乾熱水袋並裝上布套,放置在所需的部位。
(2)熱濕敷:在局部皮膚塗凡士林,然後蓋以紗布,將敷墊從爐子上禪基的煮鍋中取出尺瞎,擰干至無水滴下為度,以腹部皮膚不感灼熱為宜,折成適當大小,輕放熱敷部位,蓋上大毛巾。每3~5分鍾更換敷墊一次,熱敷時間一般為2O~3O分鍾。
(3)熱水坐浴:把配好的坐浴液倒入坐浴盆中,一般水溫為38~43℃,或以病人能忍受為度。待患者排尿後將臀部坐入盆中,隨時調節水溫,浸泡2O~3O分鍾。
(4)熏氣熱療法:將保溫瓶內盛葯液賀困謹或熱水,瓶口蒙上消毒紗布,患部靠近瓶口,每次熏15~2O分鍾,每日3次。
2.注意事項
(1)應用熱水袋時,應外包一層厚毛巾,定時檢查水溫及局部皮膚。如皮膚發紅,應予及時更換,以防燙傷。
(2)診斷不明的急性腹痛及早期口腔化膿感染的病人,禁用熱療法。
2. 一旦發燒了,哪種退熱方式才是最安全的
一旦發燒了,哪種退熱方式才是最安全的?如何判斷孩子有沒有發熱?目前的觀點認為,孩子的體溫超出一天中正常體溫波動的上限即為發熱。但是根據孩子年齡不同,判斷孩子發熱的標准也不盡相同:
但是要參照孩子平時的基礎體溫來確定,如果體溫高出平時體溫的上限就是發熱了。
所以,是否發熱要比對孩子的基礎體溫!
若孩子平時體溫就可以達到37.4℃,那對於孩子來說,37.4℃就不一定是發熱了。所以,孩子的基礎體溫大概是多少,家長要心裡有數,一旦發生感染,才好判斷是否發熱和發熱的程度。
如何給寶寶測量體溫?
體溫是指身體深部的平均溫度,會受許多因素影響,比如運動、進食、精神緊張等都會讓體溫升高;一天中清晨體溫最低,午後最高;所以測量體溫要盡量避免這些因素的影響。
除了溫水浴外,還有一些大家都熟知的物理降溫的方法,比如酒精浴、額頭貼、敷冰袋等,這些都是不推薦的。
3. 熱敷的方法以及不宜熱敷的情況有哪些
熱敷是刺激身體漏豎的一種好方式,花樣熱敷,效果更明顯!但是一定要對症!
並非所有的疾病都可以用熱敷來治療。根據他們的身體狀況,有些人不適合用毛巾熱敷!
熱敷是當代比較常見的一種治療手段,這種方法一般是通過毛巾或者是暖水袋熱敷在患處然後對其進行治療,熱敷是屬於一種物理治療的方法,它可以有效的改善粗清哪患處的血液循環,促進代謝,有的時候將葯物也可進行熱敷,通過皮膚的吸收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以下我們就來說一下熱敷的正確方法。
將小毛巾放在熱水中浸濕擰干,放在所需要熱敷的部位,然後蓋上干毛巾或棉墊,以保持熱度。敷布的溫度以寶寶不感覺燙、能耐受為原則。濕熱敷也可採用在熱濕正早毛巾上放熱水袋的方法,以保持熱度。濕熱敷一般可持續20-30分鍾。在熱敷過程中,應經常觀察局部皮膚顏色,詢問寶寶感覺燙不燙?避免發生燙傷。同時,熱敷後應將局部擦乾蓋好,寶寶不要立即外出,避免著涼感冒。
濕熱敷穿透強,因而消炎作用也好。施熱過程中應加強觀察,因病孩往往不能很好合作,要慎防燙傷;對有傷口的部位作熱敷時,應注意無菌操作,敷後傷口換葯;熱敷面部者,敷後半小時內不宜外出,以防感冒。
在進行熱敷的時候應當注意由於表面的溫度過高一定要注意防止燙傷,特別是對於小孩進行熱敷的時候,由於他們的皮膚組織較為脆弱,所以熱敷時出現皮膚發紅就應該岩碼立即停止,在進行葯物熱敷的時候,一定要咨詢醫生,防止葯物毒性過大引發中毒。
5. 乾熱法包括哪些
乾熱法的操作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熱水袋:用於保暖、解痙和鎮痛的最簡單的方法。正常成人水溫為60~70℃,用熱時間為30分鍾,注意事項:嬰幼兒、老年人、麻醉未清醒、末梢循環不良、昏迷、感覺障礙等病人,水溫應調節在50℃以內,以免燙傷。注意熱水袋的使用應放置在所需部位,袋口朝身體外側。注意觀察局部,若皮膚潮紅、疼痛,停止使用,並在局部塗凡士林以保護皮膚。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
第二、紅外線燈:用於消炎、解痙、鎮痛、促進創面乾燥結痂和肉芽組織生長。方法為燈距30~50cm,溫熱為宜(用手試溫),若意識不清、局部感覺障礙、血液循環障礙、瘢痕者,治療時應加大燈距,防止燙傷;前胸、面頸照射,應戴有色眼鏡或用紗布遮蓋,保護眼睛。治療時間為20~30分鍾。應觀察有無過熱、心慌、頭暈感覺及皮膚反應,皮膚出現桃紅色的均勻紅斑,為劑量合適。若皮膚出現紫紅色,應立即停止照射,並塗凡士林保護皮膚。照射後應休息15分鍾後再離開,以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