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打坐的正確方法
靜坐的方法 靜坐時間最好在黎明之前,其次是在夜靜時,一則不妨礙日里勞動產生,二則初學的人心神不寧靜,易為外界喧雜的聲音所擾亂。因此早晚人聲寂靜的時候是比較適宜,否則醒來時坐一次再入睡亦可,靜坐功夫純熟後,對自己意志就會有極大的操縱力,雖在熱鬧如劇場中,亦能凝洋默坐.不被外境所擾。 靜坐的姿勢,是把右足墊在左腿下,左足放在右腿上,(這叫單盤,若是雙盤,再把右足從下扳上,擱在左腿上,靜坐不拘單.雙盤都可以的)左手放在右手上,手掌心向上迭安於小腿上,將身前後搖動數次,吐出濁氣數口,空氣由鼻吸入,頭須自然正直,忌僵硬。閉眼,合唇,舌抵上齶,鼻正對肚臍,肩部放鬆下垂勿聳起,背勿靠壁或依靠於他物之上,以免妨礙血液流行。 臀部用枕頭之類墊高一二寸,不用亦可,腎囊勿使壓住,褲帶襪帶領扣之類都要解松,以寬適不脫落為宜。天氣寒冷時腿以下蓋上毛毯等物以免膝關節受風。修定的方法可分作三步來實施: 一、數息。鼻中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靜坐入手的功夫就是調息,呼吸須細長深遠,用意引至臍下,出入綿綿,忌迫促,或有聲。息調順了以後,就可開始數息。《法觀經》說:"佛法初門,即數息觀,以世間人皆貪著身,未能忘身守意,心多散亂,故佛法初門,教修數息觀。"《解脫道論》說:"數息是世尊所稱嘆。"它的修法是初入坐時可數自己的呼吸,呼吸一次就計一個數,從"呼"計數也可以,從"吸"計數也可以,從一數至十,數完了,再從頭由一數起。 二、繫心臍下。經過相當時間的數息之後,思慮漸趨恬靜,這時可放棄數息,將注意力集中於臍下小腹,眼雖閉著,但眼光須內視小腹。智者大師《釋禪波羅密法門》說"若繫心臍下,臍是氣海,繫心在臍能除眾病。"其原因是注意臍下,深長細遠的呼吸,不但有強健肺部的功能,並具有寧靜神經的作用,智者大師又說:"下著安心(即是繫心臍下)令息微微然,息調則眾患不生,其心易定。"這是心息相依,其法存心於聽息之出入,但不是有聲可聽,一有聲,息就粗浮.當耐心潛神地輕輕微微傾聽若存若亡的息,這樣一來就愈微愈靜。 三、凝心。靜坐注意臍下,使心息相依,倘心息不忘,就不能入定。心息相依,經過一個時期,心便凝然。智者大師說"但凝其心,息諸亂想,即是修止,名凝心止。"怎樣凝法呢?只須應用一個呆字,一獃獃住,什麼都不思量,這就是凝心,漸漸地不覺有手,不覺有身,並不覺有我,但見聞仍然了了,這是定相初現,從此進入心息兩忘的境界,就是入定。入定的境界、乃是自然地隨著功夫的進程到達的,切勿存心求定,一有求定心,就不能得定;而且反因求定的一念,會引起其他妄想雜念來,因為求定這個念頭就是妄念。 以上所說的修定三個階段,並不是機械地排定次序的,倘靜坐功夫純熟。一入坐便可繫心臍下,可把數息這階段取消。 坐畢出定,將起時,先想氣從全身毛孔放出,須放數次,倘不做這種觀想,下次坐時就會感到身心煩躁不安,這點不可忽略。氣放出後,可搖動身體,屈伸兩臂,再用兩手掌互相摩擦,使手掌發熱,搓兩眼,然後放足,以手按摩足部,緩緩起立。
㈡ 打坐姿勢
打坐時的正確姿勢與方法
打坐時的正確姿勢與方法
最理想的坐姿為「七支坐法」。所謂「七支」是指對身體要求的七個要點:
1、雙足跏趺: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男士用)。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金剛坐。行者請依自己激毀游上師所教為准。雙跏趺坐重心穩定,有利於身的放鬆和長時間 *** ,而且雙足交盤使血液流動大大減緩,減緩生理活動,又增加體腔的靜壓力,有利於最大限度降低新陳代謝速度,便於入靜。初學者一時還做不到則只將一足置另一足上(單跏趺)即可。至於左足在上還是右足在上,請依照自己上師的傳承為准。再不行者雙足交*散坐亦可。
2、脊直:脊椎的每一錐體如珠算珠子疊豎一般,自然正直。由於自然生理彎曲造成的習慣,坐時腰錐易呈後突,應注意糾正。
3、肩張:兩肩應舒張但不挺胸。2、3項的具體做法:坐好後以頭頂上領,整條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張開,然後從上而下順勢放鬆,上半身便處於自然松直的狀態。這樣不緊張不懈怠地維持下去即可。2、3項做好了,則可以達到「松胸實腹」的效果,便於達到心靜氣沉。
4、手結定印於臍下: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於右手掌上(女),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鬆置於腿上。(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第一種。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准。)
容易散亂的人可以採用另一種手印:大拇指輕觸無名指根,並輕握成拳,分置於膝蓋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兩肩平衡。
5、頭中正:頭不俯仰,不歪斜,下頦微內收(不是低頭)。這即利於頸錐正直,又可輕微壓迫頸動脈,減緩生理活動,減低新陳代謝,便於入靜。
6、雙眼微閉:雙眼半開,以能見體前三米左右的距離為宜。目光可明銷注視於體前約一肘遠處之一靜物上。(此靜物應①較小②單色③形狀簡單。如念珠。)如易散亂可閉上只留一絲光線即可。如易昏沉則可睜大眼睛,平視前方。
7、舌舔上齶:舌頭的前半部輕舔上齶(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齶)。具體竅門是:把舌後部的空氣排余臘盡,咽喉部放鬆,舌稍後縮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輕閉,嘴部肌肉自然放鬆,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縫隙。
按七支坐法做禪修,就能夠調整、保持內氣,讓生命充滿活力,並能產生內在的覺悟。第1、2、4、5項——能引入遍行氣;第2項能引入上行氣;第2、3項能引入等住氣;第七項能引入上行氣;上述四種氣流入持命氣,五氣合一時行者就能體驗到覺悟。
注意事項:
(1)飽脹或飢餓時,不宜打坐。
(2)在室內 *** 時應保持空氣流通,但不可當風而坐。
(3)在室外打坐時要注意保暖,也不要直接坐在濕地上。
(4)氣候涼時應注意兩膝、脖項和後腦的保暖。
(5)肢體形態要求很嚴,但應注意放鬆,細心內調,找到一種身體既合要求又輕松舒適的狀態。
(6)意識的放鬆很重要。可以想一下「以難得之身修難得之法多可貴」,「我在為度濟眾生而修無上法門」,帶著慈悲喜舍之心態,微笑從心中泛起並形諸於色。特別把眉心和下頦肌肉放鬆。
(7)不管雙跏趺、單跏趺或散坐,臀部應墊二、三寸的墊子,以自己覺得重心穩,無前傾後仰的感覺為原則。一開始做不到雙跏趺便做單跏趺,再不行便散坐。
採用下面幾個方法刻苦訓練,一般人均可在幾個月的時間內達到雙跏趺。
a.在看書、看電視、休息時盡可能盤腿而坐;
b.多練習跨鶴坐(臀壓在雙腳上而跪)。在跨鶴坐的基礎上做如下練習:保持臀壓住雙腳,上身向後倒平(一開始可用被子墊成斜面,逐漸放平),盡量維持時間。
c.雙腿並攏伸直,脊椎從頸椎、胸椎至腰椎逐節前彎,雙手摸地,再用手抓腳後跟腱,漸至頭面貼腿。如此反復多次。
d.作正弓箭步,放鬆下沉。腳不挪位,身轉180度換方向再放鬆下沉。反復交換下沉若干次,步子自然逐漸變大。至最大限度時,後一隻腳後跟拔起,腳尖著地,再盡力下沉,反復若干次,收勢。
e.雙腳尖分左右成一直線(重心不穩者,可稍留一角度,還不穩者,可扶樹等),開步過肩寬,雙膝盡力外擺,放鬆慢慢下沉,多次練習。待腿力增強,步子逐漸加大。
f.雙腳踝關節向外突出,用腳掌外沿著力。剛開始練習,應循序漸進並作好防護,以免韌帶拉傷。待踝關節部的力量增強,可練習走路。常作此練習,踝關節不易被扭傷。
作上述練習一段時間後,腿、跨、膝、踝的韌帶拉伸,彈性增強,跨膝踝關節活動范圍增大,雙跏趺自然便成
打坐的方法和圖片
打坐方法:
一、心地法門
二、念起不隨
三、親證無為
四:微細流注消滅
打坐姿勢:
1、雙足跏趺
2、脊直
3、肩張
4、手結定印於臍下
5、頭中正
6、雙眼微閉
7、舌舔上齶
打坐姿勢
打坐:我國古代一種養生健身法。
閉目盤膝而坐,調整氣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 打坐又叫「盤坐」「 *** 」。
道教中的一種基本修練方式。在佛教中叫「禪坐」或「禪定」,是佛教禪宗必修的。
盤坐又分自然盤和雙盤、單盤。打坐既可養身延壽,又可開智增慧。
並不是非要學佛了才可以打坐的,普通人也可以。而且有利於腿部經脈的疏通和血液流通。
習武靜功的修習方法,即閉著眼睛盤足而坐。這也是僧道修行方法的一種。
打坐的基本內容有三:不動心,數息,破生死關。這些也是學習正宗武術的三個基本條件,否則,武功再好,亦只能算野狐禪。
人之一身,由心主之。心如君王,手足為臣卒。
君有乾綱獨斷之明,臣民則效指揮如意之勢。儒家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便是這個意思。
有些人練習技擊,平時一切本極從容,一旦倉猝應變,立感受氣息上浮,手忙腳亂,雖技擊工深,終難收效於頃刻。此即心動氣散之相。
倘能出生入死心不為動,技擊自達神化之境。數息本是道家修養法,佛門亦然。
初學技擊者,必先使氣脈沉靜,直達氣海,拋卻萬念,靜聽氣息之出入,默記其數,由一至五、至十,但不可記數太多,以免神昏心亂。比數息進一步的是聽息。
一掌既出,好似有氣自肩腋而來,直貫掌緣五指之尖,靜心聽之,臂彎指掌間似有膨脹伸張之意。數息和聽息練到一定火候,則無論如何跳躍,氣亦不致辭喘促,下實則上輕。
生死之關,為眾生之大關鍵。武功經絕是與克敵制勝聯系在一起的,質而言之,即曰「殺人之術」。
故而生死之念,不可不先破,如能早早勘破生死關,則臨敵時毫無畏怯,即使敵人筋力勝過自己,也能靜以待之,乘虛而入,如操勝券。 佛家的打坐方法 心地法門 上座時用金剛持的方法,即嘴唇微動持咒,不出聲。
因為出聲念咒傷氣,默念傷血。我們修法首先要注意身體,不能把身體弄壞,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體保護好。
但是坐到種子翻騰、心裡煩亂、坐也坐不住的時候,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亂夢當前時,就要出聲念咒,把那些混亂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沒有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還是用金剛持的方法持咒。
持咒的快慢是每分鍾10至12次。念的時候,要心念耳聞,就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從心裡過,不是有口無心地去念,要用耳朵聆聽這從心裡發出來的咒音,聽得清清楚楚,這樣才能將妄念攝住不動而漸漸入定。
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樣亂動慣了,你要它安靜不動不起妄念很難,但不把它攝住不動就不能入定、開智慧成道。因此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念佛須「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就是念佛時要至誠懇切地以「阿彌陀佛」這句聖號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抓住,叫它不要動,才能安然入定。這六根當中,以意、耳二根為難攝。
眼睛閉上不看東西就能攝住眼根;嘴持咒就能攝住舌根(舌頭);鼻子不聞異味就能攝住鼻根;身體不接觸外境就能攝住身根。但是人的耳朵最靈敏,很遠很遠的聲音都能聽見,隔著一座大山的聲音也聽得見,外面噪音會吵得你心煩。
至於意根,更難攝住,不要它動,意念會不由自主地從心裡跳出來。為什麼呢?這是多生歷劫的習氣,它動慣了,不動不行。
這在佛經中叫做「作意」。也是法相宗所說的五個遍行心所,意、觸、受、想、思的第一個心所,它存在於八識當中,時時刻刻在蠢動,象流水一樣不停地流,所以叫「流注生滅」,微細得很,只是我們平時看不見。
有人說:「我們不修法不打坐沒有念頭,一修法打坐倒有念頭了。是不是修法修壞了,有念頭了?」 不是。
這是因為平時心亂,看不見念頭在亂動,等到你心裡稍微靜下來後,就看見念頭在動了。這怎麼辦呢?怎麼將妄念息下來呢?唯一的辦法就是用耳根來攝意根。
持咒需要一字一字從心裡過,耳朵聽得清清楚楚,才能如法。所以打坐的要旨就是「心念耳聞」,攝住妄念不動而入定。
不然你坐在這里,嘴裡念咒或佛號,腦子裡面卻七想八想,那就不能入定。一定要心念耳聞,死心塌地地打坐。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在心空。修行為的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一切都要放下,才能入道。
在家人比出家人多一重障礙,有家庭,煩惱多,驢事未去,馬事又來,事情多得不得了。 所以,我們時時要警惕,看破這些事相,都是假的,不可得,心裡不戀著它,粗妄才可不起。
接下來精勤用功打坐持咒,細妄又不免來侵襲,這是多生歷劫的串習,動慣了,一下子停不下來,但不要怕它。念頭跳出來你能看見,不理睬它,妄念自然化去。
念頭來了你看不見,那你就跟著念頭跑了,這就不能入定了。打坐的時候最要緊的就是一切放下,心裡要清清楚楚,念頭一來就看到它,不睬它,也不要討厭它、壓制它。
討厭的本身就是一種妄心。壓制也不行,壓是壓不死的,比如搬石頭壓草,石頭拿掉之後,草又生起來了,這是不行的。
縱或壓死了,倒變成土木金石,不能起用了。所以要用活潑潑的轉化法,不能用壓製法。
念頭來了,只不睬它,把咒提起來,妄念自然轉化掉。 如此精進修法打坐,修到一心不亂的時候,咒也就自然化脫提不起來了。
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我們持咒的心還是妄心,有。
初學打坐最易掌握的姿勢是哪一種?
打坐入門 總得來說,禪修不怎麼講究坐的姿勢。
很多禪師和老師的教導方法,都只是腰挺直,其他的只要舒適能讓自己長時間打坐就好了,沒有特別的要求!特別是葛印卡老師的內觀傳承,根本就不講如何坐的問題,尋找出最適宜自己的姿勢了就可以了。一、習禪首先要學會怎樣打坐,擺好恰當的禪坐姿勢,您需要牢記以下兩個重要原則: 1. 姿勢務必使您放鬆,並感覺舒適。
2. 姿勢務必使您保持警覺和清醒。 兩個原則都十分重要。
如果感覺不舒適,則無法習禪,那是因為不舒服。如果不能放鬆,那麼就無法體驗習禪的樂趣,同樣重要的是,您無法拋棄那些造成身體壓力的潛在情緒沖突。
讀到這里,也許您會說,那麼躺下來習禪豈不更好嗎?這可不是什麼好主意!倘若真的躺下來習禪,意識就會變得模糊不清,甚至睡著。 如果您曾去過瑜珈訓練班的話,其收式里有一個攤屍式(shavasana)動作,大家躺在地板上放鬆,您應該注意到,大約三分之一的人會在五分鍾內發出鼾聲。
所以,還是忘掉躺著坐禪吧。放鬆和感覺的最佳結合辦法就是坐姿。
您不必非得盤坐,甚至不必坐在地板上。直立坐姿有助開啟胸腔,以便使呼吸自如,同時有助於進入並保持一種放鬆和專注的警醒狀態。
我們將介紹三種有效姿勢:坐於椅上;坐於座墊或凳上;盤坐。 選姿的關鍵取決於自己感覺哪種姿勢更舒服。
請記住:您可能以為雙盤坐姿勢最酷,但如果您不具備所需的柔韌,那簡直是受苦!別跟自己過不去,要選適合自己的姿勢。二、正確姿勢要素 習禪有多種不同坐姿,包括坐於椅子上、坐於座墊上、坐於長凳上,以及各種盤坐,從簡單的散盤到全跏趺坐姿。
我想強調的是,您需要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坐姿,要順從身體。難受的坐姿會使您習禪時分心,並使身體無法辨別什麼是問題 (雖然您需要學會區分 –也許您已經能夠分清什麼是別扭的伸展動作,什麼是受傷的痛苦。
我們將在後面詳述此問題)。 我們將在以後部分討論常見的不良坐姿,不過,在您擺好確保自己舒適和意識清醒的姿勢時,需要牢記以下內容:(圖片1) 1. 身宜平直,脊骨不要曲,要自然安穩地端正而坐。
2. 背部放鬆。 3. 兩肩放鬆,稍微張開,使胸部開闊,呼吸自然流暢。
4. 雙手有支撐,放在墊子上或腿上,使雙臂放鬆。 5. 頭正,前顎略內收,頸背要放鬆。
6. 面部放鬆,舌抵上顎。 (不一定要的)三、下面來看幾種最常見坐姿後再看坐姿中常見問題,以及改正方法。
肩部姿勢 圖片2 為造就良好的意識狀態,您需要保持開胸狀態,使胸部充滿寬闊感。您可通過幾次深呼吸使肺部飽滿,達到這種寬闊的感覺。
吸氣時,身體正面會出現上升感(見圖 中箭頭)。注意體驗前胸的開闊感, 同時雙肩放鬆,使其下垂並向後運動(如修禪者背後箭頭所指)。
如坐禪中感覺肩部伸展困難,也許喧將手部墊得更高。坐禪時,您可能會感到肩部隨著吐氣和吸氣 而上升和下降。
如果將肩部下降的感覺與吐氣調整一致的話,肩部會得到進一步放鬆。 頭部姿勢 圖片3 頭部位置十分重要。
頭部應保持平衡,應似乎完全輕松地漂浮在脊椎之上。可以想像,您頭上的花冠正被一個連線氣球向上拔起,下顎略向里收,頸背長並放鬆。
所以,隨著下顎回收,應感覺到頸背肌肉在放鬆和拉長。 如下顎回收過緊,頭將向外傾,會令您感到不是乏味和睏倦,就是陷入重復的、通常是消極的情緒圈中。
如頭部過度後仰,下顎將向外突出,您會發現自己更容易進入沉思,令自己變得異常的「急」。只有在下顎恰到好處的回收狀態下,才能保持清醒,而不陷入思想和情感之中。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圖片5 圖片6 圖片7 三、錯誤姿勢 1、弓背狀坐姿 圖片4弓背狀禪坐姿勢使人無法保持警覺和體驗感覺,還會令頸背和肩部感到壓力(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到,頸背部變得很短並受壓,而不是應有的長並開放狀)。 造成弓背狀坐姿的原因有三: 1). 坐姿過低 2). 座位角度不夠 3). 習慣性彎腰 圖4中的修禪者坐姿過低。
坐姿過低會形成骨盆前傾,為保持平衡,上背部必須向前彎曲。這將導致胸部閉合,降低自由呼吸能力。
如以此姿勢坐禪,因為胸部受壓,坐禪可能會人感到乏味,甚至打瞌睡。 坐椅高度適當,但坐椅平坦,或角度不夠也會出現彎腰坐姿。
有時弓背狀坐姿純粹是一種積習。 在討論完過於前傾坐姿後,我們將對如何解決弓背狀坐姿做進一步分析。
以意念盡量保持直立姿勢是最常用的解決辦法。其結果將出現「看」似理想的姿勢。
如果您弓背,並強迫自己坐直,您的坐姿會外看不錯,但要不多久,全身緊綳的肌肉就會從內開始酸痛。 2、過於前傾坐姿 圖片5過於前傾坐姿的起因: 1).坐姿過高 2).坐椅坡度過大 3).習慣性前傾 圖5中的習禪者坐得過高了(注意座椅的誇張高度)。
這種坐姿會使習禪者的骨盆前傾。以防止迎面跌倒,習禪者必須將身體後傾,習禪者下背部產生過大的凹陷。
正常情況下,腰部應有一個適當、輕微的凹陷(醫學稱脊柱前凸曲線),但過分的凹陷會使習禪者的下腰部產生被「擰」的疼痛。坐椅的角度過陡(使重心前移,修禪者必須後靠,造成過分凹陷)時,也會出現過。
打坐的正確方法
*** 的方法 *** 時間最好在黎明之前,其次是在夜靜時,一則不妨礙日里勞動產生,二則初學的人心神不寧靜,易為外界喧雜的聲音所擾亂。
因此早晚人聲寂靜的時候是比較適宜,否則醒來時坐一次再入睡亦可, *** 功夫純熟後,對自己意志就會有極大的操縱力,雖在熱鬧如劇場中,亦能凝洋默坐.不被外境所擾。 *** 的姿勢,是把右足墊在左腿下,左足放在右腿上,(這叫單盤,若是雙盤,再把右足從下扳上,擱在左腿上, *** 不拘單.雙盤都可以的)左手放在右手上,手掌心向上迭安於小腿上,將身前後搖動數次,吐出濁氣數口,空氣由鼻吸入,頭須自然正直,忌僵硬。
閉眼,合唇,舌抵上齶,鼻正對肚臍,肩部放鬆下垂勿聳起,背勿靠壁或依靠於他物之上,以免妨礙血液流行。 臀部用枕頭之類墊高一二寸,不用亦可,腎囊勿使壓住,褲帶襪帶領扣之類都要解松,以寬適不脫落為宜。
天氣寒冷時腿以下蓋上毛毯等物以免膝關節受風。修定的方法可分作三步來實施: 一、數息。
鼻中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 *** 入手的功夫就是調息,呼吸須細長深遠,用意引至臍下,出入綿綿,忌迫促,或有聲。息調順了以後,就可開始數息。
《法觀經》說:"佛法初門,即數息觀,以世間人皆貪著身,未能忘身守意,心多散亂,故佛法初門,教修數息觀。"《解脫道論》說:"數息是世尊所稱嘆。
"它的修法是初入坐時可數自己的呼吸,呼吸一次就計一個數,從"呼"計數也可以,從"吸"計數也可以,從一數至十,數完了,再從頭由一數起。 二、繫心臍下。
經過相當時間的數息之後,思慮漸趨恬靜,這時可放棄數息,將注意力集中於臍下小腹,眼雖閉著,但眼光須內視小腹。智者大師《釋禪波羅密法門》說"若繫心臍下,臍是氣海,繫心在臍能除眾病。
"其原因是注意臍下,深長細遠的呼吸,不但有強健肺部的功能,並具有寧靜神經的作用,智者大師又說:"下著安心(即是繫心臍下)令息微微然,息調則眾患不生,其心易定。"這是心息相依,其法存心於聽息之出入,但不是有聲可聽,一有聲,息就粗浮.當耐心潛神地輕輕微微傾聽若存若亡的息,這樣一來就愈微愈靜。
三、凝心。 *** 注意臍下,使心息相依,倘心息不忘,就不能入定。
心息相依,經過一個時期,心便凝然。智者大師說"但凝其心,息諸亂想,即是修止,名凝心止。
" 以上所說的修定三個階段,並不是機械地排定次序的,倘 *** 功夫純熟。一入坐便可繫心臍下,可把數息這階段取消。
坐畢出定,將起時,先想氣從全身毛孔放出,須放數次,倘不做這種觀想,下次坐時就會感到身心煩躁不安,這點不可忽略。氣放出後,可搖動身體,屈伸兩臂,再用兩手掌互相摩擦,使手掌發熱,搓兩眼,然後放足,以手 *** 足部,緩緩起立。
(2)打坐的正確姿勢與方法擴展閱讀:打坐六個要點 1,一切放下 戀著世間事物放不下,有什麼用呢?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緣合成,無有實體,猶如過眼雲煙,虛而不實,求不得,拿不走。即連各位自己的身體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東西就可想而知了。
2,心念耳聞 這是修心密的要訣,對入定開悟,關系非常重大,所以再三提示大家,要毫無折扣地照之實行。人的妄念動慣了,不專心致志地傾聽持咒的心聲,把意根攝住,妄念息不下來,妄念不息何能入定、開悟?所以必須心念耳聞,一個字一個字從心裡念出來,耳朵聽得清清楚楚,才能攝住意根不起妄念,而漸漸入定。
3,念起即覺 念頭來時,要能看見,如果看不見就跟著它跑了,一跟念跑,就妄念紛飛不能入定了。所以要念起即覺,既不隨之流浪,也不壓制不起,只不理睬它,提起正念,一心持咒,妄念自然化去而安然入定。
4,按時上座 每天按時上座,養成習慣就容易入定,最好早上打坐,凌晨更好。坐時不要急於入定,心情平和地以一種平常心安然入座,不急不緩地從容持咒,既不要求入定開悟,更不妄求神通。
以要求入定、開悟、發神通等的一念即是妄心,此心一起,即障自悟門,非但不得開悟,而且不能入定。 5,下座觀照 把打坐中的靜定功夫推廣到日常動用中去,在行、住、坐、卧當中冷冷自用;綿綿密密地觀照,一切無住,既不讓境界拉著跑,也不隨妄念流浪。
6,心量廣大 修道人心量不能小,要寬宏大量地容納一切,縱然別人對我不好,我對他還要更好,沒有絲毫愛、惡、喜、厭的觀念。隨緣隨份地做一切善事,時時處處瀟灑自在,沒有患得患失之心,亦無毀譽成敗之念。
這就是最大的神通。 記住這六點,照之修行,決定能打開本來,親證佛性。
㈢ 打坐正確姿勢
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兩種坐姿都可以採用,也可以在腿痛時輪換交替。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
人在禪坐的時候,脊柱垂直是關鍵。臀部應墊一個兩、三寸高的軟墊,從大腿根部到膝蓋是向下傾斜的,讓兩個膝蓋觸地作為支撐點,膝蓋不可懸空,以自己覺得重心穩,無前傾後仰的感覺為原則。
(3)打坐的正確姿勢與方法擴展閱讀
早醒時,要給身體「3個1分鍾」。有些老人睡醒時天還沒亮,但困意已經全消。此時,不妨順應自己的身體,好好利用早起的這段時間,休養身心。
需注意的是,老人起床不能過猛,至少要給身體「3個1分鍾」的緩沖時間,即靜卧1分鍾後再起身、起身後在床頭靠1分鍾、起床後雙腿下垂1分鍾,避免氣血上沖,使血壓突然波動,引起頭暈、乏力等症狀。
起床後,先試試打坐30分鍾。早起後,老人可以先試試打坐。盤腿姿勢順其自然,採取簡單的初學者姿勢、單盤或散盤均可,但一定要保證氣血通暢、身體舒適。閉上眼睛靜坐,可以進行有節奏的深呼吸練習,幫助增加肺部含氧量,從而增加全身臟器、血管的含氧量,提升人體活力。
打坐時間太短起不到效果,一般以30分鍾為宜,但若感到體力不支,尤其是有基礎性疾病的老人,則不必勉強。如果打坐後感到睏倦,可以再睡個回籠覺;如果打坐後神清氣爽,可根據自身情況,從事以下活動。
㈣ 正確的打坐方法是什麼
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兩種坐姿都可以採用,也可以在腿痛時輪換交替。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
人在禪坐的時候,脊柱垂直是關鍵。臀部應墊一個兩、三寸高的軟墊,從大腿根部到膝蓋是向下傾斜的,讓兩個膝蓋觸地作為支撐點,膝蓋不可懸空,以自己覺得重心穩,無前傾後仰的感覺為原則。
盤坐時要求注意以下幾點:
1、臀部後半部,要求墊高一些,可墊棉墊或較薄的枕頭。這樣,可以使腰部自然伸直,避免打坐時因腰肌疲勞,慢慢彎腰曲背的弊病。
2、腰部要自然伸直,腰不直則任督二脈氣不通暢,也容易形成昏沉瞌睡得毛病。
3、頭正頸直、下頜微收。舌抵上齶。因為日常生活習慣,大多數人頭總喜歡偏向一側,或左或右,打坐時往往自己覺得頭正了。實際上仍有偏斜。可以平時在坐好以後,在面前放一面鏡子,看一看自己頭是否保持在正直的狀態,找到頭正頸直的狀態,找到頭正頸直的正確感覺。這樣可自動糾正體內的不平衡與氣脈。
㈤ 打坐的要領和方法
打坐的要領和方法內容如下:
打坐是一種養生健身法。閉目梁胡盤膝而坐,調整氣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盤坐」、「靜坐」。在佛教中叫「禪坐」或「禪定」,是佛教禪宗必修的。
盤坐又分自然盤和雙盤、單盤。打坐既可養身延壽,又可開智增慧。在中華武術修煉中,打坐也是一種修煉內功,涵養心性,增強意力的途徑。打坐的特點是「靜」,「久靜則定,久動則疲」。
因此,打坐結束後,要活動筋骨,如:打拳、舞劍、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動靜結合」。
雙足跏趺、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兩種坐姿都可以採用,也可以在腿痛時輪換交替。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
有的人喜歡在打坐的時候,靠著後牆,這樣身體往後仰,就沒有辦法像塔一樣。 身體坐的姿勢不是垂直的,而是斜直,是往前面傾直,也就是說尾骨是懸空的。
人身修行的特殊之處就在人身多直立, 筆直經緯與天地共振, 經脈有規律可循, 尚未完全紊亂。所以不能為畜類把脈, 因為歲鄭其橫生脈亂。身軀筆直不傾斜, 則督脈上乾清明, 下坤培藏, 升降有律, 任脈左右逢源, 箍束橫固, 平定十方, 穩穩有度。
㈥ 打坐正確姿勢和步驟(正確打坐姿勢)
1、打坐正確姿勢和步驟。
2、埋芹純打坐正確姿勢和圖片。
3、打坐的正確姿勢。
4、如何練打坐。
1.ZT(1)盤腿坐式。
2.「雙盤式」是把左腳彎咐放在右大首首腿上面,再把右腳搬到左大腿上,兩手相合置於小腹前面。
3.這個坐法只是為了坐得穩固不易動搖,但沒有相當功夫不易做到。
4.「單盤式」是把右腿放在左腿上面,手勢如前法。
5.這比雙盤易於做到。
6.「自由盤腿」是將兩腿互相交叉而盤坐,是一般人習慣用的坐式。
㈦ 打坐正確的姿勢
打坐的正確姿勢如下:
1、雙足跏趺,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在左腿上,反之亦可。
2、脊直寬纖,脊椎的每一錐體如珠算珠子疊豎一般,自然渣橋正直。肩張,兩肩...
3、手結定印於臍下,把左手放如巧猛在右手下面,大拇指隨意有意的碰在一起.
㈧ 佛教打坐正確方法
佛教打坐的正確姿勢為將左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腳置於左腳上,脊椎自然挺直,兩肩舒張但不挺胸;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鬆置於腿上;頭不俯仰、不歪斜,雙眼半開,以能見體前三米左右的距離為宜,最後舌頭的前半部輕舔上齶。
佛教打坐的正確姿勢
佛教最理想的打坐姿勢是「七支坐法」。實際上,七支坐法主要是對身體的七個要求,分別為雙足跏趺、脊直、肩張、手結定印於臍下、頭中正、雙眼微閉、舌舔上齶這七個。對於佛教打坐的姿勢來說,有著男女之分。其中,男士主要將左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腳置左腳上,稱為「金剛坐」;而女士需要將右腳置左腿上,再將左腳置右足上,稱為「如意坐」。
除此之外,手結定印於臍下也有男女之分。男士主要為將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而女士是將左手掌置於右手掌上。需要注意的是,飽脹或飢餓時不宜打坐,而在室內靜坐時應保持空氣流通,但不可當風而坐。再就是,在室外打坐時要注意保暖,也不要直接坐在濕地上。打坐最重要的就是,意識的放鬆。
㈨ 打坐的正確方法
靜坐的方法
靜坐時間最好在黎明之前,其次是在夜靜時,一則不妨礙日里勞動產生,二則初學的人心神不寧靜,易為外界喧雜的聲音所擾亂。因此早晚人聲寂靜的時候是比較適宜,否則醒來時坐一次再入睡亦可,靜坐功夫純熟後,對自己意志就會有極大的操縱力,雖在熱鬧如劇場中,亦能凝洋默坐.不被外境所擾。
靜坐的姿勢,是把右足墊在左腿下,左足放在右腿上,(這叫單盤,若是雙盤,再把右足從下扳上,擱在左腿上,靜坐不拘單.雙盤都可以的)左手放在右手上,手掌心向上迭安於小腿上,將身前後搖動數次,吐出濁氣數口,空氣由鼻吸入,頭須自然正直,忌僵硬。閉眼,合唇,舌抵上齶,鼻正對肚臍,肩部放鬆下垂勿聳起,背勿靠壁或依靠於他物之上,以免妨礙血液流行。
臀部用枕頭之類墊高一二寸,不用亦可,腎囊勿使壓住,褲帶襪帶領扣之類都要解松,以寬適不脫落為宜。天氣寒冷時腿以下蓋上毛毯等物以免膝關節受風。修定的方法可分作三步來實施:
一、數息。鼻中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靜坐入手的功夫就是調息,呼吸須細長深遠,用意引至臍下,出入綿綿,忌迫促,或有聲。息調順了以後,就可開始數息。《法觀經》說:"佛法初門,即數息觀,以世間人皆貪著身,未能忘身守意,心多散亂,故佛法初門,教修數息觀。"《解脫道論》說:"數息是世尊所稱嘆。"它的修法是初入坐時可數自己的呼吸,呼吸一次就計一個數,從"呼"計數也可以,從"吸"計數也可以,從一數至十,數完了,再從頭由一數起。
二、繫心臍下。經過相當時間的數息之後,思慮漸趨恬靜,這時可放棄數息,將注意力集中於臍下小腹,眼雖閉著,但眼光須內視小腹。智者大師《釋禪波羅密法門》說"若繫心臍下,臍是氣海,繫心在臍能除眾病。"其原因是注意臍下,深長細遠的呼吸,不但有強健肺部的功能,並具有寧靜神經的作用,智者大師又說:"下著安心(即是繫心臍下)令息微微然,息調則眾患不生,其心易定。"這是心息相依,其法存心於聽息之出入,但不是有聲可聽,一有聲,息就粗浮.當耐心潛神地輕輕微微傾聽若存若亡的息,這樣一來就愈微愈靜。
三、凝心。靜坐注意臍下,使心息相依,倘心息不忘,就不能入定。心息相依,經過一個時期,心便凝然。智者大師說"但凝其心,息諸亂想,即是修止,名凝心止。"
以上所說的修定三個階段,並不是機械地排定次序的,倘靜坐功夫純熟。一入坐便可繫心臍下,可把數息這階段取消。
坐畢出定,將起時,先想氣從全身毛孔放出,須放數次,倘不做這種觀想,下次坐時就會感到身心煩躁不安,這點不可忽略。氣放出後,可搖動身體,屈伸兩臂,再用兩手掌互相摩擦,使手掌發熱,搓兩眼,然後放足,以手按摩足部,緩緩起立。
打坐六個要點
1,一切放下
戀著世間事物放不下,有什麼用呢?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緣合成,無有實體,猶如過眼雲煙,虛而不實,求不得,拿不走。即連各位自己的身體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東西就可想而知了。
2,心念耳聞
這是修心密的要訣,對入定開悟,關系非常重大,所以再三提示大家,要毫無折扣地照之實行。人的妄念動慣了,不專心致志地傾聽持咒的心聲,把意根攝住,妄念息不下來,妄念不息何能入定、開悟?所以必須心念耳聞,一個字一個字從心裡念出來,耳朵聽得清清楚楚,才能攝住意根不起妄念,而漸漸入定。
3,念起即覺
念頭來時,要能看見,如果看不見就跟著它跑了,一跟念跑,就妄念紛飛不能入定了。所以要念起即覺,既不隨之流浪,也不壓制不起,只不理睬它,提起正念,一心持咒,妄念自然化去而安然入定。
4,按時上座
每天按時上座,養成習慣就容易入定,最好早上打坐,凌晨更好。坐時不要急於入定,心情平和地以一種平常心安然入座,不急不緩地從容持咒,既不要求入定開悟,更不妄求神通。以要求入定、開悟、發神通等的一念即是妄心,此心一起,即障自悟門,非但不得開悟,而且不能入定。
5,下座觀照
把打坐中的靜定功夫推廣到日常動用中去,在行、住、坐、卧當中冷冷自用;綿綿密密地觀照,一切無住,既不讓境界拉著跑,也不隨妄念流浪。
6,心量廣大
修道人心量不能小,要寬宏大量地容納一切,縱然別人對我不好,我對他還要更好,沒有絲毫愛、惡、喜、厭的觀念。隨緣隨份地做一切善事,時時處處瀟灑自在,沒有患得患失之心,亦無毀譽成敗之念。這就是最大的神通。
記住這六點,照之修行,決定能打開本來,親證佛性。做好這六點,絲毫不懈,保證能圓證菩提,得大成就!
㈩ 初學者打坐的正確方法
初學者打坐的正確方法
初學者打坐的正確方法, 古人們通過這種打坐入定的方式來鍛煉自己的身心,,打坐是一項有益身心的動作,但是很多初學者在打坐的時候經常會有腿麻的情況,以下初學者打坐的正確方法。
一、打坐姿勢的原則
全身端正、內部舒松,防止強直和松垮。具體的打坐姿勢可分為三種,即自然盤坐、單盤和雙盤。但採取雙盤打坐為好,而且要求至少能連續打坐三、四個小時以上。因為只有久坐方能入禪,短時間打坐不可能使人進入深度的入靜和入定狀態。當然要達到這個要求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打坐的訓練應先從自然盤坐練起,逐步過渡到單盤,最後實現長時期的雙盤。
二、打坐的姿勢要求
打坐的姿勢要按要求做得標准,否則容易對身體發生傷害。標准姿勢應當是:軀干端正,微收下頜,含胸挺背,微收小腹;二目微閉或露一線光;輕閉口,舌尖輕頂上齒齦,兩上肢自然下垂,沉肩垂肘,雙手結印,一般為三摩地印,放於雙腿之上、小腹之前,面含微笑。
三、打坐環境要求
打坐地點最好選一靜室。室內要求乾燥通風,陽光充裕,空氣新鮮,安靜潔凈。打坐可以在鋪有棉褥的硬床上,也可以在地面的蒲團上。打坐前要做好如下准備工作:
(1)更換室內空氣,
(2)密封門窗.防止賊風侵襲,
(3)懸掛窗簾,使室內光線微暗,
(4)排盡大小便,
(5)穿著舒適,寬衣解帶,
(6)防風防寒。在肩背和膝蓋部位最好蓋上毛巾被,
(7)鎖緊房門,防止人獸突然闖入驚動。
四、延長打坐時間的方法
打坐的基本功修煉是十分艱苦的,一般沒有三年五載是達不到要求的。在修煉時切不可操之過急,拉傷肌肉,或疲勞過度造成禪病。打坐過程中會產生酸痛麻木的各種不舒適感覺,有時甚至痛苦難忍。在打坐時,常採用一些減輕痛苦延長打坐時間的方便法門。這些方法主要有:
1、轉移注意力法。邊打坐邊聽一些優美的音樂,一邊打坐一邊敲擊木魚,一面念聖號、數念珠,
2、調息導引去邪法。人體的酸麻脹痛感覺其生理原因是體內產生了一種叫做疲勞素(氣功稱之為邪氣)的物質。
五、注意事項
1、初學者可先進行自然盤坐練習。每天專修1—2小時,平時有條件時都最好保持盤坐姿勢。如此訓練半年數月,待到可連續堅持幾個小時而不覺腰腿十分痛苦時,便可改為單盤姿勢訓練。左右兩腿要輪流練習,待到單盤打坐可以堅持幾個小時而不覺十分痛苦時,便可進行雙盤訓練了。當雙盤也能堅持幾個小時時,打坐功夫才算修煉成功。
2、在打坐時只要能排除疲勞素,就可消除或減輕痛苦感。採用調息導引法可達到目的`。所謂調息引法就是:隨著深呼吸的節律,意念將邪氣從痛苦點引導出體外。一般採用從雙腳的湧泉穴將邪氣排出。調息導引法的另個作用是,疏通了全身,尤其是雙腿的經絡。
3、每次打坐訓練完畢一定要注意認真收功,否則極易留下禪病。收功的主要方法是:雙手摩擦生熱,用雙手上下摩擦臉面,用手輕輕拍打頭頂和太陽穴,然後全身拍打幾遍,認真按摩脊椎,尤其是腰椎部位,直到不痛為止,最後在地上走動5分鍾。
打坐腿不麻的訣竅
打坐腿發麻多是因為打坐姿勢不正確或者打坐時間過長,導致腿部氣血不暢通引起的,這種情況在初學者是很常見的,也是很難避免的,建議可以在打坐之前先進行一段准備活動,如腿部拉伸、扭腰、膝關節、踝關節運動等,這樣可以使身體各個關節活動開來,加快血液循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打坐腿麻的情況。
另外,打坐出現腿麻的情況隨著長期練習,就會慢慢改善,到最後就不會發生這種情況了。
打坐腿麻怎麼辦
打坐出現腿麻時不要硬抗,否則反而會損傷身體,建議可以停止打坐,起來活動活動,或者用手按摩一下小腿,讓腿部血流通暢後就可以緩解腿麻的情況。
如果腿麻的症狀不是很明顯,也可以適當改變姿勢,如:雙腿盤改為單腿盤,這樣也可以幫助緩解腿麻的情況。
打坐多長時間合適
初學者一次打坐時間不宜過長,建議在半個小時以內,盲目追求打坐時間反而會得不到應有的效果,但是,打坐時間短的可以增加打坐次數,可以一天打坐3次;
過了初學階段之後,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適當增加打坐的時間,長期練習的人一次可以打坐1-2小時左右。
打坐的正確方法
1、雙足跏趺,也就是說兩足交叉置於左右股上,雙跏趺坐重心穩定有利於身的放鬆和長時間靜坐,雙足交盤使血液流動大大減緩,最大限度降低新陳代謝速度,便於入靜。
2、脊直、肩張,脊椎的每一錐體如珠算珠子疊豎一般自然正直,兩肩應舒張但不挺胸,上半身便處於自然松直的狀態。
3、手結錠印於臍下,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鬆置於腿上,保持兩肩平衡。
4、頭中正,頭不俯仰不歪斜、下頦微內收,雙眼微閉兩眼半開,以能見體前三米左右的距離為宜。
打坐的好處
1、推動血液循環系統
打坐的情況下身體處在放鬆的情況,身體內的經脈不容易遭受外力作用的擠壓,能夠 使本身的氣血順暢,能夠 合理地推動身體的血液循環系統。
2、連通經脈
打坐的情況下全部身體全是處在極其放鬆的情況,身體上的關鍵經脈絕大多數都不容易遭受外在的乏力擠壓。針對身體的氣血運作是很有益的,也有益於連通身體上瘀堵的經脈,能夠更好地讓身體的氣血順暢。
3、緩解心身
習慣性的開展打坐能夠 做到一個非常非常好的緩解心身的實際效果,很有可能目前很多人的壓力都十分大,常常會非常容易使本身造成負面信息消沉的心態,適度的開展打坐還可以解決工作壓力給本身產生的不良影響,趕走心煩,收獲快樂。
4、聚集動能
打坐時盤坐而坐能讓身體迅速聚集動能。打坐時必須兩腿盤腿,兩手當然放鬆放到腿上。這時身體處在合閉情況,降低卡路里消耗和蒸發,能為身體堆積動能和深謀遠慮。
5、健脾養胃和養心肺功能
在打坐時兩腿盤腿立身氣沉丹田,這時血夜會在腰腹聚集,做到補腎壯陽實際效果,另外也可以推動消化道腸蠕動,排出來身體內毒素和廢棄物。中醫學覺得氣沉丹田,能肅降心肺功能和腸胃虛熱,有利於氣血下滑。換句話說打坐能做到補腎壯陽健腦和養心肺功能健脾養胃作用。
6、清除抑鬱症
當代過度喧鬧和五彩繽紛,許多年青人會覺得到焦慮情緒和心浮氣躁。能夠 根據打坐的方法來維持平心靜氣,防止遭受人世間瑣碎的紛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