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五苓散的配方與治療
豬苓十八銖[12g]去皮 澤瀉一兩六株[20g] 白術十八銖[12g] 茯兄察苓十八銖[12g] 桂枝半兩[8g]去皮 主治 1.治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缺塵隱微熱消渴者,此湯主之。 2.及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 3.及傷寒痞滿,服瀉心湯不解,渴而煩躁,小便不利。 4.通治諸濕腹滿,水飲水腫,嘔逆泄瀉,水寒射肺,或喘或欬,中暑煩渴,身熱頭痛,膀胱積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痰飲伏廳濕瘧,身痛身重。
㈡ 失眠治療法的中醫治療
失眠是臨床多發病,是指不充分的睡眠或不完全的睡眠,屬於中醫學「不寐」 范疇。中醫治療失眠有獨特優勢,本文從診斷標准、病因病機、辨證分型、其它方法治療等幾方面對國內臨床對失眠的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失眠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隨著社會各種壓力的增加,發病率越來越高。其臨床表現不一,包括難以入眠,睡後易醒,醒後難以再入睡,早醒,睡眠不深,甚至有時徹夜不眠。屬中醫學「不寐」范疇。現代醫學對本病治療多以鎮靜安眠為主,但有一定的副作用,中醫葯治療有獨特優勢,療效較好。 周仲瑛認為:郁、瘀、痰、火是引起失眠的主要病理因素,從病位分析,五臟皆於失眠有關,但其主要病位在心、肝。麻應富從臟腑、陰陽、痰瘀、情志四個方面論治失眠,臟腑論治細分為心、肝、脾胃、腎四個方面[3]。周平安認為:睡眠雖然由心神所主,但與中焦諸臟腑密切相關,尤其與膽腑關系密切。王新陸認為失眠的病機關鍵在於陰陽失調,腦神逆亂。
辨證分型:張懷亮根據其臨床經驗,將失眠概括為兩大證型:
①實證:肝陽熾盛、心神被擾型,治以清肝泄熱、鎮心安神,方以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葯用:柴胡12g,梔子10g,龍膽草12g,黃連10g,黃芩9g,當歸9g,生地黃9g,半夏9g,白芍9g,生龍骨 30g,生牡蠣30g,磁石30g,合歡花15g,夜交藤20g,甘草6g。
②虛證:肝腎陰虛、心神失養型,治以滋補肝腎、養心安神 ,方以黃連阿膠湯加味治療。葯用:黃連9g,黃芩12g,阿膠12g (烊化) ,白芍10g,酸棗仁20g,五味子9g,生大黃6g,清半夏12g,合歡花20g,夜交藤 20g,生龍骨30g,生牡蠣30g。
李海聰將失眠分為四個證型:
①瘀血內阻、心神被擾型,治以活血化瘀、理氣安神,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葯用:柴胡20 g,枳實15 g,赤芍20 g,白芍20 g,生甘草20 g, 桃仁10 g,紅花10 g,當歸15 g,川芎18 g,生地黃15 g,熟地黃15 g,川牛膝10 g ,桔梗15 g,石決明30 g,酸棗仁30 g,珍珠母15 g,香附12 g,合歡花10 g,浮小麥30 g,大棗5 枚,遠志15 g,梔子10 g,琥珀粉3 g。
②氣血虧虛、心神失養型,治以補益氣血、養心安神,方用歸脾湯加味,葯用:黨參15 g, 炒白術15 g,生黃芪20 g,當歸15 g,茯苓30 g,生甘草10 g,遠志10 g, 酸棗仁15 g,木香10 g,龍眼肉15 g,大棗 10枚,浮小麥30 g,香附12 g,合歡花10 g。
③腎陽不足、心神不安型,治以補腎溫陽、潛陽安神,方用腎氣丸加減,葯用:炙附片 6 g,肉桂 4 g,熟地黃15 g,澤瀉15 g,茯苓 30 g,山茱萸15 g,懷山葯15 g,牡丹皮10 g,川牛膝10 g,桔梗15 g,磁石20 g,煅龍骨30 g,煅牡蠣30 g,珍珠母15 g,香附15 g,合歡花12 g,酸棗仁40 g,遠志15 g,石菖蒲15 g,紫石英15 g,丹參30 g 。
④陰虛火旺、心神不寧型,治以滋陰降火、益氣養血,方用當歸六黃湯加味,葯用:當歸15 g,生地20g 熟地黃20,生黃芪15,黃柏10,黃連10 g,黃芩10 g,山茱萸15 g,知母15 g,龜甲20 g,鱉甲20 g,石決明30 g,磁石20 g,煅龍骨30 g,煅牡蠣30 g,香附12 g,合歡花10 g,酸棗仁40 g,阿膠10 g(烊化),百合15 g,茯苓30 g。
顧寧將失眠分為六個證型:
①氣陰兩虛型,治以益氣益氣養陰安神 ,方用生脈散合酸棗仁湯加減,葯用:太子參12g、麥冬 15g、五味子10g、酸棗仁10g、知母10g、川芎10g、茯苓12g、 夜交藤 30g等。虛煩者加用百合 20g ,紫貝齒 15g ;面部烘熱者加用功勞葉 12g、 白薇 12g ;盜汗、自汗者加用浮小麥 10g ,癟桃干10g ,糯稻根10g ;日久出現舌質紫黯血瘀之象者,加用景天三七 15g。
②瘀血內阻型,治以活血化瘀安神,方用桃紅四物湯為主加味,葯用:桃仁10g ,紅花10g ,生地12g ,赤芍12g ,當歸10g ,川芎15g ,夜交藤30g ,合歡皮 20g ,景天三七15g ,酸棗仁10g ,柏子仁10g等。胸悶者加用炒枳殼 10g ,鬱金 10g ;胸痛甚者加用紫丹參15g 。
③脾虛濕阻型,治以健脾利水安神,方選五苓散為主加味,葯用:炒白術10g ,澤瀉12g ,豬苓12g ,茯苓12g ,陳皮10g ,法半夏10g ,夜交藤30g ,茯神 10g等。腹脹者加用大腹皮 12g ;納呆者加用炒山楂 10g ,神曲 12g ,麥芽 12g ;若水飲化熱者加用丹皮 15g。
④飲食積滯型,治以和胃潤下安神,方用麻子仁丸為主加減,葯用:麻子仁10g ,炒枳實10g ,陳皮10g ,法半夏10g ,酸棗仁 10g ,炙遠志 12g ,柏子仁 10g 等。伴口乾者加用太子參12g、大麥冬12g ;脘痞甚者加用枳實15g、萊菔子15g ;飲食積滯者加用炒山楂10g ,神曲12g ,麥芽12g 。
⑤肝陽上亢型,治以平肝潛陽安神,方用天麻鉤藤飲為主加減,葯用:天麻 10g、鉤藤12g、桑葉10g、滁菊花10g、炙遠志15g、酸棗仁10g、夜交藤30g、合歡皮 20g 等。眩暈、頭痛甚者,加用珍珠母15g、羅布麻葉12g、牡蠣 15g ;伴有耳鳴者加用枸杞15g ;陽亢化熱出現口乾口苦者 ,加用苦丁茶 12g ;心煩、胸悶者,加用炒黃連3g ,鬱金10g ;腰膝酸軟者,加用炒杜仲15g ,制首烏15g。
⑥心火上炎型,治以清心祛火安神法,方以蓮連湯為主加減:蓮子心 6g ,炒黃連 3g ,五味子 10g,熟棗仁 10g ,夜交藤 30g ,合歡皮 20g ,百合 20g ,紫貝齒 15g。
3.基本方加減治療:李剛等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味(柴胡12g,制半夏9g,黃芩9g,生曬參9g,乾薑3g,大棗4枚,生龍骨30g(先煎) ,煅牡蠣 30g (先煎) ,生鐵落 20g,茯苓15g,桂枝15g,大黃5g)。心火熾盛者加梔子 12g,竹葉 15g,夏枯草 12g;肝鬱化火者加龍膽草 6g,黃連 6g,香附6g;痰熱內擾者加竹茹12g,陳皮12g,知母 12g;陰虛火旺者加生地15g,白芍15g;牡丹皮15g;心脾兩虛者加白術15g,黃芪15g,炙甘草 9g;心膽氣虛型酸棗仁30g,遠志12g,太子參 15g。治療30例6型失眠,痊癒 (36% ) ,顯效(46% ) 。
姚黎用安神定志湯(太子參 15 g, 酸棗仁 30 g,五味子 15 g ,當歸 10 g ,川芎 6 g, 生地黃15 g, 建曲10 g, 茯苓15 g ,生龍齒 15~ 30 g, 珍珠母 15~ 30 g)治療100例失眠,有效率(96%)倪志堅等用酸棗仁湯加減(酸棗仁 20g, 知母 15g, 茯神15g , 雲黃連10g ,龍骨 20g ,牡蠣 20g ,當歸 15g ,生地黃 15g ,白芍葯 15g, 甘草 10g)治療82例失眠,有效率(98%)
自擬方加減 :施金鳳以安神湯(黃芪25g,酸棗仁 20g,當歸 15g,雲茯苓 12g,枸杞 20g,山萸肉12g,五味子 12g,柏子仁 15g,甘草 6g)。心脾兩虛,加黨參 15g,夜交藤 20g,白術12g。心腎不交,加黃柏 15g,知母 12g,磁石 20g 。痰熱內擾,加遠志 15g,竹茹 12g,法半夏15g 。肝火擾心,加黃芩20g,山梔12g,合歡皮15g。治療失眠96例,平均有效率為(88.5%)。
辛榮柏等以養血安神湯加減(柴胡、白術、姜半夏、茯苓、當歸、鬱金、生梔子、黃芩、黃連、黨參、丹參、炒酸棗仁、遠志、夜交藤、鉤藤、生龍骨、桂枝、夏枯草、五味子),治療失眠46例,有效率(95.6%)。
㈢ 五苓散詳細資料大全
五苓散,中醫方劑名。為祛濕劑,具有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之功效。主治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泄瀉。舌苔白,脈浮或浮數。臨床常用於治療急慢性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腫、急性腸炎、尿瀦留、腦積水等屬水濕內停者。
㈣ 五苓散是一什麼中葯有什麼功效嗎
五苓散出自《傷寒論》。是由豬苓、澤瀉、白術、茯苓、桂枝五味葯物組成。它是利水滲濕劑,有濕陽化氣之功。傳統用於外有表證、內停水濕、頭痛發熱、煩渴欲飲,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等證。經當代臨床又擴大了新的用途。 急性黃疸型肝炎:發熱,納少,乏力,惡心嘔吐,肝區疼痛,尿短色黃,皮膚及鞏膜黃染,舌苔黃厚膩,舌邊尖紅,脈細滑。肝功能試驗異常,B超檢查多為蜜集微波。頌歲凱用五苓散(湯)去桂枝,加菌陳30~50克,黃芩、佛手、焦蘭仙各10克,反藍根、丹參各15克。 消渴:自覺煩渴,雖大量飲水,而渴難消解,飲後即尿,小便微急,小便清白如水,汗出溱溱,心悸,心下痞,頭昏且肢軟無力,失眠多夢,飲食尚佳,舌淡。邊有齒痕,苔白膩而粗糙,脈濡數。三大常規血糖,尿糖、甲狀腺功能測定、頭顱攝片均無異常。用五苓散(湯)加甘草10克,生薑10克,大棗12枚、水煎服。如果渴甚加沙參、海蛤粉;心煩懊惱加牡丹皮、梔子;腹脹加厚朴。 痰飲;雀鍵寒熱咳喘,痰多稀白,胸脅脹滿,面目下肢浮腫,目眩,心悸,舌苔白滑,脈弦滑,重按無力。用五苓散(湯)加半夏6克,陳皮、甘草各5克,大棗5枚,水煎服。咳喘大減,咯痰不爽者,加杏仁10克。 慢性充血性心衰:心悸眩暈,胸脘痞滿,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腫,渴不欲飲、惡心吐涎,舌苔白滑,脈弦滑。用五苓散(湯)去桂枝,加葶藶子6克,黨參15克,麥冬10克,五味子、車前子各6克,水煎服。心血瘀阻型,症見心悸不安、胸悶不舒、心痛時作、唇甲青紫、舌質野喚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代,可用五苓散(湯)加雞血藤、鬱金、紅花、赤芍、丹參、附子、生薑、木通、車前草。 冠心病;體型肥胖,胸悶氣短煩躁,體重超過正常值,舌苔白膩,脈滑。膽固醇、β脂蛋白、三酸甘油酯升高,心電圖示冠心病徵象。豬苓、茯苓、澤瀉各30克,白術60克,桂枝18克,研為散劑,每次服3~6克,早晚各服1次,溫開水送下。戒除煙酒,少吃厚味,並配合鍛煉身體。 菌群失調所致慢性腹瀉:腹瀉發復發作,時瀉時止,每天次數不等,黃綠色或蛋花湯狀水樣便。水谷混下,小便少而黃,不思食,面色萎黃,倦怠神疲,舌質淡,苔薄黃。大便檢查,白細胞少許,塗片革蘭氏陽性球菌明顯增多,革蘭氏陰性桿菌減少,長期服抗生素無效。用五苓散(湯)去豬苓加薏苡仁、陳皮、甘草水煎服。 尿瀦留:膀胱區脹痛,觸痛明顯,表情痛苦,小腹脹滿,小便涓滴不出,舌紅,苔薄潤,脈沉緊。用五苓散(湯)加烏葯、酒制大黃、地龍各10克,水煎服。重用澤瀉、豬苓、茯苓各20克。 水腫:浮腫,小便不利,腹脹,納呆,便溏,舌淡,苔白滑,脈濡緩。尿常規有腎炎改變。用五苓散(湯)加蒼術10克、厚朴5克、生薑2片、大棗5枚。水煎服。 眩暈:頭暈眼花,視物旋轉,有天旋地轉之感,頭重如裹,耳鳴如蟬,嘔吐涎沫,時而大吐,苔白膩,脈弦。用五苓散(湯)加半夏、赭石各15克,陳皮、甘草各10克,水煎服,病癒後,斷以補中益氣湯調理。
㈤ 五苓散配方
方劑名:五苓散,出自《傷寒論》
組成:豬苓去皮,十八銖( 9g)澤瀉一兩六銖(15g)白術十八銖(9g)茯苓十八銖(9g)桂枝去皮,半兩(6g)
用法: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如談出愈,如法將息。現代用法:共為細末,每次6g,每日3次,服後多欽開水,汗出愈。或作湯劑,水煎服。
功效: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
1、外感風寒,水濕內停證小便不利,頭痛發熱,煩渴欲飲,甚旁局或水入即吐,苔白,脈浮。
2、水濕內停之水腫,泄瀉,小便不利。
3、痰飲內停證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
方解:運橡讓本方證為膀胱氣化不利,水蓄下焦所致。本方原治太陽表邪未解,內傳太陽之腑,以致膀胱氣化不利,遂成太陽經腑同病之「蓄水證」。外有太陽表邪未解,故發熱頭痛,苔白脈浮;邪熱內傳膀胱,氣化失常,則小便不利;因水蓄不行,津液不布,而煩渴飲水;由於水蓄於內,不得輸布,故水人即吐,即為「水逆證」。
水濕內停,泛溢肌膚,則為水腫;水走腸間,而為泄瀉;氣化失常,則小便不利;水飲內停,亦可成為痰飲證,痰飲內停於下,故臍下動悸;痰飲上逆,則吐涎沫;氣化不利,阻礙清陽,故頭眩;痰飲凌肺,則短氣而咳。以上所治雖臨床表現不一,但病機都是膀胱氣化不利,水濕內停,主證為小便不利。治宜利水滲濕,通陽化氣,兼解表邪。
方中重用澤瀉,利水滲濕,為君葯。茯苓、豬苓甘淡利水,健脾滲濕,共為臣葯。白術健脾祛濕;桂枝助陽化氣,解表散寒,共為佐葯。五葯合用,使水行氣化,表解脾健,蓄水留飲自除。
㈥ 茯苓讓她睡了一個好覺,茯苓可以治療失眠哦
有一位粉絲,說自己最近總是心神不寧的,睡不好覺,建議她用五十克茯苓煎水喝,睡前服用。沒想到當晚就睡了一個好覺,她說,很喜歡茯苓這種淡淡的味道。
茯苓治療失眠在《神農本草經》裡面說得很清楚哦,說茯苓可以清心安神,心的神明就是神,神不安自然睡不著了。茯苓這種寄生在松樹根下的菌類本身就有一種鎮靜的作用,另外它可以通過利水的方式把心火利掉,心安了,神定了,自然就睡好了。你看醫聖張仲景治療失眠的千古名方酸棗仁湯裡面就有茯苓。用茯苓治療失眠一定要買茯神,茯神就是茯苓的根部。
入睡困難是失眠的主要表現,本病原不難治,但頑固失眠、入睡困難、經年不愈者,或徹夜不能入眠者,或依賴西醫鎮靜安神葯物維持入眠者,皆屬難治之證。一張姓男患者,年45,患失眠2年余,入睡困難,經常熬到後半夜2-3點方能入睡,伴健忘頭昏,思慮重重,煩躁心悸,脈象弦細,為心肝血虛之證,用酸棗仁湯加減,效不顯,患者自謂曾服類似葯物,初覺有效,後漸漸效用減少。遂在前方基礎上,把茯苓加量至60克,患者當晚即可安眠。又一男性患者,多年失眠,徹夜不能入睡,靠氯硝清慎西泮、米氮平鎮靜,仍需2小時方能勉強入睡,如果超過兩小時仍不能入睡,則需要再加用1片艾司唑侖,白天則神疲乏力,頭昏心悸。囑其停用全部西葯,做好一周不能睡眠的心裡准備。疏方如下,茯苓60,遠志9,清半夏15,苡米30,炒棗仁30(打碎先煎)。患者最初三天,徹夜不能入眠,服用一周,漸可安寐,後以養血安神葯調理,痊癒。
經曰「陽入於陰則寐,陽出於陰則寤」,失眠入睡困難一證,人皆以為或陰血不足,或陽熱內擾,導致陽不入陰所致。殊不知痰阻經絡,陽氣如何行入陰血,陰陽豈能交融?方中重用茯苓化痰利水,以通心之陰陽;遠志化痰,以交通心腎;半夏化痰,以交通營衛;以苡米代秫米,安脾胃以斡旋;用棗仁者,一者可安入陰之陽,二者可防痰葯傷陰。俾痰濕得去,陰陽暢通,覆杯即可安卧矣。愚治失眠入睡困難,主張先通陰陽之路,後調陰陽之偏,臨床恆用此方為先導,療效倍增,名之為「茯苓安神湯」。俾陰陽得通,再視其盛衰而調之,若肝火者,宜合用龍膽瀉肝湯;肝鬱者,宜合用加味逍遙散;痰熱擾心者,宜合用黃連溫膽湯;陰虛內熱者,宜合用酸棗仁湯、黃連阿膠湯;氣血兩虛者宜合用炙甘草湯;血瘀者,宜合用血府逐瘀湯。
茯苓,《神農本草經》上品,味甘平,功善利水燥土,瀉飲消痰,除濕之聖葯也。《本經》原文:「味甘平。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茯苓之種種功效,究其根本,在「利小便」三字。仲景方「五苓散」、「苓桂術甘湯」、「真武湯」、「茯苓甘草湯」、「小半夏加茯苓湯」等,皆主治水氣為患。《淮南子》雲「 千年之松,下有茯苓」,松下有茯苓之處,雨後很快乾燥,與周邊迥然不同,答滾敬此為古人采茯苓之訣竅,可見茯苓利水滲濕之天然物性。茯苓治失眠,人皆以為其有養心安神之效,實則非也。概心與小腸互為表裡,茯苓善「利小便」,是以可除心經痰飲,痰飲消則心竅通,陰陽暢通無礙,而後可安寐,此與半夏治療不寐之理略同。
茯苓治失眠,非大劑不能起效。福建范桂濱先生發表《大劑量茯苓治療不寐24例》一文,單用茯苓50克,水煎服,停用一切鎮靜劑,療效顯著。愚在臨床反復驗證,以茯苓為主治療失眠,多從30克起用,逐漸增加劑量,療效也隨之增加,最高曾用到120克。也可茯苓、茯神各半使用。
「茯苓安神湯」治失眠而兼有心悸、眩暈、小便不利等水飲證者,尤效。黃煌教授經驗,使用茯苓,可不問體型胖瘦,但須查舌。其人舌體多胖大,邊有齒痕,舌面較濕潤,成為「茯苓舌」,胖人舌體大,固然多茯苓證,瘦人見舌體胖大者,茯苓證更多見。
愚治失眠,凡依賴西醫鎮靜安神葯物維持者,皆囑其徹底停用西葯,做好一周不能睡眠的心裡准備,只服用中葯,名為「快刀斬亂麻」法。停用西葯是失眠患者的主要訴求之一,茯苓是最重要的停葯修復葯物,古有記載。《診余集》載:孟河有一人,面黃,腹膨足腫,喜服葯,每日服葯一劑,方能安寐,無論寒熱攻補之劑,服之皆宜。後孟河賈先生診之,用茯苓八兩,桂枝一兩,煎湯十餘碗,令其欲飲則飲,欲溲則溲,必一夜服盡。溲出如屋漏雨,色兼紅紫,而腹膨足腫俱消,再服異功散等健脾之劑,而病豁然。諸醫不解,問之,賈先生曰:此葯積也。問用茯桂何備咐意?賈先生曰:病積在腑,葯為無形之積,當洗其腸胃,滌而去之,並非奇法也。
㈦ 五苓散醫案兩則
五苓散可以利水滲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