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刮痧的手法和順序
刮痧的手法和順序
刮痧的手法和順序,刮痧是以中醫經絡腧穴理論為指導,通過特製的刮痧器具和相應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質,在體表進行反復刮動、摩擦,下面給大家分享刮痧的手法和順序。
正確的刮痧方法,要選擇合適的刮痧板,根據所治療的目的來選擇。刮痧之前注意局部皮膚的清潔,選擇合適的刮痧介質、刮痧精油,具有活血止痛的葯油,如紅花油、活絡油或者乳膏等。刮痧的方向從頸部到背部,上肢再到下肢,胸部從內到外進行刮拭。
痧是體內疾病在體表的特殊表現。刮痧是在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施以刮的手法,使皮膚出現片狀或點片狀瘀斑或出血,以達到調整機體、恢復生理狀態、克服病痛的外治法。現代醫學認為刮痧、出痧的過程是一種血管擴張,漸至毛細管破裂、血液外溢、皮膚局部出現瘀血斑的現象。有經驗的施術者,會區分痧的顏色及形狀,而判斷病邪之狀況。
後頸與背部的刮痧,自頸椎颳起,經胸椎第一椎至尾骨,分兩段刮完。刮左、右肩膀筋,先左後右。刮膀胱經俞穴,自大杼至腰部,即距督脈左、右各一寸五分處。以膀胱經為中心,由里向外斜刮,從肩膀筋以下至腰部約刮五至七條斜線,間距以肋骨為准。切勿做地毯式全面刮痧。
刮拭時用力要均勻、適中,力道應由輕漸重,不可忽輕忽重,同時以能耐受的力道為限,而刮拭的面積盡量能拉到最長。刮痧方向,刮痧力量應為單方向用力,回程不刮。
應該怎樣刮痧才正確呢?
1、刮痧順序:充分暴露刮拭部位,在皮膚上均勻塗上刮痧油等介質,刮痧的手法及操作的順序,按身體的'部位,依序為頭頸部、背部、胸部、手部、腹腰部及腿部。
2、刮痧力量:刮拭時用力要均勻、適中,力道應由輕漸重,不可忽輕忽重,同時以能耐受的力道為限,而刮拭的面積盡量能拉到最長。
3、刮痧方向:刮痧力量應為單方向用力,循經絡刮拭,遇痛點、穴位時重點刮拭,以出痧為度。回程不刮。
4、刮痧角度:刮痧器具與皮膚間的角度以45度為宜,不可成推、削之勢,刮拭方向應由上而下、由內而外,並保持同一角度,每個部位刮20次左右。
5、刮痧頻率:刮痧頻率與療程,則依疾病性質及患者體質狀況而有所不同。每次刮拭的時間,以20至30鍾為宜。初次刮痧時間不宜過長,且手法不宜過重,第二次使用刮痧療法的時間,應間隔1至2周。
刮痧後,需休息片刻,約15分鍾,且注意不要受涼,如有出汗現象請立即拭乾,並需補充溫開水或姜湯,切忌飲用冰水,以利體內之新陳代謝。刮痧期間,若有短暫體溫增高的發燒現象乃屬正常,這是因為體內潛伏的病菌正與白血球在進行對抗,但須注意觀察,以防病情變化。
刮痧是以中醫經絡腧穴理論為指導,通過特製的刮痧器具和相應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質,在體表進行反復刮動、摩擦,使皮膚局部出現紅色粟粒狀,或暗紅色出血點等「出痧」變化,從而達到活血透痧的作用。因其簡、便、廉、效的特點,臨床應用廣泛,適合醫療及家庭保健。還可配合針灸、拔罐、刺絡放血等療法使用,加強活血化瘀、驅邪排毒的效果。
1、操作要點
(1)充分暴露刮拭部位,在皮膚上均勻塗上刮痧油等介質;
(2)手握刮拭板,先以輕、慢手法為主,待患者適應後,手法逐漸加重、加快,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宜單向、循經絡刮拭,遇痛點、穴位時重點刮拭,以出痧為度。
(3)可先刮拭背部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背俞穴循行路線,振奮一身之陽、調整臟腑功能、增強抗病能力;再根據病情刮拭局部阿是穴或經穴,可取得更好療效。
(4)刮痧後囑患者飲用溫開水,以助機體排毒驅邪。
2、用途
刮痧具有調氣行血、活血化瘀、舒筋通絡、驅邪排毒等功效,已廣泛應用於內、外、婦、兒科的多種病症及美容、保健領域。尤其適宜於疼痛性疾病、骨關節退行性疾病如頸椎病、肩周炎的康復;對於感冒發熱、咳嗽等呼吸系統病證臨床可配合拔罐應用;對於痤瘡、黃褐斑等損容性疾病可配合針灸、刺絡放血等療法;還適用於亞健康、慢性疲勞綜合征等疾病的防治。
3、注意事項
(1)刮痧後1~2天局部出現輕微疼痛、癢感等屬正常現象;出痧後30分鍾忌洗涼水澡;夏季出痧部位忌風扇或空調直吹;冬季應注意保暖。
(2)刮痧療法具有嚴格的方向、時間、手法、強度和適應證、禁忌證等要求,如操作不當易出現不適反應,甚至病情加重,故應嚴格遵循操作規范或遵醫囑,不應自行在家中隨意操作。
(3)有出血傾向、皮膚高度過敏、極度虛弱、嚴重心衰的患者均應禁刮或慎刮。
背部刮痧手法
背部刮痧通常由上向下刮拭。一般先刮後背正中線的督脈,再刮兩側的膀胱經和夾脊穴。肩部應從頸部分別向兩側肩峰處刮拭。用全息刮痧方法時,先對穴區內督脈及兩側膀胱經附近的敏感壓痛點採用局部按揉法,再從上向下刮拭穴區內的經脈。具體方法如下:
1、先刮督脈: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板身與皮膚傾斜45度,由上至下(大椎~骶骨)刮拭督脈,每個動作重復5~8次,直至出痧。
2、用刮痧板的角面分別刮拭與督脈緊鄰的華佗夾脊穴所在的經絡。
3、用方形刮痧板的一角刮雙側肩胛縫,刮痧板緊貼皮膚,力度均衡滲透。
4、刮膀胱經:先刮外膀胱經,後刮內膀胱經(內膀胱經在脊椎兩側各旁開1、5寸的位置,外膀胱經在脊椎兩側各旁開3寸的位置)。
5、向下斜刮肋骨縫:刮五條至六條肋縫即可(不可刮在肋骨上),以督脈為刮拭起點,刮至肋骨下為止。
每條刮拭部位都不要可以追求出痧,以所刮拭部位汗毛孔張開為宜。在背部的刮痧過程中,由於背部是人體比較大的反射區,所以在刮痧過的局部會出現痧斑黑紫的現象,這可能就是對應的臟腑功能、經絡出現了問題。
在實行背部刮痧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一些問題。背部刮痧時應避風和注意保暖,背部同一個地方只能刮一次,刮痧完之後要喝一杯熱水。背部刮痧是中醫學上的一種手法,中醫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把中醫繼承和發揚光大。
Ⅱ 專家:脾胃虛寒、經常上火的人如何刮痧
夏季是一年陽氣最盛的季節,《黃帝內經》悉游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之交,萬物華實。」意思就是,夏天三磨租個月,各種植物大都開花結果了,所以是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夏季氣候炎熱,也是人體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此時要順應自然,注意養生,對防病健身、延年益壽是大有裨益的。
【刮痧調理脾睜臘胃虛弱】
如果您的體力虛弱,一受涼就容易拉肚子,可嘗試刮督脈和膀胱經。
【家庭刮痧去火法】
可刮大椎穴和曲池穴。大椎穴位於最凸起的椎骨下凹陷處,曲池穴位於手臂肘彎和肘關節連線的二分之一處。
1.選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胃經的合穴,可調理脾胃、祛邪扶正;
2.選任脈的中脘、下脘穴,中脘穴是胃經的募穴,主治各種消化系統疾病;
3.選脾俞、胃俞、內關穴,可益脾健胃。
1.刮背部
沿足太陽膀胱經走行,由上至下分別刮拭脊柱兩側,重點刮拭脾俞、胃俞穴。
2.刮下肢前外側
沿足陽明胃經走行,重點刮拭足三里穴。
3.刮腹部
沿腹部中線由上而下刮拭,重點加強中脘、下脘穴的刮拭。
4.刮前臂內側
點揉或刮拭內關穴。
適用於情緒變化(如精神過度緊張)、飲食不規律、飽食後馬上運動、食辣過度、飲酒過多、進食難消化的食物情況導致的胃不舒服、胃痛者。
2
取穴:
天樞、足三里、上巨虛(均取雙側)。
治法:
用刮痧法中的補法,先刮天樞,再刮足三里、上巨虛至皮微紅充血為止。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
腹部術後腹脹。屢用效佳。天樞穴施術要避開手術切口處,可向左或右移開0.5寸處即可。
取穴:
脊柱兩側,檔培襪胸8至腰骶椎及其兩側,臍側區,下腹部,膝眼下。
治法:
用刮痧法。先在脊柱兩側(從大椎至骶4)輕刮3行,至泛紅為止,再重點刮胸8~12與腰骶椎及其兩側,用平瀉法共刮5行,至出現痧痕為止,然後刮臍側區、下腹部、膝眼下。每日1次。
主治:
腹脹或與腹痛並見。臨床屢用,均收到較好的療效。若配合敷臍則效果更佳。方葯可詳見《中葯鼻臍療法》。
取穴:
分2組:一為足三里、梁丘;二為上巨虛、三陰交。
治法:
用刮痧法。任選第1組交替使用。刮至出現痧痕為止。每日1次。
主治:
腹脹。屢用效佳。
3
1.患有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全身浮腫者不宜刮痧。否則血液循環加快反而會加重病情。
2.孕婦,孕婦最好不要刮痧,尤其是腰腹部,嚴重者會引發流產。
3.皮膚有潰瘍、斑疹等不明原因的包塊或膿腫不宜刮痧,否則會導致創口感染。
4.接觸性皮膚病傳染者忌刮痧,否則會導致傳染。
5.飽食、疲勞、醉酒者禁止刮痧,會導致虛脫等症。
6.眼鼻口耳等部位禁止刮痧,會使黏膜充血。
7.精神病患者不宜刮痧,會加重病症。
4
1.刮痧療法須暴露皮膚,且刮痧時皮膚汗孔開泄,如遇風寒之邪,邪氣可從開泄的毛孔直接入里,影響刮痧療效,而且易引發新的疾病。故刮痧前要選擇一個好的治療場所,空氣流通清新,並注意保暖,注意避風,夏季不可在有過堂風的地方刮痧。盡量少暴露皮膚。
2.選擇舒適的刮痧體位,以利於刮拭和防止暈刮。
3.刮痧工具要嚴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刮拭前須仔細檢查刮痧工具,以免刮傷皮膚。
4.施術者的雙手也應消毒。
5.刮拭前一定要向患者解釋清楚刮痧的一般常識,消除其恐懼心理,取得患者配合,以免暈刮。
6.勿在病人過飢、過飽及過度緊張的情況下進行刮痧治療。
1.刮拭手法要用力均勻,以能耐受為度,達到出痧為止。
2.嬰幼兒及老年人,刮拭手法用力宜輕。
3.不可一味追求出痧而用重手法或延長刮痧時間。出痧多少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一般情況下,血瘀之證出痧多;實證、熱證出痧多;虛行激證、寒證出痧少;服葯過多者,特別服用激素類葯物不易出痧;肥胖者與肌肉豐滿的人不易出痧;陰經較陽經不易出中賣痧;室溫低時不易出痧。
4.刮拭過程中,要經常詢問病人感受。如遇到暈刮,如精神疲憊、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惡心欲吐,出冷汗、心慌、四肢發涼或血壓下降、神志昏迷時應立即停止刮痧。撫慰患者勿緊張,幫助其平卧,注意保暖,飲溫開水或糖水。如仍不緩解,可用刮痧板角部點按水溝穴,力量宜輕,避免重力點按後出現水腫。對百會穴和湧泉穴施以瀉刮法。患者病情好轉後,繼續刮內關穴、足三里穴。
1.刮痧治療使汗孔開泄,邪氣外排,要消耗體內部分的津液,故刮痧後飲溫水一杯,休息片刻。
2.刮痧治療後,為避免風寒之邪侵襲,須待皮膚毛孔閉合恢復原狀後,方可洗浴,一般約3小時左右。
3.對於某些病情復雜危重的病人,除用刮痧治療,更應配合其他療法,諸如葯物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Ⅳ 脾胃濕熱刮痧應該刮哪裡呢求教專業人士
用邊緣光滑的湯匙、錢幣,蘸菜油少許,沿肩頸、脊背、胸前、脅肋、兩耐敬指肘臂、兩膝彎等稿物處,自上而下刮之,或在頸部及大小腹部軟肉處,用指蘸昌配清水攝之,以局部皮膚紅紫為度
Ⅳ 如何正確刮痧
刮痧順序:
刮痧的手法及操作的順序,按身體的部位,依序為頭頸部、背部、胸部、手部、腹腰部及腿部。
刮痧力量:
刮拭時用力要均勻、適中,力道應由輕漸重,不可忽輕忽重,同時以能耐受的力道為限,而刮拭的面積盡量能拉到最長。
刮痧方向:
刮痧力量應為單方向用力,回程不刮。 刮痧角度:
刮痧器具與皮膚間的角度以45度為宜,不可成推、削之勢,刮拭方向應由上而下、由內而外,並保持同一角度,每個部位刮20次左右。 刮痧頻率:
刮痧頻率與療程,則依疾病性質及患者體質狀況而有所不同。每次刮拭的時間,以20至30鍾為宜。初次刮痧時間不宜過長,且手法不宜過重,第二次使用刮痧療法的時間,應間隔1至2周。注意事項
建議刮痧後的身體調養,需注意以下事項:
1.刮痧後,病人需休息片刻(約15分鍾)且注意不要受涼,如有出汗現象請立即拭乾,並需補充溫開水(切忌飲用冰水)或姜湯,以利體內之新陳代謝。
2.刮痧期間若有短暫體溫增高的發燒現象乃屬正常,這是因為體內潛伏的病菌正與白血球在進行對抗,但須注意觀察,以防病情變化。
3.術後飲食調理上,禁食生冷、酸辣、油膩之食物,可以飲用清涼茶水(如淡鹽開水、荷葉茶、桑葉茶、菊花茶……等消暑飲品)有助清熱解暑,幫助情緒穩定、調養生息。
4.通常刮痧後的2至3天內,患處會出現疼痛感,這是正常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