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骨挫傷很久沒鍛煉,怎麼鍛煉恢復身體活力
因骨挫傷很久沒鍛煉,怎麼鍛煉恢復身體活力――建議到健身房咨詢教練。
2. 如何讓骨骼挫傷後良好恢復
2.1.1 運動療法:損傷後的康復鍛煉可以維持心血管功能及代謝的運動適應性,防止因停止訓練而引起的各種疾病,防止廢用性肌肉萎縮和骨與關節的變化【9】。運動鍛煉治療可以引起肌原蛋白中肌動蛋白的變化,改善肌肉力量,提高血清睾酮(ST)水平,使肌管增多(肌纖維再生活躍),從而促進損傷肌肉的恢復【10】。採用適當的功能恢復搏裂後不僅使肌肉損傷再復發的可能性減小,而且體力還可以得到進一步增強。但是恢復訓練時機的判定比較復雜,要依據傷肢基本功能的恢復情況,損傷的輕重程度及損傷與運動項目的相互關系來綜合考慮。不同強度訓練對肌肉恢復作用不同。周里【11】對拉傷腓腸肌的大鼠進基亮閉行了為期4周的游泳訓練,結果表明:肌肉急性拉傷後採用較小強度的訓練可使受損肌肉的修復在功能、形態結構等方面朝有利方向發展;當採用較大強度訓練或漸增中等強度訓練時,由於受損肌肉對其產生適應性變化,雖然使得肌肉極限強度、最大伸長量和斷裂能密度等主要力學指標性能明顯提高並部分達到拉傷前水平,但此時肌肉的彈性剛度指標明顯上升,肌肉的彈性明顯下降,對肌肉的再次損傷構成潛在威脅。不同訓練方法對肌肉恢復作用也有所不同。陸愛雲【12】對拉傷小腿三頭肌的大鼠進行牽張訓練、靜力訓練和跑台訓練。結果表明:牽張訓練對拉傷肌肉的收縮性能恢復有積極意義,對降低定時定載前負荷的應力衰減有明顯作用;跑台訓練在抑制拉傷肌肉收縮力消退上有一定作用,但未表現出訓練效應的累積,而表現出肌肉應力衰減的進一步降低;適量的靜力訓練對拉傷肌肉的功能性恢復有較好作用。另外,損傷早期大運動量訓練對肌肉力學特性會產生負面影響,但在損傷後期為恢復原有運動能力,則需要進行較大運動量的訓練。另外,康復訓練中新技術也不斷出現。等速運動技術是指用等速運動器械來測試與訓練運動系統傷病後的肢體肌肉功能的一種新型方法。等速運動技術的肌肉功能測試能提供多方面的定量資料並具有很好的准確性和可靠性,在肌力訓練上則有高效、合理和安全的優點。同時可提供較准確的肌肉功能評價指標,通過比較治療前後膝關節的肌肉功能,可對不同康復治療、矯形手術治療的療效進行客觀評價【13】。胡永善等【14】對膝關鍵蔽節半月板損傷術後有明顯肌力下降的患者進行不同速度的訓練,經4周10—12次的等速向心肌力訓練,患膝屈伸肌力明顯增加,下肢的功能也顯著提高。
3. 股骨頭病變的康復鍛煉護理方式有哪些
股骨頭壞死從膝部、腰部、大腿內側疼痛開始。股骨頭病變壞死疾病潛伏期長,發病早期症狀不明顯,多以疼痛為主,此時的疼痛並非發生在髖部,而是在腰部、大腿內側、膝部發生間歇性疼痛,活動室疼痛加重,休息時疼痛減輕。金冠醫院。這是因為股骨頭病變壞死發病早期壞死骨細胞形成後,可影響髖關節周圍股神經和閉孔神經兩組神經,通過神經傳導作用和脊髓節段的反射作用,就形成了大腿內側和膝部等部位的疼痛,隨著疾病不斷的演變,疼痛即會出現在髖關節,這也就標志著患者病情加重,治療的難度加大。股骨頭壞死可通過內旋鍛煉、外展鍛煉等緩解壞死,但患者還是需要治療。
4. 膝蓋受傷後有哪些適合的恢復性鍛煉
膝蓋受傷後推薦運動:
抬腿練習:平躺在床上,雙腿伸直,輪換著用力抬高,反復100次,可加強膝蓋軟組織的耐磨性。注意,不能雙腿同時抬起。
膝關節受傷後,靜養最重要,應至少保證4個月,只能進行日常的行走活動,也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恢復性運動,避免膝關節僵硬,以關節不覺得疼痛為宜。
膝關節是人體最易受傷的部位,並且還會牽連小腿肌肉、韌帶受傷。膝關節最多見的損傷主要有三種。
1、第一,軟骨損傷。多數人在初期適當休息就會使疼痛消失,不及時休息,反復運動,會加重疼痛,甚至影響運動功能。
2、第二,半月板損傷。一般無法自愈,甚至有明顯疼痛、腫脹等,損傷一旦超過3個月,半月板會出現明顯退變。
3、第三,韌帶損傷。以內側副韌帶和前交叉韌帶損傷最多見。前者單獨損傷時,用直夾板固定3~4周可自愈。後者損傷後會明顯影響運動功能,甚至容易再次扭傷,可能會造成軟骨和半月板損傷,最終導致骨關節炎。
5. 骨折後,怎麼鍛煉度膝關節彎曲角度!
循序漸進 有針對性的恢復鍛煉 一個關節有好幾個方向的活動功能 仔細分析 做出有針對性的恢復方案 其他的就靠病人堅持鍛煉了
你說的都已經很專業了 方法很多 難在堅持
6. 骨損傷後恢復健康該怎麼做
骨損傷後恢復健康該怎麼做?
骨關節損傷的康復分兩種:
1、保守治療。如果骨關節損傷不嚴重返虛源或沒有骨折情況,可以採取保守治療。首先,要進行關節的石膏或綳帶或護具固定製動,口服洛芬待因緩釋片止痛,或氟比洛芬巴布膏外用鎮痛,口服脈血康活血化瘀消腫,同時可以中葯貼敷、中葯熏蒸、中葯泡腳等緩解症狀,治療期間還需要注意患肢不負重鍛煉,促進功能譽舉恢復。
2、手術治療。若骨關節損傷嚴重或有骨折情況,這種情況需要手術治療,術後的康復需要注意切口的紅腫滲液情況,切口周圍皮膚有無壞死,皮膚溫度的改變,還有肢端血循情況。術後前三天傷口要每天換葯,後面可隔日換葯保持創面乾燥清潔。還需要活動患肢的腳趾或手指促進漏態功能恢復,要多注意休息,進食富含維生素、蛋白質、高鈣的食物。
7. 肩胛骨損傷後期功能障礙如何用葯以及康復運動如何開展
鎖骨骨折的康復
患者受傷後,對骨折行妥善固定,保持功能位置,整復固定後行患側部位遠端及對側健康肢體有計劃活動,從手指、手掌、手腕前臂到肘關節,按照這個順序由遠向近,活動次數由少逐漸增多練習。姿勢挺胸提肩,肩關節外展後伸,如挺胸雙手交插動作。增加活動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漸進,可以帶動患處肌肉血管收縮、舒張、促進血液循環,預防並發症。先在醫生護士指導下被動活動,逐漸形成主動訓練,訓練中手法輕柔,力度適中。
正常肩關節姿位:外展50°,前屈20°,外旋25°,肩前屈、肩關節環轉活動、兩臂作劃船動作等,關節功能如不能得到充分恢復,則必須保證其最有效的起碼的活動范圍。即以關節的功能位為中心,擴大活動范圍。如果鎖骨骨折伴合並傷不能立即整復的情況下,只能平卧保持復位和固定,在指導早期租者功能鍛煉時,禁忌作肩前屈、內收等動作。定期機能評價,為下步活動調整計劃提供可靠的依據。
2 肩胛骨骨節的康復
一般情況下提倡早日傷肢功能鍛煉。在使用頸腕帶或三角巾懸吊固定傷肢2~3周內進行傷肢遠端手指抓握、手腕旋轉端杯子、端碗、拿筷子、肘關節前屈等活動,配合按摩,恢復肌肉張力,協調肌肉間支能力配。
固定2~3周後進行肩關節主動活動,首先由患者自己掌握,一般開始不過分活動,雙手叉腰外展、前屈、後伸、內收、雙手放下來。避免急於求成,過分牽拉肌肉,又防止放任自流,一味輕視功能鍛煉,注意心理尋視。按照正確指導方式循序漸進,每天指導、檢查信息反饋,以便調整方案。
3 肱骨上端骨折的康復
首先向病人及陸型液家屬講解功能鍛煉的作用和意義,在思想上認識,在行動上合作。
早期:一般在傷後2周內,此時損傷部位腫脹消退,骨痂尚未形成,鍛煉方式主要限於肢體原位不動,自主的肌肉收縮和舒張,練習握拳、伸指及腕、肘關節活動,練習次數由少到多,頻率由慢到快,主要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況和體力而定。手術病人術後在傷肢無痛苦的情況下,即可開始傷肢未固定部位功能鍛煉。
中期:骨折後3~4周,損傷反應消失,骨痂逐步生長成熟,開始練習肩部前屈、後伸。伴外展型骨折禁止外展,內收型骨折禁止內收。練習活動度由小到大,以病人逐漸適應為准。
晚期:骨折癒合堅固,解除固定,進行全面鍛煉,直到功能恢復。練習動作如劃圓圈,向前彎腰,使上臂自然下垂,活動上肢,順時針或逆時針在水平面劃圓圈;將患側手置於背後,然後用健側手托扶患側手去觸摸健側肩胛骨(肩內旋);舉臂摸頭後部(肩外展外旋);反臂摸腰部,即用患側手指背側觸摸腰部;患側手摸過面部,去觸摸健側耳朵(肩內收、肩外旋);劃船動作。
答案補充 功能鍛煉是在不影響固定的前提下,盡快恢復患肢肌肉、肌腱、韌帶等軟組織的舒縮活動,防止肌肉萎縮、關節粘連、骨折疏鬆、關節僵硬等並發症發生,在病人無痛苦的情況下,可積極開展全身及傷肢肘腕功能鍛煉,以利骨折癒合。答案補充 4 肱骨幹骨折的康復
首先患者所處體位,肘部屈曲90°,前臂稍旋前,吊帶懸掛於胸前。
骨折固定後2周內,練習指、掌、腕關節活動,並做上臂肌肉的主動舒縮練習,禁止做上臂旋轉活動。固定2~3周後練習肩、肘關節活動;伸屈肩、肘關節,如健側手握住患側腕部使患肢向前伸展,再屈肘後伸上臂。解除外固定後,行肩、肘全面鍛煉;如肩關節環轉,肩內旋屈肘肩外旋,上臂旋轉肩外展、內旋、後伸等動作。
以上上肢、肩部的各種活動,以增強手的功能為主。任何練習都不應引起劇痛,不應急於施行手法牽拉,有時練習可產生輕微疼痛,但停早物止活動後,疼痛應消失。答案補充 5 尺橈骨幹雙骨折的康復
復位固定後,即可開始功能鍛煉。初期可練習上臂和前臂肌肉舒縮活動,用力握掌,充分屈伸手指的動作。
2周後局部腫脹消退,開始進行練習肩、肘、腕諸關節活動,頻率和范圍逐漸增加。但禁忌做前臂旋轉活動。
4周後練習前臂旋轉及用手推牆動作,使兩骨折端之間產生縱軸擠壓力。其練習方法利用器械做旋轉活動練習使患者屈肘90°和手拿火炬棒做前臂的旋前及旋後練習等。
7~9周後,如X線顯示骨折已臨床癒合,即可拆除外固定,充分鍛煉各關節功能答案補充 6 橈骨遠端骨折的康復
復位固定後即指導病人開始功能鍛煉,幫助制定短期鍛煉計劃,指導正確的鍛煉方法,並督促檢查完成情況。
復位固定後早期指導病人用力握拳,充分伸屈五指,以練習手指關節和掌指關節活動及鍛煉前臂肌肉的主動舒縮;指導患者練習肩關節前屈、後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及環轉活動和肘關節屈伸活動。
2周後可進行腕關節背伸和橈側偏斜活動及前臂旋轉活動的練習。開始輕度活動,如無不適,再逐漸增加活動范圍和強度。切忌盲目活動,以免骨折再移位。
3~4周後解除外固定,充分練習腕關節的屈伸、旋轉活動和尺側、橈側偏斜活動。腕關節的功能是手的各種精細活動的基礎,因此要特別重視。利用健手幫助患側腕部練習,是一種簡便而有效的方法。如以兩手掌相對練習腕背伸,兩手背相對練習掌屈或利用牆壁或桌面練習背伸和掌屈等方法。
8. 骨科康復訓練小知識(骨科疾病有哪些康復鍛煉)
1.骨科疾病有哪些康復鍛煉
膝關節骨質增生 (1)坐位,膝關節屈伸運動,可視情況於踝關節處綁適度重量的沙袋,每次50下,每天兩次。
(2)踩固定自行車,每天30分鍾。 在尚未發生骨質增生時,我們可採取下列一些有效預防措施: (1)要適當進行體育鍛煉,促進骨的新陳代謝。
(2)避免大強度的劇烈運動,早察注意保護關節。 (3)注意補充鈣劑。
腰椎骨質增生 (1)站立位,腰部左右旋轉。 (2)坐位,以左手碰右腳,右手碰左腳。
(3)仰卧起坐。 (4)仰卧位,雙髖雙膝屈曲,雙腳撐於床面,盡量將臀部抬離床面。
每個動作重復30次,每天兩次。
2.骨折康復有哪些鍛煉方法
第一、直腿抬高鍛煉:主要鍛煉腘繩肌和股四頭肌。
患者平卧於床上、雙腿交替抬高、放下、反復進行,抬腿時應盡量使下肢與身體成直角。 第二、側卧位梨花狀肌舒縮鍛煉:患者側卧於床上、上邊的腿抬高,抬腿時應盡量使兩腿之間的角度為直角,兩腿交替進行。
此方法可使下肢的外展肌群的臀部得到鍛煉。 第三、雙下肢的羅泵練習:平卧位,雙足尖用力向上勾,維持10秒鍾。
後雙足用力向下踩,維持10秒鍾。 此外,騎自行車不僅和游泳、跑步、跳繩起著同樣的作用,鍛煉用的自行車應選擇騎上後上姿態自然伸展的一般型自行車,車座的高度以腳底能平穩著地為好。
對腰椎間盤突出症初愈的患者來講,休息日與親朋好友騎車到郊外呼吸著新奇的空氣,野餐一頓,伸展一下疲乏的身心,可以掃除疾病帶來的不悅,增強生活的自信。
3.怎樣進行骨折後的康復訓練
在良好的復位與固定的基礎上,功能鍛煉越早越好。它可以促進瞎旁血液循環,減少肌萎縮,消除軟組織腫脹,防止骨質疏鬆,加速骨折癒合。
1、早期:鍛煉的主要形式是肌肉有節奏的收縮和放鬆。上肢可握拳,懸臂,提肩,使整個上肢肌肉收縮,再放鬆。下肢可使踝關節背屈,股四頭肌收縮,使整個下肢用力,然後再放鬆,一下一下地逐漸進行。早期不做關節活動鍛煉。
2、中期:此時局部腫痛消失,骨折端因已有釺維性愈著,骨痂逐漸增加,較穩定.在夾板保護下不易變位.除繼續肌肉收縮鍛煉外,做一些主動的關節屈伸活動,由一個到多個關節逐漸增加,下肢患者可扶床行走,傷肢逐漸負重。
3、後期:骨折已臨床癒合,或已去除外固定。患者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輕工作,使各個關節得到全面鍛煉,下肢患者可在扶拐保護下,逐漸負重走路,直至骨折癒合牢固。
應盡量防止不利於骨折癒合的活動。如外展型肱骨外髁頸骨折的外展活動、內收型的內收活動,肱骨幹骨折的肩關節旋轉活動,伸展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伸肘活動、屈曲型的屈肘活動,前臂骨折的旋轉活動等,都應予避免。
4.骨折恢復
3個月左右康復,傷筋動骨100天嗎。
骨折後康復治療一般分兩期進行。 第一期,也稱癒合期 骨折或脫位等急性損傷經骨科處理後2一3天,損傷反應開始消退,腫脹和疼痛減輕,無其他不宜活動的情況,一般情況即應開始康復治療。
(一)第一期康復治療的基本作用 1。 骨折經過復位、固定等處理後達到臨床癒合一般需時一月至數月,這期間肢體被迫制動,缺少應力 *** 。
而一定的應力 *** 能活躍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環,是維持組織正常代謝所必需的。一定的應力 *** 所產生的生物電,能幫助鈣離子沉積於骨骼,防止骨質脫鈣,促進骨折癒合。
應力 *** 包括對肌腿與韌帶的牽拉作用和重力作用。 2。
維持一定的肌肉收縮是促進肌肉生理作用的最佳方法,能有效地預防因肢體被迫制動而引起的肌張力降低和肌肉萎縮。故必須盡早使傷區肌肉開始適當的訓練。
3。維持傷區鄰近關節的適當運動,關節運動能牽伸關節囊及韌帶,防止關節攣縮。
關節運動並能改善關節的血液循環,促進關節內滑液分泌與循環,從而預防和減輕因長期制動所引起的廢用性關節攣縮、關節軟骨萎縮變性、關節腔變窄、滑液量減少與關節內粘連。在運動間歇期,要注意保持各關節的功能位。
4。骨折與脫位往往同時損傷肌肉、韌帶、關節、血管、神經、淋巴、結締組織和皮膚等軟組織,產生局部血腫,局部血陸神茄腫壓迫使肌肉收縮受到影響,甚至會發生肌肉反射性痙攣;局部血腫壓迫使靜脈與淋巴迴流障礙,靜脈淤血,液體大量滲出,形成粘連。
若肌被膜與肌纖維粘連,會嚴重影響肌肉收縮與伸展功能。局部血腫壓力繼續增高時,會影響動脈血供,使骨折癒合遲緩。
康復治療促進血腫及滲液的吸收,維持鄰近肌肉或肌肉的活動幅度,預防和減輕粘連。 5。
活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的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和全身各系統器官的生理功能與新陳代謝,保持良好心理狀態,從而防止肺炎、褥瘡、尿路感染或結石,靜脈血栓形成、便秘等並發症,改善病人情緒,維持全身健康。 (二)運動療法 第一期康復治療的基本方法是運動療法。
1。傷肢近端與遠端未被固定的關節應做所有活動軸位上的運動,主要是主動運動,必要時進行輔助運動,爭取逐步達到正常活動度。
上肢應特別注意保持肩關節外展、外旋和掌指關節屈曲與拇外展的正常活動度。 下肢應特別重視踝背屈的運動度,防止關節攣縮、足下垂,中老年人關節攣縮傾向大,更應特別注意。
2。在被固定的區域,當骨折端復位基本穩定,無明顯疼痛時,即可開始有節奏的肌肉等長練習,以預防或減輕廢用性肌萎縮。
主動的肌肉收縮能使肌腹和肌鍵向近端滑移是防止與減輕粘連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傷肢近端與遠端未被固定部分做 *** ,有利於退腫,預防和減輕粘連。
3。用中醫夾板做局部固定時,傷後1一2周,腫脹消退,無明顯疼痛時即可開始在夾板允許的范圍內做傷區關節小幅度的、不引起疼痛的主動運動,再逐步擴大活動幅度及用力程度。
進行時必須注意避免做與骨折移位方向一致的運動,防止骨折端重新移位。 例如,肱骨外科頸骨折外展型禁忌肩外展的主動運動;內收型禁忌肩內收的主動運動,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禁忌主動伸肘運動;屈曲型禁忌主動屈肘運動。
撓骨下端骨折時遠端向背側移位的柯雷氏(Colles)骨折,須禁忌腕背伸及撓側屈等主動運動,這些動作要待骨折基本癒合後再開始練習。 每次練習重復次數宜少,可每日進行數次。
4。當骨折涉及關節面時,於固定2-3周後,即應每日取下外固定物,做受累關節不負重的主動運動,運動後再予固定,每日1-2次。
開始時幅度不宜過大,重復次數也宜較少,以後再逐漸增大運動幅度和用力程度,並逐步增加重復次數。 不負重的關節主動運動使關節軟骨面受到輕柔的擠壓與摩擦,是一種良好的生理 *** ,可促進關節軟骨面的修復,並使之更合乎生理狀態,並有可能使關節面上修復的結締組織向軟骨分化,形成新的關節軟骨。
受損的關節面在癒合過程中靜休不動,缺少應力 *** ,則由骨痂覆蓋關節面,使關節面上出現粗糙不平的新生骨痂,成為產生創傷性關節炎的病理因素。 受損關節的主動運動能有效地改善關節內血液循環,促進關節滑液分泌與流動,防止關節內粘連形成。
5。為維持機體生理功能的正常水平。
要使未受傷肢體保持正常活動,這一點非常重要,臨床醫師在作臨床處理如固定和包紮時,就應考慮到不要對可允許活動的肢體設置運動障礙,例如不恰當地擴大外固定范圍;手或前臂損傷,持續地用綳帶或三角巾將上肢懸吊於胸前時,應一日數次將患肢離開懸吊帶做肩與肘的主動運動。 應在病情允許時盡早起床活動,並做全身保健體操。
必須卧床的病人,特別是年老體弱者,要做卧位保健體操。 保健體操:是徒手進行的全身體操,以健身為目的,多在早晨起床後進行。
目的要消除殘余的睡眠抑制,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緊張度,活躍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以及全身各大系統的生理活動,促進新陳代謝,改善情緒和養成遵守生活制度的良好習慣,讓生物鍾正常運行。 保健體操要根據病情選擇適宜的准備姿勢,有卧位、坐位和站立位,如下肢損傷者多選卧或坐位,上肢損傷。
5.骨關節骨折痊癒後怎麼鍛
康復訓練一般在骨折固定好後就可開始,不但可以防止關節粘連,僵硬,減少肌肉萎縮的程度,還可促進腫脹的消退和骨折的癒合 1。
促進消腫,防止關節粘連和僵硬:骨折後,骨折處的軟組織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和水腫,使得靜脈和淋巴都迴流受阻,因而會出現傷肢腫塊,該腫塊若不及時消除,可導致相應軟組織粘連,甚至變硬。 這種粘連可發生在肌肉與肌腱內,肌腱與滑膜間以及關節內,從而影響肌肉收縮的功能練習,可促進靜脈和淋巴迴流,促進血腫吸收,腫脹消退,減少關節液滲出。
從而防止了因關節本身及軟組織粘連所造成的關節僵硬。 2。
促進骨折癒合:傷肢肌肉的反復舒縮活動,可使骨折縱向擠壓力加強,骨折縫隙變小,骨折部更為穩定,可以改善骨折部的營養,骨折端骨能力的增強促進了骨折的癒合。 功能練習還可以矯正微小的骨折錯位,也有利於骨折的癒合。
3。促進血液循環:功能鍛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血栓形成。
長期卧床病人,肌肉由於沒有舒縮運動,血循環會變慢,使組織的新陳代謝降低,傷病的癒合過程延長,由於創傷出血壁本身的損害,血液在受損的血管內緩慢流動時容易形成血凝塊,稱為「血栓」。 小的血栓可自行溶解,如果血栓較大,從血管壁脫落下來,隨血液進入全身循環,可引起心,腦,肺重要器官梗塞,嚴重的可能造成病人猝死。
4。減少並發症:經常活動鍛煉,可以預防骨,關節,肌肉等並發症,如骨質疏鬆,骨折遲緩癒合,關節粘連,關節囊攣縮,關節僵直及肌肉萎縮等多種並發症。
為了使病人戰勝傷病,最大范圍的恢復機體功能只有在醫務人員指導下堅持進行科學的功能鍛煉,才能取得最佳治療效果。
6.骨折恢復訓練有哪些
你好!鍛煉要少量多次,量力而行,傷筋動骨一百天。
說的是骨折之後恢復的時間是比較長的,因為,骨折的病人在較長的恢復期間,病人的家屬和病人都要注意飲食上的調養。 一般來說,受傷有1至2個星期的患者,飲食需清淡,易吸收和消化,應多給他們食用一些蔬菜,水果,魚湯,蛋類,豆製品等,而且應以清蒸或者燉熬為主,少吃香辣,油膩和煎炸的食物。
特別是可以多吃蜂蜜和香蕉等,因為卧床患者大都會出現大便秘結等症狀,這些食物可以幫助排便。 受傷有2至4個星期的骨折病人,他們的身體不再那麼虛弱,食慾和腸胃功能都有所恢復,那時可適當補充營養,像骨頭湯,魚類,蛋類及動物肝臟等食物比較好,同時也要多吃一些蘿卜,西紅柿,青椒等,這些食物可滿足骨骼生長需要,促進傷口癒合。
再往後的日子裡,除了那些明顯無益的食物,骨折患者不必再忌口。有的危重患者和因骨折引發其他並發症的患者飲食不能一概而論,必須根據病情和醫囑作出合理安排。
骨折超過5個星期以後,病人可多吃高營養食物和含鈣,錳,鐵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像動物肝臟,雞蛋,綠色蔬菜,小麥含鐵比較多;海產品,黃豆等含鋅比較多;麥片,蛋黃等含錳較多。 同時配以雞湯,魚湯,各類骨頭湯等,可選擇性地加入紅棗,枸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