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治胃病的中醫治療方法

治胃病的中醫治療方法

發布時間:2023-05-08 11:14:50

① 治療胃病的中葯方

飲食不當容易得胃病,適當食用中葯能有效治療。下面我准備了治療胃病的中葯方,希望對您有幫助!

治療胃病的中葯方

葯方一

旋復花(包)、半夏、炙甘草各10克,代赭石(先煎)、黨參、黃芪各30克,白術20克,薑汁、梨汁、甘蔗汁、韭菜汁、牛乳各10毫升,半枝蓮、半邊蓮、藤梨根各30克,煅瓦楞(先煎)15克。每日1劑,水煎服。本方出自《湖北中醫雜志》1984。3期,功能益氣養陰,降逆和胃,適用於胃痛。

葯方二

棉花根60克,白茅根15克,藤梨根、半枝蓮各60克,車前草15克,大棗3個。每日1劑,水煎服。本方為浙江溫州抗癌研究小組治療胃癌的驗方,功能解毒化瘀,益氣健脾。

葯方三

病因:此病是日月操勞,飢餓過度就不感覺餓,而且營養不足之人,才會得此病。此病最難醫,秘方有一種。

葯方:白肉豆(白四季梅、白梅豆、白扁豆)籽10兩磨粉,麵粉半碗,配合白肉豆粉,一碗半水下鍋煮熱就可吃。(吃此方以前3小時不可吃下任何東西,效力才可收)

時間:定在上午八點左右吃下,及晚上八點左右再服一次(每次吃後要躺在床上不可動)。

葯方四

烏骨藤60克,虎杖45克,海藻、昆布、陳皮、枳殼各15克。每日1劑,水煎服。功能理氣散結,解毒化濁。

葯方五

人參(另煎)10克,豬茯苓各30克,焦白術10克,生炙黃芪各30克,補骨脂15克,吳菜萸10克,厶萸肉15克,肉豆蔻12克,半枝蓮20克,椿根皮30克,赤芍、白芍各、禹余糧各10克,仙鶴草、女貞子各20克。每日1劑,水煎服。本方為北京東直門醫院方,功能溫補脾腎,解毒化瘀,尤適用於胃癌脾腎虛寒型。

調理胃病最好的 方法 有哪些

1、葡萄酒泡香菜可治胃病

取普通葡萄酒數瓶,把酒倒在敞口瓶里,放入洗凈的香菜,比例為1:1,密封泡6天即可。早、中、晚各服一小杯,連服3個月。泡過的還保持綠色的香菜吃下去,效果更好。

2、蜂蜜拌花生油可治療胃病

將蜂蜜0.5千克倒入碗中,用鍋將125-150克花生油(豆油亦可)燒開,以沫消失為止,然後將油倒入盛有蜂蜜的碗中,攪拌均勻,在飯前20-30分鍾服用一羹匙,早晚各一次,病重者中午可增加一次。

3、溫水送服雞蛋殼粉可治療胃病

取3個雞蛋洗凈,打開後留殼在爐邊烘乾,研細粉末備用,發病時內服,一次服完,溫汗水送服即可。

4、煮蘿卜汁可緩解胃病症狀

胃病發作時,可將蘿卜洗凈切碎,煮成水放點糖趁熱喝,即可緩解症狀。

5、紅棗泡飲可治療胃病

將大紅棗洗凈,炒到外皮微黑,以不焦糊為准。把炒好的棗掰開,放杯子里用開水沖泡,一次放三四個,可加適量糖,顏色變後即可,當茶飲用。此法對老胃病也有獨特的療效。

6、治胃病的食療偏方

鮮土豆100克,生薑10克,榨汁加鮮橘汁30毫升調勻,將杯放熱水中燙溫,每日服30毫升,適用於神經官能症胃痛、惡心、嘔吐。

粳米60克,砂仁細末5克。粳米加水煮粥,待粥好後調入砂仁末,再煮沸1~2開後即可。早晚服食。此方對虛寒胃痛、脹滿、嘔吐有效。

鮮姜3~5片,紅糖適量,以滾開水沏泡,趁熱飲服,服後取微汗。適用於寒氣犯胃的胃痛。

大蔥3~4段,生薑3~5片,白鬍椒面適量,以開水沖泡;或於火上煮蔥、薑片刻,服時可加少量食鹽調味,再放胡椒面,趁熱飲湯。適用於因感受寒涼的胃痛。

胃病的預防護理

1、胃病的預防

遠離化學刺激:如口服某些葯物如水楊酸鹽類、利血平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大量飲用烈性酒、濃茶、咖啡等,均可刺激損傷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腫,甚至出血、糜爛,而致急性單純性胃炎的發生。

避開病菌因素:急性胃炎的誘發原因常見的是由於不潔飲食所致的急性胃炎,常見的細菌感染為葡萄球菌外毒素,肉毒桿菌毒素,沙門菌屬內毒素及嗜酸桿菌。幽門螺桿菌在急性感染期也出現急性胃炎,若未能消除可能轉化為慢性活動性胃炎。病毒感染因素常見的有流感病毒、腸道病毒等。

2、胃病的護理

避免堅硬、粗糙、纖維過多和不易消化的食物,亦須避免過酸、過辣、過濃、過鹹的食物。食物應營養豐富而又易於消化。

進食時應細嚼慢咽,和唾液充分混合。進食要定量和少食多餐。

安排有規律的生活作息時間,避免晚起或過度勞累。避免在情緒緊張、憤張、抑鬱、過分疲勞時勉強進食。

② 中醫10大對症養胃妙方

文∕龔善美

「脾胃是後天之本」,養生,應植根於「養胃」。胃部疾病和情緒及日常飲食息息相關,若有胃痛困擾,要預防胃病上身,平日要多養胃,可依症狀以葯膳或茶飲來調養,胃痛自然不來擾。

中醫強調「脾胃是後天之本」,人生下來,從有呼吸開始,「脾胃之氣」就十分重要。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教授、義大醫院中醫部兼任主治醫師陳旺全指出,脾胃是後天建立根本之所在。胃這個器官本身不會吸收,具有磨碎食物作用的消化功能,是消化道的前置作業,會有胃酸分泌,而胃酸往往和胃部疾病有關。

補中益氣,養好脾胃

胃部疾病,在中醫是以「胃脘痛」為主,不似西醫范圍較為廣泛,但都不脫慢性、急性胃炎與消化道相關疾病。中醫來看,「脾胃」是一起的,脾胃為土之氣,「土為中」,「補中益氣」在中醫調理胃疾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後天養生更應根植於脾胃彎察的養護。

十大胃疾 中醫對症調理妙招

針對現代人十大常見胃部疾病,陳旺全從中醫觀點逐一分析,並提出對症調理養胃妙方。

胃下垂

〈症狀〉

胃位於上腹,形狀有大小彎曲,當脂肪不足,腹壁肌肉鬆弛、腹腔壓降低而往下垂降到不正常的位置,會造成胃下垂,並會影響其他器官,常見於減肥過度的女性患者。胃下垂的人,原本每秒 3 下的蠕動速度會受到影響,磨碎食物、消化速度減緩。患者看起來消瘦,沒體力、吃不下,會有胸脅脹、嘔吐、噯氣等症狀,檢查會發現有胃下垂,需要補中益氣,提升營養,增加肌肉,使能慢慢恢復位置。

〈調理方法〉

◆可用具有消脹助消化作用的中葯枳實來改善。

◆針對關元、氣海、足三里穴按壓外,也可針灸、溫灸,或可於頭頂百會穴,用吹風機吹溫或以紅外線照射。

胃痙攣(胃脘痛)

〈症狀〉

胃突然劇痛、抽搐,上腹軟的部位,按壓之後會覺得舒服。會有嘔吐、拉肚子的暫時現象。主要是寒氣在胃,氣滯血瘀、凝滯於胃,因氣血循環不順,壓迫神經引起疼痛,給予熱敷會舒緩。

〈調理方法〉

◆可按壓胃上脘、中脘、下脘擾鬧哪等穴位,及時溫敷處理。

◆可服用「安中散」,慢慢緩解。

◆拉肚子時,可 *** 足三里、承山穴,或用溫灸、照紅外線,並局部按壓 *** 。

胃腸型蕁麻疹

〈症狀〉

胃腸型蕁麻疹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胃發炎而有濕熱郁滯在內,另一種則是血虛、貧血引起。會胃痛、肚子痛、上吐下瀉,腹痛嚴重,皮膚馬上會起風疹塊(蕁麻疹),奇癢難緩碼忍,大多於半夜或凌晨時發作嚴重。

〈調理方法〉

◆若是肥胖、舌暗紅、腹脹的人,屬於濕熱郁滯產生的胃腸型蕁麻疹,可服用「平胃散」,使腹脹消、緩解胃疼痛,減少過敏發生。

◆若是血虛、有貧血現象的人,遇冷會頭暈、指甲蒼白,則可服用「香砂六君湯」緩解,使胃腸不痛,進而不會發作蕁麻疹。

◆若血虛的人,在天冷、吹冷氣時症狀更為嚴重,且有拉肚子、長蕁麻疹的情況,宜用「附子理中湯」,使胃腸功能恢復,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蕁麻疹。

◆蕁麻疹正在發作時,可按壓曲池、合谷兩穴,誘發體內干擾素,抑制過敏,發揮如同吃抗組織胺般的止癢效果。

多發 *** 肉

〈症狀〉

如果胃鏡檢查發現胃長息肉,可區分為假性與真 *** 肉,所謂假 *** 肉,是指看似息肉但只是黏膜增生;真 *** 肉,則是胃黏膜上長出腺瘤樣。中醫說法為疣或瘤,需要「扶正固本,正本清源」,運用葯物軟堅化瘀,使黏膜或腺瘤不增生。大多是因吃多了冰冷、喝酒或燒烤、炸辣食物,時間一久,胃黏膜會受傷,易長息肉、腺瘤。

〈調理方法〉

◆在中醫來看,身體狀況不好,胃酸過多,可用「六君子散」加上具滋陰效用的中葯北沙參調理。

◆若息肉多,西醫運用胃內視鏡處理,三個月後,持續胃鏡檢查追蹤;以葯物調理,可增強身體免疫機能,避免不良細胞聚集產生息肉。

急性胃炎

〈症狀〉

沒有夾雜其他疾病的單純性急性胃炎,可能是化學性因素所致,例如經常喝酒、咖啡、濃茶、吃辛辣物如麻辣鍋;或是物理性因素引起,像是吃入過於粗糙、太硬、過燙、冷凍的食物;也或許是吃生機飲食生菌數過高、曾接受放射線治療引發;或因慢性疾病吃多了抗生素、含水楊酸的葯物,引起急性胃發炎。會有腹痛、惡心、想吐,偶有發燒,痛到體力不支暈倒休克、失水、排尿多、電解質不夠等現象。

〈調理方法〉

◆中醫急性處理,可用「厚朴溫中湯」來改善調整脾胃。

◆若有拉肚子的症狀,可用「半夏瀉心湯」。

◆若有腹脹情況,可用「五積散」加生薑,可緩解疼痛。

◆若患者所處地方偏離都會區,看醫生不便。建議可用姜放在肚臍中央,再用吹風機吹,急性胃痛可獲緩解,再行就醫。

◆可按壓內關穴,或按壓屬於肝經的太沖穴,也可緩解急性胃痛。

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

〈症狀〉

胃、上腹部隱隱作痛,食慾差,臉色蒼白,有貧血現象,易拉肚子且常胃部悶痛,吃偏冷的食物就不舒服,整天覺得疲倦,胃酸分泌減少,吃到辣物會明顯不適。

〈調理方法〉

◆吃不下、腹脹時,飲烏梅汁即可改善。

◆「四君子散」加烏梅,或「四君子散」加山楂,可 *** 胃酸分泌。

表淺性胃炎

〈症狀〉

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胃鏡檢查才會發現。有些人可能覺得肚子脹,或偶爾嘔酸水、噯氣,覺得胃脹滿,或惡心、想吐、胸悶。

〈調理方法〉

◆若覺得隱隱作痛,可按壓內關穴,也可經常用手指按壓 *** 手掌上生命線旁的消化胃腸區,並每三個月照胃鏡,以了解改善的效果。

◆不可吃 *** 的食物,可運用中葯元胡加霍山石斛,對改善表淺性胃炎有幫助。

胃食道逆流

〈症狀〉

明顯胃酸過多,迷走神經失調,會覺得不舒服,胸口有火燒心的感覺,會有灼熱感,有時會痛到背部。可能出現打嗝、噯氣、脹氣,或有聲音沙啞、有痰、咳嗽、呼吸不順,晚上睡覺容易咳嗽,咳嗽葯吃久無效,吞咽變差、不舒服,胃、食道黏膜發炎。

〈調理方法〉

◆飲食上可藉吳茱萸湯,緩和胃酸,或運用乾薑、高良姜來止胃酸,抑制迷走神經過度興奮。

◆若是氣滯型,需舒肝理氣,和胃健脾,若是濕熱型,則宜清濕熱,理氣和胃,可服用「香砂平胃散」。

◆若是胃寒者,可服用「附子理中湯」。

若是吃不下,食滯,或因工作情緒造成打嗝、嘔酸厲害,排便不順且惡臭,則可服用「加味五積散」加入消脹的葯來調理。

胃潰瘍

〈症狀〉

胃潰瘍嚴重會嘔血、出血,排便呈柏油色、黑色,會有頭暈、目眩、手足冰冷、流冷汗、心跳快、心悸、心律不整、睡不著或排便不順、便秘,胃黏膜受傷更嚴重,變潰瘍,引起相關病症。

〈調理方法〉

◆中醫要看體質調整,已胃出血,止血可用仙鶴草,加三七、白芨等葯材來調整。

◆中葯「烏貝散」,即烏賊骨、浙貝母等量磨粉,含碳酸鈣,可抑制胃酸分泌,再加上具黏稠性的白芨,可保護胃黏膜,使潰瘍傷口逐漸癒合。

◆可經常按壓合谷穴、曲池穴、足三里與三陰交這 4 個穴位,可使胃潰瘍症狀較快獲得緩解。

胃癌

〈症狀〉

胃中有多發 *** 肉是真性腺瘤型息肉,可能是正常細胞突變,或因長期飲食習慣不好,燒、烤、炸、辣吃多,或本身有遺傳基因等諸多因素影響而罹患胃癌。早期胃癌不易發現,可經胃鏡檢查,若胃有不規則的息肉,應進一步切片診斷確認。胃癌初期可能會有噯氣、打嗝厲害現象。中醫望聞問切,大多可見下列症狀:會隱隱作痛;腹脹;有時便軟、有時便硬;偶爾會嘔吐;頭暈目眩;排便如潰瘍般有出血情形;更嚴重則胃疼痛厲害。

〈調理方法〉

◆中醫視不規則的細胞組織、腫瘤情況,采散腫潰堅方式進行治療,以消除腫瘤。

◆可服用「旋覆代赭石湯」,可抑制胃的痙攣,改善打嗝、嘔吐症狀。

◆臨近取穴,即胃上脘、中脘、下脘,還有胃俞、足三里穴,進行按壓 *** 。

養胃 4 食療茶飲

◆薑桂雞湯

材料:雞腿 2 支、生薑 15 克、肉桂 3 克。

作法:將材料洗凈,以 500c.c. 水熬煮 20 分鍾後,取汁,用來燉煮雞腿。

功效:可溫脾胃、散寒氣,達到健脾養胃的作用。

◆洋參香菇飲

材料:西洋參 20 克、香菇 30 克、石斛 15 克、白木耳 30 克。

作法:洗凈的西洋參、石斛,先用 300c.c. 水熬煮 20 分鍾,取汁。再加 700c.c. 水,放入洗凈泡好的白木耳、香菇,燉至白木耳熟軟即可。

功效:可益氣養陰、健脾養胃,改善食慾不振與相關胃病。

◆ 蓮子百合湯

材料:新鮮蓮子(去心) 25 克、新鮮百合 25 克。

作法:以 500c.c. 水,將洗凈的蓮子、百合煮 25 分鍾,即可食用。

功效:可養胃、補心安神,具鎮靜效果,能緩解胃痛,有人喜加糖調味,但有胃酸者不宜。

◆黃耆建中湯 材料:黃耆(或晉耆) 20 克、桂枝 6 克、白芨 3 克、甘草 5 克

作法:將各葯材洗凈,以 500c.c. 水熬煮 20 分鍾後飲用。

功效:可多方面緩解胃部不適。當天氣變化引起胃痙攣疼痛,或食慾不振、消瘦、胃下垂,可藉此湯來調整體力,增強抗氧化作用,減少胃病發生。

【本文摘自

③ 中醫如何治療胃炎

慢性胃炎,不管是膽汁反流,或是幽門螺桿菌(HP)感染所致的慢性糜爛性胃炎、淺表性胃炎等,都屬中醫「胃脘痛」、「胃反」、「痞滿」等范疇。其病因多與飲食不調、情志不暢、勞累過度、傷風感冒及體質虛弱等有關。病變主要發生在脾胃、肝膽。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胃脘飽脹或疼痛、噯氣、吞酸、食慾不振、口乾苦、惡心嘔吐、便秘、腹瀉等症,也有毫無症狀者。慢性胃炎,多為虛證、淤證或虛實夾雜證。中醫治療此病,一般根據病人的症狀,結合舌象、脈象,辨證施治。臨床治療方法有以下3種:一、肝胃氣滯型:胃脘脹痛連脅、口苦、噯氣、泛酸或惡心嘔吐、便秘、舌紅、苔薄黃、脈弦數(脈搏快、有如按琴弦之感稱之)。治療宜疏肝和胃,可選用中成葯「逍遙散」。二、脾胃虛寒型:胃脘冷痛、喜按喜熱、面色無華、大便稀爛、舌淡苔白、脈弱,治療宜溫補健脾。可選用「香砂六君丸」。三、脾胃陰虛型:胃脘灼痛、食慾不振、口乾舌燥、便秘干結、舌紅無苔、脈細數,治療宜養陰潤燥。可選用養陰名方「一貫煎」:北沙參20克、麥門冬10克、生地黃15克、當歸8克、枸杞子15克、川楝子12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若伴有濕熱,則有胃脘脹滿、泛酸、口苦、口臭粘膩、大便不爽、舌紅苔黃膩、脈弦數等症,治療宜清瀉胃熱,可在「一貫煎」的基礎上加石斛12克。若伴有血淤,則表現為胃脘刺痛有定處、拒按、大便色黑、舌紫暗有淤點或淤斑、脈弦澀,治療宜活血化淤和中、緩急止痛,可選用「當歸芍葯散」:當歸9克、赤芍15克、川芎6克、茯苓12克、白術6克、澤瀉9克、三七粉3克(沖服),水煎分2次服。也可配合針灸、按摩、推拿治療。最後,慢性胃炎患者還須特別注意飲食要有規律,忌煙酒,忌辛辣油膩及難消化食物。保持心情舒暢,適當加強身體鍛煉,這樣既有助於增強體質,也能促進胃炎康復。

④ 治療脾胃病,老中醫常用這10法

葉老積四十年經驗,總結了治療脾胃病的十法。每一治法後所選方劑,均屬典型舉例,臨證 時尚 可依則枯瞎法靈活變化,不可拘泥。關於葯物加減,是葉老長期臨床實踐的經驗總結。葉老認為,方是死的,病是活的,不能執死方以治活病。

葉國芝治療脾胃病十法

葉國芝老中醫根據《內經》、《傷寒雜病論》以及李東垣、葉天士等醫家對脾胃的論述,悉心鑽研,深得要旨,十分重視脾胃在人體的重要作用,強調「脾稟氣於胃,而澆灌四旁」,為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在治療上,葉老積四十年之經驗,在脾胃病的辨證論治中,立法周到,選方准確,用葯靈活,每每取效顯著。現將其治療脾胃病常用十法,按孫空其適應證候,病機分析,選方用葯等方面,分述如下,以供同道參考。

一、辛開苦降法

適應證:

心下(胃上脘部)痞悶不適,噯氣則舒,不思飲食,或嘔惡,或腸鳴泄瀉。舌苔多黃白相雜。

分析:

心下痞悶不適,是由於脾胃虛弱,升降失常,致寒熱互結,清濁相混而成;噯氣則氣機暫時通暢,故痞悶得舒;胃氣不降,濁氣上逆,則惡心嘔吐;脾氣不升,清氣下陷,則腸鳴瀉泄。寒熱互結而成痞是病之本;噯氣嘔惡,腸鳴泄瀉為病之標。故應標本同治,寒熱並投,擬辛開苦降法,選方以《傷寒論》中之半夏瀉心湯加減。該方用黃芩、黃連之苦以清熱,清熱即所以降胃;乾薑、半夏之辛以開痞,開痞即所以升脾;參、草、棗以扶中,是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義。若痞閉甚,而兼有隱痛者,可減去甘草、大棗壅滯滋膩之品,加砂仁、廣香等以醒脾理氣止痛。

二、燥濕健脾法

適應證:

大腹脹滿,不思飲食,四肢倦怠乏力,口中粘膩不爽,惡油膩食物,噯氣或嘔吐,或瀉下,舌苔白膩而厚,脈濡。

分析:

由於濕濁困脾,脾陽不運,氣機不利,故大腹脹滿,不思飲食,四肢怠惰乏力;惡油膩食物,是因其助濕生痰,故格拒難入;濕濁上泛,故口中粘膩不爽、舌苔白膩而厚;噯氣、或嘔吐、或瀉下,是因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所致。治以燥濕健脾法,選方以《和劑局方》中之平胃散。方中蒼術燥濕健脾,厚朴除濕散滿,陳皮理氣化痰,甘草、姜、棗以和中。方名平胃,實則治脾,脾濕既除,諸恙自愈。根據上述症狀,在臨床上常用本方加藿香、佩蘭以芳香逐穢;半夏、茯苓以滲濕降逆。若伴有脅肋隱痛,是「土壅木橫」,可加柴、芍、香附以調肝;若口苦,苔微黃,是濕邪化熱,可加芩、連以清熱。

三、清熱化痰法

適應證:

心下胸脅痞悶,按之痛,惡心,甚則嘔吐綿涎,舌苔黃滑,脈滑數。

分析:

心下及胸脅痞悶,是由於痰熱互結於胃上脘,連及胸脅所致。痰熱阻滯,氣機不暢,故按之疼痛;痰阻氣滯,胃失和降,故症見惡心,甚則嘔吐綿涎;舌苔黃滑,脈滑數,均為痰熱之象。治療以清熱化痰法,方選《傷寒論》中小陷胸湯。方中黃連苦寒以清熱,半夏辛溫以和胃化痰降逆,瓜蔞實甘寒滑潤以清熱除痰。三葯配伍,成為清熱滌痰開結之劑。驗之臨床,可加柴胡以升清,枳實以降濁,陳皮、竹茹以清熱止嘔、理氣滌痰,則效果更優。

四、散寒理氣法

適應證:

胃脘疼痛,脅肋滿悶不適,喜溫喜按,得食痛減,噯氣則舒,舌苔白滑,脈弦緊。

分析:

胃脘疼痛,脅肋滿悶不適,是胃有寒凝,肝鬱氣滯所致。因胃中有寒,得熱則陽氣通達,寒邪消散,故疼處喜溫喜按,得食痛減;肝有郁滯,噯氣則氣機條暢,故脅肋滿悶暫緩。治以散寒理氣法,方選《良方集腋》中之良附丸加味(即良附丸加桂枝、白芍、法夏、陳皮、甘草)。方中良姜溫中散寒,香附行氣止痛;加桂枝以通陽,重用芍葯、配炙草以和營,伍二陳以和胃降逆。若飲食極度減退,形體消瘦,四肢倦怠乏力,可加參、術扶中,以補甘草之不足。

按:

辛開苦降法,其主症是胃上脘痞悶閉塞不適,舌苔敗謹多黃白相雜;其病機為脾胃虛弱,升降失常,寒熱糾結所致。燥濕健脾法,其主症是大腹脹滿,舌苔白厚而膩;其病機為濕濁困脾,導致脾不健運。清熱化痰法,其主症是胃上脘及胸脅痞閉,按之痛,舌苔多黃滑;其病機為痰熱內阻,胃失和降。散寒理氣法,其主症是胃脘疼痛,喜溫喜按,胸脅滿悶不適,舌苔白滑;其病機為胃有寒凝,肝鬱氣滯。總之,由於臨床主證與病機不同,所以在治療大法上就有以上區別。

五、益氣升陽法

適應證:

腹滿,口淡乏味,胃納極差,四肢倦怠,頭昏重,肢節疼痛,或兼惡寒,脈弱,舌質淡。

分析:

脾氣虛弱,清陽不升,導致濁陰不降,故中見腹滿,上見頭昏重;脾虛則濕邪內生,流注關節,阻滯氣機,故肢節疼痛;脾主味,主四肢,由於脾虛健運失職,故口淡乏味,食慾不振,四肢倦怠;若兼惡寒,是脾土虛弱不生肺金,導致肺氣不足,衛外功能減弱所致;脈弱,舌質淡,是因脾虛,氣血化源不足之象。治療應以益氣升陽法,選用李東垣《脾胃論》中之升陽益胃湯。方用參、芪、術、草以益之;羌、獨、柴、防以升之;二陳以降之;苓、澤以滲之;連、芍以清之。其制方選葯,適合脾胃陰陽升降之義。臨床上若無肢節疼痛或熱象者,可去羌活、獨活、黃連。

六、健脾理氣法

適應證:

久病大便瀉下,質如糊狀,一日數次,食納較差,腹微脹痛,便後痛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口微渴,舌淡脈弱。

分析:

久病大便瀉下,質如糊狀,食納較差,腹脹(以下午或晚上尤為明顯),是脾氣衰虛,運化功能減弱所致;由於久病瀉下,水谷之精微下滲,不能營養機體,故形體消瘦、面色萎黃、口微渴。治療應以健脾理氣法,方用錢乙《小兒葯證直訣》中之七味白術散。方中參、術、苓、草扶脾;木香、藿香理氣;再加葛根升陽、升津,以復脾之運化功能。證之臨床,用以治療脾虛所致的慢性腹瀉,效果較好。若滑瀉甚,可加烏梅、訶子以澀腸止瀉;若大便有粘液,可配服香連丸以止痢。

按:

益氣升陽法,是以腹滿、胃納極差、頭昏重為主症。健脾理氣法,是以腹微脹痛,食納較差,大便瀉下為主症。兩者比較,雖同屬脾虛為病,但其病變機理卻有所不同,前者系脾虛清陽不升,故以健脾益氣升陽為治;後者系脾虛清氣下陷,故以健脾理氣升津為法。

七、甘溫益氣法

適應證:

食慾不振,精神疲乏,少氣懶言,畏寒自汗,或兼發熱,脈虛大無力,舌苔白薄或薄黃。

分析:

由於胃主受納、脾主運化的功能失常,故食慾不振。脾氣既虛,氣血生化之源不足,一方面導致肺氣失充,衛外功能減弱;另一方面導致元氣虧損,虛火浮越,故見精神疲乏,少氣懶言,畏寒自汗或兼發熱,脈虛大無力等症。治以甘溫益氣法,方選李東垣《脾胃論》中之補中益氣湯。其制方之義,因脾胃衰虛,肺氣缺少生化之源,故用黃芪為君補肺益氣,助陽固表;人參、白術、甘草為臣,以補脾胃之氣;用當歸養血,以防白術之燥;陳皮理氣,以防術、草壅滯為佐;以升、柴升其清陽為使。諸葯協和,調補脾胃。脾陽升,則陰火下降而熱自退;元氣充足,則腠理固密而寒自除。若伴有脅肋隱痛者,可加白芍、香附以調肝。

八、甘寒養陰法

適應證:

食慾不振,口乾咽燥,舌干少苔或無苔,大便干結,脈細數。

分析:

胃屬燥土,主受納,賴陰液以濡養。由於嘔吐、腹瀉或熱盛,耗傷胃液,致胃失所養,故見食慾不振;因胃陰不足,津液上不能濡潤口舌,下不能滋潤腸道,故在上則口乾咽燥,舌干少苔或無苔,在下則大便干結。治療以甘寒養陰法,方用吳鞠通《溫病條辨》中之益胃湯。方中沙參、麥冬、玉竹均屬甘寒滋陰之品,配生地以涼心血、冰糖以養肺陰。諸葯配伍,成為益胃生津之要方。在臨床應用上,還可加石斛、生谷芽等,以增強該方養陰和胃之效;若伴有嘔逆者,可加清半夏以降逆止嘔。

按:

甘溫益氣與甘寒養陰兩法,其主症都有食慾不振。兩者之異,一為精神疲乏,少氣懶言;一為口乾咽燥,舌干少苔。前者病位在脾,病機為清陽不升,所以用甘溫益氣為治;後者病位在胃,病機為陰液不足,故用甘寒養陰為法。

九、活血止痛法

適應證:

胃脘部痛重脹輕,痛有定點,固定不移,輕摩則舒,重按即痛,常有噯氣,或舌邊緣有瘀點,脈澀。

分析:

脹重於痛,病偏在氣;痛重於脹,病偏在血。瘀血有形而不移,故痛有定點,重按即痛;郁氣無形而易散,故輕摩則舒。此為血瘀氣滯,治療當以活血止痛法,方選《和劑局方》中之失笑散加味。此方本為婦女因瘀血而月經不調,或產後瘀血停滯而設。但在臨床應用,加當歸、白芍以養血和營,配鬱金、香附以理氣,治療血瘀而兼氣滯之胃痛,效果較好。若舌苔白滑而兼有寒象者,可加乾薑、肉桂以祛寒;舌苔微黃而兼有熱象者,可加黃芩、梔子以清熱。

十、溫脾止血法

適應證:

脘腹綿綿作痛,喜熱敷,大便下血,色質如膠漆,四肢不溫,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昏心慌,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弱。

分析:

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脾為統血之臟。脾臟虛寒,統攝失司,故血從大便下滲(即《金匱》所說的遠血),色黑如膠漆。由於失血過多,血虛不能上榮頭面和內養於心,故面色蒼白、頭昏心慌。腹痛綿綿,喜熱敷,四肢不溫,舌淡脈沉,都是脾胃虛寒之象。治療當以溫脾止血法,選用《金匱要略》中之黃土湯。方用灶中黃土溫脾止血,配術、附以恢復其健運升舉之氣;阿膠、生地、炙草養血滋陰,以彌補其既耗之血;配黃芩之苦寒,以制術、附之辛溫,作為反佐。由於組方嚴密,配伍妥當,剛柔相濟,溫陽而不傷陰,滋陰而不損陽,所以尤在涇在《金匱要略心典》中稱該方為「有節制之師」。

按:

活血止痛法,其主症為痛有定點,拒按,病機為血瘀氣滯;溫脾止血法,其主症為腹痛綿綿,喜熱敷,大便下血如膠漆,病機為脾臟虛寒,統攝失司。雖均屬血分病變,但由於虛實不同,所以治法各異。

以上葉老治療脾胃病常用的十法,主要應用於內傷雜病。至於外感引起的陽明病胃腸實熱證,又當別論。每一治法後所選方劑,均屬典型舉例,臨證 時尚 可依法靈活變化,不可拘泥。關於葯物加減,是葉老長期臨床實踐的經驗總結。葉老認為,方是死的,病是活的,不能執死方以治活病。因此,凡醫者治病,既要有原則性,又要有靈活性。正如唐代醫家王冰所說:「得其機要,則動小而功大,用淺而功深」,其道理就在於此。

每日一文,陪伴中醫人成長

⑤ 慢性胃炎的中醫治療方法有哪些

①脾胃濕熱:胃脘脹痛明顯,噯氣,嘈雜,口中粘膩,或口苦口臭,大便不暢,胸悶痞塞,納差,食後脹痛痛甚,舌質稍紅,苔黃厚膩,脈弦滑。治宜清熱泄濁、和胃消痞。

方葯:蒼術、厚朴、藿香、木香、半夏、陳皮各10克,檀香、砂仁、甘草各3克,白豆蔻5克。

②肝胃蘊熱:胃脘灼痛,痛勢急迫,連及兩脅,煩躁易怒,泛酸嘈雜,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疏肝和胃、泄熱止痛。

中成葯:牛黃清胃丸。

③肝胃氣滯:胃脘脹滿攻撐作痛,痛連兩脅,胸悶噯氣,善太息、嘔吐,有時泛酸或苦水,心煩易怒,大便不暢,或便溏或便秘,舌質淡紅,苔薄黃或薄白,脈弦。治宜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中成葯:舒肝和胃丸,左金丸。

④脾胃陰虛:胃脘隱隱灼痛,煩渴思飲,口乾咽燥,胃中嘈雜灼熱,大便干結,食少、納呆,乏力,苔少或薄黃,脈弦細或細數。治宜養陰益胃。

中成葯:麥味地黃丸。

⑤胃絡瘀血:胃脘刺痛或痛有定處,按之痛甚,日久不愈,大便色黑,舌質暗紅或紫暗,有瘀斑,脈弦澀。治宜活血通絡、化瘀止痛。

方葯:炒五靈脂、當歸、紅花、柴胡各10克,三七5克,赤芍、烏葯、元胡、甘草、香附、枳殼、川芎各6克。

⑥脾胃虛寒:胃脘隱隱作痛,綿綿不斷,喜暖喜按,得食則減,嘔吐清水,納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宜:益氣溫中、健脾和胃。

中成葯:附子理中丸。

⑥ 胃病的中醫調理

我在門診遇到過不少胃病患者,常用一個方加減:柴胡,黨參,黃芪,丹參,延胡索,砂仁,大腹皮,法半夏,黃連,乾薑,茯苓,陳皮,炒雞內金。胃酸多或潰瘍者加海螵蛸,瓦楞子,吳茱萸。血瘀者加川芎。痰多加萊菔子。"胃不和則卧不安",胃病伴失眠者多,加首烏藤,琥珀粉。大便干加生白術,大黃。陰虛加黃精,麥冬。陽虛加桂枝。這個方是怎麼形成的呢?我一次去中華中醫葯學會的會遇到國醫大師孫光榮先生,我向他請教了胃病治療思路,他給我介紹了他的一個常用方和辨證思路,他的方的基礎方是六君子湯,我在門診使用效果不錯。後來我跟裴正學先生抄方,他的父親裴慎先生是甘肅省近代十大名中醫之一。他給我講了他當年帶六二六醫療隊去武威治胃癌,食道癌的故事。他用六君子湯合半夏瀉心湯取得不錯的效果。而外地一位專家帶的六二六醫療隊治食道癌用清熱解毒,攻毒的方,效果不好。我把孫光榮,裴正學兩位先生的方整合成了上面的方,方中加了柴胡,疏肝,因為我觀察,胃病患者多有情緒不佳的情況。另外我在門診還配合給胃病患者用食療方,再給大家分享一個我收集胃病食療方的故事。20多年前我去甘肅省一個鄉鎮下鄉,與鄉幹部聊天時,他們得知我是學中醫的,就給我介紹了一個胃病食療方。他說鄉幹部免不了喝酒,時間長了就有了胃病,怎麼辦呢?想起老輩人用過的一個方:早上煮一碗生薑湯飯前喝,晩上煮一碗白蘿卜湯飯前吃喝,堅持一月。吃一月後胃病大多都好了,然後再喝酒,胃喝壞了再用此法,類試類效。生薑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常用於穗和粗風寒感冒,脾胃寒症,胃寒嘔吐,肺寒咳嗽,解魚蟹毒。蘿卜中葯叫萊菔,蘿卜煮水加猜鎮白礬5克泡腳治腳氣。治結核性、粘連性腸梗阻,機械性腸梗阻:白蘿卜一斤,棚巧切片,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每日一劑,一次服完。(內蒙古(中草葯新醫療法資料選編》)治失音不語:蘿卜生搗汁,入薑汁同服。(《普濟方》)治痰熱喉閉:蘿卜汁和皂角漿,吐之。(《普濟方》)治鼻衄不止:蘿卜(搗汁)半盞,入酒少許,熱服,並以汁注鼻中皆良。或以酒煎沸,入蘿卜再煎飲之。根據以上資料,我認為這個方法有一定道理,我在上門診時做了一點改進介紹給患者,患者反映不錯。方法如下,早上喝半碗小麥麵粉煮熟的麵糊(稀一點的),然後喝小半碗生薑湯(10克生薑切未煮3分鍾),晚上吃喝白蘿卜(半個切碎煮爛)湯。堅持一月。

⑦ 治療胃病的偏方 治療胃的中葯

1

治療胃病的偏方

(一)寒邪客胃

症飢猜祥狀:胃痛暴作,惡寒喜暖,得溫痛減,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熱飲,舌淡苔薄白,脈弦緊。

治法:溫胃散寒,行氣止痛。

方葯:香蘇散合良附丸加減。

常用葯:高良姜、吳茱萸、香附、烏葯、陳皮、木香。

(二)飲食傷胃

症狀:胃脘疼痛,脹滿拒按,噯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爛搏後痛減,不兆岩思飲食,大便不爽,得矢氣及便後稍舒,舌苔厚膩,脈滑。

治法:消食導滯,和胃止痛。

方葯:保和丸加減。

常用葯:神曲、山楂、萊菔子、茯苓、半夏、陳皮、連翹。

(三)肝氣犯胃

症狀:胃脘脹痛,痛連兩脅,遇煩惱則痛作或痛甚,噯氣、矢氣則痛舒,胸悶噯氣,喜長嘆息,大便不暢,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止痛。

方葯:柴胡疏肝散加減。

常用葯:柴胡、芍葯、川芎、鬱金、香附、陳皮、枳殼、佛手、甘草。

(四)濕熱中阻

症狀:胃脘疼痛,痛勢急迫,脘悶灼熱,口乾口苦,口渴而不欲飲,身重疲倦,納呆惡心,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化濕熱,理氣和胃。

方葯:清中湯加減。

常用葯:黃連、梔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陳皮、甘草。

(五)瘀血停胃

症狀:胃脘疼痛,如針刺、似刀割,痛有定處,按之痛甚,痛時持久,食後加劇,入夜尤甚,或見吐血黑便,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澀。

治法:化瘀通絡,理氣和胃。

方葯:失笑散合丹參飲加減。

常用葯:蒲黃、五靈脂、丹參、檀香、砂仁。

(六)胃陰虧耗

症狀:胃脘隱隱灼痛,似飢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煩熱,消瘦乏力,口渴思飲,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養陰益胃,和中止痛。

方葯:一貫煎合芍葯甘草湯加減。

常用葯:沙參、麥冬、生地、枸杞子、當歸、川楝子、芍葯、甘草。

(七)脾胃虛寒

症狀: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受涼後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或遲緩。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葯:黃芪建中湯加減。

常用葯:黃芪、桂枝、生薑、芍葯、炙甘草、飴糖、大棗。

⑧ 中醫葯治療和調理胃病都有哪些方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有很多人都患上了胃病,那麼外面也是城市中人一個經常見到的病症,因為他們的工作他們沒有辦法及時的吃飯,已經沒有辦法及時的補充一個營養。那麼這個時候他們就會患上一些胃病,那麼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我們如何使用中醫葯的治療來調理我們的胃病,那麼這樣的調理究竟有哪些方法?

吃一些止痛葯

其次就是如果我們的胃痛到達了我們無法忍受的一個臨界點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吃一些止痛葯。因為胃病來臨的時候,我們會出現一些胸悶惡心甚至是腹瀉等症狀,有的患者還會出現打嗝以及反酸的症狀。那麼對於這些腹痛非常難忍的患者來說,他們也可以利用止痛的葯物來緩解這個病症。並且我們需要去中醫那裡撿一些葯材,然後在家中自己熬制中葯,這樣的話能夠減輕葯物對於我們的副作用。

⑨ 有效治療胃炎的中醫葯方

由於很多的胃炎患者都是由於生活上的不良習慣導致,現在治療胃炎的方法是有很多的,那麼中醫治療胃炎的葯方都有哪些呢?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治療胃炎的中葯方,希望對你有幫助。

治療胃炎的中葯方
1.蒲公英湯治胃腸病

[配方]蒲公英葉和根混合。

[制用法]水煎服。

[功效]強化胃腸。用治因飲食不慎而導致的消化不良。

2.黃蒿湯治胃脾虛寒消化不良

[配方]黃蒿克。

[制用法]水煎服。

[功效]用治胃脾虛寒、消化不良。

3.三棱萊菔子湯治胃炎消化不良

[配方]三棱、萊菔子各適量。

[制用法]水煎服。

[功效]用治胃炎、消化不良。

[制用法]水和為丸,如梧子大。煮令熟,鹽少許,和湯汁空腹吞下。

[功效]用治脾胃虛弱、食而不化、湯飲不下、嘔逆反胃。

4.五靈二丑香丸治食積腫痛

[配方]五靈脂、香附、黑丑、白丑。

[制用法]將香附去毛,水浸1日,與五靈脂研末;二丑共研為末,一半微火炒黃,半生用,和勻,以醋糊為丸,如蘿卜子大。姜湯送下。

[功效]此方葯料尋常,功效甚大,消食、消積、消痞、消腫、消痛、消氣、消血、消嗝、消脹、消蟲、消痢。用治食積腫痛。兼治痰迷心竅,有病則除,神效無比。葯到病除,無不即愈。

5.豬血粉治胃滯脹滿

[配方]豬血(不著鹽)適量。

[制用法]去水曬干,研為細末。酒服,取泄。

[功效]用治中滿腹脹。旦食不能暮食。
胃炎的飲食禁忌
(1)忌飲食無規律:胃炎的飲食原則上應清淡、對胃黏膜刺激小的為主,但並非清淡飲食就能緩解病人的症狀。應以飲食規律,勿過飢過飽,少食多餐為原則。尤其是年老體弱,胃腸功能減退者,每日以4~5餐為佳,每次以六七成飽為好。食物中注意糖、脂肪、蛋白質的比例,注意維生素等身體必需營養素的含量。

(2)忌煙酒辛辣刺激食物:乙醇能溶解胃黏膜上皮的脂蛋白層,對胃黏膜有較大的損害,人們在吸煙時候,煙霧中的有害物質,溶解並附著在口腔、咽喉部,隨吞咽進入胃內,這些有害物質對胃黏膜也有很大損害。因此,急、慢性胃炎患者,一定要戒除煙酒,以免加重病情,甚至造成惡性變。

(3)忌過冷、熱、硬食物:過涼的食物和飲料,食入後可以導致胃痙攣,胃內黏膜血管收縮,不利於炎症消退;過熱的食品和飲料,食入後會直接燙傷或刺激胃內黏膜。胃炎病人的食物應軟硬適度,過於堅硬粗糙的食品、粗纖維的蔬菜、用油煎炸或燒烤的食品,食用後可加重胃的機械消化負擔,使胃黏膜受到磨擦而損傷,加重黏膜的炎性病變。

(4)忌不潔飲食:胃炎患者要特別注意飲食衛生,尤其是夏季,生吃瓜果要洗凈,不要吃變質食品。因為被污染變質的食品中含有大量的細菌和細菌毒素,對胃黏膜有直接破壞作用。放在冰箱內的食物,一定要燒熟煮透後再吃,如發現變質,要堅決扔掉,禁止食用。
胃炎的食療方
1.白扁豆湯白扁豆30克,大棗20克,白芍、陳皮各6克。將白扁豆、大棗洗凈,與白芍、陳皮同放入沙鍋中,加水0毫升煎煮,去渣取汁800毫升,溫服。有益氣健中、運脾化濕的。

2.山葯半夏粥山葯50克,半夏15克,粳米克,白砂糖適量。將半夏用溫水淘去礬味,入沙鍋水煎,去渣取汁約200毫升,入粳米煮粥,粥將熟時入山葯末,再煎二三沸,粥成後加白砂糖適量,每日早晚分服。有補脾益胃、降逆止嘔的。

3.鯉魚湯面活鯉魚1條,牛肉30克,掛面50克,食鹽少許,生薑適量。將鯉魚宰殺,去鰓、鱗及內臟,洗凈,與牛肉、生薑同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煮至湯呈乳白色,再下掛面,煮片刻,加食鹽調味即可。有益氣健胃的。

4.丹參糯米粥丹參、紅花、當歸各15克,糯米150克。將諸煎,去渣取汁,入糯米煮粥,調味後空腹食用。有活血化淤、通絡止痛的。

猜你喜歡:

1. 治療胃病的常用葯有哪些

2. 誘發胃病的原因有哪些

3. 目前檢查胃病的方法

4. 慢性胃炎可以怎樣去養胃

5. 常見的胃病有哪些

⑩ 胃病的中醫治療

胃病是非常多見的。胃病主要與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系,很多患者經常暴飲暴食,或者經常吃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或者經常飲酒,這樣都有可能會引起胃黏膜的損傷,從而出現胃病。有些患者患有慢性胃炎以及胃潰瘍這樣的患者可以用中成葯來進行治療,如患有胃病的患者出現腹痛的症狀可以口服氣滯胃痛顆粒等葯物來進行治療,如出現消化不良的患者,可以應用健胃消食片等葯物來促進胃動力,促進消化。
除此之外通過針灸等方式,也可以緩解胃病引起的症狀,除此之外,患有胃病的患者還需要科學規范的治療,如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需要應用抗生素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另外,胃酸分泌過多的患者還需要應用抑制胃酸的葯物進行治療,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規范治療,以促進胃病的好轉。

閱讀全文

與治胃病的中醫治療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5除以29的豎式計算方法 瀏覽:854
水瓜絲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353
小學生畫棉花書簽的簡單方法 瀏覽:262
如何抓斑鳩方法視頻 瀏覽:224
鍋外層掉漆了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808
秒熱水器安裝方法視頻秒 瀏覽:325
次級天然石材鑒別方法 瀏覽:972
雞翅木傢具的鑒別方法 瀏覽:799
鈴蘭花葉片連接方法 瀏覽:963
如何快去減肥的方法 瀏覽:166
周口拉布拉多訓練方法 瀏覽:331
自我隔離解決方法 瀏覽:442
庭院燈底座安裝方法 瀏覽:191
開鎖方法視頻 瀏覽:566
全身美白最有效方法快速 瀏覽:235
疊手機盒子的方法視頻 瀏覽:810
術後腸粘連的治療方法 瀏覽:912
限號字母計算方法 瀏覽:593
摔跤徒手訓練方法 瀏覽:532
簡單做蒸雞蛋糕的方法 瀏覽: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