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心情差導致月經不調,艾灸可以治月經不調
心情差的話肯定是盡快變好的,有些女性因為心情差,導致了月經不調的問題出現,這種情況對女性的身體傷害其實是非常差的,很多女性在平時的時候非常關心自己的身體,但是忽略了自己的情緒,那麼心情差導致月經不調的嗎?
情緒異常會影響月經。長期的精神壓抑,生氣,或者是遭受重大的精神刺激和心理創傷,都會導致月經失調,告悉或者還會出現痛經,閉經。所以,日常生活中的情緒是需要管理的,不能因為情緒的浮動讓自己的身體受到懲罰。情緒異常引起月經失調:情緒異常長期的精神壓抑、生悶氣或遭受重大精神刺激和心理創傷,都可導致月經失調或痛經、閉經。這是因為月經是卵巢分泌的激素刺激子宮內膜後形成的,卵巢分泌激素又受腦下垂體和下丘腦釋放激素的控制,所以無論是卵巢、腦下垂體,還是下丘腦的功能發生異常,都會影響到月經。
心理因素對月經的影響很大,因此對於月經病的預防既要注意飲食起居,講究生理衛生,也要情志調和,講究心理衛生,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正如醫學所指出:「則榮血生而經自行,須慎飲食,調七情,保神氣,庶可得生。」對於主要由心理因素而引起的月經失調,對其治療主要是以心理治療為主,適當配合葯物治療。單靠葯物治療,不消除引起月經不調的消極心理因素是很難奏效的。生活中要保持心情愉快,盡量避免不良情緒的影響;當環境發生變化,要盡快適應新的環境。當情緒恢復正常或適應了新環境時,月經是可以恢復正常的。
月經和勞累,情緒還有環境改變都是有關系的,生氣是會導致月經失調的!所以建議放鬆心情。建議服用烏雞白鳳丸調理一下比較好,廳埋經期不要濫用葯物,應注意保暖忌寒涼刺激,防止寒邪侵襲,注意休息,減少疲勞,加強營養,盡量控制劇烈的情緒波動,避免強烈的精神刺激。
如果想走出陰影,那就讓你的臉面向陽光;如果你想告別懦弱,那就讓心在歷練中慢慢堅強;如果你想擺脫平凡的生活,那就努力讓自己高傲的飛翔。多心的人註定活得辛苦,因為太容易被別人的情緒所左右。多心的人總胡思亂想,結果是困在一團亂麻般的思緒中,動彈不得。有時候,與其多心不如少根筋。
我們通常的想法是「我心情扮友螞不好,所以我不想做任何事」。人們認為行動是由當下的情感引導的,因為「壞情緒」會導致「我不想做事情」。事實上,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情感是遵循行動的,也許是因為你不想做任何事情,所以你的心情也開始感覺不好。如果出現情緒低落的情況時,我們可以試試這些方法:出門去適當的鍛煉,不要老待在同一個環境下,與好朋友見面,傾訴心情,都是改變情緒低落的好方法。
Ⅱ 艾灸太沖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太沖為肝經原穴,即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部位的重要穴位。
肝氣疏泄的時候,人就變得易生氣發怒,通過艾灸太沖,可以起到平肝熄風,理氣血,平穩情志之薯彎沒功,為全身鎮靜止痛要穴。
太沖穴位於人體腳部,在這個部數納位進行艾灸,不但有助於養生保健,還能讓人心情變的愉悅。艾灸的時候搭配肝經上的章鬧燃門穴和期門穴,足太陽膀胱經上的腧穴,還可以起到養肝護肝的作用,有助於調整肝臟肝經虛實各證。
Ⅲ 艾灸氣海的功效和作用_艾灸氣海穴的好處
氣海穴是人們艾灸常用的穴位,那麼艾灸這個穴位對身體有哪些功效和作用呢?下面就由我為大家介紹下艾灸氣海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艾灸氣海的功效和作用1、溫陽益氣
前人有“氣海一穴暖全身”之譽稱,是說氣海穴有溫養、強壯全身的作用,導引養生之術裡面常常說到的下丹田就是指氣海穴為中心的一定區域。中醫認為此處是人 體之中央,是生氣之源,人身真氣由此而生,所以對於陽氣不足,生氣乏源所導致的虛寒性疾患,氣海穴往往具有溫養益氣,扶正固本,培元補虛之功效。驗證於臨 床,對於先天稟賦虛弱、後天勞損太過、大病新瘥、產後體虛等證以及因體虛所導致的外邪侵襲等病均可取其作為治療要穴,從而獲得顯著療效。其配伍厥陰俞、內 關對心氣虧虛、心陽不足有效;配神闕、關元對心悸氣短、動則益甚、畏寒肢冷者有效;在臨床中,對於先天不足、後天失養,體質虛弱的患者,臨床中常常採用艾 灸氣海的 方法 加以治療。
2、化濕理氣
《內經》雲:“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濕邪,既可以作為一種病因,也可以是一種病理產物,常常在疾病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痰、 飲作為濕邪的不同表現形式,在病理過程中均可阻滯氣機。氣海穴作為人體陽氣蒸發陰液的關鍵之處,具有化濕理氣的功效,對於濕邪為患、氣機不暢所導致的各種 疾病,以氣海穴為主,常常具有較好的療效。在臨床中氣海穴可廣泛用於內科病、男科及婦科,我在臨床中常常用氣海穴為主治療婦科疾病,型態如慢性盆腔炎屬於寒濕 阻滯的,配合水分、水道、地機等穴,常常能收到化濕理氣,通絡止痛的療效;對於男性的慢性精索靜脈曲張屬於寒濕阻滯、氣機不暢的,我們常用氣海穴拔罐,然 後艾灸,能收到較好的療效。
3、應用體會
對於陽氣不足或者寒濕體質的患者,氣海穴拔罐之後睜租棗,局部皮膚的溫度會根據患者的陽虛程度,表現出不同程度的低溫,陽虛越甚者,局部皮膚的溫度越低。這個方 法既可以作為一種治療手段,也可以作為對患者體質判斷的一個方法。對於因體虛所導致的外邪侵襲,例如體虛感冒、嬰幼兒感冒等,氣海穴拔悉拆罐之後常常會出現患 者體溫升高的現象,對於這種現象,只要不超過38.5℃,患者神志清晰,精神爽朗,沒有其他不適,就不要做其他處理,因為這是患者陽氣來復,正邪交爭,是 個好現象。如果患者感覺不適,可以選用大椎、肺俞拔罐,然後針刺足三里,患者體溫往往會很快下降 。
艾灸的5大注意事項1、艾灸前最好喝一杯燙嘴的溫開水;加2~3個紅棗更好。一些氣虛的女性艾灸時或者之後會頭暈,這樣就不會了。
艾灸的整個過程都可以喝燙嘴的溫開水;最忌諱喝冷水吃水果。
2、艾灸結束2個小時以後才能洗澡。用濕熱的毛巾擦拭艾灸過的部位都不行!很多人說,可以用熱水洗澡,那是錯誤的。
熱水也是水濕,如果要洗菜做飯,一定要戴上橡膠手套,用熱水洗。
3、施灸後會出現發熱,口渴,上火,皮膚瘙癢,有的會起紅疹,疲倦,便秘,尿黃,出汗,牙痛,耳鳴,陰道不規則流血,全身不適等現象,不要驚慌,繼續艾灸這些症狀就會消失。
我們同時可以減少艾灸的時間,也可以泡泡腳後艾灸湧泉穴、太沖穴。
4、有的人邊灸邊吃,這樣不好。進食的時候氣血會集中在胃部,影響艾灸的治療效果;再就是對胃氣也是一個挑戰。
5、如果你的月經量不大,特別是有痛經的女性在經期完全可以艾灸,只是你比平時的艾灸時間短一點。
艾灸後的反應1、灸後會有經絡竄感又叫得氣,有酥酥的感覺,這是好的現象。
2、灸完後感覺熱能到會陰,這是好的現象,說明打通任脈。
3、做完艾灸後,面色變得紅潤有光澤,皮膚飽滿滋潤。色斑快速變淡、痘痘消失。
4、做完艾灸後,人的心情變得舒暢很多,心情很放鬆。非常好的感覺。
5、寒感,灸後會覺得冒涼風,寒性體質的人多會出現這種現象,要多灸。
6、肚子咕咕叫,或者排氣,這是促進腸蠕動,幫助排除身體的濁氣,是一種非常好的現象。
7、做艾灸時上半身熱或只是下半身熱,表明不怎麼熱的那半身的經絡不是很通。
8、做完後口乾燥,咽喉難受,說明上焦有虛火,要做到要配合做肩頸灸,療效就會很好了。
9、夏天要出大汗為佳。但冬天灸以全身微微出汗為佳,特別是額頭、手心、足心要出熱汗,出大汗者一定是身體比較虛的人。
Ⅳ 懸灸爐艾灸的常用穴位都有哪些
今天介紹的15個穴位是我們在艾灸時經常要用到的常用穴位,說它們常用,並不是說它們普通,而是因為有效,所以才經常用到它們。希望各位艾友記住他們的功效!
很多艾友說記不住,
多用就記住了!不僅會記住,自己慢慢也會巧用它們了,
這就是老話說的:
熟能生巧!
很多艾友反應,冬天艾灸不是很方便,這些穴位你或艾灸或點揉都可以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
1,百 會 穴
憂郁煩躁失眠點百會
百會屬督脈,位於人體頭部,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端連線的交點處。
作 用:
(1)按摩這個穴位,具有開竅寧神的作用,能治療失眠、神經衰弱;
(2)長期按壓這個穴位,有平肝息風的作用,能治療頭痛、眩暈、高血壓、中風失語、腦貧血、的作用,能治療脫肛、子宮脫垂等疾患。
自我按摩:
雙手中指交疊,用力向下按揉這個穴位,有酸脹感、刺痛的感覺;每次按揉1-3分鍾。
艾灸方法:
很多艾友會覺得百會穴不好灸,實際上用一個單孔艾灸盒扣在百會穴上艾灸15分鍾也很好。
2,風 池 穴
清熱醒腦還治感冒
風池穴屬膽經的穴道,位於人體的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大概與耳垂齊平。
作 用:
(1) 按摩這個穴位,具有醒腦明目,快速止痛、保健調理的功效;
(2) 長期按摩這個穴位,對感冒、頭痛、頭暈、中風、熱病、頸項強痛、眼病、鼻炎、耳鳴、咽喉患病、腰痛等疾患,具有很好的調理保健效能;
自我按摩艾灸法:
用大拇指的指腹從下往上按揉,左右兩穴,每天早晚各按揉一次,每次大約1-3分鍾。也可以自己用艾灸盒扣在這里艾灸10分鍾。
3,攢 竹 穴
消除疲勞眼睛好
攢竹穴,屬膀胱經的穴道,在眉毛內側端,眼眶骨上凹陷處。
作 用:
(1)此穴對慢性結膜炎、淚液過多、眼瞼震顫、眼睛疼痛症狀都有明顯的療效;
(2)按摩此穴,能夠緩解視力不清、眼睛紅腫等症狀;
自我按摩艾灸:
每天隨時隨地的輕輕按揉攢竹穴,時間不限,越多越好。可以用點燃的艾條,在眼睛眶周圍打著圈艾灸,每天2-3次,每次每隻眼睛3-5分鍾。
4,迎 香 穴
拋掉鼻炎和鼻塞
迎香穴屬大腸經的穴道。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間。
作 用:
(1) 按壓迎香穴,能夠治療各種鼻症, 如鼻腔閉塞、嗅覺減退、鼻瘡、鼻內有息肉、鼻炎、鼻塞、鼻出血等;
(2)按壓此穴,對口歪、面癢、膽道蛔蟲等也有一定療效;在中醫臨床中,還運用迎香穴治療面部神經麻痹或痙攣等問題。
自我按摩艾灸法:
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3分鍾。可以用點燃的艾條,從印堂穴一直灸到鼻尖,上上下下,每天2次,每次3-5分鍾。
5,合 谷 穴
牙痛是病也不怕
合谷穴屬大腸經上的穴道,當拇指和食指伸張時,在第一、二掌骨的中點,稍微偏向食指處。
作 用:
(1)合谷穴為全身最大剌激點,可以降低血壓、鎮靜神經、調整機能、開關節而利痹疏風,行氣血而通經清瘀;
(2)能治頭面的各種症狀,不但對牙齒、眼、喉、都有良好的功效,還能止喘、療瘡等;
(3)長期按壓此位,對反射性頭痛、耳鳴、耳聾、扁桃體炎、視力模糊、呼吸困難、肩胛神經痛、失眠、搜索關注公眾號學艾灸,神經衰弱等症都有很好的調理保健效能;
自我按摩艾灸法:
每次按壓左右手各1-3分鍾。取艾條懸灸合谷穴15分鍾。
6,內 關 穴
按撫你的胃,體貼你的心
內關穴,屬心包經的穴道,在人體的前臂掌側,從近手腕的橫皺紋的中央,往上大約三指寬的中央部位。
作 用:
(1)這個穴位對懷孕嘔吐、暈車、手臂疼痛、頭痛、眼睛充血、惡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腹瀉、痛經等症狀,具有明顯的緩解作用;
(2)長期按壓此穴位,對心絞痛、精神異常、風濕疼痛、胃痛、中風、哮喘、偏癱、偏頭痛、產後血暈、憂鬱症,具有明顯的改善和調理作用;
自我按摩艾灸法:
每天早中晚各一次,每次按壓3分鍾,按到該處酸脹為止。也可以按摩3分鍾後,再艾灸5分鍾,效果更好。
7,天 宗 穴
美體健胸按天宗
天宗穴屬於小腸經上的穴道,在肩胛骨中點下緣,下一寸處。
作 用:
(1)按壓此穴,具有疏通肩部經絡、活血理氣的作用;對肩胛疼痛,上肢不舉效果很好。
(2)此處穴位,是治療女性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的特效穴位。按此穴位,對於乳房疼痛、乳汁分泌不足、胸痛也有明顯的療效;
自我按摩艾灸法:
穴位處有酸脹感,先左後右,如有人幫助,也可雙側同時按揉1-3分鍾。或者用艾灸盒扣在這里艾灸20分鍾。
8,中 渚 穴
更年期女性的好朋友
中渚穴屬手三焦經的穴道,在人體手背部位,小指與無名指的指根間下2厘米的手背凹陷處,用力按壓,會有力量脫落之感。
作 用:
(1)此穴位對耳聾、耳鳴、頭痛、咽喉痛、失眠等具有療效;
(2) 此穴位還能治療前額疼痛、肩背疼痛、肋間神經痛、手指不能屈伸等症狀,都有很好的調理和保健作用。
自我按摩艾灸法:
先左後右,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3分鍾。取艾條懸灸中渚穴10分鍾。
9,關 元 穴
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
關元穴又稱丹田穴,屬任脈的穴道,在人體的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三寸,就是這個位置。
作 用:
(1) 有培腎固本、調節回陽的作用,能夠治療陽痿、早泄、月以不調、崩漏、帶下、不孕、子宮脫垂、閉經、遺精、遺尿、小便頻繁、小便不通、痛經、產後出血、小腹痛、腹泄、腹痛、痢疾等症狀;
(2) 長期按摩這個穴位,對尿路感染、腎炎、脫肛、中風、尿道炎、盆腔炎、腸炎、腸粘連、神經衰弱等疾患,都有很好的療效,而且有調理、改善的功能。
自我按摩艾灸法:
左手中指的指腹按壓穴位,右手中指的指腹按壓基手中指的指甲上,兩手中指同時用力揉按穴位,有酸脹感,每天早晚左右手輪流按揉,先左後右,每次大約1-3分鍾。或者用方形4孔艾灸盒扣在關元處艾灸40分鍾,同時兼顧中脘穴、肚臍、氣海。
10,長 強 穴
便秘腹瀉好幫手
長強穴屬督脈的第一穴道,在人體的尾骨端下,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中點處。作 用:
(1)按摩此穴,能夠促進直腸的收縮,使大便暢通,還能治療便秘,並且能迅速止腹瀉;
(2)長期按壓此穴,具有通任督、調腸腑的作用,對腸炎、腹瀉,痔瘡、便血、脫肛等疾患,這么好的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學艾灸,都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自我按摩:
每天分別用左右兩手各揉按1-3分鍾,先左後右。
11,足 三 里
常按足三里,胃病遠離你
保健大穴
足三里主治腹部上、中、下三部之症,因此名為「三里」,此穴位於人體下肢,為了和手三里區別,故稱為「足三里」
作 用:
(1)此穴有養生保健的功能,能夠增強體力、消除疲勞、強壯神經、預防衰老、對結核病、傷風感冒、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心絞痛、腦溢血後遺症具有預防治療的作用,經常按摩,能夠祛病延年,所以也稱長壽穴。(2)經常按摩,能夠理脾胃、調氣血、補虛弱、防治腸胃疾病,對胃腸虛弱、胃功能低下、食慾不振、贏瘦、消化吸收不良、肝臟疾患、胃炎腸炎、胰腺炎胃下垂等,都具有很的療效;
(3)按摩此穴,還能增強下肢體力,防治四肢腫滿、倦怠、股膝酸痛、軟弱無力等症,對脛腓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小兒麻痹、風濕痹痛、末稍神經炎等都有療效。
自我按摩艾灸法:
每天早晚各按一次,每次1-3分鍾。也可以每天艾灸此穴30分鍾。用單孔艾灸盒艾灸30分鍾。
12,三 陰 交
婦科疾病的剋星
三陰交指足部的三條陰經(肝、脾、腎)中氣血物質在此穴交會,故名「三陰交」。
三陰交屬脾經上的穴道,在人體小腿內側,足內踝上緣三指寬,踝尖正上方脛骨邊緣凹陷中。
作 用:
(1)此穴是婦科主穴,對婦科疾病很有療效,如子宮功能性出血、月經不調、經痛、帶下、不孕、崩漏、閉經、子宮脫垂、難產、產後血暈、惡露不行等;(2)按壓此穴能治療男孩女生殖器官的疾病。如遺精、遺尿、陽痿等;
(3)三陰交穴能排除瘀血,產生新血,經常按此穴能有效去除減頭皮屑。
自我按摩艾灸法:
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按1-3分鍾。也可以每天艾灸此穴30分鍾。用單孔艾灸盒艾灸此穴30分鍾。
13,委 中 穴
腰痛背痛求委中
委中穴屬膀胱經上的穴道,在膝蓋里側中央。
作 用:
(1)按摩此位,具有通絡止痛、利尿祛燥的作用;
(2)長期按此穴位,對腰背、腿部的各種疾病,如腰腿無力、腰痛、腰連背痛、腰痛不能圍側等,都有良好的療效;搜索關注公眾號學艾灸,對下肢癱瘓,臀部疼痛、膝關節疼痛等病症也作用明顯。
自我按摩艾灸法:
食指放在膝蓋里側,就是腿彎的中央部位,用食指按壓,有酸脹感。每次左右兩側各按揉1-3分鍾,也可雙側同時按揉。可以用艾灸盒艾灸出現20分鍾。
14,內 庭 穴
手肢冰冷找內庭
內庭穴屬足胃經上的穴道,在足的次趾與中趾之間,腳叉縫盡處的陷凹中。
作 用:
(1)對四肢冰冷,喜歡獨處靜卧,不喜歡聽聞人聲,就按此穴;
(2)對牙齒痛、風疹塊、急性腸胃炎能及種急慢性胃炎,具有很好的保健調理功能
自我按摩艾灸法:
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3分鍾。取艾條懸灸此穴10分鍾。
15,涌 泉 穴
緩解腰酸背痛找湧泉
湧泉穴屬足腎經上的穴道。在足底足前部的凹陷處,第二、第三趾的趾縫紋頭端和足跟連線的前1/3處。
作 用:
(1)經常按此穴,具有散熱生氣的作用;
(2)長期按摩此穴,能夠益腎、清熱、開郁;
(3)按摩此穴,治療咽喉腫痛、頭痛、目眩、失音、失眠、小便不利、休克、中暑、中風、高血壓、不孕、月經不調、陰癢、糖尿病、更年期障礙、腎臟疾病。
自我按摩艾灸法:
左右腳心每日早晚各推按1-3分鍾。按摩後再艾灸此穴10分鍾最好。
Ⅳ 艾灸之精髓(三)
六、艾灸的取穴原則及方法
(一)總原則:灸穴勿多、熱足氣勻,最多1--2穴,有時也可因病情而取多穴。
(二)常用選穴法:
1、近部取穴(局部)
直接作用於患處,穴位都有區域性的就近治療作用,如,腹部各穴能調理腸胃;頭部各穴能治療頭部疾病。
2、遠部取穴(循經)
艾灸於遠離患處的經穴,是由遠而近,以提高全身機能為主,改善局部症狀的方法。
3、傳統特效穴
如,腎俞與氣海,可以固本培元;足三里與中脘可以寬中和胃;口苦取膽俞與陽陵泉等。
4、熱敏反應點取穴
這一取穴法一定要重視,多在患處中心部位,不管是不是穴位找到就灸之。方法:在灸療時,艾條離皮膚相同距離,它處灼痛難忍,而此處覺熱流內注,極其舒服,此點就是熱敏點。
(三)壓痛穴在臨床上的應用
古今醫家對壓痛穴都特別重視,稱之為「病體最覺酸痛處」。壓痛穴的應用在醫學史上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實踐基礎。
一般以在背部探尋為主,先看顏色,再用大拇指指腹先沿脊柱正中,次沿脊柱兩側,自上而下各按壓一次;先用適當輕力,徐緩均勻按壓以便發現淺表反應點,再用適當重力按壓,以便發現深層反應點,不可跳躍前進,用力過大或次數過多,反而達不到檢查目的。
如有多個反應點,根據病情,取反應強的做為灸療點或配一弱的反應點輪流灸之。
(四)陽光普照與百川歸海兩大取穴法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內衡橋經》。艾灸調疾,也是遵循陰陽之道。
1、陽光普照區
背為陽,心為陽中之太陽,「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內經》。督脈循脊中為諸陽之統帥,,太陽主一身之表,均循背而行。所以多種疾病均可在心俞及胸椎的兩側這一區域內,出現不同的病理反應點及現象。這是很早就被發現與重視的選穴方法之一,故將心俞與至陽這一區域稱為陽光普照區,在這一區域內選穴灸療稱為陽光普照法。按取壓痛穴方法取穴。
2、海納百川區
腹為陰,腎為陰中之至陰,「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腎也」《內經》。臍下一寸之陰交穴,為任脈,足少陰腎經與沖脈之會。其兩側半寸則屬足少陰之中注穴。腎為先天之本,生氣之源,陰交與至陽均居於人身之重要地位。陰交對下腹及前後陰諸病,功用優異。脫肛便血,月經病,尿閉淋濁,腹脹痛,瀉痢不止等均有良效。眩暈,癱瘓,四肢涼,下肢酸痛效果也很好。與氣海臨近,而功用也難分。故稱在左右中注,為陰交、氣海,這一狹小區域的取穴法稱為百川歸海法。
七、艾灸的優缺點
優點:
1、操作簡便,灸師指導即可,可隨身攜帶。
2、安全穩妥,最多也不過是皮肉受損,不會出現損傷內臟的意外事故。
3、適用范圍廣泛,對有些病症效果卓著,無須手法協助感傳作用可自然發生。
4、作用面積較之針刺為大,取穴稍有偏差亦無大礙。
5、時間自由,經濟。可長期施灸,獲長遠效果。
6、以溫和灸而言,除禁灸穴及心前區外,全身上下幾乎皆無禁灸之處。
缺點:
1、以直接灸而言,痛楚較大,皮焦肉爛,須多日保護,病人聽而搖頭,望而生畏,形成瘢痕,有礙美觀。尤以女性皮膚顯露部位。選穴受限,如顏面,心前區,陰部,手足關節部位以及淺表動脈與大動脈所在諸穴。均不宜直接灸,易造成不良反應。
2、以溫和灸而言,有些慢性病例,必須長期堅持灸治。要求速效缺乏信心與耐心者,每不
易收全功。
八、禁灸穴及注意事項
(一) 1、「石門、關元二穴,針之無子」,這是唐代偉大醫家孫思邈在《千金》上所述,相信葯王是不會虛言的,但返笑他沒說灸之也會無子,可我們還是應慎重,應不灸為妙,因為可以選取同等功效的穴位代替這兩穴。(未生育女性禁忌)
2、脊中穴在中脘的裡面,灸完中脘不可再灸脊中,會使邪氣沒有去路,但單獨灸之均無礙。只是此兩穴不能配合灸。
3、婦女懷孕期,下腹部一般禁灸。但妊娠嘔吐灸中脘穴效佳對胎兒也無不利。(灸至陰穴可轉胎治療胎位不正)。經期應視情況而定,無病不灸,有病根據病情可灸治。
4、二十歲前不要灸足三里,小兒更不能灸。
(二)1、陽虛陰盛明顯的患者,長期足量施灸,少部分出現如口起泡、喉干痛目赤、睏倦等症狀,不用顧慮,繼續施灸自會消失。這是陽氣運行,陰邪化去的表現。這種情況出現更有利於疾病痊癒,為排病反應,不用處咐世猛理,不是上火。
2、只在頭面與上肢,反復長期大量施灸,口乾鼻燥屬常見。只要掌握適當的作用量與方式,完全可以避免。如出現,可用生地、麥冬、玄參各10克泡水喝。
3、長期在一個部位定點施灸,灸點的皮膚會泛灰褐色。但對人體健康無任何不利,也不會留瘢痕,停灸自會恢復正常膚色。
4、當年艾葉稍剛燥,陳年艾葉,溫和剛柔相濟,要優於新艾。
5、灸治前後一個小時,最好不要洗澡。
九、灸感三相–灸療的重大發現
灸感的發生,須由艾之火氣與人之真氣,兩相結合方可生成。其全部過程,可分為三個時相。相就是相連、相關與相承之意,也可以說是三個互相聯系的三個階段。這是灸法的重大發現與灸療作用的客觀標准。
灸感是患者在作艾灸時,自己身上所感應到的多種多樣的感受。有時沿經感傳,有時不是。如發熱、發麻、蟻行、風吹、水流涼感及壓重感等,當然是以發熱感最多。艾灸時必須使艾熱持續均衡,作用點集中,並達到一定的艾熱蓄積量,才能出現灸感,發現和體會灸感的全過程。
這一個太平凡太平凡又極平凡而又極為重要的最基本環節,未曾被普遍掌握。這個因就結了一個果---灸療的臨床效果得不到充分發揮。這是我國灸療大師周楣聲發現提出的。
現在艾灸大多手持為主,且不斷移動,或是用大片烘烤的方法,故不易激發感傳與觀察到感傳的全部過程。
影響灸感的因素:
1、刺激量的蓄積,
2、年齡與性別的差異,
3、個體素質的不同,
4、時間和環境,
5、病情,
6、操作者的態度與信心,
灸感的出現,有時會有多種先兆出現,各人感覺不同。灸治時三相過程完整出現的患者,效果大多都很好,客觀的說少部分病症收不到滿意的效果。
(一)第一相(定相傳導期)
採用改良灸具和連續施灸,灸感易於發生。感傳線離開灸療處向患處移行,患處在頭就走向頭,在足就走向足,可以自然出現,而且極其明顯。常在第一次施灸時即可到達患處,有時需灸兩次以上方能到達患處。
(二)第二相(作用發揮期)
當灸感傳導到患處後,感應並不馬上停止,而是對患處能發生極其明顯的治療作用。有時甚至是立竿見影的效果,有時則不能立即見效。感應以患處中心為強烈,其輕重強弱及時間長短,與病情的輕重緩急大致可成正比。
(三)第三相(下降終止期與循經再傳)
當作用發揮期到達頂峰時,感應就逐漸開始下降,不會因為艾熱持續感應也持續。一般間隔3—4個小時,感應才會再現。
人的身上有多處病變時,一處感應完,有時會在另一患處出現感應。
感傳可以按照自己的投射方向,不受臟腑的阻隔,斜行直貫而暢行無阻,足以證明是「經絡互通,主治可及」。
Ⅵ 生氣的時候需要如何按摩
1、虎口穴:想要在較短時間內達到消氣的目的可以按揉虎口穴,因為該穴位具有緩解情緒的作用,同時通順胸口。該穴位位於食指關節的後方橈側。操作方法:用一隻手的拇指及食指張開,然後握於另一隻手上,其拇指對准穴位即可,進行按揉或者點按,力度要適中,時間控制在5分鍾左右。
2、勞宮穴:對於疲勞感強、心慌、易緊張的人群可以按摩勞宮穴,該穴位對其具有緩解的作用。該穴位屬手厥陰心包經,在《靈樞·本輸》有相關記載,其位於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操作方法:可用一隻手的中指指尖按揉另一隻手的勞宮穴,按揉力度適中,時間控制在5分鍾左右。
3、風池穴:人體的頭頂有個撒氣穴,該穴位就是風池穴,它可以使人在較短的時間內把身體里的氣釋放出來,同時緩解情緒。此穴除了具有這族猛樣的作用之外,還具有治頭痛、眩暈的功效。該穴位位於頸部,也就是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操作方法:將雙手放於頸部,用起中指對著該穴位即可,進行適度的點按即可。
4、合谷穴:該穴位是治療情緒惡劣的良穴,當人出現焦急、生氣時,可以按揉該穴位,則起到舒緩情緒的作用,除此之外,它主治發熱、頭痛、目赤腫痛、齒痛、耳聾,面腫等疾病。該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位於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操作方法:
該穴位取穴簡單,可以用一隻手的大拇指對著另一隻手的合谷穴進行按摩,可按一下停一下,時間控制在3-5分鍾。
5、耳穴:耳朵是人體易忽視也是較為敏感的部位,該穴位可以對人焦躁的情緒進行緩解,同時具有安神的功效,因為它主管人體大腦系統,而大蔽和腦系統又主管內分泌,這樣利於情緒的緩解。該穴位其實就是分宏穗盯布在耳朵的垂及耳周。操作方法:取雙手的拇指及食指,對著耳朵周圍進行揉捏,直至耳朵變紅為止,時間控制在5分鍾左右。
Ⅶ 生氣為啥肝區會疼可以艾灸那
肝火旺。艾灸太沖穴。
Ⅷ 生氣肚子疼按腳上拿3個穴位
人總有不如意的時候,或者夫妻拌嘴,或者子女惹氣,甚至有時自己都生自己的氣。氣是萬病之源,最治根的辦法,自然是盡量少生氣,或者更好的辦法:不生氣。肚子疼,不是誇張的形容,或者心理上的感受,而是實實在在的肚子疼,或者有肚子脹打嗝類的現象,怎麼處理呢?找一找這三個穴位,太沖,太白和足三里穴,找到後按次序每穴五到十分鍾,用力向蠢乎下按,用手指或者圓珠筆桿來橘檔顫按。
按摩足三里穴可以治療胃痛,嘔吐,腹痛腹脹,消化不良,便秘等胃部疾病,具有健脾和,燥化脾濕的功效。是養生的大穴。
Ⅸ 艾灸的常用穴講解
《黃帝內經》提倡:夏天要養陽,秋天要潛陽,冬天要養陰。
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是:夏天吹空調,喝冰鎮冷飲食物,熬夜...... 不僅沒養陽,反而還消耗了大量的陽氣;那麼冬天我們要消耗的大量陽氣哪兒來?!
如果秋天和冬天按照《黃帝內經》的說法繼續養陰,不然肯定陰陽失衡! 因此,現代人在秋天或伍一定要溫補陽氣,以備整個冬天的使用
艾灸核心點
1,秋天用艾灸溫陽,用食物養陰;
2,艾灸時間縮短為每個穴位15-20分鍾。
立秋艾灸培補元氣4穴位
大椎穴:保健要穴、主宰全身
《甲衫返或乙經》說過世困「大椎,三陽,督脈之會」,大椎穴又稱「督陽之海」,
能主宰全身,更是保健要穴。
所以按摩、艾灸等可以起到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太白穴:
補充氣血、美容養顏
太白是脾經的原穴,健脾補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強。
脾經為少氣多血之經,氣不足、血有餘,所以脾經常出現脾氣虛的症狀
我們常說的黃臉婆就是脾虛的象,每天按摩這個穴位能較好地充補脾經經氣的不足,為脾經經氣的供養之源
關元穴:
理氣和血、補虛益損
關元是小腸的募穴。
意味著它是小腸的氣積聚在腹部的穴位。
《扁鵲心書》裡面的,「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艾灸關元,不但可以疏通脈絡、強壯腰脊,還可以很好地理氣和血,補虛益損。
不方便艾灸的可以每日圍繞關元穴順時針方向按摩。
氣海穴:
扶正固本、培補元氣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載:「氣海者,是男子生氣之海也。
」此穴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補益回陽,延年益壽之功
怎麼養陰?
有的人在艾灸的過程中,往往會大汗淋漓,濕透床單,艾灸一次出一次大汗,有許多顧客很顧慮,如此出汗身體是否會虛脫?會不會對身體有害?
這種現象是艾灸改善體質、扶正祛邪、祛病療疾的效果反應,無需顧慮繼續施灸,隨著施灸的葯力不斷增強,排出的濁水、濁氣、濁物越來越多,臟腑逐漸恢復功能。
有的艾灸,覺得汗流的太多了,心裡上會有一種不踏實的感覺,怎麼辦呢?
實際上,這時我們在繼續艾灸的同時,再增加2個止汗的穴位「合谷穴、復溜穴」,這樣就安心了!
另外,艾灸療法是先補充臟腑正氣,艾灸到一定時間和數量後,臟腑元氣充足,功能恢復,人體元氣和艾的純陽之火聯合作用,使體內病邪(濁水、濁氣)通過經絡、血管、關節、皮膚毛孔,使體內的病邪之氣以汗液和放屁、打嗝的形式不斷地排出
艾灸常用的五大養生要穴介紹
利用艾火長期溫灸五大養生要穴,具有補益腎氣,健脾和胃,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扶養一身正氣,使正氣不絕,脾土肥沃,腎水充盈。
土沃、水盈、氣足便能生長萬物,潤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會健康長壽了。
下面就詳細介紹艾灸最常用的五大養生要穴:關元、命門、足三里、神闕、中脘。
關元穴:
又名丹田,任脈之穴,在臍下三寸處。關元穴是人體重要補穴之一。
主治:
陽痿早泄、夢遺滑精、遺尿癃閉、小便頻數、尿濁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月經不調、閉經、痛經、崩漏帶下、產後出血、陰挺等婦科常見病; 腹脹腹痛、腹瀉痢疾,脫肛便秘等胃腸系統疾病; 各種疝氣、浮腫、中風脫證、一切虛勞損傷、四肢厥冷等。
命門穴:
又名精宮,督脈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其氣與腎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維護生命的門戶。
主治:
五勞七傷、虛損腰痛、尿頻、遺尿、陽痿、早泄及各種虛寒病症。
足三里穴:
在外膝眼下三寸一橫指處。具有補益脾胃、調和氣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養生保健的第一要穴。
主治:胃痛、腹脹腸鳴、嘔吐、便秘、腹瀉、水腫、神經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腸癰等。
神闕:
位於腹部臍中,有調理脾胃、祛寒壯陽之功。此穴多用隔物灸。
《類經圖翼》說:"若灸至三五百壯,不惟愈疾,亦且延年。" 《醫學入門》說:"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氣堅固,百病不生。"
具體方法:以葯末填臍,上放艾炷施灸。艾炷每次3-5壯,葯末可選用肉桂粉、附子泥、蒜泥,薑片等。
可以配中脘穴:
又名太倉,任脈之穴,在臍上四寸。
具有調胃和中、補虛益氣、健脾化濕之功效。
主治:胃脘痛、惡心嘔吐、呃逆、反胃、腹脹、腹瀉、潰瘍病、胃下垂、淺表性胃炎、胃痙攣、消化不良、腸炎、胃神經官能症等一切胃腸病症,虛勞百損,四肢乏力等症侯。溫和灸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操作簡便易學易會。
最後介紹一下
中醫艾灸祛濕的五個穴位
中醫認為,濕邪是導致人體疾病的一種病因,當人體抵抗力下降的時候,濕邪就會侵犯人體,無論是外濕還是內濕,都會讓人產生精神萎靡、食慾不振、腹脹、嗜睡、犯困等症狀,而艾灸具有很好的祛濕效果,能夠治療濕邪帶來的疾病。下面我們看看艾灸祛濕的五個穴位。
1、關元穴
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可用艾條灸10~15分鍾或艾罐灸20~30分鍾。
2、足三里穴
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鍾或艾罐灸20~30分鍾。
3、中脘穴
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用艾條灸10~15分鍾或艾罐灸20~30分鍾,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
4、解溪穴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艾灸15分鍾。
5、豐隆穴
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中指)處。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條灸15分鍾即可有效健脾化濕。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運動、飲食,提高身體抵抗力,拒絕濕邪的入侵。
傳遞健康!傳播❤️❤️愛
Ⅹ 艾灸前為什麼不能生氣
您好
原因很簡單,艾灸是行氣血的,如果生氣,氣血循環不是正常方向。而這個時候艾灸可能會造成氣血循環的相沖。不如不灸。
【歸朴石磨艾條】為您解答,歡迎追譽芹問,純手打望採納。您可帶明以聯系我們慶行畢給您發送全套艾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