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易筋功鍛煉方法

易筋功鍛煉方法

發布時間:2023-04-17 10:10:23

A. 易經洗髓功易筋易筋經洗髓經內功十二法第一步

易經洗髓功易筋易筋經洗髓經內功十二法第一如下:

《易筋經》原分上下兩卷,為佛家達摩尊者所創造,般刺密諦譯師翻譯的。據傳,達摩尊者自印度東來,住錫少林寺,傳授佛家的禪修「大乘法」,為「禪宗」東來的第一代宗祖(照印度推算他是第二十八祖)。他看見從學的僧侶,身體很壞,因此,他創造這一套練功的方法。他的內容包括「靜功」與「動功」。

關於靜功的練褲拿嘩法,歷代傳授,逐漸失真,後來的禪宗多偏於大乘教理的闡發,對於練靜功只注重「參話頭」一種方法了。很多宗門大德不會動功,會動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動功則與靜功分道揚鑣,竟至不能配合運用了。至到今天,少林派易筋經的傳授,已屬支離破碎,真正可惜。

《易筋經》來源

有關《易筋經》的來源,流傳在少林寺的故事是:1500年前,達摩祖師在嵩山面壁9年。達摩走後,少林僧人在洞中發現了一個鐵盒,內藏兩部梵文薄書,一曰《易筋經》,一曰《洗髓經》。後來天竺僧人般剌密諦幫忙把《易筋經》翻譯成了中文,達摩的傳人、二祖慧可則翻譯了《洗髓經》,大家發現兩經實為一體,《易筋經》主修外,《洗髓經》主修內。

但《易筋經》中,卻閃爍著十分明顯的道家思想,央視《發現之旅》節目提到:有些《易筋經》版本中,還涉及養生目的的房中術,這顯然不可能出自僧人的手筆。還有種說法認為,《易筋經》為明代天台宗紫凝道人假託達摩所作,亦無據可考。

對於來源,經過幾年調研後得出結論的石愛橋說:「我們認為,《易筋經》應該產生於秦漢時期術士的導引之術,於唐宋年間傳入少林,成為僧人們打坐參禪之餘,活血化淤的健身功法。明清間『少林版』《易筋經》開始流傳於民間。」石愛橋表示,僧侶們對《易筋經》進行了一些改進和發展,但學術界基本否定了《易筋經》源自達摩的說法。

B. 易筋經十八式的練法

至於易筋經久練,確實可以達到筋骨強健、形動勢隨、力隨意到、百節爭鳴,這是
不爭之事實,是易筋經真實的效果,也是任何人通過修煉都能夠達到的。
但是易筋經是武功修行的一部分、一個方面,決不是武功的全部內容,也決不可能
替代其他方面的修煉內容。近代有人把樁功從易筋經中分離出來另立門戶,並義排除了
其中動力守恆和層層加力的內容,極言此等形式就是武學的不二法門、無上妙請、最高
機密,殊不知易筋經尚又不能取代拳學運動,易筋中的部分內容連易筋經都無法涵蓋,
怎麼可能包容整個拳學系統呢?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易筋經系列中的《內壯功》。
透過復雜的表象看本質,內壯功的核心不過是按摩加排打。至於神奇的內壯功葯丸
,不過是八珍湯加硃砂英蔡白襖芋而已。八珍湯白襖蘋雖是補益葯,無病久服未必相宜
。野痰獲中似含某種激素,過去農村常常用於給肉豬催肥,人吃多了怕是無益。至於朱
砂,因其中富合水銀硫黃,皆有毒性,長服久服,就會慢性中毒。連服三百六十天,只
怕功末上身病先來,何苦來著?看來,葯丸還是不服為好,功法照練就是。
在當代武林,《易筋經貫氣訣》明情說不過是武壇上的擺設,因為它事實上已經喪
失了它的學術功能。目前修煉易筋經功法的人很少有研讀《易筋經》經文的,持有《易
筋經》經文的人,往往並不修習易筋經功法。所以,許多人並不知道易筋功與《易筋經
》是學術蘭圖上對應的雙向座標。為此,我採用功法與經文對照的形式舉例說明,以便
使朋友們對此有個初步的認識。
功架:束身連提1提氣長力(八大勁功)1橫步下按(十二式易筋經)
經文:此直起直落,不偏不倚勢也。直身正式,陽不得入於陰分,陰不得入於陽分
,各歸本位,上至百會穴而交,下至湧泉穴而聚,陰陽入扶只在兩頭也。
功架:一力橫推(八大勁功)1一字推掌(十八式易筋經)、左右推抓(千把攢)。
經文:此側之勢也。側勢陰陽各居其半,故左側勢者,右邊之陰陽並入,以左邊之
陰陽扶之。右側式者,左邊之陰陽並入,以右邊之.陰陽扶之。
功架:前後緊肘(十二式易筋經)1擴胸運動,、手貼命門(十八式易筋經)
經文:此平轉開合式也。開胸合背者,陰氣分入陽分3開背合胸者,陽氣分入陰分。
勢分兩邊,故氣亦從中劈開分入分扶之。
功架:運氣左右(八大勁功)、叉步扭身(十八式易筋經);擰身推抓(千把攢)
經文:此扭繕式也。勢旋輪而不停,氣以附之旋繞而不息。陰前入陽分,陽後入陰
分,接續連綿並無休歇。左旋右旋,陰陽相入扶也。
功架:身子靈動(八大勁功)、搖頭擺尾(八段錦)
經文:此醉形勢也。勢無定形,,氣亦隨之,亂為入扶也。俱亂之中,隨勢而布,
陰陽不相背,繆亂而卻不亂也。
功法:動力守衡運動(八大勁功、千把攢)、層層加力運動(十二式易筋經、十八式易
筋經)
經文:全體堅硬如石,方能不懼人之沖突。其所堅硬者,則在逐處之骨節。此處精
(氣)神填實,則如鐵如鋼,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氣力方全。如實沙袋,逐層填實
,則雖軟物亦可使之堅咬。
功法:自我排打(八大勁功)、相互踢打(十二式易筋經),按摩揉搓木杵搗打、沙袋
排打(內壯功)
經文:初以手掌拍之,次以拳打之,末以石袋擊之,由輕而重,漸引漸實,自不慮
面上無氣矣。
最後,講一講竹林傳統武功修證——抓功。
竹林拳法把一個人在僻靜之地練拳練功的修證行為叫做「抓功」。傳說練到時候就
可以得到鬼神相助,功夫自然出神入化、超凡入聖。其具體的方法,是練功者在夜深人
定後,一個人悄悄地到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嶺古墓深林等處,把平生所學一一演練,然後
練若干遍八大勁功。一連百日,不得間斷,來回的路上如果遇見了他人,以前所練時日
便統統作廢,一切從頭開始。哪怕九十九天回家時見了人,也須從頭算時間。
--
天上白玉京,五樓十二城。仙人撫我頂,結發受長生。
誤逐世間樂,頗窮理亂情。九十六聖君,浮雲掛空名。
天地賭一擲,未能忘戰爭。試涉霸王略,將期軒冕榮。
時命乃大謬,棄之海上行。學劍翻自哂,為文竟何成。
劍非萬人敵,文竊四海聲。兒戲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臨當欲去時,慷慨淚沾纓。嘆君倜儻才,標舉冠群英。

C. 《寶中醫的易筋操》第七式—鍛煉上半身肌肉,增加胸腔柔軟度

《寶中醫的易筋操》第七式:九鬼拔馬刀—鍛煉上半身肌肉,增加胸腔柔軟度

一次學十二式太難?從「簡式、純式、精式」三化開始

易筋操總共有十二式,每一式之間,既可各自獨立又可互相連貫。練習的時候,如果一氣呵成打完十二式,就會發現本式力衰之時,下一式剛好為緩和的招式,接氣續力源源不絕,不會令練功者疲憊力竭。

對於沒有功夫底子的人而言,一口氣練習易筋操十二式可能有點吃力。為此,我特別將易筋操細分為簡易版及完整版,包含「簡式、純式、精式」三化,各位可依據自己的年紀、坦清脊體力習得這套功法。

其中簡式,是易筋操的簡易版,可讓大家迅速學習該招式的核心動作。易筋操十二式,每式都可以濃縮成一個動作,非常容易學習。

圖片

而純式及精式皆屬易筋操的完整版,學會純式就等於習得了該式的完整動作,但不要求何時該吸氣及吐氣;精式則強調練習者於動作時,必須於正確的時間點呼吸,這個境界較高,建議等各位熟悉各式動作後再進階練習(按:考量一般讀者需求,本書僅介紹簡式及純式兩種,分別為簡易版及完整版)。

第七式:九鬼拔馬刀——鍛煉上半身肌肉,增加胸腔柔軟度

簡易版

這個招式比較單純,雙手握拳,左手伸到頭後,右手伸向後腰,上身轉左側。可鍛煉頸、腰、腹、胸、背等肌肉,擴大脊椎與肋骨各關節的活動范圍、增加胸腔的柔軟度,並有正塌效改善頸椎病、肩周炎,並防治肺氣腫及氣管炎。

圖片

完整版(※分左右兩式,先打左式。)

1兩腳張開與肩同寬,兩掌在下腹前交叉,掌心朝下、指尖向前。

2雙手向上畫圓,於頭頂交叉後緩緩放下。

3左臂向上舉,貼於耳側,同時右臂向後抬升30度讓滲。

圖片

圖片

▲▲步驟3的提醒:右臂向後抬升的角度不可大於30度。

4左掌向下,貼於發際上方,右掌貼於背部膏肓穴。

5上半身向左旋轉,兩手反復出力、放鬆。

※可於此動作反復出力、放鬆數次,自然呼吸。

圖片

6雙手同時伸直、左掌心朝上,並將上半身轉正。

7雙臂平舉之後,緩緩放下。

圖片

※右式相同,僅方向左右有別。

圖片

《寶中醫的易筋操》新書分享會

講座日期:2017年7月1日(星期六)

講座時間:下午2:30~4:30

講座地點:金石堂台北信義店龍顏講堂

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2段196號5樓(鼎泰豐旁邊)

《寶中醫的易筋操》每天只要15分鍾,改善過敏、強化代謝,連西醫老看不好的文明病,也有解!中醫師都在練,一般人更要練。 (附DVD)

作者:恩主公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陳麗蓮(寶中醫)

出版社:大是文化facebook/domainpub

第 1 頁 第 2 頁 加入【】,天天關注您健康!LINE@ ID:@ 訂閱【健康愛樂活】影音頻道,閱讀健康知識更輕松 : /beauty/article/33305 關鍵字:寶中醫, 易筋操, 陳麗蓮, 恩主公醫院, 大是文化

D. 易筋經怎麼練

易筋經為中國氣功傳統功法之一。"易筋經"以強筋健骨為最,因此對於筋骨肢體及腎虛、陽痿、早泄、失眠等病均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一、韋馱獻杵第一勢

(一)口訣:立身期正下,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斂,心澄貌亦恭。

(二)動作姿勢

1、預備樁功:兩腳平行站立,與肩等寬,雙膝微屈,兩臂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五指自然並攏微屈,兩眼平視前方,繼而放鬆,輕輕閉合,眼若垂簾。心平氣和,神能安詳,洗心滌濾,心澄貌恭。全身自上而下頭頸、肩、臂、平、胸、腹、臀、大腿、小腿、腳依次放鬆,軀體各關節及內臟放鬆,做到身無緊處,心無雜念,神意內收。

繼而再做內觀放鬆,神意內收,導引氣血內觀泥丸,自覺頭腦清新,清瑩如晨露。

引氣下行,內觀咽喉,自覺頸項放鬆。

引氣下行,內觀小丹田,自覺心胸開闊,神清氣爽。

引氣下行,內觀脾骨,自覺中焦溫澗,胃脘舒適。

引氣下行,內觀下丹田,自覺命門相火溫煦,無氣充沛,腹內暖意融之。

引氣下行,內觀會陰,自覺會陰放鬆。

引氣沿兩腿內側下行,內觀湧泉,自覺無限生機自足下湧出。

2、拱手當胸:兩臂徐徐前手舉,掌心相對與肩等寬,兩臂平直,再屈肘,肘節自然向下提墜,兩手慢慢內收,距胸約一拳後,兩手指尖相疊,拇指輕觸,掌心向內。此時要求沉肩墜時,含胸拔背,氣沉丹田,舌抵上齶,面帶微笑。

二、韋馱獻杵第二勢

(一)口訣:足趾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二)動作姿勢

1、接上勢,翻轉掌心向下,指尖相對,在體前緩緩下接至小腹前,同時引氣下導。兩掌左右分開,翻轉掌心朝上,緩慢上抬呈側平舉意念在無限遠處。兩手微高於肩,兩眼平視前方,極目遠眺,舌尖放下平鋪,松腰松胯,兩足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狀,全身放鬆,心平氣和,排除雜念,摒棄諸緣。

三、韋馱獻杵第三勢

(一)口訣: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齶抵,鼻能調息覺心安,兩拳緩緩收回處,用力還將挾重看。

(二)動作姿勢

1、掌托天門目上舉:接上勢,兩臂上舉,掌心相對,翻轉掌心向上,十指相對,舌抵上齶,仰面觀天,眼看九天之外,腳跟提起,足尖著地。

2、俯掌貫氣:兩掌心翻轉朝下,肘微屈,頭正,眼平視前方,舌尖放下,兩身在身前緩緩下按至小腹前,神意自九天之外收回,自頭頂白會穴透入,徑咽喉,脊髓至尾閭,沿兩腿直達湧泉。下導時,足跟隨之著地。

四、摘星換斗勢

(一)口訣:雙手擎天掌覆頭,再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二)動作姿勢

1、雙手擎天掌覆頭:右手徑身體右側緩緩向上舉起,掌心朝天,五指朝左弓,松肩直臂左手臂外勞宮緊貼命門。舌抵上齶,仰面上觀手背,透過手背看九天之上,身體自命門起上下雙向伸展。

2、俯首貫氣:右掌翻轉向下,生屈肘,頭正,舌尖自上齶自然放下,眼平視前方或輕閉,同時"神返身中"。久練後與雙手擎天連續練習時有"人在氣中,氣在人內",內外一氣的感覺。松腰,則左掌勞宮穴發氣,與上式"俯掌貫氣"同,可參閱。

左手動作與右手動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五、倒拽九牛尾勢

(一)口訣: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放鬆,用力在於兩膀,觀拳須注雙瞳。

(二)動作姿勢

1、左腳向左側邁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時,左手握拳上舉,拳稍過頭頂,拳心向內,屈肘。前臂與上臂所成角度略大於直角。肘不過膝,膝不過足,成半圓形,兩腿觀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後伸展,拳心向後,前後兩拳成絞繩狀,稱為螺旋頸。松肩,兩肩要平而順達。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內含,藏氣於小腹,鼻息調勻,舌尖輕抵上齶。

2、導氣下達兩拳放鬆成半握拳狀。舌尖自上齶放下,肩、腰放鬆,左手勞宮穴發氣,閉目。氣自天目穴遂入,依次貫穿腦髓,脊髓、兩腿骨髓,直達兩腳湧泉穴。

3、4轉身向右,與前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六、出爪亮翅式

(一)口訣:挺身兼怒目,握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二)動作姿勢

1、握拳護腰由第一勢預備樁功,上身前俯,兩臂在身前松垂,兩手握拳,由身前緩緩提起,置於腰間,拳心朝上。同時配合順氣,身直胸展,舌尖輕抵上齶,青少年,年輕力壯或以增強力量為目的者,提起握緊拳。

2、兩拳變掌,緩緩向前推出,至終點時掌心朝前,坐腕屈指,高與肩平,兩眼平視指端,延展及遠。

3、松腕,虛掌,十指微屈,屈肘,兩手緩緩向胸脅收回,勢落海水還潮,兩眼輕閉,舌尖輕抵上齶,配以緩緩吸氣。

七、九鬼拔馬刀勢

(一)口訣:側道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二)動作姿勢

1、右手後背,掌心朝外,置於腰部。左手上舉過頭,屈肘貼枕部抱頭,手指壓拉右耳,左腋張開。同時頭頸腰背擰轉向左後方,眼看右足跟。舌尖輕抵上齶,稍停片刻。

2、擰身復正,側頭上觀。兩眼延展及遠。舌尖輕抵上齶,身直氣靜。兩手沿體前緩慢下落,恢復預備樁功。動作3、4與1、2同,唯左右相反。

八、三盤落地勢

(一)口訣: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各翻起,瞪睛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二)動作姿勢

1、同第一式預備柱功,屈腰下蹲,同時兩掌分向身側胯旁,指尖朝向左右側方(微微偏前),虎口撐圓,眼看前方,延展及遠。上虛下實,空胸實腹,松腰斂臀,氣蓄小腹。要做到頂平、肩平、心平氣靜。練虛靜功者可閉目斂神,銅鍾氣功即脫胎於比式,故亦可做單獨樁法練之。

兩腿伸直,翻掌托起,如托千斤。同時及氣,舌抵上齶,眼向前平視,全身放鬆。

俯掌屈膝下按(恢復馬步蹲按),配以呼吸,如此反復蹲起3次。年輕體裝者則宜全蹲,站起進宜緩,同時握拳上提。

九、青龍探爪勢

(一)口訣: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氣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必謐。

(二)動作姿勢

上身微俯,兩手握拳,緩緩自身前提起,置於腰間,拳心朝上,同時配合吸氣。舌尖輕抵上齶。右拳以拳面抵於章門穴,左拳變掌上舉過頭,腰身緩緩屈向左側,使左腰充分收縮,右腰極度伸展。掌心朝下,舌尖輕抵上齶,自然呼吸,眼看左掌。

屈膝下蹲,左手翻轉掌心朝上,手背離地面少許,沿地面自左方,徑前方劃弧至左腳外側;右拳變掌落下,同時身體亦隨之轉正,兩握拳。直立,左掌同時提置左章門穴。右手動作與左手動作同,唯左右相反。

十、卧虎撲食勢

(一)口訣: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息息調遠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直形也衛生。

(二)動作姿勢

上身微俯,兩手握拳,緩緩自身前提起,徑腰間肘掌心朝上,身直胸展。不停,兩拳順著胸部向上伸至口手,拳心轉向里,同時屈膝、屈胯、微蹲蓄勢,配以深長吸氣。

左腳踏前一步,順勢成左弓步,同時臂內旋變掌向前下撲伸,掌高與胸齊,眼視兩手。在撲伸的同時發"哈"聲吐氣。不停,身體前傾,腰部平直,將胸中余氣呼盡,順勢兩手分按至左腳兩側。頭向上略抬,兩眼平視及遠。極目遠眺。

前兩個動作要協調一致。兩腳不動,起身後坐同時兩手握拳,沿左腿上提。其他動作與前述之動作同。如此共撲伸3次,左腳收回,右弓步動作與左弓步同,唯左右相反。

十一、打躬勢

(一)口訣:兩手齊持腦,垂腰直膝間,頭唯探胯下,口更嚙牙關,掩耳聽散寒,調元氣自閑,舌尖還抵腰,力在肘雙彎。

(二)動作姿勢

兩臂展直,自身側高舉過頭,仰面觀天,頭頸正直,屈肘兩手抱後腦,掌心掩耳,兩肘張開,與肩平行。

上身前俯成打躬狀,頭部低垂,大約至兩膝前方。兩膝勿屈,微微呼吸,掌心掩耳。兩手以指(食、中、無名指)交替輕彈後腦(風池穴附近)各36次。

緩緩伸腰站直,先左側擰腰側轉,再向右側擰腰側轉,往返7次,兩腳勿移,腰直目松,膝直不僵,舌尖自然放下,面帶微笑。

在身體轉至正中後,抬起腳跟,同時兩手自腦後高舉過頭,仰掌呈擎天狀,軀體充分舒展,並配合吸氣。

十二、掉尾勢

(一)口訣: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壹志,起而頓足,21次,左右伸腦,以七為志,更坐作功,盤膝重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准備。

(二)動作姿勢

兩手分別自身側高舉過頭。兩掌相合,提頂、伸腰、展臂、提起腳跟極力高舉。

腳跟落地,兩腳踏實,同時兩掌落至胸前。十指交叉翻轉,掌心朝外,兩臂也隨之前伸,展直。翻掌朝下,在身前徐徐下降至襠的部位後,彎腰前俯,繼續下按至地。膝不可屈,如有未達,不可勉強。下按至終點時,昂頭,舌抵上齶。如此俯仰躬身重復舉按3-5次。天長日久,掌可逐漸靠近地面,則腰身柔若童子。

轉腰向左方,兩腳不移,僅左腳步變虛,右腿變實,右膝微屈。同時兩手保持交叉狀態,沿地面劃弧移至左腳外側。兩臂保持伸展,自左方高舉轉頭,掌心朝上,仰面觀天,擰腰180度轉向右方,徐徐彎腰右方俯身,下按至右腳步外側,如未達到,不可勉強,可繼續俯仰3-5次,以後逐漸靠近地面。

最後一次下按右腳外側時,伸舒腰身兩臂隨之高舉過頭。繼之擰腰轉身至正前方。兩掌相合,徐徐降至胸前。兩掌緩緩分開,十指相對,下按,兩手分開,自然下垂於兩胯旁,恢復成預備樁功勢。兩腳跟起落頓地3-21次。

簡介

易筋經 ——相傳天竺和尚達摩為傳真經,隻身東來,一路揚經頌法,後落跡於少林寺。達摩內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禪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彩圖六)。達摩會議後,留下兩卷秘經,一為《洗髓經》,二是《易筋經》。《洗髓經》為內修之典,歸慧可,未傳於世。《易筋經》為外修之書,留於少林,『流傳至今。然而現代考古資料證明,《易筋經》,實為明末天台紫凝道人所創。
「易」是變通、改換、脫換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經」則帶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經》就是改變筋骨的方法。按原來的功法要求,須先練一年左右內功:達到內壯後,方可練《易筋經》,進而再練《洗髓經》。在此期間,還要內服外塗佐功葯,約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由於整個練功過程長,按原法修煉者不多,近代流傳的《易筋經》多隻取導引內容,且與原有功法有所不同,派生出多種樣式。而流傳較廣的是經清代潘蔚整理編輯的《易筋經十二勢》。

明天啟四年《易筋經》的偽李靖序中曾對「易筋」書名的命名和取意有所交待。北宋景德年間(1004—1007)道原所撰的講述佛教禪宗傳法譜系的《景德傳燈錄》中的達摩傳有一段達摩與諸弟子的對答,達摩對諸弟子的答語,評價為「得吾皮」、「得吾肉」或「得吾骨」,只有對慧可的評價最高,說是「得吾髓」。所謂得皮、得肉、得骨、得髓都是一種「譬喻」,並非實指,不過是比喻對其禪法的領悟程度。這篇偽李靖序從達摩說二祖慧可「得吾髓」這句話衍生出達摩把《洗髓經》傳給慧可之論,並且強調說並非「漫語」。至於「易筋」,此序強調「筋」對「連絡周身,通行血氣」的重要性。在《易筋經》正文《總論》中,交待「易」是「變化」的意思,「筋」指人身的經絡;認為人之身有內有外,「洗髓」能「清其內」,「易筋」是「堅其外」,「洗髓」、「易筋」之後,就可以體證佛道,得享高壽了。

實際上,「易筋」之名出自道家文獻,並非佛家所創的語匯。如有學者指出,在宋代張君房所撰的道教類書《雲笈七簽.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有「易髓」、「易筋」的說法,更早的還可以在魏晉時期出現的道家求仙小說《漢武帝內傳》中找到淵源。《漢武帝內傳》已有「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脈,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發,九年易形」的記載,表述的是道家練氣求長生的一種理想。所以「易筋」原屬道家思想,再加上《易筋經》中有「配合陰陽法」,是用少女少婦按摩,甚至還有類似於道家房中術的內容,以及《易筋經》第一次出現時是由天台紫凝道人宗衡公布的這些事實,因此可以斷定《易筋經》實為道家功法,與達摩是沒有什麼關系的。

《易筋經》的內容包括了練習所能達到的理想效果和具體的練習方法兩方面的主要內容,對武俠小說影響最大的是其中的內壯神勇、外壯神力的說法。其「內壯神勇」提到練習該功法之後,「從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異尋常,以意努之,硬如鐵石,並其指可貫牛腹,側其掌可斷牛頭」,這些都還只是「小用之末技」;「外壯神力」練成之後,「手托城閘,力能舉鼎」都算不上奇異了。從道光年間開始的武俠小說提到《易筋經》,渲染的都是《易筋經》中所說的練成後的這種神奇功用。

易筋經 全文

【達摩易筋經】
『達摩易筋經』相傳是由少林寺『達摩大師』所創,為中國武術界中最負盛名的內功心法。之所以神秘,則源之於千百年來達摩易筋經向來只傳內門弟子,而坊間雖然僅憑著一些片段的印象抄練,卻已然能進藝無窮,而流傳開來,使得『達摩易筋經』的功效備受肯定。長久以來各方為求『達摩易筋經』古本,均不遺餘力。故事也一個個發生小說家的豐富題材於斯而生,雖不如小說筆下的神力無窮,卻亦已是相去不遠。

以發揚國術為宗旨的『中國武術名拳錄』教學錄影帶,發行以來承蒙各界的關懷與愛護,對本產品建言良多,其中尤以『勁』尋『氣』為盛。然『氣』之導引與調息,『勁』之剛、柔、收、發、非專章無以明述。有監於此,本公司不惜鉅資特別情商『北螳螂自然本門』,第六代忠字輩掌門周寶富老師,公布向來不予外傳的內功心法,正宗古本一0八式『達摩易經』,以利各方同好之練功與修行。

修行『達摩易筋經』,能使人神清氣明,通身舒暢,經由『導引』更能強化人體細胞組織之新陳代謝,對於『精、氣、神』的強化以及美 容養顏均有助益。『達摩易筋經』為中國 武術界最有效的練氣內功,每日運行,日久自然於運勁上揮 霍自如。長時間較技時亦不致感到呼吸困難。同時,於拳術 演練上更能增進動作的速 度,而拳法的勁道亦能相對增強,實乃習武之人不可缺少的練 功心法。『達摩易筋經』向有傳內不傳外之規,此即是內門弟 子不同於外門弟子之所在,時 值今日工商社會科技先進。國人運動量相形減少體能日漸虛 弱,有感於此,特破舊規嘉惠大眾,期藉『達摩易筋經』之公開,延眾之精,強眾之氣,增眾之 神,進體魄之強健於無 形。

『達摩易筋經』可改善骨骼的結構,對於發育中的青少年,是最佳的健身術。青少年每日修習『達摩易筋經』持續半年後,會讓人有虎虎生風之感;兒童持續修習『達摩易筋經』,對虛弱的體質會大為改善;中年人修行『達摩易筋經』後,平時常見之倦怠頓行消失,一般常見之憂郁緊張漸行消退,體質因值改善而體力充沛,老年人,或有行動不便以及痼疾纏身之人,練習『達摩易筋經』對於改善虛弱的體質,及身體的健康與復健均能有所助益;女性練習『達摩易筋經』因呼吸的調息促進體內氧氣的供給,而使精神煥發,體態均勻恢復青春,更因行功時能燃燒大量脂肪,實為美容、養顏、瘦身之最佳運動。

『達摩易筋經』之運行是依『天、地、人』三才牽引,導行『先天、後天、自然』三門之氣,每門各分為『九節』行功,每節十二式,共計 為一0八式。練習『達摩易筋經』是以『天門一0八式』為先行,『天門功』乃是萃取先天之氣為主,故名曰為:『先天導行氣功』。先天之氣與生俱來隨孕而生,然因歲月增長日漸疏遠,徒有先天之氣卻未能使用,天門功是藉由肢體之運行廣納先天之氣,以強身健魄。所謂『導氣令和、引體令柔,動以養生、健身、病順生節欲、取利去害』,牽引『天門之功』導引『先天之息』則獲益無窮。初學『達摩易筋經』之時會有內急排便之現象,此乃排除體內污濁廢氣之正常現象,又每次修習之時以不超過三節,三十二式為宜,實因『達摩易筋經』動 作看似簡單,然演練起來功效非凡切忌貪功。

『中國武術名拳錄』教學帶的製作一向嚴謹,以期對中國武術之傳承能盡棉薄之力,盡量保留原貌,此次製作之,正宗古本天門一0八式『達摩易筋經』先天導行氣功。仍一本初衷,以讓修習者易學易懂為目標,現今已經拍攝完成,正式推出共計九卷,每卷十二式,影帶內容前段以教學為主,講解每一式之動作與調息之方法,後段為帶領修習只要跟著影帶練習輕松易學,隨處可練不限空間,老少咸宜。

養身口訣

『動以養生、健身、順生節欲、取利去害』

『導氣令和、引體令柔』

『春三月』,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使神得爽

『夏三月』,天地之交,夜卧早起,使氣得泄。

『秋三月』,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收 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

『冬三月』,水冰地折,勿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去寒就溫。

『導引之息』,以鼻納氣,以口吐氣,納者一息,吐者六氣,吹呼唏呵噓泗。

『吹之去熱,呼之去風,唏之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滯,泗以解極』

『達摩易筋經』據傳是由少林寺『達摩大師』所創,為中國武術界最負盛名的內功心法,『達摩易筋經』之運行,是依『天、地、人』三才牽引,導行『先天、後天、自然』三門之氣,每門各分『九節』行功,每節十二式,共計為108式,

練習『達摩易筋經』是以『天門108式』為先行,『天門功』乃是萃取先天之氣為主,故名為『先天導行氣功』,先天之氣,與生俱來,隨孕而生。

少林易筋經是一種健身目的十分明確的武術套路。「易「的含義即變易、活動、改變,引伸為增強之義;「筋「指筋脈、肌肉、筋骨;「經「為方法。因此,「易筋經「從字面上理解即活動筋骨,以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方法。實際上,它更是一種十分經典的氣功功法。各位可從下面所轉載的練法中仔細體會。
易筋經共計十二勢,其預備式為:兩腿開立,頭端平,目前視,口微閉,調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鬆。
第一勢:韋馱獻杵第一勢
兩臂曲肘,徐徐平舉至胸前成抱球勢,屈腕立掌,指頭向上,掌心相對(10厘米左右距離)。此動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訣曰: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劍,心澄貌亦恭。
第二勢:韋馱獻杵第二勢
兩足分開,與肩同寬,足掌踏實,兩膝微松;兩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兩側平舉;立掌,掌心向外;兩目前視;吸氣時胸部擴張,臂向後挺;呼氣時,指尖內翹,掌向外撐。反復進行8-20 次。
訣曰:足指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第三勢:韋馱獻杵第三勢
兩腳開立,足尖著地,足跟提起;雙手上舉高過頭頂,掌心向上,兩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頭,目觀掌背。舌舐上齶,鼻息調勻。吸氣時,兩手用暗勁盡力上托,兩腿同時用力下蹬;呼氣時,全身放鬆,兩掌向前下翻。收勢時,兩掌變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將兩拳緩緩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腳跟著地。反復 8-20 次。
訣曰: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齶舐,鼻能調息覺心安。
第四勢:摘星換斗勢
右腳稍向右前方移步,與左腳形成斜八字,隨勢向左微側;屈膝,提右腳跟,身向下沉,右虛步。右手高舉伸直,掌心向下,頭微右斜,雙目仰視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於背後。吸氣時,頭往上頂,雙肩後挺;呼氣時,全身放鬆,再左右兩側交換姿勢鍛煉。連續5-10 次。
訣曰:只手擎天掌覆頭,更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勢:倒拽九牛尾勢
右腳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舉至前上方,雙目觀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於背後。吸氣時,兩拳緊握內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後;呼氣時,兩拳兩臂放鬆還原為本勢預備動作。再身體後轉,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進行。隨呼吸反復5-10 次。
訣曰: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放鬆;用力在於兩膀,觀原須注雙瞳。
第六勢:出爪亮翅勢
兩腳開立,兩臂前平舉,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開,虎口相對,兩眼怒目平視前方,隨勢腳跟提起,以兩腳尖支持體重。再兩掌緩緩分開,上肢成一字樣平舉,立掌,掌心向外,隨勢腳跟著地。吸氣時,兩掌用暗勁伸探,手指向後翹;呼氣時,臂掌放鬆。連續8-12 次。
訣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第七勢:九鬼拔馬刀勢
腳尖相銜,足跟分離成八字形;兩臂向前成叉掌立於胸前。左手屈肘經下往後,成勾手置於身後,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後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頸狀。足趾抓地,身體前傾,如拔刀一樣。吸氣時,雙手用力拉緊,呼氣時放鬆。左右交換。反復5-10 次。
訣曰:側首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第八勢:三盤落地勢
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馬步。上體挺直,兩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舉如托重物狀;稍停片刻,兩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鬆,如放下重物狀。動作隨呼吸進行,吸氣時,如托物狀:呼氣時,如放物狀,反復5-10 次。收功時,兩腳徐徐伸直,左腳收回,兩足並攏,成直立狀。
訣曰: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翻齊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第九勢:青龍探爪勢
兩腳開立,兩手成仰拳護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體左轉。腰部自左至右轉動,右手亦隨之自左至右水平劃圈,手劃至前上方時,上體前傾,同時呼氣:劃至身體左側時,上體伸直,同時吸氣。左右交換,動作相反。連續5-10 次。
訣曰: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氣平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心謐。
第十勢:卧虎撲食勢
右腳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勢;上體前傾,雙手撐地,頭微抬起,目注前下方。吸氣時,同時兩臂伸直,上體抬高並盡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氣時,同時屈肘,胸部下落,上體後收,重心後移,蓄勢待發。如此反復,隨呼吸而兩臂屈伸,上體起伏,前探後收,如猛虎撲食。動作連續5-10 次後,換左弓右仆腳勢進行,動作如前。
訣曰: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鼻息調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真形也衛生。
第十一勢:打躬勢
兩腳開立,腳尖內扣。雙手仰掌緩緩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頭後部,手指彈敲小腦後片刻。配合呼吸做屈體動作;吸氣時,身體挺直,目向前視,頭如頂物;呼氣時,直膝俯身彎腰,兩手用力使頭探於膝間作打躬狀,勿使腳跟離地。根據體力反復8-20 次。
訣曰:兩手齊持腦,垂腰至膝間;頭惟探胯下,口更齒牙關;掩耳聰教塞,調元氣自閑;舌尖還抵齶,力在肘雙彎。
第十二勢:工尾勢
兩腿開立,雙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舉至頭頂,目視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後彎,目上視;然後上體前屈,雙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呼氣時,屈體下彎,腳跟稍微離地;吸氣時,上身立起,腳跟著地;如此反復21次。收功:直立,兩臂左右側舉,屈伸7 次。
訣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一志;起而頓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為志;更作坐功,盤膝垂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維備。
總考訣曰:總考其法,圖成十二。誰實貽諸,五代之季。達摩西來,傳少林寺。有宋岳候,更為鑒識。卻病延年,功無與類。
健康指導
易筋經氣感強,收效快,尤其是內外兼修,身心同養,性命雙修,具有御邪療疾,延年益壽,開發潛能的功效。從中醫研究的角度看,易筋經以中醫經絡走向和氣血運行來指導氣息的升降,在身體曲折旋轉和手足推挽開合過程中,人體氣血流通,關竅通利,從而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而按現代醫學觀點來看,修習易筋經,會使人體血液循環加強,從而改善人體的內臟功能,推遲衰老。
易筋經運動量較大,動作難度較高,因此,全套運動只適宜於體質較好的青壯年慢性病患者。體質較弱者,可量力而行,有選擇地操練其中幾勢或減少每勢操練次數。心腦血管和哮喘病發作期間忌用。

E. 易筋經內功心法全文

少林易筋經內功心法全文

少林易筋經是一種健身目的十分明確的武術指導。「易「的含義即變易、活動、改變,引伸為增強之義;「筋「指筋脈、肌肉、筋骨;「經「為方法。

因此,「易筋經「從字面上理解即活動筋骨,以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方法。實際上,它更是一種十分經典的氣功功法。

易筋經共計十二勢,其預備式為:兩腿開立,頭端平,目前視,口微閉,調呼吸。含胸,直腰,蓄腹,松肩,全身自然放鬆。

第一勢:韋馱獻杵第一勢

兩臂曲肘,徐徐平舉至胸前成抱球勢,屈腕立掌,指頭向上,掌心相對(10厘米左右距離)。此動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訣曰:立身期正直,環拱手當胸,氣定神皆劍,心澄貌亦恭。

第二勢:韋馱獻杵第二勢

兩足分開,與肩同寬,足掌踏實,兩膝微松;兩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兩側平舉;立掌,掌心向外;兩目前視;吸氣時胸部擴張,臂向後挺;呼氣時,指尖內翹,掌向外撐。反復進行8-20 次。

訣曰:足指掛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第三勢:韋馱獻杵第三勢

兩腳開立,足尖著地,足跟提起;雙手上舉高過頭頂,掌心向上,兩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頭,目觀掌背。舌舐上齶,鼻息調勻。

吸氣時,兩手用暗勁盡力上托,兩腿同時用力下蹬;呼氣時,全身放鬆,兩掌向前下翻。收勢時,兩掌變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將兩拳緩緩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腳跟著地。反復8-20 次。

訣曰:掌托天門目上觀,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脅渾如植,咬緊牙關不放寬。舌可生津將齶舐,鼻能調息覺心安。

第四勢:摘星換斗勢

右腳稍向右前方移步,與左腳形成斜八字,隨勢向左微側;屈膝,提右腳跟,身向下沉,右虛步。右手高舉伸直,掌心向下,頭微右斜,雙目仰視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於背後。

吸氣時,頭往上頂,雙肩後挺;呼氣時,全身放鬆,再左右兩側交換姿勢鍛煉。連續5-10 次。

訣曰:只手擎天掌覆頭,更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回收左右侔。

第五勢:倒拽九牛尾勢

右腳前跨一步,屈膝成右弓步。右手握拳,舉至前上方,雙目觀拳;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於背後。

吸氣時,兩拳緊握內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後;呼氣時,兩拳兩臂放鬆還原為本勢預備動作。再身體後轉,成左弓步,左右手交替進行。隨呼吸反復5-10 次。

訣曰: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放鬆;用力在於兩膀,觀原須注雙瞳。

第六勢:出爪亮翅勢

兩腳開立,兩臂前平舉,立掌,掌心向前,十指用力分開,虎口相對,兩眼怒目平視前方,隨勢腳跟提起,以兩腳尖支持體重。

再兩掌緩緩分開,上肢成一字樣平舉,立掌,掌心向外,隨勢腳跟著地。吸氣時,兩掌用暗勁伸探,手指向後翹;呼氣時,臂掌放鬆。連續8-12 次。

訣曰:挺身兼怒目,推手向當前;用力收回處,功須七次全。

第七勢:九鬼拔馬刀勢

腳尖相銜,足跟分離成八字形;兩臂向前成叉掌立於胸前。左手屈肘經下往後,成勾手置於身後,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後伸,拉住左手指,使右手成抱頸狀。

足趾抓地,身體前傾,如拔刀一樣。吸氣時,雙手用力拉緊,呼氣時放鬆。左右交換。反復5-10 次。

訣曰:側首彎肱,抱頂及頸;自頭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輪,身直氣靜。

第八勢:三盤落地勢

左腳向左橫跨一步,屈膝下蹲成馬步。上體挺直,兩手叉腰,再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舉如托重物狀;稍停片刻,兩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鬆,如放下重物狀。

動作隨呼吸進行,吸氣時,如托物狀:呼氣時,如放物狀,反復5-10 次。收功時,兩腳徐徐伸直,左腳收回,兩足並攏,成直立狀。

訣曰:上齶堅撐舌,張眸意注牙;足開蹲似踞,手按猛如拿;兩掌翻齊起,千斤重有加;瞪目兼閉口,起立足無斜。

第九勢:青龍探爪勢

兩腳開立,兩手成仰拳護腰。右手向左前方伸探,五指捏成勾手,上體左轉。

腰部自左至右轉動,右手亦隨之自左至右水平劃圈,手劃至前上方時,上體前傾,同時呼氣,劃至身體左側時,上體伸直,同時吸氣。左右交換,動作相反。連續5-10 次。

訣曰:青龍探爪,左從右出;修士效之,掌氣平實;力周肩背,圍收過膝;兩目平注,息調心謐。

第十勢:卧虎撲食勢

右腳向右跨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右弓左仆腿勢;上體前傾,雙手撐地,頭微抬起,目注前下方。

吸氣時,同時兩臂伸直,上體抬高並盡量前探,重心前移;呼氣時,同時屈肘,胸部下落,上體後收,重心後移,蓄勢待發。

如此反復,隨呼吸而兩臂屈伸,上體起伏,前探後收,如猛虎撲食。動作連續5-10 次後,換左弓右仆腳勢進行,動作如前。

訣曰:兩足分蹲身似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頭胸作探前勢,偃背腰還似砥平;鼻息調元均出入,指尖著地賴支撐;降龍伏虎神仙事,學得真形也衛生。

第十一勢:打躬勢

兩腳開立,腳尖內扣。雙手仰掌緩緩向左右而上,用力合抱頭後部,手指彈敲小腦後片刻。配合呼吸做屈體動作;

吸氣時,身體挺直,目向前視,頭如頂物;呼氣時,直膝俯身彎腰,兩手用力使頭探於膝間作打躬狀,勿使腳跟離地。根據體力反復8-20 次。

訣曰:兩手齊持腦,垂腰至膝間;頭惟探胯下,口更齒牙關;掩耳聰教塞,調元氣自閑;舌尖還抵齶,力在肘雙彎。

第十二勢:工尾勢

兩腿開立,雙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舉至頭頂,目視掌而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腹;

十指交叉,旋腕反掌上托,掌以向上,仰身,腰向後彎,目上視;然後上體前屈,雙臂下垂,推掌至地,昂首瞪目。

呼氣時,屈體下彎,腳跟稍微離地;吸氣時,上身立起,腳跟著地;如此反復21次。收功:直立,兩臂左右側舉,屈伸7次。

訣曰: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頭,凝神一志;起而頓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為志;更作坐功,盤膝垂眥;口注於心,息調於鼻;定靜乃起,厥功維備。

總考訣曰:總考其法,圖成十二。誰實貽諸,五代之季。達摩西來,傳少林寺。有宋岳候,更為鑒識。卻病延年,功無與類。

健康指導:

易筋經氣感強,收效快,尤其是內外兼修,身心同養,性命雙修,具有御邪療疾,延年益壽,開發潛能的功效。

從中醫研究的角度看,易筋經以中醫經絡走向和氣血運行來指導氣息的升降,在身體曲折旋轉和手足推挽開合過程中,人體氣血流通,關竅通利,從而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

而按現代醫學觀點來看,修習易筋經,會使人體血液循環加強,從而改善人體的內臟功能,推遲衰老。

易筋經運動量較大,動作難度較高,因此,全套運動只適宜於體質較好的青壯年慢性病患者。

體質較弱者,可量力而行,有選擇地操練其中幾勢或減少每勢操練次數。心腦血管和哮喘病發作期間忌用。

(5)易筋功鍛煉方法擴展閱讀:

《易筋經》內容及對後世影響

《易筋經》的內容包括了練習所能達到的理想效果和具體的練習方法兩方面的主要內容。對武俠小說影響最大的是其中的內壯神勇、外壯神力的說法。

其「內壯神勇」提到練習該功法之後,「從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異尋常,以意努之,硬如鐵石,並其指可貫牛腹,側其掌可斷牛頭」,這些都還只是「小用之末技」;

「外壯神力」練成之後,「手托城閘,力能舉鼎」都算不上奇異了。從道光年間開始的武俠小說提到《易筋經》,渲染的都是《易筋經》中所說的練成後的這種神奇功用。

易筋經包括內功和外功兩種鍛練方法,各有12勢。易筋經內功採用站式,以一定的姿勢,借呼吸誘導,逐步加強筋脈和臟腑的功能。大多數採取靜止性用力。呼吸以舒適自然為宜,不可迸氣。

古代相傳的易筋經姿式及鍛煉法有12勢,即韋馱獻杵(有3勢)、摘星換斗、三盤落地、出爪亮翅、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馬刀、青龍探爪、卧虎撲食、打躬勢、工尾勢等。

易筋經外功注重外壯,《易筋經外經圖說》指出:

「凡行外壯功夫,須於靜處面向東立,靜慮凝神,通身不必用力,只須使其氣貫兩手,若一用力則不能貫兩手矣。

每行一式,默數四十九字,接行下式,毋相間斷。行第一式自覺心思法則俱熟,方行第二式。速者半月,遲者一月,各式俱熟,其力自能貫上頭頂。此煉力煉氣,運行易筋脈之法也。」

F. 如何學習易筋經

在具體功法方面,它是以葯洗、服食、揉打來配合意守養氣。

所謂葯洗,是用湯葯來洗身體,幫助筋骨堅實。服葯與揉打則一內一外,所謂「外資於揉,內資於葯」。揉,即按摩之法,以揉按心臍之間為主。心臍間的膜,不容易揉按到,則用杵搗搥打。詳見其〈膜論〉〈揉法〉諸篇。這種揉法及對筋膜的解說,亦是道教所無的。「般剌密諦」對此亦特加按語解說雲:

易筋以練膜為先,練膜以煉氣為主。然此膜人多不識,不可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空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則聯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膜軟於筋。肉與膜較,膜勁於肉。膜居肉之內、骨之外,包骨襯肉之物也。其狀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氣串於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為一體,乃曰全功。

這才是《易筋經》獨特的功法與見解。在此之前,東晉已傳〈天竺國按摩法〉,見《太清道林攝生論》《正一法文修真要旨》《備急千金要方》《雲笈七簽》《遵生八牋》等書中,共十八勢。又有婆羅門導引法,輯入王仲丘《攝生纂錄》中,凡十二節。其中都有捶打的方法,但前者僅談到「以手反捶背上」,後者只說要「兩手交捶膊並連臂,反捶背上連腰腳」,沒有像《易筋經》這種按揉搗打之法,更沒有筋膜說。

故也許可以說搥打為天竺按摩導引法之特色,而《易筋經》就是發展了這個特色。

按摩搥打,是揉按、杵搗、搥打、漸次加重的。木桿木槌之外,尚要輔以石袋石杵、木杵木槌,用於有肉處。骨縫間,則用石袋石杵。它與道教運氣法不同之處,在於道教主要靠存想,以意運氣,讓氣流走於任督二脈。它不是如此。而是在揉打時,意注於揉打之處。所以揉打至何處,意與氣也就到了那個地方。先揉於前身心下臍上,「功至二百日,前胸氣滿,任脈充盈;則宜運入脊後,以充督脈」。共行功十二個月。

按月行功,是宋代發展出來的導引法,相傳出於陳摶。《四庫全書‧道家類存目》稱此為「按節行功法」,指它依照著氣節時令來行功,明朝頗為流行。《遵生八牋》《三才圖會》《保生心鑒》均曾載入,羅洪先《萬壽仙書》稱為〈四時坐功卻病圖訣〉。《易筋經》沿用了這種按月行功的觀念,所以內中有〈初月行功法〉〈二月行功法〉〈三月行功法〉〈四月行功法〉〈五六七八月行功法〉〈九十十一十二月行功法〉六篇。

經此十二月行功並服葯洗葯之後,神功已成,氣滿於內,但還有兩事須要補充:

一、揉打積氣,只在前胸後臂,故氣僅充於身體上,還不能把氣運到手上,所以接著要練手。怎麼練呢?一是仍用揉打之法,用石袋從肩頭往下打,直至小指尖再用手搓揉;二、是也用葯洗;三、是葯洗後加以鍛煉。先努氣生力,然後用黑豆綠豆拌在斗中,用手去插,以磨礪其筋骨皮膚,類似後世練鐵沙掌之法。

第二件事,是要學習賈力運力的姿勢和方法。全身積氣,殆如水庫蓄水,水既蓄滿,便須學怎麼行水用水,此所以又有〈賈力運力勢法〉篇。

此類勢法,其實就是八段錦十二段錦之類導引動功,也有些版本稱之為「易筋經十二勢」,但它說這是佛家功法:

此功昉自禪門,以禪定為主。將欲行持,先須閉目冥心,握固神思,屏去紛擾,澄心調怠。至神氣凝定,然後依次如式行之。必以神貫意注,毋得徒具其形。若心君妄動、神散意馳,便為徒勞其形而弗獲實效。初練動式,必心力兼到。

早先所有動功導引八段錦十二段錦廿四勢之類,均只說明動姿勢,很少強調心的修養,這則是一個特例。後來徐文弼《壽世傳真》及王祖源傳出的《內功圖說》皆沿襲之,以十二段錦的第一式為「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

它把澄心解釋為禪定工夫,並認為除了在練八段錦時要用此工夫外,一切行功均以此為基本,是它理論上一大特色。故「般剌密諦」在〈內壯論〉之後又特加識語謂:

人之初生,本來原善,若為情慾雜念分去,則本來面目一切抹倒。又為眼耳鼻舌身意分損,靈台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達摩大師,面壁少林九載者,是不縱耳目之欲也。耳目不為欲縱,猿馬自被鎖縛矣。……此篇乃達摩佛祖心印先基,其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

守中,就是「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後絕諸妄念,漸至如一不動」。含其眼光等七句,指閉眼、凝耳、勻鼻、緘口、逸身、鎖意、四肢不動、一念冥心。講的還是澄心靜慮的工夫。它以此為禪定,乃是援道以入佛,希望達成一種綜合佛理與道術的新架構。後來佛門接受此經,且將之視為佛門武術宗源,亦因它具有這種援道以入佛的型態。

《易筋經》就是這一趨勢最好的證例。它說練其功法,可使人「臂腕指掌,迥異尋常。以意努之,硬如鐵石。並其指可貫牛腹,側其掌可斷牛項」(〈內壯神勇〉)。這種效能,非一般之勇力,而是靠氣。故非外壯,而是內壯;非一般之勇力,而名為神勇。〈內壯篇〉說:

內與外對,壯與衰對。壯與衰較,壯可久也。內與外較,外勿略也。內壯言堅,外壯言勇,堅而能勇,是真勇也。……凡練內壯,其則有三:一曰守中道。守中者,專於積氣也。……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韻、勻其鼻息、緘其口氣、逸其身勞、鎖其意馳、四肢不動、一念冥心。……守在於是,則一身之精氣與神俱注於是。……二曰勿他馳想。……三曰持其充周。……氣既積矣,精神血脈悉皆附之。守之不馳,揉之且久,氣唯中蘊而不旁溢,氣積而力自積,氣充而力自周。

內壯,是靠守中積氣,以達到積力之效的。其法則有三,而實僅專意守中一法(此法有操作上的下手處,也就是揉,所謂「其下手之要,妙用於揉」,詳下文)。守中,以及勻鼻息、緘口氣、鎮意馳、一念冥心等,誰都看得出來這乃是道家工夫。所以此處講精氣神,〈總論〉更申言易道與陰陽二氣之運,把「易筋」之「易」推原其義到《易經》上去: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為言大矣哉!易乃陰陽之道也,易即變化之易也。易之變化,雖存乎陰陽,而陰陽之變化,實有存乎人。……人勿為陰陽所羅,以血氣之軀,而易為金石之體。

這是教人要掌握陰陽(所謂「陰陽為人握也」)。掌握之法,除了上文所說的守中積氣之外,還有采咽陰陽與配合陰陽之法。采咽陰陽,見〈采精華法〉,雲:「太陽之精、太陰之華,二氣交融、化生萬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這是道教服氣之法,亦甚顯然。配合陰陽,則見〈配合陰陽法〉。說人身為小陰陽,「凡人身中其陽衰者,多患痿弱虛憊之疾,宜用童子少婦,依法揉之。蓋以女子外陰而內陽,借取其陽,以助我之衰」,反之亦然。此乃陰陽調濟之義。



《易筋經》主張內壯、追求神勇,提出來的方法則是守中積氣、吸日月之氣、借別人之氣等。整個拳術的理論完全沒有談到搏擊的招式技法,而是內向化地教人掌握陰陽氣運,涵養精氣神,以轉弱為強、變靡為壯。

這與戚繼光《紀效新書》、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任伯言《白打要譜》等嘉靖萬曆間武術書實有完全不同的論述取向。

而這種路向跟道家道教的關系,則是相當明顯的。除了講《易經》、講陰陽氣運、講修煉、講煉氣、講守中、講采咽、講陰陽配補之外,它還有《外壯神功八段錦》,是直接採用道教導引術的。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龔鵬程:練成易筋經就可以天下無敵?

閱讀全文

與易筋功鍛煉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蜜蜂養殖有哪些方法 瀏覽:333
刪除電腦程序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713
燈管電流互感器的檢測方法 瀏覽:394
頸部細紋拉伸方法圖片 瀏覽:67
如何去除身上老疤痕方法 瀏覽:118
影像學方法如何研究大腦皮層 瀏覽:211
常用的表面消毒滅菌方法有 瀏覽:898
臉部黃褐斑的治療方法 瀏覽:37
芭蕾如何開肩的正確方法 瀏覽:895
蜈蚣收獲最佳方法 瀏覽:995
牙齒萎縮治療方法 瀏覽:290
手機錄制閃電的正確方法 瀏覽:318
腰肌經膜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279
加不好的汽油車打不著火解決方法 瀏覽:376
網吧吃雞設備封禁解決方法 瀏覽:134
最簡單粗暴的練腹肌方法 瀏覽:384
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簡單方法 瀏覽:853
油菜封草最佳方法 瀏覽:753
電纜熱縮管使用方法 瀏覽:801
黃豆堵漏用什麼方法好 瀏覽: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