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正常偏癱六個階段及治療方法

正常偏癱六個階段及治療方法

發布時間:2023-04-16 02:30:22

1. 怎麼治偏癱

根據偏癱情況,酌情採用葯物治療、物理治療、傳統康復治療等,進行全面、深入的腦部修復。同時,在治療過程中需注意預防壓瘡、肌痙攣、關節攣縮、下肢深靜脈血栓、墜積性肺炎、中樞性疼痛、抑鬱、吞咽功能障礙等。
一般治療
發病期間宜靜卧休息,適當活動下肢,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
病因治療
針對不同病因對症治療,如腦血管疾病引起的偏癱,應首先治療腦血管疾病。
病情監測
監測患者血糖、血壓等情況。
血壓控制
准備溶栓治療的患者需要控制血壓在收縮壓<185 mmHg,舒張壓<110 mmHg。卒中後的低血壓應根據病因給予相應處理。
血糖控制
血糖升高時,應控制在7.8mmol/L~10.0mmol/L;而低血糖發生時,應給予升血糖治療。
4. 宜低鹽、低脂、低糖、高蛋白質飲食。
葯物治療
對於存在肢體痙攣的偏癱患者,可以全身使用巴氯芬、替扎尼定及鹽酸乙哌立松,或局部使用利多卡因、石碳酸、肉毒素等葯物,均能有效地緩解肌痙攣。有精神病史、腦血管病患者和老年人慎用。
中醫治療
多項研究認為,針灸、穴位按摩、推拿等中醫治療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其生活質量。
血栓通、養陰熄風通絡湯等葯物可用於偏癱患者的治療。
針灸刺激運動區能加速腦部血液循環,促進腦組織功能恢復,進而恢復上運動神經元和下運動神經元的支配和調節功能。
穴位按摩能促使病灶內尚未完全壞死的神經細胞興奮性增高,促進病變區域和正常神經突觸傳遞,發揮神經興奮性,改善患者運動功能。
康復治療
康復治療可以降低患者的殘疾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早期康復訓練能夠提高偏癱患者的運動和認知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康復時機:為了避免過早活動加重原發神經性損傷,一般主張患者在生命體征穩定48小時後,原發疾病無加重的情況下開始康復。
康復周期
Brunnstrom將偏癱康復分為6期,評判依據為患者上肢、手和下肢肌張力與運動模式的變化。
1期為患者不出現隨意運動;
2期為患者開始出現隨意運動,並能引出聯合反應、共同運動;
3期為患者的異常肌張力顯著增高,可隨意出現共同運動;
4期為患者的異常肌張力開始下降,共同運動模式被打破,開始出現分離運動;
5期為患者肌張力逐漸恢復,並出現精細運動;
6期為患者的運動能力接近正常水平,但運動速度和准確性比健側差。
按照疾病時期進行的康復
急性期康復治療
發病後的1~2周,相當於Brunnstrom分期1~2期,通過被動活動和主動參與,促進偏癱側肢體肌張力的恢復和主動活動的出現,同時也要通過調整肢體和體位轉換來預防壓瘡、關節腫脹、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泌尿和呼吸道感染等並發症。
恢復早期康復治療
發病後3~4周,相當於Brunnstrom分期2~3期,除急性期治療外應抑制肌痙攣,促進分離運動恢復,加強患肢主動活動。
恢復中期康復治療
發病後4~12周,相當於Brunnstrom分期3~4期,加強協調性和選擇性隨意運動,結合日常生活進行上、下肢實用功能的強化訓練,同時抑制異常肌張力。
恢復後期康復治療
發病後4~6個月,相當於Brunnstrom分期5~6期,抑制痙攣,糾正異常運動模式,改善運動控制能力,促進精細運動,提高運動速度和實用性步行能力,掌握日常生活活動技能,提高生存質量。
後遺症期康復治療
有些患者在發病後6~12個月,有些在發病後1~2年。加強殘存和已有功能的恢復,包括矯形器、步行架和輪椅的應用。防止異常肌張力和攣縮的進一步加重,避免骨質疏鬆的發生。

2. 偏癱患者肢體康復方法有哪些

偏癱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較常見,其實中風常見的主要表現。嚴重的患者則會失去行動能力,那麼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能幫到你。

偏癱的肢體康復方法有哪些
1、偏癱病人在病床上肢體功能所要進行的鍛煉。一般指從發病到可以坐起這一階段,在腦梗塞病人約為1~2周,腦出血病人約為3~4周。一旦病情穩定,就可以開始進行康復鍛煉。首先讓病人學會自己將健腿放在患腿膝上,沿患側小腿下滑到踝部;用健側手臂拉動患側手臂上舉,利用健側肢體幫助患側進行活動。其次可在病床的另一頭掛上繩帶,讓病人用健手拉著帶動軀體活動,如翻身、抬腿、舉臂等,盡自己所能活動鍛煉。最後,對於肢體癱瘓嚴重,不能自己鍛煉的病人養護理人員應幫助他們做被動運動,如肢體關節的內收、外展、旋轉、屈伸;為防止畸形,可用矯形裝置將患肢固定於功能位;同時給予肌肉 *** ,為下床活動打好基礎。

2、病人在平時的康復訓練中應該多練習做起和站立。先抬高床頭,練習坐起,從30度開始,逐漸增大角度,延長時間,讓病人過渡到雙足下垂,坐於床邊。起床動作要慢,否則會有頭暈感。然後可在專人保護下學習站立,站立時先將身體重量集中在健側下肢,然後慢慢移向患肢,站立時間逐步延長。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上肢的練習。

3、最後最主要的就是偏癱患者所要練習的生活自理和行走能力的鍛煉。病人能夠較長時間站立後,可以開始練習行走。先練習原地踏步,盡量抬高患肢,然後在兩人的攙扶下練習行走,扶著椅背或拄拐行走。待病人已經能較好地獨立行走後,再鍛煉一些日常生活的能力,如上下樓梯、自行穿衣、吃飯、梳洗等等,以促進癱瘓肢體功能的全面恢復。
偏癱患者肢體康復方法介紹
1、病床上的肢體功能鍛煉:一般指從發病到可以坐起這一階段,在腦梗塞病人約為1~2周,腦出血病人約為3~4周。一旦病情穩定,就可以開始進行康復鍛煉。首先讓病人學會自己將健腿放在患腿膝上,沿患側小腿下滑到踝部;用健側手臂拉動患側手臂上舉,利用健側肢體幫助患側進行活動。其次可在病床的另一頭掛上繩帶,讓病人用健手拉著帶動軀體活動,如翻身、抬腿、舉臂等,盡自己所能活動鍛煉。最後,對於肢體癱瘓嚴重,不能自己鍛煉的病人養護理人員應幫助他們做被動運動,如肢體關節的內收、外展、旋轉、屈伸;為防止畸形,可用矯形裝置將患肢固定於功能位;同時給予肌肉 *** ,為下床活動打好基礎。

2、練習坐起和站立:先抬高床頭,練習坐起,從30度開始,逐漸增大角度,延長時間,讓病人過渡到雙足下垂,坐於床邊。起床動作要慢,否則會有頭暈感。然後可在專人保護下學習站立,站立時先將身體重量集中在健側下肢,然後慢慢移向患肢,站立時間逐步延長。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上肢的練習。

3、練習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病人能夠較長時間站立後,可以開始練習行走。先練習原地踏步,盡量抬高患肢,然後在兩人的攙扶下練習行走,扶著椅背或拄拐行走。待病人已經能較好地獨立行走後,再鍛煉一些日常生活的能力,如上下樓梯、自行穿衣、吃飯、梳洗等等,以促進癱瘓肢體功能的全面恢復。
偏癱患者肢體康復方法的三個階段
偏癱患者肢體康復方法一:恢復早期階段

1、由於此時患者的偏癱肢體完全不能活動,所以可採用 *** 、推拿、被動運動等鍛煉方法,防止肌肉的萎縮。一般每次區域性 *** 5分鍾左右,全身 *** 不超過30分鍾。推拿是用手指沿癱瘓肌肉向前推動。被動運動是由別人來活動病人的肢體,包括每個大小關節,活動幅度盡量達到一個正常關節所能活動到的全范圍。

2、一般指從發病到可以坐起這一階段,在腦梗塞病人約為2周時,腦出血病人約為4周。一旦病情稍稍穩定,就可以開始進行康復鍛煉。首先讓病人學會自己將健康腿放在患腿的膝上,沿患側小腿慢慢下滑到踝部;用健側手臂拉動患側的手臂慢慢上舉,利用健側的肢體幫助患側進行一些活動。其次也可以在病床的另一頭掛上繩帶,讓病人用健手拉著帶動軀體做一些活動,如翻身、抬腿或者舉臂等,盡自己所能的多活動鍛煉。對於肢體癱瘓嚴重,不能自己鍛煉的病人,護理人員可以幫助他們做被動運動,如肢體關節的內收、外展、旋轉及屈伸等;為防止畸形,可以用矯形裝置將患肢固定於功能位;同時給予肌肉做適當 *** ,為下床活動打好一定的基礎。

偏癱患者肢體康復方法二:恢復中期階段

1、此階段的偏癱患者肢體逐漸可以活動,但是仍沒有力量來完成主動的運動,所以此時的肢體鍛煉除了堅持第一階段方法以外,還應該堅持鍛煉翻身、起坐,在旁人的幫助下要學會站立,雙手扶住椅背向前移動腳步,可以鍛煉癱瘓側下肢的肌力關節運動。

2、通常癱瘓側上肢的恢復比下肢慢而且困難,這與大腦神經支配的解剖部位有一定關系。最初肩關節在旁人的幫助下作上舉、外展或者外旋,肘關節和指關節作伸屈動作,逐漸鍛煉到可以主動運動。雙手的功能鍛煉除了早期採用 *** 和被動運動以外,應該經常做些各手指的屈伸、開合等練習,以促使手指功能恢復。

3、練習坐起和站立:先抬高床頭,練習坐起,從30度開始,逐漸增大角度與延長時間,讓病人可以過渡到雙足下垂,並坐於床邊。起床動作不要快,否則可能會有頭暈感。然後可在專人的保護下學習著站立,站立時先將身體重量集中在健側下肢,然後慢慢移向患肢一側,站立時間逐步延長。當然也不能忽視上肢的練習。

偏癱患者肢體康復方法三:恢復後期階段

1、此階段患者已可以進行一些幅度較大的活動,所以,此階段主要鍛煉方向是練習走路和手指精細動作的訓練。但患者在進行以上鍛煉時,需有家屬在旁邊進行保護,並幫助病人一步步增加活動量與距離。

2、練習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病人能夠較長時間站立後,可以開始練習行走。先練習原地踏步,盡量的抬高患肢,然後在兩個人的攙扶下練習行走,可以扶著椅背行走。待病人可以較好地獨立行走後,再鍛煉一些日常生活上的能力,如上下樓梯、自行穿衣、梳洗等等,以盡快促使癱瘓肢體功能的全面恢復。

偏癱患者通過以上三個階段的康復訓練,並且能持之以恆,是可以緩解症狀,提升生活質量的。專家提醒偏癱患者,在進行訓練時需要結合自己的病情,千萬不可以操之過急,否則有可能會適得其反。

3. 偏癱怎麼治療

推拿治療
一、適應症中風恢復期、後遺症期。
二、辨證施治包括三部分
﹙一﹚辨證分型:本證以單側上下肢癱瘓無力,口眼歪斜,舌強語蹇等為主症。初期患者肢體軟弱無力,知覺遲鈍或稍有強硬,活動功能受限,以後逐漸出現強直攣急,患者姿勢常常發生在改變和畸形等。
﹙二﹚治則:舒筋通絡、行氣活血。
﹙三﹚基本治法:背及下肢部操作
﹙1﹚手法:滾、按、揉、搓、擦等法
﹙2﹚穴位及部位:天宗、肝俞、膽俞、膈俞、腎俞、環跳、陽陵泉、委中、承山、風市、伏兔、膝眼、解溪。
﹙3﹚操作:
1.患者取俯卧位。醫者站在患者側面,先施按法於背部脊柱兩側,自上而下2-3次,重點在天宗、肝俞、膽俞、膈俞、腎俞。再在脊柱兩側用滾法治療,並向下至臀部,股後部、小腿後部。以腰椎兩側、環跳、委中、承山、及跟腱部為重點治療部位。同時配合腰後伸和患側後伸的被動活動。約5分鍾。
2.患者取健側卧位﹙患側在上﹚。自患側臀部沿大腿外側經膝部至小腿外側用滾法治療,以髖關節和膝關節作為重點治療部位。約3分鍾。
3.患者取仰卧位。醫者站在側面,用滾發在患側下肢,自髂前上棘向下沿大腿前面,向下至髖關節及足背部治療,重點在伏兔、膝眼、解溪、。同時配合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被動伸屈活動和整個下肢內旋動作。再用拿法施與患側下肢,拿委中、承山、以大腿內側中部及膝部周圍為重點治療。按、揉風市、膝眼、陽陵泉、解溪。最後用搓法施於下肢。約3分鍾。
針刺治療偏癱
針刺療法對偏癱治療有較好療效,不但在腦血管病的恢復期可以普遍應用,對部分病例還可早期治療。現將較常用的體針和頭針療法介紹如下。
(1)體針的常用穴位
頭面部:百會、上星、印堂、迎香、太陽、下關、地倉、人中、翳風、風池等穴。
上肢:曲池、手三里、外關、內關、合谷、少澤、後溪等穴。
下肢:環跳、秩邊、風市、陽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陰交、昆侖、湧泉等穴。
每次取穴不宜過多,可輪流使用。一般選用1~2個主穴,再選若干配穴。每日1次,7~10天為1療程,休息5~7天,可再行第2療程,並可用電針。
(2)頭針:是治療腦血管病偏癱的一種特殊針刺療法。主要是根據神經解剖大腦皮層功能的理論,運用針刺療法,在頭皮上劃出皮層功能相應的刺激區,在這些刺激區進行針刺,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目前主要用於治療腦血管病引起的癱瘓、麻木、失語等症。腦梗塞病人以早期治療為佳;腦出血病人一般待病情穩定後開始。
取穴:對側運動區為主;感覺障礙取對側感覺區;運動性失語取對側面運區;感覺性失語取對側語言三區;命名性失語取對側語言二區。
方法:根據上述原則選好刺激區位置,用快速進針,達到頭皮下或肌層,斜向捻轉至要求的區域長度,進行快速持續捻針,每分鍾要求捻轉200次以上,一般2~3分鍾即達到適應刺激量和刺激強度,患者相應的肢體有熱、麻、脹、抽、出汗等感覺,休息5分鍾,再捻轉2~3分鍾,再休息5~10分鍾起針。每日1次,一般10~15天為1療程,中間可休息一周左右,再作第2療程。
注意事項:針刺部位要選擇准確,針刺前應用75%酒精棉球嚴格消毒。針刺入後局部劇痛可捻轉2分鍾,若仍劇痛難忍,可將針退至皮下,適當地調整一下進針方向,可避免疼痛。起針時用干棉球壓迫針孔1~2分鍾,以防出血。如病人暈針,立即起針,應給予適當處理。


4. 偏癱病人如何治療康復

怎樣護理中風偏癱急性期的病人?
中風偏癱病人的急性期護理對疾病的搶救成功非常關鍵,特敘述如下:
⑴ 安靜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動:中風偏癱病人,特別是腦出血病人,要盡量減少探視和避免不必要的檢查、搬動。煩躁不安的病人要選擇安靜避光的房間,以減少刺激;必要時加上床檔防止墜地碰傷。
(2)及時吸氧:中風偏癱病人都有腦缺氧,臨床上常常採用鼻管給氧,操作時要注意病人的鼻腔是否通暢,以及鼻腔的清潔衛生。
(3)嚴密進行病情觀察,如意識、呼吸、瞳孔和血壓、脈搏、體溫等。
(4)注意飲食和營養:一般發病的l~3日不應進食,因為剛發病的病人可有昏迷、嘔吐等,勉強進食可能會導致食物吸入肺內造成感染,但必須有適量的靜脈補液。3日以後仍不能進食者,要通過鼻飼保證營養的供應。
(5)定時變換體位,防止褥瘡;保持功能體位,防止癱瘓肢體畸形。
(6)保持口腔衛生:要幫助病人早晚刷牙,飯後漱口,防止病從口入。
(7)大小便護理:中風病人常有排便困難,可讓病人多吃蔬菜、水果,多飲水,適當用緩和的瀉葯、按摩腹部等使之定時排便。對於尿失禁的病人,可以訓練其按時排尿,建立條件反射;對於尿瀦留病人,若腹部熱敷或針灸無效,可以保留導尿,但要盡量縮短導尿時間,並預防尿路感染。

怎樣預防和護理褥瘡?
中風病人常有肢體癱瘓,不能自己翻身改變體位,身體局部受到壓迫,加上癱瘓肢體的皮膚營養功能下降,最容易發生褥瘡。褥瘡又叫壓迫性潰瘍,早期可見皮膚局部出現紅腫和水泡,以後變成紫紅色並開始破潰,破潰初期瘡面鮮紅有滲出液,然後瘡面加深,顏色變暗發黑。好發於胸背、臀部、髖關節、足跟和外踝等受體重壓迫處。對於褥瘡,預防最為重要,應做到以下幾點:
(1)定時為病人翻身、按摩,至少2小時1次。
(2)在褥瘡的好發部位加用軟墊、氣圈、海綿墊等。
(3)保持皮膚的清潔乾燥。有大小便失禁和嘔吐物時,及時擦洗干凈。不可讓病人直接睡在橡膠墊上。
(4)保持床鋪清潔乾燥,被褥濕了要隨時更換。對於大小便失禁的病人,不可貪圖方便將便盆一直放在病人身下。有感覺障礙的病人盡量不要使用熱水袋,防止燙傷。
(5)飲食中加強營養,保證蛋白質的供應,增加病人皮膚的抵抗力。
(6)對於已發生的褥瘡,要保持創面乾燥,塗用消炎生肌的葯膏,並採用物理療法等。
總之,做好褥瘡的預防工作,就是要做到勤翻身,翻身時注意檢查皮膚、衣服、被單是否平整乾燥;受壓皮膚發紅時,要用手掌揉擦,促進皮膚的血液循環,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怎樣護理癱瘓的肢體?
因中風引起的癱瘓,大多數是偏癱、或單肢癱、以及兩次發作累及雙側肢體癱瘓。病人常伴語言障礙,因球麻痹常有嗆咳,或某種程度的智力下降。對病人須加強護理,應做好以下幾點:
(1)做好心理護理:重視病人的思想工作。癱瘓給病人帶來了沉重的思想負擔,家屬須鼓勵病人樂觀豁達,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能與醫護人員和家庭成員配合,盡早進行癱瘓肢體功能鍛煉,防止關節畸形和肌肉萎縮的發生。
(2)保持肢體功能位置:癱瘓肢體的手指關節應伸展、稍屈曲,為此可在患者手中放一塊海綿團;肘關節應微屈,上肢肩關節稍外展,避免關節內收,伸髖、伸膝關節;為了防止足下垂,應使踝關節稍背屈;為防止下肢外旋,要在外側部放沙袋或其它支撐物。
(3)加強癱瘓肢體的活動:包括肢體按摩、被動活動及坐起、站立、步行鍛煉等,可防肢體攣縮、畸形。
(4)預防並發症:因癱瘓肢體的運動和感覺障礙,局部血管神經營養差,若壓迫時間較長,容易發生壓迫性潰瘍—褥瘡。故應注意變換體位,通常每2小時翻1次身,對被壓紅的部位輕輕按摩,也可用紅花酒精按摩,以改善局部血循環。床鋪要乾燥平整,並保持好個人衛生,可以擦浴,但應注意保暖,防止受涼。應用熱水袋或洗浴時水溫要適當,防止皮膚燙傷。在翻身時應適當叩擊背部,鼓勵咳痰,以防墜積性肺炎。要有足夠入量,尤其夏天水分要充足,選擇富含纖維素、維生素的蔬菜和水果,保證足夠營養。養成排便習慣,防止大便秘結。在早飯前給1杯熱飲料(根據習慣可採用熱開水、茶水、牛奶或咖啡等),可促使腸蠕動增加而刺激直腸的排便反射。為了促進排便,還可按摩腹部,由右下腹向右上,轉向左上腹,再轉向左下腹,反復按摩5~10次,促進結腸內上端內容物往下蠕動,以助排便。遇有便秘時,可用甘油栓或中葯。仍然不能排便時,應予灌腸。有尿瀦留或尿失禁者,應放置導尿管,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預防泌尿系感染。
(5)生活自理能力和職業能力的訓練:癱瘓有好轉時,患者要積極主動地鍛煉日常生活技能;醫護人員和家屬要給予正確的指導和熱情的幫助,鼓勵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脫穿衣服、洗臉、吃飯等。

怎樣幫助偏癱病人樹立自信?
神志清醒、思維無障礙的偏癱病人,常因活動能力的喪失或減退而悲觀失望、喪失信心、情緒低落、憂心忡忡。這種消極心理不利於病人的治療、睡眠和食慾。要幫助病人擺脫悲觀情緒,醫務人員、病人親屬、社會服務機構都要做大量的工作。
(1)積極治療原發病,盡早進行康復醫療。要將康復醫療貫徹於疾病治療的全過程,努力減輕殘疾的程度,避免並發症。大量資料證明適時採用運動療法、作業療法、心理指導等,對於改善肢體功能、提高生活能力、糾正消極心理等具有明顯作用。
(2)進行周密的生活護理,創造溫暖的感情氛圍。在眾多人關心的環境中,患者容易擺脫孤獨和寂寞,得到精神的安危和生活的幫助,彌補因殘疾帶來的不便,建立生活的自信。特別是中風進展階段的患者,往往灰心喪氣,此時更需要較多的生活幫助。未婚的偏癱病人,面對婚姻和就來,不可避免地產生沮喪和自暴自棄的情緒,為此需要醫護人員的同情和周密的照顧,需要親屬不厭其煩的安慰。只有這樣,才能使其既正視現實,又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
(3)隨著病情的穩定或情緒的好轉,要逐漸使病人理智地對待殘疾,鼓勵其實現自我,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早期投入康復醫療訓練,克服廢用性肌萎縮及關節攣縮和僵硬,最大限度地減低殘疾的程度。組織文娛活動,提高生活樂趣,使癱瘓病人在一起相互啟發,增加參與集體活動和回歸社會的意識,消除自卑心理。

怎樣調整偏癱病人的被褥和衣著?
偏癱病人最好睡帶有護欄的病床,可以防止跌落,也有利於以後的康復鍛煉。可以在木板床上鋪厚軟的褥子,有條件的可以用氣墊床。大小便失禁時可以在被單下墊一塊橡膠墊,被單上墊一張紙尿布,以便及時更換,保持乾燥。
偏癱病人穿的衣服應肥大柔軟,穿脫方便,最好是用拉鏈或尼龍搭扣的,以便於更換。更換衣服時,健側上肢先換,一側脫下後馬上穿上替換的衣服,以免著涼;更換患側時,要保護好肩關節,防止脫臼;氣溫低時要提高室溫,蓋輕而保暖的被子,不要放置熱水袋,以免病人因感覺障礙而燙傷;夏季氣溫高時,上身不穿睡衣更方便,蓋上厚的毛巾被即可,但要注意肩部著涼。

偏癱康復病人在家出現哪些情況要送醫院?
腦血管病不僅發病率、致殘率、死亡率高,而且復發率也高。有相當一部分中風偏癱病人發生第二次甚至第三次中風偏癱。因此,在家康復的中風偏癱病人就有可能再次中風偏癱。通常第二次中風偏癱比第一次中風偏癱病情嚴重,死亡率也比第一次高得多,因此及時送醫院,及時得到救治十分必要。
在家康復病人如果出現下列情況,則可能再次發生中風:癱瘓肢體無力加重;偏身出現麻木,或者另一側肢體出現麻木無力;講話不清楚或者口吃;喝水嗆咳、吞咽困難;走路不穩,眩暈發作伴嘔吐;出現劇烈頭痛嘔吐,甚至昏迷、癲癇發作。此時,必須立即送醫院。
此外,中風病人有發熱、咳嗽咳痰,或者腹痛腹瀉,或心悸、心前區疼痛、胸悶等症狀,說明患者有其它內科方面的疾病,也應立即送醫院檢查治療。

參考資料:http://www.wz120.cn/zfhl.html

5. 偏癱怎麼冶

偏癱又叫半身不遂[2],是指一側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運動障礙,它是急性腦血管病的一個常見症狀。輕度偏癱病人雖然尚能活動,但走起路來,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癱瘓的下肢走一步劃半個圈,這種特殊的走路姿勢,叫做偏癱步態。嚴重者常卧床不起,喪失生活能力。偏癱是由腦血管病變引起的,多見於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壓或明顯動脈硬化者。偏癱治療方法與康復保健極其重要,在中風患者度過危險期後,大多留有半身不遂、言語不利等後遺症,此時加強防治中風後遺症有著較好的效果。腦中風病人在康復期如無吞咽困難,宜以清淡、少油膩、易消化的柔軟平衡膳食為主,另外穩邁舒運動按摩輪有助於恢復下肢、關節和足部的運動功能。適合於中風後遺症偏癱患者的主動肢體康復鍛煉,對膝踝關節、下肢和足部的骨折和扭挫傷等長時間固定治療後的肌肉萎縮和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也有不錯效果。使用時要注意交替選擇運動按摩方式。可單腳運動按摩;或一隻腳做運動按摩,另一隻腳做靜止穴位刺激按摩;或雙腿腳同向運動;或雙腿腳反向運動。
推拿治療
一、適應症中風恢復期、後遺症期。
二、辨證施治包括三部分
﹙一﹚辨證分型:本證以單側上下肢癱瘓無力,口眼歪斜,舌強語蹇等為主症。初期患者肢體軟弱無力,知覺遲鈍或稍有強硬,活動功能受限,以後逐漸出現強直攣急,患者姿勢常常發生在改變和畸形等。
﹙二﹚治則:舒筋通絡、行氣活血。
﹙三﹚基本治法:背及下肢部操作
﹙1﹚手法:滾、按、揉、搓、擦等法
﹙2﹚穴位及部位:天宗、肝俞、膽俞、膈俞、腎俞、環跳、陽陵泉、委中、承山、風市、伏兔、膝眼、解溪。
﹙3﹚操作:
⒈患者取俯卧位。醫者站在患者側面,先施按法於背部脊柱兩側,自上而下2-3次,重點在天宗、肝俞、膽俞、膈俞、腎俞。再在脊柱兩側用滾法治療,並向下至臀部,股後部、小腿後部。以腰椎兩側、環跳、委中、承山、及跟腱部為重點治療部位。同時配合腰後伸和患側後伸的被動活動。約5分鍾。
⒉患者取健側卧位﹙患側在上﹚。自患側臀部沿大腿外側經膝部至小腿外側用滾法治療,以髖關節和膝關節作為重點治療部位。約3分鍾。
⒊患者取仰卧位。醫者站在側面,用滾發在患側下肢,自髂前上棘向下沿大腿前面,向下至髖關節及足背部治療,重點在伏兔、膝眼、解溪、。同時配合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被動伸屈活動和整個下肢內旋動作。再用拿法施與患側下肢,拿委中、承山、以大腿內側中部及膝部周圍為重點治療。按、揉風市、膝眼、陽陵泉、解溪。最後用搓法施於下肢。約3分鍾。
上肢部操作
﹙1﹚手法:滾法、按、揉、拿、捻、搓搖等法。
﹙2﹚尺澤、曲池、手三里、合谷。
﹙3﹚操作:
⒈用滾法自患者上臂內側至前臂進行治療,肘關節及其周圍為重點治療部位。在進行手法的同時配合患肢外展和肘關節伸屈的被動活動。按、揉尺澤、曲池、手三里、合谷。繼之在患肢腕部、手掌和手指用滾法治療,同時配合腕關節及指間關節伸屈的被動活動,手指關節可配合捻法。約5分鍾。
⒉患者取坐位。用按法於患側肩部周圍及頸項兩側,在進行手法時,配合患肢向背後迴旋上舉及肩關節外展內收的被動活動。然後用拿法自肩部拿至腕部,往返3-4次,配合活動肩、肘、腕部搖法,最後用搓法自肩部搓至腕部往返2-3次。約3分鍾。
頭面頸項操作
﹙1﹚手法:按、抹、掃散、拿等法。
﹙2﹚穴位及部位:印堂、睛明、太陽、角孫、風池、風府、肩井。
﹙3﹚操作:
偏癱①患者坐位,醫者站於患者前面,用抹法自印堂至太陽往返4~5次,同時配合按、揉睛明、太陽。再用掃散法在頭側膽經循行部位自前上方向後下方操作,毎側20~30次,配合按、揉角孫。約二分鍾。
②患者坐位。醫者站於患者後側面,按揉頸項兩側,再按風府、拿風池、肩井。
③面癱治療如下:醫者在患者一側,用一指禪推法自印堂、陽白、睛明、四白、迎香、下關、頰車、地倉往返治療,並可用揉法或按法先患側後健側,再配合應用擦法治療。接上式,用一指禪推法施與、風池及項部,隨後拿風池、合谷結束治療。
針刺治療偏癱
針刺療法對偏癱治療有較好療效,不但在腦血管病的恢復期可以普遍應用,對部分病例還可早期治療。現將較常用的體針和頭針療法介紹如下。
⑴體針的常用穴位
頭面部:百會、上星、印堂、迎香、太陽、下關、地倉、人中、翳風、風池等穴。
上肢:曲池、手三里、外關、內關、合谷、少澤、後溪等穴。
下肢:環跳、秩邊、風市、陽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陰交、昆侖、湧泉等穴。
每次取穴不宜過多,可輪流使用。一般選用1~2個主穴,再選若干配穴。每日1次,7~10天為1療程,休息5~7天,可再行第2療程,並可用電針。
⑵頭針:是治療腦血管病偏癱的一種特殊針刺療法。主要是根據神經解剖大腦皮層功能的理論,運用針刺療法,在頭皮上劃出皮層功能相應的刺激區,在這些刺激區進行針刺,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目前主要用於治療腦血管病引起的癱瘓、麻木、失語等症。腦梗塞病人以早期治療為佳;腦出血病人一般待病情穩定後開始。
取穴:對側運動區為主;感覺障礙取對側感覺區;運動性失語取對側面運區;感覺性失語取對側語言三區;命名性失語取對側語言二區。
方法:根據上述原則選好刺激區位置,用快速進針,達到頭皮下或肌層,斜向捻轉至要求的區域長度,進行快速持續捻針,每分鍾要求捻轉200次以上,一般2~3分鍾即達到適應刺激量和刺激強度,患者相應的肢體有熱、麻、脹、抽、出汗等感覺,休息5分鍾,再捻轉2~3分鍾,再休息5~10分鍾起針。每日1次,一般10~15天為1療程,中間可休息一周左右,再作第2 療程。
注意事項:針刺部位要選擇准確,針刺前應用75%酒精棉球嚴格消毒。針刺入後局部劇痛可捻轉2分鍾,若仍劇痛難忍,可將針退至皮下,適當地調整一下進針方向,可避免疼痛。起針時用干棉球壓迫針孔1~2分鍾,以防出血。如病人暈針,立即起針,應給予適當處理。
8偏癱康復領域的新發現
瑞士蘇黎世大學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偏癱患者如果在康復計劃中參加電動腳踏車練習,能夠提高大腦功能和身體健康水平。來自蘇黎世大學、美國約翰·霍普金森大學、馬里蘭大學和巴爾的摩退伍軍人醫療中心的研究者對參加腳踏車練習的37名倖存者的大腦和身體功能進行了檢測比較。這37名病人每周參加三次腳踏車練習,另外有34名病人只做傳統的伸展練習,作為控制對照組。經過六個月的練習後,參加腳踏車練習的這組病人的最高行走速度提高了51%,而對照組只有11%。前一組病人的心血管健康水平提高了18%,而後一組病人反而下降了3%。
通過磁共振成像(MRI)顯示:參加腳踏車練習的病人的身體中有更多攜帶氧氣的血液運送到了腦乾和小腦中。約翰·霍普金森大學的神經科學教授丹尼爾·漢利博士說:「這項研究的臨床意義在於,即使在患病後很長時間,或是其他常規治療方法都不起效果之後,再進行電動腳踏車練習,也能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參加試驗的病人的平均年齡為63歲,參加電動腳踏車練習的時間大約是在患病後50個月。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8月29日的美國《中風》期刊上。
強烈建議每個腦梗塞、腦出血、中風後遺症所致的偏癱患者把電動腳踏車練習作為標準的康復治療手段。
望採納

6. 偏癱患者的康復治療方法有哪些

span偏癱患者的康復治療方法有哪些?你這種腦出血後遺症偏癱,治療也是有一定規范的,要積極的做好康復訓練,以及配合一些有效的治療方法進行綜合規范的治療。一、功能鍛煉:這是偏癱病人家庭護理的重要環節,因為病人長期卧床不能活動,全身生理功能減退,如肢體長期不活動,肌肉逐漸萎縮。心、肺功能減退,影響呼吸和血液循環,因此,功能鍛煉有利病體康復,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二、完全性偏癱階段:可採用按摩、推拿和被動活動,幫助病人功能鍛煉。動作應該由輕到重、再輕。被動活動不要用力過度。每次全身鍛煉約15-30分鍾。每天數次。癱瘓肢體位置要適當,肘彎曲、腕和手指伸直、踝關節保持90℃。三、部分功能恢復階段:這一階段要繼續前一階段的各項鍛煉。同時幫助病人翻身、起坐。站立鍛煉,先扶床架、椅背站立,然後徒手站立。肢體簡單
運動鍛煉,如上肢的上瘵、外展、外旋、肘關節的伸屈活動、下肢的伸屈和足的伸屈活動。四、基本恢復階段:在站立和上肢簡單活動的基礎上開始練習走路,手的精細動作和語言功能恢復。步行鍛煉先在扶持下左右擺動身體,兩腿輪流負重,繼之踏步,逐步過渡到手扶拐杖獨自行走。在出現劃圈步態時,應練習屈膝和提腿動作。上肢鍛煉可練習拿碗、湯匙、筷,穿脫衣服以及編織、打算盤等精細活動。失語者要幫助語言功能恢復鍛煉。五、飲食護理:飲食宜清淡,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豆製品以及海帶、海蜇、蝦皮和蝦米,適當進食魚肉、雞肉、蛋和奶及奶製品,以保證足夠蛋白質的攝入。有高血壓者要控制食鹽的攝入,一般每天5克為宜。進食有困難者要餵食或鼻飼。鼻飼前應先抽到胃液後再灌注食物,以防食物誤入氣管。每次食物灌注完畢,要灌注少量溫開水清洗管腔,然後夾緊鼻飼管。長期鼻飼者應每周換胃管一次。及時清潔鼻和口腔。六、其他:要幫助病人樹立信心。要經常翻身,以免發生褥瘡。注意居室衛生,經常開窗通風,但又要避免穿堂風,當心著涼感冒。保持大便通暢,必要時通便。要保證病人有足夠的時間休息和睡眠,以利早日康復。/span
span偏癱患者的康復治療方法有哪些?根據你的描述,你這種個情況,應該是腦出血後引起的偏癱,屬於腦出血的後遺症,治療的話,應當抓緊時間了,越早治療,康復效果越好,推薦採用神經組織靶向修復療法治療。/span

7. 偏癱簡介

目錄

1 拼音

piān tān

2 概述

偏癱俗稱半身不遂,是指同一側上肢及下肢肌肉癱瘓,有時伴有同側下面部肌肉及舌肌的癱瘓。

腦中風後遺症(偏癱)喊孫鎮是指急性腦血管疾病治療後脫離生命危險,但留下肢體功能障礙的病證。表現為意識清醒,但上下肢不能協調運動,口齒不清,吞咽不利,關節強直,半身不遂,口眼㖞斜,口角流涎,手足麻木等。

中風患者中大部分會留下後遺症,主要表現有半身不遂,關節僵硬、攣縮,說話不清楚,智力減退或痴呆,並容易發生肺炎、尿路感染、褥瘡等並發症,只有少數人可以基本痊癒。中風後遺症影響人的運動與語言,給患者及其家人造成很大的痛苦,使生活質量急劇下降。

3 病因病理病機

自大腦皮質運動區開始經內囊、腦干至脊髓前角細胞之間的神經徑路的任何部位病變,均可產生偏癱,起病隱襲,呈緩慢進行性發展的偏癱,病因多為顱內佔位性病變,如腦腫瘤、腦膿腫、顱內血腫、腦寄生蟲等,如表現為脊髓特點的進行偏癱其病因多為脊髓腫瘤、脊柱結核、脊柱增生性病變、肥厚性硬脊膜炎等。突然起病,急速發展的偏癱多由腦血管病引起。

4 臨床表現

偏癱主要為一側上下肢的運動障礙。在臨床上有四種表現形式:

①意識障礙性偏癱:表現為突然發生意識障礙,並伴有偏癱,常有頭及眼各一側偏斜。

②弛緩性偏癱:表現為一側上下肢隨意運動障礙伴有明顯的肌張力低下,隨意肌麻痹明顯面不隨意肌則可不出現麻痹,如胃腸運動、膀胱肌等均不發生障礙。

③痙攣性偏癱:一般的是由弛緩性偏癱移行而來,其特點是明顯的肌張力增高。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癱瘓明顯,肌張力顯著增高,故上肢表現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狀態,被動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

④輕偏癱:在偏癱極輕微的情況下,如進行性偏癱的早期,或一過性發作性偏癱的發作間隙期,癱瘓輕微,如不鄭粗仔細檢查易於遺漏。

5 偏癱的分類

5.1 皮質與皮質下性偏癱

皮質性偏癱時,上肢癱瘓明顯,遠端為著。如果出現皮質 *** 現象有癲癇發作。頂葉凱梁病變時,有皮質性感覺障礙,其特徵是淺層感覺即觸覺、溫痛覺等正常,而實體覺、位置覺、兩點辨別覺障礙明顯。感覺障礙以遠端為明顯。右側皮質性偏癱時常伴有失語、失用、失認等症狀(右利),雙側皮質下偏癱伴有意識障礙,精神症狀。大腦皮質性偏癱一般無肌萎縮,晚期可有廢用性肌萎縮;但頂葉腫瘤所致的偏癱可有明顯的肌萎縮。皮質或皮質下偏癱腱反射亢進,但其他錐體束征均不明顯。皮質與皮質下偏癱以大腦中動脈病變引起的最常見,其次為外傷、腫瘤、閉塞性血管病、梅毒性血管病或心臟病引起的腦栓塞等。

5.2 內囊性偏癱

錐體束在內囊部受損傷後出現內囊性偏癱,內囊性偏癱表現為病灶對側出現包括下部面肌、舌肌在內的上下肢癱瘓。偏癱時受雙側皮質支配的肌肉不被累及,即咀嚼肌、咽喉肌以及眼、軀乾和上部面肌。但有時上部面肌可以輕度受累,額肌有時可見力弱,表現眉毛較對側輕度低下,亦可有眼輪匝肌力弱,但這些障礙為時短暫,很快恢復正常。內囊後肢的前2/3損害時,肌張力增高出現較早而且明顯,伸展肌給病理反射均易出現,內囊前肢損害時出現肌僵直,病理反射以屈肌組為主。內囊性偏癱最常見的病因是大腦中動脈分支的豆紋動脈供應區出血或閉塞。

5.3 腦乾性偏癱(亦稱交叉性偏癱)

腦干病變引起的偏癱多表現為交叉性偏癱,即一側顱神經麻痹和對側上下肢癱瘓。其病因以血管性、炎症和腫瘤為多見。

5.3.1 中腦性偏癱

(1) Weber氏癥候群:是中腦 *** 叉性偏癱的典型代表,其特點是病變側動眼神經麻痹,病灶對側偏癱。由於動眼神經麻痹,故臨床上出現臉下垂,瞳孔散大,眼球處於外下斜視位。有時見到眼球向側方共同運動麻痹,即出現Foville氏癥候群,並可伴有與偏癱現側的感覺遲鈍,以及小腦性共濟失調。其機理是在Weber氏癥候群的基礎上病變范圍更廣泛,影響了眼球的腦干側視中樞及其徑路。以及感覺纖維和小腦紅核束所致。

(2)Benedikt氏症狀群:表現為病灶對側不全偏癱,同時偏癱側有舞蹈和手足徐動症。

5.3.2 腦橋性偏癱

(1)MillardGubler氏癥候群:病灶同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和同側外展神經麻痹,病灶對側偏癱,呈交叉性癱瘓。因面神經的核上纖維在腦橋高位交叉,終止於腦橋下部的面神經核,再由頊神經核發出面神經纖維,走向背內側,繞過外展神經核,再走向腹內側,於腦橋及延髓交界處出腦。當面神經核上纖維交叉後的腦橋部病變時,即再現病灶同側周圍性面癱,與外展神經麻痹,對側上下肢錐體束損害的交叉性癱瘓。

(2)Foville氏癥候群:表現為面神經麻痹,外展神經麻痹同時兩眼向病灶對側注視,實際上是Millard—Gubler氏癥候群加上兩眼側視運動障礙,故應稱Millard—Gubler—Foville氏癥候群。如病變侵及同側三叉神經根叢或三叉神經脊束核可有病變同側面部感覺遲鈍。

5.3.3 延髓性偏癱

(1)延髓上部癥候群:病例對側上下肢癱瘓,病灶同側舌肌癱瘓和舌肌萎縮。

(2)延髓旁正中癥候群;病灶對側有深感覺和精細感覺障礙。

(3)延髓背外側癥候群(wallenberg氏癥候群):有時伴有輕偏癱。此外尚有同側肢體共濟失調、眼球震顫、同側軟齶下垂、聲帶麻痹、面部核性感覺障礙、Horner氏症等。

(4)Babinski—Nageotte氏癥候群:病變對側偏癱與偏側分離性感覺障礙,血管運動障礙。病變同側顏面感覺障礙,小腦共濟失調症,Horner氏征,眼震,軟齶,咽及喉肌麻痹( Avellis癥候群)。

(5)延髓交叉部病變:在交叉前病變可有對側上下肢癱瘓。

5.3.4 脊髓性偏癱

1.錐體交叉以下:脊髓半側病變時,於病變同側出現上下肢癱瘓,而無顱神經麻痹,病灶側深部感覺障礙,對側有溫度覺、痛覺障礙,(BrownS'equard癥候群)。

2.頸膨大(頸5~胸2)受損:可出現偏癱。表現為上肢下運動元癱瘓,下肢上運動神經元癱瘓。各種感覺喪失、尿失禁和有向上肢放散的神經痛。常有Horner氏征。

6 偏癱的治療

以下方法僅用於中風後遺症恢復期的治療,若患者突然出現偏癱,多為腦出血或腦梗死所致,應及時送往醫院救治,以免延誤病情。恢復期的患者,家人或陪護應鼓勵其多進行功能鍛煉,樹立恢復的信心。[1]

6.1 辨證治療

6.1.1 實證 6.1.1.1 症狀

半身不遂,肢體強痙,口眼歪斜,言語不利,伴有眩暈頭脹痛,面紅目赤,心煩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黃;或伴有腹脹便秘,頭暈目眩,口黏痰多,午後面紅、煩熱等,舌紅,苔黃厚或膩,脈弦滑有力。[1]

6.1.1.2 艾灸治療 6.1.1.2.1 方一

[1]

選穴:曲池、合谷、足三里、外關、解溪。

灸法:艾條雀啄灸,每穴10~15分鍾,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之間休息6~7天,長期堅持施灸。

6.1.1.2.2 方二

[1]

選穴:曲池、合谷、血海、豐隆、申脈。

灸法:艾條雀啄灸,每穴10~15分鍾,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之間休息6~7天,長期堅持施灸。

6.1.2 虛證 6.1.2.1 症狀

半身不遂,肢體癱軟,言語不利,口眼歪斜,伴有面色蒼白,氣短乏力,偏身麻木,心悸自汗出;或伴有手足心熱,肢體麻木,五心煩熱,失眠,眩暈耳鳴等,舌淡,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或細緩。[1]

6.1.2.2 艾灸治療

[1]

選穴:百會、氣海、陽陵泉、脾俞、腎俞。

灸法:脾俞、腎俞、氣海艾炷無瘢痕灸,將艾絨揉成黃豆大底部平整的圓錐狀,直接放在穴位皮膚上點燃,待其將要燃盡皮膚有灼熱感時移除,換下一個,一個艾炷算1壯,每穴10壯,佘穴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鍾,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之間休息6~7天,長期堅持施灸。

6.2 對症治療

偏癱常伴有言語障礙、大小便失禁等症狀,臨床可以根據伴隨症狀加用以下方法[1]:

6.2.1 言語障礙

選穴:廉泉、啞門。

灸法:艾條雀啄灸(即像麻雀進食時頭部一上一下地運動,艾條距皮膚最近時0.5~1厘米,從而產生一陣陣的灼熱感),每穴10~15分鍾,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6.2.2 小便失禁

選穴:次髎、膀胱俞。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鍾,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

6.2.3 大便失禁

選穴:命門、大腸俞。

灸法:艾條溫和灸,每穴15分鍾,灸至局部紅暈溫熱為度,每日1次。

6.2.4 注意事項

施灸時注意給患者保暖避寒,避免受寒加重病情[1]。

6.3 推拿治療

以下方法適用於半身不遂,肢體強痙,口舌歪斜,言語不利,伴有眩暈頭脹痛,面紅目赤,心煩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黃;或伴有腹脹便秘,頭暈目眩,口黏痰多,午後面紅、煩熱等,舌紅,苔黃厚或膩,脈弦滑有力者[2]:

6.3.1 選穴

肩髃、曲池、手三里、八髎、環跳、承扶、殷門、委中、承山、髀關、伏兔、風市、梁丘、血海、膝眼、足三里、三陰交。[2]

6.3.2 操作方法

患者側卧位,醫者立於患側。先拿揉肩關節前後側,繼之左右結構:㨰肩關節周圍,再移至上肢,依次左右結構:㨰上肢的後側、外側與前側(從肩到腕上),往返左右結構:㨰之2~3遍;然後按揉肩髃、曲池、手三里等上肢諸穴位,每穴約1分鍾;輕搖肩關節、肘關節及腕關節,拿捏全上肢5遍;最後搓、抖上肢,捻5指。患者俯卧位,醫者立於患側,先推督脈與膀胱經至骶尾部,繼之施左右結構:㨰法於膀胱經夾脊穴及八髎、環跳、承扶、殷門、委中、承山等穴;輕快拍打腰骶部及背部;擦背部、腰骶部及下肢後側,拿風池、按肩井。患者仰卧,醫者立於患側,先左右結構:㨰患肢外側、前側、內側,往返左右結構:㨰之,2~3遍;然後按揉髀關、風市、伏兔、血海、梁丘、膝眼、足三里、三陰交,每穴約1分鍾;輕搖髖、膝、踝等關節;拿捏大腿、小腿肌肉5遍;最後搓下肢,捻5指。[2]

6.4 保健灸法

灸療簡便易行,對人體幾乎無損害,中風患者的家人或患者自己應該抓緊時間,在葯物治療的同時積極利用灸療做中風後遺症的康復治療。如果配合針灸、 *** 等保健方法,康復的效果會更好。[3]

取穴:百會、肩井、風池、曲池、足三里、懸鍾、昆侖穴[3]。

灸法:每次選4~5個穴位,採用艾炷直接灸法,每穴灸3~5壯,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3]。

注意事項:施灸時注意給患者保暖避寒,避免受寒加重病情[1]。

6.5 醫案

李某,女,47歲,工人。患者於2006年騎車時不慎撞傷頭部,當即昏迷,經人送往醫院急救。頭顱CT提示:右側硬膜外血腫,右側顱骨線型骨折,經開顱減壓消除血腫,並予抗炎止血、利尿醒腦等治療,患者昏迷於28天後蘇醒。復查CT示:右側內囊外傷性梗塞,腦萎縮,右顱骨術後缺損伴腦膜膨出。治療2個月後,仍有左側肢體偏癱,左巴氏征(+),無偏身感覺障礙,語言不利,口眼略向左歪,伸舌左偏,且伸舌無力,並有短縮,左臀部壓瘡較重,喜嘆息、哭泣,食少,小便失禁,便結,3~6天1次,便時無力。舌淡,苔薄黃,脈細弱。治以益氣活血通絡,祛風化痰為法,以上法推拿治療4個月後,患者左側肢體偏癱基本痊癒,壓瘡愈台,語言便利,夜寐安,納可,二便調,舌淡,苔薄黃,脈細,生活基本能自理。1年後隨訪無復發。[2]

錢某,男,65歲。其家人述其有高血壓病十佘年,1991年12月5日起床時,感頭暈、左側肢體麻木、酸軟無力,隨即癱倒在床邊,但無意識障礙、失語和惡心嘔吐,即送醫院急救。查左側上下肢肌力 Ⅱ~Ⅲ級,伴口角歪斜。腦部CT顯示:右側丘腦部有一1.41厘米×1.22厘米高密度區。首次治療,針灸並用,取合谷、曲池、頰車、足三里、豐隆、太沖,每次30分鍾,治療10次後,可以在拐杖幫助下獨立行走。治療30次後,痊癒出院。[1]

7 偏癱患者日常保健

(1)由於本病病程的長短與康復有直接關系,所以盡早對本病進行治療是十分重要的。患者應該保持情緒安定,生活要有規律,禁忌煙、酒、辛辣等 *** 性食物和脂肪過多的食品,保持身體清潔,加強壓瘡的護理與防治。

(2)恢復期間,要進行全身性鍛煉與輕便的活動,加強患側肢體的功能鍛煉,但活動量不可過大,更不可以過度疲勞。

8

8. 偏癱在家怎麼康復

1、恢復早期階段

由於此時患者的偏癱肢體完全不能活動,所以可採用按摩、推拿、被動運動等鍛煉方法,防止肌肉萎縮。一般每次局部按摩5-10分鍾,全身按摩不超過30分鍾。推拿是用手指或手掌沿癱瘓肌肉向前推動。被動運動是由別人來活動病人癱瘓的肢體,包括每個大小關節,活動幅度盡量達到一個正常關節所能活動的范圍。

2、恢復中期階段

此階段的偏癱患者肢體逐漸可以活動,但仍沒有力量來完成主動運動,所以此時的肢體鍛煉除堅持第一階段方法以外,還應堅持鍛煉翻身、起坐,在旁人幫助下學會站立,雙手扶住椅背或床架向前移動腳步,鍛煉癱瘓側下肢的肌力關節運動。

通常癱瘓側上肢的恢復比下肢慢而且困難,這與大腦神經支配的解剖部位有關。最初肩關節在旁人幫助下作上舉、外展、外旋,肘關節和指關節作伸屈動作,逐漸鍛煉到能主動運動。雙手的功能鍛煉除早期採用按摩和被動運動外,應經常做各手指的屈伸、開合等練習,以促使手指功能恢復。

3、恢復後期階段

此階段患者已可以進行一些幅度較大的活動,所以,此階段患者的主要鍛煉方向是練習走路和手指精細動作的訓練。但患者在進行上述鍛煉時,需有家屬在旁邊進行保護,並幫助病人逐步增加活動量和距離。

偏癱患者通過以上三個階段的康復訓練,並且能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是可以緩解症狀,提升生活質量的。另外,專家提醒偏癱患者,在進行訓練時需要適合自己的病情,不能操之過急,否則會適得其反

9. 腦血管病後偏癱如何做中醫康復治療

一、病因病機

首先介紹中國古典醫籍中對腦血管病所致偏癱認識的源流。《黃帝內經》中論述的「偏枯」、「偏風」、「風痱」,其表現與腦血管病導致的偏癱一致。關於病因,《素問風論》記述:

「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戶,所中則為偏風」;《靈樞刺節真邪》記述:

「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靈樞九宮八風》記述:「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從其沖後來為虛風,傷人者也,主殺主害」,「其有三虛而偏中於邪風,則為擊仆偏枯矣」。由以上記述可以看出,《內經》認為本病的發病機制為正氣不足而為外風所中。《素問陰陽別論》說:「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肢不舉」,王冰註:「三陽謂太陽小腸及膀胱之脈也」,「三陰謂脾肺之脈」,「三陰不足則發偏枯;三陽有餘則發痿易」,《素問大奇論》說:「胃脈沉鼓澀,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鬲偏枯」,王冰註:「外鼓謂不當尺寸而鼓擊於臂外側也」。以上不難看出,縱無外風,有臟腑氣血虛實之變也可致本病。《靈樞熱病》說:「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肉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痱之為病,身無病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對本病的針刺治療原則及預後都進行了較為具體的論述。概括起來,《內經》時期對偏癱發病機型好制的認識可分為二:一為正氣不足,為外邪所中,即「正虛邪中」說;一為雖無外邪侵襲,但由種種原因而致氣血不足,筋脈失養或經脈壅滯而致,即「本氣自病」說。

漢代《金匱要略》對本病症狀及某些症狀的發生機製做出了細致的描述:「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僻不遂」,並把本病按輕重程度分為四型:「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對後世醫家產生了深遠影響。但《金匱要略》只著重強調了《內經》的「正虛邪中」說,而對「本氣自病」說未予闡發。在治療學上,該篇治癱方中有侯氏黑風散、續命湯及三黃湯,也基本是以「正虛邪中」說為理論依據所制。

隋代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把偏癱列入「風病諸候」,認為其病因是「風氣中於人也」,對中風病候的描繪頗為詳盡,其中與偏癱有關者包括「風痱候」、「風猥退候」、「風偏枯候」、「風半身不遂候」、「風口候」等。

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肢漏方》及王燾的《外台秘要方》記載了幾十首治療偏癱的方劑,豐富了中醫偏癱治療學的內容。其中許多方劑的組成葯物較多,這些葯物大體可分為四組:

發表祛風葯、補益氣血葯、溫熱葯、苦寒葯。如《千金》大續命散,發表祛風者有麻黃、防風;補益氣血者有人參、當歸、川芎、獲苓、甘草;溫熱葯有烏頭、桂心、蜀椒、乾薑;苦寒葯有石膏、黃芩。其祛風及補虛葯並用,顯然是接受了病因學上的「正虛邪中」說歷租爛。除大續命散外,《千金要方》的八風散、大八風湯、魯王酒、獨活煮散及《外台》的續命湯、八風續命湯、西州續命湯、八風九州湯、麻子湯等都具有以上特點。此外,《千金》腎瀝湯雖然也記述「腎虛為厲風所中」,但方中除防風外,還包括羊腎、黃芪、人參、茯苓、當歸、白芍、元參、甘草、五味子等補益葯,並包含肉桂,而無石膏等苦寒葯,為一首大補之方,可謂開創了補虛治療偏癱之先河。兩部著作中方劑的又一特點,是癱證與痹證往往同治,如《千金》記述八風散「治八風十二痹、猥退、半身不遂、歷節疼痛」,《外台》記述「八風九州湯」療「半身不遂、手足苦冷或不隨,或俛俯屈伸難、周身淫淫痹、四肢不收」。雖然異病同治也符合中醫治療原則,但沒有嚴格區分癱證與痹證,不能不說是唐代醫家的不足之處。

宋代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和《聖濟總錄》等也沿襲了偏癱的「正虛邪中」說。《三因方》認為,邪風「如其經絡空虛而中傷者,為半身不遂」,《聖濟總錄》說:「若脾胃虛弱水谷不化,筋脈無所稟養,復遇風邪外搏,膚腠流傳,筋脈縱緩則肢體搖曳」,與此同時,《聖濟總錄》還強調了偏癱也有不因於外風者,「皆由氣血內耗,肝腎經虛,陰陽偏廢而得之;或有始因他病,服吐下之葯過度,亦使真氣內動,榮衛失守,一身無所稟養而致然也」。在治療學上,《三因方》較有代表性,其小黃芪酒、排風湯等的葯物組成特點類似於《千金》大續命散,而鐵彈丸及舒筋保安丸等所用葯物則不同於《千金》和《外台》,使用了祛風濕類的威靈仙、木瓜、松節、白花蛇、烏梢蛇及平肝熄風類的天麻、白僵蠶和活血化瘀的乳香、沒葯、五靈脂、自然銅等葯物。此外,治療「風氣不順,手腳偏枯」,「腿膝攣痹,筋骨疼痛」的烏葯順氣散,使用了烏葯、枳殼、橘皮等理氣葯。繼《千金》腎瀝湯之後,《三因方》的仁壽丸可稱為大補肝腎治療偏癱之良方。

金元醫家在偏癱發病機制的認識上有所突破。劉完素說:「中風有癱瘓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來風邪,良由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腎水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鬱」,「熱氣大盛郁滯不通」,「偏枯由經絡一側得通,否者痹而癱瘓也」;李東垣認為:「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凡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憂喜忿怒傷其氣者,多有此疾,壯歲之時無有也。若肥壯者間而有之,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耳」;《丹溪心法》則認為:

「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屬死血、瘀血,在右屬痰,有熱並氣虛」。雖然以左右辨瘀血的認識過於刻板,但明確提出痰積、瘀血致癱的病機,則是闡前人之未發。在治療學上,劉完素主張用川芎石膏湯「清神利頭、宣通氣血」;朱丹溪則主張「左以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竹瀝、薑汁,右以二陳湯、四君子湯加竹瀝、薑汁」。此外,劉完素、李東垣、朱丹溪及金元時期的其他醫家張元素、羅天益等都主張「外有六經證則從小續命湯加減」,「內有便溺之阻格,宜養血通氣,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主之」。實際上,在強調「非外來風邪」的同時,在偏癱的病因方面也接受了「正虛邪中」說,即承認有因外風而致偏癱者。

明代的《景岳全書》強調:「偏枯拘急痿弱之類本由陰虛」,「然氣血本不相離,故陰中有氣,陰中亦有血」,「血非氣不行,氣非血不化。凡血中無氣則病為緩縱廢弛;氣中無血則病抽掣拘攣」。「筋緩者當責其無氣,筋急者當責其無血。無血者宜三陰煎,或大營煎、小營煎之類主之;無氣者宜五福飲、四君子湯、十全大補湯之類主之」。此可謂集溫補派治療偏癱的理法方葯之大成。在強調因虛致偏癱的同時,景岳還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治療偏癱應辨證論治,照顧兼證:「通經佐使之法不可廢」,「凡風閉者宜散而通之,如麻黃、桂枝、柴胡、羌活、細辛、白芷之屬是也;寒凝者宜熱而通之,如蔥、椒、桂、附、乾薑之屬是也;熱燥者宜涼而通之,如芩、連、梔、柏、石膏、知母之屬是也;濕滯者宜溫利而通之,如蒼術、厚朴、茵陳、萆薢、五苓之屬是也;血滯者宜活血而通之,如芎、歸、牛膝、紅花、桃仁、大黃、芒硝之屬是也;氣滯者宜行而通之,如木香、香附、烏、沉、枳、藿之屬是也;痰滯者宜開而通之,如南星、半夏、牛黃、天竺黃、硃砂、海石、玄明粉之屬是也;氣血虛弱者宜溫補而通之,如參、芪、歸、術、熟地、構杞、杜仲、牛膝之屬是也」。至此,偏癱的治法日臻完善。

明清時期的其他醫家對中風偏癱病因病機的認識及治法處方,大體沒有超出上述范疇。

綜合古代醫家所論,盡管多種原因可致偏癱,但其最終發病機制可以總結為兩個方面:

一是筋失所養,一為經絡阻滯,此二者為導致偏癱的直接因素。

二、辨證用葯

偏癱的辨證分型及治法處方大致如下:

(一)風中經絡

[辨證要點]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或口眼歪斜,肌膚不仁,有發熱惡寒,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弦細。

[治法]祛風通絡。

[方葯]小續命湯:肉桂6g,麻黃5g,防風10g,防己12g,人參10g,黃芩10g,甘草10g,當歸12g,川芎10g,杏仁10g,炮附子10g,生薑5片。

方中麻黃、防風、防己、杏仁、生薑等祛風通絡以開其表。因「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以人參、炮附子、肉桂以助陽氣。川芎、當歸用以調氣血,使正氣復而邪氣去。外邪不解則里氣不和,每易郁而生熱,取黃芩之苦寒以祛標之熱,作為反佐。

(二)腑氣不通

[辨證要點]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或口眼歪斜,有脘腹滿悶,大便秘結,小便黃赤,或見頭暈煩躁,舌紅苔黃或膩,脈弦或滑。

[治法]瀉下通腑。

[方葯]三化湯:大黃5~10g,枳實10~15g,厚朴10g,羌活10~15g。

方中大黃苦寒泄熱,盪滌胃腑;枳實、厚朴苦溫,行氣除滿。三葯合用共奏瀉下通腑之效。羌活為祛六經未盡之邪而設,已無發熱惡寒等表證可去之。此方為攻逐有形之邪而設,若葯後微瀉則停服,以免過下傷正。

(三)氣虛痰阻

[辨證要點]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口眼歪斜,痰多,面色萎黃,四肢倦怠,或見頭眩,舌質淡有齒痕,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滑或弦而無力。

[治法]益氣豁痰通絡。

[方葯]二陳湯加減:竹瀝、膽南星、半夏各5g,陳皮15g,茯苓10~15g,炙甘草5~10g。

方中半夏辛溫性燥,可燥濕化痰,和中止嘔,消痞散結。氣機不暢則痰凝,痰凝則氣機更為之阻,用陳皮理氣,氣順則痰降。痰由濕生,濕去則痰消,故以茯苓健脾利濕。甘草和中健脾,助茯苓化濕消痰。膽南星燥濕化痰,竹瀝清熱消痰。諸葯合用,可健脾化痰,祛濕通絡。

(四)氣虛血瘀

[辨證要點]肢體緩縱無力或見疼痛,舌質暗有瘀斑,或舌有齒痕,舌苔薄白,脈沉細或虛澀。

[治法]益氣活血通絡。

[方葯]補陽還五湯:赤芍10g,當歸15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10g,生黃芪30~60g,地龍6g。

方中黃芪益氣,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活血,地龍通絡。合而使之,使氣得復而帥血以行,脈絡通而偏癱愈。

(五)氣滯經絡

[辨證要點]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脅肋脹痛,善太息,脘腹滿悶,得矢氣稍快,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弦而有力。

[治法]行氣活絡。

[方葯]八味順氣散:人參10g,白術10g,茯苓10~15g,甘草10g,白芷10g,烏葯10g,青皮10g,陳皮10~15g。

方中參苓術草為四君子湯,是補氣名方,可用於氣滯並有氣虛症狀者,並可防止行氣葯用久而耗氣;烏葯、青皮、陳皮行氣而通絡;白芷有散風除濕通竅之效,可加強理氣葯之功能。

(六)熱邪壅盛

[辨證要點]半身不遂,或但臂踡不遂,或口眼歪斜,顏面潮紅,口渴喜冷飲,或見發熱,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治法]泄熱通絡。

[方葯]涼膈散:生大黃5g,芒硝5g,甘草10g,梔子10g,薄荷10g,黃芩10g,連翹15g,竹葉10g。

方中大黃、芒硝有清下燥熱之功,無便秘者可去之。梔子、黃芩清熱泄火;重用連翹清熱解毒;薄荷、竹葉清疏肺胃心胸之熱。諸葯合用,可清無形之熱邪而使經絡暢通。

(七)氣血兩虛

[辨證要點]肢體緩縱無力或蒼白腫脹,面色淡白無華,少氣懶言,聲低氣怯,爪甲枯脆不華,舌質淡有齒痕,脈細弱。

[治法]補益氣血。

[方葯]八珍湯:黨參10~15g,白術10g,茯苓10~15g,甘草5~10g,熟地15g,川芎5~10g,當歸10~15g,白芍10g。

方中四君子湯補氣,四物湯補血,合而用之使氣血兩補,筋有所養而治偏癱。

(八)腎陰虛

[辨證要點]肢體緩縱無力或見攣卷,潮熱盜汗,手足心熱,頭暈耳鳴,腰膝酸痛,咽干口燥,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補腎陰。

[方葯]六味地黃丸:熟地15g,山萸肉10g,山葯6~10g,澤瀉10g,茯苓10g,丹皮6~10g。

《醫方論》說:此方「有熟地之膩補腎水,即有澤瀉之宣洩腎濁以濟之;有山萸之溫澀肝經,即有丹皮之清泄肝火以佐之;有山葯之收攝脾經,即有茯苓之淡滲脾濕以和之。葯止六味,而有開有合,三陰並治,洵補方之正鵠也」。諸葯合用使腎陰充而筋有所養。

(九)腎陽虛

[辨證要點]肢體緩縱不收或見蒼白腫脹,面色白,形寒畏冷,手足不溫,或二便失禁或癃閉,舌質淡,有齒痕,舌苔薄白或白滑,脈沉遲無力,兩尺弱。

[治法]溫補腎陽。

[方葯]八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加肉桂6g、炮附子5~10g。

方中肉桂、炮附子為溫補腎陽之主葯,六味地黃丸為佐輔之葯。諸葯合用以取「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之義,使腎陽充而筋有所養。

(十)肝風挾痰

[辨證要點]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或口眼歪斜,頭暈或頭痛,或舌強言蹇,或急躁易怒,或見多痰,或肢體麻木,舌苔白膩,脈滑或弦。

[治法]熄風祛痰通絡。

[方葯]鎮肝熄風湯加味:懷牛膝20~30g,生赭石20~30g,生龍骨15g,生牡蠣15g,生龜板10g,白芍10g,玄參15g,天冬15g,生甘草5~10g,川楝子5~10g,生麥芽5~10g,青蒿6g,竹瀝10g,膽南星10g。

方中重用牛膝引血下行以折亢盛之肝陽;龍骨、牡蠣、龜板、白芍潛陽鎮逆,柔肝熄風;肝陽上亢則腑氣可能隨之而上逆,用赭石以降逆平沖;玄參、天冬可壯水滋肝陰以制肝陽;青蒿、川楝子瀉肝之有餘;青蒿配麥芽疏暢肝氣;膽南星、竹瀝清熱滌痰;甘草調和諸葯。

(十一)肝腎虧虛

[辨證要點]肢體緩縱無力,甚則肌肉萎縮,頭暈目眩,失眠健忘,耳鳴耳聾,兩目昏花,爪甲枯脆,毛發易脫無華,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補肝腎。

[方葯]地黃飲子加味:生地15g,巴戟天10g,山萸肉10g,石斛12g,五味子10g,肉桂5g,茯苓10~15g,麥冬12g,石菖蒲15g,遠志12g,生薑5片,大棗5枚,薄荷10g,加女貞子12g、枸杞子12g。

方中生地、山萸肉滋補肝腎;茯苓、石菖蒲、遠志交通心腎,宣竅化痰;少用薄荷利咽膈;佐以姜棗調營衛;女貞子、枸杞子補肝腎;巴戟天、肉桂溫腎陽;石斛、麥冬、五味子滋陰生津。

諸葯合用,肝腎並補而使筋有所養而偏癱漸愈。

以上所述的中風後偏癱辨證分型及治法用方,是以中國古典醫籍為依據,並結合臨床實踐,歸納而成的大致規范,臨床實際情況則更為復雜。或可兩證並見,或所見症狀也可能會超出以上范疇。如氣虛血痕者可以挾痰,或兼見陰虛症狀。除上述證候外,偏癱還可見痰火阻絡者。

總之,對病人需要個體化分析,「有是證則用是葯」。另外,同為氣滯經絡型偏癱,古人也有用逍遙散治癒者;同是氣虛痰阻型偏癱,古人也有用補中益氣湯治癒者;此外,同一偏癱病人,在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其所見證候也可以不同,因此,應當始終把握辨證施治的原則。

三、針刺治療

針刺治療偏癱的作用不僅在國內醫學界得到了承認,國際期刊也有報道,顯示針刺結合康復訓練對急性期及亞急性期腦卒中病人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改善,均有促進作用。

偏癱的針刺療法可以概括為頭針和體針。

(一)偏癱的頭針療法頭針療法包括焦氏頭針法、國際標准化頭針分區法、頭部穴位透刺法和頭部圍針法等。

這里簡要介紹焦氏頭針法在偏癱治療中的應用。

針對患側肢體的運動功能障礙,選用對側的運動區;若有感覺障礙則選用對側的感覺區;有運動性失語,選用病灶側運動區的下2/5;有感覺性失語,選用病灶側的語言二區;有失用症,則選病灶側的運用區;有平衡功能障礙,可選用病灶側或雙側的平衡區;伴有高血壓可選用單側或雙側的血管舒縮區;如果下肢麻木、疼痛或運動功能障礙可選用對側的足運感區。

由於大腦皮質各功能區之間存在復雜的纖維投射聯系,因此對於偏癱,除焦氏運動區之外,可以選用其他一些穴區,如感覺區,也可能對運動區皮質產生影響,以加強針刺效果。由於焦氏頭針的核心觀點是刺激頭皮穴區能夠直接興奮穴區之下的腦皮質,所以部分學者認為,刺激腦內病灶在頭皮上的投影區,其效果可能更為理想。此外,頭針治療時採用透刺法可以加大刺激區域,加強刺激強度,從而提高療效。

(二)偏癱的體針療法

1.偏癱患肢的局部取穴原則上在偏癱肢體取穴,通過針刺以改善其運動、感覺等功能障礙。

上肢,取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關、內關、陽池、中渚、合谷、後溪等;下肢取環跳、風市、髀關、伏兔、血海、梁丘、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豐隆、絕骨、三陰交、解溪、太沖等;中樞性面癱,取患側地倉、頰車、下關、四白、陽白、迎香、人迎等。另外,對一些其他並發症,如抬肩困難,取極泉、肩貞;頭痛、眩暈,加風池、太沖;語言蹇澀,加廉泉、啞門、金津、玉液;飲水嗆咳,加風池、完骨、翳風、天容、廉泉。

一般說來,新病、實證用瀉法;久病、虛證用補法;虛實錯雜或虛實不明顯,用平補平瀉法。每日針一次,得氣留針30min。一般30次為一療程,中間休息7~10d。

2.偏癱的辨證施針辨證施治體現了中醫學重視個體化的特點。在偏癱的針刺治療過程中,也應當實施辨證論治的原則。下面列出一些證候應選用的穴位,以供臨床參考。

風中經絡:治以祛風通絡,可用風門、列缺、大椎、風池等。

腑氣不通:治以瀉下通腑,可用合谷、大腸俞、天樞、內庭、下巨虛等。

氣虛痰阻:治以益氣豁痰。益氣用氣海、膻中、脾俞、肺俞、章門、公孫、中脘、足三里;祛痰用豐隆、太淵、脾俞、肺俞等。

氣虛血瘀:治以益氣活血。益氣用氣海、膻中等同上;活血用血海、膈俞等。

氣滯經絡:治以行氣活絡,用膻中、期門、太沖、陽陵泉、中脘、足三里等。

邪熱壅盛:治以泄熱通絡,用風池、合谷、曲池、大椎等。

氣血兩虛:治以補益氣血。補氣用氣海等同上;補血用中脘、脾俞、膈俞、血海。

腎陰虛:治以滋補腎陰,用太溪、三陰交、復溜、照海、陰郄等。

腎陽虛:治以溫補腎陽,用腎俞、命門、氣海、關元、三焦俞等。

肝風挾痰:治以化痰熄風。熄肝風用太沖、行間、照海、陽陵泉;化痰用豐隆、肺俞、太淵等。

肝腎陰虧:治以滋補肝腎,用曲泉、腎俞、肝俞、命門、復溜等。

以上諸穴,均按「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的原則實施補瀉手法。

3.偏癱的分期巨刺長期以來,採用體針治療偏癱多選擇患側穴位。近年,非偏癱側肢體的穴位也開始被逐步應用到針灸治療之中。針刺非偏癱側肢體穴位,符合《靈樞官針》所說:「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的巨刺方法。國內已經有多篇文獻報道,對於偏癱病人,巨刺的療效優於針刺癱瘓側穴位。

《金匱要略》記述:「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明確指出肢體癱瘓是「邪在於經」所致,即病邪入經,導致經脈不通,而造成肢體運動功能障礙。針刺治療的目的就在於疏通其經脈。一側肢體癱瘓的原因,是本側經脈發生阻滯。《金匱要略》在論述面癱病機時的論述是「賊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僻不遂」,也就是說,發生經脈阻滯的一側肌力下降,非癱瘓側的肌張力相對增高,牽拉患側而造成面癱。因此,對偏癱側肢體採用體針療法,能夠發揮調節經絡,改善肢體功能的作用。

《靈樞刺節真邪》說:「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靈樞九針十二原》說:「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所謂氣至,即以針刺「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即針刺調動經脈之氣以驅邪。如果「真氣去,邪氣獨留」,則針刺無從調動經絡之氣,難以達到「氣至而有效」的目的。由於經絡的氣血陰陽彼此貫通,採用巨刺法,針刺非偏癱側,能夠調動偏癱側同名經絡的氣血,較容易實現「氣至而有效」。

臨床工作中,可以參照Brunnstrom分級,判定何種情況屬於「真氣去,邪氣獨留」,而宜採用巨刺法。一般說來,偏癱的恢復分為以下幾個階段:①弛緩性癱瘓,腱反射減低或消失;②腱反射出現或增強,肌張力增高;③出現聯合反應;④出現自主運動,但其運動模式為協同運動;⑤出現選擇性運動;⑥動作進一步協調和精細。根據臨床經驗,出現聯合反應之前,屬於「真氣去,邪氣獨留」的階段,應採用巨刺法;出現聯合反應,但尚無自主運動時,可以認為患側肢體的經絡之氣還比較微弱,針刺尚不足以調動它達到祛邪的目的,可以採用針刺雙側肢體穴位的方法;當患肢出現自主運動之後,一般宜針刺患側。

巨刺法可以促進聯合反應和自主運動的出現,從而加速偏癱病人運動功能恢復的進程。

然而,對於腦內病灶范圍較大,甚至廣泛波及額葉、顳葉及頂葉的病人,即使可以採用巨刺療法誘發聯合反應,促使偏癱側肢體出現自主運動仍然比較困難。

4.拮抗肌取穴針刺以治療偏癱的患肢痙攣在偏癱恢復過程中,相當數量的病人會出現患肢痙攣,對於肢體運動功能的康復是常見的障礙。

針刺可能對局部肌肉產生易化作用,因此,治療時應當針對病人的具體情況,個體化選用針刺穴位。多項臨床觀察顯示,在痙攣肌群的拮抗肌處取穴進行針刺治療,可以緩解偏癱患肢痙攣。

如果上肢屈肌痙攣,則取患肢的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中瀆、三陽絡、外關、支溝,腕、指屈曲則取陽池、中渚。每次選2~3穴,交替使用。

如果下肢伸肌痙攣,則取患肢的殷門、委中、委陽、合陽、承山、承筋。每次取2~3穴。

足下垂,則取解溪、沖陽、陷谷、丘墟,每次選1~2穴。

足內翻,則取光明、懸鍾、丘墟、昆侖,每次取1~2穴。

下肢屈肌痙攣,則取伏兔、陰市、梁丘、豐隆、上巨虛等。

上肢伸肌痙攣,則取曲澤、郄門、間使、內關等。

病人肢體肌張力受多種因素影響,針刺治療時應注意全面考慮。例如,針刺治療時也應注意採用合理體位。

四、推拿治療

推拿療法可以通過力學作用對治療部位如肌肉、肌腱等產生直接的治療效果,也可以經過感覺輸入,通過神經系統發揮對機體的調節效應。按照中醫學認識,推拿療法能夠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調整臟腑功能,從而促進病人恢復。

病人可於卧位或坐位接受推拿療法。可首先進行頭頸部推拿,沿經絡走行方向施加手法,往復數次,並逐步增加刺激強度,以病人自覺有酸脹痛感為度。

上肢推拿多從肢體近端開始,可對癱瘓側肩部進行按、揉、拿、法等操作,然後沿上臂向下至肘部,按揉曲池、尺澤、手三里等穴,力度可逐漸加大(但如出現肢體痙攣,則應減小刺激力度),繼而推拿前臂肌肉及各個手指。推拿可以配合病人肢體的主動運動。

推拿下肢多按照腰部—下肢近端—足部的順序進行,可首先點按腎俞穴、環跳穴,再採用法推拿大腿、小腿數遍,然後點按委中、承山、足三里、陽陵泉等穴位,逐漸加大力度(但如刺激穴位引起痙攣,則應適當減少力度),最後推拿太溪、昆侖、湧泉等足部穴位。

五、並發症的中醫康復治療

(一)失語

現代醫學認為,失語是由於腦損害引起的語言能力受損或喪失,病人在無意識障礙情況下,對交流符號的運用和認識發生障礙,即對語言的表達和理解能力受損或喪失。大體可分為Broca失語、Wernicke失語、傳導性失語、經皮質運動性失語、經皮質感覺性失語、命名性失語、完全性失語等類型。在中醫學中,失語屬於「音痱」、「啞風」、「風懿」、「舌強不語」、「語澀」的范疇,病機較為復雜,基本可歸納為風、火、痰等病邪傷及心、肝、脾、腎四經。心主神明,心氣通於舌,故損傷心脈會出現舌強,語言蹇澀不利。腦為元神之府,氣血不通,髓海空虛,火邪痰瘀乘之,流竄

閱讀全文

與正常偏癱六個階段及治療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米的電話攔截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331
道路路面找平的方法和步驟 瀏覽:981
盆栽辣椒種植方法 瀏覽:15
蜜蜂養殖有哪些方法 瀏覽:335
刪除電腦程序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715
燈管電流互感器的檢測方法 瀏覽:396
頸部細紋拉伸方法圖片 瀏覽:69
如何去除身上老疤痕方法 瀏覽:120
影像學方法如何研究大腦皮層 瀏覽:213
常用的表面消毒滅菌方法有 瀏覽:900
臉部黃褐斑的治療方法 瀏覽:39
芭蕾如何開肩的正確方法 瀏覽:897
蜈蚣收獲最佳方法 瀏覽:997
牙齒萎縮治療方法 瀏覽:292
手機錄制閃電的正確方法 瀏覽:320
腰肌經膜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281
加不好的汽油車打不著火解決方法 瀏覽:376
網吧吃雞設備封禁解決方法 瀏覽:135
最簡單粗暴的練腹肌方法 瀏覽:385
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簡單方法 瀏覽: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