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佛說怎麼樣去愛一個人
佛曰:愛,不液櫻渣需要說。不求回報,只管付出。
我說:世間真愛難尋,既然在茫茫人海中,好不容易遇上了一個能讓自己傾心去愛的人,幹嘛還要斤斤計較其他呢?只管真心對他(她)好,一輩子對他(她)好,今生今世都和他(她)在一起,看潮漲潮落,看雲卷雲舒,那不是世間最美的一道風景嗎?愛一個人頌禪,就要先學會怎麼去付出,怎麼去關心對方,知道對方的喜怒哀樂,明白對方的所需所求。而不是嘴上說我愛你,我喜歡鬧悄你,卻不用實際行動去付出,那樣永遠也無法贏得真愛的。
⑵ 一行禪師:真正高品質的愛,一定是做到了這四點
愛一個人時
我們總希望他們快樂
他們不快樂,你也不會快樂
但快樂並不是一個人的事
真愛應能相互理解
在東南亞,許多人都非常喜歡一種龐大多刺、氣味很濃的水果——榴槤。甚至可以說,有些人是痴迷於榴槤。
一些人吃完榴槤後,會將榴槤皮放在床下,以便繼續聞到它的味道。
但是,對於我來說,榴槤的味道極其難聞。
一天,我正在越南的寺院里獨自練習誦經,佛殿里恰巧放著一個榴槤供佛。當時,我敲著木魚和磐,准備念誦《妙法蓮華經》,但因為榴槤氣味太濃,完全無法集中精力。最後索性將磐反扣,蓋在榴槤上,才得以繼續誦經。誦完經後,我向佛陀深鞠一躬,「釋放」了榴槤。
如果你對我說:「我特別喜歡你,請嘗一口榴槤吧。」那我一定會痛苦不已。
你喜歡我,想讓我快樂,卻讓我吃榴槤,這就是缺少理解的愛。 你本意是好,卻沒有正確理解他人。
愛一個人時,我們總希望他們快樂;他們不快樂,你也不會快樂。但快樂並不是一個人的事,真愛應能相互理解。
愛,實際上是「理解」的別稱。
如你無法理解他人,也就無法正確地去愛。缺少衫叢嘩了理解,你的愛只會讓他人痛苦。
我第一次學習擁抱是 1966 年在亞特蘭大。
一位女詩人載我到機場,臨別時,她問我: 「可不可以擁抱一位佛或行僧呢?鄭悔」
在我的國家,我們不常在公共場合這樣表達自己,但我想我是一位禪師,擁抱一下她應該沒有問題。於是我說:「為什麼不呢?」然後她擁抱了我,但我表現得十分僵硬。
上飛機後,我想,如果要與西方朋友共事,就要學習西方文化。於是,我開創了擁抱禪。
擁抱禪結合了東西文化,就像茶包一樣。 茶來自亞洲,我們在亞洲慢悠悠地收茶、泡茶。當茶來到西方後,人們製成茶包,沖泡起來又快又便捷。
修習中,你必須真實地擁抱你正在擁抱的人,必須非常真實地將那個人擁入臂彎。
你不能只是流於表面,只是在那個人背上拍兩三下,假裝自己在那。 相反,你必須身心統一。在擁抱的時候覺知呼吸,真正地在此時此地,用你的身心整體去擁抱。
「吸氣,我知道親愛的人兒在我的臂彎里存在。呼氣,他於我而言如此珍貴。」 當你抱著他,呼吸三次,在你臂彎的這個人就會變得真實,與此同時,你也將變得真實。
一天,我准備將一幅畫掛上牆。
我左手拿著一枚釘子,右手拿著一把錘子。那天,我不是非常專注,我沒有錘到釘子,而是錘了自己的手指。
錘到手指後,我的左手疼了起來。右手急忙放下錘子,立刻開始溫柔而慈悲地照顧起左手,就好像照顧自己一樣。
右手並未將這看作是自己的責任,這一切都是自然發生——我的右手為左手做的一切,都像是它為自己做的一樣。 我的右手將左手所遭遇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所以它才會傾盡一切照顧左手。
我的左手也絲毫沒有生氣,它沒有說:「你,右手,你對我做錯了。把那錘子給我,我要公正!」左手並沒有這樣的思慮。
我的左手擁有一種內在智慧,一種無分別的智慧。當我們擁有這種智慧時,我們就不會痛苦。
我的左手永遠不會與我的右手作對。兩只手相處和諧、相互理解,當一隻手痛苦時,兩只手都痛苦;當一隻手快樂時,兩只手都快樂。
NO.1
慈:熄滅憤怒
真愛的第一方面是慈,是給予喜悅、幸福的意願和能力。 Maitri是梵文,在英文可以譯為愛。
有些佛學導師選擇用慈愛,因為他們發現「愛」這個字被濫用了。但我還是選擇用「愛」。字有時候會生病,需要醫治。長久以來,我們用「愛」這個字來指食慾或慾望,像是「我愛漢堡」。我們要更小心地用字。
要培養這能力,就要 諦觀 和 諦聽 ,這樣我們將知道做些什麼會使別人幸福,做些什麼會使別人不快樂。
慈,不是給你愛的人不需要的東西。你必須要明白他的情況,或明白你所提供的東西會不會使他不快樂。
要被愛,我們就要愛;換言之,就要去理解。 要愛綿延,我們就要採取適當的行動或非行動來保護空氣、樹木和我們所愛的人。沒有理解,你的愛就不是真愛。
你必須要有諦觀,去明白、去理解你所愛的人的需要、渴望及痛苦。我們都需要愛。
在我們的心中,都有愛的種子。我們可以培養這美妙的能量之源,孕育那不求回饋的無條件之愛。當對某人有深刻的理解,即使那人曾傷害過我們,我們也會無法抗拒地要去愛他。
NO.2
悲:熄滅憂郁
真愛的第二方面是悲,也就是止息和轉化痛苦、減輕憂傷的意願和能力。
悲,梵文和巴利文是Karuna,在英文里,悲通常被譯成compassion,但這不完全正確。compassion是由com(在一起)及passion(受苦)組成。
然而,我們不需要受苦才能解除他人的苦難。譬如說,醫生可以在不感染同樣的疾病下,減輕病人的痛苦。如果受的痛苦太多,我們可能會崩潰,無力幫助。
然而,在能夠找到更好的字眼前,我們還是用compassion這個字來做「悲」的英文翻譯。
要培養心中的悲,就要練習正念呼吸、諦聽和諦觀。 《法華經》形容觀世音菩薩「慈眼視眾生,諦聽世間苦」。
悲,是帶有深刻關懷的。 你知道某人苦不堪言,所以你緊緊地坐到他旁邊,看著他、傾聽他,以便感受他的苦楚。你和他有深刻的溝通和心靈交流,僅是如此,就可以替他帶來些許的安慰。
一句慈悲的話、行動或念頭,就可以減緩另一個人的痛苦,帶給他喜悅:
言語可以帶來安慰和自信,摧毀疑慮,幫助他人避免犯錯,或是打開解脫的大門;
行動可以救人命,或幫助他掌握難得的機會;
念頭也是如此,因為緊跟著念頭的會是言語和行動。
悲心,可以一言一行、一思一念都帶來奇跡。
我初出家時,想不通為什麼在這個處處痛苦的世界裡,佛陀仍舊有著美麗的微笑。難道他不會受世間的痛苦所干擾?
後來,我發現佛陀有足夠的理解、冷靜和力量,因此痛苦擊不倒他。因為他知道怎樣去對付痛苦,怎樣去轉化痛苦,所以他有辦法對痛苦微笑。
我們要覺察痛苦,但也要保持清醒、冷靜和力量。這樣我們才有辦法轉化情況。
若有悲,淚水決堤也淹沒不了我們。這就是為什麼佛陀依然微笑。
NO.3
喜:熄滅悲傷
真愛的第三方面是喜。
真愛總是替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帶來喜悅。如果我們的愛無法替雙方帶來喜,就不是真愛。
佛教論師認為,幸福與身心有關,而喜悅只與心有關。有一個例子常常被提出來: 跋涉沙漠的人,望見又清又涼的水,他感到喜悅。當他喝下水時,感受到幸福快樂。
「現法樂住」(Ditthadhamma sukhavihari)的意思是「幸福地安住於當下」。 我們並不急著要趕到未來,我們知道每件事都在當下此刻。
許多小事情也可以帶來無比的喜悅,譬如說覺知自己有雙好眼睛。只要睜開雙眼,就可以看見蔚藍的天、紫色的小花、樹木和許多多彩多姿的東西。
處於正念中,我們就可以接觸到這些美妙和清新的東西,喜悅之心會油然而生。喜悅中有幸福,幸福中有喜悅。
有些佛教論師說,梵文中的喜(mudita),意思是「憐憫的喜悅」(sympathetic joy)或是「利他主義的喜悅」(altruistic joy),換言之,喜是當他人快樂時,我們所感到的快樂。
但,這種講法太狹隘了,且又在我和他之間做區別。喜的深層意義是充滿平和與滿足的喜悅。
看到別人幸福時,我們會感到開心,但我們也會為自己的幸福而感到開心。如果沒有辦法為自己而喜悅,我們又怎麼為別人而喜悅呢?
喜悅,是為了每一個人的喜悅而欣喜。
NO.4
舍:熄滅執著
真愛的第四方面是舍,意即平等心、不執著、不分別,平常心或放下。
Upa在梵文的意思是「在上面」,而iksh的意思是「看」。你要爬到山上去,這樣才能對全景一目瞭然,不會說有哪一個方向被擋住了。
如果你的愛有執著、分別、偏見或依戀,這就不是真愛。不理解佛法的人,有時候以為舍是不關心,但真正的舍既不是冷淡也不是不關心。
如果你有一個以上的小孩,他們統統都是你的孩子,舍不是不愛,而是一視同仁,讓你所有的孩子都能感受到愛。
舍的其中一個特性是「平等性智」,這是平等的智慧,對所有的人平等看待,不分彼此。 沖突起時,即使是與自己有極大關系,也要保持不偏不倚,能夠去愛、去理解雙方。放下分別和偏見,移開彼此之間的界線。
只要還把自己當成愛人的人,把他人當成被愛的人,只要還把自己看得比他人重要或是跟他人有所不同,就不是真的舍。
想要理解和真正愛一個人,便要把自己放到「他的立場」與他成為一體。做到這樣,就不會有「我」或「他」。
少了舍,你的愛可能變成霸佔。夏日微風清爽宜人,但若要把這微風關到錫罐中,自我獨享,微風便會逝去。
我們的所愛也是如此,像雲朵,像微風,像花兒,若囚禁於錫罐,它們會死去。
然而,很多人卻是如此,掠奪所愛的人的自由,直到他喪失自我。他們活著的目的是要滿足自己,利用所愛的人來幫助實現這個目的。 這不是愛,這是毀滅。
你說你愛他,可是如果你不理解他的渴望,他的需要,他的困難,他就被愛的監獄囚禁住了。
真愛容許你保留你的自由,也讓你所愛的人保有他的自由。
這,就是舍。
<END>
只要你願意繼續支持小睿
願意繼續陪伴著我們一起走下去
希望大家可以給公眾號
睿心Wiseheart
⑶ 佛說怎麼樣去愛別人
佛家所講的愛是平等的大愛,是無我的慈悲!大愛無相!
佛家所講的愛,絕對不是為了滿足對方的我執和自私貪戀而給予的愛欲!那種愛最後有可能變成怨家、仇敵,那種愛是沉升握敗溺於愛慾海,生死海,輪回海的因,絕吵顫非慈悲的表現,更不可能解脫!僅僅是自我、相互的交易和滿足!正所謂,愛皮罩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凈土!
觀音菩薩的尋聲救苦,誓滅三途,這是真正的愛。
普賢菩薩的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這是真正的愛!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是地藏菩薩不折不扣的真正的大愛。
世尊已經明確究竟的告訴我們,如何去愛,什麼才是真正的愛!
《金剛經》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涅盤經》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有善根,慈為根本。
《觀無量壽經》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十住毗婆沙論》卷一嘗謂,自大悲無生之母,生一切諸如來。
【末學慚愧,敬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