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青蝦紅體病如何防治
【症狀】又稱紅腿病。發病初期,青蝦尾柄色澤變紅,以後紅色范圍逐漸擴大至整個腹部游泳足,最後影響到頭腹部的步足呈紅色。嚴重時,除了所有的飢春附肢呈紅色外,整個腹部也呈紅色(圖19)。該病多發生在放苗、除野和選捕後1~3天後,多由操作不善而引起。常呈急性型,死亡率高。該病主要發生在7~8月的高溫季節。病蝦活動能力減弱,在池(箱)邊水面緩慢游動或沉底不動。對外界的反應遲鈍,食慾迅速下降或停止攝食。發病的原因乃青蝦受傷而感染細菌所致。根據發病症狀和顯微鏡檢查,可能也是弧菌屬的細菌引起。
圖19 紅體病蝦【防治爛扮耐方法】該病主要應以預防為主。一旦發生,往往呈急性型,盡量採用葯物防治,但仍有不少患病青蝦死亡。預防方法主要是操作要細致、輕快,帶水作業,不能使青蝦堆壓,盡量保證蝦體完整,防止青蝦附肢受傷。如發現青蝦患紅體病,可採用以下治療方法:①聚維酮碘,每立方米水體用0.1~0.3毫升,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用2天。②用溴氯海因粉(24%),每立方米水體0.13~0.15克,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用2天。同時,內服10%氟苯尼考粉,缺游每千克飼料加入1克,拌飼料投喂,每天2次,連用3~5天;或用諾氟沙星,每千克飼料加入0.5克,拌飼料投喂,連用7~10天。
用葯注意事項:聚維酮碘勿與金屬物品接觸,勿與季銨鹽類消毒劑直接混合使用。
㈡ 青蝦常見病有哪幾種如何防治
青蝦的抗病能力較強,通常較少發生疾病。但如果放養密度過大,水質差,投餌管理不善,也會患病。常見的蝦病主要有爛鰓病和紅體病2種。
(1)爛鰓病
又稱黑鰓病。病蝦鰓絲發黑,局部霉爛。本病幼體和成體均會感染,死亡率高。患病的幼體活動能力明顯減弱。病蝦多悔前槐在底層緩慢游動,趨光性變弱,幼體變態期延長或不 能變態,腹部捲曲,體色變白,不攝食。成蝦浮於水面,行動緩慢呆滯。病蝦的鰓部呈黑色,但並非鰓產生了黑色素,而是附著了許多黑色和褐色的污物。有些病蝦除黑鰓外, 其頭胸甲和腹甲側面均有黑斑。鰓絲壞死,組織脫落,最後呼吸困難,導致死亡。該病主要由弧菌屬細菌所引起的,用顯微鏡檢查鰓絲,可發現局部鰓絲組織已脫落或呈空泡變 性狀態,組織內充滿著運動活潑的弧狀桿菌。
發病原因
主要碧友是由於池塘或網箱底部嚴重污染,水體中有機物多,溶氧較低,氨氮量高,這就為弧菌的滋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致使青蝦呼吸和清理鰓部污物的功能減弱。這樣,水 體中大量有機腐屑隨著蝦的呼吸水流粘附在鰓絲上,使鰓絲腐爛而死亡。
防治方法
①養殖前,水體或容器均需做好消毒殺菌工作。養蝦池必須做好清塘工作;網箱在使用前要洗凈,陽光曝曬殺菌。②降低養殖密度,投餌要適當,以防止多餘過剩的餌料腐 爛變質,污染水體。③清除池底或網箱底部的污物,經常排出下層水,加註新鮮水,以減少病原體繁殖機會。④發病青蝦可用1~2毫克/千克的土黴素和1毫克/千克的呋喃西林全 池(箱)潑灑,每天一次,連續3天。或用2毫克/千克的漂白粉全池潑灑。⑤發病的池水經嚴格消毒後,才能排出。嚴禁將發病的池水再用於養蝦。
(2)紅體病
又稱紅腿病。發病初期青蝦尾柄色澤變紅,以後紅色范圍逐漸擴大至整個腹部游泳足,最後影響到頭胸部的步足呈紅色。嚴重時,附肢和腹部都呈紅色。該病常在放苗、除 野、選捕後1~3天發病,多由操作不善而引起。常悔舉呈急性型,死亡率高。主要發生在7~8月的高溫季節。病蝦活動能力減弱,在池(箱)邊水面緩慢游動或沉底不動,反應遲鈍 ,食慾下降或停止攝食。
發病原因
屬青蝦受傷而感染細菌所致。根據發病症狀和顯微鏡檢查,可能也是弧菌屬的細菌引起的。
防治方法
該病主要應以預防為主。一旦發生,往往呈急性型,盡管採用葯物治療,但仍有不少患病青蝦死亡。預防方法主要是操作要細致、輕快、帶水作業,不能使青蝦堆壓,盡量 保證蝦體完整,防止青蝦附肢受傷。如發現青蝦患紅體病,可採用青蝦爛鰓病的葯物進行治療。
㈢ 羅氏沼蝦的常見疾病有哪些如何防治
(1)褐斑病(甲殼潰瘍病)
〔病症〕
病蝦體表甲殼有斑點狀黑褐色的潰瘍,潰瘍的中部凹陷,邊緣呈白色。褐斑大小不定,在蝦體的各個部位都可發生,在頭胸部和腹部前三節的背面發生較多。呈不對稱排列 ,有時觸角、尾扇和其他附肢都有褐斑和爛斷,在斷痕處也呈黑褐色。病狀嚴重時,甲殼下層組織也受到侵蝕,甲殼破壞引起了滲透壓的平衡。新老甲殼發生粘連,造成蛻皮困 難而引起死亡。引起甲殼潰瘍症的細菌並不會深入甲殼以下的組織,但可以增加其他細菌侵入的機會。此外,外殼還影響蝦的美觀,造成商品價值的降低。
〔病因〕
本病的原因是幾種能產生多種脂酶、蛋白酶和幾丁質酶的細菌及藻類作用的結果,可能還伴隨繼發性的細菌及絲狀菌的二次感染。病蝦褐斑上檢查到的細菌有內殼氏菌、弧 菌、假單胞桿菌、產氣單胞桿菌、粘細菌等,這些細菌卻具有分解幾丁質的能力。但人工感染試驗都沒有成功。因此,推測引起褐斑的其他原因,捕撈運輸過程中碰傷了蝦體表 面引起或驟然轉入水質污染的環境,營養不良等,也會引起親蝦外表皮破壞而發病。
〔流行〕
此病分布很廣,世界各地都有分布。病源體為甲殼腐蝕細菌。在海水、淡水、鹹水中普遍存在,是活的或死的甲殼動物細菌區系的正常組成部分,細菌的數量隨環境而起變 化。在惡劣的環境中培養的蝦迅速受到感染,感染率達100%。在改變環境條件、稀疏放養密度、提高水溫,並投喂含有抗生素的優質飼料,部分病情嚴重的用福爾馬林(70毫克/ 千克)浸洗,結果幾乎100%解除病危,經過了幾次蛻殼,均恢復健康。
〔預防方法〕
首先應勿受外傷;另外,要改善飼養條件,日常精心管理,飼料合理調配,提供足夠的附著物與庇護所。改善水質條件,一般不提倡使用葯物,但細菌性例外。
〔治療方法〕
①土黴素按0.45克混合1千克飼料投喂,連喂2周。②用20~30毫克/千克茶粕葯浴1天,再通過換水提高水溫,促進蛻殼。
(2)爛尾病
〔病症〕
感染初期,病蝦的尾扇有水泡(充滿液體的隆起),導致尾扇邊緣潰爛、壞死、殘缺不全;嚴重時,整個尾扇被噬掉,還表現為斷須、斷足,體表有黑點斑點。此病常發現 於越冬親蝦池中。
〔病因〕
①被幾丁質分解細菌感染。②蝦體受極度刺激(如彈跳)受傷。③蛻殼時互相殘食而引起。
〔治療方法〕
①茶粕浸泡6小時,以15~20毫克/千克全池潑灑。②生石灰5~6千克/畝,全池潑灑。
(3)白蝦病(白色綜合病)
〔病症〕
本病多發生在從養殖池塘挑選的親蝦入越冬池內不久(約10~20天)。初期只是頭胸甲部分變白,以後白化部分逐漸擴展到整個頭胸甲,表皮失去色素,外殼逐漸變軟,中 胸腺發生萎縮。本病以雌蝦患病居多。蝦體白化時間越長,親蝦蛻殼也就越困難。因此,未交尾的蝦很難再交尾蛻殼。本病無明顯的傳染性,但較正常蝦死亡率高,存活下來的 個體也能正常產卵孵化。
〔病因〕
在不能直接受到陽光照射的池塘中(越冬池),並喂以人工飼料的成蝦易患此病。可能由於表皮色素細胞萎縮,不斷失去色素之故。蝦運輸及入池時,由於機械性碰撞,或 因環境信賣咐突變而產生的一般生理性保護反配山應。
〔防治方法〕
①在挑選親蝦人池操作時,要格外小心,環境變化不宜過大,親蝦越冬期管理中也要防止因操作不當引起本病。②將病蝦隔離飼養,加強培育,提高水溫,促進親蝦蛻殼。 ③投喂優質飼料,改善養殖環境。
(4)蛻皮障礙病
〔病症〕
該病主要出現在幼體後期和幼蝦階段。在變態中蛻皮時出現死亡。多數幼體,由於頭胸部附肢及額角不能蛻出而死於舊殼之中;也有些幼體,蛻出後立即死亡。蛻殼後附肢 畸形,外殼下陷。本病幼體的死亡率可達20%~30%,蛻殼中發現有此殼的沉積物,分析結果,此沉積物為含鈣物質沉澱,而鈣沉澱量與外殼下陷之間呈正相關。
〔病因〕
不同地區的鹵蟲、營養不良、水質不良、外骨骼殼皮上鈣的沉積物等均是發生此病的原因。
〔防治方法〕
補充綠水(浮游藻類),增加營養,改善水質,加入卵磷脂、豆腐等適合的幼體飼料。
(5)肌肉白濁病(肌肉壞死病)
〔病症〕
病蝦初期腹部1~6節出現輕度白濁、斑塊狀,以後向身體背面擴展。肌肉色澤混濁,肌肉細胞成批壞死,伴有輕度或中度的血細胞滲出。向四周擴散病灶,其肌肉纖維膜細 胞核出現自行增生。曾有報道40%蝦死亡與患此病有關。幼體滑純、仔蝦、成蝦及越冬親蝦都會發生此病。本病晚期可能會產生滲透壓失調和二次細菌感染。
〔病因〕
本病主要是環境造成的,並非由微生物或寄生蟲引起的。有的因水溫過高,放養密度過大,溶氧量低,水質受化學物質的污染,特別是這些因素突然發生變化時易發病。
〔診斷〕
微孢子病和弧菌病的症狀亦表現為肌肉變白,因此在論斷時應特別仔細檢查。在肌肉壞死區,可能有其他細菌、真菌的存在,要注意鑒別。
〔防治方法〕
①注意預防,在處理與運輸幼體、仔蝦、成蝦時,應減少環境的突然變化。②養殖池塘在高溫季節要防止水溫過高或突然變化,應經常換水,注入新水及充氣增氧。③控制 放養密度。④一旦發現此病,立即隔離飼養,如處理得及時,生病時間短的蝦,還能恢復健康,減少損失。
(6)棘毛萎縮病(畸形病)
〔病症〕
生病幼體初期尾節剛毛彎曲、短小,隨之尾棘和附肢剛毛進一步萎縮,甚至全身剛毛萎縮,幼體游泳無力,以後沉於池底。雖也能蛻皮,但有時蛻下的皮掛在幼體尾部而難 於徹底蛻下來。本病多發生在受精卵和幼體階段。
〔病因〕
本病的發生與水域環境的理化條件不適有關。在受重金屬元素等污染的水體中,受精卵在膜內能發育,但不易破膜孵化。
〔防治方法〕
①保護良好的水質和適宜的水溫。②當育苗用水中重金屬離子含量較高時,需增加5~10毫克/千克的EDTA-Na2(乙二胺四乙酸二鈉鹽)。
(7)黑鰓病
〔病症〕
病蝦的鰓部顏色由紅棕色變成黑色,蝦體呼吸困難,導致死亡。
〔病因〕
引起蝦黑鰓病的原因很多,一般有如下幾種:
①池塘底質嚴重污染,池水中有機碎屑較多,這些碎屑隨著呼吸的水流,貼附於鰓絲上,使鰓呈黑色,影響蝦的呼吸。
②蝦的鰓部由真菌感染,例如鐮刀菌引起的黑鰓病。③池底金屬離子含量過高,發生中毒,使鰓部呈現黑色。④長期缺乏維生素C。
〔預防措施〕
針對病因,採取如下的相應預防措施:①定期消毒,降低細菌、真菌發生的可能性。②抽除池底污泥,減少病源體的繁殖機會。③避免長期使用硫酸銅葯物,若必須使用, 應同時加入檸檬酸,以免金屬銅等沉積。④飼料中添加維生素C。
〔治療方法〕
需先確定真正的病因,才可對症下葯。具體如下:①重金屬中毒採用大換水,並添加檸檬酸、EDTA-Na2。②在飼料中添加充足的維生素C。
(8)鐮刀菌病(或黑鰓病)
〔病症〕
本病在卵、幼體和成蝦期均有發現,病蝦初期鰓呈橘黃色或鮮褐色,以後逐漸轉暗,最後變成黑色,故有人稱黑鰓病。該菌也能在蝦附肢和體壁上寄生,寄生部位也呈黑色 。此病造成鰓功能障礙,影響蝦的正常呼吸。該病能造成90%幼體死亡,它是養殖中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
〔病原〕
鐮刀菌又名鐮孢菌或新月菌,屬於真菌中半知菌類,是普遍存在於土壤中、海淡水中的不完全菌。該菌最明顯的特點是其大分子為鐮刀形或圓形,有1~7個壁,在人工培養 條件下還能形成卵形和橢圓形的小分子,條件不良時形成厚膜孢子散落於水中後,再粘附到其他幼體上,萌發成新的菌絲體。
該菌的診斷方法是:將鐮刀菌損害的組織製成浸片,置於解剖鏡上檢查。在傷口表面或內部發現舟形大分子孢子時,即可診斷為鐮刀菌病。
〔防治方法〕
從病灶分離出的鐮刀菌,可生長在pH3~11、鹽度為0~10之培養基中,可見該菌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真菌。因此,在防治上無法利用改變養蝦池中的pH或鹽度來抑制本菌的 生長。
到目前為止,國內外還沒有發現一種葯物能夠治療已確診的鐮刀菌感染或防止這種病的傳播,有人建議應消滅鐮刀菌分子孢子的來源,銷毀病蝦,用2~10毫克/千克高錳酸 鉀溶液徹底消毒。日本曾用6.2毫克/千克二氯異氰氯酸鈉消毒蝦池,能有效地殺死鐮刀菌的分生孢子。
(9)中期幼體病
〔病症〕
該病具有特定的發病類型,在育苗的過程中第11~24天出現大量死亡。而第24天後死亡明顯減少,而第14~18天為死亡高峰,第一至第五期幼體對此病較敏感,而幼體後期 則具有抵抗力。如將第一期幼體飼養於受感染的水體中,在4~5天中即出現類似病狀。由此可認為,該病的潛伏大約5天左右。患病的幼體出現體弱,螺旋式游泳,不攝食。據解 剖鏡檢,在肝胰部和肝臟的前背部的上皮組織液胞明顯地縮小,而組織腔隨之擴大。在肝胰管腔之中偶然發現樣球狀的細菌菌落,管腔橫紋肌明顯變性退化。受感染的幼體失去 正常的體色而為灰藍色,而附肢的上皮組織出現「鵝蛋」樣的突起。從組織病理切片中出現細菌菌落僅限於肝胰管腔中,未出現菌血症現象,致病的菌種未進行鑒別。但弧菌已 經從患病的幼體中分離出來。
〔病因〕
細菌的毒素對肝胰腺的病變起著作用,其他致病因素有重金屬元素、有機合成劑(殺蟲劑)、其他生物毒素或營養不良等,但其中哪一種起作用,至今不明。
〔防治方法〕
各種化學治療都進行試驗,但皆未取得效果,發病後唯一的措施,將受感染及患病的幼體全部拋離,並進行徹底消毒處理。有人曾用0.4毫克/千克二氟苯乙烯酸鈉做防病劑 。
(10)弧菌病
〔病症〕
病蝦之肌肉呈不透明白色,有些病蝦的外殼有黑色潰瘍,鰓上、頭胸甲和腹側有黑斑,鰓上附著黑色和褐色的污物,用水洗凈後,鰓表面呈灰色或土黃色,鰓變得肥厚而脆 弱,到末期有時鰓絲損壞,組織脫落或呈空泡變性狀。並可看到(鏡檢)運動活潑的桿菌。革蘭氏染色呈陽性,弧狀。
本病多發現於幼體和成蝦,患病的幼體活動能力明顯減弱,多在底層緩慢游動,趨光性變弱,幼體生長減慢,變態期延長或不能變態,腹部捲曲,體色變白,不攝食,成蝦 浮於水面,無方向(或沿邊)游動。有的向岸邊浮游,行動緩慢呆滯,病蝦肝臟,除頭胸甲上方尚見小部分黃褐色外,幾乎整個肝臟均變為白色。
本病感染率很高,受感染的幼體或成蝦死亡率可高達100%。
〔病原體〕
在蝦類細菌性疾病中最常見的是弧菌屬細菌引起的疾病。弧菌是一種普遍存在於海水、淡水及蝦體表的細菌。根據Andreson等(1989)對羅氏沼蝦育苗場細菌群落的調查中 指出,羅氏沼蝦幼體(第四至第六期)的體表的細菌數量為1.4×105~5.7×105個,隸屬19個屬,其中以弧菌屬出現的頻率最高,佔25.7%。許多發病的 蝦體均能分離出弧菌,正如本章所列的褐斑病、中期幼體病等。除蝦的表殼外,蝦腸、肝胰腺、肌肉均能分離出該菌。因此,從病蝦分離出弧菌,必須做感染試驗。若能得到原 來的病症,才能確定是病原菌。有關弧菌引起蝦大量死亡的報告很多,但能明確得出結論的卻很少。
〔防治方法〕
本病以預防為主。①育苗池在使用前徹底消毒,用漂白粉100~200毫克/千克,10~20毫克/千克高錳酸鉀,並用清水將余葯反復沖洗,育苗用水進行過濾消毒。②育苗期間 要每天清除池底污物。③病池中的幼體不要帶入其他育苗水池。④減低育苗密度,投飼要適當,防止過剩飼料腐爛。⑤用葯法:1~2毫克/千克土黴素(粉劑),0.5~1毫克/千 克呋喃西林(粉劑),全池潑灑,隔天1次,連用2~3次,漂白粉為3毫克/千克,全池潑灑。⑥據報道,用大蒜治療蝦苗弧菌病,效果較好,具體方法將大蒜去皮搗爛,過濾取汁 配成5~10毫克/千克(根據病情輕重增減)處理24小時。大蒜的成本低,故可作為一種廣譜性漁葯治療蝦病。
㈣ 求養蝦專家,我家的蝦苗得了紅體病,求解決方法。另外 不知道傳染不
蝦紅體分應枝宴激性、細菌性和病毒性紅體,死亡很多可以排除應激的可能,病毒性紅體現在還沒有有效的解決方法。細菌性紅體的解決思路是:消毒--增氧--培水(肥水)--減料並內服葯。
消毒:第一天二氧化氯150克一畝,第三天聚維酮碘150毫升每畝。
增氧:白天開足增氧機,晚上使用葯品增氧(海大公司的笑遲海聯科202效果不錯,2公斤每畝,連用3天)。
培水:使用單細胞培養菌培水。
減料:第一餐開始就減料,每餐減四分之一,連續2天。你這個減料不是按照原來投喂量減料,是根據蝦塘蝦的存塘量重新計算。
內服:服用B族維生素和一些誘食蛋白,多維多礦,以及一些抗生素,這些產品市場上很多,具體用量我只知道海聯科的使用量:碰搭李每包飼料海聯科503 100克 + 海聯科506 100克 + 海聯科康立沙 200克,一天2餐,連喂3天。
㈤ 羅氏沼蝦的常見病害
羅氏沼蝦的常見病害:
1、纖毛蟲病
病蝦體表寄生大量纖毛蟲(鍾形蟲、累枝蟲、聚縮蟲等),體表呈棕黃色絨毛狀,影響病蝦攝食和蛻殼,嚴重時可致蝦死亡。主要原因是水質過肥,鍾形蟲、枝蟲、聚縮蟲等大量繁殖。
防治方法:定期換水,保持水質清新;用0.4毫升/千克溴氯海因進行水體消毒;用硫酸銅、硫酸亞鐵(5:2)合劑潑灑,濃度為0.7毫克/千克。
2、褐斑病
病蝦體表有斑點狀黃褐色的潰瘍,潰瘍的中部凹陷,在頭胸部和腹部發生較多,有時觸角、尾扇及其他附肢也有,嚴重影響蝦的生長蛻殼。主要由起捕及運輸過程中機械損傷引起的。
防治方法:注意操作,防止蝦體受機械損傷;用0.3毫克/千克氯殺王潑灑;每千克飼料拌0.5-1克土黴素或拌1-2克蝦糠投喂,5-7天為1個療程。
3、黑鰓病
病蝦鰓部顏色由紅色轉變成黑色,最後因呼吸困難窒息而死亡。此病由水質老化、真菌感染、水中重金屬離子含量過高、長期缺乏維生素C等原因引起。
防治方法:改善水質,定期用15毫克/千克生石灰消毒;用2-3毫克/千克的呋喃唑酮浸洗2次,每次5-10分鍾。在飼料中適當添加維生素C。
4、軟殼病
病蝦甲殼明顯變軟,體形消瘦,活動減弱,生長緩慢,嚴重時可致死亡。此病可能由水中有機質過多、pH值較低及長期營養不足等引起。
防治方法:加註新水,改善水質;用15毫克/千克石灰水潑灑,提高水的pH值;加喂優質全價飼料。
5、硬殼病
病蝦全身甲殼變硬,有明顯粗糙感,蝦殼呈黑褐色,無光澤,攝食減少。此病由水中鈣離子含量過高、水質老化等引起。
防治方法:用5毫克/千克茶粕浸洗10-15分鍾;飼料中添加蛻殼素促進蝦的蛻殼。
(5)沼蝦紅體病的治療方法擴展閱讀:
沼蝦的經濟價值:
該屬蝦類是淡水經濟蝦類中最重要的一類,中國產量最大的是日本沼蝦,以長江中下游及華南各省產量較大;東南沿海各通海湖泊河流中則以海南沼蝦為最多;山溪中常見的經濟種為粗糙沼蝦。這幾種蝦都能進行人工育苗和養殖。
世界最重要的淡水養殖種是羅氏沼蝦,它原產於東南亞熱帶區的淡水水域,自20世紀70年代人工育苗養殖成功以來,已在全世界許多國家養殖。
這種蝦要求在24℃以上水溫環境中才能迅速生長。另外個體較大的有南亞常見的馬氏沼蝦,體長可達230毫米;美洲的美洲沼蝦體長可達250毫米;大臂沼蝦在中美洲產量大,體長可達233毫米;美洲及西印度群島常見的刺尾沼蝦體長達166毫米。它們不僅為捕撈對象,也都已進行人工養殖。
㈥ 羅氏沼蝦常用葯物有哪些如何使用
(1)高錳酸鉀
高錳酸鉀揮發性強,殘留性低,消毒殺菌力強的化學葯劑,適用於驅除體表寄生蟲及由細菌、真菌和原生動物引起的體表疾病。
用法與劑量:
①1~2毫克/千克池塘或水泥池不限期葯浴。
②10~20毫克/千克水池消毒,不超過1個小時。③1~2毫克/千克全池潑灑,可防治爛尾病。
(2)漂白粉
漂白粉是次氯酸鈣、氯化鈣和氫氧化鈣的混合物(水溶液),含有效氯25%~30%,有效力越高,殺菌能力越強,主要用於細菌性疾病,有消毒殺菌殺蟲作用。漂白粉受潮易分解失效,受陽光作用,迅速分解放出氧,對金屬有腐蝕作用,且能灼傷皮膚。
用量與劑量:
用於池塘消毒。每平方米20克以上(每畝15千克)均勻撒入池中,施葯1~2天後,把池水放出,讓太陽曝曬池底1周。
(3)生石灰
生石灰在水中氧化並放出熱,變成熟石灰,最後變成碳酸鈣,對水中動植物及病原體有較強的殺傷能力。此外還有澄清池水,釋放被污泥吸收的N、P、K等,改善底質結構,保持水的pH穩定起緩沖作用,鈣本身為營養元素,所以又起著直接施肥作用。
用法與劑量:
①用於池底消毒,視池底的酸鹼度和土質而異,在酸性的黏土中,pH3~4,每畝用量100千克,一般每畝用60~70千克。
②生石灰5~6千克/畝,浸水後全池潑灑,可防治蝦的爛尾病。
(4)硫酸銅硫酸銅溶於水後,游離出銅離子和硫酸根,銅離子能與蛋白質結合成蛋白鹽。因此,硫酸銅對於一般原生動物和有膠質的低等藻類有較強的毒殺和收斂作用,即能用於治療由寄生蟲、低等藻類引起的疾病。
用法與劑量:
①一般使用潑灑、浸洗法。
②用0.7毫克/千克全池潑灑,可防寄生蟲及殺滅池塘中青泥苔等。
③用0.5毫克/千克硫酸銅與0.2毫克/千克硫酸亞鐵混合液,可防治原生動物寄生鰓病,同時對水質影響不大。
使用硫酸銅應注意:
①水溫不得超過60℃,水溫越高,其毒性越大,安全濃度越小。
②葯物隨pH增加而降低。
③有機物的影響。水中溶解的有機物特別是蛋白質及多羥基化合物能與硫酸銅結合成銅的復合物,降低銅的毒性。
④注意准確用量,同時不能經常使用。
(5)硫酸亞鐵
硫酸亞鐵只能作為一種輔助用葯,有收斂作用,主要為硫酸銅殺滅寄生蟲掃除障礙,增強主葯的治療效果。硫酸亞鐵常與硫酸銅或敵百蟲合用。
(6)茶粕為含有10%皂苷的葯粉,可促進蝦的蛻殼。防止纖毛蟲病、絲藻附著症,也可用來殺滅雜魚。用法及劑量:15~20毫克/千克葯浴1天,促進蛻殼,每畝用5~10千克,殺除雜魚。
(7)福爾馬林含甲醛35%~40%,受光線照射或置於高溫處會混濁,具有致癌性,應少用,並注意停葯期。常用於水黴菌、原蟲及外寄生蟲的防治。用法與劑量:15~20毫克/千克葯浴,葯浴後應換水。
(8)金黴素
金黴素為廣譜性葯物,對許多細菌、立克次氏體、若干大型病毒、放線菌均有作用。
用法與劑量:
①預防用量每千克飼料混葯50~200毫克(含葯量5~20毫克)製成葯飼投喂。
②治療用量按20~50毫克含葯量製成葯飼投喂,投喂2~5天,預防弧菌病等。
(9)土黴素有抑菌,高濃度有殺菌作用。治療范圍廣,毒性低,不易產生耐葯性,體內吸收快。常用葯量:每千克飼料加葯0.5克,連喂7天,可防治細菌病。
(10)紅黴素紅黴素對G的作用比G細菌強,此外,對立克次氏體也有抑製作用。常用葯量:常用禽用紅黴素0.5~1毫克/千克(每克25單位)全池潑灑,可防治細菌引起的體表病變。
(11)魚藤精魚藤精是廣泛用於清塘的葯物,對魚毒性比蝦高,故用以清除害魚。常用葯量:常用含2%~5%魚藤酮的魚藤精2毫克/千克,全池潑灑。
(12)大蒜為葯用鱗莖,其有效成分為大蒜素,是一種很強的植物殺菌劑。大蒜頭乾燥粉末的抗菌性可以長期保存。大蒜素1∶50000~250000的濃度下就能抑製革蘭氏(+)(-)細菌。使用方法:先將飼料2.5千克加粘合劑0.5千克(麵粉)放入鍋中加溫調制,待冷卻後放入搗碎的大蒜拌和(每天用0.5千克)製成大蒜葯面,每天投喂1次,連續3~6天,防治細菌性疾病。在用葯物防治蝦病中切忌濫用葯,葯物用量的加大,使蝦體產生耐葯性,給養成期間用葯物治療蝦病造成了很大困難。
葯理學研究證明,四環素類包括四環素、土黴素、金黴素等葯物具有許多副作用。
①影響機體外殼生長:四環素能與殼中的鈣結合,形成穩定的結合物,抑制甲殼生長。
②對肝胰臟有毒性:長期使用四環素類葯物引起肝細胞脂肪變性,甚至壞死。
③產生抗葯性:產生抗葯性的菌株和細胞膜,對葯物的通透性降低。
④機體免疫功能降低:較長時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其中敏感的細菌受到抑制,而不敏感的菌株乘機在體內大量繁殖,形成新的感染,稱為二次感染,也稱交替症,這是養成期由於濫用葯,蝦體各種病交替發生或並發出現的原因之一。為預防蝦養殖過程中的疾病發生,對在育苗期間濫用抗菌葯品的現象應引起重視,把抗_葯物的使用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另外,應選用一些無副作用的抗菌中草葯代替部分抗生素使用。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農業出版社《綠色發展 綠色植保護》
㈦ 蝦紅體了怎麼辦
該病的暴發有以下規律: 一是通常在氣溫驟升或驟降時出現,二是養殖對蝦的發病時間約在30天~60天,三是發病的對蝦規格在5厘米~9厘米,四是發病蝦池水色濃,透明度低,僅在20厘米以內,pH值高於9,氨氮含量則在百萬分之0.5以上。在預防上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嚴格消毒進池海水,保證堤壩性能良好,並保持池塘較高水位,防止帶病毒的海水向里滲漏,特別是在周陵嘩邊海域或池塘已發生病害時,更應實行封閉或半封閉式養殖。 二是有淡水資源的地方應多補充淡水,以抑制病菌數量。 三是投喂優質配合飼料,提高對蝦抗應激能力。四是每10天~15天(特別是在進水換水後)應及時用溴氯海因百萬分之0.5或二溴海因百萬分之0.2全池潑灑,次日早上再用季銨鹽絡合碘百萬分之0.4全池潑灑消毒。五是在飼料中添加中草葯葯湯。 配方一:穿心蓮160克,板藍根200克,大青葉200克,五倍子20克,大黃40克,魚腥草20克,大蒜粉40克。配方二:菊花160克,板藍根200克,黃連40克,甘草10克。製法:以上兩個配方可任選一方的葯物粉碎過篩(60目)後,混勻用瓶存放。用法與用量:用量為投飼量的4%,把葯粉用水煮沸後再煮3分鍾,待晾乾後添加到飼料中,再用雞蛋或魚肝油包裹投喂,每天傍晚投喂1次,連用4天。 治療措施對出現病害的池塘,採用綜合防治方法,標本兼治,為對蝦創造良好的環境。 一是外用:用二溴海因百萬分之0.4全池潑灑,次日早上再用季銨鹽絡合碘百萬分之尺老行0.6全池潑灑1次,3天後,潑灑生物制劑或光合細菌。 二是內服含睜: 方法一:白對蝦紅體病消毒葯物按投飼量的1.5%~2%添加,每天投喂2次,連用5天;方法二:大蒜按投飼量的3%打碎成漿添加,每天投喂2次,連用5天; 方法三:加大上述中草葯份量,按投飼量的7%投喂。三是全天候開增氧機。這是別人的經驗和方法,希望對你解決問題有用。
㈧ 蝦紅體病怎麼預防
紅體病主要傳播方式是水平傳播。大部分蝦池在進水後即發現此病,可能是由於海水中有害細菌增多加速了桃拉病的暴發。因此,在預防上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嚴格消毒進池海水,保證堤壩性能良好,並保持池塘較高水位,防止帶病毒的海水向里滲漏,特別是在周邊海域或池塘已發生病害時,更應實行封閉或半封閉式養殖。
二是有淡水資源的地方應多補充淡水,以抑制病菌數。
三是投喂優質配合飼料,提高對蝦抗應激能力。
四是每10-15天(特別是在進水換水後)應及時用溴氯海因百萬分之0.5或二溴海因百萬分之0.2全池潑灑,次日早上再用季銨鹽絡合碘百萬分之0.4全池潑灑消毒。
五是在飼料中添加中草葯葯湯。
附紅細胞體病(eperythrozoonosis)是由附紅細胞體(簡稱附紅體鄭蔽)所感染的人畜共患病。雖然在畜牧業地區人群中附紅體的感染率相當高,但有臨床症狀及體征者並不多見。本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貧血、腹瀉及淋巴結腫大等。早在1928年,Schilling等就已從嚙齒類動物中發現附紅體,直至1986年Puntaric等才正式描述了人類附紅體病。我國於1980年首次在家兔中發現附紅體升物,相繼在牛、羊、豬等家畜中查喊笑州到此病原體,以後在人群中也證實了附紅體病的存在。
㈨ 蝦病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
這是給你找到的資料,有點長....不過我想應該有用1。 絲狀細菌病
病原菌為絲狀細菌
絲狀細菌寄生於蝦幼體和稚蝦的體表,如幼體附肢的剛毛, 稚蝦的肋部,鄂足等處。用顯微鏡直接觀察幼體, 稚蝦的患病部位可發現這種細菌。當蝦體寄生大量絲狀細菌時,就發生大量死亡。
治療方法:將患病蝦放入2、5、10g/m3 的高錳酸鉀溶液中葯浴1h 或1g/m3 的高錳酸鉀溶液葯浴3h均有療效,但高錳酸鉀能使患病的蝦大量死亡。此病的發生與水質不良有密切關系,當發現有大量絲狀細菌時, 大量換水,能抑制絲狀細菌病的發生。降低蝦密度, 仔細清池是預防發生絲狀細菌傳染病的最有效措施。
2 黑斑病
本病由分解甲殼質和腐屑的細菌Benekea sp.所引起。 有時伴隨有假單胞桿菌和極毛桿菌。發病初期病灶處是較小的褐斑,以後病灶處逐漸潰爛,變為黑色。 細菌腐蝕被破壞了的甲殼下面的組織,最常被細菌感染的部位是鰓絲, 腹部腹面的肌肉,尾節和步足。病情嚴重的個體卧於池邊, 只有腹足和鰓蓋在運動。
黑斑病是一種最常見的疾病。 疾病發生的過程,首先是甲殼遭到破環,其次是分解甲殼和腐屑的細菌侵入, 最後是一種致命的淡水藻狀菌的侵入,蔓延和發作,引起蝦死亡。用呋喃西林可以治療此病,但效果不穩定。預防措施主要是小心搬運,防止甲殼損傷;降低蝦的密度; 不同水體的蝦不要互相混養。黑斑病不宜化學葯物進行預防。
3 細菌壞死病
本病的病原沒有確定。可能是幾個屬的細菌。此病主要發生於蝦幼體,患病的蝦的附肢,尤其是觸角的腹肢發生壞死。細菌首先集中侵襲1-2個附肢, 然後很快使幼體發生死亡。突然的溫度變化和操作不慎均可降低幼體的抗病力。 幼體密度過大(100尾/L),投喂沒消毒的飼料均可引起細菌壞死病的發生。
用青黴素(2 IU/m3)、鏈黴素(2g/m3)合劑,紅黴素0.65g/m3,呋喃西林7g/m3 均可治療此病。預防措施是仔細進行日常鏡檢,可用抗菌素預防,對幼體要減少溫度和其它因素和刺激。
4 累枝蟲病
病原體是原生動物門纖毛蟲綱的累枝蟲。病情嚴重的蝦,在體表經常有絨毛狀物。 在顯微鏡下可發現帶柄的累枝蟲。沼蝦幼體遭到累枝蟲的侵襲,會嚴重妨礙其攝食。硫胺奎寧和醋酸均可治療此病,但以醋酸較為常用。將患病的沼蝦在2×10 -8 醋酸溶液中葯浴1 min,大部分累枝蟲即被殺死。有報道,水的硬度為300g/m3時,累枝蟲大量發生。另一些學者認為,累枝蟲的突然蔓延與水中有較多的細菌和有機物有關。因此, 大量換水,降低水的硬度,減少有機物和細菌的數量可預防此病發生。
5 肌肉變白壞死病
此病是由於鹽度過高,密度過大,溫度過高, 溶氧過低等不良的環境因子的刺激而引起。溫度突變是主要原因,溫度過高或過低;弧菌感染或孢子蟲寄生於肌肉。
症狀:腹部最後一、二節的肌肉壞死,逐漸變為不透明的白色(乳白色),失去透明性,起初只是尾部肌肉變白,而後蝦體前部的肌肉也變白。 個別病蝦則全身變白,鏡檢變白處肌肉已壞死,肌纖維紊亂,橫紋不清。池塘水面很難見病蝦,池底有死蝦,早期發病攝食正常,死亡之後,變白濁的肌肉先變紅。 蝦在死亡之前,肌肉鬆軟,頭胸部與腹部分離。患此病的沼蝦,甲殼變軟,生長慢,死亡率高。在鹽度35‰的水中, 肌肉變白後的仔蝦,1d左右就死亡。個體較大的雄蝦發生肌肉壞死病可能與齡大及生理因素有關。
�防治方法:改善環境條件,保持水質良好能預防此病發生。高溫季節,注意保持一定水位;放養密度不宜過大;發現有病蝦,6小時內,應即加適量新水降低溫度調整水質;全池潑灑海因類或碘制劑,連用2—3次,內服維生素。
6 桃拉症病毒病
發病規律:對蝦規格在6—9厘米;通常在氣溫劇變後1~2天,特別是水溫升至28℃以後易發病;養殖時間在30—60天;發病蝦池水色濃,透明度低,僅在20厘米以內,pH值高於9,氨氮含量則在0.5毫克/升以上。
傳播途徑及危害情況: 桃拉症病毒主要是水平傳播大部分蝦池在進水換水後發現對蝦染病。同一養殖區內小規格對蝦未見發病,用海水放苗後,以淡水作為養殖水源的蝦池發病少 。對蝦發病後,病程極短,死亡率高。一般發病蝦池自發現病蝦至對蝦拒食人工飼料僅僅是5~7天時間,10天左右大部分對蝦死亡。部分蝦池在積極消毒後轉為慢性病,逐漸死亡,至養成收獲時成活率—般不超過20%。
症狀 :病蝦有急性和慢性症狀表現,急性:對蝦機體非常虛弱,活力低下,甲殼變軟,空胃、空腸,體表呈淡紅色,尾扇、游泳足變紅,對蝦在蛻殼過程中大量死亡;慢性:急性發作後的倖存者,甲殼表面出現多重損壞性黑斑,能正常攝食。
防治方法:外用:用消毒劑徹底消毒,並24小時內保持溶解氧在5mg/L以上,次日潑灑碘制劑,治療期間減料。內服:拌料投喂抗菌葯或病毒唑和維生素,特別是Vc,連用3—5天。
7 白斑病
症狀:病蝦攝食量大減,甚至停食,行動遲鈍,彈跳無力,浮游於水面或伏於池邊水底不動,頭胸甲及腹甲易剝開,病蝦體色往往輕度變紅或暗淡褪色,體表粘附污物,典型的病蝦在甲殼內側肉眼可見白斑。
防治方法:外用:全池潑灑含碘消毒劑,連用2—3次,同時可潑灑底質改良劑,消毒劑用後2天,再用生物制劑化改良水質。內服:拌料投喂抗菌葯或病毒唑、維生素、免疫多糖,連用3—5天。
8 紅腿病
症狀:病蝦活動力減弱,在池邊水面緩慢游動或沉底不動,有時作旋轉游動或垂直游動,對外界的驚擾反應遲鈍,食慾減退或停食,個體消瘦,最主要症狀是附肢變紅,游泳足最早變紅,以後步足及尾肢也呈鮮紅色,此病常呈急性型,死亡率高。
防治方法:外用:全池潑灑消毒劑,連用2—3次,再用水質改良劑對池水進行調控;內服:抗菌葯連用3—5天,添加營養促長劑等
9 甲殼潰瘍病
病原:1)弧菌、假單胞桿菌、氣單胞菌和粘細菌等多種細菌,都有分解幾丁質的能力,但人工感染都沒有成功,這種病可能是由於對蝦體表受機械損害後細菌入侵而引起的;2)維生素缺乏引起
症狀:患甲殼潰瘍病的蝦行動緩慢呆滯,有時失去平衡,側游,匍匐在池底,最後死亡。將病蝦離水,發現其頭胸部側面甲殼上第一、第二和第三腹節的背部和兩側甲殼以及尾節處均有不同程度的黑褐色或黑色的斑點狀潰瘍,斑點的中部凹下,色深,邊緣色稍白。剛死的親蝦的額劍、尾節和附肢大多有爛斷現象。蛻殼不久的軟殼死蝦佔有一定的比例,在蛻去的蝦殼上有明顯的黑色潰瘍輪廓。
防治:1)細菌感染引起的:外用: 氯制劑或碘制劑全池潑灑;拌料投喂抗菌葯物。
2)飼料中長期添加維生素。
3)全池潑灑土黴素每立方米水體2克,每2—4小時潑灑1次,連續7次。
4)投喂葯餌:將土黴素混合在飼料中投喂,用量為80毫克/千克,連續投喂10天。
10 黑鰓病
病原:鐮刀菌或由水質惡化、維生素缺乏引起
症狀:鰓病變而產生黑色素沉積,尤其鰓絲末端,點狀或整個鰓呈黑色,如細菌侵襲引起,菌絲大量生長時會突破鰓膜長出鰓外,使鰓絲末端象「花」朵狀,病蝦反應遲鈍,瀕死的個體側行於池底。
防治方法:分析發病原因,對症下葯。
功能性黑鰓:添加維生素,特別是穩定性維生素C。
細菌性黑鰓:全池潑灑消毒劑,用底質改良劑改善水質、底質;拌料投喂抗菌葯物,連用3—5天。環境性黑鰓:用生物制劑,同時用底質改良劑等。
綜合性黑鰓:綜合上述幾種方法,明確主次,對症下葯。
11 幼體真菌病
症狀:蝦各期幼體大小皆比同期幼體小,無節幼體體長不大於0.5毫米,該期最易受真菌感染,其次是蚤狀幼體。發病的幼體活力差,趨光性弱,變態時間長,身體粘污嚴重,附肢剛毛捲曲,有的幼體體表附著大量的動孢子。無節幼體間歇運動停留時間長,卵黃鬆散,尾棘部分或全部脫落,體內菌絲不明顯;蚤狀幼體腸胃空,腹部彎曲,體色發白,體內尤其是頭胸甲網狀菌絲明顯。該病原菌在體內繁殖迅速,從幼體活力減弱到幼體死亡一般只需8—10小時。
病因:是由鏈壺菌引起的,該病菌可營寄生生活,也可營腐生生活。
防治:無節幼體期最易受病原真菌感染。該期幼體非常嬌嫩,抗病能力弱,對治療葯物很敏感,預防真菌病發生比治病更為重要。幼體發生真菌病後,採用移苗和葯物治療相結合,對真菌蔓延有一定的遏製作用。蝦各期幼體趨光性很強,通過燈誘可進行幼體移池。
12 蛻殼綜合征
症狀:死亡後殼軟,體色變紅,鰓絲發黃或發白,有的還伴有零星黑色斑點。由於該臨床症狀在對蝦蛻殼後所發生,故稱為「蛻殼綜合征」。該病發病突然,流行范圍廣,死亡率高。每年8一10月份,尤其是9月中旬以後,在冷空氣侵襲、氣溫驟降的情況下容易暴發。
病因:該病的誘發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刮大風,池水變渾濁;突降暴雨,水體理化因子驟變;換水量大,水質不穩定;天氣由溫和突然變冷,變冷後突然又氣溫升高,或陰雨天氣突然又太陽猛烈等等。這些氣候與環境的變化,導致對蝦應激反應,大量蛻殼。蛻殼後如遇溶氧低,則會因缺氧死亡;如遇底質差和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含量高,則會中毒死亡;如遇水質惡變,病原密度大,則會被感染而死亡。一些發病蝦池,白天溶解氧均低於2毫克/升,有的雖開增氧機,但底層溶解氧仍不超過3毫克/升,普遍發現氨氮、硫化氫等毒性氣體超標,導致對蝦死亡。發病成蝦體長為3~8厘米,時間為每年的4一10月份,多見於8~10月份,尤其是9月中旬以後容易暴發。
防治:引蛻殼綜合症的原因很多,在治療時要分析發病原因,對症下葯。
13 維生素C缺乏症(黑死病、壞血病)
病因:餌料中長期缺乏維生素C而引起。
危害性:病蝦體表的甲殼下層,發生片狀的黑色斑點,但黑斑處的甲殼表面光滑,無損傷。黑斑特別容易發生在關節處或關節附近。黑斑也可發生在鰓、胃和後腸的壁上。病蝦厭食,腹部肌肉不透明,變黑處的組織附近有血細胞炎症。仔蝦和幼蝦階段易發生。通常24—27小時死亡,每天死亡1—5%。
防治方法:拌料投喂維生素C,每公斤餌料添加1—2克。
14 痙攣病
病因:溫度、光度、壓力、驚擾等刺激而引起。
危害性:病蝦的腹部向腹面彎曲,僵硬,不能拉直,輕者僅腹部的中部彎曲,重者則將尾部彎到頭胸部之下,最後死亡。病蝦腹部略呈白色,但不象肌肉壞死病那樣不透明。
預防措施:高溫季節要注意提高水位;在高溫和強光下,盡量不要捕撈或驚動蝦;發病後加註適量新水可恢復。
15 黑殼病(又名:烏殼病、青苔病)
病因:附著性藻類,主要是一些附著性硅藻、褐藻、絲狀綠藻等。病症:青蝦體表被藻類附著,體色變黑或墨綠色,感染嚴重者,完全被青苔所包裹。體質差,活動力明顯減弱,不能順利蛻殼。遇池中缺氧,可引起大批死亡。
預防:勤換水,保持水質清;
16 固著類纖毛蟲病
病因:由纖毛綱的多種原生動物寄生在蝦體內引起。主要種類有鍾形蟲、聚縮蟲、累枝蟲等。病症:病蝦體表、鰓、附肢等表面附著有淡黃色棉絮狀物,當蟲體寄生在鰓部時,可使鰓變黑,鰓組織變性或壞死,引起細菌繼發性感染。體表感染嚴重時,阻礙青蝦脫殼,引起死亡。
預防和治療:同藻類附著病。
17 爛鰓病病因
該病主要由嗜水氣單胞菌等細菌引起。病症:青蝦鰓部顏色先變成紅色,再逐步生成黑色斑點,鰓絲殘缺破損、潰瘍,病蝦因呼吸困難窒息而死。
預防:1.苗種用2~3%的食鹽水浸泡15~30分鍾;
治療:1.片片凈0.3~0.4ppm全池潑灑,重症連用2~3次;
2.溴氯海因0.3~0.4ppm全池潑灑,重症連用2~3次。
18紅體病(別名紅頭病、紅腿病)
病因:由多種弧菌感染引起病症:本病以軀體和附肢變紅為主要特點,有些青蝦心區附近由透明青色變成了桔紅色,俗稱紅頭病.本病有暴發性特點,有些患病青蝦尚未表現出紅體特徵,即伏於水草或池邊死亡。
預防:同爛鰓病。治療:外消同爛鰓病。內服:復方恩諾沙星或復方復本尼考,一般以5~7天為一個療程。病癒後,在飼料中添加保肝類或營養類葯物,投喂5~7天,增強體質,鞏固療效。
19軟殼病
該病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疑與種質退化、不良環境條件、營養缺乏有關。
病症:青蝦蛻殼後,新殼疲軟不硬化,一段時間以後青蝦死亡,有些蛻殼未遂即死亡,常伴有斷肢爛須現象,遇冷空氣可造成大量死亡。
預防:10月~11月,飼料中長期添加FRC-活力源、免疫王、VCE等營養類中西葯制劑,增強青蝦體質;池塘中潑灑硬殼寶,滿足青蝦蛻殼所需的礦物質。
治療:全池潑灑硬殼寶1~2次,然後用雙季銨碘0.3~0.4ppm,消毒2~3次,一般可治癒
㈩ 南美白對蝦紅腿病怎麼治療
南美白對蝦紅腿病又稱:副溶血弧菌,鰻弧菌或,溶藻膠弧菌。
一: 主要症狀是,附肢變紅色,頭鰓胸變淡黃色,身體變暗黑色。血淋巴變少,紅細胞增加。血淋巴,心臟,鰓,肝,胰臟,均可看到雪菌。
二:診斷方法
可進行血淋巴凝固觀察,環境不好或受到驚嚇時附肢暫時也會偶爾變紅,但鰓區不會變色。當把環境做好時附肢又會恢復原色,檢旦清鬧查時要在顯微鏡下查看,血淋巴中是否含有血菌。
三:治療
高溫期要提高水位,加大增氧
投喂誘餌時,可同時向池中投放氯化消毒劑,始池中氯含量提升。
在對蝦出售前兩周應停止投放任何葯物。①放養前必須對池塘徹底清淤,嚴格消毒。每隔15天潑灑二溴海因0.2~0.3克/立方米,3天後投放光合細菌、枯草桿菌等活菌制劑,保持水質清潔。
②適量放養,科學投餌,注模罩意觀察,精心管理。
③高溫季節提高水位,暴雨前後投放水質保護劑和消毒劑,以穩定水質,減少對蝦應激反應。
④定期投喂葯餌,如在餌料中添加0.3%EM菌(有益微生物菌)和0.3%EZO生物制劑,或0.3%蝦康素和0.2%蛻殼素,兩種葯餌交替投正脊喂。
4.治療方法
①立即投放水質凈化劑和增氧劑,2小時後全池潑灑二溴海因0.3克/立方米。
③3天後投放光合細菌5克/立方米。
④同時投喂葯餌,連續5~7天,每千克餌料中足量添加蝦康素8克、生物酶制劑3克、維生素C3克。若病情嚴重,再治療一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