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養牛正確的飼養方法_牛的飼養方式
目前牛的 飼養 方式主要有四種:放牧飼養、舍飼飼養、半放牧半舍飼以及系牧飼養方式,養殖戶所選擇採用的飼養方式,要根據飼養牛品種及當地的條件而定,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養牛正確的飼養 方法 ,一起來看看。
養牛正確的飼養方法
牛的選擇
青年母牛作為受體牛准胎率高於經產母牛。青年母牛作為受體牛的具體標准為:應在15月齡以上,體高在125厘米以上,無傳染病,中等膘情,體況良好,體重300公斤以上。
經產母牛作為受體牛應有兩個以上正常的發情周期,應在產後 70天以上,無繁殖系統疾病,無傳染病(特別是布氏桿菌病),身體健康,膘情在七成以上(如按五級膘情分級,應在三至四級為宜);同時要求產犢性能和泌乳性能良好,無流產、難產史。屢配不孕或胚胎移植兩次未孕者不能作為受體牛。
對於預選的受體牛應進行直腸檢查,如果查出異性雙胎的母牛,先天性無子宮角或子宮頸閉鎖、陰道發育不全等的母牛,均不能作為受體牛。
對於新購進的受體牛或配種時間小於兩個月的牛,無法確定是否懷孕,不應作為受體牛對其用葯處理,應飼養兩個月進行妊檢後再決定是否使用,以免因使用葯物導致流產,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且影響下一次的利用。
牛的飼養管理
1.引進受體牛後的飼養管理
(1)做好牛的驅蟲工作。檢查牛有無寄生蟲病,同時對牛進行驅蟲。可選擇伊維菌素、伊維速克等可同時驅除體內外寄生蟲的葯物,按 說明書 上的葯量和用法用葯,間隔7~10天進行第二次驅蟲。
(2)做好免疫防疫。隔離觀察15~20天後,按牛隻的體重或年齡接種口蹄疫疫苗,肌肉注射,間隔4~6個月再接種一次。免疫接種疫苗時注意:嚴格按疫苗的使用說明書規定的方法和劑量進行,嚴禁使用過期、失效的葯物和超劑量用葯;免疫注射過程中要做到一畜一針頭,防止交叉感染。
(3)創造良好的飼喂環境。由於長途運輸、氣候和環境等發生變化, 牛隻會有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引入後14天內是應激反應高峰期,若管理不當,牛隻很容易出現不同方面的疾病,會延長牛隻對新環境的適應期和空懷時間,浪費飼料,增加飼養成本。為此, 要掌握牛的飼養管理規律,盡量減少應激反應,使其盡快適應新的環境,要讓新引進的牛隻有一個安靜、清潔的環境,保證充足的飲水,但第一次飲水切忌暴飲,飲水量控制在15公斤以內,間隔 3~4小時後改為自由飲水。6小時後開始在運動場補飼乾草,第二天再上槽補飼青儲飼料。
(4)抓好牛的膘情。在牛引進最初的15天內,飼料盡量與以前的相似,之後要按照牛本身營養需求制訂飼喂方案,使牛盡快恢復膘情。同時,飼養人員要盡快摸清每一頭牛的習性,提高人畜親和力,搞好飼養管理。經過大約3個月的適應期,受體牛就可進行胚胎移植了。
2.移植前受體牛的飼養管理
受體牛應單獨組群飼養,保持環境相對穩定,避免出現應激反應,設立具有足夠空間的運動場,保證牛隻必要的運動。合理配製日糧,保證受體牛的正常營養需要量。運動場要設飲水槽,保證足夠的新鮮清潔飲水。嚴禁飼喂發霉變質、冰凍的飼料。受體牛在移植前6~8周開始補飼,保持日增重 0.3~0.4公斤。此外,最好移植前15天開始每天補飼1公斤胡蘿卜或注射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針劑,並補充硒、鋅等微量元素。
3.移植前受體牛的准備
(1)做好受體牛的集中選擇,受體牛按照胚胎移植數量的150%提供,提前60天以上進行檢疫和防疫。
(2)受體牛應在15月齡以上,中等膘情,體況良好,體重300公斤以上。受體牛為經產牛應在產後70天以上,生殖系統良好,無繁殖和其他疾病。
(3)按照要求進行飼養、驅蟲、免疫、抓膘、試情等工作,保證受體牛正常飼養,使受體牛處於良好的營養狀態。選中的受體牛須具備耳號、品種和顏色記錄。建議每頭受體牛打兩個相同的耳標,以避免耳標丟失造成胚胎移植犢牛出生後無法查清胚胎系譜檔案,給育種工作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4)在受體牛胚胎移植前後必須嚴格管理,避免受體牛生病、丟失、死亡等情況出現。
(5)做好日常受體牛的健康保健和發情觀察、監測,並按照要求做好記錄。
(6)在胚胎移植15日前,按照要求完善胚胎移植場地,包括照明、保溫、消毒、操作台、保定架、工作室等相關設施和常規葯品,保證胚胎生產和移植順利進行。
(7)在胚胎移植工作60天前對受體牛做好各項防疫工作,從胚胎移植前60天開始算起,不得對受體牛進行任何(包括疫苗注射等)防疫 措施 。
牛的飼養方式
一、放牧飼養
牧飼養是一種利用飼草資源、節約精料、節省人力、成本低廉的飼養方式。我國廣大牧區、半農半牧區及擁有草山、草坡、灘塗條件的農區,都可採取這種形式飼養奶牛。
優點
1、牛可以吃到百樣草,有利於滿足其對各種營養物質的需要。
2、空氣新鮮,光照充足,有利於牛群保健;豐富的日光浴,有利於皮膚維生素D的形成,維生素D可促進鈣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從而有利於骨骼的鈣化和牛體的生長發育。
3、運動充足,有利於增強牛隻體質。
4、既利用了營養豐富、廉價的天然飼草,又節省了勞力,從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
缺點:放牧飼養受季節影響較大,在冬季枯草期常會發生草不夠牛吃的畜草矛盾。因此,該法需要與草場改良、貯草越冬和補飼精料措施相結合,採取放牧加補飼的飼養方式,才能使牛安全越冬和收到更好的經濟效益。
二、舍飼飼養
舍飼飼養就是完全在圈舍內進行飼養。這是城鎮近郊、土地面積有限的農區和封山綠化的地區多採用的一種飼養方式。
優點
1、繁育效果好
由於舍飼飼養圈舍條件較優越,全年飼草飼料供應較均衡,加之繁育管理的科技含量較多,集約化或半集約化程度較高,因而使所培育的奶牛生長發育好,產奶性能高,特、一級牛比例大,群體水平佳,繁殖率、出欄率、周轉率都較高,飼料報酬顯著。
2、便於管理
舍飼養牛便於採用科學繁育和管理的先進技術,利於開展較深層次的養牛科研、生產、示範和推廣工作。
3、避免了「靠天養牛」的弊端
避免了「靠天養牛」難以扭轉的惡性規律放牧養牛時,冬春季節氣候嚴寒、多變以及漫長枯草期營養不足,加之放牧又消耗體能,易使牛發生「既吃不飽又飽瘦了」的現象;夏季酷熱,同樣會掉膘,以致千百年來形成牛隻「夏壯、秋肥、冬瘦、春乏」的難以扭轉的惡性生產規律。舍飼養牛則可使牛隻在短期內持續增長,減少慶病與死亡,加快周轉,且全年任何時間都可提供產品。
4、有利於生態農業建設
舍飼有利於保護植被,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林、牧各業協調發展。陝北人民已經深刻的體會到:「要擴大綠色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存環境、發展農業生產、繁榮農村經濟,致富農民群眾,就必須建設生態農業;要建設生態農業,就必須封山禁牧;要封山禁牧,就必須舍飼養牛」。「退耕種草,舍飼養牛」,既是黃土「被子」的生態農業建設的需要,又是老百姓要「票子」的農民群眾增收的需要。這既是陝北地區,又是我國西北部類似地區建設生態農業、再造秀美山川、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道路之一。
5、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舍飼養牛為千家萬戶少養精養、積肥增產、利用輔助勞力開展副業養牛、增加收益提供了機遇。同時,舍飼養牛的管理定額在有條件大發展的地區,隨著機械化、自動化和管理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而增高,每個勞動者的生產效益也將成倍甚至十多倍、幾十倍的優於放牧養牛而顯示出來。
缺點:運動少,體質弱、食慾差、採食量少,常因舍內通風不良、潮濕引起疾病。
三、半放牧半舍伺飼養
優點
1、最佳飼養方式
這是奶牛的最佳飼養方式,常見於農區和半農半牧區,特別適宜於犢羊、青年牛的培育和種公羊的飼養。簡易羊舍建在鄰近牧區和交通方便的地方,放牧回來後補飼精料,夜間添加乾草。
2、促進牛的健康生長
半放牧半舍伺飼養方式,牛隻營養全面,運動充足,光照豐富,節省草料,體質健壯,能獲得高產穩產。
3、適用范圍較廣
在有些地區,根據四季牧草生長的特點,在青草期實行放牧飼養,在枯草期實行舍飼飼養,採用半放牧半舍飼也是可行的。
缺點:不太適用於大批量牛群。
四、系牧詞養
系牧又稱拴牧或牽牧,就是用長繩把牛拴在有草的地方,讓牛自由採食,多見於農區沒有專用放牧草場的地區。這些地區地少人多,土地多用於生產糧食。奶牛在農區的飼養量很大,以農戶飼養為主,常用繩索控制牛隻於河渠兩岸、路邊、田邊、村邊或房前屋後。系牧飼養方式特別適合於農區飼養奶牛。
優點:採食各種雜草,不佔用專門勞動力,飼養成本低。
缺點:如果細節方面不注意,容易引起事故,例如,在龍頭和繩子之間一定要有轉環,以防扭斷繩子。
2. 如何發展鄉村旅遊業促進農牧民增收
鄉村旅遊,是和喊指在鄉村地區,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遊吸引物的旅遊活動。鄉村旅遊的概念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發生在鄉村地區,二是以鄉村性作為旅遊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是一種發展迅速的新興的旅遊方式喚如野。中國各橡升地的鄉村旅遊開發以農業觀光和休閑農業為主,目前正向以觀光、考察、學習、參與、康體、休閑、度假、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其中國內遊客參與率和回遊率比較高的鄉村旅遊項目是以「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為內容的民俗風情旅遊;以收獲各種農產品為主要內容的務農採摘旅遊和以民間傳統節慶活動為內容的鄉村節慶旅遊等幾個方面。
3. 內蒙古 如何發展現代畜牧業
現代農牧業,是農牧業現代化的一種表現形式。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如何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強調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即
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商品率為途徑,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
礎上,在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下,建成農工貿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這就是現階段的現代農牧業。近年
來,我區按照中央「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
新型農民發展農業」的要求,在一系列惠農惠牧政策的支持下,加大現代農牧業建設力度,農牧業現代化進程加快,為自治區經濟發展和國家農畜產品有效供給做出
了巨大貢獻。2010年,全區糧食總產達到431.64億斤,牧業年度全區牲畜總頭數達到1.08億頭(只)。我區農牧業已具備年產400億斤糧食、230萬噸肉類、900萬噸牛奶、45萬噸禽蛋、10萬噸絨毛、10萬噸水產品的綜合生產能力。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顯著提高。2010年,全區規模以上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實現增加值佔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3.7%,多元化的產業格局正在形成。農牧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水平進一步提升,農牧業科技貢獻率達到48%。農牧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8.3%。農牧民收入從「十一五」初的3000元,達到2010年的5530元。
但是,目前我區的農牧業發展面臨的瓶頸問題和制約因素也越來越多:農畜產品供求平衡趨緊、農牧業生產高成本、一產業勞動力不穩定、
工農城鄉聯系更緊密的國情,農牧業基礎比較薄弱、生態環境依然脆弱、 農牧業生產力發展水平低、農牧民收入水平低 「兩弱」 「
兩低」的區情,對我區農牧業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必須按照中央十二五規劃中「三化同步」的要求,加快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積極發展現代農牧業。
一、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畜牧業是我區的主要產業,牧民收入的70—80%來自於畜牧業。但是目前我區畜牧業發展存在著許多問題:一是草原畜牧業基礎設施薄弱。棚圈、飼草料基地和水利等基礎設施不適應畜牧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和防災減災的需要。二是畜牧業生產方式比較落後。畜禽養殖仍以千家萬戶的小規模、分散飼養為主,吸納先進技術、抵禦風險能力很差。三是缺乏強大的科技支撐及健全的畜牧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良種繁育場基礎設施陳舊、老化,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優良畜種供種能力不能滿足生產需要,主要牲畜品種個體產出水平低。基層畜牧業技術推廣體系基本處於「有錢養兵、神侍手無錢打仗」的被動局面,四是畜禽產品質量安全和衛生隱患嚴重。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不完善,監管手段薄弱,市場主體的准入機制尚未建立,缺乏畜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在這種情況下,我區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的具體措施和工作任務就是:
首先,「在牧區、半農半牧區堅持以草定畜,因地制宜發展草原畜牧業,在農區大力發展設施畜牧業,推進標准化規模養殖。支持百萬頭奶
牛、百萬頭肉牛和千萬只肉羊高產工程建設,加強飼草料基地、儲草棚、青貯窖等設施建設。」即在牧區、半農半牧區以草定畜,農區擴大即養殖規模。「以草定
畜」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區開始實施的一項草原管理措施。是以核定草原的產草量為基礎,以草確定養畜數量,達到科學合理的載畜量,實現草與畜之間的動態平衡。實施草畜平衡制度,可以有效緩解草原退化程度,達到畜牧業生產與生態保護的雙贏。在農區要發揮土地資源、飼草資源、環境和區域優勢,大力引進帶動能力強的畜禽養殖和加工龍頭企業,加快舍飼圈養和標准化規模養殖步伐。「雙百千萬工程」高產創建工程是自治區2009年提出並開展試點的一項推進牲畜良種化進程的工作。該工程的主要內容就是對百萬奶牛、百萬肉牛提供良種凍精進行人工授精,為千萬只肉羊基礎母羊提供良種公羊和良種凍精開展人工授精。通過此項工程旨在進一步提高我區優勢畜種的個體談唯產出水平,改善品質,提高效益。該項工程已正式列入《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和農村牧區經濟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其次,要「建立健全動物疫病防控、畜禽良種繁育和畜牧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加大重大動物疫病和布病等人游嫌
畜共患病防控工作資金投入。擴大牧區畜牧良種補貼范圍,在對肉牛和綿羊進行補貼基礎上,將山羊納入補貼范圍。」一要建立健全動物疫病防控、畜禽良種繁育和
畜牧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這個體系是發展現代畜牧業的重要支撐。從自治區成立之初,就一直在自上而下努力構建這三個體系。但隨著近年來改革力度加大,這些
體系的公益性投入大幅度減少,工作人員、設備、手段遠遠不能適應畜牧業快速發展的要求。特別是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全區16351名防疫員年平均工作量4萬頭只(羽)次以上,年平均工作時間210天以上,但年平均收入只有4000元,工作量太大、經費嚴重不足,防疫員隊伍及不穩定,防疫密度和質量難以保證,公共衛生安全隱患非常大。要加大對畜牧業良繁體系和推廣體系建設的投入,突出其公益性。建立健全嘎查村級動物防疫室,配套疫苗冷鏈、交通等基本工作條件,增加防疫員補貼。二要加大防控投入。由於國家現行的病畜撲殺補貼標准太低(1800元/頭),補貼范圍小(僅限奶牛),地方財政承擔撲殺補貼壓力太大。此外,對布病流調、溯源、診斷、消毒、病畜無害化處理等相關經費缺乏補貼,地方財力不能全部解決,嚴重影響工作開展。加大重大動物疫病和布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資金投入,是一項非常及時的政策,必將推動我區動物疫病防控工作。三要擴大良種補貼。為了擴大畜牧業良種率,提高牲畜的質量和效益,加快畜牧業集約化、規模化步伐,國家和自治區先後實施了畜牧良種補貼政策。國家畜牧良種補貼是從2005年開始實施的,對國家指定項目旗縣(市、區)使用良種精液開展人工授精的母豬、奶牛、肉牛養殖場(小區、戶)以及存欄綿羊能繁母羊30隻以上養殖戶實施補貼。我區從2006年每年安排2720萬元對項目區內肉牛、肉羊予以補貼。2010年自治區開始對牧區種公羊、肉牛凍精和肉牛母牛進行補貼。但牧區特別是邊遠牧區的主要畜種山羊不在補貼范圍內。國家這次特意把山羊列入了牧區畜牧良種的補貼范圍,體現了國家對我區牧區農牧民的極大關懷。
第三,「對牛羊肉、羊絨、羊毛等大宗畜產品實施價格保護政策。」牛羊肉、羊絨、羊毛等畜產品是我區農牧民、特別是牧民的主要經濟來
源,直接關系著他們的生產和生活。近年來這些畜產品的價格一直處於波動狀態,直接影響了我區畜牧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也影響著畜產品的穩定供應,應該引起我
們的足夠重視。目前價格保護政策主要有最低保護價收購、價格補貼、國家收儲等。
第四,「完善牧業機械補貼政策。」提高畜牧業機械化水平,是實現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的重要途徑。從2010年,我區實施對牧區牧民購機累加補貼。即自治區33個牧業旗和21個半農半牧旗縣的牧業蘇木鎮以及3個還草工程旗縣的項目區蘇木鎮的牧民,購買牧業機具,在國家財政補貼30%的基礎上,自治區財政再補貼20%。同時自治區還對牧區牧民購買18-20馬力直齒傳動輪式拖拉機、18-24馬力皮帶傳動拖拉機、裝載機、太陽能飼養暖棚、儲草棚、風光互補設備等急需機具、設備給予銷售價30%的
補貼。下一步牧機補貼政策要圍繞牧區機械化發展重點,按照草業生產、養殖環節、生產生活裝備三大領域,指導牧區機械化科學發展。結合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
機制落實,禁牧區重點補貼舍飼圈養模式和集中飼養模式,單一禁牧模式和轉產模式不予補貼;草畜平衡區重點補貼集中飼養模式,轉產模式不予補貼。突出扶持大
型家庭牧場,發展機械化現代裝備;引導小型牧場與牧戶聯合,發展聯戶、專業合作社經營模式;促進畜牧業規模經營與機械化規模作業相結合,推動畜牧業現代
化。
二、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農業現代化就是通過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實現農業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其基礎是科技進步和體系完備,其目的是提高農業生產能力。目前我區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瓶頸問題日益突出,實現農業現代化壓力很大。一是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保持現有耕地數量和質量的壓力不斷加大;水土流失嚴重,耕地有效灌溉面積低。二是農業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物質裝備水平低,社會化服務不配套,基層農牧業推廣機構不健全,專業技術人員少。三是農牧業勞動者以「5060」人員為主,素質不適應現代農牧業建設需要。
針對以上問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建設現代農業的任務和方向。
首先,「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和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加強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種植業結構。」糧食生產能力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標志和目的,土地數量和產出能力是基礎。為此,保護耕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現代農業
建設的重點。目前我區實行的耕地保護制度是: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建立保護補償機制,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從嚴控制城鄉建設用
地總規模。同時,推進土地整理復墾開發、改造中地產田和對土地進行綜合開發,也是保障和平衡生產用地和建設用地的重要方法。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一般包括:農田水利建設,農產品流通重點設施建設,商品糧棉生產基地建設,農業教育、科研、技術推廣和氣象基礎設施等。當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要以農田水利建設為重點。《意見》明確提出「開展農牧業高效節水示範,加大對農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的支持力度。」
其次,加強科技保障措施。「完善技術推廣體系,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加強測土配方施肥和病蟲害專業統防統治,發展現代種業,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倡保護性耕作,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推廣體系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紐帶和橋梁。要創新推廣體制機制,整合技術資源,改善鄉鎮區域站的條件和裝備,提高其服務水平。現代種業就是用現代技術進行育種和生產,形成科研分工合理、產學研相結合、資源集中、運行高效的育種新機制。發展現代種業,就是要培育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前景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優良品種,建設一批優勢種子生產基地,打造一批 「育繁推一體化」現代農作物種業集團,健全種子管理體系,顯著提高優良品種自主研發能力和覆蓋率,。測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測試和肥料田間試驗為基礎,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在合理施用有機肥料的基礎上,提出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數量、施肥時期和施用方法。我區從2005年開始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截至2009年已覆蓋全區所有旗(縣、市、區)和農牧場。病蟲害專業統防統治是指具備相應植物保護專業技術和設備的服務組織,開展社會化、規模化、集約化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服務的行為 。通過這兩種技術手段,可以顯著提高施肥效果、病蟲害防控效果、降低農葯使用風險,是促進糧食穩定增產、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的有效途徑。保護性耕作是以機械化作業為主要手段,對農田實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稈覆蓋地表,減少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項先進農業耕作技術。這種耕作方式可以改善土壤的可耕作性,增加土壤有機質,鎖住土壤水分,提高水分利用率,減少土壤侵蝕,提高水的質量。「旱作節水農業」是綜合運用農藝、生物和工程等技術措施,以優化水資源配置為核心,合理安排農業布局和種植業結構,應用節水保墒技術,採取防旱抗旱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保障農業高產、優質、高效和可持續發展。
第三,「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准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設施農業和都市觀光農業。支持赤峰、通遼、烏蘭察布等地區建設綠色、有機蔬菜基地。」
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給、資源開發、生態保護、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市場服務等產業於一體的綜合系統,是多層次、復合型的產業體系。
構成:一是農產品產業體系。二是多功能產業體系。包括生態保護、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生物能源等密切相關的循環農業、特色產業、生物能源產業、鄉村旅遊業
和農村二、三產業等。三是現代農業支撐產業體系。包括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農產品加工、市場流通、信息咨詢等為農服務的相關產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可以
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農產品產業體系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推進專業化、標准化、
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其中,設施農業是採用具有特定結構和性能的設施、工程技術和管理技術,改善或創造局部環境,為種植業、養殖業及其產品的儲藏保鮮等提
供相對可控制的最適宜的溫度、濕度、光照度等環境條件,以期充分利用土壤、氣候和生物潛能,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對自然環境的依賴而進行有效生產的農業,是傳
統農業逐步擺脫自然的束縛,走向現代化工廠化農業生產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我區設施農業發展迅速,2010年設施蔬菜面積129.8萬畝,設施馬鈴薯179萬畝。都市觀光農業是一種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的新型生態旅遊業,它是利用農牧業景觀資源和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閑和旅遊的一種新型農牧業生產與經營形態。觀光農牧業在我區剛剛起步,到目前有規模不等的企業1495家。赤峰、通遼、烏蘭察布等地區具備建設綠色、有機蔬菜基地的條件,氣候條件適宜,光
照充足,日照時間長,空氣相對濕度低,病蟲危害少,生產區水源、土壤、空氣符合國家綠色標准,具有獨特的生產無公害、綠色蔬菜的條件。適宜發展設施蔬菜的
坡地和荒地也較多,後續發展的空間較大。這幾個地區與北京、天津、沈陽、長春、哈爾濱等大城市距離較近,勞動力資源豐富,運輸成本較低,具有明顯的區位優
勢。蔬菜集中上市時間與沿海及南方廣大地區果類菜生產季節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另外,這幾個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農牧民增收渠道窄,也需要發展綠色、有機蔬菜等高效農業增加農牧民收入。需要支持的重點是溫室、大棚建設,綠色、有機蔬菜生產的技術指導和設施蔬菜種植農業保險等環節。
第四,通過鼓勵措施發展現代農業。一是「把馬鈴薯列入國家良種繁育補貼范圍,逐步擴大馬鈴薯原種生產補貼規模,對種植馬鈴薯脫毒種薯給予良種補貼。」二是「對糧油生產大縣(旗)加大獎勵性扶持力度。」良種補貼就是國家、自治區對廣大農民使用優良品種、配套先進栽培技術措施,實現技術累加效應,實行財政補貼的一項惠農政策。國家良種推廣補貼項目從2002年開始實施,已經由推廣項目變成了國家的惠農政策。2009年實現了大豆、玉米、小麥、水稻、棉花全覆蓋。同時,對馬鈴薯原種擴繁進行補貼,原種生產補貼的規模為20萬畝,補貼資金2500萬元。但馬鈴薯良種繁育、脫毒種薯種植不在補貼范圍,原種生產補貼的規模也很小。這次國家擴大了我區馬鈴薯良種的補貼范圍和規模,必將提高馬鈴薯生產水平,促進馬鈴薯產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為把我區打造成全國的馬鈴薯種薯生產基地、商品薯生產基地、專用加工薯生產基地起到積極的作用。對糧油生產大縣(旗)是國家已經實施的一項獎勵性扶持政策,我們要積極進行爭取。
三、深化農牧林業改革。改革開放以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
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解放了農村牧區生產力,極大地調動了農牧民生產積極性,為我區其他領域的改革奠定了理論和物質基礎。但隨著農牧業現代化的日
益推進,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體制出現了許多不適應,也難與大市場有效對接,制約著現代農牧業發展和農牧民收入提高。而實現規模經營,是農牧業實現現代化的
基本條件。
首先,仍然要「穩定農村土地和草原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家庭承包經營制度
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制度基礎。鞏固家庭承包經營基礎地位,核心是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保持現有土地承包
關系穩定並長久不變。要做好土地延包後續完善工作,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切實加強農村土地承包檔案管理。
其次,要「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規范引導農村土地、草牧場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穩妥推進農牧業規模化經營。」「鼓勵農牧區集體和個人以土地、草場使用權入股等方式參與當地資源開發建設,增加農牧民財產性收入。」在
穩定土地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允許土地經營承包權合理流轉,通過土地流轉實現土地向具有資金、技術、管理等優勢的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組織、農業企業等經
營主體集聚,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可以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促進了農牧業增產和農牧民增收。在流轉中要充分尊重農牧民的主體
地位。土地草牧場流轉必須堅持市場機制為主、政府政策引導為輔的原則。要充分認識到,農牧區集體和農牧民對自己的土地、草牧場有經營權和收益權,採取多種
形式增加土地、草牧場等財產的收益,是農牧民的經營自主權。建立資源開發企業與農牧民利益共享機制,是整頓礦山開發秩序、維護群眾利益的迫切需要,更是實
施富民與強區並重、富民優先戰略的內在要求。農牧民以土地、草場使用權入股,增加財產性收入,是建立企業與農牧民利益共享機制的有效舉措。增加財產性收
入,也是調整收入來源構成的有力措施,有利於調整農牧民收入來源構成。目前規范引導土地流轉,需要全面落實土地流轉合同制和備案制,以基層經管部門為依
托,搭建土地流轉服務平台,健全土地流轉市場體系。
第三,農墾系統改革是農牧業經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農墾系統具有管理上的區域性特徵。國家和自治區經濟較大發展後,推出了一系列惠及「三農」的政策,農牧場在許多方面享受不到。如目前國家在實施「以工補農」政策,農墾還在「以農補企」、「以農補社會」。雖然農墾的經營體制有較大的先進性,但在沉重的社會負擔面前,也顯的無能為力。 因此,《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深化農墾體制機制改革,建立有利於現代農業發展的經營管理制度,將國有農牧場納入強農惠農政策范圍,逐步實現墾區與地方的資源共享,支持墾區企業集團和國有農牧場發展。」下
一步工作一是理順國家和自治區的政策通道,充分享受惠及「三農」的政策。特別是未由鄉鎮管理的農牧場,要實行計劃單列,解決因體制問題造成的政策障礙。二
是社會負擔由政府承擔,給農牧場徹底減負。在農牧場區域設立農墾管理區,與國家各職能部門對接,完善國家在農墾的管理體制。
四、大力發展農畜產品加工產業。發展資源深加工產業是自治區經濟建設的首要任務。大力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有
利於加快農牧業結構調整和科技進步,提高農牧民的組織化程度,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是構建多元化農牧業產業體系、加快建設現代農牧業的突破口和有效
途徑。要「依託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做大做強乳品和羊絨生產加工業,加快培育肉類、糧油、果蔬生產加工龍頭企業,打造一批綠色知名品牌。」「鼓勵龍頭企業
在農牧區建設原料生產加工基地。」要「加強原產地產品及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做大」就是擴大經營,「做強」就是提高競爭力、掌握話語權。對產業發展已經成型乳業、羊絨加工,要依託這兩個產業的加工優勢和品
牌效應,繼續大力開拓市場、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加工能力和產品檔次,擴大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培育」就是通過引導、扶持,對肉業、糧油和果蔬具有生產優勢
的產業,擴張加工規模領軍企業和知名品牌,加快形成競爭能力。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現代農牧業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強化龍頭企業生產基地建設,對企業按照農
業牧標准建設標准化生產基地,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的,給予扶持。綠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商標的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它涵蓋農產品及其加工的各類食品。打造綠色農畜產品品牌是我區的優勢,也是我們提高競爭力的有效途徑。原產地產品是指一個國家、地區或特定地方的地理名稱,用於標示產於該地的產品,這些產品的特定的質量或特徵完全或主要是由地理環境所致,包括自然的和人為的因素。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是指標示農產品來源於特定地域,產品品質和相關特徵主要取決於自然生態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並以地域名稱冠名的特有農產品標志。原產地產品和地理標志既是農產品產地標志也是農產品品質和質量標志。它即包涵了地域,也標識了產品獨特的品質。通過對原產地和地理標志產品的登記保護,從源頭解決品質趨同、生產遍地開花、品牌雜亂的困局,以適應農畜產品國內外市場競爭和消費多樣化的需求。
4. 農牧民增收八大來源是什麼
發展特色種養業,以高效農業促進盯余睜農民增收。加快農民轉移就業,以勞動力轉移促進增收。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以加工增值促進增收。凱歲推進鄉村旅遊等服務業,以創業就業促進增收。搞活農產品大流通,以市場帶動促進增收。大力培植專業毀跡市場,引導貧困農戶進入市場,促進農產品流通提高農民就業創業技能,以素質提升促進增收。
5. 飼料與營養如何指導畜牧業發展
畜禽營養與飼料課件
本課程的任務是在研究飼料中營養物質在動物體內轉化規律的基礎上,掌握飼料中營養物質的轉化與動物營養需要的關系,為動物生產者提供理論根據和實際指南。以下內容是小編為您精心整理的畜禽營養與飼料課件,歡迎參考!
畜禽營養與飼料課件
一、畜禽營養學的性質和地位
《畜禽營養與飼料》是畜牧等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是教導學生從一般基礎知識進入專業實踐技能培養的橋梁,一方面以生物化學 、生理學等學科為基礎發展而來,一方面有助於學生掌握各種專業知識和技能。《畜禽營養與飼料》將動物與飼料作為統一研究對象,將營養需要與營養源作為統一的研究中心,將動物生產性能與飼料生產效益仿族作為統一的研究目的,並且通過對動物生長 、繁殖和生產全過程的營養需要和營養源利用的測定,確定了動物的營養需要量和飼料的營養價值,將動物研究成果應用於畜禽飼養實踐,從而推動了畜牧業生產的發展。
二、課程的任務
本課程的任務是在研究飼料中營養物質在動物體內轉化規律的基礎上,掌握飼料中營養物質的轉化與動物營養需要的關系,為動物生產者提供理論根據和實際指南,以提高動物對營養物質的利用率,達到以最少的飼料、最短的時間為人類提供量多質優且安全的動物產品。 本課程培養學生識別常見飼料、測定飼料營養成分的能力;能根據具體飼料條件靈活設計日糧配方。
三、畜禽營養學在現代畜禽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畜禽生產是人類獲取優質營養食品和某些生活用品的重要社會生產活動,現代畜禽生產,實際上是把畜禽作為生物轉換器,將飼料,特別是營養質量比較差的飼料轉化成優質的畜禽產品(肉、奶、蛋、皮、毛等),轉化利用程度是畜禽生產效率的具體體現,從本質上說,畜禽轉化的是其所需要的並含於飼料中的可利用營養物質,轉化效率固然是畜禽自身遺傳特 性的體現,但營養仍是挖掘畜禽最佳生產效率或最大生產潛力的主要決定因素,即畜禽品種確定以後,飼養、營養是決定生產效率高低,生產潛力發揮程度的關鍵因素。
提高畜禽生產效率,除了合理選用品種外,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營養物質利用效率的提高,後者則取決於畜禽營養研究的發展。二十世紀,特別是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畜禽營養、動態營養、營養需要研究的深入發展和畜禽營養學邊緣學科領域不斷擴展,畜禽生產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畜禽生產水平顯著提高:
全世界豬的生長速度和飼料利用效率比50年以前提高了1倍以上,出欄時間縮短到6個月以下,以前肉豬增重1kg消耗5kg飼料,而今僅需2.5-3.0kg;
肉雞由原每增重1.0kg需飼料4.0kg降到只需1.8-2.0kg;高產蛋雞群,年平均每隻產蛋量可達250-270枚。
淡水魚已達攝入1.0kg飼料,增重1.0kg的水平;
奶牛年產奶量已從1000kg上升到5000kg,不少牛群平均達9000kg,世界紀錄已刷新到23000kg;肉牛長到500kg體重,由原來的5-6歲,現已縮短到1周歲左右,每增重1kg耗料已從過去的8kg以上,下降到5-6kg;
我國畜禽生產效率從1978年以來有了極大提高,生豬平均出欄率達到125%以上,每頭存欄肉豬平均產肉量達到96kg,耗料增重比已經下降到3.5左右,產蛋雞和肉雞的生產已基本上達到國際水平,整體畜禽生產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顯著縮小。
但是,世界畜禽生產的飼料成本仍占總生產成本的50-80%,畜禽生產效率的進一步提高,仍有待畜禽營養研究的'新突破。
飼料工業是畜禽營養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有力地推動了集約化養殖業的蓬勃發展,促進了畜禽生產效率的提高,以畜禽營養學為備岩弊重要科技支柱的飼料工業已發展成為一項重要產業,為畜禽生產產業化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我國飼料棗漏工業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
飼料是生產畜禽產品的原料,飼料支出占養殖業總投入的70%左右,對養殖業的作用致關重要。我國飼料工業是新興的產業,起步於20 世紀70年代末,經過二十幾年的跨越式發展,我國的飼料工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都穩步提高,有力地支持了我國養殖業的發展。
(一)我國飼料工業的現狀
1. 飼料生產分布:我國配合飼料的原料來源不平衡,飼料原料主要來自北方農村,南方生產的原料很少,飼料工業發展地區間也不平衡,沿海地區發展快於內地,城市快於農村。飼料工業的發展與經濟發展水平和飼養業生產狀況密切相關,華東、華南、華北各省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飼養業較發達的地區飼料工業發展較快,而西北、西南地飼料加工業發展緩慢。
2. 飼料加工規模:以中小型為主,大型飼料廠佔1/3左右。
3. 飼料產品結構:全價配合飼料的比重不斷增加,混和料的比重越來越少,預混料佔有重要市場份額,而濃縮料比重偏低。產品主要用作豬料、禽料、魚料,家禽養殖業中全價料普及率高,而農村養豬業中混和料比重大,豬用濃縮蛋白質飼料較多,其他動物配合飼料產品很少。
6. 養羊最佳的方法
1、管即科學的飼養管理方賣輪悔法。經濟效益較好的養羊戶,多數採用了舍飼養羊,合理配合飼草、飼料進行舍飼,這種方法可以節省牧工,加大技術力度。採用放牧補飼相結合的方法,除抓好青草期放牧外,還有以下注意事項:一是大量種植苜蓿等優質牧草;二是大量貯備和青貯秸稈等;三是強化羔羊和田羊的補飼。採用靈活的放牧方式,一是分群放牧,將羊群按年齡、性別、大小分成小群,每群數量50隻-100隻不等,育肥羊、育成羊青草期組群放牧,中正繁殖母羊和種公羊在當地放牧;二是根據羊的採食特點,採取分片輪回放牧的方法即每日出牧後先讓羊在往日放牧的地方吃草,待羊吃到半飽時,再到新鮮草場放牧,等看到羊不大啃吃時再放開手,採用「滿天星」方式讓羊吃飽為止。這種「先生後熟,先緊後松,一日三飽」配合兩季慢(春秋兩季放牧要慢)和三堅持(堅持跟群放牧、早出晚歸、二次飲水)與三穩(放牧、飲水、出入要穩)以及四防(防跑青、防扎窩子、防害和防病)的方法有利於放牧羊群的增膘和保胎育羔。
2、選即優化羊群結構。通過存優去劣,逐年及時淘汰老羊及生產性能差的羊只,多次選擇,分類分段培育,堅持因時(時間)、因市(市場情況)制宜,循序漸進的原則,使羊群結構不斷優化,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由於各戶飼養品種不同,數量不同,發展不同,因此選擇方法不同,選擇比例也不同。但都要注重初生、斷奶、周歲三個階段和繁殖性能及後代生長速度多個環節的進行。母羊選擇的比例為:淘汰率15%-20%,選留率35%-40%。公羊根據情況引入薩福克、多賽特、波爾山羊、小尾寒羊等優良品種,一般不自行選育。經不斷的選擇,其年齡結構保持在青年羊(0.5歲-1.5歲)佔15%-20%,壯年羊(1.5歲-4歲(佔65%-75%,5歲半佔10%-20%比例。母羊比重達到65%-70%,其中能繁母羊45%-50%。母羊比重越大,出欄率越高,經濟效益越好。
3、配即選配和配種方式。就是通過對公母羊配偶個體的合理選擇,採用科學的配種方式,實現以優配優、全配滿懷的目的。既可充分有效地利用優種公羊,又能人為控制產羔季節、配種頻率。也可採用同期發情等發情控制技術,使母羊適時集中發情,在較短時間內配種,受胎率、受配率較高,使適齡母羊全配滿懷,同時也提高了羔羊質量。
4、育即對羊只的培育措施。在母羊懷孕後期及哺乳前期,給予合理的補飼,同時搞好飲水、補鹽和棚舍衛生。補料根據各地牧草及季節、母羊狀況而異精料組成為玉米51%、麩皮8%、餅類23%、苜蓿草粉10%、骨粉3%、食鹽2%、磷酸氫鈣3%,補量一般每日每隻0.5kg-0.7kg,分早晚兩次補飼,並給以適量的優質飼草。臨產前細心觀察母羊狀況,晚上專人值班,隨產隨接。羔羊出生後,加強培育,保證多胎羔羊的哺乳。羔羊出生後10天-14天開始補給優質飼草和配合飼料,補飼飼料及數量因地因羊而定,大多數羔羊配合料補量為:兩周齡日補50g-70g,1月齡-2月齡100g-150g,2月齡-3月齡200g,3月齡-4月齡250g,4月齡-6月齡300g-500g。精料組成為玉米40%,餅類25%,苜蓿草料25%,麩皮8%,骨粉2%,食鹽適量。
5、防即預防疾病。桐核除進行常規的疫苗注射外,在剪毛後進行葯浴,每年春秋兩季用蟲剋星等進行驅蟲。同時在活動場所圈舍門口灑以草木灰等消毒,對異常或發病羊進行隔離治療,以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
7. 育肥養羊的正確方法 養羊育肥最佳的三種方式
1、放牧育肥
只能在青草期進行,北方省份一般均處於5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期間。一般經過夏抓「水膘」和秋抓「油膘」兩個階段。
放牧育肥常常是草地畜牧業的基本育肥方式,但要求必須有較好的草場。其優點是成本低和效益相對較高,缺點是常常要受氣候和草場長勢等多種不穩定因素變化的影響,並因此使得育肥效果不穩定、不理想。放牧育肥羊一定要保證每隻羊每日採食的青草量,放牧育肥的關鍵是水、草、鹽這幾方面要同時配合好,如經常口淡口喝鋒辯,或放牧不得法,則必定會影響育肥效果。
2、舍飼育肥
是根據肥育前的狀態,按照飼養標準的飼料營養價值配製羊的飼喂日糧,並完全在羊舍內喂、飲的一種育肥方式。採取捨飼育肥雖然飼料投入相對較高,但可按市場需要實行大規模、集約化、工廠化養羊。這能使房舍、設備和勞動力得到充分利用,勞動生產效率也較高。這種育肥方法在育肥期間內可使羊增重較快,出欄育肥羊的活重較放牧育肥和混合育肥羊高10%~20%。在市場需要的情況下,可確保育肥羊在30~60天迅速達到上市標准。
一般舍飼育肥的日糧以混合精料的含量為45%、粗料和其他飼料含量為55%的配比較為合適。如果要求育肥強度再大些,混合精料的含量可增加到60%,但絕對不能悔亂超過60%。一定要注意防止因此而引發腸毒血症,以及因鈣磷比例失調而發生尿結石。
3、混合育肥
大體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育肥全期,羊每天均放牧且補飼一定數量的混合精料,以確保育肥羊的營養需要;另一種是把整個育碧基檔肥期分為2~3期,前期全放牧,中、後期按照從少到多的原則,逐漸增加補飼混合精料的量再配合其他飼料來育肥。催肥用壯樂康,效果好。開始補飼育肥羊的混合精料為每天200~300克,最後1個月增至每天400~500克。前一種方式適用於生長強度較大和增重速度較快的羔羊,後一種方式則適用於生長強度較小及增重速度較慢的羔羊和周歲羊。
混合育肥可使育肥羊在整個育肥期內的增重比單純依靠放牧育肥的提高50%左右,同時,屠宰後羊肉的味道也較好。
8. 訓練邊牧的方法
邊牧訓練建議階段性訓練,首先給邊牧戴上項圈,項圈的松緊程度以能順利地伸進4個手指為宜。然後在頸圈上系一根長度為1.5-2米的鏈條。在每次給邊牧訓練時,建議先喂六成飽,這樣訓練過程中的食物獎勵才能發揮作用。
一、喚名訓練
第一階段可為一周,給狗狗進行喚名訓練。狗狗的名字也要固定,不然狗狗不知道你在叫它。在你叫狗狗名時,一定要等它有所反應後再餵食,沒有反應就不要給進行餵食。經過兩到三天的天的反復訓練,邊牧基本就能知道自己的名字。在以後的叫喚中他也能很快的反應。
第二階段為第二周,可以在在第一階段訓練的基礎上,藉助食物和鏈條牽著邊牧一起行走,先讓明明狗狗熟悉周圍事物及環境,減少牽引帶來的恐懼心理。在牽行時邊牧如果出現掙扎的情況,那就停止。先停下來撫摸安慰,或著給零食安慰。
待狗狗熟悉了上面兩個階段的訓練,就可以進行第三階段的訓練,這個時候茄槐昌可以打開鏈條讓邊牧聽指令進行訓練,熟悉名字並且知道獎勵能夠讓狗狗很快聽懂指令。
溫馨提示:想要了解更顫扒多關於狗狗訓練的文章,可以點擊《德國牧羊犬怎麼訓練》了解。
9. 邊牧犬怎麼訓練
邊牧犬的訓練方法如下:
1、認識自己的名字:給邊牧戴上項圈,然後每次餵食的時候不要喂過飽,最好六分飽。每次餵食的時候要呼喚給邊牧起的名字,直到有回應的時候再餵食。沒有回應的時候不要餵食。餵食後要撫摸邊牧。再次呼喚其名飢廳字。整個過程一般持續3到5天。
2、訓練邊牧認識周爛啟隱邊環境:用牽引繩帶著狗狗熟悉周圍環境,如果邊牧有不適或者掙扎,立即停止,撫摸邊牧,並餵食少量食物。使其慢慢適應環境,每天可重復多次,每次時間不要過長,循序漸進。訓練期間順便訓練邊牧執行簡單命令,例如坐、卧倒等,前期可輔助完成。慢慢熟練簡單口令。一般需要6到14天的訓練過程。
3、前兩個階段訓練成熟後,就可以將邊牧的牽引繩去掉,訓練邊牧更加復雜的動作,整個過程不可冒進。
注意事項
主人在訓練邊牧犬時,應該避免直接和邊牧犬進行肢體接觸,這樣會對邊牧犬造成你在陪它玩耍的錯覺。主人要想旁瞎讓邊牧犬做出動作,應該使用固定、簡潔的口令和手勢來引導邊牧犬,比如邊牧犬需要做出坐下的動作,主人可以一邊手掌向下壓,一邊喊著「坐下」的指令。
邊牧犬在剛開始進行訓練時,服從性難免會比較低,主人需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多和它說話溝通,讓它意識到你並不是在陪它玩耍。如果邊牧犬在訓練時十分調皮,主人可以對它使用嚴肅一些的語氣和臉色,但不要大罵它。
10. 基肥為什麼要以有機肥為主,採用什麼方法使用最好
追肥對於基肥而言,是對基肥的不足而採用補充的施肥方式,因此基肥是土壤施肥的基礎,土壤施肥的目的除了補充植物每年從土壤中帶走的礦質元素外,重要的是通過施肥提高土壤的肥力,為植物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肥力是土壤最根本的特徵,是土壤可供礦質營養、保水保肥的能力,而有機肥正是提高土壤肥力最好的、最全面的肥料品種,它不僅能補充植物所需要的各種礦質元素,而且能增加土壤中腐殖質的含量。腐殖質可使土壤形成大量的團粒結構,一個團粒結構就是一個小的肥水貯藏庫,土壤的團粒結構越多,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越高。腐殖質中的腐殖酸可中和土壤中的鹼,變不溶的礦質營養為可溶的礦質營養,利於根系吸收,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有利於有益微生物的繁殖,提高土壤的供肥能力。由此可見,有機肥是不可替代的優質肥料。各種有機肥的養分含量見表5。
表5 常用有機肥的養分含量我國耕地有機質含量普遍偏低,一般群眾認為的好地,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僅在1%左右,而發達國家土壤有機質含量在3%以上,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是限制果品產量和質量的重要因素。有機肥是人畜糞便和動植物殘體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經發酵而成的富含有機質的優質肥料,含有植物生長所必需的各種營養元素、維生素、生物活性物質及各種有益微生物,是全面生產有機食品最好的天然肥料。生產無公害的優質果品,在施肥上必須以經無害化處理的有機肥為主,盡量減少化肥的施用,不施或少施化肥。目前農村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農戶養牲畜的減少,有機肥源不足是普遍存在的問題,為保證有充足的有機肥源,要大力提倡發展畜牧業,實現農、林、牧互相結合,綜合發展,使資源優化配置,合理利用,形成以牧養農林,以林促農、牧,以農養林、牧的良性循環。為做到物盡其用,幫助農民千方百計增收,應提倡建設生態家園,即通過沼氣池的發酵將人畜糞便轉化為沼氣,用作做飯照明的燃料,節省下的柴草供牲畜飼料,餘下的沼液沼渣是生產無公害果品的上等有機肥料。筆者調查一個四口人之家,養牲畜產出的糞便供一個沼氣池發酵用料,可滿足做飯照明用氣,每年節約燃料費300多元,用沼渣、沼液為果樹施肥可提高果品的產量和品質,減少病蟲害及化肥投入,僅此一項每667米2可增收200~300元,飼養牲畜每年可增收3000元左右,僅此一項每年可增收3600多元。通過沼氣池的轉化,使資源得到更進一步地利用,環境充分地凈化,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生態家園建設」是我國廣大農村的發展方向。
基肥的使用方法一般採取環狀溝施、放射狀溝施,與地面撒施結合運用效果較好。2003年在調查金絲小棗裂果原因時發現,凡是多年施肥連續採用地面撒施的地塊,金絲小棗的根系大部分集中在20厘米左右的土層內,抗旱、耐澇、抗寒的能力減弱,而多年採用深溝施肥的地塊,根系大部分集中在40厘米左右的土層中,抗旱、耐澇、抗寒的能力好於根系分布淺的棗樹,表現為連續多日不降雨的情況下,根系分布淺的棗樹葉片中午萎蔫的時間遠多於根系深的棗樹,且果實裂果的趨勢也高於根系深的棗樹。
環狀溝施:是在樹冠投影的外圍向內挖深40~60厘米,寬40厘米左右環狀溝,將有機肥與陽土拌勻撒入溝內,上面覆蓋挖出的陰土。逐年外擴,直到兩樹連通時改為放射狀溝施。也可採用條狀溝施,即第一年在樹冠投影的外圍向內挖南北向溝,第二年在樹冠投影的外圍向內挖東西向溝,兩年完成一環,其技術要求同環狀溝施,此種方法省工,也可用機械挖溝,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
放射狀溝施:在樹盤內以樹干為中心距樹干30厘米左右處向四周挖四條放射溝,溝由淺入深到樹冠投影處溝深40~60厘米,溝寬40厘米左右,施肥方法同環狀溝施,第二年在第一年施肥溝一側繼續挖溝施肥,直至互相連通後,再採用地面撒施。
地面撒施:將有機肥撒在樹盤表面,然後深翻20厘米左右,將有機肥翻入土層內可連續使用1~2年再採用溝施。上述3種方法交替使用,達到深翻和施肥的共同目的,土壤的活土層不斷得到擴大,土壤的理化性能和肥力均得到提高,使根系各個部分均衡生長,擴大了吸收面積,有利於果樹生長發育。採用溝施方法應注意保護根系,避免傷害1厘米以上的粗根,因粗根分生能力遠不如細根、毛根,過多傷害粗根對根系生長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