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馬謖失守的街亭地勢如何怎樣才能守住
據相關史料記載,街亭,又名街泉亭,大概是現在秦安縣廳東北45公里的隴城鎮一帶。街亭地勢險要,山高谷深,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它進可攻關中,退可守隴右。數千年以來,街亭發生過多次大戰,其中最出名的三國時期的曹魏張郃與蜀漢馬謖之戰。這一戰,馬謖被張郃擊敗,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無功而返。
馬謖丟失街亭,有三個原因如下
其一,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當道路口安營紮寨的軍事部署。
馬謖自幼熟讀兵法,卻沒有實戰經驗,盲目套用兵法。他認為當道不是適合安營紮寨,旁邊南山之上,四面都不相連著,周圍都是茂密的原始深林,易守難攻,是天然的險要之處,因此在山上安營紮寨。
② 丟失了街亭難道就那麼重要嗎
一、諸葛亮對街亭戰略地位的評估
建興五年(227)諸葛亮上表北伐,將素有「秦巴糧倉」的漢中選為北伐的大本營,親率大軍,北出劊門,屯兵漢中。在首出祁山之前的漢中會議上,督漢中鎮遠將軍魏延提出了奇襲長安的意見,諸葛亮認為這是輕操冒進的危險之計。他回答說:「此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夕十全必克而無慮」。諸葛亮「通權達變」,審時度勢,將「一舉滅魏」的戰略改變為「平取隴右,蠶食雍涼,逐步滅魏」的新戰略,堅持兵出祁山,繞道隴右,西連諸戎,奪取長安的持久戰略計劃。具體來說,即出祁山穸占天水,守街亭,越隴山以迂迥長安,趨潼關直搗洛陽。這條坦道雖迂遠,但宜於大軍大舉進攻。這條坦道正是絲綢古道的中大道,街亭位於隴山西口,控扼著中大道的總樞,具有十字路口的作用,是兵家必爭之地,具體位置,就是今天水秦安縣東45公里的隴城鎮。祁山是去漢中的的咽喉之地,歷來是軍事爭奪的要沖。縱觀祁山與街亭,渭水相隔,一在天水之南,一在天水之北,兩地相距180多公里.諸葛亮對位於坦道的戰略要地瞭若指掌,對街亭早就有數。東漢建武八年(32)光武帝劉秀與雄據隴上的隗囂在街亭展開了歷時半年的爭奪戰。此地帶川百里,建有略陽城,劉秀獲悉中郎將來歙襲得略陽城,高興得對左右說:「略陽,囂所依阻,心腹已壞,則制其支體易也」為了奪田略陽城,隗囂率兵數萬夢自春至秋攻城不克,便「削山築堤,激水灌城」,雙方爭奪十分激烈以為了占據略陽城,劉秀親征隴上,竇融率軍相助,對隗囂實行戰略謹宴或包圍。略陽圖解,隗囂敗奔西城。劉秀佔領街亭之後,勞賜封侯,加強了對隴右地區的控制。魏明帝曹睿說:「昔漢光武遣兵懸搔略陽,終以破囂。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夕西固祁山,賊來輒破子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爭也」魏明帝將街亭之地的略陽城與合肥、襄陽、祁山三城並提可見略陽城的重要,就是說街亭戰略,地位的重要。西漢時期,此地是涼州刺史部、街泉縣、略陽道的治地零東漢、三國、西晉、東晉時期,是略陽縣治地;北魏至元朝時期,是隴城縣治地霧西魏、北周時期,是略陽郡治地。街亭這塊地方,一千多年來一直是州、郡、縣、道的治地,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群雄角逐的古戰場。這里開發較早,糧草充足。相傳人類始祖伏羲飛、女蝸就出生在這一帶,距今約8000年的大地灣遺址就從這里發掘。蜀魏在隴右的攻戰,除了天水戰略地位的重要之外。更有就地籌集軍糧的優勢。《三國志》中有「進祥如攻東向,搔略陽識谷之實。和祁山「麥熟千頃」的記載,也有蜀兵鹵城曬麥的傳說。古代作戰,運輸工具不良,道路也不發達。用兵的要則是「人馬未動,糧草先行」。北伐前,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怒而興師」伐吳,使蜀漢兵缺糧短,元氣大損。當時,關中戰亂,人民流離,長安已成飢荒之域,自漢中到長安,秦嶺相距,崇山險阻。既無糧草可掠,又是運輸不便。地狹民寡的蜀漢軍在運糧不濟,缺乏後援的條件下,同數倍與已的曹魏軍決戰,用奇襲的辦法要奪取長安,「還都洛陽」是很難實現的。那時,隴右比較富庶,道路比較平坦。「關中,天下之上游。隴右,關中之上游。而秦州其關隴之喉舌」。秦州就是現在的天水。天水所管轄的地域,除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糧草優勢、運輸條件外,還具有兵馬優勢。秦漢以來,「關東出相,關西出將」。「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絕句流傳千古。龍城是今隴城的古名。漢飛將軍李廣生於成紀(今甘肅秦安),「善騎射」,以「良家子」充軍。隴上居民多習武強悍善戰,素有尚武充軍的優良傳統。周孝王時,秦的祖先非子在隴山西北坡一帶為周王朝養馬,「馬大藩息」有功,周孝王十三年(前876)乃封非子於秦亭。秦亭在天永境內,「地益禾」。三國時期的鹵城(今名鹽關),位於祁山和天水之間,很早就是西北著名的騾馬交易市場。秦漢三國時期的隴右,氣候濕潤,水草串盛,很適宜於種植業和飼養業的發展,是軍需民食的戰略要地。因此,諸葛亮選擇了「利糧道以戰則利」的隴山道,運用平取隴右蠶食雍涼,逐步滅魏的戰略決策是正確的。他在緊盯祁山的同時,就想著固守街亭。對街亭祥伍的戰略地位有明確的認識和充分的估價。諸葛亮堅持「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正是看重了祁山、天水、街亭等戰略要地和西和諸戎、擴軍備戰的優越條件。諸葛亮認為。街亭雖小多於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休矣!」「魏軍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街亭是吾根本」。
二、諸葛亮對街亭之戰的部署
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假以出兵進攻模樣,揚言出斜谷攻眉(今陝西眉縣),並派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果然中計。諸葛亮親率六萬大軍西出漢中,迅速攻佔祁山,首次上隴北伐。蜀軍「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安定、天水三郡叛魏應亮夕關中響震」。當時,曹魏與東吳正連年交戰,魏的西方兵力空虛。自劉備去世後,魏明帝大興土木,營造宮殿,疏於對蜀漢的防範。「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曹魏朝臣一時也拿不出退兵之計。西駕長安的魏明帝,一面派右將軍張督步騎五萬,自長安西進,以拒蜀軍。一面派大將軍曹真守陳倉(今陝西寶雞縣南),以拒箕谷之蜀軍。坐陣西城(今甘肅西和縣北)的諸葛亮。得知張合前來拒戰,重新部署了作戰計劃。諸葛亮「違眾拔稷」,派參軍馬謖督諸軍在前夕首先固守街亭。行事謹慎,思慮周詳的諸葛亮為了對這場至關全局的街亭之戰部署得萬無一失,又派將軍高詳為其翼,屯兵列柳城.派裨將軍王平、督將軍李盛、黃襲、張休等皆隨馬謾疾赴街亭,以拒魏軍。
兵赴街亭,不料馬謖既不按照諸葛亮的部署行事夕又不聽副將王平的勸告,「依阻南山,不下拒城」。王平數諫無效,不得以領千人屯兵於街亭之後,以防街亭危急,引兵營救。張合得知馬謖舍水上山,不下拒城,疾驅大軍,包圍南山,絕其汲道。魏軍加緊攻山廠蜀軍久困渴乏出戰接連失利,馬謖料難固守,突圍而逃,眾皆星散。王平正欲相救,卻遏張鍾迎面殺來,王平力窮勢孤,鳴鼓自守,張疑有伏兵,不敢進逼。王平徐徐收合諸營潰兵撤退。同時,固守列柳城的高詳也被魏將郭淮所破。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夕進無所拒夕難以在隴右長駐,不得已遷西縣千餘戶退還漢中。「街亭一役」,蜀軍主力潰敗。用諸葛亮的話說:「時師出無成,傷缺而反者眾,三郡歸降而不能有。姜維夕天水之匹夫耳,獲之則於魏何損。拔西縣千家爹不補街亭所喪」。說明在當時什麼也比不上街亭失守之重要。同時也說明街亭所處的位置的確是一個四通八達夕進能夠攻,退可以守的戰略要地。街亭成了蜀魏雙方拚命爭奪的焦點。
三、諸葛亮對固守街亭的失誤
運籌多年的北伐,一出師就先聲奪人。在三郡應亮,關中響震,曹魏「朝臣未知計之所出」的大好形勢下,諸葛亮沒有忘記要把困守街亭放在重要位置的戰略構想。當時,蜀軍在祁山、鹵城、西城一帶心天水關仍被中郎將姜維鎮守上圭城城門緊閉,被秦州刺使郭淮和棄冀城(天水郡渤兩速的天永太守馬遵固守)不拿下這些戰略要沖,蜀軍麓不能放膽東進。在蜀軍東進受阻的情況下,守住街亭尤為重要。因為蜀魏兩軍爭占的鋒線已是關隴大道,街亭位於關隴大道的要沖,誰控制了這條大道,誰就在軍事上佔了優勢與主動權。從祁山發兵到街亭,路途迂遠,行進艱難,既要爬山涉水,又要沿途作戰,即使日夜兼行,到達街亭也需三四天。但是為了扼阻魏軍翻越隴山進入隴右,反攻蜀軍,此時此刻諸葛亮把固守街亭看得十分重要。街亭一定要守住,派誰承擔此任最為合適呢?一生唯謹慎」的諸葛亮,就是在這個關鍵時刻的關鍵人選上沒有聽取眾臣的意見,選派了「好論軍機,言過其實的馬謖承擔了此一重任。兵赴街亭,馬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使街亭失守,導致了第一次北伐失敗,留下了千古遺憾。根據當時的戰況,首先派兵固守街亭的決策是正確的。然而夕所派的戰將一定是能夠戰敗張鍾,或者能夠抵擋住魏軍的將軍。待蜀軍攻下了上卦,進而合兵迎戰張舍。街亭守住了,進可直趨關中,威逼長安霧遇可跨陵邊疆,攻守自如。
探討「諸葛亮與街亭之戰」,教訓是深刻的,損失是無法挽回的。諸葛亮為北伐傾注了全部精力與心血,他對街亭戰略地位的認識很明確的評價也很高,部署得很周密就是錯用了馬謖這個關鍵性人物。諸葛亮為什麼會重用馬謖呢?一、馬謖是劉備、諸葛亮起自荊州的重臣名將爭諸葛亮早就器重他。二、南征時,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多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意見,取得了「南人不復反失」的良好效果,諸葛亮就更器重馬謖。三、馬謖「好論軍機」,諸葛亮出於偏愛。兩人在一起談論,有時通宵達旦,足見情投意合。基於這些(也還有另外的原因),馬謖在諸葛亮心目中已是一個很有謀略夕能征善戰的「人才」夕是固守街亭的最佳人選。結果,事與願違,教訓沉痛。探討這次教訓,既有教於當時的人們,又有教於後來的人們,更有教於當今和後世者。對諸葛亮來說,一是諸葛亮沒想到馬謖會不聽他的安排,違背行事。二是諸葛亮派王平、高詳、李盛等戰將就是加強對街亭的防守,以防萬一。沒想到馬謾也不聽王平的多次勸告。三是諸葛亮過高地看待了馬謖。張合是曹魏五大名將之一,馬謖根本不是張合的對手。四是諸葛亮忘記了劉備臨終所言:「馬謾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囑托。五是諸葛亮沒有採納眾臣提出唯有魏延、吳壹可當此任的正確意見,執意派馬謖為先鋒羅結果壞了大事。痛哉!惜哉!
四、諸葛亮的自咎成為後世人的楷模
對於北伐的首次失敗,諸葛亮痛定思痛。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勵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碉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諸葛亮為右解,行丞相事。諸葛亮又「引咎貴躬,布所失於境內」,他不但承擔了失敗的責任,而且把自己的錯誤公開宣露,以便接受大家的監督,記取教訓。諸葛亮檢討得洞中了要害夕在這次關鍵時刻用人上的確犯了一個重之又重的錯誤,其損失無法彌補。然而,古往今來,象諸葛亮這樣知錯自咎的大人物並不多見。他在嚴責自己過失的同時,諸葛亮罰不避來,將馬謖「下獄物放」,對忠實執行軍令的王平如封進爵。在失敗面前,對於功過是非,能夠分理靖碉,敢於主動承擔領導責任的精神就更難能可貴了。《三國演義》功不可沒,但《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被神化了,好象諸葛亮處處料事如神,甘發必准,蜀漢眾臣多是以諸葛亮授「錦囊妙甘」行事。諸葛亮是人,不是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作為政治家、謀略家的諸葛亮,智略過人,但也無法擺脫觀念的束縛,同常人一樣,也會犯錯誤,而且會犯很大的錯誤。正如在固守街亭上錯用了一個馬謖,使街亭失守, 以致北伐的勝利成果毀於一旦。身居兩朝的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以「至弱對至強」,其難度之大,世所罕有。瑕不掩喻,諸葛亮在錯誤的自咎上毫不掩飾,嚴以律己,為後世人做出了榜樣。他勇於自責自咎的精神是後世人學習的楷模,更是當代人、特別是領導者學習的楷模。
從探討諸葛亮與街亭之戰的失誤中告誡我們:人才是事業成敗的關鍵。把選用人才放在治國的首位尤為重要。國家如此,單位、廠礦、企業也是如此。在現實生活中,領導幹部必須廣納群言。「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要相信和依靠群眾。一個人不論他智慧多高,實踐經驗多麼豐富,考慮和處理問題,總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就是這個道理。領導幹部必須「任人為賢」,「唯才是舉」。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的確涌現出了一大批人才,他們為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做出了貢獻。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當權者,嚴重脫離群眾,他們搞「任人唯親」,權錢交易,行賄受賄等不正之風和腐敗行為,嚴重損害了黨和國家及人民的利益。這樣的領導者要反省自咎。黨和人民反腐倡廉嚴懲惡揚善,決不允許腐敗者橫行。
諸葛亮是「一代賢相」,「智慧的化身」。他的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對中華民族有著深遠的影響,而且跨越了國界,巳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財富。在古為今用,方針指導下,研討諸葛亮文化,深入挖掘這筆豐厚的遺產,有共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③ 關於馬謖失街亭
首先澄清一個問題,諸葛亮這次北伐並沒有司馬懿什麼事,魏軍主帥是魏明帝曹真,與馬謖交戰的是大將張頜。至於空城計,更是子虛烏有。
一、雙方總兵力
魏軍:7萬人左右;兵種以騎兵為主,弓箭兵、步兵為輔,原因後述。
蜀軍:10萬人左右;兵種以步兵為主,山地特種部隊、連弩兵、騎兵為輔,原因後述。
二、有關地名
街亭:甘肅天水附近的街亭泉鎮;
箕谷:陝西寶雞附近;
三、由漢入陝道路
祁山道:路程最長,繞行甘肅,道路寬闊平緩;
褒斜道:從陽平關到寶雞,同寶成鐵路,道路狹窄,需修棧道輔助;
子午谷:從漢中洋縣到陝西武功,路程短,但道路崎嶇,行軍困難,很難攜帶重武器,後勤無法保障;
其他道路選擇較少,故不詳述。
一、蜀軍的作戰意圖
從戰場態勢、行軍時間、地形選擇、將領選派等諸方面判斷,蜀軍的作戰意圖如下:
第一階段:趙雲、鄧芝率1萬人沿褒斜道從漢中至寶雞,作為疑兵,吸引魏軍主力;
第二階段:諸葛亮親率大軍從漢中出發,沿祁山大道至天水附近,以祁山為後盾奪取祁山至清水一線的各府州郡縣;
第三階段:佔領各州郡縣後,以此為根據地和後勤保障基地,將勢力范圍擴大至街亭附近的清水河,扼守住隘口後,保持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戰略態勢。
之所以如此判斷蜀軍的作戰意圖,理由如下:
一、蜀軍進入街亭阻援是倉促應戰,並非事先計劃好的。
當趙雲、鄧芝出兵寶雞誘敵時,魏軍的確被迷惑,主力被吸引在寶雞一線。諸葛亮則親率9萬大軍出祁山。由於沒有準備,天水等三郡的魏軍迅速潰敗,但是上硅、武都等五郡拒不投降,堅決抵抗。按照預先的設想,諸葛亮的意圖是中軍主力屯紮祁山作為總預備隊,而主力一部逐次攻擊天水附近各府州郡縣,再相機與魏軍主力決戰。
可是沒料到戰役進展得異常順利,大大超出了戰前構想。因此,必須做出調整。於是,諸葛亮召集眾將討論,會議進行得很熱烈,對戰役地點、將領選擇、兵種配備等都有過分析,否則三國志就不會有「亮違眾拔謖」的紀錄。
但是有幾個情報必須靠判斷,因為當時的間諜只能靠馬傳遞,也許有飛鴿傳書,但飛不過險峻的秦嶺深山,從寶雞到祁山的距離應該超過600公里,以馬奔跑50公里/小時,來回要跑24個小時,還必須不吃不喝,那麼以每天跑6小時計,則要跑上4天,這還是在平地上的計算。合計地形因素,偵察騎兵往返至少需要空喊6天。這是不符合當時緊急的軍情的。
1、魏軍將派多少人馬來祁山?
2、魏軍的行軍速度如何?
3、魏軍的將領是誰?
4、魏軍的兵種如何?
5、如果阻援在什麼地方最為恰當?那裡地形如何?
二、街亭的地形不適合打阻擊戰。
據我了解,街亭的地形大致如下:
1、街亭的確是進入祁山地界的谷口,為東西走向,兩側是山,中間夾一條清水河;
銷虧困2、馬謖所守的南山坡度較緩,頂部有平地,攀登時仰角很大,有利於防守;
3、兩山之間的大道寬約1500米,長7800米;
4、從山頂至山腳的直線距離超過三百米,這在當時,是在任何兵器的有效射程之外;
5、過了街亭,就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很適合騎兵等野戰部隊作戰;
那麼這樣一個地形為什麼不合適打阻擊戰呢?
原因如下:
1、若上南山依據有利地形,則不能達到阻擊效果;
理由為:
南山的地形非常有利於防守,魏軍能夠在正面展開的兵力,由於地形的限制,最多50人,加之30度以上的仰角,蜀軍只要發揮弓箭、連弩、巨弩等遠距離進攻武器的威力,不用與敵肉搏便可輕松將魏軍擊退。
但虧念關鍵問題是谷中道路寬達1500米,從南山上怎麼射箭也夠不著魏軍,除非他擁有擲彈筒或迫擊炮。
據我了解,平型關戰役中,其谷中道路的寬度僅僅不到20米。
也就是說,馬謖在南山上根本就無法控制谷中道路上的魏軍,如果魏軍不進攻,他只有沖下山去,而沖擊距離過長,魏軍又以騎兵中長武器為先導,很快就能瓦解蜀軍的進攻。
2、如果將大軍均駐扎於道路中央,也很難達到阻擊效果。
谷中道路寬度超過1500米。那麼在當時的條件下必須依靠什麼方法才能阻擋魏軍騎兵大隊的沖擊呢?
(1)、設置路障
基本器械為鐵蒺藜、鹿角、木樁等。1500米的距離鋪設鐵蒺藜需要多少呢?
若相隔3米一個,一排就要鋪設500個,我想最少需要鋪設十排,那麼就是5000個,若以每個鐵蒺藜重半斤計算,共2500斤,也就是2.5噸,不知道在當時的運輸條件和急行軍的情況下,馬謖能不能帶這么多鐵蒺藜。至於鹿角,大致如上。
假使蜀軍輕裝行軍,沒有帶輜重,那隻有現場伐木,訂立木樁,才能完成防守布置。
1500米的距離,以兩個木樁相隔1米來計,一排需1500個,至少要5排吧。也就是7500個木樁。
其次是陷阱、阻擊溝、營寨等。
即使兵力充足,這和平原上的野戰區別不大,蜀軍沒有任何地形上的優勢,魏軍可以用火攻、弓箭等,先掃清障礙,然後派主力騎兵沖擊。
這就是一場血仗,蜀軍要想不敗,兵力應該至少是魏軍的兩倍。因為蜀軍多步兵、連弩兵和弓箭兵,野戰不佔任何優勢。
(2)排八卦陣
這是諸葛亮賴以自豪的看家本領,我想薛仁貴的龍門陣也許就是得了他的真傳。
具體陣法是以長矛兵排成方陣在前,阻擊魏軍騎兵,弓箭兵和連弩兵在陣後放箭,盾牌兵從兩側攻擊騎兵下盤,砍斷馬腿、殺死敵人。
但這樣做,也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兵力至少要和對方相等。否則,可能前幾次防守還有效,等到兵力消耗得差不多時,對方只要騎兵一個沖鋒,弓箭兵、步兵隨後,就能將陣勢沖亂,亂了陣勢的軍隊在混亂的戰場上很難收攏。
但在事實上,由於軍情緊急,馬謖根本就沒有時間設置有效的路障,他也沒有足夠的兵力在寬達1500米的正面展開防守。
於是,他將部隊一分為三,自己率一部守南山,王平擋在道路中間,一部機動,作為突襲兵力。
這說明什麼問題?他的兵力嚴重不足。
他既想以南山的地形優勢重創魏軍,又想在道路中與魏軍血戰,還想趁魏軍立足未穩打個措手不及。
這本是個三全其美的計劃。但事與願違。
綜上所述,很顯然,蜀軍戰役進展大大超出了此次北伐的作戰意圖:
即以趙雲、鄧芝率一萬兵馬為疑兵攻打箕谷,而孔明自率9萬主力,攻打祁山各郡縣,然後以此為基地,穩扎穩打,向關中進攻。
以諸葛亮為首的蜀軍將領需要根據戰場形式的變化調整原有的戰役部署。
首先是對敵情的判斷。
第一個問題:
魏軍將派多少兵力馳援五郡?
戰前諸葛亮應該非常清楚魏軍的總兵力,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他也不會得到「一生唯謹慎」的評價,也更說明他是個不稱職的高級指揮官。
這是一道選擇題,認真分析一下,答案應該不難。
1、1萬人以下;
2、3萬人以下;
3、5萬人以下;
4、5萬人以上。
這些選擇都要基於一個前提,就是魏軍主帥對蜀軍主力位置的判斷。
那麼,能夠給曹真提供的情報有哪些呢?
1、趙雲所率兵力;
2、天水等失陷三郡的加急軍報;
3、武都等被攻五郡的告急軍報;
4、間諜的情報;
我們一個一個來分析:
在現代戰爭中,了解對方實力最快捷的手段是火力偵察。在冷兵器時代,其實也一樣。
派一定數量的部隊,先試探性的攻擊一下,各觀察哨和指揮員觀察和計算敵軍的人數、兵種等。
如果說熱兵器時代有一定的迷惑性,敵軍可以隱蔽一部分火力,等你正式進攻時再開火,那麼在孔明第一次北伐時,對魏軍判斷蜀軍動向有一個先決條件,即時間。
我們知道,孔明是228年1月和趙雲同時出兵的,但直到2月才到達祁山。魏軍可以在這個時間差里,與趙雲充分交火,試探他的實力,我想,再笨的主帥也能知道趙雲帶了多少人馬,但是,蜀軍的主力在哪?這是諸葛亮未襲三郡前所不可能知道的,即使猜出來了,也只能派兵在易於出兵、行軍速度快的要地駐守,以便隨時馳援。
第一個問題解決了,魏軍與趙雲軍因為是面對面的作戰、接觸的時間又長,曹真對趙雲兵力的判斷應當是准確的。
第二個問題:蜀軍主力在哪?有多少兵力?
當蜀軍拿下三郡,攻打五郡時,答案立即揭曉。因為失落的三郡一定有線報或者是殘兵想曹真匯報,五郡太守也會派快馬送去求援書信。即使這些太守統統沒知識,不會統計和計算蜀軍兵力、兵種。單單從攻打這八郡所需要的兵馬來看,如果不是蜀軍主力,靠一兩萬兵馬,怎麼可能在短時間內做到呢?
因此,魏軍主帥對於蜀軍主力的判斷有確切的情報依據,應當不是難事。
第三個問題:魏軍該派多少兵力前去救援五郡、奪回三郡呢?
既然對於敵軍主力的兵力、位置都已經清楚,還有什麼可說的。魏軍總共下轄兵力不過7萬,留下兩萬人和趙雲周旋,只要拖住他就行。
主力5萬人,以騎兵為主火速馳援,與五郡相互呼應,尋找有利戰機,力求挫敗蜀軍。在合適的地點與之決戰。
因為人數雖少,但魏軍的戰斗經驗和兵種配備上佔有優勢。重要的是選擇一位經驗豐富的指揮官,由他全權臨機處置。
那麼,既然魏軍很容易了解蜀軍主力的兵力和方向,我們就回到第一個問題,蜀軍對魏軍主力救援祁山的判斷如何呢?我們還是從情報入手。
蜀軍能夠得到魏軍情報的途徑如下:
1、趙雲的軍報;
2、間諜的飛鴿傳書;
3、偵察騎兵的快馬飛信;
4、詢問當地老百姓。
趙雲在寶雞,諸葛亮在祁山,在沒有飛機跨越秦嶺的情況下,任何人都必須繞行褒斜道,在經陽平關順漢江到祁山,其路程超過600公里。單程至少需要十天,往返更不用說了。
可想而知,即使趙雲送來情報,也是十天前的,不可能通過這一途徑知道軍情的最新變化。
偵察騎兵也同理。
至於老百姓,可能也得不到什麼,一則這是在魏國地界,二則老百姓的交通工具有限,三則即使老百姓走親戚,也不可能往戰區來。
那麼,只有一個飛鴿傳書倒還可用,但這要取決於對信鴿的訓練程度和中途是否遇到老鷹、毒蛇之類的天敵。
綜上所述,蜀軍主帥對於魏軍動向的判斷由於缺少有效的情報來源,只能靠十天前的情報和戰場態勢,做出判斷,而這個判斷很可能靠不住,或者不準確。
在情報不完整的情況下,對於魏軍來援的兵力、時間、兵種等將如何判斷呢?
只有依據現有情報進行分析。
首先可以明確的是,由於蜀軍佔領三郡,攻打五郡的動靜很大,魏軍很容易判定蜀軍的主力位置和大致人數,因情報來源充分,很多細節也在掌握之中。
那麼,再笨的蜀軍統帥也應該想到魏軍一定會傾主力來救。
這就會對魏軍救援五郡的兵力產生如下判斷:
1、1萬人以下;
2、三萬人以下;
3、五萬人以下;
4、五萬人以上。
如果魏軍已經判明蜀軍的主力位置和兵力情況,派1萬人無異於送死,這是久經戰陣的曹真和張頜不可能接受的。
派三萬人對九萬人救援恐也無勝算,按照祁山地形,蜀軍可以將三萬魏軍放進來,使個關門打狗的伎倆,以三倍於敵的力量慢慢地折磨魏軍。圍而不打,直至魏軍彈盡糧絕。
假使真是這樣,街亭之戰只不過是個誘敵之計,而非阻援之戰.
那麼,魏軍派5萬人來援是否有可能呢?
答案是肯定的。
魏軍在總兵力上雖然少於蜀軍,但兵種以騎兵為主,輔以弓箭兵和步兵。各地還有地方守軍。
何況這次戰役是在魏國的地盤上,無論從兵源補充、後勤保障、人心向背等多項因素來看,都很有底氣。
蜀軍則不同,一沒兵員補充,二無後勤保障,三少當地老百姓的支持。異地作戰有很多不便。
從具體戰役部署來看,五郡依靠堅固的城池和同仇敵愾的決心,堅守一兩個月應該不是問題。
當然,如果諸葛亮有成吉思汗專門為攻堅城打造的攻城車、拋石機、雲梯、箭樓之類輔助,也有可能很快攻下城池。但這要向鐵木真購買專利,那是要花銀子的。
在這種態勢下,蜀軍即使有9萬人馬,也必須分兵,假使一分為二,以魏軍的野戰能力足可和蜀軍較量。
可魏軍有沒有可能派5萬人以上的兵力來援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魏軍戰區的總兵力不過7萬人,最起碼應該留下一倍於趙雲的兵力與其周旋。否則,被搗毀了後
綜上所述,蜀軍對魏軍來援的兵力合理判斷應在3萬——5萬人之間。
在這個判斷的具體人數上,諸葛先生是否出現了誤判。
我認為,這個可能性比較大。
這可以從派給馬謖的兵力得到驗證。
現在對馬謖所帶之兵力有兩種說法:
1、1萬人;
2、2.5萬人。
但這兩種說法都查無實據。可是沒有高於這個人數的說法。
假如1萬人是事實,那麼可以肯定是孔明對魏軍來援兵力發生了誤判。
因為,依據軍事常識,阻擊五倍於我的敵軍,即使藉助有利地形,其阻擊持續的時間是可以計算出大致的范圍。如果阻擊不是以全軍覆沒為代價,那就必須准備預備隊。
現代中國戰爭中最著名的阻擊戰役是遼沈戰役中的塔山阻擊戰,預備隊的投入時機起到關鍵作用。
如果第二種說法成立,那就說明諸葛亮正確地判斷出了魏軍的兵力。他要的是時間,我想他的命令是:不計任何代價阻擊敵軍,直至魏延攻下五郡,合兵一處,與魏軍主力在街亭一線進行決戰。
蜀方打亂了整體部署,勢必形成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
現在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1、如果諸葛亮派給馬謖的是一萬人,就可以斷定他對魏軍的來援兵力發生了誤判,他的判斷應當是3萬人,目的是在街亭一線阻擊魏軍,直至魏延攻下五郡。
那麼,街亭失敗的責任主要在諸葛亮,而非馬謖。
因為馬謖即使扎營於道,也很難全身而退,其結果很可能是全軍覆沒。假使他有骨氣,也能殺身成仁,不損英名。
2、如果諸葛亮派給馬謖的是2.5萬人,證明他對魏軍來援兵力的判斷是正確的,5萬人。而且,他所指定的阻擊地點很可能不在街亭,而是隴抵,因為那裡的地形非常有利於阻擊。
馬謖之所以不能按時到達,導致在街亭倉促應戰,也是他沒有做好預案。
但馬謖作為一方主將,有臨機處置的權力,他本可以用好,但卻以慘敗告終。
我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諸葛亮在選擇街亭阻擊戰將領的問題上,是經過眾人激烈討論的結果,他希望給與統兵將領更大的主動權。
他認為,馬謖有著魏延不能比擬的軍事智慧,能夠在復雜局面下,帶領蜀軍全身而退。
我推測,他的最初設想是:
如果派魏延阻援,其結果可能是全軍覆沒或者損失慘重,還有一種可能是魏延從來都沒有服過他,還會做出全軍撤退,將攻打五郡之軍暴露於魏軍前後夾擊之下的舉動。
假使這種局面真的出現,極有可能導致大敗。
因此,他的考慮是讓馬謖用他的智慧和魏軍周旋,盡量拖住敵人,為魏延攻打五郡爭取時間。
一旦攻下五郡,他將親率大軍與魏延合並一處,支援馬謖,和疲憊不堪的魏軍進行決戰。
這無疑一著好棋!
可這招看似非常漂亮的好棋,有幾個致命的漏洞。
一、街亭的地形不明;
在正史記載中,沒有任何關於諸葛亮預先告知馬謖地形的只言片語。唯有羅貫中添油加醋地說,孔明曾告訴馬謖扎營於道,馬謖不聽,才導致大敗。
我認為,諸葛亮可能知識靠地圖和幾個偵察兵得知街亭地形的大致情況,他沒有時間,也不可能去親自探查。在地形具體數據不明的情況下,他只有將臨機決斷的權力交給帶兵之將,別無他法。
在他的戰略思想里,穩是第一位的。因此,他寧可將三萬中軍置於祁山,以備不測,也絕不會冒險前往街亭與魏軍決戰。
帶兵去街亭的將領必須符合他的條件,就是能夠運用智慧與敵周旋,千方百計地拖延時間,死死咬住敵人。
魏延雖然身經百戰,但畢竟只會打正規戰,使詐耍滑不是他的長項。
馬謖有著比較深厚的軍事理論基礎,又在自己身邊工作多年,還是新人,有利於培養成自己的死黨。
其實,從實際作戰看,馬謖還是動了一番腦筋的。
二、預備隊的跟進不夠。
按照正常的軍事部署,應有失敗之後的預案。即在馬謖敗後,須有預備隊隨時補漏,而孔明卻將大軍置於後方,根本來不及救援。也許他是怕孤注一擲後,腹背受敵,不能全身而退。
三、對馬謖真實能力缺乏准確的判斷。
我們可以認真審視一下他所挑選的後繼者,鮮有大器。一者說明他的用人水平有很大問題,二者說明他的魅力和影響力不足以吸引優秀的人才前來加盟.如果說諸葛亮在戰略上有問題,那麼馬謖在具體指揮上是否也存在問題呢?
答案是肯定的。
馬謖所面臨的局勢是:
1、人數占絕對劣勢,不管是1萬人,還是2.5萬人,都比魏軍5萬人少了很多;
2、地形優勢不大。根據我前面的分析,街亭的地形不適合阻擊,如果扎營於道,則等同於野戰;
3、時間倉促,准備期短。按照分析,蜀軍只比魏軍早兩天到達街亭,這個時間不可能在1.5公里寬的正面修築防禦工事。
4、對方的將領是個久經戰陣、經驗豐富的老江湖。
5、對方士兵主力多是戰斗經驗豐富的老兵。
6、己方士兵大多數是沒打過仗的新兵。
這種局勢下,正常的應對辦法是什麼呢?
一、將主力扎營於道。
這個方法已分析過,蜀軍以少於魏軍一倍的兵力,在平地上打阻擊,其結果是可以預料的:損失慘重或者全軍覆沒。馬謖極有可能隻身逃回,或是殺身成仁。
二、利用各種辦法騷擾,拖住魏軍,以爭取時間。
這正是諸葛亮想要的,也是馬謖所想表現的。
按照人才類型說,馬謖有這個素質,他是屬於智慧型的將領。但由於缺乏實戰經驗,他的方案總體上是很有特點的,可在計算上有著不可饒恕的缺陷。
我認為,馬謖的分析是這樣的:
一、既然地形不利於阻擊,那就索性將主力放在南山上,而將少量兵力置於道上。他認為這樣做,非常巧妙。
因為魏軍如果不理南山之軍,沖破蜀軍在道中的阻礙,直進祁山腹地,馬謖可以自南山掐斷魏軍水源,截住魏軍後路,魏延和諸葛亮可率六萬大軍將魏軍在合適的戰場阻住,與馬謖前後夾擊。
那時,魏軍既無水源,又腹背受敵,難受之極,況又無生力軍可救援。
即使不全軍覆沒,也將損失慘重。
二、待魏軍半渡而擊之,打他個措手不及。
這樣既可滅魏軍士氣,又可打亂其部署,可謂一舉兩得。
三、如果敵人因顧忌南山的蜀軍而不敢沖過街亭,那麼必然攻山。按照南山的地形情況,可謂是易守難攻。正面只能展開30人,仰角很大,沖擊距離又過長。蜀軍只需要站在山頭向下射箭,就完全可以拖住魏軍,使其難以動彈。為諸葛亮的主力爭取時間。
從構想思路上開看,這無疑是一著妙棋,可謂一舉三得。
但有一點非常致命,就是這一計劃完全依附於南山之軍不敗的基礎上。
如果南山之軍失敗,被敵人轟下山,有沒有預案呢?
也可能有,但馬謖沒有能力,也沒有時間去實施。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馬謖沒有帶過這批兵,將士對其指揮能力心存疑慮,一遇敗陣就失去信心。更經不住魏軍在山下喊:「繳槍不殺!」。
我想,蜀軍肯定沒有進行過憶苦思甜的思想教育,士兵的戰斗意志不夠堅決。
換句話說,他連張靈甫的一半能力都沒有。老張同志尚能缺水斷糧、重兵圍困的情況下,堅守四天。
而且74軍幾乎全軍覆沒,兩萬八千多人,只俘虜了幾千人,大部分被擊斃。
馬謖就沒人服,換句話說,他的群眾基礎太差,難以服眾。
這說明孔明在用人的問題上,存在著重大缺陷。
正確的用法是先讓其在小部隊中接受鍛煉,逐漸建立威信後,再委以大任。
其實,馬謖是個好苗,可惜孔明用得太狠,導致其根本沒有翻身的機會,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是害了他!
馬謖的致命錯誤是:
一、南山雖險,卻缺乏水源。
魏軍可以圍而不攻,待其水竭時,瓦解其軍心。只要全軍一起吶喊,指明生路,意志不堅定的蜀軍肯定有把持不住者,當一個帶頭下山投降,一定有效仿者,再以他們為說服者,不用費多少事,就能將南山之軍徹底擊潰。
至於王平阻擋於道上的2000人,只需派兵監視,不足為慮。
二、分兵阻敵,分散了力量,失去局部優勢。
馬謖將兵力一分為三,使本來就少兵力更加捉襟見肘。
三、南山雖利於防守,卻不利於進攻。
南山的高度過高,從山頂到山腳下,均超出當時的武器射程之外,不利於進攻。
馬謖基於以上的考慮,可能只想到防守,沒想到進攻。因此只在山頂設立了阻擊陣地。
按照當時的武器射程,應在從山腳下到山頂之間,設立多層階梯形縱深阻擊陣地。一則可吸引魏軍進攻,二則可隨時發起進攻,遲滯魏軍的行動。
我們對失街亭的責任做個總結。
一、在街亭附近打阻擊戰的決策是正確的。錯誤的是阻擊地點的選擇。
如果孔明勘察過地形以後,告訴馬謖扎營於道,那主要責任應該由諸葛亮來負。
如果諸葛先生明確的告知馬謖,阻擊地點應該在隴抵,馬謖由於未能及時趕到,而被迫選擇了街亭,那麼責任在馬謖。他作為將領,臨機處置出現問題。
二、如果孔明給馬謖一萬人馬,則說明他對魏軍來援兵力判斷錯誤,責任在他;
如果孔明給馬謖2.5萬人,那麼,這些兵力按照他的說法扎營於道,即使全軍覆沒,也能獲取阻擊魏軍的時間,那個時候,魏延已經攻下了五郡,而他也可以率大軍無後顧之憂地出祁山,與魏延合並一處,以6萬生力軍對抗已經精疲力盡且損失較大的魏軍,估計那時的魏軍最多也剩4萬人。蜀軍的勝率很高。
那麼,無論是馬謖戰死,還是戰敗,馬謖無責任。諸葛亮也沒有責任,前提是馬謖要給大軍留下足夠的時間。
三、如果諸葛亮要求馬謖在隴抵打阻擊戰,給了他2.5萬人,並告知他扎營於道,那麼諸葛亮基本沒有責任,而馬謖自作聰明的選擇使蜀軍迅速敗退,沒有給大軍留下足夠的時間,責任在馬謖。
從對街亭之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
一、諸葛亮在軍事上缺乏能力,判斷力和應變能力,及戰略構想能力都和歷史上的名將有著不小的差距;
街亭之戰中,首先錯在兵分三路,應分為兩路,一路攻打五郡,或者只派少量兵力監視,而主力至少6萬人則應在街亭附近與魏軍決戰,這樣勝算更大。
其次,即使採取兵分為三的戰略,也要給馬謖足夠的兵力,比如4——5人,那麼,馬謖即使三分兵力,也足可實現戰術意圖。即派3萬人扎營於道,一萬人在南山擾敵,一萬人機動,准備待魏軍半渡而擊之。
最後,他沒有提前詳細地勘察戰場,以便制定合理的作戰方案,造成了自己局面上的被動。到頭來,只能依靠將領的臨機處置。這和林彪還是有相當的差距。據我所知,林彪在每場戰役前,必親自反復勘察地形,詳細推敲作戰計劃,作為一個四野100萬人的總司令,他甚至可以計算到連一級單位。
每次作戰,他都要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戰果。
二、孔明的用人是一個困擾他一生的大問題。
他對馬謖的弱點看得不夠清楚。也就是說馬謖尚不具備獨擋一面的能力,正確的用法應是派一位有經驗的將領前往,而馬謖幫著出主意,這樣依靠這位將領的威信足可使眾軍在不利的局面下堅持一段時間,不至於迅速潰散。
三、孔明的壓力很大。
雖然有白帝託孤,但無論是荊州派還是益州黨,都沒有從心眼裡服他。因此,街亭戰敗後,他不得不斬馬謖以減輕壓力。
這和曹操赤壁戰敗後,沒有處理任何一員將領,而是哭郭嘉。有著很大的區別。
其實,曹操有很多理由可以歸罪於任何一個下屬,比如軍醫治病不力、將領無能、謀士無策等。
他完全可以堂而皇之的殺很多人。
但他沒有。而諸葛亮卻殺了馬謖。
④ 街亭是怎麼失掉的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一個智慧超群的常勝英雄,但他不是神,他也有遭受挫折的時候,「失街亭」(第95回)就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最慘重的一次失敗。
關於歷史上的街亭之失,《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曾有記載:「(建興)六年(228年)春,……亮身率諸軍攻祁山,……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三國志˙魏書˙張郃傳》亦有較為具體的記載。羅貫中抓住了事件的關鍵,在「謖違亮節度」上巧作文章,而對人物關系作了調整:把魏軍主帥寫成是司馬懿,張郃則被安排為「先鋒」,這樣既符合張郃勇而寡謀的性格基調(他後來正是恃勇輕進而被亂箭射死的),而且使「失街亭」這一情節成為諸葛亮與司馬懿這兩大軍事家鬥智的前奏,在《三國演義》的整個情節鏈條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小說第95回一開頭,寫司馬懿奔襲孟達成功後,奉魏主曹睿之命,率領二十萬大軍抵禦蜀軍。他綜觀全局,決定避開祁山蜀軍主力,直取控扼漢中咽喉的街亭,其如意算盤是:「(諸葛)亮若知吾斷其街亭要路,絕其糧道,則隴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連夜奔回漢中去也。彼若回動,吾提兵於小路擊之,可得全勝;若不歸時,吾卻將諸處小路,盡皆壘斷,俱以兵守之。一月無糧,蜀兵皆餓死,亮必被吾擒矣。」這一招,極富韜略,十分兇狠。而當諸葛亮得知司馬懿領兵出關時,也立即判定:「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真是英雄所見略同。這樣,小小的街亭一下子就成了蜀、魏兩軍爭奪的焦點,成了讀者關注的中心。
街亭的得失如此重要,守將的選擇便成了關鍵問題。當諸葛亮詢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時,參軍馬謖自告奮勇,應聲而出。這時,作者特意安排了諸葛亮與馬謖的一番對話。首先 ,諸葛亮強調街亭直接關繫到北伐成敗和蜀軍安危,「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並指出街亭「守之極難」。而馬謖卻滿不在乎,說什麼:「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其次,諸葛亮鄭重提醒馬謖:「司馬懿非等閑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馬謖卻不把強敵放在眼裏,聲稱:「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再次燃帆,諸葛亮以「軍中無戲言」來告誡馬謖,馬謖卻仍然頭腦發脹,以 「願立軍令狀」來擔保必勝。這番話,既表現了諸葛亮處事審慎、思慮周詳的性格,又突出了馬謖驕傲自大、輕敵疏狂的形象。
由於馬謖過去曾出過一些好主意,贏得了諸葛亮的器重,這次又自信必勝,諸葛亮便把鎮守街亭的重任交給了他,並撥「平生謹慎」的王平相助,又諄諄叮囑了三點:其一,「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這是守衛街亭的基本部署。其二,「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這是防止部署錯誤的保險措施。其三,「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這是要求王平盡到輔佐匡救之責。這三點如果都能做到,守住街亭應該是做得到的。
馬謖、王平領兵去後,諸葛亮猶恐有失,又命高翔屯兵列柳城以為救援,命魏延駐扎街亭之後以為策應。這層層設防、前皮唯雹呼後應的布置,便是諸葛亮有關街亭之戰的全部「節度」,進一步表現了他謹慎周密的性格。
可嘆的是,驕矜自用山基的馬謖卻完全違背了諸葛亮的「節度」。他一到街亭便譏笑諸葛亮「 多心」,認為魏軍不會來。接著,他又撇開諸葛亮「下寨必當要道之處」的指示,硬要扎營於山上。王平再三勸告,指出魏軍若包圍蜀寨,斷絕汲水之道,蜀軍將不戰自亂,他卻固執己見,甚至用「丞相諸事尚問於我」這類大話壓人。王平苦諫無效,只好分走五千兵到山西下寨。馬謖如此自行其是,目空一切,這就決定了他丟失街亭、兵敗被斬的結局。
接著,作者筆鋒一轉,再寫魏軍的行動。司馬懿率大軍到達街亭附近後,聞報街亭有蜀軍把守,先是驚嘆諸葛亮得機在先:「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繼而聽說馬謖屯兵於山上,頓時「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由「嘆」到「喜」,從反面印證了諸葛亮部署之正確,馬謖「違亮節度」之錯誤,再一次預示街亭必定失守。
當街亭之戰正式打響後,情節發展驟然加快。司馬懿嚴密布置,分三步而行:第一步,將蜀寨團團包圍,斷其汲水道路。蜀軍沖擊不動,只好縮回寨中,因無水無食,不戰自亂,紛紛下山投降。第二步,下令沿山放火,使得蜀兵愈亂,無法立足。第三步,待馬謖率領殘兵奔逃時,不作正面阻擊,而在背後掩殺。就這樣,在短短的一天中,魏軍以逸待勞,穩操勝券;而馬謖則被動挨打,一敗塗地。以後,盡管王平、魏延、高翔奮力拚殺,幾番爭奪,使情節一波三折,幾起幾落,但畢竟只是高潮之後的餘波,無法挽回馬謖鑄成的大錯,街亭終於失守了!
街亭之失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正如毛宗崗在第95回回評中所說的:「街亭失而幾使孔明無退足之處矣。……於是南安不得不棄,安定不得不捐,天水不得不委,箕谷之兵不得不撒 ,西城之餉不得不收。遂使向之擒夏侯、斬崔諒、殺楊陵、取上邽、襲冀縣、罵王朗、破曹真者,其功都付之烏有。悲夫!」總之,它使諸葛亮首次北伐的成果毀於一旦,整個形勢發生逆轉,蜀軍除了撤退之外,已別無他途。
「失街亭」這一篇章,著重突出了馬謖誇誇其談、自以為是的藝術形象。盡管他飽讀兵書 ,把兵法條文背得滾瓜爛熟,什麼「憑高視下,勢如破竹」,什麼「置之死地而後生」,似乎頭頭是道;然而,和戰國時期葬送趙國四十幾萬大軍的趙括一樣,他只是精於紙上談兵,實際上對兵法體系並未融會貫通,不會因地制宜,因時變化,只會死搬教條,事到臨頭,束手無策。這是他遭到慘敗的根本原因。毛宗崗對此也有比較恰當的評論:「馬謖之所以敗者 ,因熟記兵法之成語於胸中,不過曰『置之死地而後生』耳,不過曰『憑高視下,勢如破竹』耳。孰知坐論則是,起行則非;讀書雖多,致用則誤,豈不重可嘆哉!故善用人者不以言 ,善用兵者不在書。」(同上)其次,馬謖剛愎自用,狂妄自大,既不執行諸葛亮的指示,又不聽從王平的勸告,怎不自取其敗?
不過,應該看到,馬謖也並非純粹的庸才。當諸葛亮南征時,他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方針,深得諸葛亮的贊許;諸葛亮出兵北伐之前,他又獻反間計,使魏主曹睿差一點殺了司馬懿。這說明他確有一些謀略。但是,好參謀並不等於好將帥,出謀獻策之才與臨機決斷之才並非一碼事。馬謖缺乏自知之明,輕率請戰,而又違背諸葛亮的部署,結果昨是今非,身首異處,實在可悲。而以諸葛亮之明,竟也一時見不及此,付之以重任,也令人惋惜。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之後,上表請求自貶三等,自然是嚴以律己的表現,但也是事出有因的。後人讀到這一篇章,怎能不深長思之!
在這一篇章中,諸葛亮的小心謹慎、部署周密,司馬懿的老謀深算、陰狠沈著都得到了鮮明的表現。盡管街亭之戰表現為司馬懿打敗馬謖,實際上已是司馬懿與諸葛亮鬥智的先聲。這兩位精通韜略的主帥,都可謂知己知彼:司馬懿之謀,諸葛亮每每洞若觀火;諸葛亮之計,司馬懿也大都能夠猜中,真是旗鼓相當,勢均力敵。作者既不迴避蜀軍「失街亭」這一歷史事實,又通過馬謖的行動和司馬懿的言辭,巧妙地暗示讀者:街亭之失,完全是馬謖「違亮節度」的結果;司馬懿雖然獲勝,但實屬僥幸,其計已在諸葛亮意料之中。這樣,就為隨之而來的「空城計」作了很好的鋪墊。
⑤ 三國無雙7街亭怎麼不受困
1、首先打開《真三國無雙7猛將傳》游戲。
2、其喚神次在游戲中進入街亭。
3、最後在受和族虧困前派出我方馬謖即穗彎可不受困。
⑥ 如果你是馬謖、你會如何指揮街亭之戰
這么說吧!馬謖是紙上談兵,我們也是紙上談兵。唯者仿一的區別在於,我們是開了上帝視角,站在馬謖失敗的前提下紙上談兵。而馬謖是真刀真槍,沒有上帝視角,更不允許失敗。
事實上,馬謖這套戰術,其一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其二是「居高臨下」,最大化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效果。但是!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的對手張郃是個老兵油子,一下就猜到了他的意圖,反而絕其水源,圍而不攻。
換句話說,只要街亭守住十餘日,北伐軍就可以拿下隴西城池。即便張郃支援到隴右地侍哪區,也會是一支孤軍,無濟於事。
因此!我的做法是,按照諸葛亮的部署,依城堅守,只與張郃緩戰,避免激烈碰撞,爭取可以拖住十餘日。
⑦ 如果你是馬謖、你會如何指揮街亭之戰
守街亭難度不大,只要遵守兩個原則:一按照諸葛亮部署卡住路口,二就是重用王平,讓他對付張郃。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命馬謖守街亭阻擋魏軍援兵,為奪取因為隴右爭取時間。結果馬謖違背部署帶兵上山,被張郃擊敗,街亭失守。諸葛亮不得不倉促撤軍,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諸葛亮之所以讓馬謖去守街亭而不是讓魏延、吳懿等老將去守,一是因為隴右魏軍殘余還在抵抗,他需要魏延等人去掃平這些魏軍。二是因為蜀漢人才匱乏,馬謖在平南蠻時曾經出謀劃策,有不俗表現,所以諸葛亮有意對他加以栽培,讓他經過實戰歷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