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陽氣不足怕冷怎麼調理
陽虛怕冷可以通過飲食、運動、服用適當葯物或採用傳統的中醫方法進行調理。陽虛是中醫學特有的名詞,中醫認為人體的陰陽處在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下,如果由於各種原因導致陰陽之間的平衡被打破,便會產生一系列症狀。如果是各種原因導致陽氣不足,便會出現陽虛的症狀,陽虛則生內寒,所以很容易表現出發冷、發涼、怕冷的症狀,常見的調理方式如下:
1、飲食調理:可以多吃具有溫熱特性的食材,如羊肉、狗肉、辣椒等,同時很多調味品如蔥、姜、蒜、肉桂、胡椒、小茴香、花椒等也具有較好的溫熱特性,對改善陽虛證的發涼、怕冷症狀有一定的效果;
2、適度鍛煉:通過身體的運動增加體內的陽氣,也有助於緩解發涼、怕冷的症狀;
3、葯物治療:還可以通過服用附子理中丸、金匱腎氣丸、濟生腎氣丸等具有溫陽作用的葯物,達到治療陽虛證,緩解發涼、怕冷症狀的效果;
4、中醫治療:如艾灸、拔火罐,對陽虛證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此類方式可以通過對經絡、腧穴的刺激,鼓舞並補充體內的陽氣,達到治療陽虛證的效果。
2. 畏寒怕冷都用什麼進行調理
冬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而在冬季的影響之下不少人都會出現畏寒怕冷的問題,在這檔物畢個時候很多人都會覺得十分難受。其實大家在這個時候可以進行調節的方法是不少的,所以大家在生活中不妨多多了解和學習治療冬天畏寒怕冷的方法,讓自己可以在冬天裡面依然暖暖的。那麼到底有什麼方法可以治癒冬天畏寒怕冷呢?
1,增加衣物。在冬行芹季的時候如果真的感覺到畏寒怕冷首先一件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及時的增添衣物,通過衣服的增減改善身體健康。不要因為螞激穿著衣物不夠導致自己總是覺得十分冷,甚至因此患上感冒。
2,泡腳。泡腳具有改善冬天畏寒怕冷的作用,最主要的原因是泡腳可以幫助患者疏通一身經絡,緩解身體不適。所以大家在生活中不妨養成良好的習慣,堅持泡腳,以此來幫助自己擁有健康的身體。
3,運動。運動是改善血液循環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同時還可以幫助大家緩解冬天畏寒怕冷的問題,所以大家在生活中不妨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
4,多吃高蛋白質食物。在生活中有意識的增加高蛋白質食物的攝入量可以幫助人體提高禦寒能力。
5,葯療。如果單純的使用自我調理無法獲得理想效果,可以通過葯物治療的方法進行緩解。
3. 陽氣不足怕冷怎麼調理
陽氣的主要表現在於神魂魄意志,如果陽氣缺乏,常會導致身體免疫力變差,會引起一些臟器的病變,精神狀態也會不佳,所以說養陽氣是比較重要的,最簡單方法就是曬太陽,平時可以按摩穴位,喝一些養生的粥,加強飲食調養,平時泡泡腳,保持樂觀心態,都有助於養陽氣。
1.最簡單:曬太陽
養陽最簡單的方法曬太陽。曬太陽背光而坐最好,因為背部有一條不可忽視的經絡——督脈。督脈有「陽脈之海」之稱,總督一身之陽氣。把背曬熱、曬舒服了,人體的陽氣也就充足了。
一般曬太陽的時間最好選在上午10-11點之間,此時陽光比較充足,光線也比較柔和。曬太陽的效果最好。曬太陽的時間長短可因人而異同,中青年每次1-2小時,老年人曬30分鍾左右即可。千萬別隔著玻璃曬太陽,那樣很難達到應有的效果。
2.最省錢:按穴位
穴位按摩可以幫助激發體內陽氣,增強體質,尤其是寒冷的冬季,特別適合老年人。風池穴、關元穴、腎俞穴、勞宮穴。
3.最可口:四種粥
先天之氣來源於腎,後天之氣來源於脾胃。脾胃保護不好,就得不到後天之氣,後天之氣沒有了,腎的先天之氣也得不到能量和補充。
粥是最容易消化和吸收的,也最容易化成氣血,減輕人體腸的負擔,冬季可以喝四種粥來補充腎陽。
①桂圓栗子粥
桂圓是補心養血的,栗子是補腎的。適合心腎兩虧的人,表現在經常有心慌、心悸、失眠,同時有腎虧、腰酸、怕冷。
②山葯羊肉粥
可溫補脾腎,適合飲食不能消化,大便經常浠溏,又怕冷,面色也不好,腰酸怕冷的人。
③枸杞羊肉粥
枸杞子是溫補肝腎,羊肉也是補腎的,再加點蔥白可以通陽,粳米補氣血,適合於陰陽氣血都虧、體質較弱的人。
④仙人粥
仙人粥是由粳米、紅棗和首烏汁一起放入砂鍋,小火熬煮而成。適合頭發較稀、掉發,睡眠差,肝腎都虧虛的人。
4.最舒服:泡泡腳
泡腳既可以保暖,又可以促進全身的氣血循環,通過刺激足部數十個穴位達到調整人體陰陽氣血的作用。
晚上9點泡腳最護腎。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補腎,是因為此時是腎經氣血比較衰弱的時辰,在此時泡腳,身體熱量增加後,體內血管會擴張,有利於活血,從而促進體內血液循環
4. 畏寒怕冷怎麼辦
一到冬天很多人都比較敏感,因為冬天氣溫較低,雨水天氣比較多。所以大部人冬季都畏寒怕冷,那麼中醫治畏寒怕冷的方法有哪些呢?畏寒怕冷的原因有很多,有的人覺得是平時工作忙,運動量少,使血液循環減弱,還有的認為是營養不良引起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中醫治畏寒怕冷的好方法吧。
起居調養
立冬後,晝短夜長逐漸明顯,天氣逐漸轉冷,此時起居方面要適當調整,做到「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既保證充足的睡眠,也有利於陽氣的潛藏,陰精的蓄積。同時,睡前要用熱水泡腳,因為腳不僅是足三陰經(註:足三陰經是指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的起始點,還是足三陽經(註:足三陽經是指足太陽膀改乎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的終止處,人的五臟六腑的功能在腳上都有相旅哪應的穴位。
因此,睡前熱水泡腳可以達到安神活血祛淤的功效。除此之外,立冬前後天氣仍不太冷,但早晚氣溫會明顯下降,因此,要注意早晚添加衣被,尤其是睡覺時,皮膚腠理疏鬆,更容易感受外邪而發病,多見感冒、咳嗽等症。
運動調養
立冬時運動應以靜態運動為主,養陽氣,使陽氣潛藏,可選擇八段錦、十六段錦、太極拳等,不適宜太激烈的運動,同時運動強度以微微出汗為佳,不宜過度運動,使大汗出,使陽氣外泄,寒邪容易入侵。
運動時,要選擇在向陽的地方進行,如操場、運動場等,早上運動不宜過早,要等日出見陽光後才運動,以防陰氣太重損傷陽氣。
飲食調養
立冬時節,民間有立冬補冬的說法,認為立冬要進補,這樣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禦寒。立冬時心肺氣弱,腎氣強盛,飲食宜減辛苦,以養腎氣。在飲食方面,由於天氣仍偏乾燥,此時飲食秉承「秋冬養陰」的原則,少食生冷之食,但也不宜燥熱,不宜進大溫大補之品,應以清補甘溫之味為宜,如雞、鴨、魚類、芝麻、核桃、花生、黑木耳等,同時配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如梨、冬棗、柑橘等。
還可配合一些清潤滋補的葯膳進行調理。
海馬童子雞:
海馬9g,童子雞1隻,共蒸食,可補陽虛。韭菜白米蝦:韭菜200g,白米蝦(或蝦仁)100g,共炒,加調味,常服食,可補陽虛。
韭菜炒豬腰:
韭黃100克,豬腰1個,調拆殲碼料適量,可溫陽補腎,適合四肢不溫,精神不振,自汗。
五味雀:
麻雀5隻,五味子3克,蔥、姜、花椒、料酒等適量,可以溫補心腎,壯陽益精,適合汗出、消瘦、精神萎靡、陽痿、尿頻。
以上講的就是中醫治畏寒怕冷的方法有哪些,對於體質虛弱畏寒怕冷者可以泡腳和按摩來改善血液循環,泡腳是每天都要堅持,幾天是看不到效果的,其次就是要多運動,早睡早起,作息規律要正確,飲食搭配要合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治療畏寒怕冷有明顯的效果。
5. 手腳冰涼,中醫改善「怕冷」的體質,6個小妙招,從根本上調理
天氣逐漸轉涼,很多人都會手腳冰涼,即使喝熱水、多穿衣服,也依然暖不起來。這在女性、老人和體弱者中更為常見。尤其是手、足等末梢部位。每到了天氣轉涼的時候,總有那麼一群朋友手腳過度冰涼。感覺手腳怎麼也捂不熱,怕冷怕風。有人說手腳冰涼是沒人疼,有人說手腳冰涼是體寒,有人說手腳冰涼是患了病!
中醫教你改善「怕冷」的體質
中醫認為,手腳冰冷主要和陽氣不足或肝氣不舒有關。手腳冰涼同時還伴有全身怕冷,同一溫度下穿得總比別人多,這類人需要「溫陽」;手腳只是摸上去涼,但自己並不覺得冷,甚至臉上還紅撲撲的,疏肝解郁。
陽氣不足導致「手冷腳冷」
有這么一群人,就算是年紀輕輕也特別怕冷,只要氣溫一降下來,無論捂得多嚴實,手和腳都難以暖起來。從中醫觀點來看,冬天手腳冰涼的根本原因在於人體內陽氣不足,也就是「陽氣不達於四肢」。一方面,人體是陰血和陽氣平衡的整體,在陰陽平衡的情況下 是 健康 的。可是如果陽氣不足,溫煦功能減弱,從而造成人體熱量不足,難以溫暖全身而出現寒象。因此怕冷其實是「陽虛生內寒」的結果。
另外,冬季是陽氣內伏的季節,而手腳是人體血氣循環的末端,血氣不足,抵禦力就不足,寒氣容易借機入侵從而導致生病。冬天手腳冰涼,晚上入睡困難,也會影響睡眠質量。
有時候手腳冰涼預示著一些疾病。
如果在溫度適宜的時候依然有手腳冰涼的症狀,就可能是四肢本身的血液循環存在障礙。中醫上講這是一種「陽虛」的說法,簡單地說就是「陽氣不足,氣血運行不暢」。中醫認為人體的正常機能主要是靠氣血將養分運送到全身來完成的,一旦陽氣不足或氣血運行受阻導致陽氣瘀滯,那麼處於四肢末端的手和腳就會出現冰冷的情況。
飲食
多吃辛味食物
適當多吃些牛肉、羊肉、雞肉,烹調時加入辛溫的蔥、胡椒等調味品,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水果可吃桃、葡萄,少吃西瓜、梨等;少吃冷飲。
運動
微微出汗為宜
動則生陽,平時依據個人愛好、體力強弱選擇運動方式,以有氧運動為佳,如瑜伽、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微微出汗即可,不要大汗淋漓。
曬太陽
多曬後背
中醫講「背為陽」,人體的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均分布於後背,所以要多曬背部,藉助自然界陽氣溫通經脈。
泡腳
睡前泡20分鍾
每晚睡覺前泡腳,在較深的盆扮談中加入40度左右的熱水,讓水漫過腳踝。浸泡20分鍾左右,就會感覺到全身發熱。如果在泡腳的同時再揉搓雙腳 ,效果會更好。每周泡一到兩次澡,可促進血液循環,讓身體暖和起來。
手腳冰涼的人有救了!中醫:2食2穴2動作,從根上調理!
1、茴香
小茴香補命門之火 茴香辛甘溫,茴香有溫熱作神擾用,主要入腎經,直接溫補腎的陽氣。陽虛的人,也就是體質虛寒,平時比較怕冷的人,最適合多吃茴香,可以補腎助陽。
2、南瓜
南瓜被清代名醫陳修園贊譽為「補血之妙品」,富含植物性蛋白質,胡蘿卜素,維生素,必需氨基酸,鈣,鋅,鐵,鈷,磷等等,其中,鈷是構成維生素B12的的重要成分之一,可以幫助血液中的紅血球正常運作;鋅則會直接影響成熟紅血球的功能;鐵質則是製造血紅蛋白的基本微量元素食之,全都是補血的優良營養素。
3、命門穴
命門穴為元氣之根本、生命之門戶,故名命門。命門之火衰微,則寒邪易侵襲人體,出現畏寒、關節疼痛等症狀,因此,命門穴為壯陽補腎散寒的常用穴位。命門穴位於人體的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處。用手掌按命門穴擦法治療,以透熱為度,每日1-2次。
4、湧泉穴
湧泉穴乃腎經的起點穴位,刺激廳瞎碰湧泉穴,有益於補腎壯陽、強筋壯骨,堅持按此穴會促使手腳冰涼症狀減輕。還可治療失眠、高血壓等症狀。它位於腳心。用手掌快速揉搓它,直到有熱感為佳。每天早晚揉搓湧泉穴100下,接著揉搓各腳趾100下。
5、搓手
雙手快速搓動,堅持15-20秒,就會明顯就感覺手心開始發熱了。這是因為通過摩擦生熱,五指的肌肉也在工作,血液循環會加快,不僅手熱了,全身都會熱。此外,手上還有很多穴位,經常搓手, 養生 好處多多。
6、踮腳跟
踮腳是最簡單、最有效的保健方法。腳跟與人體的腎經關系密切,而踮腳跟實際上是刺激了腎經穴位。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小趾下,行於足心湧泉穴,沿足跟部上行,最終屬腎絡膀胱。踮腳跟就可以補助腎氣,以促進腎氣的通陽氣化作用。在寒冷的冬天裡,經常踮踮腳跟,就是非常好的扶陽大法。
6. 胃寒怕冷,人難受:中醫的4個方法,或能讓胃暖起來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現如今社會的發展很快速,人們的生活進入了快節奏,特別是在一線城市,很多上班族的工作壓力非常大,經常需要加班,甚至每天三餐都不能按時進行,於是只能胡亂吃點東西對付一下,久而久之,胃部自然會出現一定問題,而胃寒就是其中一個。胃寒會導致出現很多不適的症狀,長時間胃寒會給患者帶來身心的壓力。那麼導致胃寒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一、導致胃寒的原因 導致胃寒出現的第一個原因就是不注意飲食。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吃生冷的食物,特別是年輕人,非常熱衷吃生冷的食物,而且一年四季都離不開冷飲,長時間下去會使胃粘膜受到 *** ,出現胃寒。 沒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也是出現胃寒的原因之一。有些人因為工作或者是其他原因,經常不能按時吃飯,甚至有時候錯過飯點就乾脆等到下洞和肆一頓再吃,這種不良的習慣也會使胃出現問題,導致胃寒的出現。 除此之外,胃部本來有問題的人,在納轎工作任務重的時候會產生緊張的心理,也會使胃寒的情況加重,而且天氣變冷的時候,胃寒的症狀也會變得更加明顯。 由此可以看出來,胃寒多數都是由於患者不注意自己的飲食,平時沒有照顧好胃部的情緒,那麼胃部自然要「 」發脾氣」,出現胃寒了。出現胃寒的症狀具體有哪些呢? 二、胃寒的症狀 第一,胃寒的人因為天氣突然變涼,或者是吃了比較涼的食物時,會出現胃痛。 第二,胃寒的人也會出現臉色發黃或者是臉色蒼白的情況,而且很多胃寒的人還會感覺到四肢沒有力氣,感覺很累。 第三,胃寒的人還會出現嘔吐的情況。 胃寒真的會讓人非常難受,不僅在飲食上要注意,而且還是很折磨人的一件事情。那麼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胃寒有什麼方法應對呢? 三、中醫治療胃寒的4個技巧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胃部出現問題多數是由於飲食不當造成的,要解決胃寒,也可以通過食療進行應對。 首先,胃寒的人可以吃適量的花生,因為花生是一種可以溫胃散寒的食物,堅持食用可以有效緩解胃寒的病症。 其次,中醫認為黑糯米的暖胃作用也很明顯,胃寒的人不妨將曬乾的黑糯米與紅茶一起水煎當作茶喝,在一定程度上或許能夠有效治療胃寒。 再次,胃寒的人平時不妨吃適量的南瓜。南瓜中含有的多種維生素能夠促進胃部肌肉的彈性,而其中的碳水化合物則能夠保護胃部不受 *** ,除此之外,南瓜中還含有豐富的果膠,能夠消除胃部的有害物質,保護胃棚派部健康,是胃寒的人首選。 最後,胃寒的人平時也可以喝小米粥,小米治療脾胃虛弱的功效也是非常出色的,而且小米中含有的蛋白質、維生素以及各種微量元素非常豐富,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雜糧,對於人體健康非常又好處。不過要注意,由於小米是偏涼性的食物,體質比較虛寒的人不能吃太多。 參考文獻: 張明雪,《食滯胃脘證與胃寒證鑒別》,中國中醫葯報,2012-11-28.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7. 受寒怕風,陽虛怕冷
受訪專家:黑龍江中醫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 隋博文
日常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況發生:身體感覺到寒冷時,有時添加少許衣物便能夠很快緩解,而有時即便穿上最厚的衣服,仍會感覺異常寒冷。中醫理論中,前者稱為「畏寒」,後者稱為「惡寒」。應對這兩種症狀表現,中醫針、葯、食療「各有千秋」。
畏寒與惡寒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黃帝內經》。黑龍江中醫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隋博文指出,畏寒和惡寒是同一症狀在人體上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兩種反應的中醫名稱。二者皆為怕冷,從程度上來說,畏寒相對較輕,惡寒相對較重。
引起畏寒的病因有兩種,第一種是風寒之邪侵襲機表後導致。因寒主收引,風寒襲肺就會讓人感覺到冷,常見於風寒感冒,或是晨起鍛煉受涼等情況。此時少量添加衣物便能夠起到隔絕寒冷,阻止風寒之邪侵襲的作用。第二種是由於陽氣不足、衛陽不固,陽氣不能溫養肌膚而自覺怕冷。常見於陽氣虛弱的老年人,因此能看見夏天年輕人已是背心短褲,老年肆型人卻依然長頌雹做衣長褲。同時還可見於虛胖和久病病後的人群,久病損傷臟腑功能,使得陽氣虛弱不能溫煦腠理,出現怕冷、喜溫食的症狀。此時添加衣物可防止體內陽氣過多、過快宣野衡散,還可多喝溫水,增加熱量的攝入緩解寒冷。中醫保健方法可通過按摩合谷、神闕、足三里、氣沖、勞宮、湧泉、大椎、命門、腎俞等穴位來調節畏寒。同時,在關元穴、足三里和大椎等穴位上做艾灸治療,可有效緩解長期畏寒怕冷的症狀。除了穴位治療,中醫認為進食溫陽之品,可以溫陽益氣,抵禦寒邪,畏寒者可適量吃些羊肉、桂圓、韭菜、核桃、小米等加以食補。
而引起惡寒的病因除風寒之邪外,外感六淫之邪——風、寒、暑、濕、燥、火皆可,邪氣瘀於機表,使表中陽氣不能溫煦,則出現惡寒。古籍中記載:「惡寒者雖居密室幃幙之中,猛火近熱之處,仍覺憎寒拘急,甚則毫毛畢直,鼓頜戰傈……」說明惡寒者怕冷的感覺特別嚴重,即便多穿衣服,站在火源邊上也會感到全身寒冷。並且,因正邪相爭劇烈,邪氣較盛,惡寒後期還會出現發熱、寒顫的症狀。同時,若機體陽虛較重時,即使外邪較輕,仍會導致比較明顯的惡寒症狀。
8. 患者手腳經常麻木又怕冷老是失眠中醫是怎麼調理的
中醫治療手腳麻木應查明病因,可能屬於體內慢性病表現,還可能屬於四肢循環較差表現,如糖尿病、焦慮抑鬱;還可能自身循環較差,出現手腳麻木。應採用不同治療方法,具體如下:
1、內服葯物療法:氣血不足服用八珍湯、十全大補丸等,氣血瘀滯可服用血府逐瘀丸,知肢肝鬱氣滯服用逍遙散疏肝解郁。另外可服用湯葯,但湯葯需專業醫生進行辨證,並加上組方;
2、非葯物療法:如針灸、針刺等友孝,針刺可刺激某些穴位,如上肢曲池穴、合谷穴,下肢足三里穴、陽陵泉穴、三陰交穴、太溪穴等,對四肢麻木均具有較好調整作用。有時還可加以點刺,如十宣穴點刺放血等,同時艾灸、按摩均具搭告世有一定治療作用。
9. 今年特別怕冷是什麼原因 請專家指教有什麼方法可以調解一下
手腳冰涼怎麼辦?
(1)「陽氣內守」造成手足冰涼
進入冬季不少人都有手足發涼的現象,有些人認為這是所謂「虛」的表現,強調要運動,要進補。於是不少手足發涼的人就盲目地早起鍛煉,進食補品。其實這並不符合中醫冬季養生的原則。
中醫里講,冬季是陽氣內伏的季節,謂之「陽伏於下,於時為冬」。手足,相對軀干而言是人體的末端,中醫稱其為「四末」。冬季「陽氣內守,不達四末」,所以容易出現手足冰涼。冬季鍛煉宜慢跑、散步
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適當進補,調節陽氣,平時注意保溫,保持手足清潔乾燥,搓摩手足心,以改善人體末端血管的微循環狀況,達到暖手、暖足的作用。
起居調養強調了要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同時,冬季鍛煉宜有選擇地進行慢跑、散步、打太極拳等項目,不宜做過度、高強度的運動。另外,衣著過少、室溫過低,既易患感冒,又消耗陽氣;反之,則易出汗,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於侵入。所以,冬季保暖要適度。不能隨意葯補飲食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的古訓。《飲膳正要》中說:「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講,冬季要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
因此,要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但是,這里必須注意的是同屬冬令,各地區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進補的方法也不同。北方冬季寒冷,可酌補溫熱的食品,如牛、羊、狗肉等;而南方氣候較溫和,進補應清補甘溫之味,如雞、鴨、魚類為宜;氣候乾燥的地方,應多吃甘潤生津的食品,如水果、蔬菜、冰糖為宜。此外,還要因人而異,不可亂補,特別是葯補,應該有醫生指導。
(2)冬天一些人總感覺手腳冰涼是很常見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自然界的溫度降低,陽氣不足,而人體自身的陽氣也會不足,身體出現陽虛的表現。另外,因為天氣寒冷,人體血管收縮、血液迴流能力就會減弱,使得手腳,特別是指尖部分血液循環不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神經末梢循環不良」,而導致手腳總感覺冰涼。這樣的情況一般多發生於女性,特別是中年以上的女性較為常見,腦力勞動者要比體力勞動者更易出現手腳冰涼,在身體健康的年輕男性身上則很少出現。
寒冷會使人的全身或者局部血液循環不良,或者肢體末梢兒血液循輪源環障礙,這會導致手腳冰涼。經常長期的手腳冰涼,可以稱為「冷寒症」。中醫理論認為這是氣虛、氣滯、陽氣不足的反應。女性在經期、孕期和產期等特殊生理時期,由於體虛,更容易引起手足冰冷。如果不及時加以預防,會導致精神不佳、身體畏寒的反應,嚴重的還可引起下肢的靜脈曲張。
1.吃西洋參。這是一種補氣的良葯,性平和,補而不燥。可以單獨泡水飲用。
2.吃芝麻、花生。富含維生素E和多種營養,可以幫助維生素B的吸收,加強神經對抗寒冷的能力。維生素E 還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可以加強肢體末梢兒的血液循環。
3.吃洋蔥、辣椒等可以幫助身體產生熱量、促進血液循環的食物。
其他措施:
平時多用熱水泡腳,既能使身體暖和,又能舒緩疲勞神經。
(3) 不少人秋冬季節會出現手腳冰涼的症狀。中醫認為,怕冷是由於體內陽氣虛弱所致。治療手腳冰涼的症狀,主要在於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如果經常按摩以下3個穴位,一定會收到滿意的療效。
1.按摩湧泉穴。先用右手掌快速搓揉左腳心,然後用左手掌快速搓揉右腳心,搓到有熱感為止。每天早晚搓揉100下,接著搓揉各腳趾100餘下。中醫學認為,人體諸多經脈都匯集於足底,與全身各臟腑、組織、攔慧器官都有密切關系。尤其是刺激湧泉穴,有臘衡態益於補腎壯陽、強筋壯骨。經常堅持搓揉此穴必然會促使手腳冰涼症狀的康復。
2.按揉氣沖穴(大腿根里側)。此穴下邊有一根跳動的動脈,先按揉氣沖穴,後按揉動脈,一松一按,交替進行,一直按揉到腿腳有熱氣下流的感覺為止。
3.按揉、拍打腎俞穴(兩邊腰眼)。稍用力各拍打100餘下。
根據「動則生陽」的觀點,通過加強對手腳的鍛煉,可改善手腳冰涼的症狀。除了上述方法外,還可以通過步行、慢跑、爬樓梯、跳健身舞等進行全方位的鍛煉。如果手冰涼,上肢的活動量應大些,如果腳冰涼,下肢活動量應大些。
食療能改變陽氣虛弱狀況,增加肌體熱量。如常用的大棗紅糖湯(大棗10個、生薑5片、紅糖適量,每晚煎湯喝),對改善手腳冰涼的症狀頗為有效。另外,適當多吃些羊肉、狗肉等,可暖中補虛、開胃健脾、益腎養肝、禦寒去濕。
(4)多吃花生可緩解手腳冰涼!
進入冬季,手腳冰涼是不少年輕女性都會遇到的麻煩。手腳冰冷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自律神經的功能調節不順暢,血管變細引起。加上腳趾、膝蓋、肩膀、手指等都是運動較多的關節部位,脂肪少,熱度容易散失,血管也較少,更容易感到發冷。手腳冰涼,怎麼捂都捂不暖。尤其是一些瘦小女性、衣物不夠保暖、壓力過大時、低血糖或低血壓等情況都易產生手腳冰涼。除非是系統性疾病引起的手腳涼,否則不能算是疾病。日常的生活和飲食調節能改善這種狀況。
怎補充營養 多吃促進血液循環的食物,如芝麻、菠菜、花生、豆腐、新鮮魚類、大蒜、青蔥、辣椒、咖哩。要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北方冬季寒冷,可酌補溫熱的食品,如牛、羊、狗肉等;在煲湯或燉肉時可加入黃芪,既不影響味道,又可補氣固表。
食療可用此方:大棗10個、生薑5片、紅糖適量,每晚煎茶喝。能改變陽氣虛弱狀況,增加機體熱量,對改善手腳冰涼症狀療效頗佳。
怎平時多運動 運動可以幫助血液循環,尤其是需要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若能保持標准體重,再加上適當的運動,可以使身體循環正常。 怎睡前泡泡澡 睡前洗個熱水澡,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使身體暖和起來。
怎禦寒衣物要充足 人們常常因為忙碌而忘了多加件衣服,建議在辦公室多准備一件外套,適當保暖。尤其是在睡覺時要注意腳部保暖,可穿上棉襪幫助保暖。
怎指壓按摩 可以針對至陰及湧泉穴進行指壓。至陰穴位於腳第五趾指甲生長處的外側。湧泉穴則在腳底中央靠近腳趾處,將腳趾全部彎曲時,在腳底所形成的人字形皺紋的中央處。要柔和捏每根腳趾,這樣腳就會感到溫暖了。不妨利用乳液或嬰兒油來按摩手腳,使肌膚柔嫩之外還可促進血液循環。
怎拋棄電熱毯 電熱毯雖然能將全身都暖和起來,但卻會使身體產生依賴,導致身體自身產生熱量的能力降低。晚上睡覺時可用熱水袋保暖。
怎紅茶代替咖啡 未經發酵的綠茶會使體溫下降;咖啡屬陰性,也可使體溫下降。紅茶是將茶葉發酵而製成的,多飲可以暖身。
手腳冰涼只是一種症狀,很多原因都會引起這種現象,只要針對原因進行調理,情況很快就會得到改善,人們不需要太過擔心。但有一點要注意,發現手腳冰涼也不能全然置之不理,因為一些系統性疾病如血管功能障礙的前期,主要症狀就是手腳冰涼,應引起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