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格式塔心理學是怎樣的
1、圖形與背景的關系原則(figure-ground)當我們觀察的時候,會認為有些物體或圖形比背景更加突出。
2、接近或鄰近原則(proximity)接近或鄰近的物體會被認為是一個整體。
3、相似原則(similarity)刺激物的形狀、大小、顏色、強度等物理屬性方面比較相似時,這些刺激物就容易被組織起來而構成一個整體。
4、封閉的原則(closure)有時也稱閉合原則。有些圖形是一個沒有閉合的殘缺的圖形,但主體有一種使其閉合的傾向,即主體能自行填補缺口而把其知覺為一個整體。
5、共方向原則(common fate)也稱共同命運原則。如果一個對象中的一部分都向共同的方向去運動,那這些共同移動的部分就易被感知為一個整體。
6、熟悉性原則(familiarity)人們對一個復雜對象進行知覺時,只要沒有特定的要求,就會常常傾向於把對象看作是有組織的簡單的規則的內容或圖形。
7、連續性原則(continuity)如果一個圖形的某些部分可以被看作是連接在一起的,那麼這些部分就相對容易被我們知覺為一個整體。
8、知覺恆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人們總是將世界知覺為一相當恆定以及不變的場所,即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東西,落在視網膜上的影響是不一樣的,但是我們不會認為是這個東西變形了。恆常性包含了明度、顏色、大小、形狀的恆常性。
2. 弗雷德里克·皮爾斯的皮爾斯的格式塔療法
皮爾斯對心理學的主要貢獻是發展了一種心理治療的新方法,他名之為「格式塔療法」。格式塔療法(Gestalt therapy)又稱完形治療法,是自己對自己疾病的覺察、體會和醒悟,是一種修心養性的自我治療方法,其基本前提是:如果人要達到成熟,就必須尋找在本身的生活方式中,自己所應負起的責任。格式塔療法理論源自格式塔心理學,格式塔的含義即「完形」,強調人的完整性和整體知覺:
個體有追求完整的傾向,一個不完全的完形就會引起注意直至完形出現和穩定為止。
個體會依照其當前之需要,完成其完形。皮爾斯認為要滿足需要,就必須形成完形。
個體的行為是一種整體,大於部分的相加總和。
個體行為含意要由其生活整體的內涵中去了解。如對人的認識,不能將人抽離環境(整體)來看。
個體透過形與景之原則、了解其所處環境。
此外,由於現象學上所指的現象,是指「個人憑感官所知覺到的立即經驗」而格式塔療法深信「當事人對環境立即的覺察,而不去推論一些形成某一行為的原因。」所以,格式塔療法是現象學取向的。又因為該治療法的基礎是此時此地,因此也是存在取向的。在格式塔療法中,「覺察」、「責任」、「自由、選擇」是很重要的三角關系,即察覺力愈強,自由的可能性愈大,而自己應為自己所做的決定,行為負責。此即存在主義的味道。而在格式塔療法中,所採用的一些名詞,諸如「投射」、「內化」、「壓抑」等,是源自精神分析的,故格式塔療法可說是受到許多學派的影響。不同的是,弗洛伊德對人的看法基本上是機械的、功能性的,而皮爾斯則強調從整體的觀點來看待人人格,即人的每一部分都與整體緊密聯結。其次,弗洛伊德僅注意個體在兒童年時期被壓抑的內在心理沖突,皮爾斯則強調控察個人目前所處理情境的重要性。此種取向的重視過程,遠勝於對內容的注意,即認為此刻所經驗到的,比所表達的內容更為重要。皮爾斯認為就達到自我了解之目的而言,了解一個人現在如何表現,遠比注意他為什麼會如此做來得重要。 1.完形
格式塔治療法理論最基本的觀點是「完形」,即強調用整體觀點看人、物或事。它認為,人的整體性功能要大於人的各個部分之和,因此該理論強烈反對把人的功能進行元素分解的做法。該理論指出每一個人都期望過上一種整合的、高效率的生活,人們總是努力將其各部分協調、整合成一個健康的、有機的整體。它認為人類最大的問題就是把自己分割得支離破碎,在這種殘缺不全的情況下生活,以致出現了很多矛盾、沖突和痛苦。因此格式塔療法的一個目標就是促使來訪者達到情緒、認知和行為方面的整合。
2.人性觀
格式塔療法的人性觀主要以存在哲學與現象學為基礎。認為真正的知識是由知覺者的立即體驗而產生。治療的目的並不在分析,而是在於整合一個人不時存在的內在沖突。重新擁有個人曾經否定的部分,以及整合的過程需要逐步漸進,直到當事人堅強得足以繼續自己的成長為止。格式塔療法基本上假設個人能有效地處理生活上所發生的問題,特別是能夠完全察覺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事情。格式塔療法強調接納真實的原有自己,不去受到自己或他人的合理化、期待、判斷、曲解所操縱,而以自己所想的、所要的、所感覺的為基礎表現自我。此外,皮爾斯提出個體的人格分成兩部分:勝利者(topdog)和失敗者(underdog),前者很正義,很具權威也很完美,以「應該」「必須」等觀念來對個體作操縱與擺布,類似心理分析學派的超我;而後者以「我想」「我希望」等表達個體的內在願望,類似心理分析學的本我。由於勝利者和失敗者都在不斷掙扎,奪取控制權,這內在的矛盾與沖突,便對人造成一種持續不斷的折磨。因此,格式塔治療法即是要協助當事人,自覺這兩個不協調部分的存在,尋求解決方法,將內在分裂情況改善,以求達到身心統整為一。
3.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是格式塔療法的核心。格式塔療法認為個體有自我調整的功能,個體若能充分覺察,必然改變;也就是,覺察本身即具有治療的效果。覺察是指去發現某些事情,讓個體接觸到或感覺到自己正在做什麼。感覺到自己的思考、動作、身體姿勢等。在覺察的過程中,個體與環境做良好的接觸,以經驗內在的沖突,統整其人格的分歧與對立,借著覺察,個體發現真實的自我,從新整合自己。覺察是一種提供選擇的工具,它也意味著改變的可能性。因為覺察,個體知道可以不這樣做,個體知道可以改變,也知道可以不改變。個體覺察的愈多,可做的選擇也愈多,當選擇以後,就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當然,前提是個體必須先覺察到,才可以做選擇,也才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所以說,覺察是改變的開始。覺察不同於內省。因為內省是有目的性及評價性的,而覺察只是去觀察、注意而不評價。覺察應包括三個范疇:
對自我的覺察;
對環境的覺察;
對自我與環境互動間的覺察。
4.此時此刻
依皮爾斯之見,除了此時此刻,沒有東西是存在的。因為往者已矣,來者則尚未來臨,只有現在才是最重要的。格式塔療法法的主要理念之一就是:強調此時此刻,強調充分學習、認識、感受現在這一刻,留戀過去就是在逃避體驗現在。為了有效幫助當事人接觸現在,格式塔治療者常會以現在式的問句問什麼(what)和如何(how)的問題,而很少問為什麼(why)的問題。因為格式塔療法認為問為什麼只會引導當事人去編造合理化的解釋及自我欺騙,將導致當事人不停地、頑固地去思索過去,而使他們脫離了此時此刻的體驗。
然而,格式塔療法並非不重視過去,事實上,格式塔療法認為,當過去與一個人現在的重要課題有關時,過去就是重要的。當當事人談及他們的過去時,治療者將要求他們借著重演過去將想像帶到此地,不要只是談論那些情感,而要求當事人在此時此刻再次體驗過去所經驗過的情感,通過想像的歷程,再度體驗當初受到的傷害,進而釋放該傷害。
5.未完成事件
格式塔療法的另一個重要焦點為未完成事件(unfinished business),它是指未被表達出來的情感,包括:悔恨、憤怒、怨恨、痛苦、焦慮、悲傷、罪惡、遺棄感等。雖然這些情感並未表達出來,但卻與鮮明的記憶及想像聯結在一起。由於這些情感在知覺領域里並沒有被充分體驗,因此就在潛意識中徘徊,而在不知覺中被帶入現實生活里,從而妨礙了自己與他人間的有效接觸。未完成事件常會一直持續存在著,直至個人勇於面對並處理這些未表達的情感為止。
由於過去未被認知的情感所衍生的一些非必要性的片斷情緒,擾亂了以現在為中心的察覺。根據皮爾斯的觀察,悔恨是未完成事件中最常見、最惡劣的一種。依照他的看法,當人們悔恨時就把自己給困住了,既不願讓悔恨就此算了,也不能做坦誠的溝通,除非把悔恨發泄出來。因此,皮爾斯主張把悔恨表露出來是必須的,未表露出來的悔恨經常會轉變成罪惡感。換句話說:無論何時,當你有罪惡感時,就去找出悔恨的原因,並把它表達出來,簡化原來紛亂的要求,則問題自可迎刃而解。
6.形與景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個體是通過「形」與「景」的原則,了解其所處的的環境。形成完形就是形成背景與形的意思,無法形成完形,即形(興趣的焦點)與背景(忽視的部分)無法確定的人。固執的人就是一旦形成形與背景,再也無法看出其它形與背景的人。弗洛伊德所說的情結(complex),即皮爾斯所指病理的完形。亦即形與背景固定而無法看到其它部分。人的成長,主要是在達成自我實現的過程中,滿足一些動機及需求。需求的出現,成為整個人環境的焦點,這個焦點就是皮爾斯所說的形象。
相對的,個人環境即為背景。一旦需求滿足,形象便退回背景,而新的需求出現時,另一個形象又產生。有了這樣的概念,就可以了解當我們遭遇困難時,困難本身就是形象,如果我們只注意困難,而忽略了周圍的個人和環境的資源,很可能我們會理不清這個困難所隱含的意義,也很可能因此而身陷其中,夾雜不清,始終找不出解決之道。所以皮爾斯建議,凡事應從較寬廣的角度去知覺、去思考,問題的意義才能明白,需求才會獲得滿足。而人的一生成長不外是形成外形之後又破壞它,破壞之後又形成它的不斷形成完形的過程。其中有些完形深深印在腦海里,無法忘記,就很難形成新的完形。此即精神分析所說的情結,格式塔治療法則稱為未完成的事件,亦即一個人形成「未完成的完形」之情形。 格式塔療法的技術在於幫助當事人獲得更敏銳的察覺力、體驗內在的沖突、解決不一致性和兩極化的問題、突破構成阻礙的僵局,以解決未完成事件。完形治療法的常用技術包括以下數種,通常以游戲形式進行:
1.對話練習(dialogue)
當事人同時扮演事件的不同角色,進行一個人演兩個人角色的對話,空椅技術即由此發展而來。
2.空椅(empty - chair)技術
此技術運用兩張椅子,要求當事人坐在其中一張,扮演一個勝利者,然後再換坐到另一張椅子上扮演失敗者,而讓當事人所扮演的兩方持續對話。這項技術本質就是一種角色扮演,讓當事人去扮演所有的部分。通過這種方法,可使內射表面化,使當事人充分地體驗沖突,而由於當事人角色扮演中能接納和整合勝利者與失敗者,因此沖突可得到解決。
3.繞圈子(making the rounds)
此項格式塔療法技術包括要求團體中的某位成員走到他人面前向對方說話,或做某些事,它的目的就是要去達成面質、冒險、表達自我、試驗新行為模式、促進成長及改變。
4.我負責……(I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
治療者也許會要求當事人在每個陳述之後加上「而且我會為它負責。」例如「我覺得無聊,但我會為我的無聊負責」。此種技術的進行可有效拓展個人的感覺領域,同時幫助個人接納和認識本身的情感,以代替把自己的情感投身到他人身上。盡管這項技術看似機械化,但卻頗具意義。
5.投射(playing the projection)
投射系指一個人在別人身上所看到的事物,其實正是自己所具有的但卻不願看見也不願接納的。一個人往往會花費很多精神去否定自己的情感,以及把某些動機轉嫁到別人身上,因此,在團體里,當某人在說別人的時候,常常說是他自己本身屬性的投射。在投射的歷程中,治療者會要求說[我無法信任你]這句話的人去扮演一個不值得信任的角色,亦好變成別人以便能夠發現不信任原來是一種內在的沖突。換言之,治療者是在要求此人去[試扮](try on for size)他在團體中對別人的敘述。
6.倒轉技術(the reversal technique)
當事人的某些症狀和言行,常是其潛在行動的倒轉表現。針對此種情況,治療者可要求這類因過分膽怯而痛苦的人,試著在團體中扮演一個愛表現的人。倒轉技術的進行方式在於,要求當事人潛入每件會為他帶來焦慮的事件中,去與他自己已經埋沒和否認的部分接觸。此項技術即藉此幫助當事人能夠開始去接納從前被否定的某些個人屬性。
7.預演練習(the rehearsal exercise)
就皮爾斯的看法,我們內心的許多想法其實都在預演中。我們常在想像世界裡預演我們在現實社會中所期望扮演的角色。而當實際表演開始時,因為怕自己演不好,恐懼與焦慮便襲涌而至。由於內在的預演消耗了我們太多的精力,因此抑制了我們的主動性,也阻礙了我們去嘗試新行為模式的意願。藉助團體成員相互幫助的治療方式,並彼此分享預演的情境,可使當事人更能察覺出他們內心預演各種社會角色的進行情形,同時也使得他們更能察覺他人對自己的期望並設法去達成。此外,藉此也使得他們自己更能察覺到希望被他人贊美、接納和喜歡的程度與范圍。
8.誇張練習(the exaggeration exercise)
格式塔療法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當事人對自己身體語言所傳遞的微弱訊號或線索更能敏銳地察覺。雖然動作和姿勢都能夠藉之傳遞訊息,但所表達的也許並不很完全。若能要求當事人重復地誇張其欲表達的動作或手勢,將可使之與該行為有關的情感強烈化,進而使其內在隱藏的意義更清楚地表現出來。
9.感覺留置(Staying with the feeling)
當事人在情感或情緒不愉快而想逃避的關鍵時刻,治療者即要求對方保持著這樣的感覺。從旁鼓勵他們趁機去深入探討這些想要逃避的感覺。要去面對、體驗感覺,不僅只需要勇氣,同時也要願意忍受去除障礙時可能遭遇的痛苦,但經歷這些之後,卻能使人們有嶄新的成長。
10.完形夢境治療(the Gestalt approach to dream work)
格式塔療法並不主張去解析夢境,而是要把夢境帶至現實生活中使之重現。此時夢已不被當作是過去的事,而是要在現在表現出來。做夢的人或許正是夢境中的一部分。對於夢境的處理方式包括:展現夢境,回憶夢境里的每個人、事、物及心情,然後將自己變成夢中的每一部分,盡量去表現夢境,並引出對話。由於夢境的每一部分都假設是自我投射,做夢的人會為夢里的各個角色或短暫的際遇編造出劇本,而夢中不同的部分,就是自己的矛盾和不一致層面的表現。通過這些相互對立層面間的對話,當事人於是能逐漸察覺到自己情感表現的世界。
此外,還有「我有個秘密」、「角色扮演」、「我給你一個斷語」等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