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痙攣性怎麼治療
痙攣性斜頸是因為頸部肌肉出現異常收縮,導致形成頸部傾斜、旋轉等姿態。一般痙攣性斜頸會壓迫頸部神經,導致出現一些精神疾病,如癔症。痙攣性斜頸症狀可因情緒緊張而加劇,早期能由手糾正或用心控制,但不持久,嚴重者頭頸持續處於異常姿態。此病對患者的健康危害十分嚴重,同時也有損患者形象,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都形成威脅。下面由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王學廉教授為大家講解幾種痙攣性斜頸常見的治療方法。
痙攣性斜頸的常見治療方法(葯物與手術療法)
王學廉教授介紹說,在患病初期,多數患者選擇通過注射肉毒素控制症狀,肉毒素注射治療是葯物治療痙攣性斜頸的一個重大突破,多數病例經過肉毒素肌內注射治療,可以獲得3—4個月的明顯緩解,其中有些病人產生抗肉毒素抗體而逐漸對此治療無效。也有一些病人,對肉毒素治療毫無反應。另外有些病人很難維持此項治療。
治療痙攣性斜頸的方法還有葯物及物理治療,最初的葯物治療有抗膽鹼能葯物如苯海索,安定類葯物如安定,以上葯物在大劑量應用時,可使痙攣性斜頸獲得某些緩解,副作用也明顯。另外,長期進行物理療法、生物反饋療法也可能使輕度痙攣性斜頸的症狀得到某些改善。
葯物治療無效的痙攣性斜頸患者,還可以考慮進行外科手術治療。最佳的手術指征是旋轉型,側攣型和頭雙側後仰型。前兩者適合作三聯手術,後一種適合作枕下肌群選擇性切斷術。選擇性周圍神經切斷術,對於旋轉型或其合並輕度前屈或後仰,效果最滿意。
王學廉教授稱,還有專家學者經過研究分析,認為痙攣性斜頸病人的症狀與副神經根血管壓迫有關,其發病機制可能與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相同,血管的異常沖動可能通過副神經根的交通支傳遞給頸部脊部經根,使頸肌產生異常興奮。僅有少數作者報道該術式可以緩解痙攣性斜頸。
立體定向手術(腦起搏器)治療痙攣性斜頸也有一定效果,腦深部核團的定向毀損治療痙攣性斜頸,目前尚無肯定的結論。靶點可選在蒼白球、丘腦腹外側核、Forel-H、丘腦中央中核等處,一般的經驗是Forel-H和丘腦腹外側核的Voa、Vop效果較好。如果痙攣性斜頸臨床體征超過頸肌范圍,選擇立體定向手術較好。
『貳』 對於偏癱有沒有好的康復方法
偏癱的康復治療方法有很多,1、傳統的中醫療法,如針灸、推拿、中葯熏葯等,中醫有「治痿獨取陽明」的說法,多採取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的腧穴進行針刺和艾灸,還有頭針、耳針等治療方法。2、現代的康復治療方法有:偏癱肢體訓練、平衡功能訓練、步態訓練、手功能訓練和模擬訓練等,可以改善肢體的肌力和解除痙攣狀態。現代康復物理治療方法有:腦電生物反饋、中低頻電療、超聲波、痙攣治療儀,還有肉毒素注射緩解肌張力增高,矯形器防止關節變形等方法。
『叄』 患上偏癱怎樣治療
治療偏癱的方法主要有血液稀釋療法:此療法是通過降低體內的血細胞比容和血液粘度來改善血液循環,而不會降低有效的循環血量。針灸推拿療法:可以幫助神經組織再生,改善偏癱肢體血液循環,減輕肌肉緊張等問題。
『肆』 怎麼治偏癱
根據偏癱情況,酌情採用葯物治療、物理治療、傳統康復治療等,進行全面、深入的腦部修復。同時,在治療過程中需注意預防壓瘡、肌痙攣、關節攣縮、下肢深靜脈血栓、墜積性肺炎、中樞性疼痛、抑鬱、吞咽功能障礙等。
一般治療
發病期間宜靜卧休息,適當活動下肢,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
病因治療
針對不同病因對症治療,如腦血管疾病引起的偏癱,應首先治療腦血管疾病。
病情監測
監測患者血糖、血壓等情況。
血壓控制
准備溶栓治療的患者需要控制血壓在收縮壓<185 mmHg,舒張壓<110 mmHg。卒中後的低血壓應根據病因給予相應處理。
血糖控制
血糖升高時,應控制在7.8mmol/L~10.0mmol/L;而低血糖發生時,應給予升血糖治療。
4. 宜低鹽、低脂、低糖、高蛋白質飲食。
葯物治療
對於存在肢體痙攣的偏癱患者,可以全身使用巴氯芬、替扎尼定及鹽酸乙哌立松,或局部使用利多卡因、石碳酸、肉毒素等葯物,均能有效地緩解肌痙攣。有精神病史、腦血管病患者和老年人慎用。
中醫治療
多項研究認為,針灸、穴位按摩、推拿等中醫治療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其生活質量。
血栓通、養陰熄風通絡湯等葯物可用於偏癱患者的治療。
針灸刺激運動區能加速腦部血液循環,促進腦組織功能恢復,進而恢復上運動神經元和下運動神經元的支配和調節功能。
穴位按摩能促使病灶內尚未完全壞死的神經細胞興奮性增高,促進病變區域和正常神經突觸傳遞,發揮神經興奮性,改善患者運動功能。
康復治療
康復治療可以降低患者的殘疾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早期康復訓練能夠提高偏癱患者的運動和認知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康復時機:為了避免過早活動加重原發神經性損傷,一般主張患者在生命體征穩定48小時後,原發疾病無加重的情況下開始康復。
康復周期
Brunnstrom將偏癱康復分為6期,評判依據為患者上肢、手和下肢肌張力與運動模式的變化。
1期為患者不出現隨意運動;
2期為患者開始出現隨意運動,並能引出聯合反應、共同運動;
3期為患者的異常肌張力顯著增高,可隨意出現共同運動;
4期為患者的異常肌張力開始下降,共同運動模式被打破,開始出現分離運動;
5期為患者肌張力逐漸恢復,並出現精細運動;
6期為患者的運動能力接近正常水平,但運動速度和准確性比健側差。
按照疾病時期進行的康復
急性期康復治療
發病後的1~2周,相當於Brunnstrom分期1~2期,通過被動活動和主動參與,促進偏癱側肢體肌張力的恢復和主動活動的出現,同時也要通過調整肢體和體位轉換來預防壓瘡、關節腫脹、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泌尿和呼吸道感染等並發症。
恢復早期康復治療
發病後3~4周,相當於Brunnstrom分期2~3期,除急性期治療外應抑制肌痙攣,促進分離運動恢復,加強患肢主動活動。
恢復中期康復治療
發病後4~12周,相當於Brunnstrom分期3~4期,加強協調性和選擇性隨意運動,結合日常生活進行上、下肢實用功能的強化訓練,同時抑制異常肌張力。
恢復後期康復治療
發病後4~6個月,相當於Brunnstrom分期5~6期,抑制痙攣,糾正異常運動模式,改善運動控制能力,促進精細運動,提高運動速度和實用性步行能力,掌握日常生活活動技能,提高生存質量。
後遺症期康復治療
有些患者在發病後6~12個月,有些在發病後1~2年。加強殘存和已有功能的恢復,包括矯形器、步行架和輪椅的應用。防止異常肌張力和攣縮的進一步加重,避免骨質疏鬆的發生。
『伍』 痙攣型腦癱的治療方法
主要針對腦癱患兒的運動障礙、語言障礙等因腦癱兒引起的伴隨症狀。這種康復治療方法需要家長在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進行,而且必須持之以恆,否則不但起不到治療效果,反而會加重腦癱患兒的病情。這是常見的腦癱的治療方法。
康復治療對於腦癱患者來講非常重要。目的就是改變肢體麻木障礙、改善肌張力和關節活動障礙等症狀,使之達到最佳狀態,並逐漸恢復部分肢體運動。尤其是在恢復肢體運動障礙方面更為顯得突出。
認為腦癱的患者經過正規的康復訓練可以明顯減少或減輕癱瘓的後遺症,有人把康復看得特別簡單,甚至把其等同於「鍛煉」,急於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導致關節肌肉損傷、骨折、肩部和髖部疼痛、痙攣加重、異常痙攣模式和異常步態,以及足下垂、內翻等問題,即「誤用綜合征」。
不適當的肌力訓練可以加重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於協調。一旦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如用患側的手反復練慣用力抓握,則會強化患側上肢的屈肌協同,使得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復更加困難。其實,偏癱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
在對腦癱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中,傳統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於恢復患者的肌力,忽視了對患者的關節活動度、肌張力及拮抗之間協調性的康復治療,即使患者肌力恢復正常,變可能遺留下異常運動模式,從而妨礙其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的提高。
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存在可塑性,在大腦損傷後的恢復過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
目前國內國際上一般建議在日常的家庭護理康復治療中,使用家用型的肢體運動康復儀來對受損的肢體運動恢復。它以神經促通技術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頻脈沖電刺激後按一定順序模擬正常運動,除直接鍛煉肌力外,通過模擬運動的被動拮抗作用,協調和支配肢體的功能狀態,使其恢復動態平衡;同時多次重復的運動可以向大腦反饋促通信息,使其盡快地最大限度地實現功能重建,打破痙攣模式,恢復自主的運動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時候操作簡便。這種療法可使癱瘓的肢體模擬出正常運動,增強患者康復的自信心,恢復患者的肌張力和肢體運動。 通過NS靶向定位治療儀精準確定治療部位,使神經生長因子通過介入方式,快速、有效、直接的作用於損傷部位。激活處於休眠狀態的神經細胞,實現神經細胞的自我分化和更新,並替代已經受損和死亡的神經細胞,重建神經環路,促進器官的再次發育。
神經靶向修復療法具有靶向化、高效化、微觀化的特點。
靶向化:機體受損病變的組織會持續釋放出某些特定的細胞因子,稱為趨化因子。距離受損組織較遠的區域,趨化因子的濃度較低,與鄰近受損組織的高濃度形成了濃度梯度。在濃度梯度的引導下,輸入患者體內的多能細胞能夠逐漸的向病變區域靠攏、匯集,使病變組織周圍形成相對高濃度的多能細胞群體,對病變局部發揮充分的神經細胞修復作用。
高效化:實驗證明,相比較人體普通的修復過程,輸入神經生長因子後組織修復速度要快上數十倍甚至上百倍,使人體受損的組織在短時間內即得到快速的恢復。
微觀化:神經靶向修復療法的治療過程發生在分子水平,以細胞為單位對病變區域產生治療作用。整個治療過程只需依靠輸液和注射來完成,無創、無痛,更無需承擔開刀動手術的負擔和風險。
『陸』 痙攣型腦癱的康復訓練方法有哪些
痙攣性腦癱按發病部位可以分為:單癱、偏癱、截癱、三肢癱、四肢癱。目前比較好的小兒腦癱治療方法是針刀微創療法以及 比較普遍的是採用運動治療及作業治療另外配合支具,矯形器的佩戴等等。不過還有一種目前國內治療腦癱比較有效的方法,靶向修復療法,通過修復受損神經細胞,激活處於休眠狀態的神經細胞,實現神經細胞的自我分化,並替代已經受損和死亡的神經細胞,改善生活質量。
『柒』 腦梗塞引起的偏癱如何鍛煉
腦梗塞偏癱的康復治療包括一、主動活動;二、床上訓練;三、保持良姿位;四、日常生活能力訓練;五、被動活動。
一、主動活動:盡量讓患者做主動運動,肌肉的收縮為減輕水腫提供了很好的泵的作用。可讓患者在患肢上舉位做一些活動,如手指的抓握活動、抓握木棒、擰毛巾等。
二、床上訓練:為站立和步行打基矗如:翻身,起坐,坐平衡三級訓練,髖、膝、肩、踝等關節抗痙攣訓練以及雙或單腿搭橋訓練,然後坐立位轉換到立位三級平衡訓練,重點是重心向患側移位的訓練。
三、保持良姿位:所謂良姿位即抗痙攣的良好體位,患者除進行康復治療訓練外,其餘時間均應保持偏癱肢體的良姿位。平卧位和患側卧位時,應使肘關節伸展,腕關節背屈;健側卧位時肩關節屈曲約90°,肘關節伸展,手握一毛巾卷,保持腕關節的背屈。良姿位可改善靜脈迴流,減輕手部的腫脹。
四、日常生活能力訓練:不同採用不同的自護方法,一般采勸替代護理」的方法來照料病人,即病人在被動狀態下,接受護理人員喂飯、漱口、更衣、移動等生活護理,而自我護理是通過耐心地引導、鼓勵、幫助和訓練患者,使患者主動參與訓練。腦卒中患者會有肢體功能障礙,不同程度影響到日常生活能力,採用自我護理,使他們達到部分或全部自理,以利於回歸社會,適應新生活。
五、被動活動:被動活動的動作應輕柔,以免引起疼痛或加劇疼痛。可讓患者做健肢帶動患肢做上舉運動,也可在無痛范圍內做前臂旋前旋後,腕關節的背屈、伸活動等,以保持患肢的關節正常活動范圍。注意預防肩手綜合征的發生,可減輕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坐輪椅時,應確保患肢不垂於輪椅一側,可將手置於輪椅扶手上或輪椅桌板上;應盡量避免在患手輸液,避免過度牽拉手關節及意外的損傷。這樣做不但可預防肩手綜合征的發生,即使在發生後也可防止病情加重,減輕殘疾,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捌』 偏癱怎麼治療
推拿治療
一、適應症中風恢復期、後遺症期。
二、辨證施治包括三部分
﹙一﹚辨證分型:本證以單側上下肢癱瘓無力,口眼歪斜,舌強語蹇等為主症。初期患者肢體軟弱無力,知覺遲鈍或稍有強硬,活動功能受限,以後逐漸出現強直攣急,患者姿勢常常發生在改變和畸形等。
﹙二﹚治則:舒筋通絡、行氣活血。
﹙三﹚基本治法:背及下肢部操作
﹙1﹚手法:滾、按、揉、搓、擦等法
﹙2﹚穴位及部位:天宗、肝俞、膽俞、膈俞、腎俞、環跳、陽陵泉、委中、承山、風市、伏兔、膝眼、解溪。
﹙3﹚操作:
1.患者取俯卧位。醫者站在患者側面,先施按法於背部脊柱兩側,自上而下2-3次,重點在天宗、肝俞、膽俞、膈俞、腎俞。再在脊柱兩側用滾法治療,並向下至臀部,股後部、小腿後部。以腰椎兩側、環跳、委中、承山、及跟腱部為重點治療部位。同時配合腰後伸和患側後伸的被動活動。約5分鍾。
2.患者取健側卧位﹙患側在上﹚。自患側臀部沿大腿外側經膝部至小腿外側用滾法治療,以髖關節和膝關節作為重點治療部位。約3分鍾。
3.患者取仰卧位。醫者站在側面,用滾發在患側下肢,自髂前上棘向下沿大腿前面,向下至髖關節及足背部治療,重點在伏兔、膝眼、解溪、。同時配合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被動伸屈活動和整個下肢內旋動作。再用拿法施與患側下肢,拿委中、承山、以大腿內側中部及膝部周圍為重點治療。按、揉風市、膝眼、陽陵泉、解溪。最後用搓法施於下肢。約3分鍾。
針刺治療偏癱
針刺療法對偏癱治療有較好療效,不但在腦血管病的恢復期可以普遍應用,對部分病例還可早期治療。現將較常用的體針和頭針療法介紹如下。
(1)體針的常用穴位
頭面部:百會、上星、印堂、迎香、太陽、下關、地倉、人中、翳風、風池等穴。
上肢:曲池、手三里、外關、內關、合谷、少澤、後溪等穴。
下肢:環跳、秩邊、風市、陽陵泉、足三里、承山、三陰交、昆侖、湧泉等穴。
每次取穴不宜過多,可輪流使用。一般選用1~2個主穴,再選若干配穴。每日1次,7~10天為1療程,休息5~7天,可再行第2療程,並可用電針。
(2)頭針:是治療腦血管病偏癱的一種特殊針刺療法。主要是根據神經解剖大腦皮層功能的理論,運用針刺療法,在頭皮上劃出皮層功能相應的刺激區,在這些刺激區進行針刺,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目前主要用於治療腦血管病引起的癱瘓、麻木、失語等症。腦梗塞病人以早期治療為佳;腦出血病人一般待病情穩定後開始。
取穴:對側運動區為主;感覺障礙取對側感覺區;運動性失語取對側面運區;感覺性失語取對側語言三區;命名性失語取對側語言二區。
方法:根據上述原則選好刺激區位置,用快速進針,達到頭皮下或肌層,斜向捻轉至要求的區域長度,進行快速持續捻針,每分鍾要求捻轉200次以上,一般2~3分鍾即達到適應刺激量和刺激強度,患者相應的肢體有熱、麻、脹、抽、出汗等感覺,休息5分鍾,再捻轉2~3分鍾,再休息5~10分鍾起針。每日1次,一般10~15天為1療程,中間可休息一周左右,再作第2療程。
注意事項:針刺部位要選擇准確,針刺前應用75%酒精棉球嚴格消毒。針刺入後局部劇痛可捻轉2分鍾,若仍劇痛難忍,可將針退至皮下,適當地調整一下進針方向,可避免疼痛。起針時用干棉球壓迫針孔1~2分鍾,以防出血。如病人暈針,立即起針,應給予適當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