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葯怎麼熬-中醫教你如何熬中葯
中葯養生法一直是大家所喜歡的中醫療法,對於治病來說,中葯也起到了相當重要的地位,能夠從根本上幫助人們解除疾病困擾.很多人熬中葯都用中葯煎葯機,其實中葯怎麼熬,大家真的都知道嗎?熬制中葯也是要講究科學的方法的。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中葯怎麼熬的知識,歡迎閱讀。
中醫教你如何熬中葯
1. 煮葯需用白開水
現代社會的人們熬制中葯,都是打開自來水直接使用,而自來水大多都是經過氯消毒的,裡面或多或少會有殘留,同時裡面還會含有較多的鈣、鎂離子,容易和中葯發生化學反應,從而影響葯效。
2. 先煎後煎分葯性
貝殼類、礦物類、骨甲類等應先煎。貝殼類有牡蠣粉、蛤粉等;礦物類有石膏粉、龍骨等;骨甲類有鱉甲、龜板等。此類葯應先煎十分鍾後再放入其它葯物。有些葯方要求煎葯時必須後煎的中葯,“後煎”就是將葯煎十分鍾後再放入葯罐,因為有些中葯久煎無效,像鉤藤等。有些芳香帶味葯,久煎減低葯效,如金銀花、連翹、薄荷等。還有些葯久煎可以減輕葯的毒性,如馬錢子等。煎前最好先把葯材用溫水泡四十分鍾,好讓中葯泡透以便將葯的有效成分更多地煎出。
3. 開蓋關蓋要注意
一些揮發性葯材,如果敞開熬,有效成分會隨水蒸氣散發到空氣中,葯效將大打折扣。一般是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濕類葯物,如薄荷、蘇葉、藿香等,且煎煮時間不宜過久。又如一些補益類葯物如人參、鹿茸、西洋參等,需要在容器內用小火慢煎久熬,才能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煎煮出來,也應該蓋上蓋子,以防止葯物成分在慢煎久熬中隨水蒸氣失去了。
一些重量輕、體積大的葯材,如金錢草、番瀉葉等,如果熬葯容器不夠大,蓋上蓋子易使葯液溢出。另外,有些不易溶解的葯材,煎熬時需經常攪拌,這樣的'葯物最好不要蓋著蓋子煮。
在攪拌的時候也是很有講究的,最好順著一個方向攪拌,這樣能夠使葯材充分溶解在裡面,這樣熬出來的中葯效果更好,大約每10分鍾翻動一次。
4.用火用鍋有講究
有的葯要久煎微火,有的葯要猛火時間短。久煎微火是指滋補葯,猛火時間短是指通便葯、傷風感冒葯。煎葯最好用砂鍋,砂鍋受熱均勻,葯煮開時它的滾動就像浪頭,有撞擊力,再用筷子不斷地攪拌,像洗衣機將衣服的臟物洗掉一樣,這樣才能把葯里的有效成分全部煎煮出來。用高壓鍋煎葯就沒有這些撞擊力和攪拌作用,葯的成分會受影響。
5.葯汁最好煎180毫升
煎葯的時候,葯汁多少是非常關鍵的,前3次,每次煎180毫升左右就可以了,既要做到葯效的充分保留,也不能形成浪費。普通的葯方這么煎就可以了。
服葯方法也是中醫中重要的內容
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說明了服葯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理上必須正確執行各種服葯方法。
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為4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葯,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葯有困難的也可採用少量多數或濃煎後服用。頓服:將1劑湯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連續給予大劑量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使體內達到較高的葯物濃度。
②中成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將葯放入口內,用溫開水或葯引、湯劑送服。沖服:即將葯物放入杯內,用溫開水、葯引等沖成懸混液後服用。調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成糊狀後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葯。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葯慢慢溶化,緩緩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於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將中成葯溶成液狀,逐口喂給病人的一種方法。
除了注意煎葯和服葯方式外還應該注意以下內容:
①服葯溫度:服葯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葯湯劑的葯液溫度或用於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葯液趁熱服下。常用於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葯的水等放溫後再服用。一般湯劑均採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後服下。常用於熱證。
②服葯劑量:用葯的劑量一般應該由醫生根據具體情況具體決定。
③服葯後應注意休息,觀察葯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葯物,更須嚴密觀察和記錄。
④空腹服中葯易胃腸反應,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於大便硬結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食後一小時後服用。
⑤對中西葯合用的病人,應告訴中西葯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
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葯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
⑦注意食物對葯效的影響,中醫歷來有“葯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葯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容和區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葯物,既可食用,又當葯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葯、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
既然食性和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葯性相順應,食物能增強葯物的作用;食性與葯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葯物的作用。
;『貳』 中葯的正確熬制方法
中葯的正確熬制方法
現在許多人都開始服用中葯,既可以治病 又可以養生,可是大家是否用對了方法去煎中葯呢? 正確的方法才能讓葯效更好的發揮,起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一、煎葯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中葯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鍾左右。 煎葯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葯面1-3厘米。 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葯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煎葯時間應根據葯性而定,一般葯為30分鍾。 解表葯、清熱葯、芳香類葯物不宜久煎,沸後煎15-20分鍾。滋補葯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鍾。煎葯時要攪拌葯料2-3次。每劑中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煎葯量: 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特殊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葯”:煮沸10-15分鍾,再加入其它葯同煎。
2、“後下葯”:在一般葯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鍾即可。
3、“溶化葯”:應在其它葯煎至預定服葯量,取葯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沖服葯”:將沖服葯調入煎好葯汁或開水中沖服。
5、其它特殊葯物按醫囑煎煮。
中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後服為宜。
二、丸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最好將葯烊開服用,便於吸收增強療效。
未煎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
怎麼熬中葯,如何服中葯?
(1)中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①每次將一劑中葯飲片材料放入煲內,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葯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葯飲片的有效成分易於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鍾。然後收至小火,煎20-30分鍾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溫熱服用。④一次將葯物煎好後,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葯物混勻,以便葯效均衡。
(2)服葯方法也是給葯護理中重要的護理內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說明了服葯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踐中也確有因服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理上必須正確執行各種服葯方法。
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為4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葯,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葯有困難的也可採用少量多數或濃煎後服用。頓服:將1劑湯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連續給予大劑量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使體內達到較高的葯物濃度。②中成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將葯放入口內,用溫開水或葯引、湯劑送服。沖服:即將葯物放入杯內,用溫開水、葯引等沖成懸混液後服用。調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成糊狀後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葯。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葯慢慢溶化,緩緩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於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將中成葯溶成液狀,逐口喂給病人的一種方法。
(3)中醫用葯護理除了注意煎葯和服葯方式外還應該注意以下內容:①服葯溫度:服葯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葯湯劑的葯液溫度或用於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葯液趁熱服下。常用於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葯的水等放溫後再服用。一般湯劑均採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後服下。常用於熱證。②服葯劑量:用葯的劑量一般應該由醫生根據具體情況具體決定。③服葯後應注意休息,觀察葯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葯物,更須嚴密觀察和記錄。④空腹服中葯易胃腸反應,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於大便硬結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食後一小時後服用。⑤對中西葯合用的病人,應告訴中西葯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葯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對葯效的'影響,中醫歷來有“葯食同源”之說。這是因為葯性和食性都有“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容和區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葯物,既可食用,又當葯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葯、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葯性相順應,食物能增強葯物的作用;食性與葯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葯物的作用。總之,食物的正確選擇,對提高葯物的療效,促進病人早日康復,具有與用葯同等重要的位置,飲食因素還可能對中葯的吸收有多種多樣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葯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
一、特殊處理的葯物
1,先煎。目的為了增加葯物的溶解度,降低葯物毒性,充分發揮療效。先煎的葯物有:(1)有毒葯物:烏頭,附子,雪上一支蒿,商陸等。(2)礦物類,動物骨類:生石膏,穿山甲,珍珠母等。應先煎15~30分鍾。
2,後下。目的為了減少揮發油的損耗,使有效成分免於分解破壞。後下葯物:(1)薄荷,木香,青蒿,玫瑰花,大黃,鉤藤,番瀉葉等。一般在煎好前10~15分鍾入葯即可。
3,烊化(溶化)。應於其他葯物煎得慮出液後,再入葯液中溶化。有阿膠,龜膠,鹿膠,蜂蜜,硭硝等。
4,另煎。貴重葯材應另煎。如:羚羊角,人參等。
5,包煎。花粉澱粉等應包煎。
二、火候
一般應“先武後文”
三、煎葯時間
解表葯:頭煎時間:10~20分鍾。二煎時間:10~15分鍾
滋補葯:頭煎時間:30~35分鍾。二煎時間:20~25分鍾
一般葯:頭煎時間:20~25分鍾。二煎時間:15~20分鍾
四、服葯
1、服葯溫度
一般葯物宜溫服,嘔吐或中毒病人所服湯劑宜冷服,解表葯宜熱服。
2、服葯時間
滋補葯宜飯後服,安神葯宜臨睡前服,解表葯宜趁熱服並覆蓋衣被,令其出汗
3、服葯劑量
成人一次150ml,每日2次。兒童一次75ml,每日2次。
還有湯劑煎煮器具應用瓷器,陶瓷等,不銹鋼也行。千萬別用銅或鐵具。
;『叄』 中葯的喝法.
千百年來中葯以其獨特的治療方法和良好的治療作用深受人們喜愛。中葯的服用法包括煎法和服法,中醫對中葯的煎法和服法均有嚴格的要求,必須恰當掌握才能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1、中葯的煎法是指煎葯方法。煎葯方法歷來受到人們重視,清代名醫徐大椿曾說:「煎葯之法,最宜深講,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1)煎葯用具:前人認為「銀為上,磁者次之。」不主張用錫、鐵鍋煎煮,因有些葯物用後會發生沉澱,降低溶解度,甚至會引起化學變化產生副作用,目前則通用砂鍋、砂罐,價廉而且不會發生化學變化。(2)煎葯用水:用清凈而無雜質的河水、井水、自來水或蒸溜水為宜。用水量視葯量大小而定,一般以漫過葯物一寸左右適宜。入煎前最好用冷水將葯物浸泡半小時後再煎。(3)煎葯火候:煎葯火候需要根據葯物性質而定。如氣味芳香、容易揮發的花葉類葯物,一般需急火煎,煮沸3—5分鍾即停火,再燜10分鍾左右即可,否則過火可能喪失葯效。如滋膩質重,不易出汁的根或根莖一類葯物,一般須慢火煎,烏頭、附子宜慢火煎1小時,中間不加水,可減低毒性。(4)煎葯時間:一般葯物煎煮15—20分鍾左右。但根據各類葯物的不同,又有較特殊的煎法。
先煎:如介殼類,礦石類葯物應打碎先煎,煮沸後約10—20分鍾,再下其他葯。泥沙多的和質輕量大的葯物,如灶心土、茅根、竹茹等,宜先煎取汁澄清,然後以汁代水煎其它。
後下:氣味芳香的葯,宜在一般葯物即將煎好時下,煎4—5分鍾即可,以防其有效成分走散。
包煎:有些粉末或小粒的種子類葯物宜布包煎,防止煎後葯液混濁及減少對消化道、咽喉的刺激。
另燉或另煎:某些貴重葯,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減少同時煎時被其他葯物吸收,可另燉或另煎。如人參,應切成小片,放入加蓋盅內,隔水燉2—3小時(也可研粉吞服或單煎服用)。又如難於煎出氣味的羚羊角、犀角、應切成小片另煎2小時取汁服(亦可水磨汁或銼成細粉服)。
2、中葯的服法。服葯是否合法,對療效也有一定影響。(1)服葯量:中葯一般每天一劑,病情嚴重的,如急性病發高熱等,可以考慮每天服二劑。慢性病可以一劑分二天服,或隔一天服一劑。每劑葯物一般煎二次,有些補葯可煎三次。每次煎成葯汁250—300毫升。可以分煎、二煎分服,也可將兩次煎的葯汁混合後分2—3次服。(2)服葯時間:一般來講宜在飯前約一小時服,滋補葯宜空腹服,治症疾葯宜在發作前二小時服,安神葯宜在睡前服。(3)服葯方法:一般湯劑宜溫服。服發汗解表葯除溫服外,葯後還需溫覆避風,使遍身持續地微微有汗。嘔吐或葯物中毒,宜小量頻服。丸、散、片等葯劑,除有特別規定外,一般都用開水吞服。
參考資料:自貢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