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微創手術,其治療疝氣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與傳統手術相比它對身體的傷害小,傷口恢復的速度也比較快,所以受很多家長們的歡迎,接下來可以看看它有什麼利弊。
小兒疝氣微創手術的缺點 由於是新引進的技術,微創手術也並不是一點缺點也沒有,小兒疝氣手術缺點是與傳統手術方式相比,微創手術的費用可能相對較高,腹股溝疝的手術費用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手術方式本身所產生的費用,二是手術使用的材料費,如果用腹腔鏡來做手術的,就包括腹腔鏡和補片的費用。 疝氣微創手術缺點 1.腹腔鏡輔助下疝囊高位結扎術的缺點是手術過程中需要手術器械進入腹腔,可能造成腹腔內感染。
但是不管什麼手術,一定要及時治療,否則會引起孩子其他的身體疾病。
(一)治療
1.佩戴疝帶成人腹股溝斜疝不能自愈,且可能發生嵌頓或絞窄,故應手術治療。但遇有特殊情況不宜手術時,可暫緩。手術暫緩期間,可佩戴疝帶緊壓疝環。因長期佩戴疝帶可使疝內容物與疝囊頸粘連,易致難復性疝,故一般不予推薦。
(1)手術暫緩條件:①妊娠6個月以上者,因子宮常將腸襻推向上腹部,疝發生的機會較少;②身體極度衰弱或患有嚴重心血管及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不能耐受麻醉及手術者;③手術部位有皮膚病患者;④有明顯的疝發誘因而未能得到控制者,如前列腺肥大、肝硬化腹水、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⑤多種疾病活動期的患者,如糖尿病、結核病等(發生疝嵌頓或絞窄性疝必須手術治療者除外);⑥腹股溝區軟組織存有感染病灶者。
(2)疝帶禁忌證:下列情況,應視為應用疝帶的禁忌:①不可回復、嵌頓,腸梗阻和絞窄性疝是絕對禁忌;②巨大的疝或囊口甚大者;③並發有精索鞘膜積液或睾丸下降不全者,不宜用疝帶治療。
(3)疝帶使用法:疝帶必須根據病人的體態和疝囊口的大小定製。使用時,首先回納疝內容物入腹腔,將疝帽覆蓋於腹股溝管疝內環處,使腹股溝管恰好閉合,以阻止疝塊突出,然後固定腰圍。疝帶一般白天活動時佩戴,夜間除去。
2.手術治療腹股溝斜疝不能得到及時處理,腹壁缺損將逐漸加重,不但影響勞動能力,而且給日後手術治療帶來困難。
腹股溝斜疝的手術原則主要是:疝囊高位結扎及加強,修補腹股溝管壁。
(1)疝囊高位結扎術:高位結扎是指在疝囊頸部以上結扎,切除近端疝囊,遠端疝囊根據疝囊大小,可切除或留在原位。成人僅適用於斜疝絞窄發生腸壞死的病例。高位結扎的目的,在於消滅殘留的腹膜鞘突,恢復腹膜腔在腹股溝區域的正常狀態。
操作方法:切開疝囊,檢查並回納內容物,再剝離疝囊至疝囊頸,內荷包縫扎,並縫吊固定於腹肌斜肌深面。
有人行高位疝囊結扎時並不切開疝囊。Irving則採用不切除疝囊,將其內翻送入腹腔外縫合結扎的方法。Potts在結扎前捻轉疝囊以達高位結扎目的。還有報道,需切開精索內筋膜,向中樞分離達到腹膜前脂肪水平,或可確認內環和腹壁下動脈水平才達到高位結扎的目的,但要有一定的經驗和熟練程度才能做到。一般說來,不論「內荷包」、「外荷包」或其他處理方式,只要結扎線切斷後,殘端能回縮到腹橫肌深面而不再顯露於手術野即可。用結扎線穿過腹橫肌和腹內斜肌並予固定的方法不妥,這不僅日後肌纖維易撕裂,而且影響這些肌肉運動而失去部分掩閉功能。
(2)腹股溝管壁的修補:腹股溝管壁的修補實際上是利用不同的鄰近組織來加強腹股溝管前壁或後壁缺損,即腹壁薄弱處,以及縫閉腹股溝管封閉斜疝的突出通道。由於利用鄰近組織和修補方法的不同,衍生出繁多的術式,並以術式創始者的姓名而命名。臨床上常用的傳統術式有四種。
①Ferguson法:疝囊高位結扎後,在精索淺面將腹內斜肌下緣、腹橫腱膜弓和聯合腱縫合到腹股溝韌帶(圖2),以增強腹股溝管前壁,消滅上述兩者之間的薄弱區。此法適用較小和腹橫腱膜弓無明顯缺損、腹股溝管後壁尚健全的斜疝。
②Bassini法:在疝囊高位結扎後,將精索游離提起,於其深面將腹內斜肌下緣、腹橫腱膜弓和聯合腱縫合到腹股溝韌帶以增強腹股溝管後壁,精索被移位到腹內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間(圖3),適用於成人和腹股溝管後壁強度減弱較大的斜疝。判斷腹股溝管後壁、腹橫肌腱膜和腹橫筋膜的強度,可於術中用手指伸入內環到其內側的腹壁向體表方向頂出以體會其強度。該術式目前較常採用。
③Halsted法:將精索游離提起,於其深面將腹內斜肌下緣、腹橫腱膜弓和聯合腱縫合到腹股溝韌帶上,再將腹外斜肌腱膜上下兩葉在精索的深面對合或重疊縫合,精索被移位到皮下(圖4)。與Bassini相比,此法增強了腹股溝管的後壁,但精索在皮下,可能影響其和睾丸的發育,故不適用於青少年,多用於老年人和腹壁肌肉重度薄弱的斜疝。
④McVay法:於腹股溝管後壁,在腹股溝韌帶上緣將腹橫筋膜切開,將其上切緣連同腹橫腱膜弓和聯合腱在精索後方與恥骨梳韌帶縫合(圖5),修補縫合部位深至恥骨上支,除增強腹股溝管後壁外,尚轉變了腹內壓力的傳播方向,加強了腹股溝三角和間接封閉股環。適用於巨大斜疝和直疝。
但必須注意此術式並不兼有掩閉內環的作用。內環明顯擴大者,仍應修補內環,或將腹橫筋膜上切緣縫合於股鞘前壁,縮小內環以僅能通過精索為度。此術式修補部位深,應注意避免損傷股血管。
近代以來,眾多學者對腹股溝區解剖、生理、腹股溝疝病理及發病機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以Bassini、Halsted、Ferguson和McVay等為代表的傳統腹股溝疝修補術存在著許多缺陷:A.傳統的疝修補術只注意加強腹股溝管的前壁或後壁,而不包括腹橫筋膜層,特別是內環的修補(遺留下擴大的內環),即未能糾正或關閉疝發生的缺損部位。按Pascal物理學原則,在封閉窗口的缺損部,承受內容物壓力最大,故為術後復發保留了基礎;B.傳統的疝修補術,特別是McVay手術,縫合修補缺損後,往往存在較大張力,術後易使組織撕裂或因血液循環不良而影響癒合;C.傳統的疝修補術,多以腹股溝韌帶作為支點來進行修補,而該韌帶兩端跨度大,為懸索狀結構,常不能把「聯合肌腱」拉向韌帶一側,而是兩者相靠攏,象這樣有一定張力的縫合修補只能維持數月;D.腹股溝韌帶在解剖層次上實為腹外斜肌腱膜的一部分,其與腹內斜肌弓狀下緣和腹橫腱膜弓相縫合,是在缺損平面以上的兩個不同解剖層次的修補,破壞了腹股溝管的正常解剖;E.傳統的疝修補術,造成了腹內斜肌和腹橫肌弓狀緣的移位、固定,破壞了由於這些肌肉收縮時,所產生的對腹股溝管的正常生理防衛作用;F.傳統的腹股溝疝修補手術可導致股疝的發病,據Glassow(1970)報告,25%以上的股疝病人有腹股溝疝修補手術史,因為傳統腹股溝疝手術採用腹股溝韌帶修補,該韌帶被牽拉上提,其張力性縫合修補造成股環口開大,為疝的突出打開了方便之門。
目前疝修補術的觀點是:注重內環修補,強調在同一解剖層次上進行無張力的縫合,使疝的病理解剖恢復為正常解剖結構。同時,考慮到腹股溝區的生理性防衛機制,盡量恢復其正常生理機能。由於腹橫筋膜是防止疝發生的主要屏障,在疝發生後,腹橫筋膜的病理解剖變化最先出現,也最嚴重。因此,近年來,疝修補術的重點是修復破損的腹橫筋膜,恢復其解剖上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手術方式亦在傳統手術的基礎上加以改進。
(3)Shouldice法:由加拿大Shouldice及其合作者(1950~1953)創作,故又稱為加拿大疝修補術。修補要點是從內環到恥骨結節切開腹橫筋膜,將此分上下兩葉,縫合內環邊緣使之縮小後,先將下葉縫在上葉深面。再將上葉重疊於下葉淺面縫於腹股溝韌帶上,這是手術關鍵。其外面將腹橫肌、腹內斜肌弓狀緣分兩層縫合於腹股溝韌帶上,共4層縫合。
操作方法:游離並提起精索,用手指伸入內環探查腹橫筋膜薄弱程度和范圍,沿腹股溝韌帶方向從內環到恥骨結節切開腹橫筋膜,並切除其薄弱部分,游離下葉到腹股溝韌帶處,上葉到腹橫肌深面內側達腹直肌後鞘處,將健全的上下葉疊瓦式縫合,即下葉切緣從恥骨結節處連續向外縫合於上葉的深面,直到構成一個較緊的內環,以恰能通過精索為度,然後將縫線再按相反方向把上葉的切緣縫合到腹股溝韌帶上,並返回到恥骨結節處與第1針縫線的另一端打結。再將腹內斜肌下緣、腹橫腱膜弓和聯合腱縫合於腹股溝韌帶和腹外斜肌腱膜的深面,最後在精索的淺面縫合腹外斜肌腱膜。本法強調增強腹橫筋膜在疝修補術中的作用,適用於腹股溝後壁、腹橫筋膜較薄弱和內環擴大的斜疝(圖6)。
(4)Madden法:重點在於切開腹股溝管後壁後,切除腹橫筋膜薄弱部分,間斷縫合腹橫筋膜,重建內環與後壁。
(5)Panka法:強調精確地顯露與修補內環,在腹內斜肌弓狀緣深面找到腹橫肌腱膜弓,將其與髂恥束縫合,再與腹股溝韌帶縫合以加強修補。
(6)腹膜前疝修補術(repairofpreperitonealhernia):由Nyhus首先介紹,其優點是可更高位結扎疝囊,不改變或破壞腹股溝管的解剖結構及其生理掩閉機制,不需切開腹股溝管處的腹橫筋膜,即可將腹內斜肌下緣、腹橫腱膜弓和聯合腱與腹股溝韌帶或恥骨梳韌帶縫合。
操作方法:在內環口上方至恥骨結節上3~4cm處取一橫切口,內側1/3切口在腹直肌前。切開皮下組織、腹直肌前鞘、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向內拉開腹直肌,橫行切開腹橫筋膜進入腹膜前間隙,顯露疝囊以及恥骨梳韌帶、髂恥束、股環等。高位結扎處理疝囊後,將髂恥束與恥骨梳韌帶縫合即可閉合股環。若為腹股溝斜疝和直疝,將腹橫筋膜懸吊帶前、後兩腳縫合後,再將腹橫腱弓與髂恥束或Cooper韌帶縫合。
(7)無張力疝修補術(strainlessrepairofhernia):為了修補腹股溝區的薄弱部位,傳統的疝修補術常將不同解剖層次的肌腱膜、肌性組織或黏膜組織縫合在一起,使修補後的局部組織結構破壞,組織張力增加,組織代謝障礙,成為手術失敗或疝復發的因素之一。20世紀80年代Lichtenstein等依據腹橫筋膜缺損和破壞是導致腹股溝疝根本原因的學說,用局部植入式合成高分子網片方法代替傳統的修補,提出了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概念。經過20年余年的臨床實踐,事實證明,無張力疝修補具有不擾亂局部解剖關系、無縫合張力、創傷小、病人術後疼痛不適輕、恢復快、復發率低等優點。
①Stoppa法(腹膜前鋪網術):法國醫生Stoppa(1975)以滌綸布作為材料,將一張大的不吸收補片疊成傘狀,經內環口塞至腹膜與腹橫筋膜之間(underlay),以內環口為中心向四周展開,藉助腹腔內的壓力貼定在腹壁之上,以加強薄弱的腹橫筋膜,待纖維增生後即與組織固定。根據缺損的范圍,使補片覆蓋弓狀線以下的單側或雙側的腹膜前間隙,下面要超過恥骨肌孔,不需縫合。
因其手術切口較長,解剖分離范圍廣,又有「巨大補片加強內臟囊手術(,GPRVS)」之稱。多用於復發疝、巨大疝(包括切口疝,臍疝、造瘺口旁疝)和雙側疝。
②Lichtenstein法(平片修補術):疝囊高位游離和結扎同傳統術式,修補內環口,游離精索後將網片平整地放置於腹股溝管的後壁,網片周邊與周圍組織作連續縫合。
Lichtenstein等(1989~1993年)對3125例成人腹股溝疝患者實施Lichtenstein手術,9年內僅有4例復發,是目前國外(小疝)使用最多的無張力疝修補術式。
③Meshplug法(網塞充填修補術):Shulman和Lichtenstein(1994)基於部分腹股溝疝疝環較小,後壁完好的特點,採用聚丙烯補片捲成「塞子」修補缺損,「塞子」邊緣與四周用不吸收縫線固定2~5針。他們主張網塞充填法適用於直徑小於3.5cm的復發性腹股斜疝和直疝。
④Rutkow法(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高位游離疝囊同傳統術式,顯露疝環口,如疝囊小無需結扎,如疝囊過大可距疝環4~5cm處橫斷,近端疝囊縫閉,遠端疝囊仔細止血後曠置;自疝環口反轉將疝囊回納入腹腔,疝環口放入錐型填充物(plug),並使填充物的錐底部在疝環口以下,將錐型填充物的外層葉瓣邊緣與腹橫筋膜縫合固定;游離精索,精索後平整放置成型網片(mesh),網片中留一孔讓精索通過,網片周邊與周圍組織適當縫合固定以防網片捲曲。此術式操作簡便、損傷小、並發症少、復發率低,可在局麻下完成,能早期下地,很快恢復日常活動和工作,已成為無張力疝修補的經典術式(圖7)。
⑤普理靈三合一無張力疝修補術(proleneherniasystem,PHS):普理靈三合一人工補片是一種定型產品,包括3個部分:底層片,應用腹膜前修補方法對恥骨肌孔行腹膜前修補;中間體,形似錐體的「塞子」,用來修補疝環;表層片,用於修補腹股溝管後壁。
(8)腹腔鏡腹股溝斜疝修補術():基於無張力修補術的理論依據和組織相容性良好的高分子材料網片的問世,為實施腹腔鏡疝修補術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①疝囊頸夾閉術:經臍部腹腔鏡觀察孔窺視兩側腹股溝區疝孔。在腹股溝管外部用手指加壓,有助於疝孔定位,如有疝內容,在外部用手法復位。證實疝囊空虛後,在同側臍水平半月線處另穿刺切口,放入12mm套針和套管,由此插入訂合器。用鉗子夾住疝孔的外側端,依次每5~6mm各安上一個夾子以閉合疝孔,直至靠近精索。
②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該術式以Stoppa開放式腹膜前修補術為基礎,手術經腹腔在腹腔鏡下剪開缺損上方的腹膜,解剖腹膜前間隙,切除疝囊後,選擇適當大小的補片覆蓋在內環口和直疝三角區,然後釘合固定補片。
此方法操作簡便,能避免開放手術引起的副損傷,恢復快,疼痛輕微,且術中可同時處理雙側疝或對側亞臨床疝,術後並發症少和復發率低,尤其適用於復雜疝和多次復發疝。並發症主要有疝囊積液、尿瀦留、腹股溝部血腫和氣腫、陰囊血腫等。
③腹腔內鋪網修補法():該法通過腹腔鏡把疝內容物還納後直接把聚丙烯補片覆蓋在缺損的腹膜內面固定。手術損傷小、操作簡單,近期療效滿意。但因補片與內臟直接接觸,可引起腸粘連甚至腸瘺。此術式一度被遺棄,現隨著防粘連補片(e-PTFE)的問世又廣泛應用。
④完全腹膜外修補法():該術式與經腹腹膜前修補法的主要區別是在腹膜外建立「氣腹」,並完成腹膜前間隙的分離操作,避免了腹腔內操作引起的各種並發症,同時還兼有腹膜前修補的優點,在臨床上的應用正逐漸增加。但對有腹部手術史的病人和多次復發疝,由於解剖瘢痕和粘連容易造成損傷,選擇完全腹膜外修補法時要特別慎重。
腹腔鏡疝修補作為一種全新的術式逐漸在世界范圍內開展,此類手術給病人造成的術後不適少、疼痛輕、恢復快,可同時檢查和治療雙側腹股溝疝及股疝,對復發疝使用腔鏡下疝修補可避免原入路引起的神經損傷和缺血性睾丸炎的發生,越來越多的病人和外科醫生選擇腹腔鏡疝修補手術。
3.手術並發症除與一般外科手術帶有共性的並發症外,腹股溝疝手術後可有以下主要並發症。
(1)血腫或殘留疝囊積液:血腫多發生在疝囊大而游離時剝離面大者。如剝離限於囊頸區而原位留置疝囊體部,當可減少其發病。疝囊體原位留置而其斷口過於狹小者可能導致囊內積液。血腫和殘囊積液均可在手術後早期表現為手術區或陰囊腫塊,有可能被誤認為疝修補失誤而復發,但腫塊並不向腹內伸延而其上界是可以辨認的。血腫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則常需抽吸。殘囊積液鮮有自行吸收者,可試行抽吸,無效時多需手術,使積液囊敞開,便於液體被周圍組織吸收。
(2)腹股溝區灼痛:灼痛部位可涉及陰莖根部、陰囊上部(女性陰阜、大陰唇)和大腿上端內側皮膚。行走、彎腰和過伸髖部可使灼痛加重。並發灼痛的原因是髂腹股溝神經和生殖股神經生殖支受損(包括切斷、縫扎、瘢痕牽扯或壓迫等)。前者常發生於切開外斜肌腱膜和外環時,切開或縫合提睾肌筋膜時或腱膜弓與腹股溝韌帶或恥骨梳韌帶時;後者則常與提睾肌筋膜的切開或縫合有關。
(3)手術區腹肌無力:通常是髂腹下或髂腹股溝神經損傷的後果,並成為腹股溝疝手術後復發的原因之一。髂腹下神經損傷最常見於切開外斜肌腱膜後游離其內上葉時,也可發生於上提已結扎的疝囊頸殘蒂固定於腹橫肌深面時,固定用縫線扎住了位於內斜肌表面的該神經。
(4)精索損傷:剝離疝囊和為加強腹股溝管後壁而游離精索都可導致精索損傷。如果精索中所含的精索內動脈(睾丸動脈)受到損傷,將導致缺血性睾丸炎或睾丸萎縮,因與它吻合的輸精管動脈細小,不足以單獨維持睾丸的血供需要。此外,疝修補術中再建的內環和外環如過於狹小而壓迫精索血管以及游離的精索被扭曲均可導致精索血流不暢。
(5)膀胱損傷:修補術中把聯合肌腱縫至腹股溝韌帶或恥骨梳韌帶時,如進針太深,有刺入膀胱的可能。游離疝囊頸過高而超越疝門水平時,有可能損害隱於腹膜前脂肪中的膀胱。膀胱作為滑動疝的組成部分,如未被識別,也可在游離疝囊時受到損傷。膀胱損傷在其充盈時更易發生。
(6)血管損傷:腹股溝區有一些較大的血管通過,它們可因粗暴操作、縫針誤穿、縫線撕損而導致損傷,有粥樣變的血管受損機會更多。內環區的操作(緩解嵌頓、內環整復、腹橫筋膜整修等)可損傷腹壁下動脈;顯露恥骨梳韌帶和McVay式修補時可損傷股靜脈;利用腹股溝韌帶的修補術,縫合時進針過深可損傷髂外動脈或股動脈。這些血管損傷時,出血多較洶涌,壓迫止血難以奏效,需充分顯露後結扎或修補。
(7)腹腔鏡插口疝:隨著腹腔鏡疝修補成形手術的問世,近年有一些腹腔鏡進腹處腹壁疝的報道。這實際上是一種切口疝,常表現為壁間疝。因疝門不大,此疝可能嵌頓。為避免其發生,拔鏡後,其插口應縫合。
(二)預後
手術後大多愈後好,但有4%~10%的復發。
3. 闌尾炎的手術治療之原則和方法
治療闌尾炎常用的方法就是手術,因為闌尾炎的手術治療的效果是不錯的,手術治療闌尾炎有幾個好處,快捷、方便、效果好。那麼,闌尾炎的手術治療具體指哪些呢?以下是我為你整理有關於闌尾炎的手術治療,希望能幫到你。
闌尾炎的手術治療
一、闌尾炎的手術治療之原則:急性闌尾炎診斷明確後,應早期外科手術治療,既安全,又可防止並發症的發生。早期手術系指闌尾還處於管腔阻塞或僅有充血水腫時手術切降,此時操作簡易。如化膿或壞疽後再手術,操作困難且術後並發症顯著增加。
二、手術選擇:各種不同臨床類型急性闌尾炎的手術方法亦不相同。
1、急性單純性闌尾炎,行闌尾切除術,切口一期縫合。近年對這種類型開展了經腹腔鏡行闌尾切除,但須掌握熟練的技術。
2、急性化膿性或壞疽性闌尾炎,行闌尾切除術;闌尾炎的手術治療如腹腔內已有膿液,可清除膿液後關閉腹膜,切口置乳膠片作引流。
3、闌尾周圍膿腫,如無局限趨勢,行切開引流,視術中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可切除闌尾;如闌尾已脫落,盡量取出,閉合盲腸壁,以防造成腸瘺。闌尾炎的手術治療如膿腫已局限在右下腹,病情又平穩時,不要強求作闌尾切除術,給予抗生素,並加強全身支持治療,以促進膿液吸收、膿腫消退。
闌尾炎的護理措施
護理闌尾炎應注意防止過度疲勞。因為過勞會使人體抗病能力下降而導致病情突然加重。
適量飲水對護理闌尾炎有很大的幫助。水既可以中和胃酸,減輕胃液對潰瘍面的刺激,同時還可補充因腹瀉造成的身體輕度脫水。
調節飲食結構。護理闌尾炎飲食宜保持清淡,多食富含纖維的食物,以使大便保持通暢。多吃素、少吃葷;多吃軟、少吃硬。少食辛辣油膩的,多食蔬菜水果。避免暴飲暴食,做到少食多餐。禁止飲酒,忌食生、冷、辛辣食品。少食油炸及不易消化食物。適當補充營養,加強身體鍛煉。
闌尾炎患者應慎用葯物,特別是一些解熱鎮痛葯和消炎葯,對胃腸刺激較大,嚴重時還會引起消化道出血甚至穿孔,最好不用或少用。
闌尾炎患者的飲食原則
闌尾炎患者的飲食禁忌如下:
(1)非手術時忌脹氣之物。如牛奶、可製品、黃豆、蠶立、甘獸、土豆、豌豆、養麥而等。
(2)非手術時總長纖維食品。如芹菜、菠菜、大白菜、香椿、總苗、韭菜、業黃、雪裡歇、冬筍、石筍、菠蘿等。
(3)非手術時忌油膩食品。如母雞湯、肉涵、羊湯、肥肉、排骨湯、中魚、火腿、鴿肉等。
(4)禁忌發物。如狗肉、羊肉、雀肉、雀蛋、筍干、大蔥、南瓜、牛肉、辣椒、蒜洛等。非手術時和手術後都忌發物,手術後2周,盡管恢復很好,也已經拆線,但這段時間的抵抗力還很弱,炎症發生的危險依然存在。
(5)術後24小時內應禁食,忌粗糙食物。手術後如肛門排氣,提示腸迫功能開始恢復,此時可給予少量流質飲食;5-6天後給予少渣半流質飲食。忌食帶雞肉、火腿、鴿肉以及各種蔬菜的湯類,上述食物l0天後可給予。
闌尾炎患者宜食的食物如下:
(1)宜食清熱解毒利濕之品。如綠豆、豆芽、苦瓜等可以探而食之。
(2)術後比給11流質飲食或流質飲食。如牛奶、豆漿、米湯、岡湯或粥、細軟面條等。
(3)多飲瓜果汁。如桶汁、梨汁、橙汁、蘋果汁、萃芹汁、藕汁、西瓜汁等。
猜你喜歡:
1. 腸道都有哪些疾病
2. 闌尾炎最佳治療方法
3. 慢性闌尾炎吃什麼葯
4. 突發闌尾炎怎麼解決 突發闌尾炎解決方法
5. 女性吃飯後右腹部隱痛的原因是什麼怎麼辦
4. 黎介壽的個人經歷
艱難求學 走進殿堂
黎介壽教授父親英年早逝,家中中斷了唯一的經濟來源,生活十分困苦。黎介壽的求學生涯也因此異常艱辛,只能在當時可能免費讀書的學校中作出選擇。經過發奮攻讀,他終於考進了可免去吃住、學費等一切費用的前國立中正醫學院。1949年,完成了大學學業,接著又考入南京中央醫院 (現為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實習,從此步入了醫學的殿堂。
1949年南京解放之後,黎介壽加入了解放軍的行列。從此致力於國家、軍隊醫學事業的發展,在中國 胃腸外科研究領域獨領風騷。先後任國際外科學會國家級會員、中國國家科技進步醫葯衛生專業評審組 委員、解放軍醫學科委員會委員、外科專業學會主任、中華創傷學會常務理事、中外外科學會委員、中華外科學會營養支持學組組長、中華外科學會胃腸外科學組顧問等職。
突破傳統 開創未來
他是中國腸瘺治療先行者。60年代創造性提出一整套腸外瘺的治療原則和方法 ;70年代提出「設法使瘺自行癒合,手術是最後的治療選擇」的新見解,這一創新的治療理論使國內外醫學界對腸瘺 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80年代研究了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控制腹腔感染、處理瘺口、營養支持、 手術技巧等完整的治療方法,解決了帶血蒂管腸漿肌層片修補復雜腸瘺手術的難題,創造了運用腹腔灌 洗引流控制腹腔內感染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腸瘺的自愈率並縮短了療程。迄今為止,他所領導的研究所 接收的960例腸瘺病人,治癒率高達92.6%;625例手術的成功率為99.1%,在國際上居領先地位。
黎介壽 編著的《腸外瘺》
著書立說 碩果累累
黎介壽教授成果豐碩。先後取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和三等獎, 國家科學大會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等成 果獎24項,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與「何 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科研論文500餘篇,其中被 SCI、EI、ISTP收錄近 百篇。擔任13卷2000萬字巨著《手術學全集》的總主編,出版專著8部,參與21部著作的撰寫工作。
精於管理 傾心育人
黎介壽教授不但醫術精湛,而且擅於管理。在他的 領導下,全軍普通外科研究所自1979年成立專科中心至今,各項工作均取得了突出進展。1998 年被國家衛生部批准為臨床葯理基地(營養支持專業);同年被總後衛生部批准為全軍普通外科器官移植重點實驗室。他教書育人,誨人不倦,幾十年如一日致力於普通外科人材的培養。他要求外科醫師要 做到三會:「會治病,會科研,會講課」,並提出了「大膽放手,具體指導,嚴格要求」的12字教學原 則。他常說:「看到學生成長,看到事業後繼有人,就像看到自己的科學生命在延伸」。他毫無保留地 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年輕一代。在臨床治療上,他更是熱情傳幫帶,他在從事 繁重的大學臨床教學的同時,培養了近60名博士後、博士生和碩士生,有近300名中青年專業人才現已成 為軍隊或地方醫院的學科帶頭人和醫療科研骨幹,使事業保持了經久不衰的發展勢頭 。
5. 哪種病人應使用胃腸外營養
又稱靜脈營養。指通過靜脈補給病人每天所需的全部營養或部分營養。
補給途徑:1淺靜脈營養:通常僅適用於不超過兩周的短期胃腸外營養,或較長期輸入接近等滲的營養液。
2.深靜脈營養:長時間靜脈營養,特別是輸入25%高滲糖液,已選擇經靜內靜脈.靜外靜脈或鎖骨下靜脈。腸外營養的基本適應證是胃腸道功能障礙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腸外 營養支持者。
療效顯著
1.胃腸道梗阻
2.胃腸道吸收功能障礙:①短腸綜合征:廣泛小腸切除>70%~80%;②小腸疾病:免疫系統疾病、腸缺血、多發腸瘺;③放射性腸炎,④嚴重腹瀉、頑固性嘔吐>7天。
3.重症胰腺炎:先輸液搶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體征平穩後,若腸麻痹未消除、無法完全耐受 腸內營養,則屬腸外營養適應證。
4.高分解代謝狀態:大面積燒傷、嚴重復合傷、感染等。
5.嚴重 營養不良:蛋白質-熱量缺乏型營養不良常伴胃腸功能障礙,無法耐受 腸內營養。
支持有效
1.大手術、創傷的 圍手術期: 營養支持對營養狀態良好者無顯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並發症增加,但對於嚴重 營養不良病人可減少術後並發症。嚴重 營養不良者需在術前進行 營養支持7-10天;整理預計大手術後5-7天胃腸功能不能恢復者,應於術後48h內開始腸外營養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 腸內營養或進食量。
2.腸外瘺: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當的引流情況下, 營養支持已能使過半數的腸外瘺自愈,確定性手術成為最後一種治療手段。腸外 營養支持可減少胃腸液分泌及瘺的流量,有利於控制感染,改善營養狀況、提高治癒率、降低手術並發症和死亡率。
3.炎性 腸道疾病:Crohn氏病、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等病人處於病變活動期,或並發腹腔膿腫、 腸瘺、腸道梗阻及出血等,腸外營養是重要的治療手段。可緩解症狀、改善營養,使腸道休息,利於腸粘膜修復。
4.嚴重 營養不良的腫瘤病人:對於體重丟失≥10%(平時體重)的病人,應於術前7~10天進行腸外或腸內營養支持,直至術後改用腸內營養或恢復進食為止。
5.重要臟器功能不全:
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進食量不足致營養負平衡,肝硬化或肝腫瘤圍手術期、 肝性腦病、肝移植後1~2周,不能進食或接受 腸內營養者應給予腸外 營養支持。
②腎功能不全:急性分解代謝性疾病(感染、創傷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合並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衰透析病人合並 營養不良,因不能進食或接受 腸內營養而需腸外 營養支持。慢性腎衰透析期間可由 靜脈回輸血時輸注腸外營養混合液。
③心、肺功能不全:常合並蛋白質-能量混合型 營養不良。腸內營養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臨床狀況和胃腸功能,可能有利於心衰病人(尚缺乏證據)。COPD病人理想的葡萄糖與脂肪比例尚未定論,但應提高脂肪比例、控制葡萄糖總量及輸注速率、提供蛋白質或氨基酸(至少lg/kg.d),對於危重肺病病人應用足量谷氨醯胺,有利於保護肺泡內皮及腸道相關 淋巴組織、減少肺部並發症。④炎性粘連性腸梗阻: 圍手術期腸外 營養支持4~6周,有利於腸道功能恢復、緩解梗阻
6. 秦艽作用與功效,有什麼副作用
【出處】《本經》
7. 我媽媽得了缺血性腸病,住半個月院後出院,可是還是疼並拉肚子,怎麼辦
缺血性腸病腸功能紊亂19例的診斷與中西醫結合治療體會
【摘要】 目的 探討正確判斷缺血性腸病腸功能紊亂的方法和及時處理的重要臨床意義,及中葯的應用技巧。方法 19例缺血性腸病腸功能紊亂主要的臨床表現,並配合結腸鏡檢查、放射學檢查、CT檢查等以明確診斷。並基本採用對症保守的並配合中葯的治療方法。其中,中葯尤其強調活血止血法。結果 19例均得到比較好的效果。其中,有1例患者是因婦科腫瘤進行放射治療後所致,於1.5年後又因缺血性結腸炎發生結腸穿孔和腸壞疽,並行部分腸切除、端端吻合術,術後9天再次穿孔致腸瘺,56天後死亡。其他患者未做定期隨訪。結論 掌握正確判斷的方法,及時處理缺血性腸病腸功能紊亂有重要臨床意義。避免急診手術和盲目止血等是降低並發症的關鍵。同時,重視消瘀之法,活血止血法確實是中葯治療缺血性腸病腸功能紊亂的大法,值得臨床借鑒參考。
【關鍵詞】 缺血性腸病;診斷;中西醫結合治療
缺血性腸病(Ischemic colitis,IC)是老年人胃腸道缺血性損傷中最常見的類型,占腸缺血的60%左右,占老年人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3%~9%。其臨床表現特點:可逆性結腸病變(黏膜下或壁內出血)、一過性結腸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狹窄、壞疽和爆發性彌漫性腸炎〔1~4〕。當缺血性腸病發生時,由於腸壁的缺血,患者除出現腹痛、便血等典型症狀外,還可有多種腸功能紊亂的臨床表現,正確判斷及時處理腸功能紊亂,對缺血性腸病的治療有重要臨床意義。現將2年來(2002年7月~2004年8月)對19例診斷為缺血性腸病患者的診斷及中西醫結合治療的體會報告如下。
1 缺血性腸病與腸功能紊亂的臨床表現
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腸道缺血,其臨床表現類似,雖然數症狀和體征無特殊性,但仍有其特點,對診斷有一定的價值。最常見的表現是突發左下腹痙攣性疼痛,伴有明顯便意,在之後的24h內便血,為鮮紅色或暗紅色,血與糞便混勻,出血量不大,極少需輸血,否則需考慮其他診斷。由於腸道缺血導致腸功能紊亂,可出現惡心、嘔吐、噯氣、腹脹、腹瀉等症狀。19例患者中,缺血性腸病時腹痛19例,便血17例,出現腸功能紊亂所致的惡心、嘔吐的4例,伴有腹脹、腹瀉、便秘症狀分別為5例、4例和2例。
2 結腸鏡檢查
具有確診意義,特別是在便血期的急診內鏡檢查,是早期診斷的關鍵。並能確定病變的范圍及病變的階段,同時能獲取組織學檢查,有助於與其他炎性腸病、結腸癌的鑒別診斷。根據結腸病變缺血持續時間及缺血嚴重程度,一般將IC2型,為非壞疽性和壞疽性。其中,非壞疽性又分為一過型和慢性型,一過型病變為一過性短暫缺血,病變涉及黏膜及黏膜下層,表現為黏膜充血、水腫、瘀斑,黏膜下出血,黏膜呈暗紅色,血管網消失,可有部分黏膜壞死,繼之黏膜脫落、潰瘍形成,呈環形、縱形、蛇形及散在潰瘍糜爛。潰瘍在亞急性期邊界清楚,可長達3~4cm,寬1~2cm,周邊黏膜水腫、充血,需動態觀察。在19例IC患者中:非壞疽性IC14例,其中,一過型11例,和慢性型3例;壞疽性IC4例:見嚴重缺血或腸系膜動脈血栓形成,腸黏膜病變為全壁壞死、形成深大縱形潰瘍(穿孔1例未做鏡檢)。
3 放射學檢查
3.1 腹部平片 19例中16例早期可見局限性痙攣,隨後見腸腔積氣,節段性擴張,病變腸段結腸袋消失,但無特異性;7例可見類似小腸Kerckring皺襞樣的橫嵴,其為本病的特徵性X線徵象之一,1例有游離氣體,考慮為嚴重的缺血腸病穿孔。
3.2 鋇灌腸 特別是結腸雙重對比造影對診斷本病有重要意義,急性期17例均可見特徵性的多發息肉樣充盈缺損,稱之為「指壓跡征」或「假性腫瘤征」,腸管痙攣、脾曲銳角征早期亦多見,1例腸壁內出現鋇劑顯影則有特異性,說明壞死深達肌層。穿孔1例未做。
3.3 CT 19例中有13例在病變中後期行CT檢查,能清晰的顯示腸壁環形增厚、狹窄、擴張積氣,門靜脈內氣體及腹腔內游離氣體,腸系膜動脈栓塞等改變,對診斷有重要意義。
4 缺血性腸病腸功能紊亂的治療
對於由缺血性腸病引起的腸功能紊亂的治療,應以治療原發疾病為主。如積極糾正休克,禁食、靜脈高營養,使腸道充分休息,並給予廣譜抗生素。心功能正常時則盡可能撤去造成腸系膜血管收縮的葯物如洋地黃和血管加壓素。嚴重的腸功能紊亂不僅不利於缺血病變的恢復,而且可以加重缺血,甚至引起水電解質紊亂、蛋白缺失性結腸病、結腸穿孔等並發症。因此,應予以積極對症治療,如結腸脹氣者給予腸管排氣減壓和經鼻飼管抽氣減壓;惡心、嘔吐者給予止吐葯物和胃腸動力葯物;腹瀉者給予腸道黏膜保護劑如思密達、次碳酸鉍劑。解痙劑如阿托品、山莨菪鹼等和鴉片類制劑如苯乙哌啶、洛哌丁胺等可以減少腸蠕動,使鹽和水由於增加了與腸道接觸時間而增加重吸收,從而減少大便次數和緩解腹部疼痛,但由於些葯物有誘發腸麻痹和腸穿孔的可能,故在實際工作中應慎重選擇。糖皮質激素對缺血性病變恢復無幫助,且有促發腸穿孔的可能,故不提倡使用。大部分非壞疽性患者經過上述治療在1周內可以得到改善,如仍繼續腹瀉、出血或有明顯梗阻症狀,一般即需外科手術。
5 中葯治療
患者主要證候表現為腹痛、便血,伴有惡心、嘔吐、納差,以及腹脹、腹瀉,舌質淡暗或紫暗,脈沉澀或沉遲或結、代。由於年老體弱,中氣虧虛,日久「因虛致瘀」,使腸道脈絡瘀阻,致血不循經,血溢脈外而便血;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故腹痛、腹脹;中焦樞機不利,故惡心、嘔吐、納差;舌質淡暗或紫暗,脈沉澀或沉遲或結、代也是因虛致瘀的表現。因此,本病主要屬於中醫的正氣虧虛、瘀血阻絡之證。所以,選用《醫林改錯》的補陽還五湯加槐花、柏葉等化裁,以補氣養血、活血止血。主要方葯有黃芪60g,當歸10g,赤芍10g,川芎6g,紅花6g,桃仁6g,槐花12g,柏葉10g等。按辨證特點不同,還可酌加活血祛瘀葯,如蒲黃等;祛瘀止痛葯,如乳香、沒葯、延胡索等;破血散結葯,如三棱、莪術等。
6 討論
6.1 病因
6.1.1 血管病變 血管本身的病變是引起腸道缺血的主要病理基礎。(1)動脈粥樣硬化(有15例):血管管腔縮窄,血流不暢引起相應部位血液供應減少。(2)栓塞(有8例):高血壓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感染性心內膜炎、心肌梗死、心房纖顫、外傷骨折、長期卧床等情況下,因為腸系膜上動脈主幹口徑較大,與腹主動脈呈傾斜夾角,故極易接納來自心臟的栓子而發生栓塞。其發病率約占急性腸梗塞的50%。(3)全身性血管病變(結節性多動脈炎有1例):也是在局部的表現之一。如結節性多動脈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免疫系統疾病時,腸道小動脈受累,致使相應腸管血液供應不良而出現缺血性改變。
6.1.2 血液病變 在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長期口服避孕葯、嚴重感染ICD時及化療、放療等情況下,血液處於高凝狀態,易形成血栓或栓子而堵塞腸道血管,19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就是因婦科腫瘤進行放射治療,1.5年後因缺血性結腸炎發生結腸穿孔和腸壞疽,並行部分腸切除、端端吻合術,術後9天再次穿孔致腸瘺,56天後死亡。
6.1.3 血流量不足 凡能引起內臟血流量下降的原因均可引發腸道缺血,導致缺血性腸炎,如冠心病、心瓣膜病或心律失常所致的心排出量降低,低血壓休克時外周血管的灌注不足等,特別是在治療上述疾病的過程中使用洋地黃類葯物,α腎上腺素能激動劑或β受體激動劑等可作為外源性刺激進一步降低腸道血液流量,誘發或加重缺血性腸病的發生,19例患者中6例屬於此種情況。
6.1.4 其他疾病 如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症、腸道血管畸形、腸道及腹部惡性腫瘤、腸梗阻、急性胰腺炎等也可導致缺血性腸病的發生。急性胰腺炎是一臨床常見疾病,其並發症的發生率約為20%,血管並發症並不少見,19例患者中有2例屬於急性胰腺炎侵及腸道動脈和靜脈引起缺血性腸病。
6.2 診斷 由於缺血性腸病症狀上無特異性,因此,根據臨床表現進行早期診斷較困難〔3〕。有發生缺血性腸炎基礎病變者,如出現持續或突發腹痛,經檢查無特殊時應想到缺血性腸炎的可能,如胃腸分泌物中潛血陽性或血便、外周血白細胞升高等對診斷有一定幫助,如出現劇烈腹痛、急腹症或休克體征需警惕有無腸穿孔之可能。急診內鏡檢查具有確診意義,特別是在便血期,是早期診斷的關鍵。並能確定病變的范圍及病變的階段,同時能獲取組織學檢查,有助於與其他炎性腸病、結腸癌的鑒別診斷。內鏡檢查的注意事項:(1)如有持續腹痛、便血及腹膜刺激征應考慮壞疽性,鏡檢為禁忌證;(2)禁用盲目滑鏡、鉤拉、解袢等手法,加重出血,甚至穿孔;(3)結腸鏡下注空氣壓力超過3.9kPa(30mmHg)時,因過高腸內壓可導致腸壁變薄血流減少,加重結腸缺血,如注以CO2氣體可使血管擴張,有利於結腸的血供;(4)黏膜下出血通常很快被吸收或被潰瘍替代,因此發病後72h內進行內鏡檢查非常重要。對疑及該病者必要時可行血清學、CT、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及內鏡等檢查。彩色多普勒檢查是一無創傷相對敏感的檢查手段。有學者〔4〕對24例缺血性腸病進行彩色多普勒檢查,通過測定腸壁厚度,腸道動脈血流,發現對缺血性腸病診斷的敏感性達82%,特異性達92%,陽性預測值為81%,因此彩超對缺血性腸病的早期診斷及預後監測有重要意義。腸腔內特殊氣體測定也有助於本病的診斷。本病主要與潰瘍性結腸炎、結腸克隆病、結腸癌相鑒別〔5~9〕。
6.3 治療 一般治療包括胃腸減壓,靜脈補液維持水和電解質平衡,輸血及使用廣譜抗生素急性腸系膜缺血一經診斷應立即將罌粟鹼用生理鹽水稀釋至1.0mg/ml,以30~60mg/h用輸液泵經腸系膜上動脈插管輸入對於非閉塞性腸系膜缺血,罌粟鹼輸注持續24h,根據血管痙攣緩解情況決定罌粟鹼是否停葯,通常24h即可,但也可延長至120h。糖皮質激素對缺血病變恢復無幫助,且有促發腸穿孔之可能,不提倡使用如懷疑腸壞疽、腸穿孔應進行剖腹探查。部分病例可行腸系膜動脈血管置換術〔10〕進行治療。
本病應屬中醫「血證」范疇,為因虛致瘀,瘀血阻滯,血不循經,溢於脈外所致。在中醫學對血證的特色理論中,繆希雍的「治吐血三要法」及唐容川的「治血四法」尤其重視行血消瘀之法。明代繆希雍《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吐血》強調了行血、補肝、降氣在治療吐血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補肝不宜伐肝」、「宜降氣不宜降火」的治吐血三要法。從歷史的角度看,這是對出血性疾病治法的新發展,並帶有補偏救弊的性質。臨證時一定應根據病情辨證地對待行血—止血、補肝—伐肝、降氣—降火這三對治法。清代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提出止血、消瘀、寧血、補虛的治血四法。因此,治療血證時並非惟以止血為第一要法。故消瘀之法確實是治療缺血性腸病腸功能紊亂的大綱,值得臨床借鑒參考。
通過中西醫結合的方法19例患者均得到比較好的效果。其中,有1例患者是因婦科腫瘤進行放射治療後所致,於1.5年後又因缺血性結腸炎發生結腸穿孔和腸壞疽,並行部分腸切除、端端吻合術,術後9天再次穿孔致腸瘺,56天後死亡。其他患者未做定期隨訪。
【參考文獻】
1 江學良,潘伯榮,馬景雲,等.世紀之交的消化病學—回顧與展望.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0,8:1161-1176.
2 曹濤,朱美中,張泰昌,等.缺血性結腸炎17例.新消化病學雜志,1996,4:348.
3 潘秀珍.缺血性腸病研究進展.新消化病學雜志,1994,2(特刊2):16.
4 Farrell JJ,Frledlman L.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older people.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2000,29:1-36.
5 關吉力,孟雲霞,樊艷華,等.缺血性結腸炎的內鏡與臨床研究.中華消化內鏡雜志,1998,15:261-263.
6 張泰昌,曹濤,李雅君,等.缺血性結腸炎的臨床特點及診斷方法.中華消化內鏡雜志,1998,15:268-271.
7 劉學明.腸系膜下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的意義.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1,17:36-38.
8 陳振華,邵先玉.潰瘍性結腸炎的X線和腸鏡檢查.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0,8:335-336.
9 史維,趙聰,邱雄,等.中老年缺血性腸炎.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0,17:336-338.
10 駱鴻,鮑光宏,屈金河,等.腸系膜動脈阻力血管平滑肌鈣離子單通道特性及硝普鈉的作用.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1,9:55-58.
作者單位: 300150 天津,天津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消化內科
(編輯:張 彥)
參考資料:
缺血性腸病
缺血性腸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是因腸壁缺血、乏氧,最終發生梗死的疾病。本病多見於患動脈硬化,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病變多以結腸脾曲為中心呈節段性發生。造成結腸缺血的直接原因多為腸系膜動、靜脈,特別是腸系膜上動脈因粥樣硬化或血栓形成引起的血管閉塞及狹窄。心力衰竭、休克引起血壓降低,腸局部供血不足也可成為發病原因。
病變早期腸粘膜及粘膜下層出現出血及水腫,粘膜呈暗紅色。伴隨病程的進展及病變的加重,表層粘膜壞死、潰瘍形成。病變嚴重者,腸壁全層壞死(透壁性梗死transmural infarction),甚至引起腸壁破裂、腹膜炎、休克致死。梗死面積小者可不穿透腸壁,局部發生纖維化。病變自愈後可因瘢痕形成引起腸狹窄。
8. 吃什麼食物能吸收完全不會轉化成大便
喝湯是唯一辦法。我就一直喝湯。正在尋找什麼食物吃了不會產生大便,求各位大神指點一下,因本人大便從小便尿道口拉出來,世上最折磨人痛苦就是我了,後半生也許很快離逝,不能吃,靠水湯生活了!
9. 膽結石有什麼症狀有哪些
膽石症最典型的症狀是疼痛。患者進食油膩食物後,突然感覺右上腹疼痛。根據膽囊發炎的程度不同,疼痛的程度也不同,可放射至右肩和背部。劇痛可引起惡心和嘔吐,常被誤認為是由胃病引起的疼痛。還可以出現發熱,嚴重的膽囊炎,合並膽道感染,低熱,或者高熱。發現膽結石可以及時治療,在2厘米左右的膽結石盡快手術治療,6毫米以下觀察為主,可以喝些德脯堂御炻通茶來溶石消石,使結石慢慢變小。
根據結石部位的不同,膽結石的症狀也有所不同:1、膽囊結石。膽囊結石大多數可以沒有症狀,當出現症狀的時候往往表現為右上腹的脹痛或者絞痛,這種疼痛往往是在飽餐或者是高油飲食之後出現。2、膽總管結石。一旦結石落入膽總管中引起膽道梗阻,除了腹痛之外還可以引起發燒和黃疸。嚴重情況下,膽總管結石引起急性的膽道梗阻,甚至出現急性的感染、休克以及精神方面的障礙,這個時候就叫做危重的急性膽管炎。3、肝內結石的病人早期沒有什麼症狀,後期以肝區的脹痛和反復的發燒為主要症狀。
少數病人的膽囊結石的典型症狀為膽絞痛,表現為急性或慢性膽囊炎。主要臨床表現如下:1.膽絞痛病人常在飽餐、進食油膩食物後或睡眠中體位改變時,由於膽囊收縮或結石移位加上迷走神經興奮,結石嵌頓在膽囊壺腹部 或頸部,膽囊排空受阻,膽囊內壓力升高,膽囊強力收縮而引起絞痛。疼痛位於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陣發性,或者持續疼痛陣發性加劇,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 可伴惡心、嘔吐。部分病人因痛劇而不能准確說出疼痛部位。首次膽絞痛出現後,約70%的病人一年內會復發。2.上腹隱痛多數病人僅在進食過量、吃高脂食物、工作緊張或休息不好時感到上腹部或右上腹隱痛,或者有飽脹不適、噯氣、呃逆等,易被誤診為「胃病」。3.膽囊積液膽囊結石長期嵌頓或阻塞膽囊管但未合並感染時,膽囊黏膜吸收膽汁中的膽色素。分泌黏液性物質,形成膽囊積液。積液呈透明無色,又稱為白膽汁。4.其他(1)很少引起黃疸,較輕;(2)小結石可通過膽囊管進入膽總管內成為膽總管結石;(3)膽總管的結石通過Oddi括約肌嵌頓於壺腹部導致胰腺炎,稱為膽源性胰腺炎;(4)因結石壓迫引起膽囊炎症並慢性穿孔,可造成膽囊十二指腸瘺或膽囊結腸瘺,大的結石通過瘺管進入腸道引起腸梗阻稱為膽石性腸梗阻;(5)結石及長期的炎症刺激可誘發膽囊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