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顱息穴的位置與配伍應用方法介紹
顱息穴是頭部的一個穴位,這個穴位是非常具有治病作用的,如果能夠正確的將該穴位進行配伍,其他穴位應用的話,可以使治病的效果更加理想,治病的范圍更廣,那麼顱息穴穴的位置與配伍應用方法具體有哪些呢?接下來就讓我們帶著問題一起來詳細的了解一下。
之所以被稱作為「顱息穴」,是因為「顱」,頭蓋骨也、腎主之水也,此指天部的冷降水氣。「息」,停息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的天部之氣在此收引冷降。本穴物質為角孫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其變化為進一步的散熱冷降,如風停氣止之狀,因此被稱為「顱息穴」。
顱息穴的位置:該穴位是處於頭部的一個穴位,當角孫穴與翳風穴之間,沿耳輪連線的上、中1/3的交點處,這位置就是顱息穴的所在地。
取穴方法:要想找出顱息穴的正確位置,那麼可以這樣來進行,選擇側坐位,在頭部,乳突中央,角孫與翳風沿耳輪弧形連線的上1/3與下2/3的交點處。
快速取穴:要想快速的找出顱息穴,那麼可以側坐位,在頭部,於耳後發際,瘈脈穴與角孫穴沿耳輪連線的中點處,這個位置就是顱息穴。
穴位解剖:有耳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和枕大神經的吻合支。
顱息穴位的作用功效
功效作用:顱息穴能夠起到通竅熄風、鎮驚止痛的作用,可以用於治療頭痛、牙痛、耳鳴耳痛、小兒驚癇、嘔吐、癲癇等病症,具有良好的效果。
臨床應用:顱息穴在臨床應用中一般常用於治療頭痛、中耳炎等。
顱息穴位配伍:把顱息穴配風池穴、太陽穴、天沖穴、腦空穴可以緩解治療偏頭痛、頭風病;將顱息穴配太沖穴可以有效緩解治療小兒驚癇、嘔吐涎沫、瘈瘲的病症。
通過上文的詳細介紹,大家對於顱息穴這個穴位應該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這個穴位用於治療的病症有很多,而且配伍應用的方法也有很多,可以根據病情的需要來選擇配伍的方法,但是具體的操作是需要在專業的中醫指導下來進行,才能確保療效和安全。
B. 平衡針灸療法的平衡針灸療法作用原理
平衡針灸學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過針刺神經干或神經支,給予患者一種適當的良性刺激信號,這種刺激信號既不針對病原體,也不直接針刺病變部位的組織器官,而是把醫生的指令性信息通過針刺神經直接輸給信息高速公路,以最快速度、最佳路線輸送到高級中樞系統。這種來自人為的超強刺激信號,迅速傳遞於大腦中樞調控系統,大腦中樞調控指揮中心積極接收了醫生給予的指令性信息,迅速對高級中樞指揮系統進行應激性調整,調動體內貯存的中樞遞質,再通過神經指揮系統對失調與病變部位的子系統進行對症性調控,釋放大量的能量物質,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機體的鎮痛效應,增強機體消炎和代謝作用等。對原來失調的病理狀態和物質代謝紊亂過程,進行間接干預,通過自我修復達到一個新的平衡狀態。這種平衡狀態的形成是利用針灸外因刺激手段激發調動患者機體的平衡調控系統的功能來實現的。
平衡針灸學取穴原則
傳統針灸以循經取穴、辨證取穴為基本原則。平衡針灸主要採用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對應取穴為基本原則。臨床中也配合男左女右取穴、左右交叉取穴、雙側同時取穴等取穴原則。
定位取穴原則
定位取穴原則主要是指針對某一病變的部位來選取特定穴位。如腰痛穴(BP-HN)、升提穴(BP-HN)、精裂穴(BP-LE8)、痛經穴(BP-A)等。也就是說通過針刺特定部位的特定穴位達到治療另一部位疾病,同時又不能用交叉、對應來解釋的取穴原則。
交叉取穴原則
交叉取穴的原則主要是指左右上下交叉取穴。如臀痛穴(BP-UE)、升提穴(BP-HN)、膝痛穴(BP-UE)、踝痛穴(BP-UE7)、肩痛穴(BP-LE6)、肘痛穴(BP-LE4)等穴位主要分布於上下肢,上肢的病變取下肢的相應穴位治療,下肢的病變取上肢的相應穴位治療。
對應取穴原則
對應取穴原則主要是指前後、左右、上下對應的取穴原則。如乳腺穴(BP-B3)為前後對應取穴,偏癱穴(BP-HN4)鼻炎穴(BP-HN6)為左右對應取穴。
男左女右取穴原則
男左女右取穴原則主要是指在人體上治療疾病的穴位有兩個,男性取左側穴,女性取右側穴,而且一次性治療可以治癒疾病的取穴原則。如感冒穴(BP-UE0)、頭痛穴(BP-LE)、腹痛穴(BP-LE5)。
左右交替取穴原則
左右交替取穴原則主要是指未定性疾病,又不能一次治癒,而且是人體有兩個穴位的情況下採取的取穴原則。如痔瘡穴(BP-UE3)、癲癇穴(BP-LE7)。
雙側同時取穴原則
雙側同時取穴原則主要是指急症,又是人體有兩個穴位的情況下採取的取穴原則。如降壓穴(BP-LE)、精裂穴(BP-LE8)。
此外,對非炎症性、滲出性、外傷性、疼痛性疾病,以麻木為主的病症可採取局部取穴原則。如指麻穴(BP-UE)、耳聾穴(BP-LE)以局部取穴為主。
臨床常用平衡穴位
臨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個。其中頭頸部平衡穴位9個,上肢部平衡穴位個,胸腹部平衡穴位3個,脊背部平衡穴位3個,下肢部平衡穴位個。
C. 癲癇寶寶可以買保險嗎
問題分析:你好,癲癇屬於一種慢性疾病採用正規合理的方法,針對癲癇的發病原因治療是可以治好的。當然對於腦部有器質性病變的患者治療的難度相對較高點,積極配合醫生及早的治療治療後遵醫囑進行合理調避免一切誘發因素治療的效果會達到理想的效果治癒率是非常高的。癲癇的治療方法有很多,比如: 中西葯物,穴位敷貼,中醫理療,針灸、按摩等。 意見建議:癲癇患者經常會缺乏鎂,尤其是需要長期葯物治療的病人,除給予高鈣飲食外,還應注意鎂的攝入。癲癇患者飲食盡可能做到多樣化,多吃富含高蛋白質和磷脂的食品,可適當多進甜食。日常食物可選用乳製品酪製品植物油,蝦皮帶魚以及新鮮蔬菜等,有助於腦功能的恢復和減少發作次數。要堅持鍛煉,可以去游泳、打太極、做廣播體操、打羽毛球等,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鍛煉時間要適當
D. 西安岐奧豐醫療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癲癇電子治療儀效果怎麼樣
癲癇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癲癇的發生是由風、火、痰、瘀為患,導致心、肝、脾、腎、臟氣失調,肝腎陰虛、陰虛則陽亢、陽亢則肝風內動、亢而熱盛、熱盛化火、火極生風、風火相助為患,另脾虛失運、清氣不升、濁氣下降則痰涎內結、痰迷心竅、心血不遂而瘀、瘀則經絡不通、痰阻血瘀上擾清竅,終致癲癇發作。根據發病機理,常採用定癇熄風、平肝瀉火、祛痰開竅、活血化瘀為治療方法。
1、【定癇熄風】
中醫認為癲癇發病,主要是「風、痰」為患,風主動搖,故抽搐、痰迷心竅而神昏,癲癇的產生是機體氣血不和,血不和則肝失養,容易內動生風,氣不和則上逆化火、煉液成痰,容易形成痰火相搏、迷閉孔竅、痰可化熱、熱盛化火、火極生風,因此定癇熄風成為治療癲癇的常法。
2、【平肝瀉火】
癲癇屬神志疾患,火熱熾盛常是其主要的誘發原因,大凡五志過極或房勞過度而鬱火內生,鬱火憂思可生肝火,房勞傷腎,腎陰不足,因腎水不濟,心火過盛。火邪一方面煉熬津液,釀成熱痰,另一方面觸動內伏痰濁,使痰隨火升、郁滯之氣不得泄越,化火升騰、阻蔽心包,而使癲癇發作,故平肝熄風也是治療癲癇常用方法之一。
3、【祛痰開竅】
癇症之作主要由痰濁、痰聚所致,古有「無瘸不作痰」之說,癇由痰起,故治病必先祛痰,癇病之痰與一般痰邪有所不同,癇病之痰具有隨風氣而聚散和膠固難化的特徵,患者每有積痰於內,若遇驚恐、飲食失節、勞累、高熱等情況,「以致臟氣不平、經絡失調,一觸積痰、厥氣風動、卒焉暴逆、莫能禁止」。痰為津氣所聚凝著既久、裹結日深,即成膠固不拔之勢,癲癇病人久發難愈,纏綿不止的病理基礎,正是這股固於心胸的「頑痰所致」,痰邪為病是癲癇的根本原因,故痰邪作祟最為重要,因此祛痰開竅是治療癲癇始終一貫的法則。
4、【活血化瘀】
心血不遂而瘀,瘀則經絡不通,經絡不通是引起癲癇發作的直接原因,而血瘀又是引起經絡不通的主要原因之一。癲癇古有血瘀之說,《嬰童百問》有「血滯心竅、邪氣在心、積驚成癇」的記載,現代醫學研究也發現,活血化瘀可以改善全血微循環,使腦部供氧、供血得到改善,並可改變血液流變性質,從而利於癲癇的控制。腦為元神之府,若腦部受傷或氣鬱血行不暢,致鬱血內停、血流不暢,致神明遂失而發癇症。另外,痰濁和血瘀可相互影響,痰濁停留,可致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則津液流受阻,而變為痰濁,痰瘀互結可使癲癇反復發作。所以活血化瘀更是治療癲癇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5、中醫治療葯方:
①附子、吳茱萸,上葯共研細末,用醋調成稠糊,做成餅狀,敷貼兩足心湧泉穴,每日換葯一次,可連用14天。
②生黃芪,赤芍、防風,蜈蚣一條(研沖)。將前三味葯水煎,蜈蚣研末沖服,每日一劑。連用30天。
③黑丑、白丑等分,煉蜜為丸,每丸3克,每日服兩次,連服3個月。白鬍椒、代赭石按2:1配方,共為細末。每次4克,每日兩次,白蘿卜湯或溫開水送服。
③蟬蛻,白附子、僵蠶、天麻、鉤藤,全蠍,硃砂。將上葯共為極細末混勻,裝瓶密封備用。用時,一歲以內服0.5克;1~2歲服一克;2~4歲服1.5克。每日兩次,白開水送服。14天為一療程。
④天麻、防風,細辛、大黃、川芎,甘草(炙)、附子,烏蛇,麝香,赤蜈蚣兩條。上葯共研為末,蜂蜜為丸,每丸兩克,每日兩次,姜湯調下。
E. 夢見突然發現媽媽患有癲癇,自己就帶著家裡所以小孩(2個妹妹)逃跑
引起癲癇的原因有很多,且異常復雜,有常見的腦外傷,發燒,腦炎等同時與患者的機體環境問題,基因病例改變,神經心理特徵等問題都有一定關系 目前臨床上治療癲癇的方法有很多,如傳統葯物,手術,現代激光,儀器等療法,而最適合患者病情的治療方法才是最好的。癲癇是可治癒的。
F. 使用佩帶式電子穴位治療儀能不能控制癲癇發作
病情分析:癲癇持續狀態是一種急危重症,如不及時救治可出現腦水腫,腦疝,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家屬一旦發現病人出現癲癇持續狀態,應立即送往醫院,送醫院之前如家裡備有苯巴比妥針劑、地西泮針劑或灌腸劑,可給予一次葯物,然後送往醫院,送醫院後要向醫生詳細報告發病過程,給葯時間及劑量,以利於醫生掌握病情,合理救治。 平時注意事項 (1)不能驟減或停服葯物,以免引起癲癇持續發作。 (2)克服自卑感及恐懼心理,避免疲勞、緊張等諸因素刺激。 (3)加強體質鍛煉,起居有規律,忌煙、酒、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4)不要開車、游泳、夜間獨自外出等,如有發作預兆,應立即卧倒,避免跌傷。 意見建議:你描述的電子穴位治療控制會有一定幫助。
G. 治療五癇的穴位簡介
五癇為病證名。古代對各種癇證的統稱。見《景岳全書·癲癇》
詳見網路詞條:五癇 [ 最後修訂於2015/10/17 16:19:32 共1616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
治療五癇的穴位如下:
H. 古代各種針刺法解析
焠刺
方法
「焠刺者,刺燔針則以痹也。焠,火灼之意。燔針,即火針,是用燒紅的針,迅速剌入體表以治療疾病的方法。焠刺的操作是先在患處皮膚消毒,左手固定所取腧穴部位,右手持針,將針在酒精燈上燒紅,迅速刺入,然後立即退出,隨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
臨床應用
焠刺法,主要用於治療瘰癧和癤、癰、疽、皮膚病及風寒濕痹等證。
巨刺
方法
「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也。巨刺是根據經絡氣血陰陽相貫,左右傾移,上下互調而採用的一種選穴針刺方法。巨刺時,一般在與患側相對應的健側,部位相應,經絡相應,經穴相應的部位取穴和針刺。另外,《內經》所載繆刺法,也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法,所不同的是,巨刺是刺其經,而繆刺是刺其絡。一般而言,巨刺法為,左側有病,取右側的經穴;右側有病,取左側的經穴。繆刺法:取各有關的經脈在四肢端的井穴(四末為陰陽之大絡)及皮膚部出現鬱血的絡脈。
臨床應用
巨剌主治肢體疼痛及功能障礙,如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肩凝症、偏頭痛、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等。繆刺主治中風、中暑、昏厥、急性熱病等。
毛刺
方法
「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是以針淺刺皮膚的一種刺法,現代用皮膚針。刺時宜如雀之啄食,連續輕叩,根據病變大小,反復刺至皮膚輕度充血即可,不要使其出血。
臨床應用
用於治療慢性病和皮膚病,如頭痛、高血壓、近視、痛經、肋間神經痛、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症、著痹、扁平疣、斑禿等。
大瀉刺
方法
「大瀉刺者,刺大膿以鈹針也。是以針代刀,切開引流,破癰排膿的刺法。目前已為外科手術刀所代替。
臨床應用
主要用於膿腫的切開引流、排膿放血、瀉水等
分刺
方法
「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是指針刺肌肉之間,以治療肌肉病變的.一種刺法。由於古人將深部近骨處的肌肉叫分肉,故稱「分刺。其操作方法是將針深刺入肌肉之間,使之得氣。此外,用圓針揩摩分肉,也屬分刺。
臨床應用
主要用於治療肌肉的痹證、痿證,如肌肉萎縮、痙攣、肌纖維顫動、肌筋膜炎、肌肉外傷等。
絡刺
方法
「絡刺者,刺小絡之血也。是淺刺體表細小絡脈,使其出血的方法。又稱「刺絡。工具有三棱針、皮膚針等,具體針刺方法有點刺法、散刺法、束刺法等。
臨床應用
一、清熱瀉火:常用於治療外感發熱,實熱內結之急證、中風、中暑等。
二、祛瘀除痹:用於治療外傷、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活動障礙、肢體麻木等。
三、開竅通閉:急救復甦。
四、拔毒消腫:治療各種毒熱內結之症,如急性乳腺炎、腮腺炎、急性結膜炎、蟲蛇叮咬等。
經刺
方法
「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經脈有病,可出現瘀血,硬結、壓痛等結聚現象,索而刺之,可通調經氣。因其直刺大經,又是依經絡取穴的方法,故稱為「經刺。
臨床應用
經刺主要是在患病本經取穴,治療經絡之間結聚不通病證,如疼痛、硬節、瘀血、瘙癢等證。取穴時常隨病之所在,如腕痛取陽池、外關;胃痛取中脘、下脘等。
遠道刺
方法
「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輸也。遠道刺是一種病患在上,取穴在下,上病下治,引而竭之,以治療腑病的配穴方法。後世醫家則把下病上治,內臟病取肘膝以下穴位,也稱為遠道取穴法。
臨床應用
遠道刺法臨床應用上相當廣泛,由於其有以旁治中,以上治下,以下治上的特殊作用,所以不僅可治療腑病,而且可治療臟病,頭面身形諸症。如灸至陰治療胎位不正,陰郄治心絞痛,長強治癲癇,疳四縫治泔積,內關治胃痛等。
輸刺
方法
「輸刺者,刺諸經滎輸藏輸也。輸刺,是刺諸經滎輸、臟輸的一種配穴刺法。「諸經為十二經脈之稱。「滎輸是指肘膝關節以下的井滎輸經穴。「臟輸是指背部的五臟之俞穴。操作時應外取手足之滎輸,內取背部之臟輸,內外配合針刺。
臨床應用
一、治療臟腑病:五輸穴是人體經絡之氣上下出入的部位,有其特殊功能;背部俞穴是臟腑經氣輸注的部位,配合起來應用,對臟腑病證有特殊療效。如肺病咳嗽取魚際、太淵配肺俞。
二、治療全身性疾病:可結合辨證,選穴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