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陰符經正確的修煉方法

陰符經正確的修煉方法

發布時間:2023-02-03 12:23:48

『壹』 陰符經全文

原文:

《陰符經》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乎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於象矣。

譯文:

看上天運行的軌跡,做上天賦予的使命,(萬事萬物的奧妙)就盡了。天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剋),看見的人會昌盛。五行在心中體會,施行合天的行動。這樣,宇宙雖大,仍在一掌之中(天地都來一掌中),千變萬化,不出一身之外(人身為一小天地)。

上天之性是人的根本,人心卻是詐偽。所以要以上天之道來定人心。上天若出現五行相剋,就會使星宿移位;大地若出現五行相剋,就會使龍蛇飛騰;人體內若出現五行相剋,就能使小天地顛倒。倘若人能順應自然而同時發生五行相剋,就能使各種變化穩定下來。

人性雖有巧有拙,卻可以隱藏起來。九竅是否沾惹外邪,關鍵在於耳、目、口三竅之動靜。三竅動則猶如木頭著火,災禍發生必被攻克;如x有姦邪,時間一到必致潰亡。懂得如此修煉,稱為聖人。

生死循環,道的理論。萬物順應天地之規律而自然生長;人利用萬物而富足;萬物依靠人而昌盛。只要天地、萬物與人之間各得其宜,那麼它們就會安定下來。所以說:休養要遵循時令,身體才會得到調理;行動要把握時機,萬物才會變得安定。

人們只懂得「盜」的神妙莫測而以為神(世人只知偷盜不被查覺,謂之『神』),卻不知「盜」不神妙莫測才是最神妙莫測的(卻不知順天地、萬物之規律而公開盜之,方為『神』)。要知道,太陽與月亮各有規律,大與小都有定規,只有懂得這些道理,才會有大功產生,才會有神明護佑。

這些「盜」的機巧是天下之人所不能見、所不能知的。有悟性的人得到它,就會躬行(能順應自然);無悟性的人得到它,卻會喪命(因違法偷盜)。

眼盲者善長聽,耳聾者善長看。(因此,如果能)斷絕或助利其一(或眼或耳),就會增強十倍之能力;如果能每天斷絕耳、目、口(勿聽、勿視、勿言),就會增強萬倍之能力。

心因萬物而躁生,因萬物而寂滅,關鍵在於眼。(要知道,)上天不施恩德(無聲無言),(因)而能產生大恩德;(而)響雷暴風(指外物)只會使萬物發生騷動。

至樂在於知足,至靜在於無私。上天因無恩而至私,故能大恩而至公(施惠於萬物)。統攝的法式在於調和其氣。

生為死之根源,死為生之根源。利因害而生,害亦因利而生。

愚昧之人常以懂得天地之准則為智慧,我卻以遵循時令、洞悉外物為聰明;俗人以欺詐為智慧,我卻不以欺詐為聰明;俗人以奇異為智慧,我卻不以奇異為聰明。所以說:(以欺詐與奇異行事,)如水入火,自取滅亡。

自然之道為靜,所以能生天地萬物。天地的運行遵循自然,所以能使陰陽相勝。陰陽相勝相生,則變化和諧。

所以,聖人懂得自然之道不可違背,因而制訂了各種法則。然而,至靜之道是樂律和歷法所不能契合的。於是就有了奇妙的《易》,它產生了各種象徵,是以八種卦象為本,並貫以六十甲子,來演化種種玄機的。這樣一來,陰陽循環相生也就能很清楚地蘊涵於各種象徵之中了。」

(1)陰符經正確的修煉方法擴展閱讀

關於《陰符經》又稱《黃帝陰符經》。經文很短,共有400餘字;但據一般說,從「觀天之道」起,至「我以時物文理哲」為止,是它的原文,僅300餘字,所以《悟真篇》雲:「陰符寶字逾三百。」

自「我以時物文理哲」以下100餘字,說是後人增補,但這一段文字,是宋代以來即已經有了的,如朱熹在注《陰符經》時,即非常贊賞其中的「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幾句話,他說:「四句說得極妙」。又說:「浸字下得最好」。

也有人說:這一段最早見於柳公權書《陰符》(《宣和書譜》有唐柳公權書《陰符經》),如《黃帝陰符經註解》引高氏《緯略》說:「蔡端明雲:柳書《陰符經》之最精者,善藏筆鋒」。那麼,應當更早了。至於它究竟是多少字?因為各家傳本不同,我們也不能肯定。

它的內容,各家看法並不一致,懸殊很大。有的認為它是談道家修養方法的書,但其中又有談「道」和談「丹」之分;有的認為它是縱橫家的書,所談都是權謀術數;也有人認為它是兵家的書。比較來說,以第一種看法為多,因為在《陰符經》上篇中是很清楚地說出「知之修煉是謂聖人」。可見它的宗旨所在,是說道家的修養方法,主要是「觀天之道,執天之行」,並認為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可以「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也就是掌握了長生久視的自主之權。

宋代的學者,像周敦頤、程頤、程顥、朱熹他們都很喜歡《陰符經》,對這一部書十分推重。但當時也有一些學者則不同意他們的看法,如黃震說:「經以符言.既異矣;符以陰言,尤異矣」。

又說它「言用兵而不能明其所以用兵,言修煉而不能明其所以修煉,言鬼神而不能明其所以鬼神,蓋異端之士掇拾異說而本無所定見者,此其所以為陰符歟!」

『貳』 介紹一下陰符經

《陰符經》,全稱《黃帝陰符經》或《軒轅黃帝陰符經》,也稱《黃帝天機經》,總共只有300多字,作者無法考證。據說《陰符經》是唐朝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內的登封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中發現的,此後才傳抄流行於世。根據李筌對本經典的解釋著作《黃帝陰符經疏》,可以把它的內容概括為兩個部分:首先講述觀察自然界及其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所以,天性運行為自然規律,人心則順應自然規律;其次闡明了天、地、人生殺的變化情況,人的生殺之氣的和收,應與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機遇。然後,闡明人後天稟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鼻的正確運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則,修煉自身。
[編輯本段]正文
神 仙 抱 一 演 道 章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之,謂之聖人。 富 國 安 民 演 法 章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小大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強 兵 戰 勝 演 術 章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余,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推而變化順矣。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盡乎象矣。
[編輯本段]陰符經注序
陰符經三百餘字,其言深奧,其理精微,鑿開混沌,剖析鴻蒙,演造化之秘,闡性命之幽,為古今來修道第一部真經。唐陸龜蒙謂黃帝所著,宋陳淵謂黃帝受於廣成子,朱文公亦謂黃帝著,邵堯夫謂戰國時書,程伊川又謂非商末即周末時書。其說紛紛,各述所知,究無定見。以予論之,世皆傳為黃帝陰符經,丹經子書,俱謂陰符經系黃帝所作,考之文字,始於黃帝,興於唐虞夏商,或者黃帝撰作,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後世成真仙侶,筆之於書,流傳世間,亦未可定。就其世傳之說,丹經之載,謂黃帝著之,亦無不可,但此書沿訛已久,苦無善本,字句差錯者極多,或借驪山老姥百言演道、百言演法、百言演術之說,紊亂聖道,以盲引盲;更有借伊呂張果子房孔明注語欺世惑人者,似此魚目混珠,指鹿為馬,大失真經妙旨。予於乾隆四十四年,歲次己亥,於南台深處,取諸家注本,校正字句,細心斟酌,略釋數語,述其大意,掃邪救正,以破狂言亂語之弊,高明者自能辨之。 時大清嘉慶三年歲次戊午九月九日 棲雲山 素樸散人悟元子 劉一明 敘於 自在窩中
[編輯本段]陰符經註解跋
陰符經者,黃帝演道書也。而談兵之家,視為天時孤虛旺相之理,人事進退存亡之因,即緇黃之流,淺窺聖經,謬為註疏者亦不少,不幾誤璞為鼠,以青作黃乎?我悟元老師,造性命之精,證天人之奧,體古聖覺世之婆心,思發其覆,憫後學窮理而無門,詳為之解,掃諸說之悖謬,詮陰符之肯綮,其中盡性至命之學,有為無為之理,靡不詳明且備,將數千年埋沒之陰符,至今原旨畢露,而無余蘊矣。經雲: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仆則曰:聖經之精,聖道之微,盡矣。 大清嘉慶三年歲次戊午九月九日 受業門人 王附青 雲峰甫 沐手敬題 軒轅黃帝著 洮陽門人 張陽全 校閱 悟元子 劉一明 注 後學 陶鑄靈 重刊 陰者,暗也,默也,人莫能見,莫能知,而己獨見獨知之謂;符者,契也,兩而相合,彼此如一之謂;經者,徑也,道也,常也,常行之道,經久不易之謂。陰符經即神明暗運,默契造化之道。默契造化,則人與天合,一動一靜,皆是天機,人亦一天矣。上中下三篇,無非申明陰符經三字,會得陰符經三字,則三篇大意可推而知矣。
[編輯本段]上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性命之道,一天道也。天之道,陰陽之道耳。修道者能知天道之奧妙,而神明默運,竊陰陽之氣,奪造化之權,可以長生不死,可以無生無死,然其最要處,則在能觀能執耳。何謂觀?格物致知之為觀,極深研幾之為觀,心知神會之為觀,迴光返照之為觀,不隱不瞞之為觀;何謂執?專心致志之為執,身體力行之為執,愈久愈力之為執,無過不及之為執,始終如一之為執。觀天道,無為之功,頓悟也,所以了性;執天行,有為之學,漸修也,所以了命。能觀能執,用陰陽之道以脫陰陽,依世間法而出世間,性命俱了,心法兩忘,超出天地,永劫長存,只此二句,即是成仙成佛之天梯,為聖為賢之大道,外此者,皆是旁門曲徑,邪說淫辭,故曰盡矣。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者,金木水火土也。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人即受此氣以生以長,但自陽極生陰,先天入於後天,五行不能和合,自相賊害,各一其性,木以金為賊,金以火為賊,火以水為賊,水以土為賊,土以木為賊,是謂天之五賊也。惟此五賊,百姓日用而不知,順行其氣,以故生而死,死而生,生死不已。若有見之者,逆施造化,顛倒五行,金本克木,木反因之而成器;木本克土,土反因之而生榮;土本克水,水反因之而不泛;水本克火,火反因之而不燥;火本克金,金反因之而生明;克中有生,五賊轉而為五寶,一氣混然,還元返本,豈不昌乎!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人秉五行之氣而生身,身中即具五行之氣。然心者身之主,身者心之室,五賊在身,實在心也。但心有人心道心之分;人心用事,則五賊發而為喜怒哀樂欲之五物;道心用事,則五賊變而為仁義禮智信之五德。若能觀天而明五行之消息,以道心為運用,一步一趨,盡出於天而不由人,宇宙雖大,如在手掌之中;萬化雖多,不出一身之內;攢五行而合四象,以了性命,可不難矣。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性者,天賦之性,即真如之性,所謂真心,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而人得以為人者是也;人心者,氣質之性,即知識之性,所謂機心,見景生情,隨風揚波,而人因之有生有死者是也。天性者,天機,即是天道;人心者,人機,即是人道。守天機者存,順人機者亡。惟大聖人觀天道,執天行,中立不倚,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修真性而化氣性,守天道而定人心,不使有一毫客氣雜於方寸之內也。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殺機者,陰肅之氣,所以傷物也;然無陰不能生陽,非殺無以衛生,故天之殺機一發,則周而復始,而星宿移轉,斗柄回寅;地之殺機一發,則剝極而復,龍蛇起陸,靜極又動;惟人也亦俱一天地也,亦有此陰陽也,若能效天法地,運動殺機,則五行顛倒而地天交泰,何則?人心若與天心合,顛倒陰陽只片時。天時人事合而一之,則萬物變化之根基即於此而定矣。中庸所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者,即此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人秉陰陽之氣以成形,具良知良能以為性,性無不善,而氣有清濁。秉氣清者為巧,秉氣濁者為拙。性巧者多機謀,性拙者多貪痴。巧性拙性皆系氣質之性,人心主事,非本來之天性。修真之道,采先天,化後天,而一切巧拙之性,皆伏藏而不用矣。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九竅者,人身上七竅,下二竅也;三要者,耳目口也。人身九竅皆受邪之處,而九竅之中,惟耳目口三者為招邪之要口,耳聽聲則精搖,目視色則神馳,口多言則氣散,精氣神一傷,則全身衰敗,性命未有不喪者。人能收視,返聽,希言,閉其要口,委志虛無,內念不出,外念不入,精氣神三品大葯凝結不散,九竅可以動,可以靜,動之靜之,盡是天機,並無人機,更何有邪氣之不消滅哉!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之,謂之聖人。 火喻邪心,木喻性,奸譬陰惡,國譬身。木本生火,火發而禍及木,則木克;邪生於心,邪發而禍及心,則性亂;國中有奸,奸動而潰其國,則國亡;陰藏於身,陰盛而敗其身,則命傾;身心受累,性命隨之,於此而知潛修密煉,觀天道,執天行,降伏身心,保全性命,不為後天五行所拘者,非聖人其誰與歸?

『叄』 黃帝陰符經詳解一

背景:《陰符經》亦稱《黃帝陰符經》,經文400餘字,其作者說法不一,有說黃帝所撰,有言北魏寇謙所著、亦有言為李荃或南北朝一位「深於道者」所著。自唐李荃為《陰符經》作注,至晚清,其註解版本百種以上。本人閱其數版本註解,均覺與其原文本義有所差異,因此起了註解之念。文中部分句子、詞語可有多種解釋,均可說得通,本註解取其一義解之。

釋法:本釋義解以人明其理為目的,直立於人而解,不對其進行分塊入式。如世人把首段稱為神仙抱一演道章,第二段稱為富國安民演法章,第三段稱為強兵戰勝演術章,此種分法,似乎首段修仙,第二段為治國安民,第三段為軍事兵法,此分法即為分塊入式,但實際上各段之意均可用於方方面面,非但只用於治國或軍事兵法,其理通、能解之即可。如此分法,其原因一部分為誤解了句子本意,即使未誤解,此分法弊端頗多。本應為悉知其理,則理可無所不用、無所不至,但若類此而分,則釋義者易受其題而偏譯其句子,或偏譯其句子而成其題。而讀者亦易受其題影響或譯意影響而著於相,但若心著於相,知識易成為死知識,或曰定向知識,倘若至此,其心受之,心亦被定向,心向所定則易成執念,執念生則不可得真知。人性生而有別,生性圓通之人,即使分塊入式,其讀之亦可圓通四達,而非圓通之人,則易陷其中而成執念。

題解:陰者,其性濁而靜,其勢下,陰中含陽根,因此其靜而有動,但其動甚微,微而難察,故陰者運行規律難以被察覺、知曉。心者,人之主也,人事出於心,人事是否與天道合?若否,如何合於天道?以動觀動難察其動,以靜觀動,動微亦若莽山、巨浪,其形莫可逃匿,心靜則諸邪不生,諸邪不生則心可公,公則可執天道而行之。符者,相合也。陰符經即言難以察覺和理解的玄奧、深微的事理,並伏其心以合天道。

原文一-天人合一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觀天道,按天道行事,這就足夠了。

此句乃言人立於天地間,只要能察知天道,並按天道規律做事,則所做之事的結果將是最優的結果,無需再人為刻意另行它法。

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有五賊,五賊者,金木水火土是也。五賊相生相剋。相生者,水生木,木生火,火升土,土生金,金生水,生者為母,受生者為子;相剋者,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賊各行其道,則環而共生,若不能守其道,則禍必至。見即看見、知曉也,見之者昌非但言看見、知曉,乃言看見、知曉並能執天道運行五賊,則能昌盛、順利。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乃言心中時刻牢記五賊及其運行規律,並按天道運行五賊。則世間之事皆在我們手掌掌控之中,世事千變萬化皆瞭然於我們心中。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人之性生而有之,名曰天性,人乃天地之靈氣和合之產物,乃天道運行自然而然所產生,因此人生於天地間,乃天性使然。人心乃心機所生之處。由是觀之,天道立,則人定矣,人定則心機亦可知矣。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星宿在天,天發生變化,則星宿發生移動、變化;龍、蛇居於地上,地發生變化,則龍蛇奔走;人心生變,則能讓人世間天翻地覆;但若人心之變符合天道,與天道和合而發,則萬事萬物皆可適得其所,人世間將安定有序。

此句言人道與天道各自及相符時對世間的影響。由此可知只有人道符合天道,人世間才能安定有序,否則則會天翻地覆。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人性生而有別,有巧有拙,巧拙之性,有顯有隱。隱者則伏藏而不易察覺,顯者亦可因心機而伏藏。巧而伏藏者,大智若拙;拙而顯現者,大愚若智;此兩者看似前拙後智,實則前智後拙,表裡似是而非,俗人不能洞察表裡、虛實,其判斷則謬矣。同一個體,亦有巧拙,一體之陰陽也,一體之巧拙,亦可或隱或顯,或隱或顯在於時機,洞悉天機而顯隱,死機可化生機,逆之,則生機亦為死機矣。

三要者,乃天、地、人也,人者人心主之,三要之機乃在人心。九竅者,眼、耳、鼻、口、尿道、便道也。天地生和氣,和氣生則形體生,形體入眼而傳心,心被形體所迷而為色邪,美景佳人即色邪之原也。天地之氣動而為聲樂,聲樂入耳而傳心,心被聲樂所迷而成音邪,絲竹樂器乃音邪之主也。九邪因天地而生,而其為邪者終歸於人心,人心受之則心動,動而邪生,不受之則心靜,靜而諸邪不存。因此聖人修心乃修心之靜也,心至極靜,乃生虛無,以虛無之心觀世間之事,世間之事皆動,動則形跡現矣,因此以虛無之心觀之,諸事不可逃脫於其心,即便甚微玄奧之事,在其心中亦若莽山、巨浪,其形跡無所遁匿。

火生於木,木為母,火為木之子。木性溫暖而主升發,溫暖而升發,則火生矣,升發有序、有度,則子母同存,升發無序、無度,或子存母亡,或子母同亡,其生發之序、度在於母,母失其道則禍至矣;火生土,土生金,而火克金,金克木,五行若各不能守其道,子越道而行,則禍發,禍發則子必間克其母,因此母失道而不約其子,何禍不至?奸臣、奸民產生於國中,應時而動則克君克國,嚴重之極則國潰君亡,國潰君亡責不在奸臣、奸民,乃君昏失道,君昏失道,則國中詐妄生,詐妄生則禍至矣。由是觀之,五行相生相剋之理與世間人事並無二別,知五行之理則知世間人事之理矣。

熟知以上之理並勤勉修煉者,可稱其為聖人矣。

『肆』 黃帝陰符經的內容

關於《陰符經》又稱《黃帝陰符經》。經文很短,共有400餘字;但據一般說,從「觀天之道」起,至「我以時物文理哲」為止,是它的原文,僅300餘字,所以《悟真篇》雲:「陰符寶字逾三百。」自「我以時物文理哲」以下100餘字,說是後人增補,但這一段文字,是宋代以來即已經有了的,如朱熹在注《陰符經》時,即非常贊賞其中的「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幾句話,他說:「四句說得極妙」。又說:「浸字下得最好」。也有人說:這一段最早見於柳公權書《陰符》(《宣和書譜》有唐柳公權書《陰符經》),如《黃帝陰符經註解》引高氏《緯略》說:「蔡端明雲:柳書《陰符經》之最精者,善藏筆鋒」。那麼,應當更早了。至於它究竟是多少字?因為各家傳本不同,我們也不能肯定。
它的內容,各家看法並不一致,懸殊很大。有的認為它是談道家修養方法的書,但其中又有談「道」和談「丹」之分;有的認為它是縱橫家的書,所談都是權謀術數;也有人認為它是兵家的書。比較來說,以第一種看法為多,因為在《陰符經》上篇中是很清楚地說出「知之修煉是謂聖人」。可見它的宗旨所在,是說道家的修養方法,主要是「觀天之道,執天之行」,並認為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可以「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也就是掌握了長生久視的自主之權。宋代的學者,像周敦頤、程頤、程顥、朱熹他們都很喜歡《陰符經》,對這一部書十分推重。但當時也有一些學者則不同意他們的看法,如黃震說:「經以符言.既異矣;符以陰言,尤異矣」。又說它「言用兵而不能明其所以用兵,言修煉而不能明其所以修煉,言鬼神而不能明其所以鬼神,蓋異端之士掇拾異說而本無所定見者,此其所以為陰符歟!」
《陰符經》的作者和他的出現時代,各家說法不同,唐李筌《陰符經疏·自序》說:這一部書是他在嵩山虎口岩中所得到的寇謙之藏書,經文是黃帝所撰,經義是驪山老母所傳。宋人黃庭堅首先否定了這種說法,他在《山谷題跋》卷四中說:「《陰符經》出於唐李筌。讀其文知非黃帝書也。」朱熹在《陰符經考異》中也說:「《陰符經》恐是李筌所為,……只因他說起,便行於世。」但近代學者也有入認為經疏是李筌所作,經文則不一定出於李筌之手,因為有些較早於李筌的人,如吳筠在他的《形神可固論》中,歐陽詢在《藝文類聚》中都曾經引過《陰符經》的經文;同時他們還相信初唐的書法家褚遂良也確曾寫過《陰符經》。
李筌的身世,歷史記載不多,只有《神仙感遇傳》中說:他號達觀子,居少室山,好神仙之道,常歷名山博採方術。開元中為江陵節度副使,有將略,嘗作《太白陰經》及《中台志》。後人名山訪道,不知其所。但據他自己的《進太白陰經表》及《太白陰經自序》中說:他在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曾做過「正議大夫持節幽州軍州事、.幽州刺史、並本州防禦史」等官,在代宗永泰四年(公元765年)還做過「河東節度使都虞侯」。此外,他的著作見於記載得還很多,除了上述3種而外,還有《孫子注》,見《道藏》太玄部《孫子》十家注中;《青囊括》一卷,《六壬大玉帳歌》十卷,並見《崇文總目》中;《閫外春秋》殘卷,見《鳴沙石室佚書叢編》中。
根據李筌對本經典的解釋著作《黃帝陰符經疏》,可以把它的內容概括為兩個部分: (1)首先講述觀察自然界及其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所以,天性運行為自然規律,人心則順應自然規律;其次闡明了天、地、人生殺的變化情況,人的生殺之氣的和收,應與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機遇。然後,闡明人後天稟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鼻的正確運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則,修煉自身。(2)先舉例說明只要專心致志,就可以收到非凡的功效;繼而強調,要掌握好這微妙的自然規律,以隨機應變為原則。
此書論述深刻,在中國古代的哲學和兵學中都佔有重要地位。《黃帝陰符經》稱:"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又稱:"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可見,人與自然的共生、共存,是天道自然的法則,自然則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太平經》又稱:"天氣悅下,地氣悅上,二氣相通而為中和之氣,相受共養萬物,無復有害,故曰太平。天地中和同心,共生萬物;男女同心而生子;父母子三人同心,共成一家,君臣民三人共成一國。"也就是說,自然界的萬物只有和諧相處,才能共生共長,這是恆古不變的自然規律。道教還認為,道化生萬物,自然與萬物相通,人是道的中和之氣所化生,是萬物之中最有靈氣、最有智慧的生物。因此,把人放在"萬物之師長"的位置,為"理萬物之長"。也就是說,人負有管理和愛護萬物的職責,人的行為要符合"天道",人應該"助天生物","助地養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人與自然更加和諧 。

『伍』 《陰符經》的智慧之五——道家修行的秘訣

五、修道的秘訣

關於修道,《陰符經)講了很多,最概括的就是這幾句話:「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首先講人性,人如何才能合於道?人性有巧有拙,要將其隱藏起來,勿使外露;人體面向外界的有九竅(雙耳、雙目、雙鼻孔、口為七竅,加上前後陰,共為九竅),既與外界正常連通進行信息和物質交換,也會受到外界負面的干擾,九竅之中,最重要的是目、耳、口三處最容易被干擾,正如《道德經》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人之「三要」,不能伏藏,否則人就沒法生存了,但必須因時而動,因時而靜,或者說,平時要堅持守靜,不妄動,不做不必要的動作,更不能不被情緒和誘惑左右,任性失控。

這里特別強調伏藏之道,春發夏盛,秋收冬藏,這是一年間太陽運行的四個過程,其中春夏以生發壯大為特徵,屬陽,秋冬以收斂潛藏為特徵,屬陰。這里提到人性要伏藏,這也符合《陰符》的含義,就是在天道生殺面前,人必須注重收斂伏藏。目、耳、口三要不可能完全伏藏,也要守靜伺機,因時而動,因時而靜。適應天道,隨時而為,這是道家心身修煉的總體要求。

總結來說,修道的秘訣首先就是收心閉竅,真氣內藏,遵老子所言,「致虛極,守靜篤」,以虛靜之身心,才能體悟天道,與天地行政共振,實現觀道立道,最後合天執行。

『陸』 黃帝陰符經:最高級的叢林法則

叢林法則一向是流行的,也一向是被詬病的,世間因此充滿撕裂和矛盾。其實叢林法則是沒有錯的,錯的只是人們所遵循的那個,太低級。

黃帝陰符經:至陽至剛的道家「心經」

《黃帝陰符經》的作者究竟是不是黃帝,無從得知。能知道的只是這部書出自唐代道士李筌之手,據他自述又是在嵩山的石室中得到,乃北朝道教領袖寇謙之的藏書,同樣不知真假。

盡管如此,這部書的水準卻是得到公認的,如北宋高道張伯端《悟真篇》中所說:「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銓。」朱熹雖對這部書的真偽存疑,但同樣評價為「非深於道者不能作」。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佛家有五千餘字的《金剛經》,有不到三百字的《心經》;道家同樣有五千餘字的《道德經》,以及這部三百餘字的《黃帝陰符經》。佛家言破相之空性,《金剛經》則正講破相,《心經》則正言空性;道家言陰陽之圓境,陰陽為剛柔,《道德經》則正是至陰至柔,《黃帝陰符經》則正是至陽至剛。從這個不知是否巧合的現象里,我們也可感受到《黃帝陰符經》的地位和分量。

什麼說《黃帝陰符經》至陽至剛呢?因為它完完全全就是講規律和法則,一點不摻雜人的感情,人就老老實實按照這規律法則行事,完全沒有任何入情抒意處。講規律和法則則又有一個明顯特點,著眼點不在玄虛奧妙,而是強調道機的可察可見,以及人能夠和要去把握和掌控,認為這才是高人的修煉。至於「陰符」二字,陰是說大道玄隱,符是說大道機顯,是道機暗合道體的意思。

另一個側面的印證,是歷代據說為這部經作注的都是那些人呢?姜太公、范蠡、鬼穀子、張良、諸葛亮……若能將經中之道領會運用於化境,作注的這些人便昭示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指向的是中國文化的最高理想——天人合一、內聖外王。

一句話,從這部經的表達和內容看,它就是易經之道和老子之道在根本處的融合。其主題就是前人孟綽然所說的「天地生殺之機,陰陽造化之理」,乃天道運行之法則,以及人依天道而行所依之律則。至於自古所爭論的修煉、養生、權謀、術數、用兵等解釋,不過都是基於此的發用。

所以人立足和行事於世間,這部經是最值得重視的。既然這是個叢林世界,那麼叢林法則的運用就是不可避免的,那就不妨順勢而為,這也是道家自然的應有之義。但《黃帝陰符經》強調的是必須有道,要能以道為本、道術一體,才能不為道所殺而日臻於道境,這就是其高級處。

《黃帝陰符經》有三百餘字的最初本和四百餘字的後來本兩種版本,後者在前者的最後加了些東西,我以為多餘、突兀甚至矛盾,為後人所加的說法應可信。因此就取三百餘字的初本,採用全文照錄+我的意譯+主旨詮發的形式進行解析,讓大家既能完整觀摩全經,又能明其根本和旨歸。

《黃帝陰符經》分為上、中、下三篇,我對其各自主題的歸納是:道樞、道機、道法。道樞為天則,道機為天規,道法為天成。

上篇:道樞之天則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洞明和把握於天道,以此為依循而行事,這就是完整的極致。

這是總論綱紀和要領,點明行事須以道為本的大原則。

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天道有五行生剋之律,明見而遵循運用者昌。以明察歸納事物屬性類型為手段,以生克之律為准則,以天道為依歸,便是將宇宙全體掌控在手,千變萬化的妙用皆能由我而生。

這是彰明了大道運行的內在理路和經脈。

「五賊」道教解釋為命、物、時、功、神,是講修煉的。但對應開篇的天道之謂,再結合經中生殺之道的主題,以及隨後的「火生於木」等表述,解為五行更合適也更切合根本。為什麼稱為賊呢?因為賊不講情面,行暗而主取,五行生剋之道也是無情地暗行萬物之下,主宰著萬物的興衰得失。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之性也在乎人心,人之心也顯乎機變。立起天道,是為定人之規。

這是從天道轉向人道。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

地發殺機,龍蛇起陸;

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天的生殺運化,能使星宿移位、日夜四季輪回;地的生殺運化,能使萬物蟄起枯榮;人的生殺運化,能使世間成敗興衰。人道只有與天道相合、合乎天道而發用,才能定下穩固根基。

論天道和人道後,這里歸於天人合一。殺應為生殺的總謂,不可只從殺上理解。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天性雖有巧拙,都以伏藏為本,因為道性即是伏藏萬物之內。人的行事是以眼耳鼻口等九種感官通道與外界發生交互,是正是邪則在於精、氣、神能否伏藏沉靜,不為欲所牽制,而成動靜有道與合宜。

這是轉向修煉之途。邪如殺,也是正邪的總謂。

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

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火星兒生於木中,早晚會使木熊熊燃燒成灰燼;奸臣在朝,待到作亂的時機必會使國家崩潰。知道一念一事上時時處處修煉而不「包藏禍心」的,是聖人。

這是歸於修煉的具體和原則。

黃帝陰符經:最高級的叢林法則

可以看到,陰符經的用語有一個顯著的特色,便是好用反語——五賊、殺機、九竅之邪等,其義卻都是中性,說的都只是規律和現象。為什麼要如此?這是有隱喻和深意在的,也正是最高級叢林法則的大原則所在。

這便是心性上的無情。因為天道只是自然運行,本沒什麼情面可講。《增廣賢文》所謂「慈不掌兵,義不掌財」,人情,很多時候是悖於天道、落於狹隘的,越大的盤子越靠的是理和律。做人上自可以有情,做事尤其是大事上,則以無情為上。即便有時不得不照顧人情,那也是建立在這般冷靜洞察基礎上的對機運用。

但要注意其中的根本和要害——有道還是無道。無道,就是為人所不恥和摒棄的世俗所謂的叢林法則;有道,哪怕你再冷酷無情,你也是在執掌天行。

只有具備了這個大基礎,此篇隨後所說的依生克之律而行、依伏藏動靜之道而修,才談得上。無情而有道,正是《黃帝陰符經》的道樞和天則所在。

黃帝陰符經:最高級的叢林法則

中篇:道機之天規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

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生殺之則,為天道之理。萬物可攝取於天地,人可攝取於萬物,萬物也可攝取於人。這三類攝取得宜,天地人才能均衡安定,否則就是反噬和毀滅。所以說:「飲食要依天時,身體才能得到調理而康健;行動要合乎時機和規律,萬事萬物及其變化才能和順安泰。」

道機,此為機要。

黃帝陰符經:最高級的叢林法則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人們只知道高深莫測和不可捉摸的為神奇,卻不知道通過洞察把握那些可見可察的機變而可以明道用道,才是真正的神奇。就像一年的日數和月數是能確定的,一月的大小也是可以定下的,這有數有定的就是人可以把握掌控的機顯,然後能夠對背後的日月周行、往復不息的大道之律進行通達。不論是明於事物之道還是人間之道,不論是自知還是知人、自治還是治人,運用此法才能建立聖功、通於神明。

道機,此為機用。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三盜的道機所在,世人看到、知道進而運用的,太少。要將三盜得宜的機要作為秉持的根本,將不神之所以神的機用當作途徑,堅實遵履而行於契於道機的修煉上升,這就是固躬。做不到只能說明智慧不明,智慧不明則必定源自私慾遮蔽擾亂,於是放肆於反噬之途,這就叫輕命。

道機,此為機密。

黃帝陰符經:最高級的叢林法則

中篇的最後提出了「盜機」說,是對三盜的機要和明察把握於機變、機顯之機用的融合,強調的就是這是把握道機的兩大根本和要點。

三盜的得宜如何實現?秘要就在天地人三才的提出——要整體看待和把握天地人,而不可只從一己出發,這樣就自然知道如何才是、才能均衡,得宜的標准也會自然顯現。對於任何事都是如此,全面看待、整體把握都是根本和關鍵,這也正是最高級叢林法則的那個天規。

機用部分則是全經最大的特色所在,與其他經典的玄之又玄不同,明確告訴我們要從有形和可見下手,那都是大道之象、天道法則鏈條的一環,是把握和運用大道律則的切入處和契合處。更深層是告訴了我們天地大道的可知、可用和可控,其積極和剛健的精神一覽無遺。

這精神,便是借用一切陰陽,而修一個純陽。一切,掌握在自己手裡。

黃帝陰符經:最高級的叢林法則

下篇:道法之天成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

絕利一源,用師十倍。

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

眼盲的人往往聽覺更敏銳,失聰的人往往視覺更敏銳。專注一處而斷絕其他干擾,收效是平常的十倍。再能日夜反思反省,收效是平常的萬倍。外物可以使人心顯現生機,也能拖累困死人心,關鍵是能否覺察看到。

這是心性上的修煉法門。

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余,至靜性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氣。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天地只是空虛而無所偏私,才成就出萬物化生,就算是迅雷烈風,也是蠢動生機的展現。所以像天地那般,心開放才會從容,性清靜才會清明。天地以萬物為己,才有這廓然大公。統攝和掌控以做到的辦法,是對一氣的把握。何為一氣?有生是因有死、有死是因有生,不利會成就人、溺愛會毀掉人,一切都是一體而相輔相成的。

這是知見上的修煉法門。禽是擒義。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愚人以為天道是無形而不可把握的,我卻以為就在有形事物的規律顯現中。

這是對道在有形、明道在我的核心主題,最後的總結和強調。

在我看來,此篇是全經最有價值的部分,因為切切實實講了如何修煉,而且全麵包含了心、智、行。

心性的修煉法門,核心是兩點:絕利一源、專注一處,以及三反晝夜、時刻反觀。可作為對應而互參的正是佛家的兩大根本修證法:止、觀。止法的要點是繫心一處而使萬念自然俱息,使心逐漸沉至深層,久之便是心悟法,修的是定;觀法的要點是如如覺察不幹涉而使心念自然生滅,能外止造業、內釋習氣、中明我妄,久之便是心開法,修的是慧。就世俗來說,也足見專注和反省的重要性,也是人間修的兩大根本點。

知見的修煉法門,陰符經也為我們道出了根本——一氣。一就是通過對陰陽的圓融和五行生剋的貫通而成萬法歸一,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莊子所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氣就是清虛;一氣就是萬事萬物在本源層面的清虛一體態。

行為的修煉法門,便是藉助有形的陰陽五行顯現,往一上觀參,往氣上體察。

這些修煉,就是達成上篇所說無情心性與中篇所說全體看待的最終辦法,就是通往最高級叢林法則的路。這些法門分別有著修於不修、不修之修、化解之修的屬性,也即無為法的底子,通往的更是無為法,所以乃天成法。

無為而無不為是最後的境界,無不為而無為則是達成的道路。這便是《黃帝陰符經》強調有為卻落在無為的中轉圓通處。

結語

可以看到,《黃帝陰符經》的上、中、下篇,每篇都既講天道又講修煉,只是各有側重,上篇偏重天道、中篇較為中性、下篇偏重修煉。同時三篇又有著遞進關系,上篇講天人之道的全貌,中篇講天人之道的中樞,下篇講天人之道的修煉。貫通始終的則是天人合一、天人一源。這就是全經在結構上的關系和特點。

如果要對全經做一個總結,四百餘字版本中多出部分的一段話,倒是說得很精彩: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因而制之就是因於道而制於心、行和事。總結起來,所謂最高級的叢林法則即是:法於天道,察於陰陽,明於生克,通於變化,因而制之。

『柒』 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介紹篇

       鬼穀子著有《鬼穀子》和《本經陰符七術》兩部著作。今天開始先解讀《本經陰符七術》,初步了解鬼穀子提出的養生修煉之法,之後再回頭研讀《黃帝陰符經》,最後歸集到《道德經》,來理順一下古代道學起源思想以及修煉法則。再結合這些形而上的思想觸及春秋戰國諸子百家著作,從而對古代中國哲學思想才有一個通觀的認知和思考脈絡。明白了這些思想要點,回復研讀五經要義,再重點攻讀《易經》本源,匯成思想原點,形成中國哲學道統。

     《 東周列國志 》中有段關於《 陰符 》的精彩描寫。當年 蘇秦 辭 鬼穀子下山 ,盡破家財得黃金百鎰, 黑貂 裘衣一件,治 車馬 仆從,遨遊列國,訪求山川地形,人民風土,得天下利害之詳。然而如此數年,未有所遇。其時錢財以盡,只得回家。回家後,一家老小盡責其之。妻不以其為夫,嫂不以其為叔,母不以其為子。絕望之餘,想起鬼穀子之臨別贈言:「若游說失意,只須熟玩《陰符》一書,自有進益。」於是蘇秦乃閉門探討,務窮其趣,晝夜不息。夜倦欲睡,則引錐刺股,血流滿足。如此一年,於陰符有悟,乃將列國形勢,細細揣摩,天下之勢,盡在掌中。後又出遊列國,成功於燕、趙。隨之又將六國合縱,共同抗秦,建立不朽功績。

       《 鬼穀子 》 陰符經 ,其內在的價值遠遠超過人們的想像,但其原理深奧,知者寥寥。真的非常可惜。 《鬼穀子》的陰符經,是入世修煉法的無上經典,是創造事物、成就功業的規律的總結和應用。 其思路跟《 黃帝陰符經 》一脈相承,《黃帝陰符經》側重心法,而《鬼穀子》的陰符經,卻多了實際修持的方法和應用。陰符經應用了天道演化規律,來指導地道萬事萬物的形成,既有原理,也有應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經典。 在 現代管理學 中,《鬼穀子》也可以算是最頂級的 管理寶典 。社會上有無數的管理書籍,但是閱讀者都成了名副其實的管理者了嗎?為什麼沒有?因為每個人的心力是不同的。技巧是有必要的,但條件是心力足夠,如果是年幼力弱或者年老力衰,再好的管理技巧也無力可施。 因此,《鬼穀子》分內外兩篇,外篇描述「技巧」,內篇描述「心力」培養和應用。作為技巧,現代管理並不缺乏,而且更加符合社會的實際情況,但是實際上,這些「頂級技巧」,也只是一部分有悟性的人受益,並且加以應用於實際生產生活。這些管理的技巧,也都只是一種經驗和技術的總結,沒有觸及事物生成發展消亡的深刻根源。 陰符經,就是培養人內在素質的,只有素質上去了,才會懂得這些技巧的應用。就像是 大鐵錘 的技巧,小孩根本就聽不懂,老人根本就耍不動;如果已經是身強力壯的年輕人,既能明白技巧,還能加以應用。 不僅僅是管理,還有學習的原理,創業的原理…………其實書中描述的是規律,是在世界上會顯現形相的一切事物的發生發展消亡的規律,所以它能用於一切社會生活中,也包括個人的修煉。 說到讀書學習,為什麼有的人能學習好,有的人學不好,有的人看書看不下去,有的人能深入其中,了悟三昧。書是同樣的,人為什麼會有千百不同?說到創業,為什麼有的人能事事順利,有的人卻波折重重?說到修煉,為什麼有的人悟性很高,有的人往往冥頑不靈? 陰,內在;符,契合;經,規律。陰符經,意思是內心符合天地運行的規律。當內在的修煉,符合天地運行的規律,那麼一切就變得簡單了。 宇宙在乎手 ,萬化生乎心。兩部陰符經,其實就是描述老子「道生一, 一生二 , 二生三 ,三生萬物」,是物質世界的造化寶典。

         所有思想先要悟透,才能修煉,最後做到實證。如同佛法修行一樣先悟、再修後證。其實所有的思想都需要這個經歷才能做到融會貫通。中華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多少代人為此傾注心血研究探索,已經出現了紛繁復雜的解讀。唯有細讀古文原籍,才能獲得最原始感應,擊通自身七竅,獲得真實的思想來源。(中間部門來源於網路通行說法)

『捌』 第十一課·陰符經

《黃帝陰符經》又稱《陰符經》,為黃帝內經的根本,天下第一經。也是在闡述陰陽,天道。多讀多抄,與其共鳴,對自身大有裨益。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本句為陰符經的總綱,大意為觀察天地萬物運行變化的規律,並順應此規律採取行動,那就夠了,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木生於火,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五行相生相剋,但是被克的一方過於強大,也會形成反克,反克既是禍。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得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天道規律,很多人不能察覺。君子得之,遵循規律提升自己;小人得之,追逐私利反而喪命。同樣,為醫者以賺錢為目的開方子,是有違天道,診療效果也不好。

『玖』 《陰符經》講的是什麼

《陰符經》首先講述觀察自然界及其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其次闡明了天、地、人生殺的變化情況。

根據李筌對本經典的解釋著作《黃帝陰符經疏》,可以把它的內容概括為兩個部分:首先講述觀察自然界及其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所以,天性運行為自然規律,人心則順應自然規律。

其次闡明了天、地、人生殺的變化情況,人的生殺之氣的和收,應與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機遇。然後,闡明人後天稟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鼻的正確運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則,修煉自身。

內容

「執天之行」,即是根據「觀天道」所獲的天道運行規律的記時「干支」為依據,法天則地演布奇門,得出千變萬化之一幕,用作預測和決策的行事指導,爭取計劃的勝利。故曰:「執天之行盡矣」。是有具體數術內容的,而非空洞詞句。

閱讀全文

與陰符經正確的修煉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治療炎症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164
中學生記單詞的簡單技巧和方法 瀏覽:648
豬人工取精步驟及方法 瀏覽:142
純凈水壓水器使用方法 瀏覽:878
老年人中風的治療方法 瀏覽:823
16乘15分之14計算方法 瀏覽:22
小米3音效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551
小米視頻壁紙文件夾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837
文竹生長的正確方法 瀏覽:902
衛浴台安裝方法 瀏覽:629
重抽樣方法的簡單例子 瀏覽:258
土蟲草的功效與作用食用方法 瀏覽:657
五孔網線插座怎麼接線方法 瀏覽:58
前擋板安裝方法視頻 瀏覽:853
台式電腦風扇調節方法 瀏覽:664
北京兒童多動症哪裡治療方法 瀏覽:885
江西稻穀種植方法 瀏覽:157
小米4c圖標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53
圖根控制測量方法及步驟 瀏覽:670
煤礦液壓支架串液快速處理方法 瀏覽: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