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行為主義觀點
行為主義理論觀點:把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作為研究對象。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先驅,有巴甫洛夫和桑代克。代表人物還有斯金納,班杜拉。
桑代克使用觀察記錄老鼠走迷宮的方法,提出了著名的「嘗試——錯誤」定律。從此開創了使用心理學的實驗方法和量化手段,研究動物行為學習的先河。
華生受俄國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學說的影響建立了「刺激——反應模式」。華生曾經說過:「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按照我設置的環境教育,我都可以把他訓練成為我所選定的任何專家。」
新行為主義學派的傑出代表班杜拉提出「社會學習理論」,也稱「模仿學習理論」。
這一理論的重要概念有如下三種:
第一,「替代學習」或「觀察學習」。概念含義是:人們能夠操縱符號,思考外部事物,可預見行為可能的結果,不需要實際去經驗它。這是社會學習理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第二,「自我獎賞或批判」。概念的含義是:人們可以評價自己的行為,為自己提供自我強化(自我獎賞或者是批判),而不必依靠外部強化。
第三,人們可以調節、控制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被外界左右。
基本假設是:如同適應性行為一樣,不良行為也是個體通過學習獲得的,個體可以通過學習消除那些習得的不良或不適的行為,也可通過學習獲得適應性行為。
在行為治療家眼中,人的內在思想活動,信念,情感等,已經由行為表現出來了,他們是內隱的活動,而行為是外顯的活動,所以作為消除或改變外顯活動的行為治療,已經將內隱的活動包括在內,他們都是行為治療的目標。
「內隱」「外顯」活動相一致的觀點,就是「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依據。行為治療評估的對象是可觀察,可量化的「關鍵行為」,即「靶行為」。
行為治療一般包括如下七個步驟:
第一,對靶行為進行功能性分析。特別注意靶行為經常發生和很少發生的情境。
第二,對把行為嚴重程度的標定。
第三,把行為矯正目標的制定。
第四,制定並實施干預計劃,增加積極行為,減少消極行為。
第五,監測干預計劃的實施,並根據情況進行調整。
第六,結束階段。一旦達到目標,即可逐步結束干預計劃。
第七,檢驗階段。如有把行為復發,可予以輔助性處理。行為治療的主要方法有系統脫敏法、模仿學習、自我管理技術、角色扮演、自信心訓練、厭惡療法、強化法、認知行為療法等。
行為治療技術一般有如下六個特點:
第一,注重形成把行為的現實原因而不是歷史原因。
第二,以可觀察的行為作為評價治療效果的標准,這種行為可以是外顯的,也可以是內隱的。
第三,依據實驗研究,從中引申出假設和治療技術。
第四,用盡量客觀的、操作的術語描述治療程序,以便使治療過程能夠被重復。
第五,精心發現靶行為,並認真選擇測量行為改變的方法。
第六,對於每個求助者,咨詢師根據問題和本人的有關情況,採取適當的經典條件作用、操作性條件作用、模仿學習或其他行為治療技術。
⑵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錢銘怡版 第八章 行為治療的理論與技術
第八章行為治療的理論與技術
第一節行為治療的基本理論
「行為治療」一詞最早是由斯金納(B.F.Skinner)等人於1954年提出的。
一、經典的條件作用原理
經典條件作用原理還試圖對條件反射與人類異常行為之間的關聯做出解釋。巴甫洛夫曾觀察到如果使狗學會在看見橢圓形時流唾液,而看見圓形時不流唾液,以後把橢圓形逐漸變圓,使橢圓形越來越接近正圓形,狗就發生辨認困難。曾經能熟練地辨認兩種形狀的狗,此時竟會出現精神紊亂、狂吠、哀鳴並咬壞儀器等行為。這被認為是狗發生了「神經症」症狀[2]。
二、操作條件作用原理
任何一個有機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都必然包含下列三個元素:①反應的偶然性;②反應本身;③強化性的結果。使這三者結合在一起的是偶然性的強化[1]。
強化可分為全部強化和部分強化。
心理咨詢和治療就是要以改變對來訪者起作用的強化物的方式來改變其行為。
三、模仿學習原理
莫勒(Mowrer)指出:觀察者僅僅通過看到模型的獎勵就可以學會這個模型的反應[4]。
班杜拉並未置強化於不顧,他指出,雖然個體可通過簡單的觀察學會某些行為,但為使個體運用這些行為,就必須運用強化手段[1]。
班杜拉曾對社會模仿學習進行分析,將其分為下述四個過程[5]:
1.注意的過程
人們要向某個模型學習,就必須集中注意力,准確地感知對方的行為。注意過程一方面與要模仿的對象有關,如其行為的有效性、特點及行為的價值等;另一方面與觀察者本人的特點有關,如其感知的能力,喚醒水平,感知習慣和過去所受過的強化的情況等。
2.保持的過程
人們為了有效地進行模仿學習,必須能記得所要模仿的行為。這包括了對象和信息的雙重存儲,通常要利用言語進行編碼。保持的目的是能夠重新提取出來並付諸行動。
3.運動的再現過程
在某些階段,對所要模仿的行為的言語信息的呈現需要有一個把它們翻譯為有效的行為的過程。影響這一過程的因素有:觀察者的生理能力,是否其反應已包括了必要的反應成分在內,以及在嘗試採用新的行為時,是否具有正確的調適能力。
4.動機建立過程
學習的和操作性行為的一個重要的區別是在從事他們所學來的行為時,是否具有明顯的動機。觀察者在下列情況下更願意採用他們通過模仿習得的行為:①可以得到內部的獎勵;②內心認為是值得的;③已經見到過這種行為給模型帶來過好處。
下列一些影響模仿學習的因素:
(1)被模仿人的特徵:如相似性、能力、地位等。被模仿人(模型)與觀察者相似,則觀察學習其行為的可能性就更大;模型的知名度高,模仿也就越可能發生。
(2)觀察者的特徵:如依賴性、從屬性、安全感等。觀察者依賴性強、缺乏安全感等更傾向於模仿他人的行為,模仿學習也更易於發生。
(3)觀察者的參與程度:這與觀察者是主動的參與或是被動的觀察有關。班杜拉曾於1969年做過一個實驗,改變大學生怕蛇的行為,其研究發現只是進行被動觀察者,其行為改變的效果比主動參與示範者的活動的大學生要差。主動的模仿更有利於行為改變的發生。
第二節行為治療的基本假設與治療過程
一、行為治療的基本假設
行為治療的基本假設是:
(1)如同適應性行為一樣,非適應行為也是習得的,即個體是通過學習獲得了不適應的行為的。但要注意並非所有行為變化都是學習引起的。
(2)個體可以通過學習消除那些習得的不良或不適應行為,也可通過學習獲得所缺少的適應性行為。
各種行為治療的共同特點是:
(1)治療只是針對當前來訪者有關的問題進行,至於揭示問題的歷史根源、自知力或領悟通常被認為是無關重要的。
(2)治療是以特殊的行為為目標的,這種行為可以是外顯的,也可以是內在的。那些改變了的行為通常就被看作是症狀的表現。
(3)治療的技術通常都是從實驗中發展而來的,即是以實驗為基礎的。
(4)對於每個來訪者,治療者根據其問題和本人的有關情況,採用適當的經典條件作用、操作性條件作用、模仿學習或其他行為治療技術[2]。
二、行為治療的基本過程
這六個步驟是:
(1)以操作性術語確定和闡明需要改變的行為;
(2)獲取希望出現的靶行為的基線水平;
(3)設置有助於靶行為發生的情境;
(4)確認潛在的強化刺激和事件;
(5)強化希望出現的靶行為或強化一系列接近靶行為的行為;
(6)持續記錄行為的變化並據此評價治療的療效[7]。
治療過程中的主要內容有三項:
(1)確認來訪者的不良行為,據此可制定治療目標、選擇治療技術和方法;
(2)以適當的技術方法對不良行為進行矯正,幫助來訪者建立新的行為方式;
(3)記錄靶行為的基線水平及變化過程,以評價治療過程。
三、行為分析及行為觀察與評估
1.行為分析
2.行為觀察與評估
常用的行為觀察方法有:
(1)頻數測量,適於記錄非連續性的行為在單位時間內發生的次數。如一位因認為別人都會注意自己而不敢上街的來訪者,可在某一街道行走,記錄有多少次別人在注意他。
(2)反應分類,將反應分為適當的-不適當的,正確的-不正確的等類型,分類記錄有關反應發生的次數。例如,對一個有學習困難問題的小學生上課回答老師提問的次數或上課時做小動作的次數進行的記錄。
(3)間隔記錄,這是一種時間取樣的記錄。當他人作為觀察者時,因其不可能全天對來訪者的靶行為發生的情況進行觀察,故可採取間隔記錄的辦法。如護士可每隔2小時觀察記錄一次精神病人有無古怪行為出現,是否與他人交往等,每次觀察幾秒鍾。
(4)持續時間,對連續性行為的觀察記錄。如讓一個社交恐怖症患者每天去公園坐在長椅上進行暴露治療,記錄其堅持這一行為的時間。
第三節行為治療中的常用技術
一、放鬆訓練
1.放鬆訓練程序
(1)准備工作:治療者要幫助來訪者先學會這一程序,進而自行練習。幫助對方:
找到一個舒服的姿勢,這個姿勢使來訪者有輕松、無緊張之感,可以靠在沙發上或躺在床上。
要在安靜的環境中進行練習,光線不要太亮,盡量減少無關的刺激,以保證放鬆訓練的順利進行。
(2)放鬆的順序:手臂—→頭部—→軀干—→腿部。自行練習。幫助對方:
(3)放鬆的方法:國外有研究者把每一部分肌肉放鬆的訓練過程總結為如下五個步驟[1]:集中注意——肌肉緊張——保持緊張——解除緊張——肌肉鬆弛。
2.其他放鬆法
(1)想像性放鬆。
(2)深呼吸放鬆法。
二、系統脫敏法
系統脫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是最早應用的行為治療技術之一,是由沃爾朴最先發明及應用的。主要用於來訪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產生的超出一般緊張的焦慮或恐怖狀態。
系統脫敏法利用的是交互抑制的原理或反條件作用的原理來達到治療目的。
系統脫敏法由三個部分組成:放鬆訓練,建立恐怖或焦慮的等級層次和要求來訪者在放鬆的情況下,按等級層次中列出的項目進行想像或實地脫敏。
1.建立恐怖(或焦慮)的等級層次
(1)找出所有使來訪者感到恐怖(或焦慮)的事件,並報告對每一事件他感到恐怖(或焦慮)的主觀程度。
(2)將來訪者報告出的恐怖(或焦慮)事件按等級程度由小至大順序排列。
2.系統脫敏步驟
(1)准備工作:放鬆訓練和建立恐怖(或焦慮)等級。
(2)脫敏的「三部曲」:
放鬆:讓來訪者按放鬆訓練中學到的方法放鬆。
想像脫敏:由治療者做口頭描述,讓來訪者進行想像。
停止想像:讓來訪者報告此時感覺到的主觀恐懼(焦慮)的等級分數。
三、模仿學習
模仿學習(modelling or imitation)也是行為治療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原理主要來自社會學習理論。
模仿學習通常採用這樣三種方式:看電影或電視錄像,聽錄音,由治療者做示範。
四、角色扮演或行為排演
角色扮演(role-playing)多用於改變來訪者的不良行為和進行社會技能訓練。
1.問題及情境說明
2.角色分配
3.治療者的指示語——扮演要求
4.信息反饋
反饋信息應包括:指出對方做得好的方面,予以表揚;不足的方面,應怎樣改進等。可以讓主角自己也評論自己的扮演行為。
5.模仿學習
角色扮演可進行第二遍,讓來訪者採納治療者或其他人的意見練習新的行為。
替換
6.結束時的工作
強化
作業
五、決斷訓練
決斷訓練(assertive training),又譯肯定性訓練、自信訓練和聲明己見訓練。
1.確認需要進行決斷訓練的問題
這在心理診斷中治療者就應予以查明,並可對來訪者個人生活史作一了解。
2.提高來訪者進行決斷訓練的動機
決斷性行為並非不考慮他人的利益。決斷行為是在別人提出過分要求時進行拒絕或當自己感到自己做不到某事時說「不」字。
3.定義適當的行為
另一種解決或應付方法,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適宜的。治療者亦可作為客觀的觀察者,把自己對對方行為的感想反饋給對方。
4.決斷行為的訓練階段
這一階段更多地採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
治療者進一步示範她應怎樣以不傷害對方感情的方式拒絕朋友的邀請;
六、強化的方法
1.強化的類型
正強化
負強化
正懲罰
負懲罰
2.強化的方法
(1)塑造(shaping):是行為治療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通過強化的手段,矯正人的行為,使之逐步接近某種適應性行為模式。
(2)代幣管製法(token economics):是一種利用強化原理促進更多的適應性行為出現的方法
(3)消退法(extinction):這種方法採用的方式是對不適應的行為不予注意,不給予強化,使之漸趨削弱以致消失。
3.應用強化方法的注意事項
(1)給來訪者某種強化時,要注意這種強化物對對方的影響。
(2)強化物的呈現要及時,意義要明確。
(3)強化的標准要逐漸提高,強化的次數要逐漸減少。
4.治療者的強化作用
在治療過程中,治療者被看作是一個具有影響力的人,或者說其具有社會強化作用
⑶ 早泄是怎麼回事,有什麼解決辦法嗎
問題分析:
您好,早泄是男性最為常見的性功能障礙疾病,早泄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射精過快。
意見建議:
早泄的治療方法很多.行為治療:1.行為治療包括增加射精頻率、採取女上男下的同房姿勢、停止及再開始射精、擠壓、骨盆底肌肉收縮運動等.2.葯物治療:神經葯物學方面的進展,對於有生理因素或其他疾病造成的早泄,可提供數種有效的葯物來治療,希望能使早泄的病人回復正常的性生活。3手術治療:也可 以考慮手術治療,常用的手術方法有選擇性陰莖背神經切斷術和陰莖假體植入手術。
⑷ 行為改變技術主要包括哪些方法
【答案】
行為改變技術主要包括強化法、系統脫敏法、行為塑造法、自我控製法、代幣法。(1)強化法又稱獎勵強化法,是根據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強調行為的改變是依據行為後果而定的。其原理為一個行為發生後,如果緊跟著一個強化刺激,這個行為就會再一次發生。其目的在於矯正不良行為,訓練與建立某種良好行為。(2)系統脫敏法由美國學者沃爾帕創立,是將放鬆訓練和經典條件反射原理結合運用的一種行為治療方法。(3)行為塑造法是根據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研究結果而設計的培育和養成新反應或行為模式的一項行為治療技術,是操作條件作用法強化原則的有力應用之一。(4)自我控製法簡稱自控法,是一類促使病人學會控制自己行為和情感的治療方法,重點學會自我控制的技術。(5)代幣法是行為療法中運用最廣泛的方法之一,也稱表徵性獎勵制。用獎勵強化所期望的行為,用懲罰消除不良行為而達到目的。代幣法就是運用代幣並編制一套相應的激勵系統來對符合要求的目標行為的表現進行肯定和獎勵。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