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保健治療方法

保健治療方法

發布時間:2023-01-03 01:55:52

A. 十種保健方法

1、叩齒法

助牙齒堅固:每天清晨睡醒之時,把牙齒上下叩合,先叩臼齒30次,再叩前齒30次。

2、閉口調息法

經常閉口調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勻、和緩。

3、咽津法

助消化:每日清晨,用舌頭抵住上顎,或用舌尖舔動上顎,等唾液滿口時,分數次咽下。

4、搓面法

消除疲勞:每天清晨,搓熱雙手,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到額部兩手向兩側分開,經頰而下,可反復10餘次,至面部輕輕發熱為度。可以使面部紅潤光澤,消除疲勞。

5、梳發法

疏通氣血:用雙手十指插入發間,用手指梳頭,從前到後按搓頭部,每次梳頭50~100次。有助於疏通氣血,清醒頭腦。

6、運目法

清肝明目:將眼球自左至右轉動10餘次,再自右至左轉動10餘次,然後閉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7、凝耳法

驅除雜念:兩手掩耳,低頭、仰頭5~7次。可使頭腦清凈,驅除雜念。

8、提氣法

順氣運行:在吸氣時,稍用力提肛門連同會陰上升,稍後,在緩緩呼氣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於氣的運行。

9、摩腹法

消除腹脹:每次飯後,用掌心在以肚臍為中心的腹部順時針方向按摩30次左右。可幫助消化,消除腹脹。

10、足心按摩法

強腰固腎:每日臨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順時針方向按摩100次。有強腰固腎的作用。

B. 自我保健的方法有哪些

一、搓腳心法:

每晚用熱水洗腳後,取坐姿搓兩腳心,每次5至10分鍾。按摩腳心,有益精補腎作用,能活躍腎經內氣,防治高血壓及動脈硬化。

二、意守丹田法:

當工作、學習引起疲倦時,閉上眼睛,舌抵上齶,排除雜念,使整個意念集中在臍下的丹田部位,時間可靈活掌握。做完之後會感到精力充沛。

三、強壯心臟法:

經常按壓手心的勞宮穴,有強壯心臟的作用。可用兩手拇指互相按壓,也可將兩手頂在桌腳上按勞宮穴,時間自由掌握。

四、壯腰健腎法:

扭擺腰部,一起保健腎臟功能作用。站立,兩手插握在腰部,上身向前稍傾,慢慢將腰部左右扭擺,動作逐漸加快,使腰部感到發熱時為宜。



五、暖腎法:

每晚臨睡前,用兩手交替輕輕按摩睾丸各81次,動作如手中握著兩個球來回滾動。

六、按摩小腹部:

每晚臨睡前,將手放在丹田部位,先順時針按揉36次,再逆時針按揉36次。有理氣、助消化、健胃之功效。

七、按壓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全身強壯要穴之一,用手指甲按壓足三里穴,以感到麻脹為度,經常按壓有益健康。

九、促進睡眠法:

每晚睡前半小時,先擦熱雙掌,而後將雙掌貼於面頰,兩手中指起於「迎香穴」向上推至發際;經「睛明」。「攢竹」、「瞳子膠」等穴位;然後兩手分別向兩側額角後而下,食指經「耳門」穴返回起點,如此反復按摩30至40次,可治療神經衰弱症,促進睡眠。

C.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中醫養生保健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老百姓最常用的養生保健方式,那麼在傳統的養生保健中,中醫有什麼功效呢?下面就讓我來告訴你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傳統養生保健方法
1、 老年養生十訓

人至老年氣血逐漸虛衰,故尤應注意其衣食住行。應少肉多菜、注言多行、少食多嚼、少怒多笑、少鹽多醋、少欲多施、少煩多眠、少車多步。

2、“四不養生”

“不急不惱百年不老,不懶不饞益壽延年”,這句言語聽起來雖然簡單,卻說明了精神養生、運動養生和飲食養生有利於健康長壽的大道理。

“不急不惱百年不老”:說明了精神養生的重要性,指平時注意修身養性,並善於調節情志有利於健康。現代醫學將人的行為模式分為兩種,即A型行為類型(A型性格)及B型行為類型(B型性格)。

A型性格的特點是性格急躁,爭強好勝,過分的自負,固執,好爭辯,好沖動,富含敵意,具有攻擊性等。

B型性格的特點是性情隨和,與世無爭,淡泊人生,不爭名利,易滿足,生活悠閑自在,工作從容不迫,為人平易近人。美國學對3524名男子進行了長達8年半的跟蹤觀察,發現A型行為者的冠心病發病率是B型行為者的2倍,復發率是5倍,死亡率為7倍,由此可見不急不惱,性情隨和,情緒樂觀的精神養生者益長壽

“不懶不饞益壽延年”:說明了運動養生和飲食養生的重要性。不懶是指運動養生,即平時手腳勤、不懶惰,經常參加體力及腦力勞動,或經常參加各種有益於身體健康的活動,適量的運動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饞是指飲食養生,即日常生活的飲食結構合理,平時的飲食能夠做到多樣化,粗細糧搭配、葷素搭配,不偏食,這樣有利於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也是重要的養生方法之一。所以說,不懶不饞有益於益壽延年是有一定道理的。

3、 健身長壽氣功按摩十八法

主要通過調身來調和營衛,疏通氣血,使經絡暢通,功能恢復,人體各器官相互協調,機能趨於正常,以達治癒疾病,健身長壽的目的。

預備功;揉發梳頭;雙鳴天鼓;旋指搗耳;運目養神;刮眼明目;捋鼻防感;浴面生華;叩齒固腎;攪海吞津;豎推肩井;橫摩胸肋;正反揉腹;背搓腰際;敲打命門;按摩上肢;按摩下肢;按摩湧泉;全身拍打和收功等。

其具體操作方法為:①預備功:兩手置於小腹前,兩手臂微屈,手心向上,手指尖相對,從頭至腳依次放鬆後意念集中於下丹田。自然呼吸,逐步達到輕、柔、勻。②豎推肩井功:用兩掌心左右交叉按摩肩井穴及其周圍,同時腰部隨上肢的擺動而自由轉動。對治療肩背痛、落枕、舉臂困難、甲亢等均有一定療效。③敲打命門功:雙手握拳,通過自由轉腰時用左右拳輪換敲打前後命門。具有強腰壯腎,對消化系統疾病亦有一定療效。④全身拍打功:用拳或掌在丹田、腹部、胸部、腰部、背部、肩部、頭部、上肢、下肢作輕松而富有彈性的拍打。具有舒筋活絡,祛風濕,強筋健骨之功。
傳統養生保健誤區
餐前散步:

散步是老少皆宜的有效鍛煉方法。我國俗話講:“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意即飯後散步有益健康。但據科學分析,飯後散步,並不正確。因為餐後食物集中在胃裡,這里需要大量的消化液和血液來消化食物。此時,如適當休息,全身血液便可適量地進入消化器官,使食物充分消化;如果餐後即行散步,血液需運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腸的血液供應相應減少,食物就得不到充分消化。餐後散步,對患有冠心病、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症、糖尿病、胃下垂、慢性食道病以及進行過胃手術的病人尤其不利。它有可能導致心絞痛,加重頭暈,上腹飽脹不適,體位性低血壓、早搏、心動過速,以及陣發性房顫等病症的出現。而餐前散步則不同,此時胃中空虛,脂肪細胞尚無新的脂肪酸進入,散步易將其“動員”出來化為熱量而消耗掉。故專家主張飯前1小時進行減肥鍛煉,如快速散步、慢跑等,持續約30-45分鍾,其效果較飯後運動好得多。

小常識:“飯後”小禁忌

飯後如果立即做一些對靈敏性和准確度要求較高的活動或工作,比如駕駛,則很容易導致不良後果。據美國保健學會專家的調查發現,許多車禍的發生與肇事者飯後立即駕駛有關。這是因為飯後血液都集中於胃部,大腦缺氧現象嚴重,注意力難以集中,反應速度減慢,靈活性下降。

餐前喝湯:

營養學證明,湯有營養醫療功能,尤其是炎熱的季節,湯更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實踐證明,喝湯應在餐前,這是因為餐前先喝幾口湯,可以使口腔、食道、胃腸得到一次“沖洗”,並使之潤滑,能使食物順暢下咽。同時,也可減少一些干硬食物對消化道的黏膜摩擦與刺激,這顯然有利於消化與吸收。如把喝湯放在餐後,便無法獲得這種效果,還會沖淡消化液的分泌,並易造成胃腸的飽脹感及不適感,日長月久,必然影響脾胃的功能,影響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小常識:肉類煲湯不適合晚上喝

有人說光喝湯不吃飯能減肥,所以很多人選擇在下班以後的晚餐,用一鍋熱氣騰騰的美味鮮湯犒勞自己,但專家建議晚餐應適當吃得清淡些,肉類煲湯較油、熱量高,不適合晚上食用,選在上午或中午吃比較好。

餐前小憩:

睡眠對恢復體力,提高免疫力,保證健康十分重要。不少人有午睡的習慣,而傳統的午睡在午餐後進行,但睡醒後,常常發生頭昏腦脹,四肢乏力,周身酸軟的不適感。這是由於進餐後,血液湧向胃腸道,去幫助消化食物,致使流向大腦與四肢的血液減少,大腦和肢體便得不到足夠的氧氣與養分供給,乳酸等代謝產物也無法及時排出,因而會出現上述症狀。新的午休方式是飯前睡午覺,即下班回家先吃點水果或牛奶後上床午睡半小時到一小時,然後再進午餐。實踐證明,這樣午休更能有效地消除疲勞,增進食慾,並可使餐後的食物能得到充分的消化與吸收。

小常識:6分鍾的強大威力

“短暫睡眠”的“強大威力”——僅僅一個“6分鍾的小盹”就能在較大程度上提高記憶力。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用時最短卻仍能對記憶功能有幫助的睡眠。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在人們進入睡眠狀態的那一刻,大腦中就發生了一些能增強我們記憶力的活動。

一系列關於睡眠的研究都表明:這種“短暫睡眠”對於那些每天需要處理大量信息,長期從事腦力工作的人來說至關重要,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恢復體力和干勁,增強工作效率。

餐前刷牙:

刷牙是預防齲齒所必須的手段與措施,故人們提出刷牙次數與時間是每天刷3次,每次3分鍾。傳統的刷牙是餐後進行,其實,這並不科學。近些年來,一些牙科專家提出,刷牙應在餐前進行。這是由於齲齒的形成,主要是牙垢和食物中的糖分發生化學反應,形成酸性物質腐蝕牙齒的結果。當人們進餐後,牙垢已與食物中的糖分發生化學反應,酸性物質已形成,再刷牙就遲了一步。因此,只有在餐前將牙垢去除掉,才能減少酸性物質的形成,保護牙齒的清潔。此外,進餐後,特別是酸性食物會使牙齒表面的保護層琺琅質松動,如此時刷牙也極易將牙齒保護層刷掉,對牙齒的健美十分不利。所以,提倡在餐前3-5分鍾刷牙。

餐前吃水果:

許多人習慣於餐後吃水果,認為這樣可以輔助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等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聽起來,這似乎也有道理。但一些營養學家認為,這是不正確的。因為,餐後吃水果,日久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因食物進入胃內需經1-2小時消化後,才能慢慢排出,而水果極易被吸收,不需在胃中停留時間過久,極易引起腹脹、腹瀉或便秘等症,如在餐前吃水果,就可使人體免疫功能保持正常。因此,提倡在餐前1小時吃水果最為適宜。

小常識:最適合餐前吃的水果

餐前吃香蕉、紅棗。香蕉含有很高的鉀,對心臟和肌肉的功能有益,同時香蕉可以輔助治療便秘、小兒腹瀉等,適合餐前食用。紅棗含有大量維生素C,故有“天然維生素C丸”之美稱,餐前食用為好。但是胃痛腹脹,消化不良的人要忌食。

看過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有哪些的人會看:

1. 傳統養生保健的方法

2. 民族傳統養生方法

3. 傳統食療養生的方法有哪些

4. 傳統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5. 傳統養生茶方

D. 生活中一些健康的養生保健方法.

我國的傳統養生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全面地總結了先秦時期的養生經驗,明確地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鐾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的養生觀點,為我國傳統預防醫學和養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數千年來,歷代的中醫葯學家和養生學家不斷地積累和總結流傳於民間的養生保健經驗,並著有大量的養生學專著,促進了我國傳統養生學的發展。我國的傳統養生學流派較多,各有所長,總體來講主要分為精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葯餌等六大學派。各學派的養生學說自有體系,各有所長,又兼收並蓄,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養生保健方法。
祖國醫學中很多養生保健的觀念和現代生命學相似,很多傳統養生保健方法也很有效,比如推拿按摩,拔罐,食療,針灸,五禽戲,太極拳,書畫,氣功(引行導氣,腹式呼吸)等,.除針灸外,其他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個人操作.經常使用這些方便操作的方法對養生保健,強身健體,預防疾病有特殊的療效.
古法以「固本養元,補氣強精」為基礎,全面調整人體的生理機能的量活力,使機體內部協調平衡,促進細胞組織的新陳代謝和細胞源生命活力的提高。有效消除血液循環障礙,滌清血管膽固醇積淀,提高血液循環的活力。並應該嚴格遵從道家及中醫傳統理論,兼溫、補、和、清、下五個部分,雙向調節人體內部功能,並最終達到自然平衡狀態,從而起到治療和保健雙重功效。

E. 中醫養生保健的基本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的基本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的基本方法,中醫養生是我們中國歷史悠久的養生方法。中醫養生特別的多,這是我們中國獨有的養生之道,下面,為大家介紹幾種比較常用的中醫養生方法,可以供大家參考。

中醫養生保健的基本方法1

1、推腹30秒

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腸平滑肌的'血流量,促進腸胃蠕動,消除便秘,有助於入睡,防止失眠。

每天早上起床時推一次,晚上臨睡推一次

2、推腹方法

從肋骨兩側向前下方推,仔細按揉,過程要放鬆。

3、跪膝30秒

跪膝對腰部有很多好處,能治療腰痛,如果您經常腰痛,那就試試跪坐30秒,就可以有效改善。

4、跪坐方法

將力量用在臀部後身體微微撐起,脊椎挺直,而且要使整個身體微微浮起來,這樣才不會傷害到自己的膝蓋。

5、30秒金雞獨立

這個動作能調和平衡,中醫一直認為身體有疾病就是陰陽失調,這個動作可以幫助我們找回平衡。

中醫養生保健的基本方法2

動形養生

中醫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當然,人若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修身養生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如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從而維持身心健康。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會導致情志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中醫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F. 中醫養生保健方法都有那些

養生是歷代人類追求的目標,以追求延年益壽、強身健體、駐顏美容為養生目的。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是陰陽平衡、整體觀念、辨證施治、氣化萬物、穩態調節、調中求和。中醫養生方法:

第一、順應自然界變化,主動適應自然界,采大地之精華,避免自然界對人體的影響;

第二、飲食調養,利用食物養生、食物防病、食物治療;

第三、情志調護;



第四、勞逸養生,包括體力、腦力、房室均要適度;

第五、運用中葯、針灸、按摩、氣功等方法,通過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病後防復發及後遺症這一系列的辦法來達到養生的目的。

G. 保健的方法有哪些呢

保健的方法有哪些呢

保健的方法有哪些呢?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一些保健的知識了,一些保健的方法能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了解保健的方法有哪些呢的相關內容。

保健的方法有哪些呢1

1、發宜常梳。每晨梳發數十次,可疏風散火,明目清腦,增強腦髓功能,延緩脫發和白發的生長。

2、面宜多擦。每日晨起和夜眠時,用雙手合掌搓熱,摩擦面部,再用食指和中指揉兩側太陽穴和腦後枕骨下的鳳池、風府穴各數十次。可使人容光煥發並能有效地預防感冒。

3、目宜常轉,早晚或較長時間看書後,兩眼應向前平視,先按左、上、右、下、左的順序,運轉眼球7~8次,然後閉目稍息,再睜眼。可解除眼睛的疲乏。

4、耳朵常彈。兩手掌分別緊壓左右耳門,用中指和食指相叩,彈擊後腦作咚咚聲。彈擊7~8次後,再兩手離開耳門l次,如此反復3~4歡,可增強聽力,防止老年性耳鳴、耳聾。

5、舌宜抵胯,舌尖抵住上齶。

6、津宜漱咽,用舌尖抵住上齶,使唾液分泌增強,待津滿口後,分數次緩緩咽下,同時用意念使之送到臍下丹田。唾液有幫助消化、中和胃酸和殺菌作用,唾液中還有大量的含游離鈣的酵素激素,具有抗衰老作用。

7、齒宜數叩。叩齒就是上下牙齒對叩作聲,每日早晚行49次,可使牙齦健壯,防止牙病。

8、濁宜常呵。寢室安靜,側卧、閉目、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心無所思、口吐濁氣、鼻引清氣入腹、足則停止,然後從口細細吐盡,再從鼻細細引入,一如前法,這種靜思慮和深呼吸相結合的有意識的呼吸活動,對人體生理功能的調整具有一定的作用。新鮮空氣中的陰離子,對人體健康極有利,宜常吸取。

9、背宜常暖,古人認為背部是風寒外邪入侵人體的門戶,宜常保暖,可免感冒。

10、胸宜常護。心肺處於胸中,宜常保護,以免外傷。

1l、腹宜常摩。腹部常用手按摩,可幫助消化,運化食物,防止腹脹和腹瀉。

12、穀道直常撮。穀道就是肛門,常練提肛功,對防止痔瘡有效。有意識地收縮和放鬆肛門括約肌,早晚各行30~40次。

13、肢節宜常搖。就是四肢、腰肘等部位宜常活動。游泳、爬山、慢跑、做體操和打拳、跳舞等都是較好的運動方式,堅持鍛煉,可增強體質,特別對從事腦力勞動者更為有益。

14、足心宜常擦。每晚睡前,用熱水洗足,洗後用手掌摩擦足底湧泉穴30~40次,有利於睡眠,還可降血壓、治頭暈、頭脹和失眠,對老年冬季保健更有意義。

15、皮膚宜常干淋浴。除定期洗澡外,皮膚宜常干淋浴,包括日光浴、空氣浴等。浴後用干布或手掌摩擦全身,可增強神經和心血管功能,促進新陳代謝,預防感冒。方法可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16、大小便宜閉口勿言。大小便時隨便談話分散注意力,特別是對中老年人來說,可引起大便干澀或小便失禁。小便時咬緊牙齒,這對健齒有作用,練武功和氣功的人很重視此法,稱作內養功之一。

保健的方法有哪些呢2

自我保健的方法

一、搓腳心法: 每晚用熱水洗腳後,取坐姿搓兩腳心,每次5至10分鍾。按摩腳心,有益精補腎的作用,能活躍腎經內氣,防止高血壓及動脈硬化。

二、意守丹田法: 當工作、學習引起疲倦時,閉上眼睛,舌抵上齶,排除雜念,使整個意念集中在臍下的丹田部位,時間可靈活掌握。做完之後會感到精力充沛。

三、強壯心臟法: 經常按壓手心的勞宮穴,有強壯心臟的作用。可用兩手拇指互相按壓,也可將兩手頂在桌腳上按勞宮穴,時間自由掌握。

四、壯腰健腎法: 扭擺腰部,以起保健腎臟功能作用。站立,兩手插握在腰部,上身向前稍傾,慢慢將腰部左右扭擺,動作逐漸加快,使腰部感到發熱時為宜。

五、暖腎法: 每晚臨睡前,用兩手交替輕輕按摩睾丸各81次,動作如手中握著兩個球來回滾動。

六、按摩小腹部: 每晚臨睡前,將手放在丹田部位,順時針按揉36次,再逆時針按揉36次。有理氣、助消化、健胃之功效。

七、按壓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全身強壯要穴之一,用手指甲按壓足三里穴,以感到麻脹為度,經常按壓有益健康。

八、牙齒保健法:1、大、小便時,將嘴閉住,咬緊牙關。 2、經常叩齒,長年堅持可保護牙齒堅固,不易脫落。

九、促進睡眠法: 每晚睡前半小時,先擦熱雙掌,而後將雙掌貼於面頰,兩手中指起於「迎香穴」向上推至發際;經「睛明」、「攢竹」、「瞳子髎(liao)」等穴位;然後兩手分別向兩側額角後而下,食指經「耳門」穴返回起點,如此反復按摩30至40次,可治療神經衰弱症,促進睡眠。

十、散步法: 堅持每天散步是極有效的健身之道,飯後散步有助於消化。散步時間可靈活掌握。

註:文中提到的一些穴位的位置

下丹田:下丹田在臍下一寸三分處,方圓一寸二分,兩腎之前。虛空一穴,內藏先天真精,丹田顧名思義是生丹之田,人之根本,是修煉的下手關竅,為結丹之所。

勞宮穴:握拳中指尖所指處即是,即在手掌正中的凹陷處。

足三里:你坐正,小腿與大腿成九十度,右手掌心放在膝蓋骨上,四指下放,無名指尖位置為足三里,剛剛在那個小腿硬骨頭外側一邊的凹坑上。

迎香穴:這個穴位在鼻旁五分,大約半個你的拇指寬度處。

睛明穴:睛明穴位於眼部內側,內眼角稍上方凹陷處。

攢竹穴:位於眉毛內端。該穴與印堂穴成一字排列,該穴位在睛明穴上方。

瞳子髎:取穴時可以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勢,該穴位於面部,眼睛外側一厘米處(目外眥旁,當眶外側緣處)。

溫馨提示:我的的身體就是台神秘的機器,只要你正確使用,就會健康永駐,平時工作之餘,茶餘飯後順便就能做一些保健手法,而且堅持下來,受益無窮。

保健的方法有哪些呢3

頸椎保健的方法

方法一:要糾正不良的坐姿

長時間的伏案工作、打撲克、打麻將、操作電腦、看書等,均會改變頸椎的'正常曲度,導致頸椎出現慢性勞損。因此,人們在進行上述活動時要保持脊柱的正直。在長時間低頭工作和學習時,應每隔10分鍾就活動一下頸部,適時伸展四肢。

方法二:要糾正不良的睡姿,並科學地選用枕頭

人在睡覺時,若睡眠姿勢不正確(如採用俯卧位睡覺),就會使頸椎之間的韌帶處於緊張的狀態。因此,人們一定要保持正確的睡姿,即以側卧位為主,以仰卧位為輔。另外,枕頭的高低和質量對人的頸椎也有很大的影響,標准枕頭的高度應該在10厘米左右,枕芯的材料應以柔軟、彈性好為佳。

方法三:要加強頸部的鍛煉

加強頸部肌肉的鍛煉是預防頸椎病的重要措施。這是因為頸部的肌肉、韌帶對頸椎起著重要的固定和保護作用,是頸椎天然的圍領。需要注意的是,不科學的頸部運動反而會加劇頸椎的勞損。正確的頸椎鍛煉法應該是用肩部和上肢的運動來帶動頸部的肌肉,如進行慢跑、做甩手運動、練瑜伽和游泳等。

閱讀全文

與保健治療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人駝背有什麼方法治療 瀏覽:742
圖片批量重命名編號的方法 瀏覽:283
目前測量兒童發育最常用的方法 瀏覽:437
重鏈沉積病最新治療方法 瀏覽:5
斑禿怎麼治療方法好 瀏覽:936
如何做香乾好吃的方法 瀏覽:507
室外管道連接的方法 瀏覽:471
西紅柿盆栽種植方法 瀏覽:795
綠植牆怎麼製作方法 瀏覽:179
如何培養孩子認識字的方法 瀏覽:351
小天鵝冰箱門拆卸安裝方法 瀏覽:495
在教學方法的運用過程中 瀏覽:917
鬆手剎的正確方法 瀏覽:774
芋頭怎麼煎好吃又簡單的方法 瀏覽:362
計算用電器電功率的簡便方法 瀏覽:657
幼兒舞蹈教學方法示範 瀏覽:452
用菜籽油炸薯片要用簡便的方法 瀏覽:527
提魚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850
記憶拼貼的訓練方法 瀏覽:62
防凍害的最佳方法 瀏覽: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