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靜坐的正確時間:最好在黎明之前,其次是在夜靜時,一則不妨礙日里勞動產生,二則初學的人心神不寧靜,易為外界喧雜的聲音所擾亂。因此早晚人聲寂靜的時候是比較適宜,否則醒來時坐一次再入睡亦可,靜坐功夫純熟後,對自己意志就會有極大的操縱力,雖在熱鬧如劇場中,亦能凝洋默坐,不被外境所擾。
2、靜坐的正確姿勢:把右足墊在左腿下,左足放在右腿上,這叫單盤,若是雙盤,再把右足從下扳上,擱在左腿上,靜坐不拘單、雙盤都可以的。左手放在右手上,手掌心向上迭安於小腿上,將身前後搖動數次,吐出濁氣數口,空氣由鼻吸入,頭須自然正直,忌僵硬。
『貳』 怎麼打坐的正確方法 初學
初學打坐的正確方法如下:
1、首先將右腳放於左腳之上,保持一段時間後,再將左腳放於右腳之上。
2、脊椎挺直,兩手合什,目光平視,凝視靜氣,讓心歸於平靜。
3、兩臂自然舒張下垂,保持身形自然放鬆,讓身心都不疲不躁,靈台空凈。
4、保持頭正,雙眼微閉,身心舒展,利於靜心。
在中華武術修煉中,打坐也是一種修煉內功,涵養心性,增強意力的途徑。打坐的特點是靜,久靜則定,久動則疲。因此,打坐結束後,要活動筋骨,如:打拳、舞劍、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動靜結合。
『叄』 盤腿打坐的正確坐姿
姿勢要點
1、雙足跏趺
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 上,稱如意坐。兩種坐姿都可以採用,也可以在腿痛時輪換交替。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
2、脊直
人在禪坐的時候,脊柱垂直是關鍵。臀部應墊一個兩、三寸高的軟墊,從大腿根部到膝蓋是向下傾斜的,讓兩個膝蓋觸地作為支撐點,膝蓋不可懸空,以自己覺得重心穩,無前傾後仰的感覺為原則。然後包腿,包腰,包自己後面的風池穴。
3、肩張
兩肩應舒張下垂,但不要挺胸。修禪的人在禪坐時,雙手微微抬起,肩膀微微向後擺,肩腋是內空的。從外看,肩是一條平行線;從後看,肩是圓的。
4、手結定印於臍下
把左手放在右手下面,大拇指隨意有意的碰在一起,放於臍下。
5、頭中正
頭正,下巴稍微往前低一點點,後腦稍微向後收放,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最關鍵的地方,就是如果頭是歪的,跟腰不能形成一條中空的直線,這時候最容易昏沉。人生於天地之間,本身是天地之間一靈物。由於這個中線的歪斜,天地這股正氣,就落不到你身上。
6、雙眼微閉
打坐時,先把兩目定住了,然後再慢慢半閉眼睛,閉眼目光勿下垂,把兩眼定住,一片光明,才合規矩。若是兩眼向下看,絕對不能得定,只是坐著休息罷了。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象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
7、舌舔上齶
舌頭前半部輕微舔抵上齶,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在修道被稱為「搭橋」。人身有365個大穴,對應地球公轉太陽一周。地球公轉太陽一周是365天,易數以9為最大,以9歸真,所以人身每個穴位應填滿9口真氣。
如圖所示:
(3)單盤打坐的正確方法擴展閱讀:
打坐是一種養生健身法。閉目盤膝而坐,調整氣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盤坐」、「靜坐」。道教中的一種基本修練方式。在佛教中叫「禪坐」或「禪定」,是佛教禪宗必修的。盤坐又分自然盤和雙盤、單盤。
打坐既可養身延壽,又可開智增慧。在中華武術修煉中,打坐也是一種修煉內功,涵養心性,增強意力的途徑。打坐的特點是「靜」,「久靜則定,久動則疲」。因此,打坐結束後,要活動筋骨,如:打拳、舞劍、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動靜結合」。
注意事項
1、入手下靜,先絕食腥葷香辣之物。蓋腥葷之物,味主沉濁,食之必至後天之氣粗,而難伏。香辣之物,性主輕浮,食之必至先天之氣散而不聚。要知存乎理者,禁食腥葷香辣,專持清齋素食淡飯,以除原味。不食過飽,過飽則傷神。不食過飢,過飢則傷氣。此節飲食之道,不可不知。
2、靜坐時心搖則氣散,修了一點點精氣神,不僅會從夫妻生活方面漏掉,還會從六根漏掉。眼睛看多了是一種「漏」、耳朵聽多了也是一種「漏」,嘴巴講多了更是一種「漏」!當六根關閉以後,精氣神才會自動進入任、督二脈以及回到中脈里邊。
3、打坐時面帶微笑。
4、靜坐胡思亂想時,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數呼吸,不數入息,只數出息。當你數出息的時候,你把所有的一切,連自己的生命,一切煩惱、病痛,跟著出息放出去。尤其是感冒生病,或者身體里頭生瘤、生癌,讓它一齊跟出息出去,出去就空了。這樣數息,身體馬上就輕鬆了。
『肆』 正確盤腿打坐方法
正確盤腿打坐方法如下:
盤腿坐簡介:
盤腿坐是屬於瑜伽動作當中的一種類型,盤腿坐有利於牽拉膝關節周圍的韌帶,使其柔韌性更加良好。
特別是在膝外翻的病人當中,也就是X形腿,通過盤腿坐有利於糾正膝關節的外翻。因為在盤腿坐的時候外側副韌帶會得到持續的牽拉,就可以使較為緊張扒嫌的外側副韌帶得到鬆弛,就可以部分的來糾正膝關節的負重力線。
盤腿坐時間過手此正久,也會對膝關節產生影響。由於過久的盤腿可能會引起膝關節局部滑膜炎,也可能會導致髖關節的壓力受到改變,從而引起髖關節滑膜炎或髖關節的軟骨損傷。
『伍』 打坐的正確方式
打坐的正確方式
打坐的正確方式,在我們的生活中,身體健康是我們生活的基礎,有很多的方式可以提高身體的抵抗力,我們要合理安排時間,打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下面我帶你了解打坐的正確方式吧。
1、雙足跏趺: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男士用)。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女士用)。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金剛坐。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准。雙跏趺坐重心穩定,有利於身的放鬆和長時間靜坐,而且雙足交盤使血液流動大大減緩,減緩生理活動,又增加體腔的靜壓力,有利於最大限度降低新陳代謝速度,便於入靜。初學者一時還做不到則只將一足置另一足上(單跏趺)即可。至於左足在上還是右足在上,請依照自己上師的傳承為准。再不行者雙足交*散坐亦可。
2、脊直:脊椎的每一錐體如珠算珠子疊豎一般,自然正直。由於自然生理彎曲造成的習慣,坐時腰錐易呈後突,應注意糾正。
3、肩張:兩肩應舒張但不挺胸。2、3項的具體做法:坐好後以頭頂上領,整條脊椎上拔伸直,稍挺胸、肩張開,然後從上而下順勢放鬆,上半身便處於自然松直的狀態。這樣不緊張不懈怠地維持下去即可。2、3項做好了,則可以達到「松胸實腹」的效果,便於達到心靜氣沉。
4、手結定印於臍下: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男),或者左手掌置於右手掌上(女),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鬆置於腿上。(按有的傳承,不論男女都採用第一種。行者請依自己上師所教為准。) 容易散亂的人可以採用另一種手印:大拇指輕觸無名指根,並輕握成拳,分置於膝蓋上,手臂自然打直,保持兩肩平衡。
5、頭中正:頭不俯仰,不歪斜,下頦微內收(不是低頭)。這即利於頸錐正直,又可輕微壓迫頸動脈,減緩生理活動,減低新陳代謝,便於入靜。
6、雙眼微閉:雙眼半開,以能見體前三米左右的距離為宜。目光可注視於體前約一肘遠處之一靜物上。(此靜物應①較小②單色③形狀簡單。如念珠。)如易散亂可閉上只留一絲光線即可。如易昏沉則可睜大眼睛,平視前方。
7、舌舔上齶:舌頭的前半部輕舔上齶(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齶)。具體竅門是:把舌後部的空氣排盡,咽喉部放鬆,舌稍後縮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輕閉,嘴部肌肉自然放鬆,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縫隙。
打坐前先換上寬松的衣服,並且把墊子准備好。
靜坐的正確時間:最好在黎明之前,其次是在夜靜時,一則不妨礙日里勞動產生,二則初學的人心神不寧靜,易為外界喧雜的聲音所擾亂。因此早晚人聲寂靜的時候是比較適宜,否則醒來時坐一次再入睡亦可,靜坐功夫純熟後,對自己意志就會有極大的操縱力,雖在熱鬧如劇場中,亦能凝洋默坐,不被外境所擾。
就是讓自己處於無思緒狀態,心智作為自己身體的觀察者,就這樣靜靜的看著,不思考,不緊張,不好奇,不期待,覺查 關照 靜默 止欲,一心不亂。
打坐姿勢有三種:散盤、單盤和雙盤。身體氣血的運行是從左抄到右,再從右到左,所以雙手相扣容易達到陰陽平衡。打坐最忌諱的是身體向兩邊襲歪,寧可向前彎,也不能向左右歪。所以打瞌睡時只能向前彎,不能向左右歪。
吸氣則要知吸滿,沉入丹田,讓小腹自然鼓起,每次都要這樣深呼深吸3~5口氣。打坐的.時候,如果舌尖不捲起來貼著上顎,能道量也會往上走。但如果捲起來頂著上顎,舌下有個穴位受到刺激,口水就會很多。
打坐的竅門在靜、空、松三字訣。道家講求無為、靜、返璞歸真。人要配乎自然,白天是動、是陽,晚上是靜、是陰,白天四肢和腦袋都在運動。晚上四肢和思想都停了,才是五臟六腑修補的時間,所以一定要早睡早起。
在如今事事紛雜、物慾橫流的浮躁社會,我們能夠每天抽出半個小時來靜坐修身,放空自己,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靜能生慧,慧能生智!而且儒家、佛家、道家都認為,「靜能生慧」,「靜能開悟」,「靜能正道」。
打坐的好處
1、推動血液循環系統
打坐的情況下身體處在放鬆的情況,身體內的經脈不容易遭受外力作用的擠壓,能夠 使本身的氣血順暢,能夠 合理地推動身體的血液循環系統。
2、連通經脈
打坐的情況下全部身體全是處在極其放鬆的情況,身體上的關鍵經脈絕大多數都不容易遭受外在的乏力擠壓。針對身體的氣血運作是很有益的,也有益於連通身體上瘀堵的經脈,能夠更好地讓身體的氣血順暢。
3、緩解心身
習慣性的開展打坐能夠 做到一個非常非常好的緩解心身的實際效果,很有可能目前很多人的壓力都十分大,常常會非常容易使本身造成負面信息消沉的心態,適度的開展打坐還可以解決工作壓力給本身產生的不良影響,趕走心煩,收獲快樂。
4、聚集動能
打坐時盤坐而坐能讓身體迅速聚集動能。打坐時必須兩腿盤腿,兩手當然放鬆放到腿上。這時身體處在合閉情況,降低卡路里消耗和蒸發,能為身體堆積動能和深謀遠慮。
『陸』 初學者打坐的正確方法
初學者打坐的正確方法
初學者打坐的正確方法, 古人們通過這種打坐入定的方式來鍛煉自己的身心,,打坐是一項有益身心的動作,但是很多初學者在打坐的時候經常會有腿麻的情況,以下初學者打坐的正確方法。
一、打坐姿勢的原則
全身端正、內部舒松,防止強直和松垮。具體的打坐姿勢可分為三種,即自然盤坐、單盤和雙盤。但採取雙盤打坐為好,而且要求至少能連續打坐三、四個小時以上。因為只有久坐方能入禪,短時間打坐不可能使人進入深度的入靜和入定狀態。當然要達到這個要求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打坐的訓練應先從自然盤坐練起,逐步過渡到單盤,最後實現長時期的雙盤。
二、打坐的姿勢要求
打坐的姿勢要按要求做得標准,否則容易對身體發生傷害。標准姿勢應當是:軀干端正,微收下頜,含胸挺背,微收小腹;二目微閉或露一線光;輕閉口,舌尖輕頂上齒齦,兩上肢自然下垂,沉肩垂肘,雙手結印,一般為三摩地印,放於雙腿之上、小腹之前,面含微笑。
三、打坐環境要求
打坐地點最好選一靜室。室內要求乾燥通風,陽光充裕,空氣新鮮,安靜潔凈。打坐可以在鋪有棉褥的硬床上,也可以在地面的蒲團上。打坐前要做好如下准備工作:
(1)更換室內空氣,
(2)密封門窗.防止賊風侵襲,
(3)懸掛窗簾,使室內光線微暗,
(4)排盡大小便,
(5)穿著舒適,寬衣解帶,
(6)防風防寒。在肩背和膝蓋部位最好蓋上毛巾被,
(7)鎖緊房門,防止人獸突然闖入驚動。
四、延長打坐時間的方法
打坐的基本功修煉是十分艱苦的,一般沒有三年五載是達不到要求的。在修煉時切不可操之過急,拉傷肌肉,或疲勞過度造成禪病。打坐過程中會產生酸痛麻木的各種不舒適感覺,有時甚至痛苦難忍。在打坐時,常採用一些減輕痛苦延長打坐時間的方便法門。這些方法主要有:
1、轉移注意力法。邊打坐邊聽一些優美的音樂,一邊打坐一邊敲擊木魚,一面念聖號、數念珠,
2、調息導引去邪法。人體的酸麻脹痛感覺其生理原因是體內產生了一種叫做疲勞素(氣功稱之為邪氣)的物質。
五、注意事項
1、初學者可先進行自然盤坐練習。每天專修1—2小時,平時有條件時都最好保持盤坐姿勢。如此訓練半年數月,待到可連續堅持幾個小時而不覺腰腿十分痛苦時,便可改為單盤姿勢訓練。左右兩腿要輪流練習,待到單盤打坐可以堅持幾個小時而不覺十分痛苦時,便可進行雙盤訓練了。當雙盤也能堅持幾個小時時,打坐功夫才算修煉成功。
2、在打坐時只要能排除疲勞素,就可消除或減輕痛苦感。採用調息導引法可達到目的`。所謂調息引法就是:隨著深呼吸的節律,意念將邪氣從痛苦點引導出體外。一般採用從雙腳的湧泉穴將邪氣排出。調息導引法的另個作用是,疏通了全身,尤其是雙腿的經絡。
3、每次打坐訓練完畢一定要注意認真收功,否則極易留下禪病。收功的主要方法是:雙手摩擦生熱,用雙手上下摩擦臉面,用手輕輕拍打頭頂和太陽穴,然後全身拍打幾遍,認真按摩脊椎,尤其是腰椎部位,直到不痛為止,最後在地上走動5分鍾。
打坐腿不麻的訣竅
打坐腿發麻多是因為打坐姿勢不正確或者打坐時間過長,導致腿部氣血不暢通引起的,這種情況在初學者是很常見的,也是很難避免的,建議可以在打坐之前先進行一段准備活動,如腿部拉伸、扭腰、膝關節、踝關節運動等,這樣可以使身體各個關節活動開來,加快血液循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打坐腿麻的情況。
另外,打坐出現腿麻的情況隨著長期練習,就會慢慢改善,到最後就不會發生這種情況了。
打坐腿麻怎麼辦
打坐出現腿麻時不要硬抗,否則反而會損傷身體,建議可以停止打坐,起來活動活動,或者用手按摩一下小腿,讓腿部血流通暢後就可以緩解腿麻的情況。
如果腿麻的症狀不是很明顯,也可以適當改變姿勢,如:雙腿盤改為單腿盤,這樣也可以幫助緩解腿麻的情況。
打坐多長時間合適
初學者一次打坐時間不宜過長,建議在半個小時以內,盲目追求打坐時間反而會得不到應有的效果,但是,打坐時間短的可以增加打坐次數,可以一天打坐3次;
過了初學階段之後,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適當增加打坐的時間,長期練習的人一次可以打坐1-2小時左右。
打坐的正確方法
1、雙足跏趺,也就是說兩足交叉置於左右股上,雙跏趺坐重心穩定有利於身的放鬆和長時間靜坐,雙足交盤使血液流動大大減緩,最大限度降低新陳代謝速度,便於入靜。
2、脊直、肩張,脊椎的每一錐體如珠算珠子疊豎一般自然正直,兩肩應舒張但不挺胸,上半身便處於自然松直的狀態。
3、手結錠印於臍下,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鬆置於腿上,保持兩肩平衡。
4、頭中正,頭不俯仰不歪斜、下頦微內收,雙眼微閉兩眼半開,以能見體前三米左右的距離為宜。
打坐的好處
1、推動血液循環系統
打坐的情況下身體處在放鬆的情況,身體內的經脈不容易遭受外力作用的擠壓,能夠 使本身的氣血順暢,能夠 合理地推動身體的血液循環系統。
2、連通經脈
打坐的情況下全部身體全是處在極其放鬆的情況,身體上的關鍵經脈絕大多數都不容易遭受外在的乏力擠壓。針對身體的氣血運作是很有益的,也有益於連通身體上瘀堵的經脈,能夠更好地讓身體的氣血順暢。
3、緩解心身
習慣性的開展打坐能夠 做到一個非常非常好的緩解心身的實際效果,很有可能目前很多人的壓力都十分大,常常會非常容易使本身造成負面信息消沉的心態,適度的開展打坐還可以解決工作壓力給本身產生的不良影響,趕走心煩,收獲快樂。
4、聚集動能
打坐時盤坐而坐能讓身體迅速聚集動能。打坐時必須兩腿盤腿,兩手當然放鬆放到腿上。這時身體處在合閉情況,降低卡路里消耗和蒸發,能為身體堆積動能和深謀遠慮。
5、健脾養胃和養心肺功能
在打坐時兩腿盤腿立身氣沉丹田,這時血夜會在腰腹聚集,做到補腎壯陽實際效果,另外也可以推動消化道腸蠕動,排出來身體內毒素和廢棄物。中醫學覺得氣沉丹田,能肅降心肺功能和腸胃虛熱,有利於氣血下滑。換句話說打坐能做到補腎壯陽健腦和養心肺功能健脾養胃作用。
6、清除抑鬱症
當代過度喧鬧和五彩繽紛,許多年青人會覺得到焦慮情緒和心浮氣躁。能夠 根據打坐的方法來維持平心靜氣,防止遭受人世間瑣碎的紛雜。
『柒』 佛教打坐正確方法
佛教打坐的正確姿勢為將左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腳置於左腳上,脊椎自然挺直,兩肩舒張但不挺胸;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兩拇指輕輕接觸,自然放鬆置於腿上;頭不俯仰、不歪斜,雙眼半開,以能見體前三米左右的距離為宜,最後舌頭的前半部輕舔上齶。
佛教打坐的正確姿勢
佛教最理想的打坐姿勢是「七支坐法」。實際上,七支坐法主要是對身體的七個要求,分別為雙足跏趺、脊直、肩張、手結定印於臍下、頭中正、雙眼微閉、舌舔上齶這七個。對於佛教打坐的姿勢來說,有著男女之分。其中,男士主要將左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腳置左腳上,稱為「金剛坐」;而女士需要將右腳置左腿上,再將左腳置右足上,稱為「如意坐」。
除此之外,手結定印於臍下也有男女之分。男士主要為將右手掌置於左手掌上,而女士是將左手掌置於右手掌上。需要注意的是,飽脹或飢餓時不宜打坐,而在室內靜坐時應保持空氣流通,但不可當風而坐。再就是,在室外打坐時要注意保暖,也不要直接坐在濕地上。打坐最重要的就是,意識的放鬆。
『捌』 如何單盤打坐
打坐的話最好按"七支坐法",這樣比較如法一點吧,合十祝吉祥,阿彌陀佛.
七支坐法,就是指肢體的七種要點:
(一)雙足伽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剛坐。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
(二)脊樑直豎。使背脊每個骨節,猶如算盤子的疊豎。但身體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以過分用力。
(三)左右兩手圜結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兩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這在佛家,便叫做「結手印」,這種手勢,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兩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為止,不可以沉肩嚲背。
(五)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前顎內收(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
(六)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象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靜坐之初,先行閉目為佳。)
(七)舌頭輕微舔抵上齶(參考附圖),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
附帶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凡在靜坐的時候,必須使腦神經以及全身神經與肌肉放鬆,絕對不可有緊張狀態。最好是微帶笑容,因為人在笑時,神經自然會全部放鬆。
(二)初學靜坐者,不可以吃過飯就打坐,以免妨礙消化。同時也不能在肚子餓時打坐,以免分散心神。
(三)靜坐時空氣必須流通,但是不能讓風直接吹到身上。
(四)靜坐時光線不能太暗,否則容易昏沉;光線也不能太強,否則容易緊張。
(五)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膝和後腦包裹暖和,即使熱天打坐,亦不可使膝蓋裸露。
(六)初學靜坐不要勉強坐太久,以時間短、次數多為原則。
(七)初習靜坐時多半無法雙盤,則以單盤為宜。單盤時臀部必須加坐墊,坐墊的高矮依各人身體狀況而定,總以舒適為原則,如果坐墊太高或太矮;都會使神經緊張。至於坐墊的軟硬程度也必須適中,否則引起身體的不適,則影響靜坐的心情和效果。
說明:(一)兩腿雙盤的跏趺坐為最正規的七支坐法。
(二)跏趺坐也要加坐墊、除非氣脈全通,才可以不墊。
(三)初學靜坐多半無法雙盤,則酌情採用以下各圖所示的其他坐姿。
說明:(一)坐墊約兩、三寸。隨各人舒適度自作調整。
(二)初習靜坐無法兩腿雙盤,則採用單盤。隨各人生理狀況,自由選取金剛坐或如意坐。
(三)如果無法單盤,或者單盤坐到腿麻。而想繼續用功,則可改用下列任何一種姿勢。
說明: (一)正襟危坐為歷來儒家所慣用的靜坐姿勢。
(二)吉祥卧為佛家所主張的睡姿。孕婦如果單盤對腹部造成壓力可改用吉祥卧,或任意選取對自己較為舒適的坐姿。
『玖』 打坐的正確方法是什麼
先將左足置於右腿上,再將右足置左足上,稱金剛坐。先將右足置左腿上,再將左足置右足上,稱如意坐。兩種坐姿都可以採用,也可以在腿痛時輪換交替。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
人在禪坐的時候,脊柱垂直是關鍵。臀部應墊一個兩、三寸高的軟墊,從大腿根部到膝蓋是向下傾斜的,讓兩個膝蓋觸地作為支撐點,膝蓋不可懸空,以自己覺得重心穩,無前傾後仰的感覺為原則。
注意事項
早醒時,要給身體「3個1分鍾」。有些老人睡醒時天還沒亮,但困意已經全消。此時,不妨順應自己的身體,好好利用早起的這段時間,休養身心。
需注意的是,老人起床不能過猛,至少要給身體「3個1分鍾」的緩沖時間,即靜卧1分鍾後再起身、起身後在床頭靠1分鍾、起床後雙腿下垂1分鍾,避免氣血上沖,使血壓突然波動,引起頭暈、乏力等症狀。
起床後,先試試打坐30分鍾。早起後,老人可以先試試打坐。盤腿姿勢順其自然,採取簡單的初學者姿勢、單盤或散盤均可,但一定要保證氣血通暢、身體舒適。閉上眼睛靜坐,可以進行有節奏的深呼吸練習,幫助增加肺部含氧量,從而增加全身臟器、血管的含氧量,提升人體活力。
打坐時間太短起不到效果,一般以30分鍾為宜,但若感到體力不支,尤其是有基礎性疾病的老人,則不必勉強。如果打坐後感到睏倦,可以再睡個回籠覺;如果打坐後神清氣爽,可根據自身情況,從事以下活動。
『拾』 打坐的正確方法
靜坐的方法 靜坐時間最好在黎明之前,其次是在夜靜時,一則不妨礙日里勞動產生,二則初學的人心神不寧靜,易為外界喧雜的聲音所擾亂。因此早晚人聲寂靜的時候是比較適宜,否則醒來時坐一次再入睡亦可,靜坐功夫純熟後,對自己意志就會有極大的操縱力,雖在熱鬧如劇場中,亦能凝洋默坐.不被外境所擾。 靜坐的姿勢,是把右足墊在左腿下,左足放在右腿上,(這叫單盤,若是雙盤,再把右足從下扳上,擱在左腿上,靜坐不拘單.雙盤都可以的)左手放在右手上,手掌心向上迭安於小腿上,將身前後搖動數次,吐出濁氣數口,空氣由鼻吸入,頭須自然正直,忌僵硬。閉眼,合唇,舌抵上齶,鼻正對肚臍,肩部放鬆下垂勿聳起,背勿靠壁或依靠於他物之上,以免妨礙血液流行。 臀部用枕頭之類墊高一二寸,不用亦可,腎囊勿使壓住,褲帶襪帶領扣之類都要解松,以寬適不脫落為宜。天氣寒冷時腿以下蓋上毛毯等物以免膝關節受風。修定的方法可分作三步來實施: 一、數息。鼻中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靜坐入手的功夫就是調息,呼吸須細長深遠,用意引至臍下,出入綿綿,忌迫促,或有聲。息調順了以後,就可開始數息。《法觀經》說:"佛法初門,即數息觀,以世間人皆貪著身,未能忘身守意,心多散亂,故佛法初門,教修數息觀。"《解脫道論》說:"數息是世尊所稱嘆。"它的修法是初入坐時可數自己的呼吸,呼吸一次就計一個數,從"呼"計數也可以,從"吸"計數也可以,從一數至十,數完了,再從頭由一數起。 二、繫心臍下。經過相當時間的數息之後,思慮漸趨恬靜,這時可放棄數息,將注意力集中於臍下小腹,眼雖閉著,但眼光須內視小腹。智者大師《釋禪波羅密法門》說"若繫心臍下,臍是氣海,繫心在臍能除眾病。"其原因是注意臍下,深長細遠的呼吸,不但有強健肺部的功能,並具有寧靜神經的作用,智者大師又說:"下著安心(即是繫心臍下)令息微微然,息調則眾患不生,其心易定。"這是心息相依,其法存心於聽息之出入,但不是有聲可聽,一有聲,息就粗浮.當耐心潛神地輕輕微微傾聽若存若亡的息,這樣一來就愈微愈靜。 三、凝心。靜坐注意臍下,使心息相依,倘心息不忘,就不能入定。心息相依,經過一個時期,心便凝然。智者大師說"但凝其心,息諸亂想,即是修止,名凝心止。"怎樣凝法呢?只須應用一個呆字,一獃獃住,什麼都不思量,這就是凝心,漸漸地不覺有手,不覺有身,並不覺有我,但見聞仍然了了,這是定相初現,從此進入心息兩忘的境界,就是入定。入定的境界、乃是自然地隨著功夫的進程到達的,切勿存心求定,一有求定心,就不能得定;而且反因求定的一念,會引起其他妄想雜念來,因為求定這個念頭就是妄念。 以上所說的修定三個階段,並不是機械地排定次序的,倘靜坐功夫純熟。一入坐便可繫心臍下,可把數息這階段取消。 坐畢出定,將起時,先想氣從全身毛孔放出,須放數次,倘不做這種觀想,下次坐時就會感到身心煩躁不安,這點不可忽略。氣放出後,可搖動身體,屈伸兩臂,再用兩手掌互相摩擦,使手掌發熱,搓兩眼,然後放足,以手按摩足部,緩緩起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