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中西醫結合是如何治療
中西醫結合,在西醫診斷明確的基礎上,這種治療方案是非常好的。中醫可以彌補在西醫治療上,所達不到的功能和作用,比如針對中風患者吞咽困難,西葯是沒有辦法的,或者功能性頭痛、失眠、多夢,這些都沒有太好的辦法,但是中葯、針灸、艾灸、理療,或者針刺配伍、中葯配伍,效果都是很好的。而西醫也可以輔助中醫,更准確地進行診斷。比如腫瘤,或者中醫所不能夠診斷的遺傳病、免疫病,通過西醫可以明確診斷,不會影響患者病情的發展。這樣在診斷明確的基礎上,中醫、西醫相互結合,既能起到明確診斷的基礎,也能夠豐富治療的方案。所以,中西醫結合是很好的。
B. 中西醫結合的結合方式
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和途徑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大致有 5 個方面:一是把針灸應用於西醫臨床各科,所治疾病已達300 余種;二是傳統針刺技術與西醫理論和方法結合,創立頭皮針、耳針療法和電針、激光針療法、穴位注射方法等;三是用生理學、生理化學、微生物學及免疫學方法研究針灸對人體各系統的作用機制,為針灸提供現代科學依據;四是通過對針刺麻醉的臨床應用和對針刺鎮痛原理研究進行結合;五是在肯定經絡現象、總結循經感傳規律的基礎上,融匯中西醫理論,以現代實驗方法與科學抽象方法相結合,探索經絡機制。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方法研究經絡及針灸作用原理的一門新學科——實驗針灸學,已經在中西醫結合的過程中逐步形成。
C. 馬尾綜合征中西醫結合怎麼治療
西醫治療方法:
西醫主要的最佳措施就是手術,原則是盡早診斷,早期手術,必要時急診手術。手術的目的是為了解除對神經的壓迫,松解粘連。主要的手術方式有椎板切除減壓術、前方減壓或內固定術、馬尾神經吻合術、馬尾神經松解術。其次就是在術後康復期間使用營養神經的葯物,比如說:甲鈷胺、谷維素、維生素B12、維生素B1、腺苷鈷胺等等。
D. 中西醫結合治療失眠的方法
失眠指的入睡困難、睡眠中間易醒及早醒、睡眠質量低下、睡眠時間明顯減少,有嚴重的患者還徹夜不眠等。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失眠的方法,歡迎閱讀。
西醫治療
西醫診斷為失眠。失眠是以患者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徵,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和深度不足,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後不能再寐;重者徹夜難眠。該病經常影響人們的正常工作、學習。西醫對該病無特效葯,主要是對症治療,使用艾司唑侖等抗焦慮葯物對症治療,成人每次一兩毫克,睡前服用。不良反應有口乾、嗜睡、頭昏、乏力等。
中醫治療
中醫辨證為不寐。證屬真元虛損,精血不足。治宜滋陰填精,益氣壯陽。
處方:鹿角膠15克,龜板膠15克,人參5克,枸杞子10克,茯神15克,煅龍齒15克,煅牡蠣15克,酸棗仁、柏子仁各15克,橘紅7.5克,石菖蒲5克,甘草5克,桂圓3個,大棗3個,生薑3片。共4劑。
二診:患者服葯4劑,效果較好,頭暈、失眠、心悸症狀大減。筆者診之左關脈有虛弦象,囑咐患者勿多思多慮,否則會擾動肝陽。原方加減,製成丸葯。
處方:人參40克,白術50克,山萸肉50克,橘紅40克,酸棗仁、柏子仁各10克,甘草7.5克,當歸身50克,茯神50克,天麻50克,龜板膠50克,煅龍齒50克。將上葯研成細末,用龜板膠化開,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日早、晚各服葯15克,用溫開水送下。
按:《黃帝內經》稱不寐為“不得卧”“目不瞑”,認為是由邪氣客於臟腑,衛氣行於陽不能入陰所致。證屬陽盛陰衰,陰陽失交。其病位主要在心,與肝脾腎密切相關。心主神明,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陰陽、氣血由水谷之精微所化,上奉於心,則心神得養;統攝於脾,則生化不息;調節有度,化而為精,內藏於腎,腎上乘於心,心氣下交於腎,則神志安寧。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多屬虛證,但久病可表現為虛實夾雜。本例辨證為真元虛損,精血不足證,故治宜滋陰填精,益氣壯陽。
E. 中西醫結合治療肥胖病方法有哪些優勢
(1)治療方法相互搭配:如服用中葯配含節制飲食;節制飲食配合針灸或氣功;體療加服中葯等。
(2)中西葯合劑:近年來推出的許多減肥新葯都是中西葯結合的產物,利用西葯的某種功用,加上中葯的功用及全身調理作用,增強療效,減少副作用。利用西醫的制葯工藝,提純中葯的有效成分,改進中葯的給葯途徑,如沖劑、外用霜劑(促進皮下脂肪分解)等,使用方便。
F. 肝癌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是怎樣的
中醫認為,肝癌是由七情、勞倦內傷、外感六淫所致的疾病,飲食失調,臟腑虛損,氣血不和,氣滯血瘀,痰氣凝聚日久而成,早期多表現濕阻、氣滯症狀和脾虛體質;中期出現氣滯、血瘀、濕熱、熱毒的表現,晚期則常見陰虛、津虧之癥候。
(1)氣滯血瘀型:主證:胸悶腹脹,納呆乏力,兩肋竄痛或脹痛,肚腹結塊,推之不移,舌淡紅或暗紅或邊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或平。
治則: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佐以健脾。
主方:小柴胡湯合大黃蟲丸加減。
主葯:柴胡、黃芩、鬱金、莪術、陳皮、大黃、赤芍各10g,白術、鱉甲各20g,蟲6g,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石見穿各30g。
(2)脾虛濕困型:主證:神疲乏力,納呆消瘦,腹脹腹瀉,肋痛肢楚,足腫鼓脹,舌淡胖苔白膩,脈弦滑或濡。
治則:益氣、健脾、化濕、佐以疏肝活血。
主方:四君子湯合逍遙散加減。
主葯:黨參、大腹皮、石上柏各15g,白術、苡仁、馬鞭草、白花蛇舌草各30g,茯苓、丹參各20g,陳皮、柴胡、當歸、半夏10g,生甘草5g,澤瀉12g。
(3)肝膽濕熱型:主症:黃疸日深,經久不退,色晦暗,面黧黑,發熱脅痛,惡心納差,口苦幹,小便短赤,舌紅或絳,苔黃糙或焦黃,脈弦或滑數。
治則:清利肝膽濕熱,佐以活血化瘀。
主方:茵陳蒿湯合鱉甲煎丸加減。
主葯:茵陳、金錢草、半枝蓮、半邊蓮、敗醬草、生苡仁、紅藤各30g,梔子、大黃、黃芩、鬱金、八月札、赤芍、金玲子各10g,鱉甲煎丸6g(分吞)。
(4)肝腎陰虛型:主症:煩熱口乾,低熱盜汗,形體消瘦,肌肉酸痛,小便短赤,吐衄便血,或腹水經久不退,舌紅少苔或光滑有裂紋,脈弦數或細澀。
治則:滋補肝腎、利水解毒。
主方:一貫煎合知柏地黃丸加減。
主葯:生熟地、丹皮、麥冬、何首烏、赤白芍各15g,鱉甲10g,青蒿15g,半枝蓮30g,白花蛇舌草30g,枸杞子12g。
根據肝癌的常見臨床表現,以下為臨床辨證加減用葯參考:低熱加青蒿15g,地骨皮20g,白微10g,銀柴胡10g,丹皮10g,生地15g,鱉甲20g。
高熱加生石膏30g,知母10g,寒水石15g,滑石15g,或加水牛角15g,羚羊角粉3g(分吞)。
黃疸重用茵陳50g,加姜黃10g,虎杖30g,金錢草30g,龍膽草3g。
齒衄及鼻出血加茅根30g,側柏炭10g,仙鶴草15g,血見愁20g,蜂房4.5g,生地15g,丹皮10g,水牛角15g,參三七粉3g(分吞),雲南白葯0.5g(分吞)。
嘔血,便血加生大黃15g,參三七粉3g(分吞),雲南白葯0.5g(分吞),白及粉10g,花蕊石10g(煅)。
疼痛加降香9g,元胡10g,鬱金10g,雲南白葯0.5g,(吞)乳香3g,沒葯3g,川楝子10g,蘇木10g,徐長卿20g,或外貼鎮痛消腫膏或蟾皮。
腹脹加木香10g,厚朴10g,青陳皮10g,大腹皮12g,萊服子10g,花檳榔10g,枳實10g。
腹水加澤瀉15g,澤漆5g,豬苓30g,車前子l0g,商陸10g,玉米須30g,二丑6g。
惡心嘔吐加半夏10g,竹茹l0g,伏龍肝30g,旋覆花10g,代赭石30g。
腹瀉便溏加炮姜5g,草蔻仁5g,蒼術15g,炒扁豆30g,赤石脂12g。
昏迷加安宮牛黃丸一粒(吞)或至寶丹一粒(吞),亦可用醒腦注射液4ml以靜脈推注。
有學者認為痰熱瘀互結僅僅體現了「陽氣先結,陰氣後亂」的癌前病變基礎。
癌腫的發生是在此基礎上,機體受一種或多種因素影響改變了內在環境,使原有的痰、濕、氣、瘀等病理產物發生質變,凝聚為癌毒,留滯於肝,形成「惡肉」。
癌結節的本質就是「惡肉」,它與痰瘀有質的區別。在肝癌病程中,與痰、濕、氣、瘀相比較,「惡肉」是最重要的中間病理產物,建議中醫學採用西醫「肝癌」病名,按西醫診斷標准進行診斷。肝癌的中醫治療,一方面辨證施治調整陰陽,早、中期應用疏肝健脾,晚期應用溫陽祛邪;另一方面辨病施治用溫葯,消除惡肉。
中醫對肝癌的治療注重於扶正和祛邪,有能改善症狀、副作用小的特點,但療效緩慢,對肝癌針對性較差等不足之處。西醫治療肝癌所採用的手術,放療,化療是極強的「祛邪」手段,但同時對機體本身也是一種損傷和打擊,產生一系列毒副作用。所以在臨床上可以應用中醫辨證原則,中西醫結合治療以減輕毒副作用,增強治療效果。
(5)配合手術治療:肝癌患者術前給予當歸六黃湯(黃芪、當歸、地黃、黃柏、大黃、生苡仁、仙鶴草)等益氣健脾,通腑止血之劑,術後早期給予生脈散及調胃承氣湯(人參、當歸、麥冬、五味子、制大黃、枳殼、苡仁、仙鶴草)等益氣生津之方,患者復原後應用攻補兼施的消積軟堅湯(白花蛇舌草、當歸、黨參、黃芪、白術、枳實、三棱、莪術、鱉甲、地鱉蟲、紅棗)等方葯辨證加減,可減少並發症,提高療效。在術前兩天應用中葯清除腸熱,可減少術後血氨增高等症。術後用扶正固本、通腑清熱葯物,可改善術後創傷,消化失司,胃腸郁熱之症。
長海醫院採用術後胃管內導入承氣湯,術後胃腸功能恢復加快,有利於患者的恢復。在恢復期應用六君子湯加減(陳皮、半夏、黨參、白術、茯苓、甘草),有助於肝葉切除患者的恢復。在術後恢復階段採用清熱解毒、益氣養陰、活血化瘀三方面用葯製成肝癌丸(麝香、人參、三七、銀耳、生薏仁、茯苓、牛黃、熊膽、乳香、沒葯),對提高機體抗癌能力,改善症狀,提高手術療效有一定的作用。
(6)配合放射治療:山東腫瘤研究院採用血府逐瘀湯等中葯制劑,可以提高肝癌細胞的放射敏感性,增加正常肝組織的放射耐受性,減低放射治療的毒副作用,對肝癌放療有協同作用。資料顯示:中葯加放療治療肝癌,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較對照組分別提高20.0%、23.4%、16.6%,放射性肝炎的發生率比對照組減少16.6%。
合理應用中葯對肝功能損害及機體免疫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如放療前ALT增高或伴黃疸時,輔以清熱解毒;如體質虛弱患者宜予健脾;在放射治療過程中以健脾理氣消導為主;放療結束後繼續應用健脾理氣並可加入軟堅散結葯物。
(7)配合化學治療:化療葯物對肝癌細胞和機體來說是一種損傷性葯物,符合中醫治療中的「攻法」,如果中醫葯也採用攻法,則化療葯物宜適當減量。在以化療為主的肝癌治療中,輔以中醫「補法」效果好於「攻補兼施」,「攻補兼施」好於「攻法」。三組患者治療一年生存率分別為33.3%、14.8%、8.7%。有報道應用扶正抗癌湯(太子參、黃芪、生苡仁、當歸、白芍、紅花、佛手、白毛藤、柴胡、木香、紫草根、夏枯草、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加氟尿嘧啶化療治療肝癌,一年生存率達45.5%,且患者的生存質量良好。
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對正常組織和細胞具有一定的損害作用,常見的毒副作用有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應,應用中醫葯辨證診治,可以達到減輕毒副作用的目的。
針對骨髓抑制,中葯一般用雞血藤、首烏、紅棗等養陰補血和菟絲子、枸杞子、紫河車等補腎生髓。氣虛可加用黃芪、黃精、黨參;氣滯加用柴胡、制香附。
目前常用的健脾補腎方:黨參、丹參、黃芪、肉桂、當歸、首烏、白芍、熟地、菟絲子、補骨脂、紫河車、大棗。
消化道反應是由於脾胃失和、升降失靈、濕濁內阻,治療原則為健脾和胃,降呃止嘔。應用二陳湯合旋覆代赭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