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不正確的思維方法

不正確的思維方法

發布時間:2022-12-31 12:39:36

1. 領導說我思維方式不正確,怎麼

一:為人處事的二十種說話技巧。
急事,慢慢的說;
大事,清楚的說;
小事,幽默的說;
沒把握的事,謹慎的說;
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
做不到的事,別亂說;
傷害人的事,不能說;
討厭的事,對事不對人的說;
開心的事,看場合說;
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
別人的事,小心的說;
自己的事,聽聽自己的心怎麼說;
現在的事,做了再說;
未來的事,未來再說;
知人不必言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口德與己。
責人不必苛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肚量與己。
才能不必傲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內涵與己。
鋒芒不必露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深斂與己。
有功不必邀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謙讓與己。
得理不必搶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寬和與己。
二:為人處事的技巧思維
1:善於傾聽別人說話,這一點很關鍵的,在與別人交流的時候,仔細認真地聽別人說話,你就能夠很准確的理解和領會別人想要表達的思想,以及說話的目的,這樣你就能夠准確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表達自己的觀點,能夠很好的與人交流和溝通,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換位思考,做什麼事都要換位思考,遇到事情時,不妨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對方出發,想想我們這樣做了對方會如何想,對此引發的後果,這樣我們就能夠想清楚,把事情做到最佳,假如對方是領導就更應該注意這一點,但是前提必須把自己的思維上升一個高度,假如我是領導,希望你如何去做,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得與失都能想明白,做事能夠得當合適,養成這樣的思維習慣,在處理很多問題上,就能輕松自如,恰到好處。
3:慎重給人提建議,最大的危險,就是在別人沒有徵求意見的時候提建議,有些人會拒絕採納建議,無論這些建議有多好,或者你的初衷有多高尚,如果你堅持這樣做,你和他們之間的關系就會受到影響。不要再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試圖解決別人問題上了,這也包含你的配偶、朋友和工作上的夥伴,這種試圖解決他們的問題的做法,等於是再說他們沒有能力做好這件事,對於主動提出建議這種行為,智者不需要建議,傻瓜不採納建議。當有人來向我徵求建議的時候,我先弄清楚他希望得到什麼樣的建議,然後再向他提出這種建議,向人們提供他們希望的建議,這可能是一種解決那些實際上並不重要的問題的好策略。
4:寧可與眾人同醉,不要為我獨醒,倘若人人都醉了,千萬不要惟我獨醒,隨波逐流也許是明哲保身最好方法,有時,最高明的知識就是渾然不知或裝作渾然不知,但是也千萬不要眾人共醒,我獨醉,這樣很容易失態。

5:少說多做。言多必失,特別是在人多的場合盡可能少說話,避免因語言表達不準確帶來的不合適因素,多觀察,多思考,少說話最佳。
6: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要急著表達自己的觀點。先思考三分鍾,僅僅這一點時間,就能夠想明白很多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來餞行與行動,養成多思考的習慣,遇事仔細想一想都能想明白,不妨嘗試一下,遇事快速思考,慢慢行動,避免莽撞行事,減少錯誤的產生。
7:善於從別人所犯的錯誤中吸取教訓,無論是電視還是報紙,或者身邊發生的事情中,找出出錯的原因,吸取一些經驗和教訓,避免自己重蹈覆轍,減少出錯幾率。

2. 二十種應該避免的邏輯思維錯誤

每個人都應該懂點邏輯學,特別是在網路時代,更多的信息和評論發表,我們要通過自己的邏輯思考來辨別裡面的真偽。

這篇文章主要摘錄《簡單的邏輯學》一書里的第五章,彌縫選出了最常見的20種邏輯思維錯誤(非邏輯思維形式,Informal Fallacies)。通過閱讀本文,我相信你可以把這些理論與很多網路上“五毛”的非理性評論,一些事件中產生的錯誤邏輯觀點或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事件對上號(彌縫也在一些思維模式的最後添加了實例,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首先,我們看這幾種網路上流行的“五毛黨”慣用的伎倆:

對人不對事

在論證中,我們要關注的是論證本身,而不是做出論證的人。如果一個人忽略論證本身而故意去攻擊論證者,那麼他們就違反了這個原則。所謂的對人不對事,就是在他人辯論時,通過向公眾傳達關於對手的與論證無關的信息,例如生活中的負面信息,以此來達到擊敗對手的目的。這種謬誤製造者的目的是轉移聽眾對論證的注意力,這種情形通常是由於論證者本人處於劣勢。

如果論證的目的僅僅是獲勝,對人不對事謬誤將會有效地發揮作用。它可以使聽眾以同論證毫不相關的理由來反對你的對手,而你則可以用同樣的理由來取悅聽眾。它造成的後果是,你可以慶祝你戰勝了對手,但恰恰是你所沒有做到的的——至少在邏輯上。你的勝利並非源於觀點的價值,而是源於你擾亂聽眾視聽的能力。

以出身論英雄

現在假設你是一個聲譽斐然的公司的從事經驗。作為工作的一部分,你對全國著名的大學和學院知之甚多,並且對畢業生的基本情況了如指掌。尤其,你知道X學院在這個領域內聲名狼藉。目前,你的公司正在招聘一個重要的職位。在瀏覽候選人資料時,你掃到一個X學院的畢業生,彼得,於是你立刻決定拒絕他們進入下一輪,僅僅是因為他們所畢業的學校。這個時刻,你已經產生了謬誤。

不是說你的決定完全不合理。畢竟,以你對X學院的了解,彼得或許確實不是一名合格的人選。但是,這不是必然的。一顆閃亮的新星是可能出於類似X學院之類的學校的。你所犯的謬誤的根源如下:知道一個來源一般是壞的,於是認定出於這個來源的所有都一定是壞的。這並不必然成立。

考慮我們所考察的人或事的出身肯定是必要的。但是我們必須走得更遠。首先我們要問:彼得從哪裡來?緊接著,更關鍵的問題是:他的品質如何?

【彌縫注】這兩種邏輯錯誤主要在於辯論方向不在論題上而是參與論證的人上。《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雄中吳國儒士的問話:“曹操雖挾天子以令諸侯,猶是相國曹參之後。劉豫州雖雲中山靖王苗裔,卻無可稽考,眼見只是織席販屨之夫耳,何足與曹操抗衡哉!”和“孔明所言,皆強詞奪理,均非正論,不必再言。且請問孔明治何經典?”其中都是對劉備和諸葛亮進行人身攻擊——一個織席的和一個沒寫過經典著作的兩個人如何能登大雅之堂,論國家大事。另外一些例子,如“他父親是個罪犯,所以他的兒子也不是一個好人”等。

稻草人謬誤

論證中,我們要對事不對人,要緊扣論證中給定的論點。在與他人辯論的過程中,如果你為了消弱對方的論點而故意扭曲其論證過程,那就犯了稻草人謬誤。在這個比喻中,“稻草人”意味著容易對付的事物。在我們誤解某個論證時,或是當一些論證非常復雜,我們在理解上犯了一些無意的錯誤時,我們犯的並不是這種謬誤。稻草人謬誤不是無心之過,因為它是在有意地歪曲別人的論點。

【彌縫注】常見的稻草人謬誤,如對論點進行斷章取義和偷換概念。比如說這篇新華網文章(隨機搜索到的),倒數第二段中提到“美國還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過濾軟體生產國,世界各國封堵信息使用的過濾軟體大多數都是美國公司生產的”和前面那一句是對“網路自由”論點的偷換概念。

接著看一些看起來容易識別的,現實中卻容易犯的邏輯形式錯誤:

否定前項

在討論條件論證時(形式A->B),我們知道有兩種有效的式:肯定前項和否定前項。

與此相對應,無效形式也有兩種:第一種就是否定前項。這種論證的形式如下:

如果A,那麼B

不是A

所以不是B

舉例如下:

如果路易斯在跑步,那麼他們在移動。

路易斯沒有跑步。

所以,他們沒有移動。

分析: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路易斯沒有跑步不是他們沒有移動的充分條件。大前提告訴我們的是,如果A實現,則B必然實現(路易斯沒有移動則必然沒有跑步)。但是這不意味著A是可以導致B的惟一條件(路易斯在移動可以是因為他們在走路,或者在睡夢中翻身,或者是在跳舞機上跳舞)。就是這樣,僅僅是A的缺席並不能得出B一定缺席的結論。記住,這是一個無效論證,因為結論並不具備必然性。那麼結論可能是正確嗎?可能,但是不能確定。

肯定後項

條件論證的另一種無效形式稱為肯定後項。形式如下:

如果A,那麼B

B

所以,A

舉例如下:

如果路易斯在跑步,那麼他們在移動。

路易斯在移動

所以,他們在跑步。

分析:首先我們可以看出結論不成立。為什麼不成立?讓我們回頭來看大前提。它告訴我們,為了某個隨之而來的特定結論(路易斯移動),某個特定的條件(路易斯跑步)必須要滿足。依據原來所講過的論證,這個命題並不是說惟有這個條件成立,才能得到所要的結論。因此,如果結論已經成立(路易斯移動),我們不能得出特定條件(路易斯跑步)就是惟一解釋的結論。除了跑步,還有其它許多途徑可以使路易斯移動。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得出的結論可能是正確的,但不是必然正確的。

中項不周延

在討論三段論時,我們知道中項(出現在前提中但不出現在結論中)必須至少有一次是全稱的(周延的),因為它要有適當的范圍來聯結大前提和小前提。如若不然,應付產生中項不周延謬誤。通俗一些,可以稱之為牽連犯罪。針對後一點,我們來看而下面的例子:

幾個納粹黨人是凱撒俱樂部的成員。

漢斯是凱撒俱樂部的成員。

所以,漢斯是納粹黨人。

分析:這是個錯誤推理,並不能因為漢斯是俱樂部的成員,而俱樂部里有幾個納粹黨人,就能得出漢斯也是納粹黨人的結論。這種情況下,漢斯是有嫌疑的,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就可以把自己的猜測作為真相來宣布。

循環論證

有時也稱為惡性循環。這一謬誤的要點如下:首先,命題A被作為另一個命題B的前提條件;然後,過程被反過來,最初的前提A現在變為結論,而最初的結論B則變為前提。我們來看下面的論證:

因為人的命運是註定的,

他們缺乏自由的願望。

然後,幾頁之後,我們又讀到:

根據人類缺乏自由願望的事實,

所以他們的行為是被註定的。

如果這兩個論證前後相連地放在一起,它們的循環性就會很容易被看出來。所以夾在它們中間的很多內容是故意放進去的,以便將其岔開很遠,以期讀���在讀到第二個論證的時候,已經忘記了第一個論證的內容。

【彌縫注】循環論證,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另外一個常引用的例子則是《聖經》與上帝。

問:《聖經》是否是可信的?

答:是。因為那是上帝的語言被人記錄下來的。

問:上帝是否存在?

答:《聖經》中說上帝是存在的,所以上帝是存在的。

在參與辯證時,我們還容易受到自身對事物理解的影響,比如以下三種:

情感誤導

當我們選擇性地忽略一些與我們的信仰相抵觸的重要信息時,我們就犯了情感誤導謬誤。導致的結果就是對所討論問題的嚴重扭曲。

假設我在寫一部關於我的母校X大學的歷史的書籍。我熱愛我的母校,將在校園的日子視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我想在我的書中向人們證明我的母校是全國最好的大學之一。但是,研究得越深入,我越發現母校過去的歷史並不是那麼令人滿意。可是我不改初衷,所以我在寫作的時候,決定剔除所有母校歷史上的負面新聞,只反映它光輝的一面。於是,我就犯了情感誤導謬誤,我在書中所描繪的X大學的面目已經被嚴重扭曲了。

功利誤導

效果不能單獨確定一個行為的價值。當我們僅僅注重於一個方法對想要得到結果的作用而不考慮其他方面時,我們就犯了功利誤導謬誤。僅僅看到目標是不夠的,但那經常是我們所關注的全部。問題是:我們是如何達到目標的?

當我們利慾熏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時,就犯了功利誤導謬誤。操縱這種謬誤的態度是:只要我成功了,如何取得成功並不重要。

【彌縫注】在唐駿學歷門上的網友辯論上,就常常出現這樣的功利誤導。

簡化主義

如前所述,一個整體大於其組成部分的總和。例如,人的身體可以根據化學元素被分解,但是如果聲稱人的身體等同於一堆化學元素,那將是對最簡單的推理的盲從,是向簡化主義謬誤屈服。

這種謬誤發生於當我們選擇性地只對整體的一部分加以關注時。例如,當我們只把精神放在一個人的缺點上,並因此認為我們已經完全了解了這個人的本質時,這個謬誤就正在發生作用。

在一下篇文章中彌縫將介紹另外十種容易出現的邏輯思維錯誤。

有時候,辯證方試圖通過各種外在壓力或事情來證明一件觀點,比如說:“如果你還想在公司里幹活,不管公司制度對不對,你都得認同。”

以下就是類似的三種:

誤用傳統

傳統是業已建立的處理事情的一種方式。好的傳統是值得繼承並發揚光大的,如果它與當下的條件相符合的話。傳統,作為一個整體來說,可以被視為一套日積月累的先例總和。“以前事情都是這樣處理”的事實並不能成為強制後來者遵循老方法的充分理由。到底採取什麼方法完全取決於目前的實際情況。習慣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如果不分析實際上是否值得就遵循習慣做事,我們就會成為習慣的奴隸。在評價給定的實踐時,我們關注的焦點應該是實踐本身,而不是它的歷史。

但是,對於傳統,我們還可能犯一種相反的錯誤。如果將歷史悠久作為堅持傳統的惟一原因是不合邏輯的,那麼將歷史悠久作為拒絕傳統的惟一理由同樣也不合邏輯。這種錯誤背後所反映的態度是某些新新人類所堅持的,他們認為只有新的才是有價值的,只有變化才是惟一永恆的。經驗不會因為它背後的歷史而變得一無是處。實際上,傳統的生命力完全取決於它本身的價值。

濫用專家意見

專家是某個特定領域的權威。在論證中,去向相關領域的專家請教是合情合理的做法。但是在向專家請教時,一定要保持警惕。我們來看以下論證:

史密斯教授說項目A很好。

瓊斯教授說項目A很好。

約翰教授說項目A很好。

所以,我們應該接受項目A。

讓我們假設這三個教授才是項目A相關領域內真正的專家,即他們的資質和項目是相關的。可是我們更深入地來想一下,沒有任何一個教授告訴我們為什麼他會認為項目A是好的。教授們沒有論證。這個項目會被接受僅僅是因為他們這么說。

但是,應該是論證本身,而不是專家的話占據主導地位。上例中的論證遠遠不能讓人信服,因為除了專家的話之外,它什麼都沒有提供給我們。如果我們僅僅滿足於專家的話,本質上說是說:“不要問任何問題,按照我們的話去做。”

專家的主要意見,要結合他們秉持這種意見的理由,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得到的都不僅僅是他的意見。

正如我們要檢驗自己的主張是否與事實相符一樣,在論證中所用的專家意見同樣要經過檢驗。這個世界上有太多自以為是的專家。檢驗的標准不是他們在說什麼,而是他們是如何通過論證來得到它的。

無需強調,一個專家只有在其已經建立威信的領域內做出的主張,才是是值得我們關注的。這個顯而易見的觀點仍要被提及,是因為很多時候它會被忽略。一個僅僅因為音樂而就而聞名於世的音樂家就經濟或是全球變暖問題所提的觀點沒有權威力量。

以暴易暴

直觀上,我們認為兩個錯誤的命題可以得到一個正確的結論。事實上,兩個錯誤帶來的仍舊是兩個錯誤的命題而已。我們所討論的這個謬誤,可以用如下最簡單的方式表示:“因為……已經完成,所以現在應該做……。”這些空格的選項可以是人類的任何行為,從善意舉止到丑惡罪行。

這個論證的推理有賴於如下假設:先例獨立決定未來的行為。實際上先例不能為未來的行為提供有效的支持。已經完成的行為只有歷史意義。在決定先例是否有借鑒意義時,我們的關注點應該是事物酸本身的性質。

這是再明顯不過的道理。然而一旦謬誤出現,接下來人們都將拜倒在非理性之下,以至於非理性的推理和行為是如此顯而易見。歷史的篇章寫滿了這種謬誤的例子,而且常常以最宏偉的規模出現。

“他們先做了,所以我們應該以牙還牙。”但是,如果他們所做的是錯的,我們的行為就成了一種報復,雙方都是錯的也不能使這種行為立刻變成對的。

錯誤推理通常很有迷惑性,有時甚至比較正確推理聽起來更合理。錯誤推理通常以直接作用於人的情感的方式來戰勝正確推理。以下四種就是最為常見的以情感來破壞推理的邏輯錯誤:

以笑飾非

當不能對某個論證做出合理反應時,我們會用這種策略,假裝這個問題不值得嚴肅對待,僅僅是個可以一笑而過的問題。使人們嘲笑某個論證是反對它的強有力的途徑,但是這種方式對論證本身的價值沒有任何影響。如果辯論者不能使聽眾嘲笑論證本身,他可能會試圖將他們的對手作為笑料,將聽眾的注意力轉移到一些無關主題的事情上,例如,演講中對手的口吃,等等,以此來迴避他們所不能勝任的辯論。

以淚掩過

除了可以運用嘲笑策略外,我們同樣可以通過博取聽眾同情的方式來達到同一個目的。這種謬誤通過精心設計的情感爆炸來模糊論題。

論證經常遭遇情感方面的問題。當遇到這種問題時,很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做出比平常更多的努力來控制情感。強烈的情感和清晰的思維是成反比的,一旦情感超過一定界限,引導論證正確進行的機會就隨之歸零。

這種謬誤發生的表現為,故意忽略或低估手頭上的問題,只是把焦點放在論證的外圍問題,或者無關的問題上,通過這樣來直接影響聽眾的情感,試圖贏得他們的同情。假設我受邀出席一個鎮上的集會,要發表對教育業稅收增加問題的意見。我本身是非常反對的。一旦站在演講台上,我就罔顧大會的首要目的,把所有時間都花在向聽眾展示在學生時代,本地教育系統給我們造成多少無法挽回的悲哀與悔恨。通過這種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我成功地贏得了聽眾情感上的支持,贏得了大家對增加稅收無形的反對。

民主謬誤

在一個給定的社會中,大多數人對某個給定的事物秉持同一個觀點是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但是沒有必要將事物的真實與否考慮進去。大多數也不代表著正確。當然,也可能是正確的。民主謬誤是說,如果大多數人都認為命題X是正確的,那麼我們可以就此得出結論說X是正確的。

如果社會上大多數人認為白就是黑,黑就是白,這個社會就是黑白不分的。雖然事物是黑還是白不是主觀的看法,而是客觀的事實。如前面所說,我們必須承認,在情感方面,民主謬誤是很有說服力的。如許多歷史事件所證明的,當民眾黑白不分的時候,為堅持真理而站在民眾的對立面是件很艱難的事。

【彌縫注】當一個人對你說:“人人都同意這個觀點,那還會有錯?”,你就要思考一下了。拓展閱讀:《羊群效應》

混淆視聽

我們討論幾種目的使我們遺漏真正論點的謬誤形式,它們通常以轉移我們對目前事物注意力的方式發生作用。正如我們對人不對事謬誤中所看到的,通過提供與論證毫無關系的爆炸性情感信息來攻擊對手。混淆視聽提供了這種策略的另一種樣本。它是故意提出一些無關的情感信息來分散對方的注意力。這種謬誤有兩個特點:(1)它直接訴諸於情感,而不是推理;(2)它所提供的信息與所要進行的論證毫不相關。

路易斯和勞倫斯是化學家,他們正因為是否應該將一種新型化肥投向市場的問題在公司的一個部門內爭論,而最近這個部門的員工加薪已被管理層內部否決。路易斯,新型化肥的開發者,強烈主張這種產品應該盡快投入市場。但是他感覺在辯論中的表現並不盡人意。事實上,看起來反方勞倫斯將取得勝利。絕望中,他們宣布了最近拒絕加薪的消息。結果,混亂出現了,辯論立刻被終止。在此,加薪被拒這個消息無疑是用來混淆視聽的。

剩下的是三種比較難分類,但最為容易出現的邏輯思維錯誤:

兩難陷阱

英語中的進退兩難(dilemma)來自於希臘語的兩個單詞,翻譯過來就是“兩種可能”的意思。生活中確實存在“或者”的情況,就是說,有且僅有兩個選項可供我們選擇。相對的,也存在很多可供我們選擇的情況。

這里我所說的兩難陷阱發生在這種情況下:當問題實際上有很多選項時,我試圖說服你只有兩種。這里進退兩難是假象,因為它是對真實情況的扭曲反映。

這種謬誤試圖對聽眾造成情況緊急的假象,強迫他們在假象製造者所給的選項中做出選擇。當兩個選項都沒有特別的吸引力時,這種緊迫感的製造尤其重要。假設我給你兩個選項A和B。我希望你選擇A。於是我說:“A確實不是個令人愉快的選擇,但是惟一的可供選項B,將會更加糟糕。你當然更不想那樣!”

【彌縫注】同樣還有如:“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便是一種過於極端地認為事物只有兩種必然形態。

以先後論因果

我們這里所要討論的這個謬誤,從拉丁語直接翻譯過來就是“發生在其後,故因其所致”。在因果關系中,原因總是等於結果發生,所以大家會有發生在結果之前的就是原因我錯覺。但實際上因果之間是有一定的時間差異的。首先,我點燃了炸葯包的引線(原因),然後經過一段時間的燃燒,最重產生了驚天動地的爆炸(結果)。當事件A發生後,緊接著事件B也發生了,所以我們認定,A是引起B的惟一原因,A導致B。這種僅僅以發生的先後來斷定因果關系的做法就是以先後論因果謬誤。

一個具有哲學思想傾向的原始人,有一天突然注意到,鳥兒總是在太陽升起之前歌唱。由此,他們高興地得到結論:是鳥兒的歌唱導致每天的日出。他犯的錯誤是以先後論因果謬誤。

一件事恰巧出現在另一件事情之前,這並不足心斷定它們之間必然有因果關系。我們需要更多的信息來做判斷。如果我們只能得到這么多信息,那麼我們能得出的最好結論是,先發生的事情可能是後發生事情的原因。如果我們的原始人的哲學思想可以走得更遠一點,他們就會發現:鳥兒歌唱然後太陽升起,並不能得出歌唱導致升起的結論。

無力反駁不算證明

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能夠加以反對的論證,並不能因此而證明其為真。不能僅僅因為你不能證明我是錯的,就說我的觀點是對的。我們來看如下例子:

威廉博士:我們並不是宇宙中惟一的生物。我堅持認為在廣闊的宇宙中有其他生物的存在。

伯德博士:你有證據嗎?

威廉博士:我沒有。但是你有證據可以證明宇宙中沒有其他生物嗎?

伯德博士:我也沒有。

威廉博士:哈哈,這就證明我是正確的。

雖然雙方都沒有證據來證明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的生物,但是對方缺乏證據並不能成為乙方觀點成立的證據。

3. 在全腦思維的運用中做法不正確的是

在全腦思維的運用中做法不正確的是大腦的能力不可開發,所以使用自己擅長的半腦就可以了.

全腦思維是從多角度、多視野去生發和聯想的思維模式。全腦思維教育就是全腦功能開發、全人教育教學。

人的大腦分左腦和右腦,左腦是我們正常人所經常使用的,我們稱為意識腦。右腦是客觀存在的,但在主觀上不具備主動使用的,我們稱為本能腦,潛意識腦。

4. 在全腦思維的運用中做法不正確的是哪一項

在全腦思維的運用中做法不正確的是: 大腦的能力不可開發,所以使用自己擅長的半腦就可以了。

全腦思維應當制訂一份計劃來開發自己的大腦,發現自己關聯性思維很弱時,有意識地開發自己的右腦發現自己文字表達能力不夠時,有意識地開發自己的左腦。

從此之後在上世紀70-80年代大量的科學家開始探索大腦的奧秘。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國的學者托尼巴贊和美國的奈德赫曼博士,特別是奈德.赫曼博士所著作的《全腦優勢》闡述了全新的大腦思考的模式「全腦技術」,並開發出HBDI問卷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大腦類型和優勢。

六頂思考帽就是橫向思維最好的方法。不過人們由於各種原因總是在思考問題時偏向於某一個半腦,最終使我們的思維不完整,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能全面思考。

5. 錯誤的思維方式是什麼

思維方式是主體獲取、加工、輸出信息的認識方式。思維方式也有正確與錯誤之分。正確的思維方式是符合客觀規律和思維規律的認識方式;錯誤的思維方式是與客觀規律和思維規律相違背的認識方式。思維方式的性質不同,思維的效果及其對實踐的影響也不一樣。

閱讀全文

與不正確的思維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測量房屋角尺的使用方法 瀏覽:801
禽腺病毒檢測方法 瀏覽:472
皮製手機殼清洗方法 瀏覽:156
學習英語翻譯的方法和技巧 瀏覽:77
橘子的使用方法 瀏覽:977
四年級檢測電路有兩種方法分別是 瀏覽:935
安阻法的測量方法 瀏覽:143
兒童低燒怎麼辦簡單的退燒方法 瀏覽:396
淘寶上的存錢方法怎麼存 瀏覽:107
貓術後化膿最佳治療方法 瀏覽:12
夾核桃的工具安裝方法 瀏覽:17
二年級畫小汽車簡便方法 瀏覽:39
螺旋式led燈泡安裝方法 瀏覽:220
酸奶的食用方法 瀏覽:139
神經性胃炎的治療方法 瀏覽:258
人工整枝的主要技術方法有哪些 瀏覽:184
大田玉米收割方法視頻 瀏覽:701
山東省教學方法 瀏覽:825
支付密碼一般怎麼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794
乳腺癌治療方法及中葯 瀏覽: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