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腦出血後腿血栓怎麼辦
同時治好!
肖先生,34歲。左側椎基底節動脈血栓一個月。由於發病部位太深,西醫及針灸治療一個月仍無任何改善,來我院調理。發病時無昏迷。右側肢體偏癱,發音不暢,記憶部分喪失,臉色蒼白,高血壓,右臂血壓更偏高,頭部皮下有脂肪,頸椎經絡阻塞明顯,心率60次/分,腎氣不足。第一天督脈及腎氣提升,臉色好轉,第二天繼續提升督脈氣血,患肢拇指運動范圍加大,自覺患肢有力氣,身體輕松。因降壓效果較好,第四天降壓葯停用。由於患者平時不喜歡喝水,這幾天排毒能力不暢,兩天無大便,出現瞑眩反應為口乾口苦,眼鏡發澀,有眼屎。一周後走路有力氣,只偶爾出現腿軟現象。十天後說話恢復到以往的流利度。繼續用經絡調理,火炕熱療,前15天每天提升氣血,通腦部及相關經絡。15天後每隔3到5天,理療一次。配合美國順勢療法,一個月左右走路正常,有力氣。一個月,離開我院,後自行調養2個月基本痊癒。期間,由於肖先生因好轉而出門鍛煉及沒遵醫囑,出現受寒感冒的現象,腦血栓的治療被迫停止,只治療感冒,使得治療時間拖後3天。
腦血栓,發病後大腦細胞及神經元是無法再生的,而大腦供血不足的問題很難改善,因此預後恢復較差較慢。特別是在椎基底動脈上發生的血栓形成和血栓堵塞,是最難恢復的一部分患者。以往,此病的治療,我也是調理的速度不會很快。但去年因在大連老家,鄉下有火炕,讓我發現了一個月讓一個椎基底動脈腦血栓患者基本康復的神奇助力-----火炕的熱療!在經我理療後的患者,利用火炕的熱療繼續提升督脈及膀胱經氣血,使得大腦的氣血供應源源不斷,配合降壓葯的及時減量甚至停用,使得大腦的側枝循環建立迅速,加快了大腦細胞代償能力的建立和提升。上述的肖先生即是我在老家去年治療的火炕受益者。腦中風患者,需要通經活絡,需要祛除體內風證,需要補腎陽,需要調理心肺氣血等,根據個體的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處理。
當然,調理過程是否只是物理治療,與患病當時是否昏迷有很大關系。昏迷者為臟腑引起的中風,需要內調;而沒有昏迷者則為經絡引起的中風,基本只外用理療即可完全康復。
另行注意:高血壓的腦血栓患者的治療優於低血壓的患病!也就是說低血壓的腦血栓者更難治療!
『貳』 下肢血栓要怎麼治療
一旦發生深靜脈血栓,病情進展就比較快,患上血栓一定要盡早到醫院治療,加上急性期很有可能發生嚴重的肺栓塞,所以患者一定不要拖。
患肢脹痛是下肢靜脈血栓患者經常出現的症狀。治療上往往都是讓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者。患者在卧床休息的時候,一定不要進行大幅度的動作,也不能熱敷或者按摩患肢。在抬高患肢時,心臟平面20-3厘米,有助於靜脈迴流,降低下肢靜脈血管壓力,緩解疼痛。
病情減輕時,患者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活動。不過,離床活動時,患者一定要控制好活動的幅度。左下肢靜脈血栓治療過程中,患者穿彈力襪或者使用彈力綳帶,可以對壓迫血管形成壓迫,改善血液迴流現象。或者自己也要留意密患肢疼痛時間,位置,程度以及動脈搏動等。
左下肢靜脈血栓治療也可以使用葯物,葯物主要分為抗凝,溶栓以及祛聚等類型。左下肢靜脈血栓發病時間沒有超過兩天的話,患者可以選擇手術導管取栓術,效果會更理想。患者的飲食要控制脂肪,多吃纖維素豐富的食物。每天保持通暢的大便,積極鍛煉。
『叄』 腦出血偏癱下肢靜脈血栓都怎麼做康復
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問題。腦出血偏癱出現下肢靜脈血栓,需要化驗凝血項,血常規指標,如果都正常,腦出血病情穩定可以考慮溶栓治療。
『肆』 腦出血長期卧床引起大腿血栓怎麼治
大腿血栓是由於長期卧床造成的,最好是及時到醫院檢查一下,如果情況不是很嚴重,建議葯物溶栓,不行再做介入。以便及時治療。早日康復!
『伍』 腦出血術後,左腿靜脈血栓怎麼治
腦出血要治療原則是制動、促凝,往往會從一個極端轉向另一個極端。腦梗、下肢靜脈血栓是常見並發症。目前下肢靜脈超聲要做,患肢絕對制動,不能揉也不能捏,主管醫生會視情況決定是否用肝素抗凝治療
『陸』 血栓栓到腿上有什麼好辦法
腿部有血栓怎麼治療應該分兩個方面,因為腿部有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的區別。動脈血栓要看是急性還是慢性,急性下肢動脈血栓要急診取栓,最佳的取栓時間是6-8小時,最晚不要超過24小時,否則會造成肢體壞死甚至肝腎衰竭。慢性下肢動脈血栓一般是在動脈硬化閉塞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血栓,現在主要採用的是介入治療,可以採用吸栓,隨後用葯物塗層、球囊擴張或者腿部動脈放支架來治療。下肢靜脈血栓也分兩大類:一個是急性的;另一個是慢性的。如果下肢靜脈血栓產生的時間是7-10天以內,經濟條件允許也是鼓勵患者進行介入治療來吸栓。慢性下肢靜脈血栓的患者建議口服抗凝葯物治療,同時穿彈力襪,近期減少活動量即可。
『柒』 腦出血長期卧床引起大腿血栓怎麼治
一般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治療原則是溶栓抗凝,主要並發症就是出血。如果治療期間出現腦出血是應該立即停用肝素(肚皮針)和尿激酶(可能使用的其他溶栓葯物如鏈激酶,纖溶酶等),因為溶栓抗凝時間不夠,所以此時建議行深靜脈濾器植入。溶栓抗凝和出血本身就是相對立的,而出血量較大需行手術的話又要長期卧床還要加重血栓。所以處理起來很棘手。
『捌』 腦出血患者術後,得了靜脈血栓如何治療
1、靜脈血栓如果是淺靜脈血栓,上面的朋友已經回答,不再贅述。
2、如果是下肢深部的靜脈血栓,那要重視,因為會引起肺栓塞而有生命危險,如果腦出血術後已經半年,建議抗凝治療,維持INR2.0半年左右,如果沒有半年,那可以用阿司匹林腸溶片等葯物,或者單用中葯活血加彈力襪等治療。
『玖』 65歲腦出血病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後期如何有效治療
有腦出血病史,近期盡量避免應用抗凝活血葯物。 下肢靜脈血栓 病史也將近兩個月了,屬於 下肢深靜脈血栓 後遺綜合症期了,血栓完全溶開的可能性不大了。下肢靜脈瓣膜已經破壞,需要長期穿彈力襪治療,避免下肢靜脈淤血,及下肢瘀滯性潰瘍。 口服邁之靈效果很好。 可以嘗試應用氣壓驅動治療。(空氣波氣壓治療儀)
『拾』 腦出血病人治療過程中,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腿腳浮腫嚴重,跪求有效去栓,消腫的治療辦法,不勝感激!!
下肢浮腫和疼痛一直是困擾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見問題,為什麼中老年人容易出現腿腳腫和疼呢?其實中老年人全身臟腑功能開始衰退,且常常患有多種慢性疾病,是造成腿腳易腫以及疼痛的主要原因。下面我一一闡述一下.
下肢浮腫原因多
生理性因素:疲勞、長時間站立和行走等可引起下肢浮腫,一般休息後多能自行恢復;部分更年期女性激素水平下降,也會發生下肢浮腫。
病理性因素:主要由心臟、腎臟和肝臟的疾病引起,此外營養不良、葯物、過敏性疾病、結締組織病、內分泌障礙等也可引起,還有部分為功能性或原因不明的特發性腫。通常浮腫的程度與病情的輕重相關。
對於單側或非對稱性下肢浮腫,多由該側下肢靜脈或淋巴管的迴流障礙、阻塞或被壓迫所致,如靜脈血栓、炎症、淋巴管炎、腫瘤壓迫或瘤栓形成等;膝、踝關節的局部病變有時也會導致下肢浮腫。
中醫認為,下肢浮腫的根本原因在於脾腎的陽氣虧虛,脾氣虛則不能健運水濕,腎陽虛則水氣失於蒸騰、氣化,致水濕下注而成浮腫。又有"久病多瘀"之說,病久氣虛血瘀而成瘀腫。
消腫首推芡實
芡實可以說是一味葯食兩用的中葯食材,煮粥入膳皆宜,具有"益腎固精,健脾止瀉,除濕止帶"的功效。周主任認為,中老年人的下肢浮腫,多為脾腎陽虧氣虛、水濕內盛,用芡實既可益腎,又可健脾除濕,所以效果最好。此外,黃芪、山葯、薏苡仁、赤豆、紅棗、車前草、冬瓜皮、玉米須等也都分別具有益氣健脾、利水消腫等功效,對下肢浮腫有很好的保健和治療作用。
飲食方面還可補充高蛋白食物,尤其是泥鰍、鯉魚、黑魚等也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而黃梅季節,濕氣較重的時候,不妨煮些綠豆湯,可解暑化濕,對下肢浮腫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一舉兩得。
足踝上10厘米的浮腫需提高警惕
中老年人的下肢浮腫以足踝部最為多見。如果是臨睡前,用手按小腿有指痕下陷,第二天則消失的水腫,多因年老氣虛所致,不必過分擔心,平時注意調養即可。如休息時抬高下肢,減少走路時間,穿彈力襪改善下肢血管彈性等,必要時還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中成葯。
專家提醒:一旦浮腫向上延伸,尤其是超過足踝上10厘米後,就要提高警惕,到醫院檢查;對於面部及全身性浮腫或伴心慌、胸悶、氣急者,一定要及時到醫院治療。
個人可以檢測自己是否有下肢浮腫,一般是用手指按壓被檢查者小腿前內側或內踝附近,如果此處按壓後出現明顯凹陷,即認為有浮腫,凹陷越深,浮腫越重,這種浮腫又叫「凹陷性浮腫」,用以區別甲狀腺功能低下引起的「非凹陷性浮腫」。本題主要介紹凹陷性浮腫。
下肢浮腫多數為雙側性,也有少數為單側性。雙側性兩下肢浮腫的程度多比較對稱。它的常見的主要的病因有下列幾種:
一是心臟病。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及肺原性心臟病等心臟病患者,如果病情發展到心力衰竭階段(主要是右心衰竭),就可出現下肢浮腫,浮腫的輕重常與病情的輕重相關,患者感到心悸、氣急,通過測血壓、心電圖、心肺X線檢查等,結合病史與體格檢查,可對這些心臟病作出診斷。
二是肝臟病。主要是肝硬化(由肝炎及血吸蟲病等疾病引起),因血液中白蛋白減少(白蛋白是由肝細胞製造的),患者可出現下肢浮腫,此時肝功能常出現不正常,例如鋅濁度增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血清蛋白電泳示γ球蛋白增高,此外,肝癌亦常有下肢浮腫,使用B型超聲波、肝掃描等檢查可作出診斷。
三是腎臟病。如慢性腎炎、腎病綜合症、慢性腎盂腎炎等。這些病由於大量白蛋白從尿中排出,致使血中白蛋白降低,從而可引起下肢浮腫。尿常規檢查,有蛋白陽性,並可能有紅細胞、白細胞及管型。血液中尿素氮與肌酐升高,肌酐清除率明顯降低。
其他不太常見的病因尚有貧血、絲蟲病所致的象皮腫、慢性下肢靜脈阻塞及營養不良性浮腫等。老年人單側性下肢浮腫不太常見,發生的原因是該側下肢的靜脈或淋巴管被阻塞或被壓迫所致,如淋巴管炎、靜脈血栓形成或血栓性靜脈炎、惡性腫瘤壓迫該側較大的靜脈等。在醫院通過相應的檢查,可作出診斷。
此外,尚有一種原因不明的所謂「特發性浮腫」,多見於中老年婦女,一般認為系內分泌功能失調所致,患者雖經一系列檢查,但找不到上述下肢浮腫病的證據。
浮腫還有可能是由於全身廣泛性動脈硬化所致,動脈硬化導致心、腦、下肢缺血閉塞性疾病,所以糖尿病病人要特別注意血管方面的疾病。你應該帶你母親到醫院檢查心血管,平時要非常注意對下肢的保護,不能出現一點破皮受傷的情況。
老年糖尿病人要注意的糖尿病的血管病變:
①糖尿病微血管病變:這是糖尿病特異性的病變,包括糖尿病眼病(視網膜病變)和糖尿病腎病,比較常見,其嚴重程度主要取決於糖尿病的病程和長期的血糖控制情況,也就是說病程 短,血糖控制好,病變則輕,反之病變則嚴重。
②糖尿病大血管改變:糖尿病人的大血管病變包括腦血管病變、心血管病變和下肢血管病變,以缺血閉塞性病變為主,如腦梗塞、心肌梗塞及下肢疼痛間歇性跛行等,是由於全身廣泛性動脈硬化所致,這與無糖尿病的老年人所患的動脈硬化所致的心、 腦、下肢缺血閉塞性疾病相似,只不過在糖尿病人中發生更早、 更嚴重些。
老年糖尿病人要注意的糖尿病足病:是下肢神經、血管病變加上感染的綜合作用,表現為感染、破潰、壞疽等,病變發展迅速,可深至骨頭。 因此,老年糖尿病人要特別注意足的保護,保持清潔,鞋襪松軟,避免任何創傷,盡早發現、盡早治療。
老年糖尿病人要注意的糖尿病的感染:糖尿病人並發感染是很常見的,但老年糖尿病患者較易感染並發症為褥瘡感染、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全身感染敗血症等,在處理控制感染方面也難於無糖尿病的感染。
夏秋炎熱季節,很多老年人出現傍晚下肢浮腫的現象,這是由於炎熱高溫引起體表血管擴張,動脈血流量增加;淺靜脈的擴張,使毛細血管濾過壓增高;再加上站立或久坐,體液在皮下疏鬆結締組織的間隙中滲聚,迴流緩慢,從而引起下肢浮腫,個別人甚至還有麻木、酸脹、沉重等不適感覺。
所以,老年人傍晚下肢浮腫是生理機能衰退,體質虛弱,不能適應環境變化等原因造成的,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來進行防治:
保持樂觀情緒,長期堅持適當鍛煉,如慢跑、太極拳、氣功等,以增強體質,提高適應能力。
選擇食物,應以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及無機鹽,低脂肪、低膽固醇,少糖、少鹽為原則,芹菜、蘿卜、菠菜、西紅柿、大豆、蘑菇、大蒜、水果以及豆製品等食物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可多吃一些。
服用中草葯:太子參20克,炒黃芪30克,紅棗10個,生苡仁15 克,每天1劑,分3次煎服,連續服用10-15劑為一療程。
避免久坐久站,經常活動下肢,並注意經常上抬兩下肢。
下肢疼痛
動脈供血不足很可能是造成肢體疾病的原因,根據病情的程度不同分為四期:第一期,患肢出現涼、麻木感覺。第二期,患者在正常行走一段距離後出現患肢不適、酸脹、疼痛,甚至必須停下休息幾分鍾後方能繼續行走,這種現象在醫學上叫「間歇性跛行」。第三期,病人在不運動、卧床休息時仍然出現患肢疼痛。此時肢體動脈的供血已經很少,不能滿足人體的基本生理需要,醫學上稱之為「靜息痛」。第四期,被稱為「壞死期」。一般患肢從趾端開始出現變色、萎縮、壞死,范圍逐漸擴大,最終被迫截肢致殘。
目前醫學上可以對這類疾病進行很好的治療,但關鍵在於早期發現和治療。病人必須在「壞死期」出現前及時就診,一般來講,該病的最佳手術治療期在二期末、三期初。
關於老年人「腿的保健」的問題。
冬去春來,經過一冬居室生活的老人,到室外活動的多了,此時,勸你多活動雙腿、以防腿老。
俗話說:「人老腿先老」,指的是一進入老年,腿部的運動機能較之手臂運動器官早衰,常表現為腿的行為不利索,發軟無力,因為腿對於人體的健康就像馬達和機器,如果馬達失靈,機器就運轉不起來,喪失功能。據研究,人到中年以後,腿部肌肉開始減少,骨質逐漸疏鬆、軟化、彈性韌性降低,此時如果自以為健壯而不注意鍛煉,你的許多重要器官就會加快退化,衰老很快就會到來。
1)腿老是人老的先驅,其原因有以下三類:
1. 腿老與感覺神經、運動神經有關。尤其是老年人,其腿部感覺向大腦的傳遞及大腦向腿部發出的指令的傳達,其准確性和速度都有所下降。
2. 腿較之於上肢距心臟較遠,由於重力作用血液回心較困難。當年齡增大,血管彈性減小時,容易發生循環不良,所以腿比手臂的疲勞更難以消除。
3. 從腿和手臂的肌群比較看,很明顯腿的肌群大得多,故腿的最大肌肉力量也比上肢最大的肌肉力量大。因此,若上下肢同樣承受一個相同的負荷,上肢就可能要用大肌力的40%以上,下肢就是40%以下。這樣腿部肌肉先衰老就不難理解了。
另外心臟病專家認為,腿部肌肉緊實的人必然也有顆強壯的心臟。一個步履穩健、行走如風的老人,必定是壽星。人到老年,會頭發變白,皮膚鬆弛,耳聾眼花,這只能說明人體內臟和器官的局部變化,絕不能預測壽命的長短,而腿部肌肉結實才是健康長壽的重要標志。所以人們應該想方設法增加腿腳的活動,保持腿腳肌肉堅實有力。
2)怎樣才能人老腿不老呢?下面介紹幾種方法供參考:
1. 「乾洗腿」:用雙手從大腿根部逐漸向下推拿至足踝部,再從足踝部向上推拿十幾遍,每日數次,能預防下肢靜脈曲張、水腫、肌肉萎縮。
2. 「揉腿肚」:雙手握成拳頭,置於腿肚兩側,旋轉揉動數十次,揉動前將腿平伸在床上練,這樣能促進下肢肌肉中血液的迴流,增強腿部肌肉力量。
3. 「扭膝」:雙腿並攏屈膝、微下蹲、雙手置於膝,順時針方向和反時針方向揉動數十次。此法能舒通血脈,治下肢乏力,膝關節病。
4. 坐在床邊練雙腿蹬夾動作或上下擺動:均可強健下肢關節肌肉。
5. 「暖足」:俗話說,「暖足涼腦」,暖足就是要經常保持雙足溫暖,每晚要用熱水泡腳,能使全身血液暢通。
以上回答如果滿意,請不要辜負我的一片好意,及時採納為答案。
我們可以用量血壓來預防腿痛,量血壓不只是伸出手臂,腳踝血壓也要注意!兩者血壓比值小於0.9,要當心心臟疾病風險。(徐韻翔報導)許多民眾都知道定期量血壓的重要,不過,醫師提醒,如果走路常會覺得腳痛的民眾,特別是年長者,就要當心是周邊動脈疾病,除了應該要固定量手臂血壓外,還必須量腳踝血壓。台大醫院心臟外科教授王水深解釋,粥狀動脈栓塞會引起中風、心臟病之外,還會造成周邊動脈疾病,走路時因肌肉缺血引發下肢疼痛,以致步行間無法持續行走,但於休息後疼痛即可緩解,必須走走停停,又稱之為「間歇性跛行」。至於測量腳壓的數值標准,醫師表示,一般正常人收縮壓120毫米汞柱,舒張壓為80, 如果以手臂的收縮壓除腳壓,數值小於0.9,就要提高警覺,研究發現,約有40到80%的人心臟可能會出現問題,不即早治療,死亡率更是一般人的2.5到3倍。專家強調,動脈硬化、腿部血管阻塞,就會造成缺血,下肢容易潰爛壞死,很多病患以為只是腳痛,直到腳盤,腳踝壞死,才就醫,甚至面臨截肢的命運,因此,平日保健方面,除了可透過氣壓式血壓機測量腳踝血壓,也可以經醫師評估,服用低劑量阿斯匹林與保栓通等葯物,預防周邊動脈疾病發生。在此祝天下所有老年人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