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太極拳訓練方法技巧
太極拳訓練方法技巧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一項具有悠久歷史的、科學的體育項目。練習太極拳能幫助我們鍛煉身體,健全體魄,堅強意志,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我為大家分享太極拳訓練方法技巧,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樁功
樁功是練好太極拳的首要問題。沒有樁功的太極拳好比建在沙灘上的樓房,風一吹便倒,由此可見樁功的重要。那麼練太極拳要站哪些樁功呢?太極拳樁功很多,有開合樁、下蹲樁、馬步樁、手揮琵琶樁、提手上式樁、白鶴亮翅樁等等,實際上每個太極拳的動作就是一個樁。要把樁功練得一般人兩三個乃至三五個都推不動、拉不動,多棒的小夥子,也休想抬起胳膊來,才算基本達到太極樁功的要求。而現在從各體育大學院校到省市武術隊的專業教練,以及各地的太極拳輔導站的教練員、輔導員們,根本不教學者練樁,甚至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是站樁。據這些教練員、輔導員們講,出光碟的那些專家教授,都不談太極拳站樁的問題,叫我們知道什麼?所以我說那些練太極拳不站樁、不懂站樁、或說站樁沒用的專家教授們、七八九段們,毀了太極拳的根子!
二、頭部功夫
練太極拳對頭部的要求是,頭容正直,下頦微里收。名曰:虛領頂勁,下頦微一收,氣貫於頂。如果推手發人時差了頭頂懸之勁,就可能發不動,或發不遠。有了這頭頂懸的勁,就可能發得動,或發得很漂亮。所以虛領頂勁不可少。面部表情要自然,不可嘻皮笑臉,也不能齜牙咧嘴(練形意拳、八卦掌也是同樣的要求)。總之不管多難多易,都要求面部表情自然,好象什麼事也沒發生那樣。
三、眼部功夫
練太極拳時,眼神從始至終都要配合動作。該看前方時要看前方,該看前手時要看前手。不管看哪裡,都要讓人覺著自然得體。不能該看前手時看了後手,該看右手時看了左手。如白鶴亮翅,定式後應看正前方;又如左野馬分鬃,抱球時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眼應看上面右手食指。當左腳邁出去,慢慢落實成左弓步時,左手也同時到左胸前,右手停於右胯旁,這時眼就得看左手虎口或食指。眼看左手時,既不能瞪眼也不能迷茫,而是要兩眼有神注視前手。更為難做的是,不論一趟太極拳有多少動作,練10分鍾、 20分鍾乃至30分鍾、40分鍾,眼都不眨一下。我的恩師練一趟八十八式也不眨一下眼。
練眼也專門有練眼之功,如香火頭練眼功、提渣滓練眼功、看太陽練眼功、看月亮練眼功等。日後我再專門談練眼的功夫,可以讓大家把眼練得能看夏天中午12點的太陽數分鍾乃至更長。
四、鼻子呼吸之功
練太極拳從始至終應呼吸自然。練時配合動作呼和吸,使呼吸慢慢拉長。呼和吸應以耳朵聽不見為佳,而且呼吸不能有間斷。須知練太極拳不同練早操的二八呼、四八呼,而是要根據動作的難度大小、長短配合呼吸。從起式到收式,都應是起吸落呼、收吸放呼。久而久之,就可使動作和呼吸結合上。再加緊下大功夫,就能達到氣與勁合的境地。當然還有更為高深的呼吸功夫,即練著練著太極拳,突然感覺耳旁如打了一聲雷,不覺自己有呼吸,這就是胎息。如果經常能達到胎息的境界,長壽是定然無疑的。不過這種呼吸,現在練太極拳的專家教授們、七八九段們,恐怕是知者甚少了。要想學會如此境界的呼吸,速找明師虛心求教,可能還能學到。
五、耳之功夫
一般人可能會問,練太極拳與耳朵有什麼關系?又不是和人比武,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請聽聽我講的耳在太極拳中的作用,可能會有所幫助。前面談了呼吸是耳朵聽不見的呼吸,那麼耳朵聽什麼呢?我認為耳要聽蟬鳴。什麼是蟬鳴?蟬鳴即我們稍一靜,大腦中發出的“而”的聲音。只要能排除雜念,神不外散,專注地聽蟬鳴,久而久之,剎那間耳邊“嘩啦”一聲,如同雷聲,就入靜了。此時,只知練拳,不知其他,見如不見。見人如不見,見物如不見,見一切如不見。這就是練太極拳所講的動中求靜的最佳效果。久靜而生動,此動不是練太極拳動作的動,而是一點真陽在動,這一點真陽即是***無念而自舉的動(所以要練真正的太極拳,尤其是養生功,不能集體在一起,更不便男男女女在一起練,關鍵就在於此。這個怕是一萬個練太極拳的也沒幾個懂的,更別說什麼太極拳專家教授、七八九段)。真陽一動就得會收,這收氣之法,不是得真傳者,也絕對不知道。真陽一動,要用小周天收氣之法收之。氣越收越足,真陽越動越勤、越堅、越硬,直至七個小周天都收不住,即改用無孔笛顛倒兩頭吹之功。七個無孔笛也收不住、降不了,速開通奇經八脈。八脈開通身屬陽,准備下手采小葯。當我們練著練著突然覺得一點真陽要奪關而出,千鈞一發之際,要會勒陽關,調外葯,調到葯產神知,此時要會上下任督接連之法,速用寶劍斬插之,這叫做寶劍插在三江口,管叫黃河水倒流,風吹之,火化之。采完葯後,再行牢牢封固,這種功夫才是張三豐祖師傳下來的太極拳功夫。不論楊、吳、陳、孫、武、李,誰懂這種功夫,才算得“下手煉精化氣”之真傳,得太極拳之真傳。
不少練太極、形意、八卦的名師都說會“煉精化氣”,也可能他們不願寫在書本上,但在我看來,那麼多練太極、形意、八卦、武當劍的,也只是會說說名詞而已,實際都不會。如果真會,就不會說站著三體式能結丹、站著三體式能采葯的外行話,就不會說“煉精化氣”的外行話。“煉精化氣”前面還得加上兩個字,“下手煉精化氣”才是行話。上面所說的功夫在公園里練行嗎?當著人練行嗎?不行。采葯歸爐後,還有許多功夫,因為這里重點是講太極拳,所以我只介紹一下名稱,分別有:提渣滓、卯酉周天、歙聚祖氣、蜇藏氣穴、提踵呼吸、點穴固丹、虛室生白、六根震動、大葯過關、養育聖胎、出陽神、撒手九年之功等等。這說明太極拳確實屬於道家而不屬於別的哪門哪派。歷代太極祖師可能怕日後有背叛者、不忠者,他們往往不說太極拳是出自道家,而說是出於自己那家那派,所以不傳下手煉精化氣、手煉氣化神、了手煉神還虛、撒手煉虛合道等功。如果誰說太極拳是他們家創的,就請他把這些功夫一一說清楚。以上我主要講的是男子練法,至於女子練法今後有機會再另寫一篇。還有年少有年少的練法,年老有年老的練法,有病有有病的練法,沒病有沒病的練法,不能概而論之。
六、舌部功夫
練太極拳從預備式開始就要舌尖倒卷,上頂天池穴。舌根部有兩個穴位,左為金井,右為石泉。隨著動作慢慢運行,舌下兩穴會分泌唾液,這唾液行話為“玉液 ” (靜中得來的此液為丹)。唾液不是有了就咽,而是要待整套太極拳練完後唾液滿口時再吮吞下咽。會吮吞者,唾液直入任脈,不會吮吞則直入腸胃。入任脈則利陽精,久而久之能使腎機能強壯,使身體越來越棒。以五行相生而論:腎屬水,腎臟無病,腎水足,水可生木;肝在五行中屬木,腎無病利於養肝臟,肝屬木,木又生火;心在五行中屬火,肝氣足又利於心,心屬火,火又生土;心臟無病又利於脾胃,脾胃在五行中屬土,土又生金;在五行中肺屬金,脾胃無病又利於肺腑,肺屬金,金生水,肺腑無病又利於腎臟。此謂五行相生之理,有相生就有相剋,這是辯證的關系。五行相生是順理,而五行相剋呢?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以五行相剋之理言之:金克木,金在人身內屬肺,肺腑無病又能幫助去攻克木肝之病,木在人身之內屬肝,肝臟無病又能幫助去攻克土脾胃之病,土在人身內屬脾胃,脾胃無病又能幫助去攻克腎水之病,腎屬水,腎臟無病又能幫助去攻克心火之病,火在人身內屬心,心臟無病又能幫助去攻克金肺之病。如此相生相剋,循環往來,何病之有?此五行相生相剋之理,就是陰陽辯證之理,此理就是典型的道家文化。它充塞宇宙,充塞大地,充塞人身,充塞萬物,也充塞太極、形意、八卦,此理雖簡明,然也不是一個對道家文化思想無知的人可理解的。所以,我斷定太極、形意、八卦出自道家,不屬哪門哪派,要說派就是道家武當派。
七、肩部功夫
練太極拳不論做什麼動作,或起或落,肩是一直下沉的。這種沉不是僵硬之沉,而是自然松沉。不會練拳的人,卻往往認為沉肩沒什麼作用。肩為胳膊之根節,肩能松沉,則一般人絕對抬不起你的胳膊來。放人亦然,如果對方身上較沉,那麼自己的肩稍微一端,便立即使不上勁。因為肩一端,則使胳膊和周身脫節,和肘腕脫節,所以沒有勁力。只有肩一松,使胳膊和全身成為緊鎖在一起的整體,和肘腕成為一家,勁力方可好用。先輩把肩稱為胳膊之根節,而肘為中節,腕為梢節,可見沉肩在太極拳中的重要地位。練太極拳除下勢等個別動作外,不論練多難的動作,兩肩始終要在一個水平線上。在推手中,肩靠是很有威力的技擊動作。如對方捋我,那正好借對方的捋勁,往對方中部靠去,輕者靠出丈外,重者立即休克,可見沉肩肩靠威力之大。但如今練太極拳者,尤其是專業運動員和公園晨練者,一萬個中也沒見一個會沉肩的,這樣下去太極拳豈不危險。
八、肘部功夫
練太極拳強調沉肩、墜肘。如果肩松沉了,但肘卻微外掀和里癟,會立即破壞了沉肩的作用,使勁立散。肘為胳膊之中節,中節出了問題,根節和梢節都會受到影響,使勁不能完整。所以不論野馬分鬃、摟膝拗步還是其他動作,肘都不能外掀和里扣,就是四角穿梭也不允許掀肘。在推手中,肘的殺傷力太過威猛,所以高手往往不願用肘去擊對方。這肘要是頂上,如頂在肋上,就得頂斷幾根肋骨,輕者也得吐血,故推手比賽嚴禁用肘。立肘更厲害,就是砸在對方後背上,也能使對方受不了,何況頂在砸在要害之處。如今的專業運動員和公園晨練者,肘部的問題都比較嚴重,尤其那些不會推手的教太極拳者,根本就不知肘有什麼作用。
九、腕部功夫和指尖功夫
練太極拳講腕坐、指展,這樣使肩、肘、腕成為一致的整體。如果肩沉了,肘墜了,腕卻不坐,則使胳膊之勁不能成為一家,肩肘之勁也就沒有可靠的保障。胳膊作為上身的兩扇大門,肩、肘、腕必須成為統一的整體才能運用自如。肩肘腕統一了,指不展勁力也同樣發揮不出來,所以指展的問題也不能小看。發人放人,指在最前方,把人發出去沒有腕滾不行(如擠之勢,腕不滾則不奏效),沒有指尖的抖彈勁也不行。指不展從表演上看也沒有可觀性。太極推手時,指尖應如中醫搭脈一樣,稍一接觸對方,便將對方的勁路、功力大小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我們今天的專業運動員和公園晨練者,都是或出手嬌無力,或出手不見形。更有甚者,把手搞成唱戲演員的“蘭花指”,使人不懂,這手型究竟意味著什麼?太極的指,同樣是太軟了不行(無力),太硬了也不行(勁僵),應是可軟可硬,也就是軟中有硬,硬中有軟。
十、兩胳膊之勁
練太極拳處處體現圓運動,先輩武術家謂之“抱元守一”。這個“一”,我在耳部功夫中已作了說明,這里再強調一句,這就是先天一氣,先天一氣就是無念的真陽。孫祿堂先生說,“太極皮球也,形意鐵球也”。而今天的許多專業太極拳運動員、專家教授們,別說懂什麼抱元守一,就是兩只胳膊抱圓都做不好。仔細觀察他們的動作,哪一個不是癟癟楞楞。孫老先生說太極皮球也,指的可不是沒有氣的皮球,而是打足氣的皮球,處處是圓的,讓對方無處下手。如推手時兩只胳膊棚得很圓,如同皮球,那對方在哪裡下手呢?對方無從下手,沒有任何缺陷,這就是抱球應達到的效果。以肩論,肩是圓的,肩下腋內可容一個拳頭;以腰論,腰似車軸,處處運用自如;以背論,背是圓的,背如弓則勁無窮;以襠論,提肛、裹襠,襠是圓的;以腿論,後支撐腿(如弓步)是圓的;以手論,虎口是圓的;以起手落手論,起手是圓弧,落手也是圓弧,用行話說就是“起手要輕靈,落手要沉著”。所謂起手輕靈,落手沉著,即練者並沒著意用勁,卻讓行家看來處處有種內含的暗勁。而如今的太極拳專業運動員,起手飄忽忽,落手忽忽飄,手沒有準星,沒有定向,不知落在什麼地方合適,出手嬌無力,腳下軟綿綿,這能叫上乘功夫的太極拳嗎?有相當多的人認為,練太極拳嘛,隨便練練,一點勁也不用使。此言謬矣。如果嚴格按照太極拳的規范去練,不挺胸,不提肚,不撅臀,就是一趟二十四式練下來,一般人腿也會發抖。常見太極拳參賽者,腰不會動,或者說腰和四肢配合不上,只是耍胳膊耍腿,雖然練得很慢,但也不是太極拳,只能說是長拳慢練,沒有太極拳的'味道,更沒有太極拳的內在之勁。太極味、太極勁比較難練。說軟嘛,軟中有硬;說硬嘛,硬中有軟。軟不是軟綿綿,硬不是硬梆梆。不在明師指導下言傳口授,休想練出太極勁、太極味來。
十一、胸部功夫
練太極拳對胸部的要求極嚴。頭頂了,肘墜了,腕坐了,指展了,但胸一挺就又破壞了上面所說的整體。上面所要求的肩、肘、腕都是勁力下沉的要求,而一挺胸,則氣往上涌停於胸。太極拳要求周身一家,勁一松到腳。氣往上涌,就不可能一松到腳。只有胸微收,氣才能下降丹田。胸微收,又能使背撐圓,使氣貼於背。太極、形意、八卦都要求收胸,就連西洋拳擊,也要求收胸。只有收胸,兩肩之勁才能向前、向左、向右放遠。而挺著胸,勁力就被胸肢解、阻住,不可能放遠。太極拳講神氣收斂入骨,氣貼於背,就必須收胸。所以不收胸不僅使勁力受阻,而且氣不可能沉於丹田。因此不論男女,練太極拳都必須收胸。那麼男的較容易檢查胸部收沒收,女的怎麼檢查呢?檢查女子收胸否,主要看後背是否撐圓。先輩講含蓄在胸,又講胸微收,心窩微收,都是根據道家祖師老子講“虛其心,實其腹”而來的。因此,我認為,挺胸練太極,就不是太極。誰能收胸,誰才能練對了太極拳。請看我們現在有多少人在練太極拳時能真正做到收胸呢?可惜包括那些專家教授、七八九段,會收胸者絕少。不會收胸,則上身勁力不能一致向下,而受阻於胸,永遠練不成周身一家。
十二、腹部功夫
練太極拳,對腹部的要求,講的是氣沉丹田。丹田者,在臍下一寸三。氣沉於丹田,表現出來是腹部圓,氣充於腹。如果提著肚子,說氣沉丹田了,可能嗎?提肚,腹是癟的,癟的就說明氣沒沉於丹田,氣沒沉於丹田,必然上涌於胸,所以提肚、收腹都是練好太極拳的大忌。一個有功夫的太極拳師,氣沉於丹田,腹部被人打上幾拳、踹上幾腳都可以承受。我自己在四十多歲教太極、形意、八卦時,就讓不相信的學生在我腹上打幾拳踹幾腳試試。今後學練太極、形意、八卦者,也可以問問你們的教練、教授、老師,腹上敢不敢讓人打幾拳踹幾腳,沒功夫的就不敢讓你打讓你踹。太極推手更講腹部充實,太極推手高手,如郝家俊先生,用腹部打人,比一般人用手的勁力還大得多。往往他向里一帶,腹部一彈就能把人擊出丈外,腹部放人的威力,比別人用推和擠還高。
十三、腰部功夫
腰和腹是連在一起的,為什麼要分開談呢,因為先輩武術家們多談腰,所以我把腰和腹分開談,為的是剛才能著重談談腹。練太極拳是腰帶動四肢,腰是一身之主宰。先輩們說,腰似車軸。練太極拳時是腰的左右旋帶動手和腳,腰不動則手臂也幾乎沒什麼動作。太極高手由於能合理用腰,故動作常使一般人不覺。須知腰左右旋,不是左右擺動、左右扭腰。如果是擺動、扭腰就大錯特錯了。所以說練太極拳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無不動體現在腰,無不靜體現在心、在腦。還是以左野馬分鬃為例,左腳邁出著地,腳尖上翹,腳跟著地,兩手左右慢慢分開,表面上看是手在動,而實際是腰在向左慢慢旋。如果腰不動,動作立止。又如雲手,表面上看是手在左右運行,而實際是腰在左右旋,只是在腰到左右時手腕坐腕翻了一下而已。如果只是手在運行,腰不會左右旋,那隻能說是初學太極拳。常見比賽場上的太極拳運動員,只是在耍胳膊耍腿,而不會用腰,實際那不是在練太極拳,那是在瞎比劃。推手更強調腰的功力。如果和人推手,腰痛推得了嗎?腰部沒有功夫,不會前後左右旋,對方推來,接得住嗎?因此,我認為,練太極拳不會用腰帶動四肢運動,就等於不會練太極拳;練太極推手不會用腰發人放人,就等於不會推手。可見腰在練太極拳和太極推手中起著多麼重要的作用。
十四、臀部功夫
練太極拳對斂臀的要求極嚴。從人的全身來看,臀部佔了相當關鍵的位置。如果撅臀,就會使全身的勁力在臀部斷開,上下不能相合,以致於周身處處勁力脫節。臀部以下的部位大概要佔到全身體重60%以上的比重,如果這么大的一部分功力練不出來,用不上,那能算把拳練好了嗎?如果撅了臀,周身之功力,被臀肢解,分去了60%以上的比重,那不等於江山損失了60%以上嗎?這剩餘的40%,也不能相合,其中上身又佔了30%,兩只胳膊還能佔多少呢?10%。那手放在別人身上,還能有用嗎?從力學的角度看,臀尖相當於箭頭,決定了上身勁力的走向。撅臀則箭頭向後向下,勁力也就向後向下,那麼對手向後推你,不是恰好幫助對手打你自己嗎?內力外力相加,十個有十個就得仰身後倒。相反如果斂住臀,箭頭向前,就能使周身勁力上下相合成為整體,那麼就能撐住截住對方的推打之力。上面說了,對方如果端肩、挺胸、提肚、撅臀的話,反映到手上的勁就只有10%了,能推動斂臀後周身一體的重量嗎?回答是肯定推不動。如果斂臀後周身完整的勁力再反過去攻擊對方,加上腹部的彈力,就可以輕松把對手扔出丈外。前面講了,從頭到腰勁力協調一致向下,臀一斂則周身之勁能一松到腳,使周身上下的勁都成一家,統一落於兩腳,那麼放人、發人時周身統一之勁就能通過合理運用,由腳跟傳到腿,到臀,到腹,到腰,到胸,到肩,到肘,到腕,到手,上下協調一致,由此周身之勁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這就是臀部收斂的重要性。那麼請看參加比賽的專業運動員,個個動作蹲得很低,不知道的以為他們很有功夫,但實際都在撅著屁股,因為收住臀,就蹲不了那麼低。那麼不會斂臀的是在練太極拳嗎?不是,是在練長拳。近日又加上什麼高難度,完全背離了太極拳的宗旨,練的根本就不是太極拳。為什麼會出現長拳慢練太極呢?就是因為那些掌管著各大體育院校、各專業隊的專家教授、七八九段,都是練長拳出身,而長拳的技術要求就是仰臉、挺胸、提肚、撅臀、出手出腿平直。讓他們搞太極拳,只能是要求太極拳向長拳看齊。所以現在凡是不按照這種長拳慢練的打法去參加比賽,根本拿不上分。有人為了追求名利,只好放棄原則。也有的根本不知什麼是太極,只會跟著跑。不斂臀的所謂太極拳,只能得逞一時,早晚眾人都會知道練太極拳要頭頂、肩沉、肘墜、腕坐、指展、胸含、腹實、臀斂、肛提、功架取中,練起來起手輕靈、落手沉著,剛中寓柔,柔中寓剛,才是太極拳的風格品味。那時練長拳慢練太極的人就無地自容了。我堅信有這么一天,而這一天不會很遠。
十五、腿部功夫
前面已經談了樁,這里講腿,主要是講講弓步的腿功。前面說了撅臀的問題,由於臀斂不住,反映到弓步上就是拔腰。所以如今專業太極拳運動員幾乎百分之百的拔腰,公園晨練者就更不用說了。太極拳的弓步要求是:斂住臀,後腿形成自然的活彎兒,而後膝盡量向外撐,膝和後腳尖成一條線,前弓膝不過腳尖。只有達到這個要求才是太極拳的弓步,否則就不是太極拳的弓步。
十六、腳部功夫
練新楊式太極拳,對腳也有極嚴格的要求。以八十八式為主的體委系統太極拳,包括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八式、四十二式、六十六式等等,都是新楊式的太極拳。而新楊式和老楊式在腳的要求上有嚴格的區別。新楊式向前邁步是腳跟先著地,隨著重心的前移,兩手和前腳三家一齊到位。而老楊式是邁步落平腳;新楊式向前邁步是欲進先退,重心後移,前腳尖翹起,腳跟著地,隨著身體的向前運行,前腳外擺約45度落地,而後上後腳。老楊式是原地動重心,而後上步;新楊式分腳、蹬腳,是直接提腿分出或蹬出。老楊式是劃弧線分出或蹬出。新楊式無論向前邁步、向後撤步都不允許抬高腳,而是腳經踝關節前進、後撤。解放後國家體委主編的套路,凡屬楊式,均以新架為主。而今天的參賽運動員根本分不出新架、老架的區別,而是想新就新,想老就老,沒有定向。
十七、鏡子
鏡子是我的恩師李公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教我們練簡化太極拳時,教給我的檢查自己或檢查別人太極拳的動作正確與否的一面鏡子(地點:勞動人民文化宮體育場)。這面鏡子的作用是自己的太極拳動作,別人的太極拳動作,時時刻刻用它來照一照,以免出偏,不論誰練太極拳用這面鏡子一照立刻現原形。這面鏡子是什麼呢?就是還原法。還原法就是不加絲毫調整地把動作還原,此還原法除下勢和海底針等個別動作可以略有前傾外,其它任何動作都是不加絲毫調整的還原。例如起式,如動作前俯了,那不加絲毫調整的還原,立即現出動作前傾的丑態;如起式後仰了,不加絲毫調整的還原,就立即現出後仰、挺肚、挺胸的丑態;如起式一肩高一肩低,不加絲毫調整的還原,就立即現出一肩高一肩低的丑態;如起式撅臀了,不加絲毫調整的還原,就立即現出撅屁股練拳的丑態。今天我把這面鏡子說給大家,你們用這面鏡子照我,照你自己,照你的老師,照專業太極拳運動員、教練員,照專家、教授,七、八、九段權威。不論誰一還原就丑態百出,他就是假專家、假權威。今天先簡談至此,今後,我在之三、之四中還要詳論這面鏡子的作用,我要讓那些假專家、假教授、假教練、假太極拳運動員在這面鏡子中現出假太極之原形。
十八、綜述
我今天比較全面地介紹了楊式新架太極拳的規矩。我根據個人練拳58年的體會,分析了太極拳對頭、眼、耳、鼻、舌、肩、肘、腕、指、胸、腹、臀、腿、腳等等部位的要求,參考了太極拳和道家功的書籍,提出太極拳出於道家,屬於道家,而不屬於別的哪家哪派。太極拳只有一派,那就是道家武當派。以前各種書籍對張三豐祖師以前的師承都說不清楚,我根據手上的資料總結清楚了張三豐祖師的師承,並在我寫的《張三豐祖師簡介》一文中,較全面地介紹了張三豐祖師,此處不再重復。我引用恩師的話,大聲疾呼“你們毀了我的太極拳”,指的就是以新楊式為主的國家體委系統的太極拳。新楊式的楷模,先是恩師的父親,解放後則是我的恩師。目前國內國外的太極拳熱,就象當年的氣功熱一樣,給了不少投機商鑽空子、賣假葯的機會。我成全民健身,但我不成下里巴式的太極拳。既然是練太極拳,就起碼應懂得並做到頭頂、肩沉、肘墜、腕坐、指展、胸含、腹實、臀斂、腰松這些太極拳最基本的規矩,否則即使只為健身,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我更反對以假太極當真太極堂而皇之地兜售,明明是長拳慢練,卻硬說是太極拳。我寫《你們毀了我的太極拳》之一、之二,就是針對假太極去的,這就是我的目的。
先輩太極拳家們一再提醒我們,練太極拳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仰臉、端肩、掀肘、直腕、指無形、挺胸、提肚、撅臀、拔腰的假太極,與頭頂、肩沉、肘墜、腕坐、指展、胸含、腹實、臀斂、腰松的真太極,何止是差之毫釐,而是根本沒有絲毫共同之處,所以謬之也不止千里,而是天壤之別。這種太極拳即使全國都在練,全世界都在練,有一個不練的,那就是我。如果這種情況不改,我就繼續之三、之四地寫下去,直至假太極全部消亡。
;㈡ 練太極拳的基本動作
練太極拳的基本動作
練太極拳的基本動作,太極拳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太極拳是一種修身養心的運動,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也是很常見的一種運動,尤其是在中老年人之間,以下了解練太極拳的基本動作。
發源於黃帝內經,是以易學、陰陽理論為根基,根據拳面呈圓弧形和手肘有「雞心窩」和手指有「虎口」的力量運用特點,以及「虎指」、「虎口」等關節、手指的
靈活使用,使人通過形意拳和太極拳的有效練習,充分體會周身整體協調一致,力求身心合一,陰陽平衡的境界。太極拳練習有哪些基本動作要領?練習太極拳時,要求每個動作要有全面准確的力,才能達到動靜兼備的理想效果。在練習之前,首先由師父或朋友或自己學習標准動作,在不出一瞬之間就能正確的發力。
練習時每個動作應做到「四動」:第一,以「二進」的基本動作,要求雙手臂以及臂膊的力量必須正確傳遞到身體(在身體沒有動作的基礎之下也不斷傳遞力),肩膀和胸膀的力量不斷傳遞,以便使身體獲得最大的推動力。第二、以「三進」的基本動作,雙手臂、雙肘、雙腿、軀干前面、後面必須力量均勻傳遞到腳踝。軀干前面和雙肘不斷傳遞力量,可以減壓。
軀干後面不斷傳遞力量,可以增加後面力量傳遞距離和時間。在不斷的循環練習中雙臂、前臂、肘、腳踝、手腕、肩關節。腳踝、膝關節,髖關節。腳趾。
大腿。後背。前臂、大拇指和食指、二拇指和食指,小拇指和一中指、中指和食指,三指手指,手指關節和手掌大、二、三指手指,腳趾關節和腳掌關節,中指關節和腳掌關節、腳趾關節和食指關節、二指關節和食指關節。「三進一退」(即三個手指一起發力)。三個動作要求「起、隨、落,上、下、前、後、左、右」。要達到一氣呵成,力達全身的運行境界。
第三步,雙手的力量傳達到腳掌、腳趾。用「一退」的基本功動作雙手做「一退」的動作,以達到一氣呵成的力量傳達要求,力達全身的運動。第四、「三進」以手腕的「一退」為主動作,達到一氣呵成的力量傳達要求。
手腕力量不斷傳遞到肘關節,並且肘關節的力量不斷傳遞到大臂關節,同時手肘發力,不斷傳遞到胳膊。用這種力量,達到一氣呵成,力達全身的運行要求。太極拳練習包括「易筋經」、「套路」、「內功」三種基本功,每種基本功要求均不同。所以練習的方法也不同。不管練習哪種功法,對於練習者都有要求,只是各個人在發力部位方面所需要學的也不相同,一般以下面八種發力部位為主要依據:
(1)「四肢(軀干)」,是指手、肘、肩、腰、胯(腰帶肘,肘帶肩,肩帶胯),這是基礎力量和速度發展的基礎;
(2)上肢(肩、胸、肘),這是肩帶肘帶胸帶髖帶腰帶全身整體發力力量;
(3)下肢(腿、膝蓋、踝、跟),這是下肢帶上肢全身發力力;
(4)脊樑,這是脊柱所帶全身。
初練太極拳的基本動作
動作要領一:預備
人像一部機器,工作前必須發動預熱。練太極拳亦是如此。
1、排濁。練拳前鼻涕、痰、大小便等應排凈,手機、鑰匙、手錶、眼鏡等要去除,輕裝上陣、專心致志,准備練拳。
2、壓腿。找半人高的台階等壓腿,盡量壓到兩手、兩肘觸及腳尖。左右腿壓完後,要屈腿揉按左右膝蓋和腳踝。
3、輪臂。成弓步站立,一手按前腿,一臂循環輪甩,左右輪換,拍打肩周和命門。
4、涮腰。雙臂上舉,隨腰左右俯仰翻轉。
5、拍打。雙手搓熱後,乾洗臉、干梳頭、揉捏耳朵,拍打全身,從面部到胸肋腹背腰腿前後、手背、胳膊依次酌輕重拍打,由掌到拳,由輕漸重,打到全身溫暖方止。
6、踢腿、仆步等,用時大約10~15分鍾。
7、轉膝。彎腰兩手扶膝,左右各轉25次。
身體調整好了,可避免腰腿膝等不適感覺,也為演練太極拳做好了充分准備。太極拳的預備,就是「守之以靜,以靜待動」。
動作要領二:起勢
做過預備動作後,渾身暖烘烘,關節部位都得到了活動,身形得到了調整,就可以起勢了。
站好後,身形就要進入氣功態。意想人站在地球(太極球)之上,茫茫宇宙浩瀚無際,天地人合而為一。此時應全身放鬆,兩手自然下垂,五指松脹,手接天線。若兩手無氣感(無麻、熱、脹等感覺),可前後輕輕甩臂,配合呼氣吸氣;或兩手從前方摟氣,灌注肚臍;或兩臂從頭頂采氣,灌注百會(頭頂),順玉枕、大椎、命門、委中到湧泉(腳底),再由湧泉向上導引至下丹田、中丹田、人中到百會,依次循環轉周天,使身體充分進入氣功狀態。
此時兩臂感到粗脹,汗毛觸覺靈敏,可謂「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如此調意、調身、調息,一切俱備,就可以作起勢動作了。
兩腳開步稍寬於肩,兩手向上抬起,意想提著地球向上牽引,十指間有無數條彈性黏絲,配以深長細緩的吸氣雙手緩慢向上平舉,兩臂距離略寬於肩,雙手提抬至與肩同高時再坐腕下按,緩慢呼氣。兩手兩臂似有無數條彈性黏絲頂著,下壓過程感到異常舒適愜意。彈性細絲向上頂,兩手往下按。
腳心湧泉暖洋洋, 身體縹緲宇宙間。
舌抵上齶絲絲甜, 腹式呼吸意深長。
道法自然麻熱脹, 延年益壽太極拳。
美好的無極享受中也蘊涵太極拳的捋擠按、輕靈圓活、虛實松靜、剛柔相濟、彼微動我先動的真諦。
預備起勢功夫到家了,下面的套路動作自然也就行雲流水、運用自如、得心應手了。
太極拳入門步法要領:
一、太極拳入門步法起落要輕靈
這是步法的核心功夫。掌握好輕起輕落、點起點落、緩起緩落的步法原則。
既要把握「貓步」中輕靈、柔和、敏捷、無聲無息、「軟著陸」的特點,又要領會「邁步如臨淵」時,思想高度集中,謹慎小心,輕緩、窺探,隨時可以收回、邁出的精神。
同時,還應勻速、連貫、綿綿不斷。否則,既會影響步法的 任意互換,又會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
二、太極拳入門落腳的方位要准確
這是檢驗拳式是否規范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每個動作都應按照基本要求,把腳落到應落的位置。准則是「四正四隅」。
即東、西、 南、北四個正方向為基本方位;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四個與正東、正西方向線形成夾角45°者,為中間方位、為斜方向。
在四個斜方位中,還有兩種情況:一 是在套路行進方向線左或右,成夾角約30°者;二是夾角小於30°者,這是以「八卦」「五行」來表示太極拳定勢的方位, 也是太極拳獨特的人體空間定位坐標。
既符合人體機理活動規律,又能使動作變換自如。因此,行拳時必須朝上述四個正方向前進、後退,或某個斜方向斜進、斜退,不可偏離。如失於准確,則會造成「差之毫釐,謬之千里」的錯誤。
三、太極拳入門提腳的高度要適中
原則是「進步宜低,退步宜高」。低是貼近地面,高為不超過踝骨。這就應特別注意步法轉換時擺胯的高度要適中,並保持一致。不能過高過低、忽高忽低。
同時還應注意「上步腳跟鏟地,退步腳尖先行」的原則。也就是說,進步時,前進腳腳跟先著地,然後逐漸平穩過渡到全腳踏實;退步時,後退 腳腳尖先落地,然後逐漸平穩過渡到全腳踏實。
側行步(橫移步),前腳掌內側先著地,然後逐漸平穩過渡到全腳踏實。
四、太極拳入門兩腳間要保持一定的橫向距離
間距的寬窄,應以便於身體重心轉換為原則。也就是說,不論進步或退步,要使身體重心盡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由原來的支 撐腳轉換到另一腳。
一般的橫向間距是:虛步10~30厘米,弓步20~30厘米(野馬分鬃同肩寬),馬步約為本人2~3腳長。
前後兩腳一定不能站在一條直 線上,或左右交叉繞步。並步時,兩腳平行,間距10~30厘米,成小開步,不可靠的很緊或成「八字形」。
五、太極拳入門步幅大小要恰當
步大,進退擺放不能隨機應變,容易被動失勢;步小,不利於塌腰、落胯,內氣下沉和重心穩定。因此,腳步大小應以腳步舒展、重心穩固、不過前過後、迎送相當、轉動靈活為宜。
例如弓步,以一腿屈膝支撐、另一腿自然伸直為好,不可有任何勉強。習練者應結合個人情況,在實踐中不斷體悟、摸索,總結經驗。
六、太極拳入門兩腳要虛實分明
這既是太極拳運動中對立統一辯證關系的一個重要體現,也是對步法的一個基本要求。
拳論雲:「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就 是說,太極拳的每個套路,除起勢和收勢時兩腳短暫平行站立外,其餘動作無時無刻不在一虛一實、一實一虛的轉換中進行。
習練者要靠意念的引導、姿勢的開合、 重心的.移換、呼吸的配合來調整實現。
具體做法
以腰脊命門穴為軸心,腰向左轉,身體重心移至左腳,成為支撐腳,左腳即為實;右腳起輔助支撐作用,為虛。
反之,腰向右轉,身體重心移至右腳,成為支撐腳,右腳即為實;左腳起輔助支撐作用,為虛。二者交替進行,要防止步不分虛實的「雙重」現象和拖泥帶水的散步 式打拳。如此,手足才能得其用,攻防才能得其宜。
七、太極拳入門腳的運行路線要清晰,要走出弧形
走弧畫圓是太極拳獨特的`運動方式。它以演練者的脊柱為軸心,手上有圓,腳下有圓,進是圓,退是圓。各式各樣的弧和 圓貫穿於每個拳勢之中。
因此,不論進步或退步,兩腳都應根據「先收後開」的軌跡運行。不可直來直去,有稜有角。以弓步為例,不論左弓步或右弓步,都應先把 後腳收於支撐腳的內側,然後再向左(右)側前方上步。
倒卷肱則是先把前腳收於支撐腳的內側,然後再斜向左(右)側後方45°角撤步。這樣就自然形成「月牙 形」或「弓背形」的弧形路線。
八、太極拳入門腳步要穩固
這是步型的核心,也是實現各種技法的保證。拳諺曰「邁步如犁行地,落地如樹生根」;「腰如蛇行,步如粘」。只有根基扎實,身體平衡,上 肢、軀幹才能靈活多變。
這就要求習練者注意做好:(1)開胯圓襠,兩腿對撐,擴大底面;(2)身體重心的轉換只能隨步的變換而移動,步法不變,重心不能 變;(3)換步前必須先換重心,只有在支撐腳控制好重心後,才能將另一腳提起;(4)支撐腳必須五趾抓地,全腳踏實。切忌「掀掌」「拔根」減少支撐面。
九、太極拳入門腳的動作要與上肢動作密切配合,協調一致,一起進行
做到身隨步走,步隨身移。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步到、身到、手到、眼到。內外相合,上 下相隨,全身協調。不能步走身留或身走步留,各行其事,上下脫節。
拳諺說得好:「步動身隨手方到,打人動步方得妙」。「手到腳不到,鬼也打不到;手腳一齊 到,金剛也跌倒」。
總之,太極拳的根基在腳,「先有好腳,才有好拳」。只有充分認識腳在太極拳運動中的重要地位,經常注意樁功、行步鍛煉,打好步型、步法基礎,加強腿部支撐力和柔韌性,才能提高拳技水平。
練太極拳的心法
靜是屏除雜念,精神集中;松是內外放鬆,暢通氣血;
正是端正不偏,不俯不仰;圓的旋轉柔順,內外協調;
舒是大不散漫,小不萎縮;勻是快慢均勻,緩急從心;
輕是舉動輕靈,不僵不滯;穩是虛實變換,處處穩重。
練太極拳的動作要領
架子分高、中、低三種。架子高低要根據練習者的體力條件和熟練程度來決定。太極拳運動量的大小,決定於架子的高低和快慢,高而快的練法運動小,低而慢的練法運動量大。
運動量的增加要循序漸進,並根據進展情況及時加以調整。
練整套拳時,在開頭確定了高、中、低的架子以後,就要始終保持一個水平,不要忽高忽低。
要求提高技術水平,而體力條件許可的人,應逐步提高運動量,不應滿足於輕松舒服的練法。輕松的練法是療病保健的練法,對提高技術水平幫助不大。
㈢ 太極 練功養生
以下諸法為道家武當派中常用的方法,堅持練習,會產生奇效,不但有助於成就武功,且可益壽延年。
武林人天天習武,如不明白之法,不但成不了高功夫,而且往往練出一身來。所以養生之道非常重要。下邊我將武當派中的養生八法獻出,供同道參考。
第一法:忌涼法
前輩師長們說:「熱成功,涼看」。武功練習之後,全身出汗,自然發熱,此為正常必然的現象。而停動之後,切忌受涼。熱身突然受涼,身體生。練鐵沙掌、鐵臂功等硬功的人,停功後內不可遇涼水、摸涼處(手掌不可碰冷水、石頭、鐵管等一切涼物),否則功夫退盡而成。所以練功人首先忌涼而知保暖才行。
第二法:守汗法
練功出汗以後,不可涼水洗、冷風吹,而應知守汗之法。出汗後,應該用干毛巾擦汗,不可突然跳入涼水中貧涼,不可用電風扇吹。汗毛孔開時,突然遇冷閉住,汗濁餘毒積牛於皮下,久而生病。汗出後要保汗,不但不要脫衣服,反要穿上衣服,待全身汗自干後,以熱水毛巾擦洗身體。以上為守汗法。
第三法:飲水法
人體由水組成,汗後大量失水,故應及時,但如汗後如馬上大量飲水,即成疾患。正確的方法是:早上練功前先飲一杯頭天晚上備好的涼開水,以補一夜的身體失水。晚上練功前,也先飲一杯溫涼開水為好。每次練功出汗後,不宜馬上飲水,汗干後再少量飲半杯至一杯為宣。
第四法:解霧法
大霧天不應練功,且盡量不要出屋子。因為霧毒濁氣,對人體有極大傷害。在這樣天氣,應知解霧防毒之法。其法是:凡遇下霧天,要飲三口酒,即飲三小杯白酒,可解霧毒、氣毒。一杯酒亦可有效,然三杯為最好。
第五法:防風法
練功出汗後,不可冷風吹身體,不可面對電風扇。防風如防箭,防止風毒入侵身體。不可在陰處呆,不可在門洞風中站,否則均可生病。風濕之病,多因中風毒而致,故習武練功之人,一定要防風。
第六法:解疲法
練功之後,身體若出現疲累現象,用打拍身體穴位方法可以解除。一是拍打雙肩井穴。右手掌拍打左肩井穴,左手掌拍打右肩井穴,雙手交叉同時進行,各三十六下;二是砍打穴。雙掌以掌根部同時砍打雙腿三里穴三十六下;三是拍打足心湧泉穴。右手掌拍打左足心三十六次,左手掌拍打右足心三十六次。以上三法行持後,全身輕松,既解去一身疲累,又可健康長壽。
第七法:保腎法
習武練功,以保腎壯陽為主,以長壽延年為目的。壯陽保腎方法是多種的,現講兩種方法如下。一是洗足法:每天練功後或睡前,用熱水洗腳泡足十分鍾左右, 然後用劍指點揉足心三十六次。左手指點揉右足湧泉穴,右點左同樣。二是搓腎俞穴。此穴在腰眼部位。面對南站立,雙腳叉開與肩同寬,左右開步,全身放鬆。雙手掌五指合攏,抵向腰後,掌心對外,手背向內。用雙手合谷穴突出部上下搓兩側腎俞穴各八十一次,一上一下為一次。天天堅持以上三法,即可治癒腎虛病,有壯陽之奇效。
第八法:排毒法
習武人日久身體內會積些毒素、毒氣與濁氣,應及時排出體外,以達到排濁留清、之目的。其法是:每天練功之後,應靜坐下來,面對正南,全身放鬆,高度入靜,雙腿盤坐,左腿在外,右腿在里。雙手放在雙膝上,手心向下,雙目微閉,舌抵上顎,呼吸自然,排除雜念,靜坐十分鍾左右,三十分鍾更好。然後,雙目睜開,雙腿伸開,雙手心向上,放在雙膝上。雙眼視雙足尖,舌尖放下來,以意排濁,心想體內的毒氣、病氣、濁氣從我雙腳心流出去。意守湧泉穴五至十分鍾,體內病濁毒氣即可排盡。收功時,雙手可以捂在臉上,上下搓動,或以雙手拍打全身各部位,然後收式收功。
㈣ 拍打全身的鍛煉方法有什麼好處
拍打運動也是一種很好的肌肉按摩方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新陳代謝,解除局部肌肉的緊張,使局部關節,特別是肩、頸、肘、腕、指等關節得到適度的活動,由拍打所產生的震動波和沖擊波,可傳至肌肉和內臟器官的深部,從而促進肌肉和內臟的血液循環及血管的柔軟性,有利於肌肉勞損、頸椎病、關節炎、肩周炎,以及心血管系統疾病的防治。
當拍打沖擊波抵達內臟深部時,還有可能使肝膽、腎、膀胱、心肺等器官的一些微小沉積物脫落下來,並隨血液循環及分泌物或代謝產物排出體外,使內臟得到一次有益的「清洗」。拍打運動可使手部得到運動,局部血液循環加快,末梢血液供應得以改善,有助於防治肢體畏寒症、凍瘡、末梢神經炎等。
醫學家研究表明,悲哀憂郁等不良情緒,通常發於左腦半球的思維部分,而產生愉快情緒的區域則在大腦右半球,進行拍打運動時,逐漸活躍的右腦半球佔主導地位,並逐漸抑制左腦的活動,因而可以消除不良情緒,使人精神愉快,神情振奮。拍打運動同人們歷來提倡的散步、打球、跑步、打太極拳等健身運動有異曲同工之妙。
拍打運動的方法:取站立姿勢,兩腿自然分開,全身放鬆,頸直胸挺,先用雙空心拳輕輕捶打後頸部,然後改用雙手指並攏,呈勺狀,自然甩動交叉拍打肩部和後背,再從上而下拍打胸部,雙腿及腰部,往返重復,一般一次約15~30分鍾左右。拍打動作應先輕後重,先慢後快,快慢適中,不宜過猛,有病變的關節肌肉處,用力可稍大些,節奏可稍快些。拍打胸腹部,肝肋部及腰背部時,動作要稍輕,千萬不可重拍重捶,以免損傷內臟。
拍打運動要注意不能夠用力過猛,這樣反倒會給我們的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我們在做一些對身體有利的事情的時候要注意不能夠太急於求成,每天都要堅持做一點,這樣才能夠使得我們的付出有所回報。
㈤ 太極十二拍的方法
本法共十二節,每節拍打均為36次。雙掌在擊拍時,一定要掌心正對擊打勞宮穴。拍打時要全神貫注,拍打到哪裡意念隨到哪裡。拍打要用脆勁,不要用拙勁。要輕重相兼,緩急相輔,要以肩帶動手,即以肩為「根」、以臂為「枝」、以手為「梢」。拍打的強度包括膝蓋彎曲度和身體擺幅度,視體質而定,循序漸進。
勞宮穴:在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一說在握拳屈指時無名指尖處。
拍打法簡單易學,以太極拳為中架,以氣功的行氣為基礎,拍打經絡、穴位使氣血暢通,從而感到全身輕松,雙腿有力,行走如風。老年朋友合群一起參加,那更是能進入最佳狀態,從而達到強身健體之目的。
㈥ 拍打鍛煉有怎樣的方法
我國古代醫學家在實踐中創造出一套拍打健身法。它有強筋壯骨、活動關節、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內臟功能和代謝的積極作用,對中老年人尤為適用。這種健身方法通常是用自己的手掌或握拳拍打全身。拍打後會感到全身輕松、動作敏捷、頭腦清醒、精神愉快,這種辦法靈活、機動,既經濟又能收到實效。配合其他鍛煉方法,調節飲食,即可延壽強身。
當然並不是隨便的拍打,而是需要有一定的方法。
(1)拍打運動先輕後重,先慢後快,剛柔相濟,快慢適中,不要用力過猛。
(2)姿勢要正確。開始時兩腿自然分開,頸直挺胸。拍打時全身要放鬆自然,不要緊張,呼吸平穩,排除雜念。
(3)拍打運動前要適當做些准備活動,運動時根據季節情況選擇適宜的服裝,飯前飯後要適當掌握用力程度。
(4)拍打時間以15~30分鍾為好,有病痛的部位可多拍一會兒,強度以個人感覺舒服為宜。拍打運動最好在晨起後進行,一般每天1~2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