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皮膚病的中醫治療方法
皮膚病的中醫治療方法,要以「望」、「聞」、「問」、「切」四診參合進行准確辨證,然後對症下葯。在辨證中所收集到的資料,結合各種不同形態的皮膚損害,靈活的運用各種治療方法,才能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中醫對於皮膚病的方法主要分為內治和外治,本文介紹一些皮膚病的中醫內治方法。
1.疏風散寒法:主要用於風寒侵入人體,郁結在皮膚腠理之間導致的皮膚病變,多見於急性的皮膚病,如寒性蕁麻疹、冬天皮膚瘙癢症、遇冷復發的過敏體質。
2.疏風清熱法:用於外感風熱之邪客於皮膚導致的皮膚病變,也是多見於急性皮膚病,如熱性蕁麻疹、玫瑰糠疹。
風寒和風熱導致的皮膚病,可以是與感冒的症狀同時出現的,也可能是感冒之後才出現的皮膚病,還有可能是沒有發生感冒症狀,外邪潛入身體隱藏著,等時機成熟了才爆發出皮膚病。
3.清熱利濕法:用於外感濕熱,如:常居潮濕地,或沾染了雨露霧氣等濕邪。也可以用於濕熱內蘊,自己體內生出的濕邪,以及濕熱下注導致的皮膚性病,如:膿皰瘡、濕疹、帶狀皰疹、生殖器皰疹、軟下疳等。
4.清熱解毒法:用於熱毒壅滯所致的皮膚病,如癤、癰、軟下疳、梅毒、帶狀皰疹等等熱毒盛的皮膚病。
5.清熱涼血法:用於血熱蘊毒,或是熱入血分導致的皮膚疾病。如過敏性紫癜、紅皮病、變應性皮膚血管炎。
很多皮膚病患者都需在清熱的基礎上加上利濕、解毒、涼血這些方法,幾乎都是結合一起使用的。以紅斑、膿皰、糜爛、滲出等皮損症狀多清熱之法。
6.溫陽散寒法:適合用於陰寒之邪進入肌表,或是脾胃虛寒導致的皮膚病變。但是這兩種情況不一樣,外界陰寒邪侵表的大多是在經絡肌肉皮膚,如凍瘡,局部皮膚蒼白、紫紺、潮紅等顏色交替表化,治法以:溫經散寒。脾胃虛寒導致的皮膚病如,寒性蕁麻疹、白癜風、吃冷的就過敏人群、治法以:溫中散寒。
7.溫補腎陽法:用於腎陽不足導致的皮膚病。患者伴有畏寒怕冷,穿再多的衣服也冷的現象,腰背、手腳長年冰涼。如,硬皮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銀屑病。
8.補肝益腎法:用於肝腎不足所致的皮膚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白癜風、銀屑病,紅皮病、硬皮病。
凡是頑固的疑難皮膚病,都是多個臟腑一起發生了病變,並非治療單一臟腑,在治療的時候大多都是數個臟腑一起治,幾種治療大法合為一體。
9.益氣補血法:用於病人久耗傷、素體氣血不足的皮膚病。如慢性皮膚病、老年瘙癢症。以及皮膚乾燥、脫屑、皸裂等症狀
10.養血潤燥法:用於血虛風燥或陰虛血燥所導致的皮膚病,如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以及皮膚乾燥、脫屑、皸裂等症狀。
益氣補血,養血潤燥這兩種方法在臨床時候也是經常融合一起的,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治療效果,來縮短治療過程。
11.疏肝理氣法:用於肝氣郁結所致的皮膚病,如黃褐斑、帶狀皰疹、神經性皮炎等。 患有頑固性皮膚病的患者,一般都要結合此法治療,散開內心抑鬱,才能徹底治療疾病。
12.健脾化濕:用於脾虛濕阻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天皰瘡。
13.搜風止癢法:用於風邪郁久,伏於經絡肌肉,久治不愈的皮膚病,如神經性皮炎、蕁麻症、過敏體質、老年皮膚瘙癢症。
14.活血化瘀法:用於氣滯血瘀所致的皮膚病,如盤狀紅斑狼瘡、變應性皮膚血管炎、結節性紅斑等。大多皮膚病患者皆有夾瘀的現象,中醫在治療皮膚病的時候,此法用的較廣。
⑵ 中醫可以治皮膚病嗎
中醫是可以治療皮膚病的,因為人體的內外是統一的,外可以影響內,內也可以影響外,就像你可以從家裡走出來,也可以從外面回到家裡。中醫認為肺主皮毛,所以皮膚病初起的話,多從肺調治;但是久了的話,就還要根據五行理論考慮肺與其他臟腑的關系,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古代和現代的中醫文獻中,關於治療皮膚病的內容,其實是很多的,你可以去查。
⑶ 中醫治療皮膚病有哪些方法
皮膚病的范圍很廣,種類繁多。但是在臨床治療中,是有一定的規律的,歸納起來,其治療方法有十五種: 1、養血祛風法:適用於體內血虛生風、同時伴有陰血不足表現的皮膚病,如乾燥的、鱗屑較多的皮膚病(魚鱗病、靜止期和消退期銀屑病等)。可用桂枝當歸湯加減(玉竹、黑芝麻各15克,首烏、當歸、白芍、秦艽、大棗各10克,炙甘草、桂枝各5克)煎服。 2、固表祛風法:適用於表虛感受風邪所致的皮膚病,如慢性過敏性皮膚病(慢性蕁麻疹等),病人常有怕風症狀,多數有慢性反復發作的病史。可用玉屏風散加味(北芪、當歸、甘草各30克,白術、防風各15克)煎服。 3、解表祛風法:適用於感受風邪的表實症的急性過敏性皮膚病(如急性蕁麻疹、急性皮炎等)。可用如消風散加減(荊芥後下、防風、當歸、苦參、蒼術、胡麻仁、牛蒡子、知母、木通各10克,生地15克,甘草5克,石膏先煎30克,蟬脫3克)煎服。 4、溫經散寒法:適用於感受外界寒邪、經絡血脈凝滯不通所致的皮膚病,如有急性皮膚血液迴圈障礙的皮膚病(凍瘡等)。可用當歸四逆湯加減(當歸、桂枝、白芍、木通、大棗各10克,細辛、灸甘草各3克)煎服。 5、助陽散寒法:適用於機體陽氣不足、臟腑機能減退、經絡血脈凝滯不通所致的皮膚病(如硬皮病等)。可用陽和湯加減(熟地30克,白芥子6克,麻黃、炙甘草、肉桂各3克,炮姜炭1.5克,鹿角膠熔化9克)煎服。 6、利濕清暑法:適用於感受暑邪而挾濕所致的皮膚病,如夏令性皮膚病(夏令皮炎等)。可用青蒿苡仁湯加減(青蒿、藿香、佩蘭、地骨皮、黃柏各10克,大青葉、公英、苦參、銀花各15克,生苡仁30克)煎服。 7、解毒清暑法:適用於夏令化膿性皮膚病(如癤腫、膿皰瘡等)。可用如清暑湯加減(連翹、花粉、滑石,銀花各12克,赤芍、車前子、澤瀉各9克,甘草3克)煎服。 8、清熱利濕法:適用於感受濕邪、郁濕化熱所致的皮膚病,常表現滲液較多者(如急性濕疹、接觸性皮炎等)。可用萆薢滲濕湯加減(生苡仁、滑石各30克,萆薢、茯苓各12克,黃柏、丹皮、澤瀉各9克,通草6克)煎服。 9、健脾利濕法:適用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滯所致的皮膚病,病人常有脾虛症狀(如嬰兒濕疹的體虛者、兒童慢性蕁麻疹等)。可用健脾滲濕湯加減(黨參、茯苓、澤瀉各12克,白術、大棗各9克,扁豆,苡仁各15克,淮山葯24克、陳皮、桔梗各5克)煎服。 10、養血潤燥法:適用於由血虛生風化燥的皮膚病,如乾燥性瘙癢性皮膚病(皮膚瘙癢症等),病人常有陰虛症狀。可用如地黃飲加減(熟地30克,生地、首烏各15克,當歸、丹皮、玄參、蒺藜各10克,僵蠶、甘草各5克,紅花3克)煎服。 11、生津潤燥法:適用於津液不足所致的皮膚病,如慢性瘙癢性皮膚病(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等)。可用潤膚湯加減(玄參、麥冬、鉤藤、赤芍、丹皮、白蘚皮各10克)煎服。 12、解毒瀉火法:適用於感受火熱毒邪所致的皮膚病,如急性化膿性皮膚病(全身症狀較重的膿皰瘡、癤腫等)。可用如五味消毒飲(銀花30克,野菊、公英、地丁各15克,青天葵10克)煎服。 13、涼血瀉火法:適用於內臟之火太過所致的皮膚病,常有血熱症狀,如急性有紅腫熱痛的皮膚病(漆性皮炎等),多表現為紅斑比較廣泛,全身症狀比較嚴重。可用生地銀花湯加減(生地30克,銀花25克,玄參、地丁、大青葉各15克,當歸、竹葉,赤芍各10克,蟬蛻3克)煎服。 14、祛瘀法:涼血祛瘀法適用於血熱壅滯、瘀血停留所致的皮膚病,多表現有紅斑、結節等,如毛細血管擴張性、紅斑性、組織肥厚的皮膚病(酒渣鼻、進行期銀屑病等)。可用涼血四物湯加減(生地25克,當歸、赤芍,黃芩,茯苓、紅花各10克,川[芎、陳皮、甘草、生薑各5克]煎服。 15、活血祛瘀法:適用於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瘀血停留所致的皮膚病,如結節性、疼痛性皮膚病(結節性紅斑、脂膜炎等)。可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15克,赤芍12克,桃仁、紅花各9克,當歸、川芎各6克)煎服。
⑷ 治療皮膚病的中葯配方
你好,對於皮膚病的治療有很多的方法。
牛皮癬
好發於頭、面、四肢伸側,尤以肘、膝關節伸側為多,常為對稱性分布,屬於一種慢性鱗屑性皮膚病,一般提倡中醫治療牛皮癬,療效安全可靠,以下就有兩種中葯治療牛皮癬的方子,以供參考:
桂杜牛膝薏米粥方
組成:桂枝、牛膝各9克,杜仲18克,薏米30克。
用法:將桂枝、杜仲、牛膝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加入薏米煮成稀粥,加適量白糖調味。每日1劑,連用10~20劑。
功效:健脾益腎,除濕止癢。
主治:牛皮癬膿泡型,脾腎俱虛、濕濁偏盛,皮損泛發,滲液較多,脘悶納呆,腰膝酸軟,身體困重等。
銀花二根露
組成:鮮金銀花50克,白茅根、鮮蘆根各100克
用法:以上三味水煎取汁,頻頻服用。功效: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主治:牛皮癬濕熱毒盛,皮損瘙癢,搔之出血鮮紅。
知識有限,呵呵
⑸ 治療皮膚病的中葯秘方
請取:當歸10 白芍15 川芎5 生地20 玄參15 生石膏50 荊芥10 防風5 蟬衣15蘇葉10 蛇床子10 地膚子10 白癬皮5 露蜂房5 苦參5克,水煎服飯後。取汗。
該方對火節,風疹,瘙癢等皮膚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⑹ 中醫將皮膚瘙癢分為5類,針對不同證型,可選用這些中成葯治療
皮膚瘙癢是走進皮膚科的患者最多的主訴,盡管常見卻又難解決。這是因為引發皮膚瘙癢的原因很多。中醫認為,癢是由於燥邪、風邪、濕邪等因素作用於肌膚所致,也有因血虛所致瘙癢者。了解常見瘙癢性皮膚病的發病原因,有助於更好地對症治療。
皮膚瘙癢症指自覺瘙癢而無原發損害的皮膚病。患者常因搔抓使皮膚出現抓痕、丘疹、血痂、色素沉著、濕疹樣變及苔蘚樣變等繼發損害。
該症的病因尚不明了,西醫認為,皮膚瘙癢症的發生與糖尿病、肝病、腎病等基礎疾病有關, 同時還與一些外界因素刺激相關,如寒冷、溫熱、化纖織物等。中醫認為,素體不足,陰血虧損,又感風邪,郁於皮膚腠理,邪正交爭,邪盛正衰,從而導致全身皮膚瘙癢不適。
那麼具體而言,皮膚瘙癢的病因有哪些呢?
在中醫理論中,皮膚瘙癢與稟賦不耐有關,六淫侵襲、情志內傷、飲食不節或肝腎虧虛等各種因素引起氣血虛弱,或風熱化燥,或血熱內蘊,均可導致該病的發生。
1、風寒
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雲:「《素問》雲風邪客於肌中,則肌虛,真氣發散……則為癢也,所以風疹瘙癢,皆由於此」。當遇到氣溫突然發生改變或者天氣比較寒冷時,患者的皮膚瘙癢症會愈加嚴重,遇到天氣比較熱或者出汗時,症狀會稍微緩解。
2、血虛
《丹溪心法》曰:「諸癢為虛,血不榮於肌腠,所以癢也。」血虛多見於年老患者,秋冬季節易發,常見症狀有皮膚乾燥、脫屑、苔蘚樣變,多伴有血虛證;舌質淡、苔少、脈沉細或緩,如慢性皮炎。
3、血熱
《臨證指南醫案·瘡瘍》指出:「血熱風動,膚癢。」說明瘙癢與熱的關系密切。血熱者可見面紅唇赤,皮膚灼熱刺痛,癢痛相兼,撓破表皮有鮮血滲出,多伴有熱症。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滑或數,如急性皮炎。
4、風濕
多發生於外陰、肛門、陰囊等處,這些部位的皮膚腫脹,有時還出現皮膚糜爛、有滲出液等。由濕邪引起的瘙癢多是纏綿不斷,多伴有脾胃失和證。舌體胖、苔白、脈多沉緩或滑,如濕疹。
5、風盛
風邪盛者瘙癢發病急,瘙癢劇烈,遊走性強,泛發全身,變化快,癢無定處,時癢時休,多伴有外感證,如蕁麻疹。
通過上文可知,皮膚瘙癢不同年齡人群均可罹患,劇烈瘙癢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 健康 ,並可繼發抓痕、血痂、濕疹樣變等損害。在採用中醫治療皮膚瘙癢症時,要針對患者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才能達到滿意效果。
1、血虛風燥型
此證型以老年人多見,一般病程較久,可見皮膚粗糙肥厚,乾燥脫屑或皸裂,痛癢劇烈;伴心悸氣短,頭暈乏力,面色蒼白,四肢酸懶;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或濡等症狀。此因血虛肝旺,化燥生風所致,治宜益氣補血,祛風止癢;方用當歸、黃芪、生熟地、天麥冬、升麻、白蒺藜、鬱金、柴胡、枳殼、浮萍、夜交藤。
2、脾胃濕熱型
脾胃濕熱型瘙癢大多由於脾失健運,蘊濕不化,濕熱下注而成。患者肛周、外陰等處,皮損處表現為陣發性瘙癢,皮膚紅腫疼痛,或見膿皰、破潰、糜爛、滲液。全身症狀有口苦胸悶、大便溏而不爽、尿赤短少、氣味較重、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治療以清利下焦濕熱為主,宜用金銀花、蒲公英、徐長卿、苦參、地膚子、菖蒲、茵陳、白蘚皮、土黃連、紫花地丁、木香、土茯苓來清熱解毒,祛濕止癢。
3、血熱熾盛型
血熱熾盛型瘙癢一般發生在夏季,因熱毒盛而有皮膚瘙癢。皮膚表現常見灼熱感,瘙癢難以遏止,天氣比較寒冷時會有所緩解,遇到熱天瘙癢更嚴重,患者常常連續、強烈地搔抓至皮破血流方才住手。日常會有心情浮躁、口乾舌燥、小便短赤等表現,舌質紅或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或弦數等。治療時以清熱治本為主。方用當歸、生地、蟬衣、知母、苦參、白蘚皮、紫草、槐花、丹皮、凌霄花、牛蒡子、薄荷。
在臨床上,很多種皮膚病都會引起皮膚瘙癢, 如蕁麻疹、銀屑病、濕疹、皮膚瘙癢症等。瘙癢可以泛發全身,也可局部發生;有輕、有重;可持續、可間斷、可陣發。採用中醫進行治療皮膚瘙癢,要根據瘙癢病因再確定採取哪種治療方式。因此,出現皮膚瘙癢決不能等閑視之,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應積極尋找病因,對症下葯,去除誘發因素。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⑺ 有哪些治療皮膚病的中葯
皮膚病需要看是哪一類型的皮膚病,比如常見的過敏性的皮膚病,像蕁麻疹、過敏性皮炎、濕疹。還有紅斑鱗屑性的皮膚病,比如尋常型的銀屑病,就是牛皮癬,還有玫瑰糠疹、毛發紅糠疹。感染性的皮膚病,比如癤子、毛囊炎、癰。發生病毒感染的時候,出現的單純皰疹、帶狀皰疹,也是常說的纏腰龍等。
這些疾病外用的中葯是完全不同的,口服的中葯也是完全不同的。外用的中葯有水劑、洗劑,比如馬齒莧,煎煮以後外敷,對急性的濕疹皮炎類的病有好處。外用的中葯膏,比如黃連膏、苦參膏、青鵬軟膏、冰黃膚樂軟膏,對炎症性的紅斑鱗屑性的皮疹,比如剛才說的銀屑病有作用。還有一些成葯,比如濕毒清膠囊、除濕丸、防參止癢顆粒、皮膚病血毒丸、四妙丸、二妙丸等,這些需要辨證來口服使用,因為是用於清濕熱、解毒、活血,還是化瘀,作用是不一樣的。
皮膚病中葯分為如下幾大類:1、解表祛風類,包括辛溫解表的葯物如麻黃、桂枝、蘇葉、防風、荊芥、白芷、蒼耳子等;也包括辛涼解表的中葯如銀花、連翹、柴胡、杭白菊、葛根、牛蒡子、蟬衣、桑葉、浮萍等。2、固表祛風的中葯,包括黃芪、白術、防風、桂枝、生薑、大棗等。3、養血祛風的中葯,包括首烏藤、當歸、生地、熟地、川芎、白芍、僵蠶、白蒺藜等。4、清熱解毒的中葯,包括黃連、黃芩、黃柏、梔子、金銀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