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逍遙湯組成
明日逍遙湯是由玄及、茹草、三七、鹿角、山奇根等三十多味名貴中葯組方。是有營養視神經,退翳明目,軟堅散結,益氣養血,滋陰明目擴大視野等功效。,有效的。可以用。明日逍遙湯為效通過血液循環強力滲透作用,直達深部眼組織,有效迅速穩定。
四物逍遙湯
這個湯可以疏肝解郁,利氣調經,診斷要點為寡歡少言,時感胸協脹滿,納少神疲,心煩抑鬱,舌黯,苔薄,脈弦細。臨床常用於閉經屬肝鬱氣滯者。
這個方子的配葯是:柴胡、當歸、川芎、香附、延胡索、桃仁、紅花各9g,赤芍、生地各12g,青皮6g。如氣滯腹脹甚者,加三棱、莪術。
每日一劑,每天兩次,水煎分服
柴胡
方中柴胡、香附、延胡索,青皮疏肝理氣;當歸、川芎、生地、赤芍、桃仁、紅花活血化瘀通絡。合而成方,能疏理肝氣,養血活血。
柴胡:《神農本草經》註:氣味苦、平,無毒。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精。清虛熱中葯,用於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鬱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落、月經不調。柴胡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
當歸
當歸:味甘,性溫。入手少陰、足太陰、厥陰經。中醫認為,當歸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為血中之要葯。因而,它既能補血,又能活血,既可通經,又能活絡。凡婦女月經不調,痛經,血虛閉經,面色萎黃,衰弱貧血,子宮出血,產後瘀血,例經(月經來潮時,出現口鼻流血)等婦女的常見病,都可以用當歸治療。當歸是中醫中的最常用葯多用於煲湯,特別對貧血患者是最好的。還能顯著促進機體造血功能,升高紅細胞、白細胞和血紅蛋白含量。
《中華當代名醫妙方精華》記載:"本病的發生一般多與血虛因素、情志因素、食物和葯物因素,外邪入侵,先天性畸形有關。女子以血為本,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月經的形成有賴於氣血的生化調節,因而閉經與經絡、氣血、臟腑功能失調有極其密切的關系。肝喜條達,易於怫鬱,肝鬱能使氣滯瘀阻而致本病。其因多由憂思過度,情志郁結為主。肝氣郁結則血滯,引起經水不通,因此治療宜以疏肝解郁,利氣調經為主,朱氏將舒肝解郁的逍遙散和養血活血的四物湯巧妙加以化裁,融為一方,以治肝鬱氣滯導致的閉經,極為合拍。朱氏還強調在用葯的同時,尚須開導患者,怡情悅性,而使疾病早愈。
B. 逍遙散有什麼功效
逍遙散,顧名思義,就是服之能令人輕松逍遙。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養血。 主治:七情不遂,肝氣郁結而致的病症。逍遙散所治之證主要為肝鬱血虛,脾失健運所致。肝氣郁滯,情緒不暢可見兩脅、兩乳、少腹脹痛,忽冷忽熱,神疲食少,舌質淡,脈弦而虛,以及鬱郁寡歡,心煩易怒,經常嘆息等精神症狀,婦女可有痛經,月經不調。 現代研究:現代葯理研究表明,逍遙散具有保肝,抗炎,鎮痛,鎮靜,及調節子宮平滑肌收縮作用。可用於治療慢性肝炎,非潰瘍性消化不良,陽萎,原發性痛經,乳腺增生,慢性盆腔炎,盆腔淤血綜合征,功能性低熱,反應性精神病,特發性水腫,兒童視神經萎縮等。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以順肝性;當歸、白芍——養肝血,柔肝體,幫助柴胡恢復肝正常的順達之性;白術、茯苓——益氣健脾,促進氣血生化;甘草——配合茯苓、白術以益氣健脾,配白芍以緩急止痛;薄荷——辛涼,助柴胡以疏肝氣、解郁熱;煨姜——辛溫,助柴胡、薄荷疏肝,助茯苓、白術以健脾胃。諸葯相配,體現了肝脾同治,重在治肝之法。
C. 氣淤血滯該怎樣調理
應該注意行氣活血化瘀氣滯血瘀體質宜選用有行氣、活血功能的飲食,例如:
白蘿卜、柑橘、大蒜、生薑、茴香、桂皮、丁香、山楂、桃仁、韭菜、黃酒、紅葡萄酒、洋蔥、銀杏、檸檬、柚子、金橘、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
桃仁、油菜、黑大豆具有活血祛瘀作用;據報導,黑木耳能清除血管壁上的淤積;適量的紅葡萄酒能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山楂或米醋,能降低血脂、血黏度。
氣滯血瘀體質宜少吃鹽和味精,避免血黏度增高,加重血瘀的程度。
不宜吃甘薯、芋艿、蠶豆、栗子等容易脹氣的食物;不宜多吃肥肉、奶油、鰻魚、蟹黃、蛋黃、魚籽、巧克力、油炸食品、甜食,防止血脂增高,阻塞血管,影響氣血運行;不宜吃冷飲,避免影響氣血運行。
氣滯血瘀體質的葯物調理
氣滯瘀血體質宜用行氣、活血葯疏通氣血,達到「以通為補」的目的。
如柴胡、香附、鬱金、當歸、川芎、紅花、薤白、枳殼、桃仁、參三七、銀杏葉等行氣、活血葯,有助於改善氣滯血瘀體質。著名的理氣、活血化瘀方劑如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湯、失笑散,應根據氣滯血瘀部位不同靈活選用。
中成葯麝香保心丸、復方丹參滴丸,可用於心血管瘀阻初起,出現胸悶、胸痛等症狀時服用。
胃腹脹痛、噯氣、大便不爽或便秘,可用木香、陳皮、砂仁、檳榔、豆蔻、厚朴、大腹皮、萊菔子、大黃、神曲、山楂、谷麥芽、雞內金等,或用保和丸、木香檳榔丸行氣、止痛、消食、通便。
氣滯血瘀體質如有情緒抑鬱,應以心理疏導為主,配合疏肝理氣解郁葯物,如柴胡、鬱金、青皮、香附、川芎、綠萼梅、八月札等。中成葯逍遙丸、越鞠丸等,均有較好的解郁作用。 個人建議能食補就不要吃葯。
D. 逍遙散葯方介紹
“逍遙散”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名方,脫胎於張仲景四逆散、當歸芍葯散之法,後人廣泛應用於內、婦、兒、男、五官各科病證。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逍遙散葯方介紹,希望你喜歡。
逍遙散處方
柴胡 15克;當歸 15克;白芍 15克;白術 15克;茯苓 15克;生薑 15克;薄荷 6克;炙甘草 6克
逍遙散方解
逍遙散為肝鬱血虛,脾失健運之證而設。肝為藏血之臟,性喜條達而主疏泄,體陰用陽。若七情郁結,肝失條達,或陰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體失養,皆可使肝氣橫逆,脅痛,寒熱,頭痛,目眩等證隨之而起。“神者,水谷之精氣也”(《靈樞·平人絕谷篇》)。神疲食少,是脾虛運化無力之故。脾虛氣弱則統血無權,肝鬱血虛則疏泄不利,所以 月經不調 ,乳房脹痛。此時疏肝解郁,固然是當務之急,而養血柔肝,亦是不可偏廢之法。本方既有柴胡疏肝解郁,又有當歸、白芍養血柔肝。尤其當歸之芳香可以行氣,味甘可以緩急,更是肝鬱血虛之要葯。白術、茯苓健脾去濕,使運化有權,氣血有源。炙甘草益氣補中,緩肝之急,雖為佐使之品,卻有襄贊之功。生薑燒過,溫胃和中之力益專,薄荷少許,助柴胡疏肝鬱而生之熱。如此配伍既補肝體,又助肝用,氣血兼顧,肝脾並治,立法全面, 用葯 周到,故為調和肝脾之名方。
逍遙散來源流傳
1.淵源於漢代:《傷寒論》載四逆散由炙甘草、炙枳實、柴胡、芍葯四味組成,用於氣郁而致厥逆之證,體現了疏肝解郁、調理氣機治法。《金匱要略》載當歸芍葯散,由當歸、芍葯、茯苓、白術、澤瀉、川芎六味組成,主治婦人妊娠腹中痛及婦人腹中諸疾痛,有疏肝養血、健脾祛濕之效。兩方均為和解劑,皆有疏肝解郁之功。
2.成方於宋代: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始載逍遙散,其組成為四逆散易枳實,合當歸芍葯散去澤瀉、川芎,加薄荷、生薑組成,即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甘草、薄荷、生薑八味。主治肝鬱血虛所致兩脅作痛,寒熱往來,頭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經不調,乳房作脹,脈弦而虛者,有疏肝解郁、健脾和營之功。
3.充實於明清:明代《審視瑤函》載柴胡參術湯,由柴胡、白術、甘草、人參、川芎、當歸、熟地組成,主治怒傷元陰元陽導致的暴盲症。明代《壽世保元》載加味八珍湯,由黃芪、白術、甘草、防風、熟地、川芎、白芍、人參、知母、當歸、山葯、益智仁、升麻、黃柏組成,主治婦人曾經小產,今有孕,預先培補為妙。清代《傅青主女科》載加減逍遙散,由茯苓、白芍、甘草、
柴胡、茵陳、陳皮、梔子組成,主治婦人懷抱抑鬱、口乾舌燥、嘔吐吞酸而血
下如崩者。又載宣郁通經湯,由白芍、當歸、丹皮、山梔子、白芥子、柴胡、香附、鬱金、黃芩、甘草組成,主治婦人經水未來腹先痛。所舉諸方,均在逍遙散基本方基礎上化裁而來。
4.發展於現代:由逍遙散化裁出了許多 方劑 ,廣泛運用於臨床各科,多以柴胡、當歸、白芍、甘草為基礎葯,而靈活配伍。如歸芍丸(《 婦科 病 中醫 診療法》1959年版)在基礎葯上配伍川斷、杜仲、萸肉等以疏肝健脾、 補腎 利濕。截郁合歡湯(《謙齋 醫學 講稿》1964年版)在基礎葯上配伍三七、合歡皮、柏子仁等以疏肝解郁、養心安神。乳房脹痛方、乳房囊性增生方(《中醫治法與方劑》1985年版)在基礎葯上著重配伍香附、青皮、牡蠣、王不留行、連翹、花粉等以疏肝通絡、散結消腫。
逍遙散葯理作用
1.對中樞 神經 系統的影響TheKAMPO,(1983;2:13):實驗表明,逍遙散能增強硫賁妥鈉、戊巴比妥鈉等對小鼠的麻醉作用,延長其麻醉時間,增強麻醉效果,具有顯著的鎮靜作用;對戊四氮所致小鼠驚厥有明顯保護作用,能降低死亡率,減輕驚厥程度,具有一定的抗驚作用。醋酸扭體法實驗表明,本方能顯著減少小鼠扭體次數,具有明顯的鎮痛作用。
2.對性腺功能的影響TheKAMPO,(1983;12:13):實驗表明,本方具有溫和的雌激素樣活性,此作用是通過卵巢實現的。
E. 夏天手心腳心和全身都很燙,很難受,睡眠質量不好,易醒且多夢。
這是中醫的「肝氣大郁」之證。此間的「證」者,即你上敘疾病的總根源也------中醫術語。
闡敘其中醫的辯證------即全程分析會十分地專業,行外人幾乎懂不到。故此項略!
首先,每天用(每克售價1元以上的,白色無須根的)人參9克,單獨切片,再與30克金銀花泡製成(葯湯)其實是一種很佳的飲料,專門供每天分幾次,送服下敘的兩種丸葯。
首選者: 遵中成葯《逍遙丸》說明書之服法,且劑量再增加到2倍,每天連續內服,共服28天。每次的間隔時間盡量相等,每天內服的時間盡量的相同。
再選者:內服中成葯《婦科千金丸》,劑量遵說明書,其餘者則同前丸之敘。病癒則止。
不要過勞,不要熬夜。適度運動,起居有常。行經期間不要停服!屬已婚者,服葯期間必須禁慾!!!否則入不敷出,休怪筆者無能矣。
F. 逍遙散的配方
甘草微炙赤半兩、當歸去苗,銼,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葯白術、柴胡去苗,各一兩。
G. 臨床實踐:十大仲景名方治療耳鼻咽喉疾病
漢·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成《傷寒雜病論》,經後人整理為《傷寒論》、《金匱要略》。其書所載之方,組方嚴密,葯味少而力專,療效顯著。筆者今就仲景方之用治耳鼻喉科疾病略述如下,以期拋磚引玉。
1 桂枝湯治過敏性鼻炎營衛不和型
桂枝湯滋陰和陽,調和營衛,本用於治療太陽中風證。臨床應用時又並不局限於太陽中風證,只要病機是營衛不和,都可應用。
營衛不和所致過敏性鼻炎,其臨床表現為突然和反復發作的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多遇寒、遇風便發,或於早晨起床之際,鼻癢多嚏、涕多清稀如水,局部檢查見鼻粘膜蒼白水腫、鼻道有大量水樣分泌物,舌苔薄白脈浮,可用桂枝湯調和營衛、祛邪利竅。
方中桂枝辛溫發散,溫通衛陽,可解衛分之邪;芍葯酸苦微寒,攝養津氣,收斂涕液;生薑辛溫,佐桂枝發散風寒以解肌;大棗甘平,佐芍葯滋補津液以養營;炙甘草甘平,配桂枝、生薑辛甘化陽以助衛氣,合芍葯酸甘化陰以滋營陰。
諸葯配伍,共奏調和營衛之功。臨證時,為了加強脫敏功能,尚可加入蟬衣和徐長卿之類,衛氣虛者又加黃芪益氣固表。
2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肺經邪熱所致之急性喉炎、會厭炎、鼻竇炎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所治為肺內邪熱壅盛致發喘咳之候,用其辛涼宣洩,清肺平喘,取麻黃之開,杏仁之降,甘草之和,倍石膏之大寒,除內外之實熱。急性喉炎、急性會厭炎證屬肺經郁熱,不得宣洩,蘊結咽喉者,臨床表現除發熱口渴外,前者伴聲音嘶啞、甚則失音,檢查見喉粘膜充血腫脹、聲門開合不利,後者表現為咽喉疼痛、吞咽痛甚,檢查見會厭舌面充血腫脹。
邪熱犯肺、肺氣不宣,肅降失職,致聲門開合不利,咽痛音啞即來,用麻杏石甘湯清宣肺熱,挾痰者,伍僵蠶、半夏、天竹黃;充血嚴重者,加山豆根、落得打;疼痛劇烈者,加馬勃、金鎖匙。頑固性的鼻竇炎辨證為肺熱移腦,臨床表現為涕量奇多,色黃質稠(色白質稀者屬虛寒),頭痛不甚(痛甚者屬膽熱移腦),鼻塞不甚(甚者屬清陽不升),檢查見:雙中甲充血腫大,鼻道內有黃色膿樣分泌物,前組鼻竇區有壓痛者,可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中可加魚腥草、地龍清肺排膿。
臨證應用時,無論是否兼有表邪都可應用,因方中麻黃尚有解表功用,而石膏尚具有辛透之力。方中麻黃,又並非僅在解表,且能引葯入肺,直達病所;而石膏在清肺中邪熱時,具有「火郁發之」之能。本方去石膏,《和劑局方》稱之為三拗湯,可用於治療風邪犯肺所致的暴聾。此聾多繼發於感冒之後,乃風邪犯肺,肺氣不宣,循經上擾耳竅,耳竅為邪所蒙所致。
表現為耳中憋氣,如塞棉絮,或兼發熱惡風,舌苔薄白,脈浮,音叉試驗為傳導性耳聾。用三拗湯以宣肺利竅,所謂「耳聾治肺」法,效果尤佳,同時配合咽鼓管吹張法更好。
3 白虎湯治急性咽炎、皰疹性口炎、鼻大衄屬於肺胃積熱證
白虎湯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組成,功用清熱生津,原用於治療陽明氣分熱盛證。
方中石膏大寒,用之清肺瀉胃;知母味厚,清肺生津;甘草、粳米養胃。
急性咽炎、皰疹性口炎臨床表現為咽部及口腔內疼痛,有灼熱感,口氣臭穢,伴有發熱、口乾喜飲,便干溲黃,舌紅苔黃,脈數,檢查見咽粘膜充血紅艷,或口腔內皰疹數目較多,局部充血明顯者,證屬肺胃熱盛。肺胃熱盛必然灼傷津液,故治療當清熱養津。
石膏、知母配伍,正合此用。至於鼻大衄者,其特點為出血量多,血色鮮紅,伴有煩熱、口渴多飲,每逢噴嚏、狂咳、(扌鼻)涕、熱水洗臉、咀嚼硬物或劇烈運動等都可再度出血,大便秘結,小溲黃赤,舌紅苔黃,局部檢查鼻粘膜乾燥,立氏區粗糙、充血,甚則潰瘍,或有活動性出血,病由陽明熱甚,薰灼鼻竅所致。
雖說肺開竅於鼻,但陽明之脈夾鼻,且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故出血量多,血色鮮紅者,應從陽明熱盛考慮,立氏區血管豐富,在粗糙、糜爛時上面覆蓋痂皮,一旦乾燥裂開,必引起出血。
此時須滋潤乃可避免出血。選用白虎湯,尚可加生地、丹皮、赤芍清熱涼血;亦可加白茅根、側柏葉涼血止血;大便秘結者,加大黃、瓜蔞仁通腑泄熱。
4 調胃承氣湯治一切耳鼻喉科急性病需要攻下者
調胃承氣湯原用治陽明腑實證,君大黃之苦寒,臣芒硝之咸寒,攻熱泄火,佐甘草之甘平,可以和中。
凡一切急性的耳鼻喉科疾病,兼有發熱口渴、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實、需要攻下者,亦均可使用本方,尤其適用於急性化膿性疾病,如化膿性扁桃體炎、扁桃體周圍膿腫、急性鼻竇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等,可使邪熱從下而解。
仲景原方中大黃是經過酒洗的,酒洗之大黃瀉下力弱,筆者將之改為生大黃,以增加其通便之力,效果顯著。
5 桔梗湯治一切咽喉疾病
桔梗湯是喉科最有名的常用方劑,由桔梗、甘草兩味葯物組成。
桔梗性味辛苦,入肺經,走上焦,善「開肺氣之結,宣心氣之郁」,為眾葯之舟揖;甘草性味甘平,入走十二經,不僅補虛益氣,且能「通經脈,利血氣」,瀉出肺中伏火。
本方為治療咽喉疾患的基礎方,隨證加味而衍化的方劑很多,除張路玉加山豆根、元參,顧世澄加天冬、麥冬仍稱桔梗湯外,嚴用和加入桑白皮、地骨皮等為瀉白散,劉河間加入訶子名清音湯,李東垣治療嗌痛頜腫時在補中益氣湯中加入了本方,《喉科指掌》加防風、荊芥、天蟲、薄荷稱六味湯,《重樓玉鑰》加柴胡、升麻、川芎等來治療慢喉風等等,不一而足。
桔梗湯所治之咽喉病,以咽痛、咽干或咳為主。桔梗在方中用量不宜大,一般以6g為宜,因桔梗對咽喉有刺激作用會引起惡心嘔吐,臨證時應注意。
6 五苓散治水濕內停之聤耳、鼻竇炎、美尼爾綜合征
五苓散一方,原為行膀胱之水而設,主治太陽表邪不解,循經入里而影響膀胱氣化功能,以致水飲內停的太陽蓄水證。
方用豬苓、茯苓、澤瀉利小便、導水下行;白術健脾燥濕;桂枝溫陽化氣以行水,並解在表之邪。
現五苓散為逐內外水飲之首劑,大凡耳鼻喉科疾病表現為耳鼻部水濕停聚,水無所攝,泛溢於肌肉之間,需助脾扶火滲濕者,均可應用。
臨床應用時不一定兼有表邪,如急、慢性非化膿性中耳炎和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實熱症狀已經消失而膿性分泌物很多;頭痛綿綿,涕多色白,輕度鼻塞,嗅覺遲鈍的鼻竇炎;水飲上泛,停滯於耳的眩暈(又稱水眩)等等。
又:在治療眩暈時必定要重用澤瀉,乃取仲景用澤瀉湯治痰飲病苦冒眩之意。
7 真武湯治陽虛水泛之過敏性鼻炎、美尼爾綜合征
真武湯溫陽利水,主治脾腎陽虛,水濕內停,小便不利者。方中附子大辛大熱,溫腎助陽,以化水氣兼暖脾土,茯苓、白術健脾利水滲濕,生薑助附子以溫陽祛寒,而尤妙在芍葯酸能泄肝木以疏水。
腎陽虧虛型過敏性鼻炎,是由於腎陽不足,肺失溫煦,寒水上注鼻竅,致涕出清稀如水,淋漓不斷;美尼爾綜合征是脾腎陽虛,不能溫化水濕,寒水內停,上泛於耳而為眩暈。兩者病機均與真武湯所治病症吻合。過敏性鼻炎取本方加用蟬衣、徐長卿、防風等,溫脾腎,除寒水而止嚏斂涕。
美尼爾綜合徵用之以溫脾腎,除寒水而止暈眩,如嘔吐頻繁者加吳茱萸、陳皮、半夏;耳鳴甚者加磁石、五味子;兼有肝風者加天麻、鉤藤。
8 射干麻黃湯治喉源性咳嗽喉源性咳嗽。
其特點是喉頭作癢,然後咳即隨之,因癢而咳,咳聲短促而沉悶,有時愈咳愈癢而無法中止,乃病邪獸困肺經,長期難以外泄所致。此時宣解是唯一的方法,但普通宣解當然力不能及,須應用有力的方葯,方可攻頑解圍。
以射干麻黃湯最為合適:用射干消痰散結清熱解毒;麻黃宣肺平喘;紫菀、半夏、款冬花降氣化痰;細辛、生薑散寒行水;麻黃、細辛、生薑發散邪氣;射干、紫菀、款冬、半夏下降逆氣,共奏宣邪止嗽之功。
9 葶藶大棗丸治頑固性鼻塞
葶藶大棗丸專用治鼻塞為主的慢性鼻炎,方雖兩味但力峻性猛,用於實證見效甚捷。此類慢性鼻炎之鼻塞乃肺氣壅塞,氣血不暢所致,臨床可見患者鼻塞日久,持續不斷,檢查見雙下甲腫大,粘膜暗紅,故用葶藶瀉肺通竅。主葯葶藶入肺瀉氣,主肺壅上氣。葶藶畢竟是峻葯,盡管配伍大棗以緩和葯性,也不宜久用,體質虛弱之人更需忌用。
10 桂枝茯苓丸治瘀血型聲帶息肉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匱要略》,原方是用來治療婦人腹中症瘕積聚之證,今用其活血化瘀之功效,作為聲帶息肉的消散劑,療效較為滿意。本方為化瘀消症之緩劑。方中以桃仁、丹皮活血化瘀;配伍等量之白芍,以養血和血;加入桂枝,既可溫通血脈以助桃仁之力,又可得白芍以調和氣血;佐以茯苓之淡滲利濕,使水道行、津四布而利血行,寓有濕祛瘀化之用。綜觀全方,乃為化瘀生新、調和氣血之劑。
聲帶息肉為有形之物,是敗血離經,瘀滯膜里所致,患者表現為聲音嘶啞,經年不愈,檢查見聲帶息肉,色紫有蒂,治當活血化瘀,用桂枝茯苓丸,性緩而功著,祛邪而護正。
一、實證瀉法六要
1,先調中焦。
也就是胃氣為本,需要開胃。苔膩的用溫膽湯。昨天我講了,溫膽湯四個主葯:竹茹、枳殼、雲苓、陳皮。還有四個葯不用,半夏能祛痰,太燥;生薑能祛痰,太燥;甘草、大棗非常滋膩,對痰濁不利。裡面還要配伍:配伍開竅的石菖蒲、鬱金;配伍清熱的連翹、公英;配伍醒脾的木香、砂仁;開胃的焦三仙、生內金。這是一個基本的胃氣為本,先調中焦。
2,給邪出路。
實邪必須給出路,使邪能排除體外。也就是有四條出路:
(1)通過汗出。發汗,從肌表出。比如用防風、桔梗、蟬衣、發汗透表。當然要忌大汗,汗多了要傷心陽和胃氣。
(2)通過潤腸緩瀉從大便出。用全瓜蔞、草決明、菊花和當歸。但忌俊下,以防傷正。
(3)通過淡滲利尿從小便出。主要用車前草、澤瀉、澤蘭、石葦、生薏苡仁、冬瓜仁。
(4)通過涼血從營衛出。主要用生地、丹皮、赤芍、生梔子,給邪出路。四條出路裡面,最安全,出的最干凈,就是利尿,而且不會傷正。
3,疏通為宜。
瀉法一定要以疏通為宜,疏通的辦法有四個辦法。
(1)透竅。選用川芎和石菖蒲。
(2)理氣來疏通。用柴胡和鬱金。
(3)活血來疏通。用澤蘭和王不留行。
(4)用溫通。用桂枝和花椒。
4,重視反佐。
因為祛邪葯都比較烈性都有偏性,往往能祛邪,但往往也會帶來副作用。為了防止偏差,糾正付作用,要用反佐。反佐分兩類。
(1)第一個就是寒性反佐。用溫葯的時候怕它過頭,就選用寒性的反佐,加一兩個公英、連翹、梔子、黃柏、白花蛇舌草。
(2)熱性反佐。用寒葯的時候,怕太涼傷正,採取熱性反佐。選加肉桂、高良姜、烏葯、仙靈脾和鹿角霜。
5,注意引經。
攻邪加上引經是葯到病除提高療效的關鍵。
引經葯分兩類;
(1)一部分是分類引經,分部位引經。上面部位用小量的升麻、桑枝、葛根、柴胡、僵黃;下面部位的取重量的川牛膝、木瓜、獨活和車前草,加於不加引經葯療效會大不一樣。
(2)分臟引經。
a,入心的用炙遠志和琥珀。琥珀是引經的好葯也是安神的好葯,但琥珀現在都用琥珀粉,琥珀粉不溶於水,你要吃琥珀粉不要用水來調,要用蜂蜜來調,後來裝在膠囊裡面吞服。
b,入脾的用砂仁和乾薑。
c,入肺的用橘紅和桑白皮。
d,入肝的用薄荷和川楝子。
e,入腎的用黃柏和補骨脂。
6,中病即止。
一定要中病即止,不能常服,不能久服,尤其用功防過厲之品。像半夏、厚朴的燥性;附子、肉桂的熱性;龍膽草、白頭翁的寒性;蟲類葯的毒性;都要注意中病即止,不能久用長服。
二、扶正祛邪法則活用。
其活用的原則是:先祛邪後扶正,祛邪時防其傷正,扶正時防其戀邪。
「氣虛常伴停水」
「血虛常伴瘀熱」
「陰虛常伴痰濕」
「陽虛常夾寒凝」
扶正祛邪,這在臨床上最矛盾,最容易疏忽的一個法則,臨床上最多見的就是虛實夾雜。要怎麼辦呢?要掌握一個原則就是先祛邪後扶正,祛邪的時候防它傷正;扶正的時候,要防止它戀邪。你比如說治療 冠心病 心絞痛,他心絞痛也較厲害,而且在於發憋發悶;二一個心慌氣短,腰酸背痛。一看舌苔是膩的,脈沉細的,這就矛盾了,既有痰濁,又有氣虛和腎虧,這矛盾了,就虛實錯雜。怎麼辦呢?先祛邪,化痰濁,用溫膽湯,二陳湯祛痰濁。但是呢在祛痰的過程中,你不能加半夏、厚朴化痰濁,它燥啊,影響它正氣呀,痰化了你才用補氣,健脾,調腎的葯。比如香砂六君子湯,杞菊地黃湯,再給它扶正。但這個時候你不能用滋膩的葯,比如熟地、麥冬、玉竹你就不用,用了以後利邪了,痰濁又起來了,這在臨床是最多見的一個矛盾治法。昨天問了三個問題,都牽扯到這個問題,要下決心,不能拖泥帶水,就是祛邪,祛完邪扶正,這樣才有效。你又要祛邪又要扶正,你肯定失敗,這我幾十年的經驗。原來我也捨不得呀,說病人這么虛光祛痰行嗎?這就跟你們思路一樣,即用祛痰葯有用扶正葯,結果舌苔更膩了,效果不好了。最後總結了,斬釘截鐵,別三心二意,單一的祛痰,單一的扶正。這是臨床最多見的矛盾治法。
三、重視升清降濁。
要重視升清降濁。中醫的升降理論,清要升,濁要降,升降出入是人體重要的生理功能,升降失調也是人體致病的重要的病機。脾主要升清,胃主要降濁。升清才能運化,降濁才能納谷。所以所有的病先調它的升降。升清用什麼葯呢?升清用生黃芪、各種參類、白術、仙鶴草、升麻、柴胡、桔梗、蟬衣、葛根、川芎。這十個葯我反復給你們講,別一升清就十個葯都用上,你就沒有餘地了,裡面用一兩個來回的換。降濁的葯就有蘇子、杏仁、陳皮、竹茹、赭石、磁石、珍珠母和旋復花這八個葯降濁。這個論治巧配裡面一個很重要的升清降濁。剛才我講了, 高血壓 的病人,你給他很對症,證類說的也很准,比如痰瘀同治,或者調腎,你再加個升清降濁的葯。比如痰瘀同治裡面,你加個柴胡,你加個珍珠母,升清降濁,他療效不一樣; 糖尿病 的病人,剛才那位同仁, 糖尿病 我給你補氣為主,你回去琢磨,補氣養陰這個時候你再加上升清降濁的葯,升清用葛根或者仙鶴草,降濁的葯你用一個杏仁,降糖效果不一樣。所以辯證很對症,論治很巧,你再加上升清降濁會明顯的增加療效。
四、肝脾制化乘侮。
要注意肝脾的關系,肝和脾,木和土啊,這也是臨床巧配的一個關鍵。木克土,往往就形成了肝胃不和,剛才講了用四逆散。一個肝氣,一個脾胃是臨床所有病的根本,重要的病機。我講了,《內經》講了,百病生於氣,對不對?李東垣講了,脾胃是所有病的根源。所以抓肝和脾,木和土的關系。主要用柴胡、枳殼、白芍、黃連、川芎、赭石和萊菔子。這就我把四逆散給你變通了,不是原方的四逆散,提高療效裡面加了好多別的葯加減。反過來,木克土就是脾胃不調,要用逍遙散。肝是氣,脾是虛。白術、雲苓健脾,當歸、白芍柔肝,加上柴胡疏肝,薄荷引經,組成了逍遙散。我也給你加減變化了,這我反復講,你方劑絕對不能死記硬背,原方照看不行的。因為方劑跟古方,時代不一樣了,變化很大,你死記方劑,肯定影響療效,你就要掌握它的方義,對不對?你比如逍遙散、四逆散,四逆散它的方義就是疏肝和胃,逍遙散的方義就是疏肝健脾,掌握這個原則,靈活變化加減,再配合西醫的葯理,很提高療效,這就是巧配,別死守。
五、祛風不忘和胃。
另外一個中醫講的風呀是百病之長,什麼病都離不開風。當然風有外風有內風,甭管外風和內風,巧配的一個辦法就是和胃。當然古人還有養血祛風呀,平肝息風呀,都不如和胃。怎麼和胃呢?風善行而數變,就是別忘了加上和胃的葯,二陳湯和木香、砂仁,和胃呀!這個我經常碰到蕁麻疹,這個病很難治,反復性很大,外科大夫光知道和血息風。我是用什麼呢?用和胃的辦法來治療,什麼方子呢?我在這不保守啊,要講到全科論治,明天我還要講。什麼葯呢?萊菔子、葶藶子、地膚子、蛇床子、石菖蒲,鬱金、制軍、丹皮、赤芍、雲苓、陳皮、丹參和紫草。這對蕁麻疹比單純的養血熄風效果要好,而且一般不會復發。蕁麻疹你不要吃發物,吃這個方子,好了一般不會復發。你看這方子裡面,大部分都在和胃,萊菔子、雲苓、陳皮、石菖蒲、鬱金都是和胃的葯。另外反過來,表證的時候,解表加和胃的葯,用茯苓、陳皮、姜半夏。內風息風的時候,也加和胃的葯,用木香、砂仁和炒蒼術。這樣祛風的效力就大了,效果就好了,這是我講真正的方子,你基本上抄下來了。
六、心腎對立統一。
心和腎的對立統一,這是巧配裡面的一個高招。心主火,腎主水,心陽下降了,才能滋潤腎水,腎水上潤了,才能平息心火。因此呢,在臨床各種病都要想到心和腎的不交,要採取交通心腎。要加用交泰丸。黃連10g,肉桂3g,3:1,這樣也是增效的一個巧配。
七、論治宜活。
外感病的治法有四則。
內傷病的治法有兩則。
最後給你總結一下,今天講了一天論治巧配,也就是論治要活,怎麼活呢?外感病有四個活法。
(1)風寒,辛溫解表,用荊防敗毒散;風熱,辛涼解表,用桑菊飲和銀翹散。這是第一大的原則要活。
(2)要注意透表。要辯證的選用川芎、桔梗、蟬衣、桑白皮和蘆根。就是在辛涼解表、辛溫解表裡面要適宜的加一兩個透表的葯來提高療效。要注意透表。
(3)要重視分利,就是利尿和潤腸。主要加車前草、澤蘭利尿;草決明、全瓜蔞潤腸。
(4)第四個活法,要強調扶正。要選加生黃芪、白扁豆、仙鶴草。
所以給你總結了,中醫治病無非一類是外感實病,一類是內傷雜病。外感實病就這四個關鍵,活了就有效了,這是第一部分。外感病要活,這我給你們總結了,中醫內科分清外感、分清內傷,外感就這么簡單。
內傷病的論治有兩條,兩個活。
(1)第一虛證來講,補脾不如調腎,用杞菊地黃湯。主要有這么七個葯:白菊花、枸杞子、生地黃、黃精、生杜仲、桑奇生和蛇床子。這是虛證。
(2)實證要痰瘀同治,溫膽湯為主方。竹茹、枳殼、雲苓、陳皮、石菖蒲、鬱金、萊菔子和丹參。丹參要用30g。
中醫很神秘,學中醫很難,這兩天我就給你們最簡化了。內傷病的虛證、實證怎麼分?以舌為准。但見一症便是,它症不必悉具。見苔膩的痰瘀同治,苔薄的調腎。簡化了,非常簡單了。外感病你分清風寒和風熱,用透表、用分利、用扶正。我這一身情意呀,我把家傳的好多秘方,我都給你簡化到這步了!你記住這一步,然後再配合西醫的葯理,差不多你臨床70-80%的患者會有效,但不能十全十美。我行醫到如今我還經常碰釘子呢!對不對?用這個辦法不靈。療效到了70-80%的療效,你就有信心了,中醫就好弄了,不神秘了。
(一) 治神基礎方
四神方:百會、神庭、本神、四神聰、神門。
功用:益氣升陽,清熱瀉火,安神定志。
主治:一切情志病。
按: 該方有四個「神」字穴,故曰「四神方」,是治療情志病的主方,其目的是使人體「精神內守,真氣從之,病安從來」。
(二) 解郁安神法
四關方:合谷、太沖。
功用:鎮靜安神,疏肝解郁;平肝潛陽,清熱瀉火;解痙息風,開竅醒神;搜風理痹,通經活絡。
主治:不寐、焦慮、胸悶氣短;肝陽頭痛、牙痛、眩暈、目赤腫痛、耳鳴、耳聾、脅肋脹痛、帶狀皰疹痛;驚風、中風昏迷、癲、狂、癇、臟躁;風寒濕痹、肢體麻木、拘攣不用等。
按: 「四關方」是廣大針灸醫師常用的針灸成方之一,古今醫籍多有記載,「四關」之名最早見於《靈樞·九針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十二原」。《針灸大成》雲:「四關四穴,即兩合谷、兩太沖穴是也」。《標幽賦》說:「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寒濕痹痛,開四關而已之」。
《經穴纂要·人有四關論》說:「合谷、大沖,是曰四關」。《腧穴學概論》說:「四關治風寒濕痹」。《針灸經外奇穴圖譜》說:「四關主治四肢寒戰、喑啞,並可起鎮靜作用」。根據臨床經驗,周老認為「四關方」不僅可以治療痹證,而更多的是用於鎮靜安神、止痛急救等。
(三) 補益安神法
五臟俞加膈俞方: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腎俞。
功用:補五臟,調氣血,安神定志,通經活絡。
主治:心悸氣短、腰酸乏力、失眠健忘、食慾不振、面色無華、月經量少、中風後遺症及一切虛勞損傷等。
按: 背俞穴為臟腑精氣匯聚之處,它不僅可以反映臟腑的功能狀態,從而調節臟腑的氣機,改善臟腑功能紊亂現象;而且其中肺、心、肝、脾、腎五臟俞具有補五臟之虛和益氣生血之功,使氣血充盛而神安。若五臟功能失調,氣血虧虛則神亂。因此,以針刺補法調五臟,可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
膈俞為血之會穴,具有調理氣血、通經活絡之功,與五臟俞合伍,稱五臟俞加膈俞方,不僅可以加強五臟的氣機調暢作用,還可使氣血、經脈流通,從而達到補五臟、調氣血、安神定志和通經活絡之目的。
五臟俞加膈俞是「金針」王樂亭教授「中風十三治」中的「一治」,主要是針對中風後體虛,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的患者。周老在臨床工作中,不斷地擴大了該方的使用范圍,特別是對虛勞損傷、抑鬱不寐、健忘乏力、心悸氣短、月經量少者,效果更佳。因而,五臟俞加膈俞被列為周老治神法中的補益安神法。
(四) 重鎮安神法
督脈十三針方:百會、風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陽、筋縮、脊中、懸樞、命門、腰陽關、長強。
功用:重鎮安神,強腰壯脊;通經活絡,解痙息風。
主治:情志病、癲、狂、癇、煩躁、不寐、兒童多動症與抽動症、 自閉症、腰脊疼痛、下肢痿躄、項背拘急、角弓反張、顫證等。
按: 督脈貫脊屬腎,總督一身之陽,補之可補陽益氣、強腰壯脊;又督脈上行至風府,而入絡於腦。腎主骨生髓,上聚於腦則為腦髓。腦為髓海,又為「元神之府」,故補督亦有健腦益智和鎮靜安神之功。
針灸具有雙重作用,既有補益作用,又有瀉邪之效。因此,瀉督脈可清熱瀉火,疏通經氣,使邪外出,以起到醒神開竅、解痙息風和通經活絡之功。
所謂重鎮,即針對邪氣盛而正氣尚未虛衰的重證患者的治療方法,包括針刺手法較重、用針宜粗、進針宜深等內容,如治療中風偏癱,往往用於久病但正氣仍較充盛、肢體拘急不用的患者;兒童抽動症與多動症中痰火壅盛、脾氣急躁的患兒;還經常用以治療躁狂和性情急躁的頑固性失眠的患者。
H. 逍遙散及加味
調和肝脾劑,適用於肝脾不和之證。代表方如四逆散、逍遙散、痛瀉要方等。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甘草微炙赤,半兩(4.5g) 當歸去苗,銼,微炒 茯苓去皮,白者 芍葯白者 白術 柴胡去苗 ,各一兩(各9g)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二錢(6g),水一大盞,燒生薑一塊切破,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不拘時候(現代用法:加生薑3片,薄荷6g,水煎服;丸劑,每服6~9g,日服2次)。
【功用】疏肝解郁,養血健脾。
【主治】肝鬱血虛脾弱證。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來寒熱,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脈弦而虛。
【證治機理】肝性喜條達,惡抑鬱,為藏血之臟,體陰而用陽。若情志不暢,肝木不能條達,則肝體失於柔和,以致肝鬱血虛,則兩脅作痛、頭痛目眩;郁而化火,故口燥咽干;肝木為病,易於傳脾,脾胃虛弱,故神疲食少;脾為營之本,胃為衛之源,脾胃虛弱則營衛受損,不能調和而致往來寒熱;肝藏血,主疏泄,肝鬱血虛脾弱,則見婦女月經不調、乳房脹痛。治宜疏肝解郁,養血健脾。
【方解】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使肝鬱得以條達,為君葯。當歸甘辛苦溫,養血和血,且其味辛散,乃血中氣葯;白芍酸苦微寒,養血斂陰,柔肝緩急;歸、芍與柴胡同用,補肝體而助肝用,使血和則肝和,血充則肝柔,共為臣葯。木郁則土衰,肝病易傳脾,故以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非但實土以御木乘,且使營血生化有源,共為佐葯。用法中加薄荷少許,疏散郁遏之氣,透達肝經郁熱;燒生薑降逆和中,且能辛散達郁,亦為佐葯。柴胡引葯入肝,甘草調和葯性,二者兼使葯之用。全方深合《素問·臟氣法時論》「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旨,可使肝鬱得疏,血虛得養,脾弱得復,氣血兼顧,肝脾同調,立法周全,組方嚴謹,故為調肝養血健脾之名方。
【配伍特點】疏柔合法,肝脾同調,氣血兼顧。
【運用】本方為治療肝鬱血虛脾弱證之基礎方,亦為婦科調經之常用方。以兩脅作痛,神疲食少,月經不調,脈弦而虛為辨證要點。原方以疏肝為主,君以柴胡,臣佐養血、健脾之品。臨證使用本方時,宜視病機之主次酌定君葯。若以血虛為主者,君以當歸、白芍,臣佐健脾、疏肝之品;脾氣虛為著者,君以白術,臣以茯苓,佐以疏肝、養血之品;脾虛濕盛者,君以茯苓,臣以白術,佐以疏肝、養血之品。臨證執此一方,圓機活法,方效無窮,乃窺「方之精,變也」之一斑。
【附方】
1.加味逍遙散(《內科摘要》)
當歸 芍葯 茯苓 白術炒 柴胡各一錢(各3g) 牡丹皮 山梔炒 甘草炙,各五分(各1.5g) 水煎服。
功用:養血健脾,疏肝清熱。主治:肝鬱血虛內熱證。症見煩躁易怒,或自汗盜汗,或頭痛目澀,或頰赤口乾,或月經不調,少腹脹痛,或經期吐衄,舌紅苔薄黃,脈弦虛數。
2.黑逍遙散(《醫略六書》)
即逍遙散加生地或熟地(6g)。
功用:疏肝健脾,養血調經。主治:肝脾血虛,臨經腹痛,脈弦虛。
3.當歸芍葯散(《金匱要略》)
當歸三兩(9g) 芍葯一斤(48g)茯苓四兩(12g) 白術四兩(12g) 澤瀉半斤(24g) 川芎半斤,一作三兩(24g) 上六味,杵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功用:養肝和血,健脾祛濕。主治:肝脾兩虛,血瘀濕滯證。症見腹中拘急,綿綿作痛,或脘脅疼痛,頭目眩暈,食少神疲,或下肢浮腫,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細弦或濡緩。
【鑒別】加味逍遙散與黑逍遙散均由逍遙散加味而成,皆可治療肝鬱血虛脾弱之證。加味逍遙散是在逍遙散的基礎上加丹皮、梔子,故又名丹梔逍遙散、八味逍遙散。肝鬱血虛日久,則生熱化火,故加丹皮以清血中之伏火,加炒山梔清肝熱、瀉火除煩,並導熱下行。加味逍遙散臨床多用於肝鬱血虛有熱所致的月經不調、經量過多、日久不止,以及經期吐衄等。黑逍遙散是在逍遙散的基礎上加地黃,治逍遙散證而血虛較甚者。若血虛而有內熱者,宜加生地黃;血虛無熱象者,應加熟地黃。當歸芍葯散與四逆散乃仲景調和肝脾之祖方,兩方相合,去利水之澤瀉,活血之川芎,行氣之枳實,即為逍遙散,主治肝鬱血虛脾弱之證。但當歸芍葯散無柴胡,疏散之力銳減,而重用芍葯柔肝養血止痛,取川芎既助芍葯調肝之氣,又助當歸以行血,入澤瀉以助茯苓利水,存白術意在健脾,遂主治之證當為脾虛血虛而木郁兼有水濕者。
【方論選錄】五臟苦欲補瀉,雲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蓋肝性急善怒,其氣上行則順,下行則郁,郁則火動,而諸病生矣。故發於上則頭眩耳鳴,而或為目赤;發於中則胸滿脅痛,而或作吞酸;發於下則少腹疼疝,而或溲溺不利;發於外則寒熱往來,似瘧非瘧。凡此諸症,何莫非肝鬱之象乎?而肝木之所以郁,其說有二:一為土虛不能升木也,一為血少不能養肝也。蓋肝為木氣,全賴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土虛,則木不升而郁;陰血少,則肝不滋而枯。方用白術、茯苓者,助土德以升木也;當歸、芍葯者,益榮血以養肝也;薄荷解熱,甘草和中。獨柴胡一味,一以為厥陰之報使,一以升發諸陽。經雲:木郁則達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曰逍遙。若內熱、外熱盛者,加丹皮解肌熱,炒梔清內熱,此加味逍遙散之義也。(吳謙《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
【醫案舉例】一妊婦,因怒寒熱,頸項動掉,四肢抽搐,此肝火血虛風熱,用加味逍遙散加鉤藤,數劑而痊。(《校注婦人良方》)
【方歌】逍遙散用當歸芍,柴苓術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調經八味丹梔著。
一名《和劑局方》。十卷。宋太醫局編。初刊於1078年以後。本書是宋代大醫局所屬葯局的一種成葯處方配本。宋代曾多次增補修訂刊行,而書名、卷次也有多次調整。最早曾名《太醫局方》。徽宗崇寧間(1102-1106年),葯局擬定製劑規范,稱《和劑局方》。大觀時(1107-1110年),醫官陳承、裴宗元、陳師文曾加校正。成五卷21門、收279方。南渡後紹興十八年(1148年)葯局改「太平惠民局」,《和劑局方》也改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干,發熱盜汗,減食嗜卧,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療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甘草微炙赤,半兩 當歸去苗,銼,微炒 茯苓去皮,白者 芍葯白 白術 柴胡去苗,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燒生薑一塊切破,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不拘時候。
刊於明萬曆年間,明·薛己著。薛己(約 1486~1558 年),字新甫,號立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世醫出身,承繼醫業,聞名於當時,先後任御醫及太醫院使,精於各科臨床。著述還有《校注外科精要》、《校注婦人良方》、《女科撮要》、《保嬰撮要》、《外科發揮》、《外科樞要》、《癘瘍機要》、《正體類要》、《口齒類要》等。
全書共上、下 2 卷,為薛氏內科雜病醫案集。主要列舉內科虧損諸病證治驗,如元氣虧損內傷外感、脾腎虛寒陽氣脫陷、命門火衰不能生土、脾腎虧損停食泄瀉等 21 種,計 200 余個醫案。
治肝脾血虛發熱,或潮熱晡熱,或自汗盜汗,或頭痛目澀,或怔忡不寧,或頰赤口乾,或月經不調,或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墜,水道澀痛,或腫痛出膿,內熱作渴等症。
當歸 芍葯 茯苓 白術(炒) 柴胡各一錢 牡丹皮 山梔(炒) 甘草(炙)各五分 上水煎服。
逍遙散 即前方去山梔、牡丹皮。
元氣虧損內傷外感等症(一)
一婦人因怒吐痰,胸滿作痛,服四物、二陳、芩、連、枳殼之類,不應,更加祛風之劑,半身不遂,筋漸攣縮,四肢痿軟,日晡益甚,內熱口乾,形體倦怠,余以為郁怒傷脾肝,氣血復損而然。遂用逍遙散、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調治,喜其謹疾,年余悉愈,形體康健。
一婦人懷抱郁結,筋攣骨痛,喉間似有一核,服烏葯順氣散等葯,口眼歪斜,臂難伸舉,痰涎愈甚,內熱晡熱,食少體倦,余以為鬱火傷脾血燥風生所致,用加味歸脾湯二十餘劑,形體漸健,飲食漸加,又服加味逍遙散十餘劑,痰熱少退,喉核少利,更用升陽益胃湯數劑,諸症漸愈,但臂不能伸,此肝經血少,用地黃丸而愈。
一產婦筋攣臂軟,肌肉掣動,此氣血俱虛而有熱,用十全大補湯而痊。其後因怒而復作,用加味逍遙散而愈。
一產婦兩手麻木,服愈風丹、天麻丸,遍身皆麻,神思倦怠,晡熱作渴,自汗盜汗,此氣血俱虛,用十全大補加炮姜數劑,諸症悉退,卻去炮姜又數劑而愈。但有內熱,用加味逍遙散數劑而愈。
一男子舌下牽強,手大指次指不仁,或大便秘結,或皮膚赤暈。余曰:大腸之脈散舌下,此大腸血虛風熱,當用逍遙散加槐角、秦艽治之。
脾肺虧損咳嗽痰喘等症(十一)
一婦人患咳嗽,脅痛發熱,日晡益甚,用加味逍遙散、熟地治之而愈。年余因怒氣勞役,前症仍作,又太陽痛或寒熱往來,或咳嗽遺尿,皆屬肝火血虛,陰挺痿痹,用前散及地黃丸,月余而瘥。
一婦人飲食後,因怒患瘧嘔吐,用藿香正氣散二劑而愈。後復怒,吐痰甚多,狂言熱熾,胸脅脹痛,手按稍止,脈洪大無倫,按之微細,此屬脾肝二經血虛,以加味逍遙散加熟地、川芎二劑,脈症頓退,再用十全大補而安。此症若用疏通之劑,是犯虛虛之戒矣。
脾肺腎虧損大便秘結等症(十)
一婦人年七十有三,痰喘內熱,大便不通,兩月不寐,脈洪大重按微細,此屬肝肺腎虧損,朝用六味丸,夕用逍遙散,各三十餘劑,計所進飲食百餘碗,腹始痞悶,乃以豬膽汁導而通之,用十全大補調理而安。若間前葯,飲食不進,諸症復作。
此書刊行於清乾隆七年(1742),是當時政府編纂的一部醫學叢書,乾隆皇帝欽定嘉名《醫宗金鑒》。
治肝家血虛火旺,頭痛目眩煩赤,口苦倦怠煩渴,抑鬱不樂,兩脅作痛,寒熱,小腹重墜,婦人經水不調,脈弦大而虛。
芍葯(酒炒) 當歸 白術(炒) 茯苓 甘草(炙) 柴胡各二錢 引用煨姜三片,薄荷少許,煎服。
加味逍遙散 ,即此方加丹皮,山梔(炒)各五分。
【集注】趙羽皇曰:五臟苦欲補瀉:雲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蓋肝性急善怒,其氣上行則順,下行則郁,郁則火動而諸病生矣。
故發於上,則頭眩、耳鳴而或為目赤。發於中,則胸滿、脅痛而或作吞酸。發於下,則少腹疼疝而或溲尿不利。發於外,則寒熱往來,似瘧非瘧。凡此諸證,何莫非肝鬱之象乎?而肝木之所以郁,其說有二∶一為土虛不能升木也,一為血少不能養肝也。蓋肝為木氣,全賴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土虛,則木不升而郁。陰血少,則肝不滋而枯。方用白術、茯苓者,助土德以升木也。當歸、芍葯者,益榮血以養肝也。薄荷解熱,甘草和中。獨柴胡一味,一以為厥陰之報使,一以升發諸陽。經雲∶木郁則達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曰逍遙。若內熱、外熱盛者,加丹皮解肌熱,炒梔清內熱,此加味逍遙散之義也。
I. 最全的退熱三十法
我導讀
發熱是臨床上常見的症狀之一,許多疾病皆可出現。發熱的原因很多,外因多為六淫、傷損、飲食不節等,內因多為情志不暢、過度勞累、氣血不和、臟腑失調等。治療發熱的方法多樣,王道瑞教授總結了三十種。
01 辛溫解表退熱法
凡風寒之邪所致外感發熱,無論其有汗、無汗,皆宜發汗逐邪以退熱。但不可大汗,以防傷津損陽之弊。 治療用麻黃湯、桂枝湯、香蘇飲等方,葯取麻黃、桂枝、荊芥、紫蘇葉、防風、白芷、 藁本 、生薑、蔥白等品。
02 辛涼解表退熱法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風熱之邪不僅侵犯肌表,而且易從口鼻而傷至肺金。肺為嬌臟,最忌火灼。故治宜辛涼輕清透散,祛邪而不傷津。 常用銀翹散、桑菊飲等方,葯取桑葉、菊花、薄荷、牛蒡子、前胡、銀花、連翹、豆豉、蟬衣、葛根、柴胡等品。
03 祛風除濕退熱法
風濕之邪,或風寒濕三邪侵犯肌體,邪易滯留肌表,以頭身重楚為特徵。其治既要辛溫祛風散寒,又要苦溫和甘淡除濕。 常用神術散、九味羌活湯、荊防敗毒散、麻杏薏甘湯、羌活勝濕湯等方。葯取防風、羌活、獨活、白芷、蒼術、藁本、荊芥、細辛、薏苡仁等。
04 解暑化濕退熱法
夏暑外感,因貪涼而易夾濕,故治之以清熱解暑為要,兼以化濕和中。 常用新加香薷飲、黃連香薷飲、藿香正氣散等方,葯取香薷、藿香、佩蘭、豆豉、銀花、連翹、薄荷、黃連、黃芩、荷葉、厚朴、蒼術、扁豆花等。
05 芳香化濕退熱法
濕溫之邪困遏於肌表,上焦肺衛不宣,治宜芳香宣化,表裡之濕兼治。 常用藿朴夏苓湯、三仁湯等方,葯取藿香、佩蘭、白蔻仁、杏仁、薏苡仁、厚朴、豆豉、通草、茯苓、澤瀉、滑石等。
06 辛涼甘潤退熱法
外感溫燥,肺津受損,宜辛涼透邪,甘潤生津。 常用桑杏湯、桑菊飲、清燥救肺湯等方。葯取桑葉、菊花、連翹、薄荷、杏仁、前胡、桔梗、貝母、麥冬、沙參等。
07 和解少陽退熱法
邪在半表半里,半表之寒未解,半里之熱已生,故寒熱往來交作。 治當和解之,以仲景柴胡劑,如小柴胡湯、四逆散、柴胡桂枝湯等,葯取柴胡、桂枝、生薑、黃芩、枳實(殼)、芍葯、半夏、薄荷、石膏等。
08 辛寒清氣退熱法
凡熱在氣分,或陽明經證,悉可用此法。 即以仲景白虎湯為主方治之,葯取石膏、知母、寒水石、山梔、蘆根、竹葉、粳米等。
09 通腑瀉熱法
胃腸熱結,腑氣不通。六腑以通為順,以通為用。治宜釜底抽薪,盪滌腑實。 方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增液承氣湯等劑,葯取大黃、芒硝、枳實、厚朴、牽牛子、羊蹄、何首烏、玄參等。
10 苦寒解毒瀉熱法
熱擾胸膈、心火亢盛、肝火上炎等證,皆宜苦寒解毒瀉火以除熱。 常用梔子豉湯、黃連解毒湯、大黃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當歸龍薈丸等方,葯取山梔、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大黃、木通、竹葉、板藍根、大青葉、夏枯草、決明子等。
11 宣肺清熱法
邪熱壅肺,肺不宣降,熱而喘滿,治宜清肺宣肺。 常用麻杏甘石湯、桑菊飲、《千金》葦莖湯加味等,葯取杏仁、麻黃、石膏、蘆根、桑葉、菊花、連翹、銀花、魚腥草、黃芩、山梔、貝母、瓜 蔞 、桔梗等。
12 清利肝膽退熱法
熱郁肝膽、肝火上炎、肝膽濕熱等證,其治當苦寒瀉熱,化濕利膽。 常用龍膽瀉肝湯、蒿芩清膽湯、當歸龍薈丸等方。葯用龍膽草、黃芩、黃連、山梔、黃柏、板藍根、青黛、大青葉、蒲公英、羚羊角、夏枯草、青蒿、木通、車前子、澤瀉、滑石、茵陳、竹茹等。
13 清利濕熱法
濕熱為害,蘊結三焦,內擾脾胃腸道,治宜清熱利濕。 常用杏仁滑石湯、甘露消毒丹、王氏連朴飲、茵陳蒿湯等,葯取滑石、黃芩、黃連、黃柏、山梔、茵陳、石菖蒲、木通、澤瀉、薏苡仁、杏仁、竹茹、白蔻仁、厚朴、蒼術等。
14 清氣涼血退熱法
氣分血分皆受熱灼,治當氣血兩清。 常用化斑湯、玉女煎、涼營清氣湯等方,葯取石膏、知母、丹皮、赤芍、生地、玄參、犀角、山梔、竹葉、蘆根等。
15 清營泄熱法
凡熱入營分,邪傳心包,皆宜涼營清透,泄熱解毒,葉桂雲:「入營猶可透熱轉氣。」 常用清營湯、導赤清心湯、清宮湯、神犀丹等方,葯取犀角、丹參、玄參、生地、竹葉、黃連、連翹、銀花、麥冬、丹皮、木通、蓮子、豆豉、紫草、板藍根、天花粉等。
16 清心開竅退熱法
熱陷心包而致竅閉神昏,或痰熱閉竅等,皆當涼開竅閉,清心豁痰。 常用牛黃清心丸、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等,葯取犀角、牛黃、冰片、麝香、羚羊角、黃連、黃芩、山梔、滑石、石膏、鬱金、石菖蒲、硃砂、玳瑁、天竺黃等。
17 鎮驚退熱法
「重能鎮怯」,因驚恐得之,當重鎮安神,調達氣血。 常用磁朱丸合四逆散服之,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葯取硃砂、磁石、琥珀、龍骨、龍齒、牡蠣、石決明、柴胡、枳殼(實)、芍葯、黃芩、桂枝、半夏、茯苓等。
18 解郁舒肝退熱法
肝經郁熱,皆宜疏解理氣,調和氣血。 常用柴胡疏肝散、四逆散、丹梔逍遙散、大柴胡湯等方,葯取柴胡、香附、川芎、鬱金、青皮、枳殼(實)、芍葯、當歸、丹皮、山梔、黃芩、薄荷、桑葉等。
19 涼血化瘀退熱法
凡瘀血化熱、熱與血結(蓄血),或熱入血分,而成瘀者,正可按葉桂所說「只須涼血散血」,即施此法。 常用犀角地黃湯、桃仁承氣湯、犀地清絡飲等方,葯取丹皮、赤芍、桃仁、犀角、生地、大黃、丹參、山梔、水蛭、虻蟲、牛膝、益母草、三七等。
20 消食導滯退熱法
飲食不節,宿食內停,積而化熱,必當消導通腑,滌熱外出。 常用枳實導滯湯,木香檳榔丸、保和丸等方,葯取黃芩、黃連、連翹、枳實、檳榔、青皮、木香、陳皮、莪術、神曲、白術、蒼術、麥芽、谷芽、山楂、雞內金、大黃、牽牛子等。
21 涌吐退熱法
痰濁、宿食積於胸膈胃脘,蘊結化熱,溫溫欲吐者,當從吐法,所謂「其在上者,因而越之」。 常用瓜蒂散、鹽湯探吐方等。
22 滋陰瀉火法
陰虛火旺、心腎不交證,多施此法以苦寒瀉熱,甘寒咸寒滋陰壯水。 常用黃連阿膠湯、大補陰丸、知柏地黃湯等方,葯取生熟地黃、山茱萸、阿膠、山葯、何首烏、枸杞子、女貞子、白芍、龜板、知母、黃柏、黃芩、黃連、雞子黃等。
23 養陰清肺退熱法
肺熱陰傷,熱灼肺絡等,皆宜甘寒涼潤,養陰清熱。 常用養陰清肺湯、百合固經湯、沙參麥門冬湯等方,葯用生熟地黃、玄參、貝母、丹皮、芍葯、百合、麥冬、桔梗、沙參、山梔、蘆根、黃芩、薄荷、連翹等。
24 補肺滋腎退熱法
肺腎陰虛,金水兩竭,治當咸寒滋腎,甘涼清潤肺金。 常用月華丸、秦 艽 鱉甲散等方,葯取生熟地黃、天冬、麥冬、阿膠、鱉甲、知母、秦 艽 、地骨皮、青蒿、貝母、獺肝、龜板、沙參、山葯等。
25 滋補肝腎退熱法
肝腎陰虧,耗傷精血,一要養其陰液,二要滋補精血。 常用杞菊地黃湯、左歸飲、一貫煎等方,葯取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女貞子、山葯、龜板、麥冬、何首烏、菊花、當歸、阿膠、知母、丹皮等。
26 養陰透熱法
邪留陰分,余熱作祟,且正氣已虛,當扶正養陰,透邪外出。 常用青蒿鱉甲湯,以生地、鱉甲、丹皮、知母、天花粉之類滋陰扶正,取青蒿、秦 艽 之品透散清解陰分之餘熱。
27 養血育陰退熱法
血虛,陰亦損,陽湊之而發熱,宜當補血育陰。 常用四物湯、補肝湯、歸芍地黃湯等方,葯取熟地、當歸、芍葯、丹參、雞血藤、阿膠、川芎、枸杞子、何首烏、酸棗仁、桑椹等。
28 甘溫益氣退熱法
氣虛而衛陽不足,故發熱且伴形寒惡風,治當益氣升陽,甘溫除熱。 常用東垣補中益氣湯類方主之,葯取黃芪、人參、黨參、白術、蒼術、當歸、陳皮、山葯、茯苓、炙甘草、柴胡、升麻等。
29 補益氣血退熱法
氣血兩虛,低熱遷延,治在心脾,補氣養血。 常用歸脾湯、八珍湯、當歸補血湯、人參養榮湯等方,葯取人參、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當歸、熟地、白芍、酸棗仁、川芎、丹參、炙甘草、龍眼肉等。
30 表裡雙解退熱法
凡表裡同病而發病者,皆宜此法,即外散表邪,內清泄里熱之治。 常用防風通聖散、三黃石膏湯、雙解散、涼膈散等方。葯取荊芥、防風、麻黃、薄荷、柴胡、山梔、黃芩、黃連、大黃、芒硝、石膏、連翹、滑石、赤芍、甘草等。
上述諸法,不是孤立的,在臨床應用時往往緊密相連,甚至一個患者要施治多法才能痊癒。因此,醫者要圓機活法,隨證施治。
好書推薦
學中醫,總繞不過傷寒溫病,若你想深入了解這方面的知識,這本書值得一看。
本書是作者在金方書院舉辦的中醫學習班之講稿,經整理而成,有五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為「《傷寒論》講座」,第二部分為「談談清代名醫葉桂與吳瑭」,第三部分為「發熱論治三十法」,第四部分為「中醫古代文化與中醫葯學」,第五部分為「《醫易義》釋譯」。本書涉及不少中醫古醫籍原著內容,故不少古文字與今天所用有異,如「臟腑」二字,古為「藏府」;「硬」,古為「鞭」等,往往引用時仍保留古字。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中醫學用心得集——傷寒溫病講稿》(中國中醫葯出版社出版,王道瑞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 悅讀中醫 推薦發表,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J. 方劑(湯頭歌訣)
1.麻黃湯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發熱惡寒頭項痛,喘而無汗服之宜。
2.桂枝湯
桂枝湯治太陽風,芍葯甘草姜棗同。
解肌發表調營衛,表虛自汗此為功。
3.九味羌活湯
九味羌活用防風,細辛蒼芷與川芎,
黃芩生地同甘草,分經論治宜變通。
4.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桂芍麻,乾薑辛夏草味加,
外束風寒內停飲,散寒蠲飲效堪誇。
5.止嗽散
止嗽散中用白前,陳皮桔梗草荊添,
紫菀百部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6.銀翹散
銀翹散主上焦痾,竹葉荊蒡豉薄荷,
甘桔蘆根涼解法,清宣溫熱煮勿過。
7.桑菊飲
桑菊飲中桔杏翹,蘆根甘草薄荷饒,
清疏肺衛輕宣劑,風溫咳嗽服之消。
8.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傷寒麻杏甘石湯,汗出而喘法度良,
辛涼宣肺能清肺,定喘除煩效力彰。
9.敗毒散
人參敗毒草苓芎,羌獨柴前枳桔同,
薄荷少許姜三片,氣虛感冒有奇功。
10.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用硝黃,配以枳朴瀉力強,
陽明腑實真陰濁,急下存陰第一方。
12.溫脾湯
溫脾參附與乾薑,甘草當歸硝大黃,
寒熱並用治寒積,臍腹絞結痛非常。
13.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約,枳朴大黃麻杏芍,
胃熱津枯便難解,潤腸泄熱諸症卻。
14.十棗湯
十棗逐水效力佳,大戟甘遂與芫花,
懸飲內停胸脅痛,水腫腹脹用無差。
15.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和解功,半夏人參甘草從,
更用黃芩加姜棗,少陽百病此為宗。
16.蒿芩清膽湯
蒿芩清膽枳竹茹,陳夏茯苓加碧玉,
熱重寒輕痰夾濕,胸痞嘔惡總能除。
17.四逆散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葯枳實甘草須,
此是陽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18.逍遙散
逍遙散用當歸芍,柴苓術草加姜薄,
疏肝養血又健脾,肝鬱血虛脾氣弱。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