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老年人腳跟痛怎麼治療
老人腳後跟疼怎麼辦?很多老人會有腳後跟疼的毛病,那麼腳後跟疼是否需要手術?
腳後跟疼,醫學上稱為足跟痛,是一種中老年常見病。造成這一疾病的主要原因有跟腱周圍炎、跟部滑囊炎、跟骨骨刺、跖腱膜炎。生活中跟骨骨刺引起的腳後跟疼最為常見。
在我們的腳底有一條韌帶,從腳掌的前端一直連到跟骨,一走路就會前後拉伸,時間一長,韌帶和骨骼結合的地方就容易發炎,也就是常說的跟骨骨刺。疼起來會覺得有一根刺扎在裡面。其實,它就是一種韌帶發炎,不需要手術,按摩就能治。
另外,體重也和後跟疼有一定關系,較胖的人更容易患後跟疼痛。鞋子也是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腳部的骨骼、肌肉和韌帶承受著人的整個體重,一旦鞋子偷工減料,不能有效支撐足弓,力量集中在腳掌某一部分,就會加大韌帶的壓力,使韌帶更容易發病。
緩解腳後跟疼痛有三個方法:
一是每天睡前洗腳後以點揉整個足跟底部10分鍾。
二是腳趾後扳,腳底出現一條筋,從下往上按壓這根筋,一隻手用力按壓隆起的腳筋,一隻手同時向後扳腳趾,骨刺部位如果感覺疼痛是正常的。
三是平日選擇厚底、鞋墊軟一些的鞋子,最好後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適應足跟的弧形。
現在該知道了老人腳後跟疼怎麼辦了吧。其實,它就是一種韌帶發炎,不需要手術,按摩就能治。
② 腳底酸痛怎麼治療方法
前腳掌痛一般屬於跖痛症;可以手沾點油,用手指往一個方向刮,刮到痛的地方,可以多刮一下,每天堅持20分鍾,越痛越要刮,感覺有疙瘩的地方要多按一下,千萬不可以來回刮,切記。如果感覺到手累,可以用一些工具,如刮痧板。刮到不痛就好了。
跖痛症是指前足橫弓勞損或跖神經受壓或刺激而引起的前足跖骨幹及跖骨頭跖面(即前足底部)的疼痛,臨床上分鬆弛性和壓迫性。鬆弛性跖痛症主要由於第一跖骨先天發育異常導致橫弓慢性損傷之故,為原發性跖骨內翻症和跖骨過度活動症。臨床表現主要有前足跖面持續性灼痛,前足底有胼胝,跖面壓痛和側方擠壓跖骨頭可減輕疼痛。壓迫性跖痛症則由於跖骨頭部長期被外力擠壓導致趾神經長期受壓或刺激引起間質性神經炎或神經纖維瘤之故。為穿高跟鞋或窄頭鞋。其臨床表現為行走時前足陣發性放射痛,放射到鄰近足趾,伴有感覺異常、跖面壓痛,側方擠壓跖骨頭可加重或引起疼痛。 本病多發於30—50歲中老年婦女,和足部狹瘦鬆弛者,大多為單側。鬆弛性跖痛症經非手術療法,常可奏效,極少數才需手術治療。壓迫性跖痛症則需行手術治療,療效滿意。對本病治療的關鍵是分清是屬於何種病因所致。
臨床表現:
1.鬆弛性跖痛症:(1)行走時前足跖面疼痛,為持續性灼痛;(2)前足變寬,第二、三跖骨頭跖面有胼胝;(3)跖面壓痛,而側方擠壓跖骨頭可減輕疼痛;(4)第一跖跗關節可有異常活動,並出現疼痛。
2.壓迫性跖痛症:(1)行走時前足疼痛,為陣發性放射痛,呈刺痛或刀割樣痛,疼痛放射到第三、四趾,有時因劇痛而迫使停止行走或站立;(2)患足細長,前足有被擠壓現象;(3)跖面有壓痛,而側方擠壓跖骨頭可加重或引起疼痛;(4)第三、四趾可有感覺異常。
診斷依據:
1.鬆弛性跖痛症:(1)行走時前足跖面持續性灼痛,前足底有胼胝,壓痛,側方擠壓跖骨頭可減輕疼痛;(2)X線片可見第一、二跖骨頭間隙增寬,第一跖骨內翻。
2.壓迫性跖痛症:(1)行走時前足跖面陣發性放射痛,向足趾放射患足細長,跖面壓痛,側方擠壓跖骨頭可加重或引起疼痛;(2)可於第三、四趾的跖面摸到腫塊。
治療原則:
1.穿矯形鞋和應用橫弓墊恢復和維持足弓。
2.加強足內在肌鍛煉:原地彈跳等。
3.理療熱敷或按摩。
4.對症治療:如服消炎止痛類葯物或局部封閉。
5.長期非手術治療無效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6.以上為鬆弛跖痛症的治療原則。
用葯原則:
鬆弛性跖痛症者,以保守治療為主,可選消炎鎮痛類葯物,如消炎痛、芬必得等。 2.壓迫性跖痛症或需手術治療者,術後需應用抗生素和支持對症治療。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抗生素。
③ 足弓疼痛的原因及治療
足弓位於足底,內有一條緊密的組織帶連接腳後跟和腳趾,稱為足底筋膜。足部承受的力量由足跟轉向足趾的過程中,足底筋膜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足弓的組織受到刺激而導致炎症時,即使是簡單的動作也會非常疼痛。
原因
什麼時候需要看醫生?
大多數情況下,足弓疼痛並不是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但以下一些情況就值得警惕:
對足弓疼痛的診斷首先需要進行足部的查體。X光可以有效地評估足部骨骼的情況,CT和核磁共振成像則可以對損傷做進一步評估。
治療
足弓疼痛的治療通常包括緩解足底疼痛區域的壓力、控制腫脹和炎症。具體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式:
休息: 讓患肢休息至關重要,可以減少足弓內的炎症。這可能需要改變活動的方式,有時甚至需要使用拐杖。
④ 中老年人出現腳底板疼,常有3種病因,醫生告訴您如何鑒別及治療
走路,是平常生活中離不開的一種活動,無論要去哪裡,都要靠一雙腳,如果腳部出現了疼痛,活動受限,走幾步都像是走在刀尖上一樣,或是站立著都覺得疼痛不適,那走路這么平常的事情便有如美娘赤了腳,寸步難行。
足底筋膜炎通常發生在40~60歲之間的人群。
發生足底筋膜炎誘因:
① 長跑、長時間行走和爬山等活動 :這些活動容易使足底筋膜(跖腱膜)組織受到多次反復的超負荷牽拉。
② 肥胖或超重者 :多餘的體重會給足底筋膜帶來較大的壓力。
③ 扁平足與高弓足 :扁平足患者足弓低平,沒有弓度的緩沖,行走時腳底會比普通人,多承受一倍的壓力,足底的筋膜就會受到過大的負荷,長時間這樣,就會產生慢性勞損,;而高弓足與扁平足相反,足弓過高,導致筋膜過度緊張這些都會導致引起足底筋膜炎。
④ 鞋子 :長期穿不合適的鞋子,高跟鞋,西式長靴會使足底筋膜發生攣縮從而發生足底筋膜炎。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因較為復雜,一般是指在患有糖尿病的基礎上出現的周圍神經病變的症狀。發病機制可能與長期嚴重的高血糖及由此導致的微血管病變、代謝紊亂、神經炎症損傷等多種因素有關。
長期吸煙、飲酒也會造成糖尿病周圍病變,另外糖尿病病史在15年以上者,患病幾率也會增加。
此外體重水平和血脂水平等因素也與該病相關。
骨質增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退化現象,多發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關節逐漸老化,產生退行性改變。凡是活動頻率較多,負重較大的關節都容易較早出現骨質增生,如腰椎、頸椎、膝、足跟部等等,而足跟部骨質增生是其中發生最為頻繁的,足跟骨質增生又俗稱為跟骨刺。
⒈足底筋膜炎 :主要表現為足跟或足底靠近足跟處的疼痛,疼痛在早上起床時最為嚴重,而行走幾步之後疼痛又有所緩解,部分患者行走活動過度時疼痛又將加劇。
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一旦發生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會出現從遠端腳趾上行可至膝部出現感覺異常,如:麻木、刺痛、蟻走感、觸電樣及套襪樣的特殊感覺異常等,嚴重者甚至出現糖尿病足,將會產生足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皮膚潰瘍、間歇性跛行、壞疽等症狀。
⒊跟骨刺
走路時腳跟會有石頭硌,針刺的感覺,長時間行走後疼痛感覺加重,症狀在早晨時最重,尤其是起床後的第一步,下午症狀較輕,若足部皮膚出現紅腫、灼熱時,則提示病情加重,需及時就醫。
⒈足底筋膜炎
① 鑒別 :急性期需與跖腱膜斷裂、跟骨骨折等相鑒別;慢性期則要與足跟脂肪墊炎或萎縮、肌腱損傷等相鑒別,這些疾病的症狀都極其相似,但可通過可通過超聲檢查和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區分,超聲檢查可觀察到足底筋膜的厚度以及周圍的滲液、炎症水腫等情況,MRI可觀察到足底筋膜厚度及信號改變,一般 健康 者的筋膜厚度為2-4mm,而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筋膜是增厚的,一般 >4mm 。
② 治療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要選擇一雙合適的鞋子,可選擇具有減震效果的鞋子,高度為1cm最佳,其次足底筋膜炎患者應減少跑、跳登山等大量的足部運動,並且盡量不走凹凸不平的路面,每晚可用溫熱水泡腳,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疼痛,肥胖或超重者,應控制自己的體重, 理想體重(kg)=身高(cm)-105 ,疼痛較嚴重,兩周未緩解者必須去醫院接受正規的治療,遵從醫囑給葯,針灸,紅外理療等,一般預後較好。
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①鑒別 :外傷後足部畸形及壞疽性膿皮病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都有相同症狀,但是多數患者無血糖過高的病史,外傷後足部畸形有明確的外傷史,並且患者傷口不會出現癒合困難的情況。
②首先需要 治療原發病 ,一般情況下需終身長期治療,若出現嚴重壞疽、肢體壞死、感染的患者應截肢。
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在控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中尤為重要,對於腳部皮膚完整者,選擇合適的運動可有效控制血糖,延緩病情,如散步、打太極、游泳等。
⒊跟骨刺
飲食方面: 控制總攝入量,選擇吃含糖量低的食物,清淡飲食,戒煙酒。
注意保持足部清潔: 選擇合適透氣性好柔軟的鞋襪,避免感染、潰瘍加重。
定期復查
⒊跟骨刺
① 鑒別 :類風濕性關節炎及跟骨骨折需與跟骨刺做區分,類風濕關節炎有類風濕病史,疼痛多處於跟骨兩側,而跟骨骨折則有明顯外傷史。
② 治療 :
選擇軟底寬松的鞋子,減少以足部為主的運動,並且控制體重,可用騎車、游泳代替慢跑,既達到了鍛煉的效果,也不會使足部症狀加重。
飲食:可多食用新鮮蔬菜、牛奶、蝦米、豆製品等富含鈣及維生素的食物 ,勿吃任何柳橙類水果如橘子、橙子,盡量少吸煙或者戒煙,避免酗酒,這些物質會延緩疾病的治癒。
注意休息、避免勞累
急性發作期時可適當卧床休息,可用冷敷減輕疼痛,疼痛加重時,可遵醫囑服用消炎鎮痛葯物,慢性輕微疼痛可每晚熱水泡腳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還可通過針灸、針刀治療、必要時需採用手術治療。
⑤ 前腳掌疼是什麼原因如何治療
前腳掌非常的疼,什麼辦法可以有效治療?
前腳掌疼痛一般可以診斷為跖痛症,是因為前足橫弓勞損或者神經受壓以及刺激所引起的足痛,患者可以穿矯正鞋以及橫弓墊恢復和維持足弓,然後加強鍛煉,可以做原地跳或者理療以及按摩等,症狀就會緩解。
(3)多數需手術切除趾神經瘤,術後不穿高跟鞋或窄頭鞋。
⑥ 中老年人足跟疼痛是怎麼回事要怎麼解決
腳後跟痛可以說是現階段很普遍的情況了,特別是老人比較容易發生。有的人發生痛疼不嚴重,很有可能走路時看不出,而有的人痛疼顯著,只需站起和行走都是會感到疼痛,便會發生坡行,長期性過去下來,比較嚴重影響工作、日常生活。管腳跟位置解剖結構簡易,可是造成腳跟疼痛的原因確是擁有特別多的是層面。亦在臨床上,大家對許多的慢性損傷造成的或是炎症造成的腳後跟痛,一般稱之為「跟痛症」。
假如這種醫治不可以改進,或是痛疼較為難除在考慮到部分的封閉治療。降低站起和走動的時長,充足歇息。像我這樣每日1萬步之上,是不可以的。這也是造成疼痛的原因。從源頭上避免。挑選適合自己的鞋。比較寬松綿軟,能夠墊正中間強的鞋底。敷熱足跟部。能夠搓洗腳、艾炙、紅外線烤燈、針灸理療等,加快血液循環,加速推進發炎的消散。
⑦ 中老年足跟痛,該怎麼緩解
很多人都有腳後跟疼的毛病,尤其是於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重體力勞動者、長期站立或行走的人,又或是長期穿高跟鞋的人。
經常做腳底蹬踏動作,增強跖腱膜的張力,加強抗勞損的功能,減輕局部炎症。
中老年足跟痛,可這樣緩解
盡量避免長期站立,長期行走,可以經常踮腳。踮腳有利於通暢足少陰腎經,腎經氣血通則腳後跟可得到滋養,疼痛也就緩解了。
3、穿舒服的鞋
建議多穿軟底鞋、“小坡跟”鞋,鞋跟高度在2~3厘米高為最佳,這樣使全身重心前移,減少足跟部受壓。
4、使用足跟墊、足弓墊
足跟墊即在稍厚的鞋墊上畫出痛點的位置,挖空,在空處墊上葯包。可用威靈仙、白芷以1:1的比例打成葯面做成葯包。當然也可不墊葯包使用。
平足者且有足跟痛者,建議在久站、久行之前墊好足弓墊。
足弓墊在葯店可以買到,年青人建議選購硬質足弓墊,中老年人建議選購軟質足弓墊。
自製足弓墊需滿足下列要求:軟墊高度2~3厘米,並使內側高外側低,中央高前後側逐漸變平,呈斜坡狀。
5、勤踩毛巾
膝蓋伸直,然後拿一條毛巾置於腳掌前端,二手分別握住毛巾二側,向內用力拉至筋膜有感覺到被拉扯為止;每次拉扯後停留10秒鍾再放鬆,重復10次。
此動作可舒緩筋膜緊綳,增加筋膜彈性。
足跟痛是生活中的常見病,如果痛的厲害一定要及時就醫,如果只是輕症疼痛,可以嘗試上述五個辦法緩解哦~
⑧ 請教醫生:我媽媽有一隻腳的足弓那裡經常疼痛
可能是長期穿鞋不當,或行走方法不正確引起的扁平足,要調整你媽媽的鞋子,在足弓處墊一塊厚些的棉布或棉花,少穿高跟鞋,平底鞋也不是萬能的,鞋跟的高度控制在2-3厘米左右,太高或太低都不好,平常回家可以將腳放在比較高的地方.比如躺在床上可以將腳放在被子上讓腿部的血液迴流更好,可以有效的緩解下肢的不適感.如果不是扁平足的話,有可能是站姿的問題,不太可能是產後的事,你都這么大了.天天晚上用熱醋水(兩斤水半斤醋)泡腳試看看,我媽媽也這么做過,效果還不錯.要堅持.^o^
⑨ 足弓疼怎麼治療
大多數的腳後跟疼痛都是由於韌帶發炎引起的。人的腳後跟由33個關節和100多塊肌腱和韌帶組成,腳底的韌帶緊連著跟骨的底端,當人行走時,巨大的牽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韌帶上一個狹窄的區域內,反復的牽拉摩擦容易導致韌帶和骨骼結合部位發炎,造成疼痛。同時,體重也和後跟疼痛有一定關系,一般來說,較胖的人更容易患後跟疼痛。 鞋子是引起後跟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腳部的骨骼、肌肉和韌帶承受著人的整個體重,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持足弓,使腳掌受力均勻,使韌帶得到適當的放鬆。但是,有的製造商為降低成本,在鞋子的內部結構上偷工減料,導致鞋內的構造不能有效地支撐足弓,力量集中於腳掌的某一部分,這樣會加大韌帶的壓力,使韌帶更容易發炎。 因此,要保護好腳後跟,首先要挑選質量合格的鞋,特別是運動鞋;同時注意不要讓腳過度疲勞。有的人由於工作需要,例如售貨員,每天站立的時間較長,則可以採用改變站姿的方法,前傾和後傾站立相交替或者時而扶著櫃台放鬆一下腳關節,以防止韌帶的某一部位長時間承受太大的力量。如果腳跟已經有了疼痛發炎的現象,就應該停止運動,讓韌帶充分休息。還可以採用一種「跟骨墊」將後跟墊高,使腳掌受力點前移,減少後跟韌帶的拉力,幫助韌帶盡快恢復。 另外,現在認為一般是與跟部的骨內壓增高有關系,現在有腳跟疼痛患者,骨科常常採用一種鑽孔減壓的辦法,但是有些並不是骨內壓增高,現在中醫說的腎虛的人,也會出現這個腳跟疼痛的現象,特別是有些女性,或者產後,或者有些比較長的體質比較差的人,容易出現腳後跟疼痛,這種疼痛中醫說與腎虛有關。 介紹幾則成功治療「腳跟痛」的秘方: 1)取烏梅200克,加水濃煮30分鍾,去梅,加白醋100克。待溫度適宜,泡腳。 2)用肥豬肉,酒適量。肥豬肉切片,蘸熱酒敷患處。 3)取復枯草50克、食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時,然後煮沸15分鍾,水汁備用,待稍溫後浸泡患處20分鍾,先熏後洗,1日2--3次,1劑可用2日。 4)用威靈仙5--10克(搗碎)、陳醋適量。調成膏狀,備用。先將患足浸泡熱水中5--10分鍾,擦乾後將葯膏敷於足跟,外用布綳帶包紮。晚上休息時,可將患足放在熱水袋上熱敷。每2天換葯1次。 5)取五味子12克、乳香12克、牛膝20克、白酒適量。前三味共研細未,調拌白酒,外敷貼患處。 6)用白芍葯30克、懷牛膝15克、甘草10克、元茴3粒、白酒及醋各30--50毫升。前3味水煎取汁,分2次溫服,葯渣加元茴再煎,沸1--2分鍾後加入白酒及醋,趁熱熏洗患處,每日1劑,7日為1療程。一般1--2個療程即愈。 腳後跟疼的原因有很多種,平時注意保暖可以熱敷或用熱水泡腳,也可能是站的姿勢不對引起的。如果站立時把身體的重心放在腳後跟上就會引起腳後跟疼。 建議去拍一張片子,如果拍片有增生,那麼就是因為增生引起的疼痛,越來越痛,有可能骨刺增大吧。 足跟痛的保養方法有:1、休息;2、選擇厚底、鞋底不能軟、鞋墊軟一些的鞋子,最好後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適應足跟的弧形;3、足跟部應用軟墊,如硅膠製成的跟痛墊,保護足跟減輕摩擦;5、功能鍛煉。 治療方面:1、理療;2、口服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葯物治療;3、局部封閉治療;4、矯正鞋墊緩解跖腱膜張力,減輕刺激,緩解疼痛。 你介紹一個成功治癒「腳後跟痛」的秘方: 用烏梅200克,加水濃煮30分鍾,去梅,加白醋100克。待溫度適宜,泡腳。3--5次後可見效。
⑩ 老人腳疼怎麼辦
老年人腿痛怎麼辦?
如果排除風濕外
老年人腿痛的原因:
老人出現腿痛、或間歇性跛行和走路沒勁兒時,可能是血管堵塞了,應該考慮看外周血管科。
供應四肢血液的血管稱為外周血管。在老年人中,由外周血管堵塞引起的四肢不適很常見,常常誤認為「老年關節病,體力不好,或坐骨神經有問題等。
腿痛症狀不能只當成是老年慢性病,不著急慢慢地治療,最終延誤診治良機。
關節病和神經病變引起的腿痛和外周血管病變引起的腿痛是可以區分開的。前者引起的腿痛是持續性的,而後者是間歇性跛行和疼痛,如行走幾分鍾後出現小腿、臀部、髖部或足弓疼痛、發緊、僵硬或沉重,但休息幾分鍾後又能恢復行走,反反復復。
另外:
1.骨質疏鬆
2.間歇性跛行:
是否經常感到四肢無力、容易疲勞或出現四肢冰冷和麻木的感覺?您是否有小腿肚或足部乏力、酸脹、疼痛的感覺,休息後疼痛又會消失。是否在不運動的情況下,您的足趾、足部或小腿肚也出現持續性的疼痛,到了夜裡更為劇烈,這些症狀要考慮間歇性跛行
3.血管間歇性跛行:
血管間歇性跛行與神經間歇性跛行的表現有點相似,但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前者屬於血管外科疾病,後者屬於骨科範疇。由於兩者的發病都在老年期,脊柱和血管的改變可以同時存在,所以發病表現相似,不易區別。
血管間歇性跛行患者疼痛更大程度上與運動有關,而不是和脊柱姿勢的變化有關。其症狀好發單側,伴有冷感,一般沒有感覺麻痹,步行停止症狀即可改善、消失,最重要的是因為動脈閉塞,這一側的足背動脈搏動一定減弱或消失。
4.骨性關節炎是以關節軟骨退化、變性、增生為病理特點的關節病變,大多起病隱匿、進展緩慢,最突出的症狀是關節酸痛,其特點是:疼痛-緩解-再疼痛,反復發作。清晨起床時疼痛較劇,稍活動後疼痛即緩解,活動過頻疼痛又再起,休息後可再度緩解。若處於某位置過久或活動多時,疼痛又起,可聽到關節粗糙摩擦聲。隨年齡增長,症狀會逐漸增重,還可影響其他關節部位。
判斷骨性關節炎主要依靠X線檢查,關節間隙不等寬或狹窄、關節處的骨質疏鬆、骨質增生或關節膨大乃至變形、軟骨下骨板硬化和骨贅形成等,是骨性關節炎的基本特徵。
防骨質疏鬆,平時多注意合理飲食、定期運動。
保持均衡飲食確保攝取足夠的鈣質及維生素D,如高鈣低脂的鮮奶及芝士、魚類及深綠色的菜都是好的選擇。根據體質的陰陽偏頗,定期選服補腎之品,在一定程度上能穩定和提高人的性激素水平,間接抑制破骨細胞的骨吸收活動。應戒煙及避免過量飲酒,及時防治全身性代謝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
堅持適當運動長期堅持循序漸進的運動,如游泳、保健操、太極拳、散步等,不僅可減緩骨量的丟失,還可明顯提高骨鹽含量,促進骨細胞的活性。但不宜參加劇烈運動,尤其是引起肌肉過度酸痛的運動。打拳、跳舞時轉身、轉頸及彎腰動作不宜太猛,避免上下跳。可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做一些負重的運動,如爬坡、上樓梯等,幫助建立骨骼的鈣質儲備。工作、活動或休息時,均不要長時間處於同一體位或姿態,要經常進行動作位置的變換調整。
治療腿疼的手法分以下5個步驟:
1、捏跟腱:跟腱就是俗稱的懶筋,位於足跟的後上方。在床上用兩手的拇指和食指的中節稍用力分別捏兩側跟腱,以能耐受為度,捏20至30下即可。
2、推小腿:如果是小腿後面麻木疼痛,就推小腿肚兒;如果是小腿外側麻木疼痛,就推小腿靠小腳趾的那一側。方法是坐在凳子上,用掌根或大魚際由上向下保持壓力向下推,可以塗些「按摩乳」或隔著一層軟布,推20至30次。
3、點穴:第1個穴位在坐骨結節(臀溝中央能摸到的骨頭尖)和股骨大轉子(胯骨外側突出的骨頭)聯線的中點。第2個穴位是大腿後方中央。第3個穴位是在小腿肚中央。第4個在內踝的後方。跪在床上,用中指或拇指按在穴位上,以有酸麻脹感為佳,每個穴位點1分鍾。
4、抖腿:站立時,用健側腿持重,患側放鬆,手掌按在大腿後方左右抖動肌肉1至2分鍾,然後坐下,微屈膝關節,手掌按在小腿後方,左右抖動肌肉1至2分鍾。抖動要連續、流暢、自如。
5、牽拉:趴在床上,雙手抓住床頭,由家屬一人或兩人握緊患者的腳脖子向下方牽拉,待患者感到疼痛減輕或消失時,維持這種牽拉力,直至沒勁了為止,連續牽拉5至10次。
除了上述手法治療外,還應該注意保暖防潮,以利於腿痛的防治。
預防腿部衰老5法
1、以手扶牆或桌子,分別用單足站立10秒鍾,左右交替20次。
2、以手扶牆或桌子,抬起腳後跟,然後下蹲5秒鍾,使胸部盡量貼近大腿,反復做15~20次,注意蹲下起立時動作要慢。
3、扶牆或桌子,用腳跟踢自己的臀部,左右交替20~30次。
最好還是去醫院做個詳細的檢查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