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針灸治療心煩的方法

針灸治療心煩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07 02:33:21

⑴ 常用針灸穴位

針灸 是傳統 中醫 里的一種 治療方法 ,對於很多 疾病 有非常突出的治療效果,那麼常用的針灸 穴位 有哪些呢?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有關資料,希望您喜歡。

常用針灸穴位

1. 尺澤

定位: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主治:① 咳嗽 、氣喘、咯血、咽喉腫痛等肺系實熱 性病 證;②肘臂攣痛;③急性吐瀉、 中暑 、小兒驚風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點刺出血。

2. 孔最

定位: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處。

主治:①咯血、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肺系病證;②肘臂攣痛。

操作: 直刺0.5~1寸。

3. 列缺

定位: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簡便取穴法:兩手虎口 自然 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橈骨莖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肺系病證;②頭痛、齒痛、項強、口眼歪斜等頭項部疾患。

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4. 魚際

定位: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腫痛、失音等肺系熱性病證;②小兒疳積。

操作:直刺0.5~0.8寸。小兒疳積可用割治法。

5.少商
井穴定位:拇指橈側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腫痛、鼻衄、高熱等肺系實熱證;②昏迷、癲狂。

操作: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6.商陽

定位:食指末節橈側,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齒痛、咽喉腫痛等五官疾患;②熱病、昏迷。

操作: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7.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簡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間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頭痛、目赤腫痛、齒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聾等頭面五官諸疾;②發熱惡寒等外感病證,熱病無汗或多汗;③經閉、滯產等 婦 產科 病證。

操作:直刺0.5~1寸,針刺時手呈半握拳狀。孕婦不宜針。

8.手三里

定位:在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處。

主治:①手臂無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證;② 腹痛 , 腹瀉 ;③齒痛,頰腫。

操作:直刺0.8~1.2寸。

9.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證;②熱病;③高 血壓 ;④癲狂;⑤腹痛、吐瀉等腸胃病證;⑥咽喉腫痛、齒痛、目赤腫痛等五官熱性病證;⑦癮疹、 濕疹 、瘰癧等皮、 外科 疾患。

操作:直刺0.5~1寸。

10.肩髃

定位:肩峰端下緣,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舉時,肩部出現兩個凹陷,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

主治:①肩臂攣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證;②癮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肩周炎 宜向肩關節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11.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約0.5寸,當鼻唇溝中。

主治:① 鼻塞 、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證;②膽道蛔蟲症。

操作:略向內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12.地倉

定位:口角旁約0.4寸,上直對瞳孔。

主治:口角歪斜、流涎、三叉 神經 痛等面局部病證。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頰車穴透刺。

13.下關

定位: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張口即閉,宜閉口取穴。

主治:①牙關不利、三叉 神經痛 、齒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證;②耳聾、 耳鳴 、聤耳等耳疾。

操作:直刺0.5~1寸。留針時不可做張口動作,以免折針。

14.頭維

定位:當額角發際上 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

主治:頭痛、目眩、目痛等頭目病證。

操作:平刺0.5~1寸。

15.天樞

定位:臍中旁開2寸。

主治:①腹痛、腹脹、 便秘 、腹瀉、痢疾等胃腸病證;② 月經不調 、 痛經 等 婦科 疾患。

操作:直刺1~1.5寸。《千金》:孕婦不可灸。

16.梁丘

定位:屈膝,在髂前上棘與髕骨外上緣連線上,髕骨外上緣上2寸。

主治:①急性胃病;②膝腫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證;③乳癰、乳痛等乳疾。

操作:直刺1~1.2寸。

17.犢鼻

定位:屈膝,在髕韌帶外側凹陷中。又名外膝眼。

主治: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關節疾患。

搡作:向後內斜刺0.5~1寸。

18.足三里

定位: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嵴外1橫指處。

主治:① 胃痛 、嘔吐、噎膈、腹脹、腹瀉、痢疾、便秘等胃腸病證;②下肢痿痹;③癲狂等神志病;④乳癰、腸癰等外科疾患;⑤虛勞諸證,為強壯 保健 要穴。

操作:直刺1~2寸。強壯保健常用溫灸法。

19.條口

定位:上巨虛穴下2寸。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8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主治:①下肢痿痹,轉筋;②肩臂痛;③脘腹疼痛。

操作:直刺1~1.5寸。

20.豐隆

定位: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1寸,脛骨前嵴外2橫指(中指)處。

主治:①頭痛,眩暈;②癲狂;③咳嗽痰多等痰飲病證;④下肢痿痹;⑤腹脹,便秘。

操作:直刺1~1.5寸。

21.內庭

定位:足背第2、3趾間縫紋端。

主治:①齒痛、咽喉腫痛、鼻衄等五官熱性病證;②熱病;③吐酸、腹瀉、痢疾、便秘等腸胃病證;④足背腫痛,跖趾關節痛。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22.公孫

定位: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①胃痛、嘔吐、腹痛、腹瀉、痢疾等脾胃腸腑病證;②心煩失眠、狂證等神志病證;③逆氣里急、氣上沖心(奔豚氣)等沖脈病證。

操作: 直刺0.6~1.2寸。

23.三陰交

定位: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

主治:①腸鳴腹脹、腹瀉等脾胃虛弱諸證;②月經不調、帶下、陰挺、不孕、滯產等婦產科病證;③遺精、陽痿、遺尿等生殖 泌尿 系統疾患;④心悸,失眠,高血壓;⑤下肢痿痹;⑥陰虛諸證。

操作:直刺1~1.5寸。孕婦禁針。

24.地機

定位:在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陰陵泉穴下3寸。

主治:①痛經、崩漏、月經不調等 婦科病 證;②腹痛、腹瀉等脾胃病證;③小便不利、水腫等脾不運化水濕病證。

操作:直刺1~2寸。

25.陰陵泉

定位: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

主治:①腹脹、腹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等脾不運化水濕病證;②膝痛。

操作:直刺1~2寸。

26.血海

定位:屈膝,在髕骨內上緣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簡便取穴法:患者屈膝,醫者以左手掌心按於患者右膝髕骨上緣,第2~5指向上伸直,拇指約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對側取法仿此。

主治:①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等婦科病證;②癮疹、濕疹、丹毒等血熱性 皮膚病 。

操作:直刺1~1.5寸。

27.通里

定位:腕橫紋上1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

主治:①心悸、怔忡等心病;②舌強不語,暴喑;③腕臂痛。

操作: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傷及血管和神經。留針時,不可做屈腕動作。

28.神門

定位: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主治:①心痛、心煩、驚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癲狂癇等心與神志病證;②高血壓;③胸脅痛。

操作:直刺0.3~0.5寸。

29.後溪

定位:微握拳,第5指掌關節後尺側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

主治:①頭項強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攣痛等痛證;②耳聾,目赤;③癲狂癇;④瘧疾。

操作:直刺0.5~1寸。 治手指攣痛可透刺合谷穴。

30.天宗

定位:肩胛骨岡下窩中央凹陷處,約當肩胛岡下緣與肩胛下角之間的上1/3折點處取穴。

主治:①肩胛疼痛、肩背部損傷等局部病證;②氣喘。

操作:直刺或斜刺0.5~1寸。遇到阻力不可強行進針。

31.聽宮

定位: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主治:①耳鳴、耳聾、聤耳等耳疾;②齒痛。

操作:張口,直刺1~1.5寸。留針時應保持一定的張口姿勢。

32.攢竹

定位: 眉頭凹陷中,約在目內眥直上。

主治: ①頭痛,眉棱骨痛;②眼瞼 動、眼瞼下垂、口眼歪斜、目視不明、流淚、目赤腫痛等目部病證;③呃逆。

操作: 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內緣平刺或斜刺0.5~0.8寸。禁灸。

33.天柱

定位: 後發際正中直上0.5寸(啞門穴),旁開1.3寸,當斜方肌外緣凹陷中。

主治: ①後頭痛、項強、肩背腰痛等痹證;②鼻塞 ;③癲狂癇;④熱病。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內上方深刺,以免傷及延髓。

34.肺俞

定位: 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①咳嗽、氣喘、咯血等肺疾;②骨蒸潮熱、盜汗等陰虛病證。

操作: 斜刺0.5~0.8寸。

35.膈俞

定位: 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①嘔吐、呃逆、氣喘、吐血等上逆之證;② 貧血 ;③癮疹,皮膚 瘙癢 ;④潮熱,盜汗。

操作: 斜刺0.5~0.8寸。

36.胃俞

定位: 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胃脘痛、嘔吐、腹脹、腸鳴等胃疾。

操作: 斜刺0.5~0.8寸。

37.腎俞

定位: 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① 頭暈 、耳鳴、耳聾、腰酸痛等 腎虛 病證;②遺尿、遺精、陽痿、早泄、不育等生殖泌尿系疾患;③月經不調、帶下、不孕等婦科病證。

操作: 直刺0.5~1寸。

38.大腸俞

定位: 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 ①腰腿痛;②腹脹、腹瀉、便秘等胃腸病證。

操作: 直刺0.8~1.2寸。

39.次髎

定位: 第2骶後孔中,約當髂後上棘下與後正中線之間。

主治: ①月經不調、痛經、帶下等婦科病證;②小便不利;③遺精;④疝氣;⑤腰骶痛,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1.5寸。

40.委中

定位: 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主治: ①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證;②腹痛,急性吐瀉;③小便不利,遺尿;④ 丹毒。

操作: 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腘靜脈出血。針刺不宜過快、過強、過深,以免損傷血管和神經。

41.秩邊

定位: 平第4骶後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主治: ①腰骶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證;②小便不利;③便秘,痔疾;④陰痛。

操作: 直刺1.5~2寸。

42.承山

定位: 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處,約在委中穴與昆侖穴之間中點。

主治: ①腰腿拘急、疼痛;②痔疾,便秘。

操作: 直刺1~2寸。不宜做過強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腸肌痙攣。

43.昆侖

定位: 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 ①後頭痛、項強、腰骶疼痛、足踝腫痛等痛證;② 癲癇 ;③滯產。

操作: 直刺0.5~0.8寸。孕婦禁用,經期慎用。

44.申脈

定位: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 ①頭痛,眩暈;②癲狂癇證、失眠等神志疾患;③腰腿酸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45.至陰

定位: 足小趾外側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 ①胎位不正,滯產;②頭痛,目痛;③鼻塞,鼻衄。

操作:淺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46.湧泉

定位: 足趾跖屈時,約當足底(去趾)前1/3凹陷處。

主治: ①昏厥、中暑、小兒驚風等急療,及癲狂癇、失眠等神志病患;②頭痛,頭暈,目眩;③咯血、咽喉腫痛、喉痹等肺系病證;④大便難,小便不利;⑤奔豚氣 ;⑥足心熱。

操作: 直刺0.5~0.8寸。臨床常用灸法或葯物貼敷。

47.太溪

定位: 內踝高點與跟腱後緣連線的中點凹陷處。

主治: ①頭痛、目眩、失眠、健忘、遺精、陽痿等腎虛證;②咽喉腫痛、齒痛、耳鳴、耳聾等陰虛性五官病證;③咳嗽、氣喘、咯血、胸痛等肺部疾患;④消渴,小便頻數,便秘;⑤月經不調;⑥腰脊痛,下肢厥冷。

操作: 直刺0.5~0.8寸。

48.照海

定位: 內踝高點正下緣凹陷處。

主治: ①失眠、癲癇等精神、神志疾患;②咽喉干痛、目赤腫痛等五官熱性疾患;③月經不調、帶下、陰挺等婦科病證;④小便頻數,癃閉。

操作: 直刺0.5~0.8寸

49.內關

定位: 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主治: ①心痛、胸悶、心動過速或過緩等心疾;②胃痛、嘔吐、呃逆等胃腑病證;③中風;④失眠、郁證、癲狂癇等神志病證;⑤眩暈症,如暈車、暈船、耳源性眩暈;⑥肘臂攣痛。

操作: 直刺0.5~1寸。

50.大陵

定位: 腕橫紋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主治: ①心痛,心悸,胸脅滿痛;②胃痛、嘔吐、口臭等胃腑病證;③喜笑悲恐、癲狂癇等神志疾患;④臂、手攣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51中沖

定位: 中指尖端的中央。

主治: 中風昏迷、舌強不語、中暑、昏厥、小兒驚風等急症。

操作: 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52.外關

定位: 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正中間。

主治: ①熱病;②頭痛、目赤腫痛、耳鳴、耳聾等頭面五官病證;③瘰癧;④脅肋痛;⑤上肢痿痹不遂。

操作: 直刺0.5~1寸。

53.支溝

定位: 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正中間。

主治: ①便秘;②耳鳴,耳聾;③暴喑;④瘰癧;⑤脅肋疼痛;⑥熱病。

操作: 直刺0.5~1寸。

54.翳風

定位: 乳突前下方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中。

主治: ①耳鳴、耳聾等耳疾;②口眼歪斜、面風、牙關緊閉、頰腫等面、口病證;⑧瘰癧。

操作: 直刺0.5~1寸。

55.風池

定位: 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平風府穴。

主治: ①中風、癲癇、頭痛、眩暈、耳鳴、耳聾等內風所致的病證;② 感冒 、鼻塞、鼽衄、目赤腫痛、口眼歪斜等外風所致的病證;③頸項強痛。

操作: 針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風府穴。深部中間為延髓,必須嚴格掌握針刺的角度與深度。

56.肩井

定位: 肩上,大椎穴與肩峰連線的中點。

主治: ①頸項強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②難產、乳癰、乳汁不下、乳癖等婦產科及乳房疾患;③瘰癧。

操作: 直刺0.5~0.8寸。內有肺尖,慎不可深刺;孕婦禁針。

57.環跳

定位: 側卧屈股,當股骨大轉子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點處。

主治: ①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②風疹。

操作: 直刺2~3寸。

58.陽陵泉

定位: 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 ①黃疸、脅痛、口苦、嘔吐、吞酸等肝膽犯胃病證;②膝腫痛、下肢痿痹及麻木等下肢、膝關節疾患;③小兒驚風。

操作: 直刺1~1.5寸。

59.懸鍾

定位: 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前緣。

主治: ①痴呆、中風等髓海不足疾患;②頸項強痛,胸脅滿痛,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0.5~0.8寸。

60.行間 滎穴

定位: 足背,當第1、2趾間的趾蹼緣上方紋頭處。

主治: ①中風、癲癇、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青盲、口歪等肝經風熱所致的頭目病證;②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帶下等婦科經帶病證;③陰中痛、疝氣;④遺尿、癃閉、五淋等泌尿系病證;⑤胸脅滿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61.太沖

定位: 足背,第1、2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 ①中風、癲狂癇、小兒驚風、頭痛、眩暈、耳鳴、目赤腫痛、口歪、咽痛等肝經風熱病證;②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等婦科經帶病證;③黃疸、脅痛、腹脹、嘔逆等肝胃病證;④癃閉,遺尿;⑤下肢痿痹,足跗腫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62.期門

定位: 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 ①胸脅脹痛、嘔吐、吞酸、呃逆、腹脹、腹瀉等肝胃病證;②奔豚氣;③乳癰。

操作: 斜刺或半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內臟。

63.腰陽關

定位: 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約與髂嵴相平。

主治: 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痹;②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等婦科病證;③遺精、陽痿等 男科 病證。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64.命門

定位: 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①腰脊強痛,下肢痿痹;②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痛經、經閉、不孕等婦科病證;③遺精、陽痿、精冷不育、小便頻數等男性腎陽不足性病證;④小腹冷痛,腹瀉。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65.大椎

定位: 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①熱病、瘧疾、惡寒發熱、咳嗽、氣喘等外感病證;②骨蒸潮熱;③癲狂癇證、小兒驚風等神志病證;④項強,脊痛;⑤風疹, 痤瘡 。

操作: 向上斜刺0.5~1寸。

66.百會

定位: 後發際正中直上7寸,或當頭部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主治: ①痴呆、中風、失語、瘈瘲、失眠、健忘、癲狂癇證、癔病等神志病證;②頭風、頭痛、眩暈、耳鳴等頭面病證;④ 脫肛 、陰挺、胃下垂、腎下垂等氣失固攝而毀的下陷性病證。

操作: 平刺0.5~0.8寸;升陽舉陷可用灸法。(灸法壯數不能太多,頭頂皮薄)

67.神庭

定位: 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

主治: ①癲狂癇、失眠、驚悸;②頭痛、目眩、目赤、目翳、鼻淵、鼻衄等頭面五官病證;③失眠、驚悸等神志病證。

操作: 平刺0.5~0.8寸。

68.水溝

定位: 在人中溝的上1/3與下2/3交點處。

主治: ①昏迷、暈厥、中風、中暑、休克、 呼吸 衰竭等急危重症,為急救要穴之一;②癔病、癲狂癇證、急慢驚風等神志病證;③鼻塞、鼻衄、面腫、口歪、齒痛、牙關緊閉等面鼻口部病證;③閃挫腰痛。

操作: 向上斜刺0.3~0.5寸,強刺激;或指甲掐按。

69.中極

定位: 前正中線上,臍下4寸。

主治: ①遺尿、小便不利、癃閉等泌尿系病證;②遺精、陽痿、不育等男科病證;③月經不調、崩漏、陰挺、陰癢、不孕、 產後 惡露不盡、帶下等婦科病證。

操作: 直刺1~1.5寸;孕婦慎用。

70.關元

定位: 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

主治: ①中風脫證、虛勞冷憊、羸瘦無力等元氣虛損病證;②少腹疼痛,疝氣;③腹瀉、痢疾、脫肛、便血等腸腑病證;④五淋、尿血、尿閉、尿頻等泌尿系病證;⑤遺精、陽痿、早泄、白濁等男科病證;⑥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陰挺、惡露不盡、胞衣不下等婦科病證。

操作: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婦慎用。

71.氣海

定位: 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

主治: ①虛脫、形體羸瘦、臟氣衰憊、乏力等氣虛病證;②水谷不化、繞臍疼痛、腹瀉、痢疾、便秘等腸腑病證;③小便不利,遺尿;④遺精,陽痿,疝氣;⑤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陰挺、產後惡露不止、胞衣不下等婦科病證。

操作: 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婦慎用。

72.神闕

定位: 臍窩中央。

主治: ①虛脫、中風脫證等元陽暴脫;②腹痛、腹脹、腹瀉、痢疾、便秘、脫肛等腸腑病證;③水腫,小便不利。

操作: 一般不針,多用艾條灸或艾炷隔鹽灸法。

73.中脘

定位: 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或臍中與胸劍聯合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 ①胃痛、腹脹、納呆、嘔吐、吞酸、呃逆、小兒疳積等脾胃病證;②黃疸;②癲狂,臟躁。

操作: 直刺1~1.5寸。

74.膻中

定位: 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或兩乳頭連線與前正中線的交點處。

主治: ①咳嗽、氣喘、胸悶、心痛、噎膈、呃逆等胸中氣機不暢的病證;②產後乳少、乳癰、乳癖等胸乳病證。

操作: 平刺0.3~0.5寸。

75.四神聰

定位: 在頭頂部,當百會前後左右各1寸,共4穴。

主治: ①頭痛、眩暈、失眠、健忘、癲癇等神志病證;②目疾。

操作: 平刺0.5~0.8寸。

76.印堂

定位: 在額部,當兩眉頭的中間。

主治: ①痴呆、癇證、失眠、健忘等神志病證;②頭痛,眩暈;③鼻衄,鼻淵;④小兒驚風,產後血暈,子癇。

操作: 提捏局部皮膚,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77.太陽

定位: 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1橫指的凹陷處。

主治: ①頭痛;②目疾;③面癱。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點刺出血。

78.定喘

定位: 在背上部,當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0.5寸。

主治: ① 哮喘 ,咳嗽;②肩背痛,落枕。操作: 直刺0.5~0.8寸。

79.夾脊

定位: 在背腰部,當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兩側,後正中線旁開0.5寸,一側17穴,左右共34穴。

主治: 適應范圍較廣,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療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療胃腸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療腰腹及下肢疾病。

操作: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針叩刺。

80.十宣

定位: 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離緣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主治: ①昏迷;②癲癇;③高熱,咽喉腫痛;④手指麻木。

操作: 淺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

⑵ 針灸的作用有哪些

不少人都喜歡通過針灸的方式來治療,而針灸究竟又有哪些作用呢?針灸療法的具體作用又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們整理的關於針灸的作用有哪些的相關內容,希望你們會喜歡!

針灸的作用

(一)溫通經脈行氣血

《靈樞本藏篇》說:“經脈者,所以行氣血、營陰陽、溺筋骨、利關節者也。”氣血運行循經脈流行,方可營運周身,濡養機體,而灸法其性溫熱,可溫通經絡,促進血液運行。恰如《素向·刺節真邪論》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氣血運行具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艾灸則以溫熱通經脈而行血氣。

(二)培補元氣,預防疾病

灸法有強壯元陽、防治疾病的作用,《扁鵲心書》曰:“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艾為辛溫陌熱之葯,以火助之,兩陽相得,可補陽補腎,其元充足,則人體健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故知艾灸有培補元氣,預防疾病之作用。

(三)健脾益胃,培補後天

灸法對脾胃有著明顯的強壯作用,《針灸資生經》中雲:“凡飲食不思,心腹膨脹,面色萎黃,世謂之脾腎病者,宜灸中脘。”在中脘施灸,可以溫運脾陽,補中益氣。常灸足三里,不但能使消化系統功能旺盛,增加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濡養全身,還可達到防病治病,抗衰老和延年益壽的功效。

(四)升舉陽氣,密固膚表

《素問?經脈篇》雲:“陷下則灸之”。氣虛而下陷,則皮毛不任風寒,清陽不得上舉,因而衛陽不固,腠理疏鬆。

常施灸法,可以升舉陽氣、密固肌表、抵禦外邪、調和營衛,起到健身、防病治病的作用。

針灸療法應該注意的事項

針灸能治病並非人人適合

針灸是一種治療疾病的好方法,它可以減肥、緩解身體疲勞治療癲癇等多種疾病,但不可盲目運用,並非人人適合。最常見的孕婦、糖尿病患者就不可用針灸。

同時,還有一些人也是不適合針灸的,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四種最典型的,不適合針灸的人吧。

1. 糖尿病人群:由於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比較高,一旦形成傷口,即便是小小的針灸針眼,也不容易癒合,如果不注意處理針口或者控制飲食,還有可能引起傷口、針口的感染,所以糖尿病人去不宜實施針灸。

2.凝血功能障礙人群:例如血友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疾病,由於這些人群的凝血時間比較長,或者是難以凝血,導致針口容易流血不止,所以凝血功能障礙人群也是不適宜實施針灸的。

3. 皮膚感染、潰瘍、瘢痕和腫瘤部位不適宜針刺。

4.白血病人群不適宜針刺等。

針灸療法的作用

針灸三陰交穴可以有效治療婦科病

位置:三陰交穴位於小腿的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小腿內側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

作用:三陰交穴屬脾經之穴,是肝、脾、腎三經交匯之處,又名“女三里”,有調和氣血、補腎養肝的功用。

針灸三陰交這個穴位,可以有效治療各種婦科疾病,例如月經不調、手腳冰冷、痛經、更年期綜合征、腳底腫脹等等。

操作:痛經或月經不調者,在月經開始前5至6天起,每天花1分鍾刺激本穴,有良好的保健效果。更年期綜合征等病症者,常刺激此穴,能改善病情。但孕婦不宜。

四大養生穴位

1、足三里穴:人體保健第一要穴

位置:足三里穴位於膝蓋前外側下方凹陷處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的位置。

作用:足三里號稱人體保健第一要穴,民間有“常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 之說。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律,增強消化功能,增進食慾;改善心臟功能,調節心律;常按揉足三里穴能預防和減輕很多常見病,如胃十二指腸潰 瘍、急性胃炎、胃下垂、嘔吐、腸炎、便秘、膽囊炎、膽腎結石絞痛及糖尿病、高血壓等,並對解除急性胃痛效果明顯。

操作:用拇指每天按揉足三里2至3分鍾,力度以感覺局部酸脹為宜。緊急情況下,如胃痛急性發作,而褲子穿得緊,可用筆尖隔著衣物刺激此穴,以症狀緩解為度。

2、膻中穴:“捶胸頓足”延年益壽

位置:膻中穴位於我們身體的正中間上面,具體在第四根肋骨,兩乳頭連線的中間點的位置。

作用:刺激該穴能活血通絡、寬胸理氣、止咳平喘。尤其是可有效治療各類“氣”病,包括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疾病,如哮喘、胸悶、心悸、心煩、心絞痛等。還可以治產後缺乳、乳腺炎、肋間神經痛、胃賁門痙攣等病症。

操作:可雙手交叉,握空心拳,然後捶打這個穴位。也可將一手四指並攏,用指腹順時針打圈按揉或從上自下推揉,每天不少於100次,持續2至3分鍾。現代醫學證明,人體是從胸腺開始衰老的,經常“捶胸頓足”,延年益壽。

3、關元穴:對症陽虛畏寒、宮寒不育

位置:位於下腹部,身體前正中線上,肚臍下3寸。古有“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也”之說。

作用:此穴有培補元氣、腎氣、暖下元的作用,治病范圍廣泛,包括婦科類的白帶病、痛經、各種婦科炎症,男科的陽痿、早泄、前列腺疾病等。每天堅持點按或灸穴位15分鍾,有助提高性功能,對腰部發冷、陽痿、早泄及體質虛弱者效果更好,還可治突發的昏厥。

操作:可用隔姜灸法,用一片薄薄薑片上面扎一些小孔,貼在關元穴上,然後用艾柱來灸,一次15分鍾左右,感覺穴位處潮紅即可。陽虛畏寒、宮寒不育者,療效更顯著。

4、湧泉穴:可使腎精充足、耳聰目明

位置:位於足底部,腳趾向下彎時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後2/3交點上,是腎經的第一個穴位。

作用:經常按摩此穴,則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精力充沛、性功能強盛、腰膝結實、行走有力。按揉此穴,還可改善急性心絞痛症狀。湧泉穴對咽喉腫痛、頭痛、失眠、小便不利、休克、中暑、癲癇、不孕、月經不調、怕冷、陽痿、遺精、更年期綜合征等均有療效。

⑶ 從中醫的角度,心悸不安、心煩失眠、焦慮症等,該如何調理養生

從症狀看,屬更年期范疇,是常見的肝氣郁滯,治療時用理肝散(逍遙丸)合歸脾湯;如從中醫角度分析為陰虛陽亢。腎陰不足引起心火過盛,出現心悸不安、心煩失眠、抑鬱、易怒、焦慮等。治療方法滋腎陰、平心陽。如交替丸(黃連、肉桂);黃連阿膠湯等加減。

日常可用葯膳輔助,常用的葯材如:酸棗仁、茯苓、百合、蓮子、桂圓肉、山葯、黑豆、大棗等,互相搭配作為葯膳調理效果更佳。

謝邀。心悸不安,心煩失眠,焦慮症這幾種症狀其實有多證型的,要對證治療,而非僅憑 養生 可以解決。

首分虛實。

從實證說又分多種證型:比如上焦不治水泛高原,當水氣凌心時會心悸不安的,這是因為心為臟中之陽,水飲為陰物,水飲凌浸心臟時導致心臟失去正常功能而心悸不安。再比如熱擾心神,當內熱時心臟失於常道,因心胞積熱郁而不泄故感覺心煩,心主神,心受熱而悸動自然無法安眠。此外,還有痰阻經隧,精神傷感導致心理憂郁恐懼,都導致心神不安心煩失眠。

從虛證來說又分多種證型,:如血不養心,心為血臟,大凡血虛之人,不能滋養心臟令其保持正常功能,當然心悸不安心煩失眠。如氣虛者,氣為血帥,血不自行賴氣而行,如果氣虛不達,血行即滯,且氣為陽心為陽臟,心的律動正常與否主要受人體元氣統攝,當元氣不足虛損時,心氣不足影響正常律動,當然會產生心悸不安心煩失眠等症狀。還有腎氣不足,陰火上炎,擾動心神不安,不能水火既濟,所以感到心煩失眠也是常有之事。

這些症狀出現時,已經不是 養生 ,而是而對證治療,單純想 養生 而不治療,恐一時難以奏效。

心悸是中醫病證名,是因外感或內傷,致氣血陰陽虧虛,心失所養;或痰飲瘀血阻滯,心脈不暢,引起以心中急劇跳動,驚慌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心臟常見病證。

也可作為臨床多種病證的症狀表現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暈、水腫、喘證等。

西醫學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動過速、心動過緩、過早搏動、心房顫動或撲動、房室傳導阻滯、病態竇房結綜合征、預激綜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經官能症等

情志調暢,飲食有節及避免外感六淫邪氣,增強體質等是預防本病的關鍵。積極治療胸痹心痛、痰飲、肺脹、喘證及痹病等,對預防和治療心悸發作具有重要意義。

1.可以適當練習八段錦中「搖頭擺尾去心火」和五禽戲的「猿戲」以及24節氣導引 養生 「夏季節氣的動作」。

2.不宜過度勞累,生活盡量規律。

3.心悸患者應保持精神樂觀,情緒穩定,積極配合堅持治療,堅定信心,有助於康復。應避免驚恐刺激及憂思惱怒等。

4.生活作息要有規律。飲食有節,宜進食營養豐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鹽飲食,忌煙酒、濃茶。

5.輕證可從事適當體力活動,以不覺勞累、不加重症狀為度,避免劇烈活動。重症心悸應卧床休息,還應及早發現變證、壞病先兆,做好急救准備。

小康最近老是有心悸,相信很多人都跟小康有過一樣的症狀,那心悸嚴重嗎?日常要怎麼調理?

心悸是中醫病證名,是因外感或內傷,致氣血陰陽虧虛,心失所養;或痰飲瘀血阻滯,心脈不暢,引起以心中急劇跳動,驚慌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心臟常見病證。也可作為臨床多種病證的症狀表現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暈、水腫、喘證等。

什麼原因會產生心悸呢?
1.注意力過於集中

當人過度集中精神,專注於某一件事時,大腦的交叉神經興奮性會增強,導致心搏量增加,神經敏感度增強,這些因素相互結合會引發心悸。

2.熬夜

熬夜是年輕人的常態,熬夜會導致心率過快,心跳加速,容易產生心慌心悸。患者需要調整好心態,遇到事情不要過度緊張,保持良好的心態對心悸的緩解有積極作用。

3.體質差

身體較為虛弱的人,常常會出現心悸症狀,比如更年期的女性,因為更年期女性容易神經衰弱,導致失眠多夢,心悸心慌,疲乏無力,這個階段的女性需要更多的關心和呵護。

心悸嚴重的話是需要去看醫生的,偶爾一次心悸那我們日常生活是可以調理的,通過 健康 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方式。

1. 注意休息

心悸這種情況有時候會發生在我們體力透支的時候,少熬夜總是有好處的。在我們睡覺的時候,我們身體的各類器官也在做適當的休息,這樣才能適應我們第二天的機能調節,那麼,如果我們一直熬夜,第二天不僅會感覺很累,無精打采,同時,對我們各類器官也是非常的傷害,所以,要少熬夜。

2. 調整心態

積極的心態有利於消除心悸,在生活中,我們要避免過度緊張、生氣、喜悅、悲傷等等,要知道,這些極端的心態很有可能會影響我們神經活動能力增強,從而導致我們心臟遭受損傷,這樣是容易引起心悸的。

3. 及時休息

情志調暢,飲食有節及避免外感六淫邪氣,增強體質等是預防本病的關鍵。積極治療胸痹心痛、痰飲、肺脹、喘證及痹病等,對預防和治療心悸發作具有重要意義。

大家好!我是譚王頁譚醫生

單純從心悸不安、心煩失眠、焦慮這些症狀,很難准確的判斷具體原因。

最少也要知道年齡和性別。

因為不同的年齡階段和不同的性別發病有一定的規律。

如果單純從調理和 養生 的角度來考慮,

可以給你一些建議,但是未必很准確。

心悸不安失眠首先考慮到心臟本身的問題。

可能會有心火旺、心陰不足、心血虛。。

如果是心火旺盛,往往舌頭紅,舌尖會有紅赤甚至糜爛,心煩容易發怒等。

這樣的情況,可以用蓮子心少量泡水喝,祛心火這些症狀可以減輕。

如果是舌頭沒有苔,舌頭淡白,那就是心血不足,可以適當用些桂圓肉。

如果舌頭紅,少苔或者沒有苔,有可能是心陰不足,有虛火。可以少用些西洋參、桂圓、麥冬泡水喝。

但是也有可以能是肝火旺導致。

也有可能是腎水不足,心腎不交導致的。。。

原因比較多,不能夠一一講完。

給一個比較安排的方法

按摩內關、太沖和湧泉穴。

每天順時針按摩,有一定的效果。

最後,祝願你早日恢復 健康 !

從任何一個中西醫的角度來看,是需要改變一下好的生活習慣的時候了。信號告訴我們,心臟的負荷重了,裡面的核心動力不足了,需要加油或者大檢修了。這跟保養一部 汽車 沒啥兩樣。不一定需要高深莫測聽不懂的話語,該需要增加營養 ,該需要停下腳步休息 ,改變一切忙碌得節奏。只需小半年回歸適合天人合一的《黃帝內經》生活軌道,學習西方的最朴實的每日科學飲食。一定會回歸到正常的符合生理發展進程的身體狀態。我們還是可以蹦噠好久。再續輝煌。。。[呲牙][呲牙]本人就是這樣的過來的。。當然,您需先做各方面的確認,您的心臟沒有到達器質性的病變哈!

中醫不是萬能的,中醫 養生 調理亞 健康 可以,但不能治病。引起心悸不安、心煩失眠、焦慮症的身體原因很多,用中醫理論也能作出各種推測和解釋,可是單憑題中這幾個症狀,根本無法作出准確診斷。這些症狀,通常由病引起,比如甲亢、甲減、反流性食管炎,也就是說,你的身體很有可能有病。

不知病根,妄圖通過中醫 養生 來解決問題,這種意識非常危險,會把輕病拖成重病。到那時,治療難度會大大增加。

所以,要是出現心悸不安、心煩失眠、焦慮等症狀,一定要去正規醫院排查疾病,找出病根才能對症下葯,切勿胡亂 養生 。有些疾病單靠中醫的望聞問切無法診斷出來,一定要通過儀器化驗血液才能得出結果。

有些人容易發生心煩口燥、潮熱盜汗、心慌心悸、失眠多夢等症狀,或者伴有頭暈耳鳴、記憶力下降、腰酸腿軟等,很多是屬於腎陰虧虛,肝腎陰虛,虛火內盛,陰虛內熱,腎陰水不足,不能上濟心火,心火亢盛,導致出現的症狀,可稱之為心腎不交。

因為伴有肝腎陰虛的問題,所以容易出現頭暈,記憶力下降,腰酸腿軟,耳鳴等現象。

中醫治療滋陰降火、滋補肝腎、交通心腎、清心降火安神為主,臨床上可以使用黃連阿膠湯,有滋陰降火、交通心腎的功效。

還有另外一個方子,天王補心丸也有滋陰降火、寧心安神的功效,適合陰液不足、心火亢盛所導致的上述症狀,也有中成葯可以選擇,比較方便。

除此之外注意固護腎陰,避免耗損過度,比如不要運動過多,出汗過度,避免熬夜勞累傷身體,不要情緒過急動火,暴躁發怒,避免辛辣飲食,保持心態平和。

日常生活中少吃辛辣肥腥之品,以清淡滋潤養陰的為主,可以使用沙參、玉竹、麥冬、石斛、生地熟地、蓮子、百合、棗仁、柏子仁、白木耳、蜂蜜等食材,進行調養治療。

心火旺引起的失眠主要特徵有心煩不安、口舌生瘡、苔黃、脈滑或數,臨床調理的重點在於清心火,針灸治療可刺內關、神門等穴,或進行放血治療,另外也可選擇刮痧、拔罐、按摩等方法來清心火,日常多食用蓮子、黃瓜、蘿卜等清火食物對於心火的清除也有一定作用;除此之外,心火旺患者需要保持情緒舒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達到降心火的功效。

不太清楚中醫調理。

⑷ 針灸的類型主要有哪些

(1)體針

體針療法又稱為「毫針療法」,是以毫針為針刺工具,通過在人體十四經路上的腧穴施以一定的操作方法,以調通營衛氣血,調整經絡、臟腑功能而治療相關疾病的一種方法。體針療法是我國傳統針刺醫術中的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種療法,是針刺療法的主體。

取穴:胰俞、脾俞、膈俞、腎俞、足三里、三陰交。

配穴:多飲、煩渴口乾者,加肺俞、少商、金津、玉液、承漿、意舍、陽池,以清熱保津;多食易飢、便結者,加中脘、胃俞、大橫、腹結、內庭、豐隆,

以清胃瀉火;多尿、腰痛、耳鳴、心煩、潮熱盜汗者,加關元、太溪、然谷、照海、復溜、太沖,以滋陰益腎;神倦乏力、少氣懶言、腹瀉頭脹、肢體困重者,加胃俞、天樞、氣海、陰陵泉,以健脾利濕。

施術:背俞穴針向棘突,進針1~2寸。依據病情把穴位分成兩組交替運用,補瀉兼施,以針刺得氣為主,留針15~30分鍾,間歇行針,每日或隔日1次,12次為1療程,每療程間隔3~5天。注意嚴格消毒,防止感染。

(2)芒針

取穴:中脘、上脘、天突、關元、秩邊。

配穴:足三里、內關、五臟俞穴。

施術:上消以天突、上脘為主;中消以中脘為主;下消以秩邊、關元為主。

(3)梅花針

梅花針又稱「七星針」,是用5~7枚不銹鋼針,集束固定在針柄的一端而成,它是由我國古代的「半刺」、「浮刺」、「毛刺」等針法發展而來,屬叢針淺刺法,是用多支短針淺刺人體穴位的一種針刺方法。

取穴:以脊柱兩側為主,重刺胸椎7~10兩側及額面部、足三里、合谷;取後頸部,骶部與氣管兩側、顏面部、乳突區、內關、足三里;以後頸部、骶部、胸椎7~10兩側為主,配內關、足三里、中脘。

施術:輕度或中度刺激。

(4)電針

電針法是將毫針法與脈沖電流刺激相結合的一種方法,利用不同波形的脈沖刺激以強化針刺穴位的調節功能,達到增強療效的作用。

取穴:胰俞、肺俞、脾俞、腎俞、足三里、三陰交。

施術:每次選2~3個,針刺得氣後接電針儀,電流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通電15分鍾,隔日1次。

(5)耳針

取穴:胰、內分泌、肺、胃、腎、膀胱、三焦、渴點、飢點。

施術:每次選3~4個,常規消毒後針刺,中等或輕刺激,留針15~30分鍾,隔日1次。

或耳穴壓丸法:耳廓局部消毒,將王不留行籽粘附於0.5厘米×0.5厘米大小的膠布中央,再貼敷於耳穴上,給予適當按壓使耳廓有發熱、脹痛感。一般每次貼壓一側耳穴,兩耳交替,也可兩耳同時貼壓。患者於貼壓期間自行按壓數次,每次每穴1~2分鍾。每次留丸3~5天,7次為1療程。

(6)灸法

灸法是用艾絨或其他葯物放置在體表的穴位部位上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天然葯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的作用,達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它能治療針刺效果較差的某些病症,或結合針法應用,更能提高療效,是針灸療法中一項重要內容。施灸材料主要是艾葉製成的艾絨,其易於燃燒,氣味芳香,且燃燒時熱力溫和,直達肌膚深部。

取穴:胰俞、肺俞、脾俞、胃俞、眼俞、腎俞、大椎、足三里、太溪。

配穴:肺熱加魚際;脾胃郁熱加中脘;腎氣不足加關元、氣海。

施術:將上穴分為2~3個一組,每日選1組,每穴用艾炷隔姜灸5~10壯,懸灸亦可,以皮膚紅潤為度,切忌灼傷皮膚引起感染。

取穴:液門、陽池、胰俞、三焦俞。

施術:將鮮橘皮(或干品用溫水浸泡變軟)剪成2平方厘米大小並切一長約1厘米的切口。進針後行平補平瀉手法,然後將艾條插於針柄頂端並與之平齊,取備好之橘皮套在針身靠近皮膚處,使橘內皮貼近皮膚,取一硬紙皮隔在艾條與橘皮之間,從靠近皮膚一端點燃艾條。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⑸ 針灸有哪幾種治療方法

針灸療法的簡稱,包括針刺和艾灸兩種治療方法。針刺療法是用特製的金屬針具刺激人體穴位,運用操作手法來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艾灸療法是用艾絨搓成艾團或艾條,點燃後沮灼穴位,達到溫通經脈、扶陽散寒的目的。針刺和艾灸兩者方法雖然不同,但都是通過刺激經絡穴位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因此經常配合使用。針灸療法是中醫學術中一種獨特的醫療方法,具有簡便、有效、安全、適用症廣等特點。自從《黃帝內經》中對針灸進行全面論述以來,針灸療法已在祖國醫學寶庫中綿亘兩千年而不衰。

⑹ 中醫放血拔罐針灸能治好病么

中醫目前之所以在外國形式一片大好,靠的就是針灸、放血、拔罐。當然能治很多病。

放血療法是針刺方法的一種,即《內經》中的刺絡法,是用「三棱針」根據不同的病情,刺破人體特定部位的淺表血管,放出適量的血液,通過活血理氣,達到治療的目的。放血療法在疾病治療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古代醫家對放血療法非常重視,具有消腫止痛,祛風止癢、開竅泄熱、鎮吐止瀉、通經活絡的功效。放血療法治療疾病比較廣泛,小到感冒發燒,頭痛腦熱,大到急病重症都可以用放血治療,其中對瘀症、痤瘡(皮膚病)之類的治療效果極好。
放血療法的功效及作用
退熱作用:中醫認為發熱主要有兩種,一為陽盛發熱,一為陰虛發熱。放血的退熱作用,則適用於前一種。因為陽氣盛必然會血盛,放血可以減少血盛,從而減少了血脈中的邪熱,使機體的氣血趨於正常。
止痛作用:中醫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意思是內有疼痛症狀的疾病,在其經脈中必有閉塞不通的地方。放血療法可以直接帶出經脈中的瘀滯的病邪,調整閉塞的壅阻的局面,經脈暢通了,疼痛立時可止。臨床許多急性病,例如咽喉痛及偏頭痛等,應用放血療法,能迅速收到很好的效果。
解毒作用:中醫所說的解毒作用,是指機體在病理的狀況下,由於自身機能障礙不能抵抗毒邪而出現的證候,如因毒火亢盛而致的「紅絲疔」,以及毒邪浸淫而生的瘡瘍癰疽。放血不僅能使侵及機體的毒邪隨血排出,而更重要的是通過「理血調氣」的作用,使人體機能恢復正常,以抑制病邪擴展與再生。
瀉火作用:中醫認為,火熱內擾,可致多種病證,常表現為心煩不安、口舌生瘡、肢體疼痛腫脹、急躁易怒,甚至發熱、神昏、譫語等症狀。放血療法可以直接使火熱之邪隨血而瀉,適用於多種熱證。
消腫作用:腫痛多由於氣滯血澀,使經絡瘀滯而造成的。放血能直接排除局部經脈中瘀滯的氣血與病邪,促使經脈暢通無阻,從而達到消腫的目的。
止癢作用:癢是風邪存在於血脈之中的表現,故此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療原則。放血就是理血調氣,使血脈流暢迫而風邪無所留存,達到祛風止癢的作用。
緩解麻木作用:氣虛不能帥血達於四末,或者血虛失於濡養,則往往出現麻木的症狀。用毫針點刺患側肢體的穴位,使其出少量血,治療麻木之症,是以血行氣至的理論為指導的,效果較好。
鎮吐作用:急性嘔吐多屬胃熱熾盛或肝氣橫逆犯胃或食滯停留,放血能瀉熱平肝逆,並有疏導腸胃積滯下行的作用,故能鎮吐止嘔。
止瀉作用:放血治療泄瀉的范圍,一般是指腸胃積滯化熱而成的熱瀉,或者感觸流行時疫,造成清濁不分的泄瀉等。其機制是瀉火降熱而達到升清降濁的作用。
急救作用:指卒然昏倒,驚厥不省人事的閉證而言。放血能改善血液循環的狀況,是一種很好的有效的搶救方法。
拔罐法又名「火罐氣」「吸筒療法」,古稱「角法」,是藉助熱力排除罐中空氣,利用負壓使其吸著於皮膚,造成瘀血現象的一種治病方法。這種療法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採用拔罐療法進行治療。比如:人到中年,筋骨疼常見,按中醫的解釋多屬風濕入骨。拔火罐時罐口捂在患處,可以慢慢吸出病灶處的濕氣,同時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恢復機能的目的,從而治療風濕「痹痛」筋骨酸楚等不適。
針灸: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漢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是基於漢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
針灸的治療作用
疏通經絡:疏通經絡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經絡通暢而發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針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療的作用。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運行氣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經絡不通,氣血運行受阻,臨床表現為疼痛、麻木、腫脹、瘀斑等症狀。針灸科選擇相應的腧穴和針刺手法及三棱針點刺出血等使經絡通暢,氣血運行正常。
調和陰陽: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就是可使機體從陰陽失衡的狀態向平衡狀態轉化,是針灸治療最終要達到的目的。疾病發生的的機理是復雜的,但從總體上可歸納為陰陽失衡。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是通過經絡陰陽屬性、經穴配伍和針刺手法完成的。
扶正祛邪:針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機體正氣及驅除病邪。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正邪相爭的過程。針灸治病,就是在於能發揮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如果說放血拔罐治病效果不明顯,說明選擇方法錯誤,或者施術者技術問題,但放血、拔罐的治療方法是很好的。建議你到專業的醫院或診所進行明確的診斷,然後辯證施治,很多內科病放血拔罐確實難以收效的。

⑺ 心悸。心煩。扎針灸。應該扎哪個穴位

可以扎針內關穴,神門穴,三陰交穴。

⑻ 針灸可以治療失眠嗎,效果怎麼樣

對於失眠的病人應該仔細了解睡眠的狀況:是否存在入睡困難,是否容易醒來,是否做夢;做夢是噩夢、驚恐的還是悲傷的。這些問題詢問的越詳細,越能夠幫助我們准確辯證。易醒指的是病人睡眠很淺,稍微有點響動就醒來了,這種情況多為心腎不交,由於心火上亢而熱擾心神,所以病人睡不踏實。心腎不交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容易做夢,而且多做一些驚恐的夢,所以這類病人有時都害怕睡覺。

中醫針灸治療失眠

以針灸辦法安息古代即有記載,針灸治療失眠的機理和作用,在於能諧和陰陽,扶正祛邪,疏浚經絡,從而到達改善睡眠的目的。


1.調和陰陽

針灸治療疾病具有諧和陰陽的作用。人體在睡眠正常的狀況下,堅持著陰陽相對均衡的狀態。假如有招致失眠的緣由作祟,如心脾兩虛、陰虛火旺、心虛害怕、胃氣不和等,均可招致陰陽失和而致失眠。

針灸治療失眠的關鍵,就在於依據證候的屬性來調理陰陽的偏盛偏衰,使機體歸於「陰平陽秘」,恢復其正常生理功用。如陽氣盛、陰氣虛可招致失眠。反之,陰氣盛、陽氣虛可招致嗜睡。兩者都能夠取陰蹺的照海和陰蹺的申脈停止治療,但失眠應補陰瀉陽,嗜睡應補陽瀉陰。


2.扶正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抗病才能;祛邪,就是祛除致病要素。失眠的發作、開展在一些狀況下也是正氣與邪氣互相鬥爭的過程,針灸能夠扶正祛邪,故可收到改善睡眠之功。如胃氣失和、心火熾盛、痰熱內擾、肝鬱化火證型的失眠,皆因邪實而發,久則傷及正氣,使失眠愈加纏綿難愈。

這時就應用針灸扶正祛邪,大凡針刺補法和艾灸皆有扶正的作用;針刺瀉法和放血有祛邪的作用,但在詳細運用時,必需分離腧穴的特殊性來思索。


3.疏浚經絡

經絡和氣血及臟腑之間有親密的聯絡,失眠的發作,能夠與氣血失和、臟腑失調有關,這些病理特徵能夠反響在經絡上,並能夠經過針灸調理經絡與臟腑氣血的均衡,從而到達改善睡眠的目的。


最後北京四惠西區醫院中醫內科大夫封一平主任把本文的要點再總結一下:

⑼ 針灸如何治療植物神經紊亂

推薦閱讀?E? 針灸治療植物神經紊亂首先是要根據不同的患者給與不同的辯證的方法和治療的選擇穴位的方法,但是很多患者想要了解?常見的方法包括: 1、心膽氣虛 〔證候〕心悸、善驚易怒、坐卧不安、少寐多夢。病情較輕者,時發時止;重者怔忡不寧,心慌 神亂,不能自主。舌苔薄白或如常,脈象動數或虛弦。 〔治法〕鎮驚定志,養心安神。 〔穴位〕 內關 膻中 膽腧 陽陵泉點壓 2、心血不足 〔證候〕心悸頭暈,面色不華,倦怠無力,失眠夢多。舌質淡紅,脈象細弱。 〔治法〕補血養心,益氣安神。 〔穴位〕 內關 膻中 血海 足三里 三陰交 補多瀉少。 3、陰虛火旺 (陰虛生內熱 ) 〔證候〕心悸不寧,心煩少寐,頭昏目眩,五心煩熱,耳鳴腰酸。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象細數。 >>點擊免費在線咨詢 與專家在線交流

⑽ 針灸如何治療抑鬱症且有哪些特點

針灸治病具有應用廣泛、療效確定的特點,因此對抑鬱症及其伴發的或繼發的軀體疾病也可以通過針灸治療。但是,針灸治病也要以患者的症狀結合舌象、脈象等,經過辨證才能決定治療方法。在一般情況下,中醫認為抑鬱症與心肝脾腎的功能失調有密切關系。因此在治療時,首先要對患者這些臟腑的狀況進行辨證,再進一步確立治療方案。依據對抑鬱症的治療和療效分析,我們總結分析得出兩組針灸治療抑鬱症的穴位。穴位:五臟俞加膈俞,即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腎俞及膈俞。應用這組穴位的理由是,抑鬱症波及的臟腑是心、肝、脾、肺、腎,並由於抑鬱症多是情志不暢導致的氣血瘀阻,從而伴有瘀的證候。膈俞是血的會穴,用之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因而選用五臟俞會達到靜心安神、補腎健脾、平肝疏氣的作用,而使五臟氣機調和,臟腑功能逐漸趨於正常。穴位:神庭、百會、安眠、神門、三陰交,如果患者的情緒不穩或低沉鬱悶,可加合谷、太沖穴;如果患者感到腹中有氣上下竄動或腹脹,加氣海、中脘、內關、璇璣以起到行氣寬胸止脹的作用。在治療中,這兩組穴位可以交替使用,患者可以得到平心清腦、安神定志的作用。如果患者同時伴有其他症狀,也可以加選其他相應的穴位治療。抗抑鬱劑治療雖有較好療效,但尚有不同程度的副反應、過量的危險性和一定的禁忌證。針灸治療顯示出改善症狀迅速、沒有副作用等獨特優勢,逐漸為患者所接受。

閱讀全文

與針灸治療心煩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銅四合扣的安裝方法 瀏覽:818
燈帶連接的正確方法 瀏覽:704
脈沖電子血壓計測量方法 瀏覽:132
馬桶的外圈安裝方法 瀏覽:560
道家解決牙齒痛的方法 瀏覽:143
男生去痘痘的簡單方法 瀏覽:302
衛生間落水管正確安裝方法 瀏覽:94
讀書的時候有哪些快速閱讀的方法 瀏覽:775
老外解決問題的天才方法 瀏覽:209
白菜切了有什麼保存方法 瀏覽:354
cah經典治療方法 瀏覽:105
導尿管的環形固定方法有哪些 瀏覽:584
用格子乘法計算方法264乘以37 瀏覽:593
籃球體能訓練方法視頻 瀏覽:255
學霸學習方法與技巧下載 瀏覽:140
壓電材料壓電性的參數及測量方法 瀏覽:535
教學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具體內容 瀏覽:439
做防水都有哪些方法 瀏覽:350
新生兒換尿布的錯誤方法圖片說明 瀏覽:490
餐飲廚房著火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