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穴位治失眠的方法
穴位治失眠的方法
穴位治失眠的方法,良好的睡眠對人們白天的工作和生活有很大的影響,而很多人會因各種原因而失眠,失眠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現象,它嚴重的危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以下了解穴位治失眠的方法。
治療失眠,單獨灸百會就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可以在晚上臨睡前做一做。先將百會周圍的頭發分開,讓頭皮露出來,然後將艾條點燃,置於離頭皮2厘米左右處溫和灸,以頭皮感覺到溫熱為度。如果感覺有點兒燙可以將艾條移遠一點兒。每天晚上灸15分鍾左右,有利於入睡。這個方法對婦女產後失眠效果尤其好,患產後失眠的人,使用這個方法,每天灸1次,一般連續灸四五天就能治癒失眠問題。
安眠是治療失眠的經驗效穴,擅治失眠之證,看名字就知道。安眠是經外奇穴,在項部,翳風與風池之間。取穴的時候,先找到耳垂後下方的凹陷處的翳風,再找到項部大筋外側緣的風池,用手在兩點之間畫一條線,線的中點就是安眠。
這4個穴位是治療失眠的基本穴位,自我治療,可以採用按摩的方法,分別對它們各按摩3~5分鍾,每天1~2次。用艾灸的效果更好,可以用艾條溫和灸,每個穴位灸10~20分鍾,可以睡前灸,這個方法對入睡困難的人效果尤其好。
上述4個穴位大約相當於人體里的安眠葯,用它們治療失眠,主要是治標,要想從徹底解決失眠的問題,還應該結合上文我們說的失眠的幾種病因,在用上述4個治療失眠的主要穴位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幾個「治病根」的'穴位。如果是心脾兩虛造成的失眠,可以增加心俞、脾俞、三陰交3個穴位;如果是腎陰虛造成的失眠,可以增加太溪、太沖、湧泉3個穴位;如果是肝火旺盛造成的失眠,可以增加行間、太沖、風池3個穴位;如果是脾胃不和造成的失眠,可以增加中脘、豐隆、內庭3個穴位。這些穴位使用的方法也很簡單,可以分別按摩3~5分鍾,或者艾條溫和灸10~20分鍾。治病要標本兼治,唯有解決了誘發失眠的原因,才能徹底解決失眠問題。
當自己的失眠現象變得越來越嚴重的話,那麼就可以利用上面我們介紹的這些方法來給自己對症的治療,同時還要記得在治療失眠的時候讓自己從自己的日常生活護理的方法中來改善,失眠很多時候其實都跟原因有關系,如果晚上老是看手機,那麼也會失眠,長期熬夜的話也會失眠,將這些症狀改善好了之後就可以治療失眠的現象了。
按摩頭部治失眠有什麼方法
1、天門開穴法
兩拇指指腹緊貼於印堂穴,雙手余指固定頭部二側。左拇指先自印堂穴垂直向上推移,經神庭穴推至上星穴,然後兩拇指呈左下、右上,左上、右下同時交替推摩。手法由緩至速、由輕至重,反復推摩約1分鍾,此時推摩局部產生熱感,並向眉心集中。
2、百會穴點按掌摩法
用右手拇指尖在百會穴點按,待局部產生重脹麻感後立即改用拇指腹旋摩,如此反復交替進行約30秒,緊接用掌心以百會穴為軸心,均勻用力按壓與旋摩約30秒。
3、玉錘叩擊法
用指尖折起來用來敲擊頭部,找到適合自己的力道,然後敲擊,一排排的敲。
叩擊時由腕部發力,甩力均勻,不可太重,不可太輕,以有較強的振盪感而不覺疼痛為度。約1分鍾。
4、十指梳理法
以指代梳,指尖著力於頭皮,雙手同時進行,從前額開始呈扇狀自前向後推摩。手法以揉為主,柔中帶剛。此時會感到頭部輕松舒適感。約1分鍾。
5、撫摩靜息法
用雙掌分別摩頭、摩面、摩頰。手法輕揉,約1分鍾,再結束整個按摩療程。
這也是一種中醫按摩調理的方法,在調理失眠的時候有著重要的作用,另外有失眠的情況後,我們也要注意心情的調理,特別是在平時的時候也要適當的進行運動,睡前也可以熱水泡腳。
艾葉泡腳治失眠方法有什麼
1、用艾葉水泡腳能有效的祛虛火、寒火,可以治療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牙周炎、牙齦炎、中耳炎等頭面部反復發作的這些與虛火、寒火有關的疾病,只要是發生上述疾病時,就取艾葉一小把煮水後泡腳或用純艾葉做成的清艾條取四分之一,撕碎後放入泡腳桶里,用滾開的水沖泡一會兒,等艾葉泡開後再對一些溫水泡腳,泡到全身微微出汗,不能大汗,再多喝一些溫水,一般連泡數次,也就是2-3天後,同時要多喝溫開水,不吃寒涼的食物,注意休息這些因虛火、寒火引起的頭面部、咽喉部的不適都會明顯好轉或消失了。
對於身體寒濕重的病人,每周一次用艾葉水泡腳是可以,但用艾葉水泡腳的同時,必須停吃寒涼的食物。還可以在用艾葉水泡腳同時,喝上一杯生薑紅棗水即去了寒又不瀉氣。只要沒有明顯上火時,每天只用溫水泡腳,不要用艾葉水泡腳。但要停掉所有寒涼的食物,不要再讓寒濕侵入,慢慢地你就會發現再吃補益的食物身體也不容易上火了,而且體質在慢慢地增強。
艾葉泡腳
2、艾葉泡腳具有驅寒作用,我們每天回家洗腳或洗澡的時候,會感到渾身舒服,為什麼呢?因為,熱水泡腳本來就能促進血液流動,加速血液循環,趕走體內的寒氣。並且,艾葉能夠調理陰陽,疏通十二經絡。這樣經絡就通暢了,氣血也就跟著通暢了。
有的人看到用艾葉泡腳有這么多的好處,就經常用艾葉泡腳,有的人幾乎每天泡,這樣就過了。因為用艾葉泡腳能將虛火、寒火往下引,就會引起頭面部的氣血兩虧,供血不足,反而會引起頭暈、頭痛,還會引起情緒上的變化等。
這一套艾葉泡腳治失眠的方法不僅僅可以去掉人體當了嚴寒,又可以調理氣血對於內分泌紊亂有著非常好的功效,與此同時,艾葉還可以去掉人身體當中的熱氣和寒氣,讓身體不再感覺到炎熱煩躁。
② 針灸穴位治療各類痛證
針灸止痛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現介紹8個穴位,對緩解各類疼痛有顯著效果。
針刺風池穴治療偏頭痛
取穴:風池穴。屬足少陽膽經,為手足少陽、陽維脈的交會穴。在頸項部,當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操作方法:採取正坐位,直刺風池,針尖向對側目內眥,深度0.5~1寸,用捻轉平補平瀉法,行針30秒鍾,留針30分鍾,每5分鍾運針1次。每日1次,連續針刺1~2個療程,每個療程7天。根據患者疼痛部位、性質不同加刺頭維、百會、太陽、印堂。
針刺絲竹空穴治療偏頭痛
取穴:絲竹空穴。屬手少陽三焦經,位於眉梢處的凹陷中。
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向後以15 角,平刺進針後,沿頭皮透刺率骨穴,以每分鍾150~200次頻率捻轉行針1~3分鍾,使酸脹感向頭顳周圍放散,留針30~60分鍾,其間每間隔10分鍾行針1次。上法左右交替,每日1次,7次為1療程;間隔1天後,繼續第2療程治療。
針刺懸鍾穴治療偏頭痛
取穴:懸鍾,屬足少陽膽經,為八會穴之髓會。位於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前緣,在腓骨短肌與趾長伸肌分歧處。
操作方法:囑患者側卧於床上,穴位局部常規消毒後用左手拇指按壓懸鍾穴下方,右手進針,用提插瀉法,使氣行向頭顳痛處,循經感傳越強越好。針感強者只取主穴,不取配穴;針感弱者,可在患側頭部針刺1~2個阿是穴(即觸痛明顯處),用捻轉瀉法。每次留針30分鍾,每10分鍾行針1次。每天針1次,10次為1療程。
針刺膈俞穴治療反復發作之頭痛
取穴:膈俞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為八會穴之一,血會膈俞。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後,用1寸毫針向下方(或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輕輕捻轉提插,使之得氣,以患者感到局部有麻脹感為宜。留針30分鍾,每10分鍾行針1次。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2天。一般需要針刺1~2個療程。
針刺魚腰穴治療三叉神經痛
取穴:魚腰,為經外奇穴。在額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後,用1寸毫針向下方斜刺0.3~0.5寸,輕輕捻轉提插,使之得氣,局部有脹痛感或觸電樣針感時,然後將針體提起針尖向眉毛的前方、後方透刺,以患者感到局部有麻脹感為宜。留針20分鍾,每5分鍾行針1次。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2天。一般需要針刺3~4個療程。
針刺牙風痛穴治療牙痛
取穴:牙風痛穴,奇穴名,位於腕橫紋上2.5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操作方法:取1.5寸毫針垂直刺入牙風痛穴,深1.0寸左右,如無明顯針感,行捻轉、提插手法,直到有強烈的酸脹得氣感為止。下牙痛加刺頰車,上牙痛加刺下關。留針40分鍾,每隔10分鍾行針1次。
另有一奇穴名牙痛穴,位於手掌部,第三、四掌骨間,距指掌橫紋1寸處,刺之治療牙痛效果亦佳。
少商穴點刺放血治療咽喉腫痛
取穴:少商,此為屬手太陰肺經,太陰肺經井穴。位於手拇指末節橈側,距指甲0.1寸處。
操作方法:醫者先用大拇指、食指在少商穴周圍推捏幾下,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再用三棱針點刺雙側少商穴,擠出血液3~5滴,用脫脂棉球揩去。隔日1次,3次為1療程。一般治療1個療程即可。
關沖穴點刺放血治療咽喉腫痛
取穴:關沖穴,此穴屬手少陽三焦經,為手少陽三焦經井穴。在手無名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0.1寸處。
操作方法:常規消毒後,用三棱針在關沖穴上點刺,出血少許。次日取另一側關沖穴點刺。每天1次,左右穴位輪換點刺。一般點刺1~2次,即可見效。
③ 穴位治療
單穴主治范圍
(1)公孫:為足太陰脾經絡穴,聯絡足陽明胃經,通沖脈。具有理氣健脾、和胃降逆、調暢氣機的作用。其主治范圍應與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絡脈、沖脈的循行和病候以及這些經脈相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聯系。可以治療如脾胃腸及肝膽病、神志病、心肺系病、婦女病、五官病,四肢體表病等。
(2)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聯系手少陽三焦經,通陰維脈,具有和血行氣,通經止痛,安神定志的作用。其主治范圍與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厥陰絡脈、陰維脈的循行和病候及這些經脈相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關,是治療心胸病的要穴。可以治療如心繫病、神志病、脾胃腸、肝膽病、肺系病、婦女病、五官病等。
(3)列缺:手太陰肺經絡穴,聯絡手陽明大腸經,通任脈,具有宣通肺氣,通調經脈的作用,其主治范圍與手太陰肺經、手太陰絡脈、手陽明大腸經、任脈循行和病候及與這些經脈相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關。可以治療如肺系病、神志病、脾胃腸及肝膽病、膀胱腎病證、婦女病、五官病等。
(4)照海:足少陰腎經腧穴,通陰蹺脈,具有補腎益精,調暢陰蹺的作用,其主治范圍應與足少陰腎經、陰蹺脈的循行和病候以及這些經脈相聯系的其他臟腑、經絡、組織、器官有關。可以治療如腎膀胱病、神志病、五官病、心肺系病證、脾胃肝膽病、婦女病等。
(5)外關:手少陽三焦經絡穴,聯絡手厥陰心包經,通陽維脈。陽維脈系諸陽而主表,其主治范圍與三焦經、心包經、手少陽絡脈、陽維脈的循行和病候及與這些經脈相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關,可以治療如四肢體表病、神志病、五官病、脾胃腸病等。
(6)足臨泣:足少陽膽經輸穴,通帶脈,其主治范圍與膽經、帶脈的循行和病候及這些經脈相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關,可以治療如四肢體表病、五官病、婦女病、神志病、腎膀胱病、肝膽病等。
(7)後溪:手太陽小腸經輸穴,通督脈。其主治范圍與手太陽小腸經和督脈的循行和病候及與之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關,可以治療如神志病、四肢體表病、五官病等。
(8)申脈:足太陽膀胱經穴,通陽蹺。其主治范圍與此二經的循行和病候及與二經相聯系的其他經絡、臟腑、組織、器官有關,可以治療如神志病、筋肉病等。
4、穴位組合主治范圍
臨床配穴時多將八穴上下相配,分成四組使用,能夠改變單穴使用之偏,發揮協同作用,使臨床療效更加顯著,更能體現出整體作用的特點。其組成及治療范圍如下:
(1)公孫-內關
合用有理氣降逆、通腸和胃、宣通上下的功效。常用於心、胸隔、脾胃、肝的疾患,如心悸胸痹、胸腹脹滿、嘔吐呃逆、胃脘痛、痢疾等消化系統病證。
(2)足臨泣-外關
合用有清頭目、利胸脅、理氣通絡、疏表之功。常用於目外眥病、耳後、頰、頸、肩、側身部病證、外感風邪所致病證,如目腫、眼疼、耳鳴、耳聾、偏頭痛、肋間神經痛,寒熱表證等。
(3)申脈-後溪
合用有安神志、清頭目、通經活絡之功。常用於目內眥、頸、項、耳、肩部病證,太陽經病證,心、肝、腦病證,如中風半身不遂、腰膝酸痛、風寒濕邪引起的痹證、抽搐、頭痛、頭暈、失眠、癲癇、癔病等。
(4)照海-列缺
合用有理肺氣、益腎氣、寧神志、清虛熱之功。常用於肺系、咽喉、胸膈、肝、心、腎的病證,如咽痛、咽喉不利、失音、語言不利、咳嗽、胸滿、陰虛內熱、失眠、癲癇、癔病、小便不利等症。
明代劉純《醫經小學》卷三載有八穴的歌訣:
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
後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八會穴是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分別所會聚之處的八個腧穴
歌訣:血會膈俞氣膻中,脈會太淵筋陽陵,骨會大杼髓絕骨,臟會章門中脘腑
八脈交會穴是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經氣相通的八個特定穴。即公孫、內關、後溪、申脈、足臨泣、外關、列缺、照海。
八脈交會
八脈交會歌
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
後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脈氣相通的八個腧穴,稱為八脈交會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由於奇經與正經的經氣以八穴相會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經病,又能治正經病。如公孫通沖脈,故公孫既能治足太陰脾經病,又能治沖脈病關通陰維脈,故內關既能治手厥陰心包經病,又能治陰維脈病。八脈交會八穴,臨床上常採用上下相應的配穴法,如公孫配內關治療胃、心、胸部病症和瘧疾,後溪配申脈治內眼角、耳、項、肩胛部位病及發熱惡寒等表證。八臟交會穴在臨床上應用甚為廣泛,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醫里有一個派別叫「八法流注派」,把疾病和其產生的時間對照,選取相應穴位來治病,也可以把這種醫學稱之為「時間醫學」。在中醫的歷史上,早在《黃帝內經》誕生的年代,古代的智者就發現了時間是疾病的根源之一,並且把針對時間導致疾病的五運六氣學說寫入了《黃帝內經》中。在《黃帝內經》之後,歷代針灸大師更是密切觀察時間與人體穴位開闔的影響,而一步步創造並發展了針灸選穴的時間醫學流派。
上期講到,八脈交會穴就是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與十二正經相交的穴位,這些穴位也屬於時間醫學取穴的方法,醫生針灸時,是要經過專門的時間推算的。然而,不推算時間,就是平時取用,也會有一定的效果。所以,大家平時使用時,只管對照要解決的疾病,然後到上述穴位中去找,看看屬於哪個穴位的主治范圍就可以了。為了方便大家使用,我們把上述歌訣的內容用現代白話翻譯列了一張表格,大家可以對照表格來找就行了。
參照上期的穴位歌訣,再對照以上表格的症狀,找到要用的穴位後,處理穴位的方法如下:
1、用手指揉按,自己掌握力度。
2、用小保健錘輕敲。
3、在適當穴位針灸。
4、准備質量稍好的參片,直接把參片貼於這些穴位,然後用醫用膠布固定。
值得注意的是,如出現緊急問題個人無法處理的,應當盡快去診所或醫院,請醫生診斷。
八、《八脈交會穴主治歌》
1.沖脈—公孫
公孫乾六沖脈:九種心痛涎悶,結胸翻胃難停,酒食積聚胃腸鳴,水食氣痰膈病;臍痛腹疼脅脹,腸風風虐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瀉公孫立應。
2.陰維脈—內關
內關艮八陰維:中滿心胸痞脹,腸鳴泄瀉脫肛,食能下膈酒來傷,積塊堅橫脅撐;婦女脅疼心痛,結胸里急難當,傷寒不解結胸堂,虐疾內關獨當。
3.督脈—後溪
後溪兌七督脈:手足拘攀戰掉,中風不語癲間,頭痛眼腫淚漣漣,腿膝腰背痛遍;項強傷寒不解,牙疼腮腫喉咽,手麻足麻破傷牽,盜汗後溪先砭。
4.陽蹺脈—申脈
申脈坎一陽蹺:腰背屈強腿痛,惡風自汗頭疼,雷頭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攀臂冷;吹乳耳聾鼻衄,間癲肢節煩憎,遍身腫滿汗頭淋,申脈先針有應。
5.帶脈—臨泣
臨泣巽四帶脈:手足中風不舉,痛麻發熱拘攀,頭風痛腫項腮連,眼腫赤疼頭旋;齒痛耳聾咽腫,浮風搔癢筋牽,腿疼脅脹肢偏,臨泣針時有驗。
6.陽維脈—外關
外關震三陽維:肢節腫疼膝冷,四肢不遂頭風,背胯內外骨筋攻,頭項眉棱皆痛;手足熱麻盜汗,破傷眼腫睛紅,傷寒自汗表烘烘,獨會外關為重。
7.任脈—列缺
列缺離九任脈:痔虐便腫泄利,唾紅溺血咳痰,牙疼,喉腫小便難,心胸腹疼噎咽;產後發強不語,腰痛血疾臍寒,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癰多散。
8.陰蹺脈—照海
照海陰蹺坤二五:喉塞小便淋澀膀胱氣痛腸鳴,食黃酒積腹臍並,嘔瀉翻胃便緊;產難昏迷極塊,腸風下血常頻,膈中快氣氣核侵,照海有功必定。
奇經八脈都是葯
(內關、外關、列缺、後溪、公孫、臨泣、申脈、照海)
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關系,「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奇經八脈是我們的生命線,只要你每天去按摩八脈上的大穴,以穴通經,以經通脈,就會感覺人體彷彿有了一股清陽之氣。十二正經以外,人體還有一套更重要的平衡系統,就是奇經八脈。奇經八脈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八脈里有八個代表性的穴位,公孫、內關、臨泣、外關、申脈、後溪、列缺、照海。每個穴位的功效,打個比方來說,相當於「核反應堆」,一治就治一大片。
1、內關穴:養顏養心
很多女性朋友在40歲至50歲之間,經常容易產生心慌、氣短、出虛汗等不適症狀。醫院也查不出是什麼病,只能籠統說是更年期綜合症,或者亞健康。實際上按照古人的說法,女人一到這個年齡段,基本上身體就到了衰退的階段,女子的衰老首先從陽明經開始,慢慢地導致三條陽經氣血逐漸衰退。頭為諸陽之會,氣血不能上達於面部,皺紋和斑點就產生了。人的美實際上與氣血息息相關。心主神,其華在面。心之神主要靠氣血來充盈,氣血充足,自然反映到臉上,所以女人養顏首先要養心。
內關穴所屬的這條經絡叫心包經,通於任脈,會於陰維,是八脈交會穴之一。內關穴的真正妙用,在於能打開人體內在機關,有補益氣血、安神養顏之功。內關穴也很好找,在手臂內側,腕橫紋上兩寸,取穴時手握虛拳向上平放,另一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以腕橫紋為准並齊,食指點按的地方就是內關穴。這個穴位在養生上的好處是:隨時隨地都可以點揉,以略感酸痛為宜。
2、外關穴:「聰耳神穴」
傳統的道家醫學認為,出現暫時性聽力問題,是人體陽氣不足的表現。那麼外關在此刻起到一個什麼樣的作用呢?
按摩外關穴具有充實三焦的元陽之氣,並引導元氣出納運化於一身的效果。這個穴位淤阻的時候,會引起耳膜弛緩不收,塌陷的耳膜無力恢復常態。
外關穴在臨床上還可用於治療急性腰扭傷。有一位40歲左右的病人,他一次彎腰撿東西,起得比較急,一下子腰就不能動了,稍微一動就疼痛難忍。採用針刺和推拿來治療,在雙外關穴針刺,同時讓他做腰部前後左右扭轉活動,十幾分鍾後腰痛完全消失,活動如常。外關為三焦經之絡穴,它在腕背橫紋上2寸,尺橈骨中間,與內關相對的地方。外關通於陽維穴,具有解表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不僅對急性腰扭傷有奇效,還對關節炎、頸椎病等有很好的效果。
3、列缺穴:專治落枕、偏頭痛
落枕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苦不堪言。落枕還是頸椎發生病變的一個前期信號,經常落枕的人,如果不及時調理預防,多半會導致頸椎病。列缺穴對於預防頸椎病有獨到的效果。在人體上,列缺穴就是我們修復頭部疾病的工具。
《黃帝內經》里記載,列缺穴主要治療偏頭疼、頭疼、落枕等疾病。《針灸大成》中有一首膾炙人口的四總穴歌,其中一句為:「頭項尋列缺。」就是說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這穴位來治療和調節。列缺穴很好找,在橈骨芭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取穴時兩手虎口交叉,當食指尖所到凹陷處,便是該穴。用列缺穴的手法主要是彈撥。
4、後溪穴:治療頸椎腰椎病
後溪穴怎麼找呢?把手握成拳,在第5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即是(即把手握拳,掌指關節後橫紋的盡頭就是該穴)。如果你坐在電腦面前,可以把雙手後溪穴的這個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關節帶動雙手,輕松地來回滾動,即可達到刺激效果。在滾動當中,它會有一種輕微的酸痛。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鍾的時間來,隨手動一下,堅持下來則對頸椎、腰椎確實有著非常好的療效。
5、照海穴:治療咽痛
嗓子痛點揉照海穴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因為照海穴在奇經八脈中屬陰蹺,與足少陰腎經交會,為八脈交會要穴之一,有滋腎清熱、通調三焦之功,既補益又清熱。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稱此穴為「lou陰」,就是說這個穴位出了問題,人的腎水減少了,會造成腎陰虧虛,引起虛火上升。因此,只要我們感到胸口悶得不舒服、嗓子干痛、聲音嘶啞,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這個穴,既有滋腎清熱的功效,還能讓身體的三焦功能順暢起來。
取穴時把兩只腳心對齊,在內踝下有一個小坑,就是穴位所在(見上圖)。在按摩這個穴位的時候,要閉口不能說話,感覺到嘴裡有津液出現,一定要咽到肚子里去。一般來說,點揉3到5分鍾後就會感覺到喉嚨里有津液出現,疼痛也會馬上隨之緩解。閉口不說話,是為了使升發的津液易於滋潤喉嚨,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吞津法。揉按照海穴會激發腎中精氣,引水液上行,滋潤喉嚨,虛火得到腎水的滋潤則下行,嗓子疼痛自然就「水到病除」了。
6、申脈穴:身寒者的純陽大葯
「腰背屈強腿痛」,是明顯的膀胱經感受寒邪之氣後的受涼之象。因為陽蹺通膀胱經,而申脈本身就是膀胱經的一個重要穴位。所以申脈穴是陽中至陽,用這個穴位既能散除體內寒邪,又能使陽氣通達巔頂,對人體不僅起到平衡的作用,還可以使人步履輕健矯捷。配上小青龍湯服用,表裡互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患者體內的寒邪在短時間內排出體外,又能恢復自身的陽氣,是一個祛寒回陽的妙穴。
申脈穴是陽蹺與太陽膀胱經交會的重要穴位,它的取穴法也很簡單,在外踝骨正下的凹陷處。人體受到寒邪之後會縮成一團,瑟瑟發抖,這在中醫里叫做「拘急收引」,而申脈穴有伸展脈絡之意,可以快速調動人體陽氣,陽氣足則寒邪自散。
7、公孫穴:擺平痛經及脾胃疾患
公孫是脾經的絡穴,入屬脾臟,聯絡胃腑,又和位於胸腹部的沖脈直接相通,所以它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種疾患的作用。醫學認為,治療一切婦科疾病首先從脾胃入手,尤其是月經不調,更應該首先調胃。脾統血,主運化。脾胃虛寒,不能運化水濕,脾胃的運化不良就會產生痛經,有時還會伴隨嘔吐、惡心、頭痛等症狀。有痛經的女性朋友,可以多點揉公孫穴。公孫穴在人的足內側緣,我一般把公孫穴看做一個區域,在腳拇指跟後,有一塊很大的腳掌骨,在腳內側沿著這個骨頭按壓,壓到最有酸脹或酸痛感覺的那一點,就是屬於你自己的公孫穴了。
8、臨泣穴:升發身體少陽之氣
臨泣穴是膽經上的主穴之一,連通帶脈,也是一個調一穴而梳理兩經脈的妙穴。帶脈是沿人體肚臍一圈,像是人體正中系了一條玉帶,能約束縱行之脈,增強經脈之間氣血運行的聯系,是關乎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的一條保健經脈。在使用這個穴時,可採用蜷腿坐的姿勢,它在足背外側,第四趾、小趾跖骨夾縫中。足臨泣主升發人體少陽之氣,解散肝膽郁結之氣,經常點按會比專業的足療效果還好。
八脈交會穴指十二經脈有8個腧穴與奇經八脈相能。相配方法是:外關配足臨泣,是手足少陽同各經相配,主治耳鳴、耳聾、目疾、偏頭痛、高血壓;後溪配申脈,也是手足太陽同名經相配,主治頭項痛、肩周炎等,同各經相配有上下一氣、同氣相求的作用;公孫配內關,是足太陰和手厥陰相配,在五行中有土火互生關系,主治心胸腹疾患:列缺配照海,是手太陰和足少陰經相配,在五行中有金水關系。
八脈八穴治症
公孫
九種心疼延悶,結胸番胃難停,酒食積聚胃腸鳴,水食氣疾膈病。
臍痛腹痛脅脹,腸風瘧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瀉公孫立應。
內關
中滿心胸痞脹,腸鳴泄瀉脫肛,食難下膈酒來傷,積塊堅橫脅搶。
婦女脅疼心痛,結胸里急難當,傷寒不解結胸膛,瘧疾內關獨當。
後溪
手足拘攣戰掉,中風不語癇癲,頭疼眼腫淚漣漣,腿膝背腰痛遍。
項強傷寒不解,牙齒腮腫喉咽,手麻足麻破傷牽,盜汗後溪先砭。
申脈
腰背屈強腿腫,惡風自汗頭疼,雷頭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攣臂冷。
吹乳耳聾鼻衄,癇癲肢節煩憎,遍身腫滿汗頭淋,申脈先針有應。
臨泣
手足中風不舉,痛麻發熱拘攣,頭風痛腫項腮連,眼腫赤疼頭旋。
齒痛耳聾咽腫,浮風瘙癢筋牽,腿疼脅脹肋肢偏,臨泣針時有驗。
外關
肢節腫疼膝冷,四肢不遂頭風,背胯內外骨筋攻,頭項眉棱皆痛。
手足熱麻盜汗,破傷眼腫睛紅,傷寒自汗表烘烘,獨會外關為重。
列缺
痔瘧變腫泄痢,唾紅溺血咳痰,牙疼喉腫小便難,心胸腹疼噎咽。
產後發強不語,腰痛血疾臍寒,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癰多散。
照海
喉塞小便淋澀,膀胱氣痛腸鳴,食黃酒積腹臍並,嘔瀉胃番便緊。
難產昏迷積塊,腸風下血常頻,膈中快氣氣核侵,照海有功必定。
④ 老中醫:這10個穴位可治病(詳細圖解),很實用,記得收藏+分享
穴位按摩,是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祖國醫學理論為指導,以經絡腧穴學說為基礎,以按摩為主要施治,用來防病治病的一種手段。
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體特定的穴位,激發人的經絡之氣,以達到通經活絡、調整人的機能、祛邪扶正的目的。
因此,我們平時可以適當掌握一些穴位按摩,當身體出現不適時,通過刺激穴位來達到緩解疾病的目的,今天就向大家分享十穴位的位置以及按摩方法,希望大家都能收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1、角孫穴
角孫,經穴名。出《靈樞·寒熱病》。屬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在頭部,折耳廓向前,當耳尖直上入發際處。布有耳顳神經分支和顳淺動、靜脈的分支。
主治:耳部紅腫,目赤腫痛,目翳,頰腫,齒痛等。
2、勞宮穴
握拳,中指尖所指處即是勞宮穴。高血壓患者可因生氣、暴怒或激動使血壓急劇上升,此時,可按壓勞宮穴,用大拇指從另一隻手的勞宮穴開始按壓,逐個按到每個指尖,左右手交替按壓。
按壓時要保持心平氣和、呼吸均勻,按壓後突然升高的血壓可得到緩解。
3、風池穴
中醫講頭目風池主,就是因為風池穴能治療大部分風病。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處,與耳垂齊平,常與攢竹穴、太陽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療眼部疾病,緩解眼部症狀。
按揉以上穴位,同時配合頸椎矯治,對治療近視眼有很好的療效。
4、太陽穴
太陽穴的位置是顱頂骨、額骨、蝶骨及顳骨的交匯之處,稱為「翼點」或「翼縫」。此處是顱骨骨板最薄,而且是骨質脆弱的部位。
按摩太陽穴可以給大腦以良性刺激,能夠解除疲勞、振奮精神、止痛醒腦,並且能繼續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5、百會穴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處,穴居巔頂,聯系腦部:可見,百會穴與腦密切聯系,是調節大腦功能的要穴。
主治: 頭痛,眩暈,休克,高血壓,脫肛等。
6、中沖穴
中沖,經穴名。出自《靈樞·本輸》。別名手心主。屬手厥陰心包經。位於手指,中指末端最高點。有指掌側固有動、靜脈所形成的動、靜脈網,為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分布處。
主治:中風昏迷、舌強不語、中暑、昏厥、小兒驚風、熱病、舌下腫痛、小兒夜啼。
7、勞宮穴
勞宮穴位於正中神經的第二指掌側總神經和指掌側總動脈。
主治:昏迷,暈厥,中暑,嘔吐,心痛,癲狂,癇症,口舌生瘡,口臭,鵝掌風等。
8、攢竹穴
攢竹穴在面部,眉頭凹陷中,額切際處。
主治:頭痛,目眩,目翳,目赤腫痛,迎風流淚,近視,眼瞼瞤動,眉棱骨痛,及急、慢性結膜炎,面神經麻痹等。
9、湧泉
湧泉穴為腎經之首,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1/3、彎曲腳趾時的凹陷處。民間有三里湧泉穴,長壽妙中訣;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說法。
每天洗腳後,用雙手大拇指摩搓兩足底湧泉穴10分鍾左右,有助睡眠,神經衰弱的人,可將時間延長為半個小時。
10、風市穴
風市穴為足少陽膽經的腧穴,位於下肢的大腿外側部。
常主治:下肢風痹、中風、半身不遂、麻木不仁等病,為治療風邪的要穴。
以上這10個穴位,大家不妨常按摩,對身體有好處,收藏加分享,讓更多的人收益吧!
⑤ 老中醫:這6個穴位或可治病(詳細圖解),很實用,記得收藏+分享
穴位,亦稱之為腧穴,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於體表的部位,腧與「輸」通,有轉輸的含義,「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學就是研究有關腧穴的位置,腧穴與臟腑經絡的關系,以及用來防治疾病的一門學科。
穴位按摩是我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祖國醫學理論為指導,以經絡腧穴學說為基礎,以按摩為主要施治,用來防病治病的一種手段。
穴位按摩的常用手法有按、摩、推、拿、揉、捏、顫、打等,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體特定的穴位,激發人的經絡之氣,以達到通經活絡、調整人的機能、祛邪扶正的目的。
今天就向大家分享6個常用的穴位位置以及按摩方法,希望大家都能收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老中醫:這6個穴位或可治病(詳細圖解),很實用,記得收藏+分享
穴位一:湧泉穴
湧泉穴是足少陰腎經的重要腧穴之一,位於足底掌側前部,第二三足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
按摩或艾灸湧泉穴,能使腎精充足,耳聰目明,腰膝強壯有力,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代謝產物排出,降低血液的黏稠度。
穴位二:內關穴
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腧穴,它在前壁的內側面,腕橫紋上兩寸,腕橫紋和肘橫紋之間是12寸,把它分一半是六寸,把六寸再分成三份,就取到兩寸這條線。
把拳頭握起來向肘的方向屈曲,就看見有兩個肌腱,豎著的這兩條肌腱之間,腕橫紋上兩寸的位置就是內關穴。
適當按摩可以治療心疼,心悸,胸悶,胃疼,嘔吐,癲癇,熱病,上肢臂疼,偏癱,失眠,眩暈,偏頭疼,具有安心養神,理氣降逆,鎮靜止疼作用。
穴位三:大腸經
大腸經最早記載於《脈經》,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為大腸的背俞穴,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的疼痛、活動不力,以及大臂和前臂的屈伸不利也可以選取大腸經的穴位。
大腸經還可以治療各種腸腹疾患如腹痛、腹瀉、便秘、拉肚子等,都可以選取大腸經的穴位,大腸經還經常和肺經一起來治療各種肺系疾患如感冒、發燒、咳嗽、氣喘、胸悶、胸痛等。
穴位四: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常用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下三寸,距離脛骨前緣一橫指處,它的取穴是正坐屈膝或者仰卧位時,以自己的手四指相並攏,食指上緣放於犢鼻處,中指的中節水平直下四橫指來取穴。
足三里穴主要有理脾胃、調氣血、補虛乏、泄胃熱、通經絡以及防病保健的作用,主要能治療胃痛、嘔吐、腹脹、腸鳴、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瀉、便秘、痢疾、癲狂、中風、腳氣、水腫、下肢不隨、心悸、氣短以及虛勞、羸瘦等。
穴位五:少商穴
少商穴是手太陰肺經的最後一個腧穴,也就是手太陰肺經的井穴,它的位置在拇指的橈側,也就是拇指的靠外側,不是靠食指那一側,在指甲根旁邊橫0.1寸、縱0.1寸的位置上是少商穴。
少商穴在臨床上使用比較多,具有清熱利咽,醒腦開竅的功效,可以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
穴位六:百會穴
在兩個耳尖的連線的中點,前發際到後發際一共是12寸,注意前發際,前5後7,但是距前發際是5寸,距後發際7寸,在兩個耳尖連線的中點位置上就是百會穴。
可以治療的疾病是頭痛、感覺頭重腳輕、高血壓、低血壓,還有痔瘡的患者以及醉酒、頭暈、失眠等都可以採取百會穴進行治療。
不同的穴位作用也會不同,適當進行按摩對身體會有一定好處,希望大家可以牢記這6個穴位的位置及功效,出現相應症狀時,可以通過按摩穴位緩解不適。
⑥ 老年人常見疾病的穴位治療
#養老有道#老年人常見疾病穴位治療
止頭痛:太陽穴(壓至有脹痛感後按順時針方向旋轉1分鍾)
治休克:人中穴(指尖按壓)
降血壓:勞宮穴(1天3次,早、中、晚各一次,每次5~10分鍾,呼氣時,輕輕按壓此穴,降壓效果好)
治便秘:天樞穴(按1分鍾)
治暈厥:合谷穴(捏壓 2~3分鍾)
止心絞痛:全陽穴(按壓)
止鼻血:迎香穴、孔最穴(按揉)
止嘔吐:內關穴(按壓1分鍾)
止膽絞痛:陽陵泉(按壓2分鍾)
止腎絞痛:三陰交穴(揉按3 5分鍾)
止呃逆:少商穴(緊壓0.5~1分鍾)
以上穴位均作日常保健使用,老年人自己可在日常生活中按揉,急性發作的病症可配合急救葯品使用效果更佳。
⑦ 最好的醫生是自己:30種疾病的對應穴位治療方法(附食療方)
1、發燒:按摩下都(手背四、五指縫尖上五分處)。連續不斷掐按1—2分鍾。
2、耳聾、耳鳴、牙痛、面部神經麻痹和面癱(肝火旺造成的):
症狀:平時有高血壓病,由於生氣發脾氣,情志失調、從而引起暫時性耳鳴、耳聾。耳鳴、耳聾實際上也是因為膽經的氣血滯澀,這時候刺激聽會穴來疏通膽經里的氣血,肝膽相通,肝火自然也會消除,耳鳴、耳聾的問題也就一並解決了。可按摩聽會穴(耳垂前面、下頜骨髁狀突出的後緣、張口有凹陷的地方)操作方法:用食指按摩聽會穴350~400下,不要用力太猛,以免傷到皮膚,約15分鍾即可見效。
聽會,是指耳能聽聞聲音,意思是穴內的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無物阻隔聲音的傳遞。如果肝膽火旺,膽經氣血不通暢,受到阻塞,就會表現為耳鳴耳聾的症狀。比如內耳化膿感染或高血壓病人肝火上炎而出現的耳鳴等。
食療法:喝葛根參茶:葛根15克,太子參15克,綠茶葉10克,將葛根、太子參和綠茶放入茶杯內,開水泡茶。這道茶的功效是益氣健脾、升清聰耳,對於這種耳朵暴鳴的現象有很好的緩解作用。註:平時要放寬心。
聽會穴不僅對耳聾、耳鳴有特效,對於面神經麻痹和面癱、牙痛病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這就是經絡和穴位的神奇之處,身體上的經絡暢通了,所有毛病都會自己跑掉。
3、面神經麻痹、口腔潰瘍:按摩牽正穴(耳垂前5分至1寸),手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潰瘍加小腸反射區)。
4、面肌痙攣:天容穴與天牖穴之間,多有壓之有酸脹感的反應穴。
5、脫發、提神:按摩百會穴(解決脫發煩惱第一要穴)。
百會穴位於頭頂,為各經脈氣匯聚之處,連貫周身經穴。刺激百會穴,可以同時調理足多條經脈,使人體精氣與氣血旺盛,頭發自然也就 健康 了。方法:以手握空拳,用急速、間歇性手法敲打點壓百會穴,每次5分鍾左右;工作疲憊時,用木質或牛角梳順著頭發生長的方嚮往下梳100下,既提神醒腦,又按摩了頭部經絡;也可干梳頭,即伸開十指,指尖輕觸頭皮,用指腹稍用力,以均勻的力量從上而下進行梳理。
按摩百會穴可預防脫發,還可提升體內的陽氣、開竅醒神,提高工作效率。
6、失眠——不拘時按揉少海穴。
中醫說的「心腎不交」,它的表現症狀為,夜裡渾身燥熱,煩躁、愛出汗、失眠多夢等,男性可能會出現自汗、遺尿、遺精等……這些都是心腎不交的表現。按摩心經上的少海穴,位於肘橫紋邊兒上這個點,也就是在屈肘的時候,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這個穴位的主要作用就是滋陰降火。因為心經屬火,而這個穴是合穴,屬水,腎也屬水,所以少海穴起一個水火相濟的作用。就是說火太旺的人,揉這個穴可以降火,同時又滋陰補腎。心腎不交的朋友一定多要揉這個少海穴。在揉少海穴的同時配合著合谷穴一起揉,效果會更好。
食療方:糯米小麥粥。原料是糯米50克,小米50克。把這兩者加水適量同煮成粥,加適量白糖或紅糖調味即可。這道粥最大的作用就是補脾胃,益心腎,安心神,每日1次,最好當做晚餐用,在臨睡前吃一碗,效果非常好。
失眠、足跟痛:按摩失眠穴(足底足跟正中點),手法:重度力點按。
7、心慌、心跳過速、恐懼
我們知道,憂愁和悲傷都會使肺氣消耗,肺氣虛時,機體對外界不良刺激的耐受性就會下降,從而產生悲觀、自卑、心理負擔重等情緒。而人肺氣盛時,自卑的心理就會減少,做起事來也就更加自信,遇大事時也會沉著鎮定膽子大。肺經上的俠白穴(俠白穴中的「俠」,是指藝高膽大之人),就是給肺補充力量的一個穴位,可幫人克服恐懼。肺氣足了,你就會感到勁頭飽滿,應對外界不良刺激的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膽子自然也就大起來了。
俠白穴位於臂內側,肘橫紋上5寸,肱二頭肌橈側緣凹陷處。也可先找到天府穴,天府穴下1寸處即是此穴。古人找這個穴位的方法,將將墨染於乳頭後,抱臂雙手夾之,手臂染上墨點的地方就是這個穴位。
操作方法:用拇指按住俠白穴用力下壓或按揉,時間在2~3分鍾之間,以有酸、脹感覺為佳。
此外,這個穴對心跳過速也有很好的功效。很多人在面試或遇到重大事情的時候,總會感到緊張,心跳得很快,這也是由肺氣不足所致。此時可以按按俠白穴,動作雖小,效果卻很好。所以,下次如果你再感到心「撲通、撲通」跳得厲害時,就用力按揉俠白穴,很快就可以找回從容鎮定的感覺了。
8、腦疲倦,(醒腦):按摩督脈上的神庭(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中指點按刺激。
9、改善健忘、提神醒腦:大鍾配天柱能補腦(相當於「醒神健腦丸」),可補充腎氣,增強大小腦功能,
膀胱經上的天柱穴,位於後頭骨下方凹處,後發際正中旁開約2CM左右)大家通常在下午3~5點總會感到精神頭特別足,就是因為此時膀胱經的氣血最旺;腎經上的大鍾穴(位於「太溪下0.5寸」或「照海後1.5寸」處。找到腳內踝,內踝後緣的凹陷往下1厘米處),有調節腎經和膀胱經的功效了。按揉此處30~50次即可。也可用指腹按住此處6秒鍾,然後慢慢松開,如此反復按壓。
許多老年人總感到自己愛忘事,這是由於上了年紀,大腦功能慢慢衰退的緣故。與其吃那些被宣傳的不著邊際的保健品,倒不如多按摩大鍾穴和天柱穴,比吃的任何一種保健品都管用,還省下一筆不小的開銷。
10、近視、視力下降:按摩後溪穴,每次5分鍾,常年堅持。
近視用中醫來說,它的發病原因,多因過度用眼,損傷肝血,眼睛裡的經絡不通,失去正常的舒張功能造成的,僅僅是眼睛疲勞,還不足以造成近視。真正導致近視的,是眼睛缺少陽氣滋潤時還過度疲勞。當我們長期保持同一姿勢伏案工作或學習的時候,上體前傾,頸椎緊張了,首先壓抑了督脈,因為督脈總督一身的陽氣,壓抑了督脈也就是壓抑了全身的陽氣,陽氣不足了,就沒辦法補充到眼睛,眼睛的正常舒張功能被抑制,近視也就很容易發生。
按摩小腸經上的後溪穴(手握拳,掌指關節後橫紋的盡頭就是該穴。也就是大家攥拳頭的時候,在稱為「感情線」的那條紋的盡頭就是後溪穴),它通督脈、瀉心火、壯陽氣、調頸椎、利眼目、正脊柱。按摩方法,讓雙手的後溪穴抵在桌沿或鍵盤上,來回滾動,或揉一揉,每次刺激3~5分鍾,每個小時刺激一次就足夠了。
11、迎風流淚、頭暈、耳鳴、尿頻尿急、預防魚尾紋。按摩瞳子髎穴和睛明穴。
膽經上專治迎風流淚的穴位——瞳子髎穴,該穴(位於外眼角旁開0.5寸、眼眶骨外緣凹陷中)是膽經頭面部的第一穴,按摩的時候用食指按壓,每次自己數著按壓40下,可以促進眼部血液循環,有利於寒濕水氣的擴散,從而起到治療迎風流淚的效果。之所以用食指按壓,是因為食指的力度對於這個穴位來說正好,力量不要太大,有人按摩這個穴位的時候把臉部的皮膚都揉掉了皮。
治療迎風流淚,按摩瞳子穴和擠按睛明穴(眼睛內側,鼻樑和內眼角交界的地方)配合起來效果會更好。每用眼1~2個小時,按摩一下睛明穴和瞳子髎穴,也算是對眼睛的一種「回報」了。
12、急性結膜炎:按摩小腸經上的少澤(手小指尺側,距指甲0.1寸),手法:拇指重掐法。
13、眼瞼浮腫,黑眼圈——太溪穴
早上照鏡子,你若眼瞼浮腫、黑眼圈明顯、面色蒼白,讓你看起來很沒精神,很有可能是因為你的腎虛了,需要補腎了。人體有補腎的法寶——太溪穴(位於腳內踝後緣的凹陷處按壓,當有酸、痛、脹感覺時,即為此穴)。按摩太溪穴可以打通腎經,引火歸源。只要腎氣足了,正氣存留於體內,邪氣自然不得侵入。邪氣無法侵入,身體才能 健康 。所以,無論是對於因工作忙碌而導致腎虛的年輕人,還是因歲月的流逝而導致腎功能衰竭的老年人,您再也不用急著往葯店跑,只需按按身上的太溪穴就好。可用拇指用力進行按揉,每日按揉3~5分鍾。
眼皮浮腫:按摩脾經上的血海(髕骨內上緣二寸),拇指強力度按壓。
14、麥粒腫:
按摩膀胱經上的大抒(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直按斜向頸椎用力頂按。
背部可找到的粟粒大淡紅色皮疹或壓痛點為穴。肩部的第七頸椎至第九胸椎之間,尋找略高起皮膚呈紫紅色粟粒大小的反應點,有一個或幾個,且壓至褪色,放鬆即速復原。對側背部肩腳區找淺紅色稍高於皮膚、小米粒大、壓之不退色的反應點。背部第1-12胸椎至腋後線范圍內尋找到的粉紅色或暗紅色充血性疹點,有的隆起如粟米狀,有的稍扁平,直徑約0. 5--1mm,以1個多見,偶可見2-3個者。肩井及在背部找到的粟粒大淡紅色皮疹或壓痛點。
15、白內障:按摩大骨空穴(拇指近節指骨與遠節指骨連接橫紋橈側面中點赤白交界處),用力點刺,重手法效果好。
16、鼻出血:按摩肝經上的太沖(足背一、二趾縫間上一寸五分處),垂直用力點按。
止鼻血:按摩腳後跟(取穴方法:踝關節及足跟骨之間的凹陷處主治),手法:鼻子出血時,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腳後跟(踝關節及足跟骨之間的凹陷處),左鼻出血捏右腳跟,右鼻出血捏左腳跟,即回止血。
17、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按摩迎香、印堂、鼻通、合谷
鼻炎是一種很頑固的疾病。除了鼻子不適等症狀外,嚴重時還會導致頭暈、頭痛、記憶力下降。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炎症還會擴散到其他器官,有時還會惡化成鼻咽癌。
大腸經上的迎香穴有開竅通鼻之功效,鼻竅通了,就可以盡情享受那裊裊的花香,「迎香」之名由此而來。該穴位於面部,鼻翼外緣中點,就是緊挨著鼻孔旁邊的地方。眼睛正視時,眼珠中心點直下,在鼻孔兩旁約拇指二分之一寬的笑紋中,即是此穴。鼻炎可以分為多種,如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但無論哪種鼻炎,按摩迎香穴都會有很好的效果。這就是穴位治療的神奇之處,葯物治療往往要辨證,但穴位治療卻是調節全身經絡,經絡通了,疾病也就沒了。
按摩迎香穴時,可用推法。將大拇指屈曲,然後用大拇指關節,從緊貼著鼻翼最寬的部位沿著鼻唇溝向上搓到鼻樑骨處,然後再回到鼻翼處,如此反復進行按摩。在這里,用大拇指也是有講究的。因為大拇指屬於手太陰肺經,而肺經與大腸經相表裡,這樣就可以起到更大的刺激作用。每次推100次,或者2分鍾,一定要長期堅持。但是這個穴位禁火攻,也就是說不可以用艾灸。
對於鼻炎症狀重的患者來說,短時間點按迎香穴只能起到緩解的作用,想要得到根治,就得長期堅持,而且最好要與印堂、鼻通、合谷三穴相配合。印堂穴在兩眉頭連線的中點,有清頭明目、通鼻開竅之功,對緩解鼻腔不適及預防感冒也有很好的效果。按摩此穴時,可將大拇指與食指並在一起,稍微用力進行按壓,然後再慢慢向上推,如此反復按摩2~3分鍾。鼻通穴位於鼻唇溝上端盡頭軟骨與硬骨交接處。此穴可以促進鼻部的血行,增強鼻黏膜的功能,從而使鼻子通暢。合谷穴和迎香穴同位於大腸經上,都可促進鼻部氣血的循環,從而起到緩解症狀的效果。
18、鼻竇炎:按摩上迎香(在眼內眥下五分處),按揉1-2分鍾。
19、牙痛:沿脊柱Tl棘突逐個向下按壓,選出脊柱壓痛最為明顯的一個棘突。
20、口腔潰瘍(心火上炎型):用大拇指以適宜力度輕輕撥動陽谷穴,每次3分鍾,每天三四次。
中醫認為,口腔潰瘍主要是由心火旺盛、脾胃積熱、陰虛火旺、脾胃虛寒及肝寒犯胃造成的,再加上身體虛弱,過食肥甘就會引起脾失健運、肝鬱氣滯。現在很多人都愛吃火鍋、燒烤,再加上整天熬夜加班,很容易引起口腔潰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火旺盛引起的口腔潰瘍。按摩小腸經上的陽谷穴(位於人體的手腕尺側,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處)。陽谷穴可以為身體的各個部分輸入陽氣,對口腔潰瘍尤其有作用。按摩陽谷穴的時候,用力要適宜,不要太大,只需用大拇指輕輕撥動就可以了,每次3分鍾,每天三四次,就可讓你的口腔潰瘍漸漸消失。
除了撥動穴位,食療也不錯,美味又治病的蒲公英綠豆粥,原料是:蒲公英10克,綠豆30克,冰糖適量。先將蒲公英洗凈,放入砂鍋中,加適量水煎汁。綠豆煮爛成粥以後,調入葯汁和冰糖即成。如果你的口腔潰瘍反復發作,在按摩陽谷穴之外,還可以喝一碗葯粥,做法也不麻煩,比起反反復復的潰瘍來說,也算小事一樁了。
21、止嘔吐:按摩心包經上的內關穴:嘔吐時,可用中指壓內關止嘔。內關穴在掌面腕橫紋上二寸兩筋之間,壓至有酸脹感即說明已中穴位,約1分鍾即止嘔吐。
22、呃逆:按摩肺經上的少商穴(在大拇指外側,距指甲角一分處)。呃逆時,患者可用拇指和食指緊壓少商人,至有酸痛感為度,持續半分鍾到1分鍾,呃逆可止。
23、咳嗽、哮喘——稍稍用力按摩中府穴和雲門穴1~2分鍾即可,長期堅持。
中醫認為「久咳傷肺」,如果拖著不進行治療,就會使病情加重。按照中醫的理論,咳嗽可分為5種類型,即風寒、風熱、燥火、痰濕和體虛等,治療時一定要分清證型。大多數人都知道服用梨汁或藕汁可以止咳,卻不知道這只適用於風熱型咳嗽。梨和藕性寒,如果你是風寒咳嗽,那麼喝梨汁或藕汁不但達不到效果,還可能會使症狀加重。前些日子就遇到這樣一位老年人,他的主要症狀為咳嗽、咽癢、流清涕、痰稀白,這是典型的風寒咳嗽,治療時應以散寒宣肺為主。但他不明就裡,天天喝蛇膽川貝液、枇杷止咳露。這兩種葯都是清熱潤肺的,適用於風熱型咳嗽,結果寒上加寒,越喝越嚴重。確診後,我給他開了通宣理肺丸和半夏止咳糖漿,這才止住老人的咳嗽。
對於普通患者來說,沒弄清那些的必要。因為在我們體內,就有一味「包治百咳」的大葯——中府配雲門。
雲門穴也有止咳平喘的功效,它也是肺經上的穴位。單從名字上來看,「門」即出入的門戶。這個穴位是肺經與其他經絡交換物質的一個門戶,是氣體宣發的地方。如果濁氣瘀積在這里排不出去,就會四肢煩熱,心裡感到堵得慌,這時按按雲門穴,就相當於打開一扇大門,濁氣就可以排出了。中府可以使胸中的濁氣散開,雲門則利於濁氣的排出。只要把體內的氣理順了,濁氣排出了,您自然也就暢快多了。如果您有時間,這兩個穴最好天天按壓,保證比吃止咳葯的效果還要好。
中府穴位於距中正線(胸骨)6寸的位置。四橫指是3寸,此穴就在距胸骨兩四橫指寬,鎖骨下2橫指寬處的距離。用手按住此穴,稍稍用力按摩1~2分鍾即可。由於此處皮膚比較稚嫩,所以用力中府穴位於雲門穴下1寸,距正中線6寸,平第一肋間隙處。雲門穴位於鎖骨下窩處。不宜過大。可以食指和中指以感覺舒適的強度,進行畫圓圈式的按揉。雲門穴也很好找,在鎖骨下面有一個窩,雲門穴就躲在這個窩里頭。雲門穴的按摩方法與中府穴相同。
其實,中府穴不單單對咳嗽有效,哮喘患者經常按摩此穴也是有好處的。哮喘患者發作時,一般會用擴張支氣管的支氣管擴張劑。但這類葯物的副作用很大,而哮喘患者的支氣管卻非常敏感。因此治療這種疾病,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出不易發作的體質。這時,穴位按摩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哮喘患者中府穴附近的肌肉十分僵硬,施壓時會有劇痛。胸肌脆弱時,呼吸就易不順暢。每天以中府為中心按摩胸部,就會促進血液循環,使胸肌恢復柔韌,呼吸自然也就會順暢起來了。
24、哮喘:按摩華佗夾脊(在大椎旁開五分處),斜向肩部頂1-2分鍾。
25、發燒後音啞失聲:
點按腎經的「大鍾」穴。 「大鍾」為什麼會這么有效呢?除了要記住它是腎經的絡穴,(腎經通於咽喉,所以治咽喉腫痛)更不要忘了它的名子叫「大鍾」,鍾不敲不鳴。
26、失語(適宜人群:因驚嚇或者情緒激動失音的患者)操作方法:揉通里穴和靈道穴,每個穴位2~3分鍾。
27、咽喉疼痛,聲音沙啞——按摩太淵穴
太淵穴(位於手腕拇指端的橫紋上。伸出手掌,拇指立起時會有大筋豎起,在大筋內側凹陷處,摸起來感到有脈搏跳動之處即是此穴)是一個補氣的要穴。如果你爬山或者爬樓梯而上氣不接下氣了,這時按按太淵穴就有效。
可用拇指輕輕按住此處,另外四指托住手腕背部輕輕按揉。但此穴位置較深,所以按揉時一定要用力。在進行按揉之前,最好先剪去指甲,以免傷到皮膚。
一般的人在感到喘不過氣來的時候按摩3~5分鍾即可,但如果走幾步路就氣喘吁吁的話,建議用敷貼療法。晚上睡覺前,將枸杞搗爛,然後貼於太淵穴上,以醫用膠帶固定,早上起來的時候取下,這樣在睡眠當中,就把氣補足了。第二天再去上班,就可以神清氣爽,精力百倍了。
教師由於講話較多,不僅耗氣,還可能使氣過度上提,致使氣郁於咽喉而化火,從而引起咽喉疼痛,聲音沙啞、變小。這時刺激一下太淵穴,就可以使因講話而消耗掉的氣得到補充,有力地防止扁桃體發炎,減少嗓子疼痛。
操作方法:用拇指輕按太淵,另外四指托住手腕背部輕輕按揉,3~5分鍾即可。也可取枸杞搗爛,貼太淵穴處。
要想肺氣充足,一定要多吃主食。肺主皮毛,肺氣足了,人才能皮膚紅潤, 健康 漂亮。老人因為臟腑衰弱,氣血生化不足,更要多吃一些主食,以利於肺氣的升發。
食療:養肺益氣粥——山葯枸杞粥。生山葯200克,大米30克,枸杞30克。將山葯洗凈,切成塊狀。然後連同洗凈的大米一起煮粥,等粥七分熟時,再加入枸杞煮透,即可食用。不但效果好,也不用擔心會有副作用,你大可安心享用。
28、喉頭腫痛:按摩膀胱經上的天柱(頸部大筋外緣之後發際五分凹陷處,啞門旁開1.5寸),輕揉按2-4分鍾。
29、防治雙下巴:按摩人迎穴和大迎穴。
胃經上的人迎穴,位於前頸喉結外側3厘米處。找到自己的喉結,左右兩橫指寬處,可感覺到有動脈在跳動。按摩人迎穴,可以刺激胃經,胃經氣血通暢,面部就不會出現脂肪堆積,另一方面,氣血通暢了,皮膚得到足夠的養分,也會更加有彈性,雙下巴也就不會出現了。
大迎穴位於頭部側面下頜骨部位,嘴唇斜下、下巴骨的凹處。按摩此穴可以加速臉部血液循環,使皮膚緊綳有彈性。按壓兩穴時,要一邊吐氣一邊按壓,每次大約按壓6秒鍾。「人迎」如此重復按壓10次,「大迎」重復30次。切記,用力時一定要輕柔,用腕力帶動手指進行按壓。註:按摩此穴不可過於用力,以免引起頭暈症狀。特別是此穴位於頸部,過於壓迫時反而會導致不適。這里,我再教你一個辦法,那就將按壓改為撫摸,只要用手順著脖頸輕輕往下撫摸就可以了。
操作方法:一邊吐氣一邊輕柔按壓人迎穴和大迎穴,每次大約按壓6秒鍾。「人迎」如此重復按壓10次,「大迎」重復30次,或用手順著脖頸輕輕往下撫摸,長期堅持。
30、扁平疣、青春痘——按摩支正穴、豐隆穴、陰陵泉穴。
扁平疣和青春痘非常有礙觀瞻,它會導致色素沉著,摧毀人們的自信心,還極容易傳染。長扁平疣的原因是什麼呢?人身體上的贅生物在中醫里邊講就叫痰結,就是濕氣結在一起結成這些東西了,叫痰濕所結。人體內有了氣郁之症,就是生了一些氣,體內的痰濕凝結就會形成這些贅生物。支正穴是小腸經通到心臟的穴位,心臟和小腸也是相表裡的,而連通心臟和小腸的一個絡穴就是支正穴。絡穴是聯絡的意思,就是說心臟和小腸全靠它來聯絡。支正穴可以從心臟那裡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後沖擊小腸經,人體的消化功能不好,痰濕就會消化不出去,如果小腸的功能增強了,痰濕能夠被及時地化解掉,就不會產生這些贅生物,也就是說支正穴化解掉了體內痰濕的贅生物。扁平疣主要是體內濕濁過多、脾虛水濕運化不利所致。按摩支正穴、豐隆穴、陰陵泉穴,半月即可有顯效。
⑧ 你知道哪些點穴治病的方法呢
點穴療法,是祖國醫學的寶貴遺產之一,是醫者根據不同病種和病情,在患者體表適當的穴位或特定刺激線上,用手進行點,按,掐、拍,叩等不同手法的刺激,通過經絡的作用使體內的氣血暢通,促使已經發生障礙的功能活動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治療、預防疾病 的一種方法。因這種方法,主要是在人體穴位上用手指點、按,所以叫做「點穴療法」。
皮膚點打法,仍是以中指端進行操作,先把中指提起,離開皮膚約一、二寸遠,再將中指端對准穴位中心,向下點打。在點打的時候,要把勁提位,似有彈性。這樣,點打的指力,點在皮膚表層,不致使打的重要不平衡。一打一提為1次。點打的次數,仍以100次為標准。而點打的輕重,同樣要依據病情來決定。至於點打的速度,一般點打都是快手法。因為快了能夠產生熱,這就相當於艾灸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