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治療方法 > 吳三桂鍛煉方法

吳三桂鍛煉方法

發布時間:2022-10-21 06:53:08

❶ 關於古代吳三桂的故事

吳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長伯。明末清初遼東人,祖籍江蘇高郵身高約合現今1.73米。武舉出身,錦州總兵吳襄子,以戰功及父蔭授都指揮。明天啟末年曾帶二十餘名家丁救其父於四萬滿洲人之中,孝勇之舉遍聞天下,有「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美譽。曾在北京短暫逗留,遍識名公巨卿及文人雅士,吳偉業稱其為「白皙通候最少年」。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發動「大凌河之役」,吳襄在赴援時逃亡,導致全軍覆滅,祖大壽降清,孫承宗罷去,吳襄下獄,乃擢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官,鎮守山海關。史載吳三桂部「膽勇倍奮,士氣益鼓」,是明末最後一支有戰力的鐵騎部隊。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禎帝飛檄加封他為平西伯,令其放棄寧遠(今遼寧興城)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吳三桂奉旨入援京師,十六日抵山海關,一路上「遷延不急行,簡閱步騎」,二十日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進入北京,崇禎自縊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吳三桂撤兵退保山海關。李自成後曾多次招他歸降,吳三桂再三猶豫,因其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掠去,其父也被拘押「拷掠甚酷」,大怒。遂上書清睿親王多爾袞 ,請清兵入關滅賊。李自成聞知此訊,4月13日,發兵二十餘萬親率大軍,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22日山海關之戰,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清攝政王多爾袞,清兵入關。吳三桂與清軍在一片石戰役中聯合大敗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
不久,吳三桂又為清軍先鋒,追擊李自成,並平滅陝西等地的流寇余部,並滅四川軍閥張獻忠,結束了其在四川建立的暴虐政權。清順治十四年(1657),會同清軍多尼等進攻南明雲貴等地區。十六年,清廷命他鎮守雲南,引兵入緬,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清廷晉封吳三桂為平西親王,兼轄貴州省,永鎮雲貴。與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應,成為擁兵自重的三藩。
順治十七年,朝廷以賦稅不足,令吳三桂裁減兵員。吳三桂將綠營及投誠兵從六萬人減至二萬四千人,汰弱存強,留下的全是精銳之師。清廷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後叛清。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亂波及贛、陝、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清政府調重兵全力鎮壓叛亂,逐漸扭轉了戰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長沙病死 。其孫吳世璠 繼位 ,退據雲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余眾出降。吳三桂的子孫後代被徹底殺光。包括襁褓中的嬰兒。《清史稿》有吳三桂本傳。
本是大周皇帝的天子命,卻為大清朝打下半壁江山的人,敢為愛情失去江山的人,使一代梟雄李自成命喪其手的人。諸多的悲劇與無奈造就了他色彩鮮明、復雜多變的人生性格:既有「沖冠一怒為紅顏」的真情實感;又有愛江山甚於愛美人的殘暴與貪婪;他反復無常,言而無信,仕明叛明,聯闖破闖,降清反清……人生之善與惡,無一不在他身上迸發……然而,作為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之一,吳三桂在明末清初的歷史舞台上卻又是最最關鍵的籌碼。曾左右了當時的歷史走向。因此,後人對其評價多是毀譽參半、亦揚亦異的。很難勾勒出他本身的性格及其演繹出的那些光怪陸離、令人目不暇接的人生變故。
一、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經過之簡述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一,大同總兵姜鑲投降大順軍。京師震動。因大同乃京畿西邊門戶,大同陷落,北京危殆。此時崇禎再也顧不得駐守關寧的吳三桂部所負北防重任,急令吳三桂入衛京師。三月中旬,獲令後的吳三桂立即著寧遠地區幾十萬遼民內遷,三月十九日(一說十六日)到達山海關,繼而率兵西進京畿。二十二日吳三桂兵至玉田一帶,這時突獲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消息。同時又獲悉明居庸關總兵唐通已降大順,並奉李自成令乘虛佔領山海關。吳三桂進退失據憂心忡忡。
就在吳三桂撤離寧遠之後的兩三天,都設沈陽的清庭業已探知。這對於他們來說不啻一大喜訊。寧遠這座城無疑是他們輝煌事業的一個黑洞。在那裡長留著他們抹不去的恥辱。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初,他們那不可一世的、與明庭交鋒百戰百勝的大汗努爾哈赤所率的六萬大軍慘敗在寧遠城下。努爾哈赤也身負炮傷。清軍撤回沈陽後,努爾哈赤羞憤交加終日憂忿,不久傷患(一說背癰)惡化,不治身亡。這個製造了無數災難的屠殺者終究走完了他那六十八年的罪惡人生。經過一番角逐以後,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
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皇太極在出兵朝鮮獲勝後,率凱旋之師猛撲錦州、寧遠,志在必勝以報父仇、雪國恥。不期趙率教矢志堅守錦州、袁崇煥拚死保衛寧遠。後金軍死傷枕藉,皇太極不得不飲恨撤圍。滿清又一次慘敗寧遠城下。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皇太極暴卒。幼主福臨立,多爾袞、齊爾哈朗攝政。為樹立威望,九月,齊爾哈朗就迫不及待地率軍猛攻明庭殘留在關外最後幾個軍事據點。他很快攻佔中後所、中前所、前屯衛,但當他率軍攻打寧遠時,卻遭到吳三桂的堅決抗擊。寧遠,這座城市簡直是滿清的夢魘。從1626年到1643年,清軍三次猛攻它都鎩羽而歸。然而沒想到今天它竟然垂手可得。清庭真是大喜過望。急於建功立業的多爾袞等人聞訊當即下令「修整軍器,儲糧秣馬,俟四月初大舉進討。」
三月下旬到四月初,吳三桂盤桓躑躅在永平、玉田一帶。崇禎死、明庭亡,他和所有明庭故臣一樣都在尋找出路。而一條最簡捷的出路就是投降大順。這並不違反禮教。改朝換代,自古亦然。既然明太祖貧僧一名竟是真命天子,那麼李自成這個驛卒又為什麼不能做皇帝呢?
大順對吳三桂的政策亦是招降。李自成遣使三桂,給予其四個月軍糧及白銀四萬兩,並聲明「俟立功日升賞」。這對於已缺餉一年多的吳軍確實是雪中送炭。吳三桂已有降意。就在這關鍵時刻,吳三桂先後接到兩種文書。一是大順使者所持其父吳襄勸其歸順李自成的書信,二是有人送給吳三桂密信,詳告其父被劉宗敏抓捕追臟,遭到嚴刑拷打。其父已湊白銀五萬兩,但離劉宗敏所索二十萬兩甚遠。此外,吳三桂愛妾陳園園亦被劉宗敏霸佔。吳三桂聞訊大怒。遂拔劍斬案、升帳演兵場,斬一名來使,將另一名割去雙耳,令其傳言李自成:「李賊自送頭來。」同時,起兵回師擊敗唐通,奪回山海關。
吳三桂從態度模稜兩可轉變為公開對抗,這在大順朝中引起軒然大波。一派意見是立即予以征討。另一派意見是暫時放置。持後一種意見的原因有二。一是劉宗敏、李過等已沉醉在勝利的歡樂中。拷掠故明臟官、坐擁聲色美姬實在是不亦樂乎。不想立即再去冒死作戰。二是李岩、牛金星、宋獻策等基於策略的考慮,認為暫不宜大舉征伐。因為「新得京師,人心震迭」,而且吳軍以「素能戰」聞名,不可輕視。他們認為還是暫時維持現狀,繼續招降為上。但李自成力排眾議,下令親征。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兵十萬,號稱二十萬東出京師。
大順朝決定征伐一事,吳三桂先期探知,大驚。他自忖斷無抵擋大順軍的力量。為自保計,他決定向滿清借兵。條件是不但給予滿清財帛,而且「將裂地以酬」 。滿清對關內的這些變故並不詳悉。它只知李自成陷京,崇禎身亡,應藉此中原大亂的機會與大順一爭天下。四月九日滿清大軍起程沈陽。十五日行至翁後遇到吳三桂派來的特使。多爾袞等大喜且疑,並未加快行軍速度。二十日到達連山。吳三桂第二次使者至。言李自成軍已薄山海關,情況緊急。清軍聞訊日夜兼程二百里,於二十一日傍晚抵達關外。二十一日白天,大順軍與吳軍已有交戰。吳軍幾不支。吳三桂再度遣使到清營,急催清軍加入戰斗。此時明了情況的多爾袞再不以吳三桂所言「不唯財帛,將裂地以酬」為滿足,他的志向是入主中原,故改而堅持吳三桂必須剃發以降方出兵相助。此時,吳三桂已別無選擇。若明日單獨與大順軍交鋒,必將不敵,身家性命必毀於一旦。於是只得依多爾袞所示,親往清營,剃發跪拜。次日,山海關大戰展開。狡詐的多爾袞令吳軍先與大順軍戰。待交戰雙方皆疲,而吳軍已顯不支之時,方揮師躍入陣中。毫無思想准備的大順軍在「韃子兵來了!」的驚呼中兵敗如山倒。「一時之間,戰場空虛,積屍相枕,彌滿大野。」
至此,吳三桂所謂借清兵以伐大順,以復明室的設想已成泡影。在軍事上、政治上已完全掌握主動權的滿清,只把吳三桂視為眾多歸降故明官員中的一個,並驅之若走狗來為其征服全中國的企圖效力。
二、另一個少為人知的吳三桂
如果說對吳三桂降清的具體過程不少人不甚了了,那麼對吳三桂的個人經歷就更少人知曉了。實事求是地說,吳三桂本不是一塊做漢奸的料。
作為武將,吳三桂並非身高八尺力舉千斤,而只是中等身材,但他目光如注、英俊威嚴,且勇力過人武藝超群。在戰陣上披堅執銳、左沖右突、驍勇非常,以至有次皇太極遠遠見了,不禁對麾下嘆道:「小吳總兵真好漢子!」
1612年(萬曆四十年)吳三桂出生於關外的漢鎮中後所,祖籍江蘇高郵。其父吳襄本乃士紳,因努爾哈赤崛起後在遼境實行嚴酷的民族歧視政策,對漢民大加擄掠殺戮,遂憤而投筆從戎舉辦團練,保境安民。明庭嘉之,委以遼東團練總兵一職。他功績卓著,有「遼右巨臂」之稱。在抵抗後金的斗爭中,吳襄與當時遼境的一些明庭武將結下友誼,並把妹妹嫁給錦州總兵、掛「討虜先鋒印」的遼東名將祖大壽。吳三桂就是出生成長於充滿戰火的地域和擁有抗金戰史的家族。這無疑從小就鍛煉了他的勇力氣魄和抗金意識。在戰場上,少年的吳三桂就驍勇非常。在一次戰斗中,他沖入敵陣用箭射倒一名紅旗王子。在拍馬上前揮刀准備割下該王子的首級時,不料那王子突然以刀砍中他的鼻樑。吳三桂血流滿面,但毫無懼色,撕裂紅旗包紮好傷口後,立即再戰。
有一次,吳襄率五百名騎兵作哨探,不期與後金大軍相遇被圍。當時在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後,對於與清軍「野地浪戰」明軍心懷餘悸。從農民子弟中後天訓練出來的漢族騎兵一般來說確實不是馬背女真民族的對手。騎兵交戰即使兵力倍之,明軍都沒有勝利的把握,何況區區幾百名明軍身陷後金大陣?少年吳三桂得知父親危在旦夕後,立即趕到舅舅祖大壽的陣帳,請他發兵援救父親脫離險境。祖大壽認為這根本沒有可能,只會徒增傷亡,遂拒絕說:「吾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動!萬一失利,咎將安任?」三桂知不可強,大哭而去,並立即召集幾十名家丁,如狂風般地沖入重圍。在找到父親的隊伍後大呼:「跟我來!」並帶領五百騎殺出重圍、奔回寧遠。這次戰斗震驚全軍。從此少年吳三桂「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英名遼境無人不知。
少年英雄的吳三桂深受父輩重臣的器重。遼東監軍高其潛收他為義子。1639年(崇禎十二年)洪承疇薦舉他擔任遼東總兵。時年僅27歲。吳三桂練軍甚嚴。在洪承疇所部諸鎮中,以吳三桂系戰力最強。吳三桂並不以此滿足,他還專門再訓練了一支極為精銳的千人騎兵。共分二十隊,每隊五十人。「置簽二十支,書領隊姓名,插靴筒中。遇信急,受制簽呼某,某即領本騎隨之,沖突無不利」。
1641年(崇禎十四年)松錦之戰以明軍慘敗告終。如果說二十三年前的薩爾滸之敗標志著後金掌握了關外的主動權,那麼松錦之敗則表明明庭已在整個戰局上敗象畢露。松錦之敗使明庭喪失了大量精兵和戰將。驍將曹變蛟等被俘遭戮。洪承疇、祖大壽等投降。只剩下吳三桂在寧遠山海關一線苦撐著局勢。吳三桂在極端困難的狀況下招撫流亡,重振軍旅。不久又組織起一支數萬人的軍隊,堅守山海關和關外寧遠等城。在原遼東戰將或亡或降的情況下,吳三桂成了碩果僅存的抗清名將。次年皇太極又發動壬午之役。派遣阿巴泰、圖爾格率兵避開由吳三桂防守的山海關,由黃崖口一線入邊。燒殺擄掠,兵鋒直達山東蘇北。關內諸明將皆望風而逃。只有吳三桂仍敢率兵入關邀擊清軍,並屢有斬獲。再到1643年,如前所述,吳三桂的堅決抵抗使所向披靡的清軍在寧遠城下第三次苦嘗敗績。
為了解決山海關這道難以越逾的屏障,清庭向吳三桂展開了強大的招降攻勢。由於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和恩師洪承疇以及眾多的兄弟、同僚如吳三鳳、祖可法、張存仁等均已降清,故皇太極除親自寫信向他招降外,還叫這些與吳三桂有種種關系的降將寫信給他勸降。但吳三桂終不為所動。當然這一方面是由於其父留在京師似為人質,另一方面當與吳三桂的抗清意識分不開。
三、促使吳三桂蛻變為漢奸的客觀原因
明季之末大量的明庭故臣變作漢奸的原因是多式多樣的。常見的是戰窮活命型和投效覓官型。前者典型為洪承疇、祖大壽等,後者典型為張存仁、馬光遠、馮銓等。吳三桂跟他們都不同。吳三桂沒有戰窮。山海關和五萬將士均在他掌握之中。他官至明庭總兵官、平西伯。若明庭得以延壽,他的陞官圖仍未有窮期。更為重要的是,從十幾歲至此他一直處在與滿清毫不妥協的交戰之中,可以說他身上並無顯著的漢奸因子。鑒此,有必要探討他終究成了大漢奸的原因。
面對事實進行探究,應該承認客觀因素是促成吳三桂蛻變為漢奸的重要原因。這客觀因素就是李自成入京後所採取的一系列錯誤作法。
基於農民起義軍對地主豪紳階級和故明官僚的痛恨,大順軍許多將士對明庭降臣進行拷掠追贓是可以理解的。問題在於李自成並不具備一個封建改朝換代者的眼光和胸襟。古代的農民起義並非近代、現代的民主革命。它只能是以一個新興的王朝代替原有的王朝。大順要能站穩腳跟就必須與故明官僚合作。而且這些故明官僚已拋棄朱明政權張開雙臂准備與大順朝合作了。如禮科給事中惠世揚就十分肉麻地向李自成下跪說:「天生老臣,以遺陛下。」可是李自成竟對個中奧秘欠缺洞悉。任由大順將士去拷掠故明官員,甚至騷擾百姓,於是李自成大失京師民心。許多故明官員降後復萌叛志,有的則化裝潛逃。
從整體上來看,大順的作法是丟棄了於自身政權的穩定十分重要的故明官僚的合作,從局部上來看,是逼反了吳三桂。這既是促使吳三桂降清,也是使大順朝由盛至衰最終覆滅的關鍵。對於那十幾天--歷史長河中短短的一瞬間--里的情況各種史籍中有著略有出入的記載。在劇烈的變動面前,吳三桂情緒激動舉止失措。有記載說他已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只是在還沒有完全公開之時,又陸續得到父親被關押拷掠和愛姬被霸佔的消息。有說是,他還勉強能接受父親的遭難,卻決不能接受愛姬的受辱。他明白自己是處在滿清和李自成兩大勢力的夾縫之中。無論是出於父親滯留京城的考量,還是從他與滿清拼殺了十幾年的仇恨來看,他歸降大順才是順理成章的。可是三十二歲血氣方剛的青年武將在斬了李自成的使節並口出「李賊自送頭來」的狂言後,就自斷了這條應該走,並且本來已打算走的路。可是盡管如此他對降清仍有顧慮,以至在獲悉李自成起兵後曾想自戕以了斷一切。然而當他面對現實後,只得走出向滿清搬兵的招數。而這一搬就把滿清的都城從沈陽搬到北京,吳三桂沒有後悔葯可吃。
設想,如果大順朝能籠絡包括吳三桂在內的故明官僚,局勢有可能是另一番景況。李自成非但不以十萬大軍討伐吳三桂,而以此軍力協助其北防滿清。在穩定局勢後揮戈統一江南。以南明弘光政權的腐朽來裁量,這應在情理之中。或由於北疆吃緊,大順朝在相當時間內無力南伐,那以李自成與吳三桂以及大量明庭降將如大同總兵姜鑲的兵力總和是也足以抵禦滿清入關。從前明庭如此艱難,系因須對滿清、農民軍兩面作戰,顧此失彼、捉襟見肘。而若情況簡單化為大順對滿清,那清騎縱橫華北、中原之況將不復見。在經過一個時期的穩定生息後,新興的大順亦必將統一南中國。至於統一的大順是否有力量復故明在關外的疆域,這確有疑問。統一的大順會不會是弱宋的翻版?會不會導致今日中國之疆域竟在長城以南?這些問題都離開了本文所題,不作贅論。

❷ 叛明降清,都說吳三桂是個大漢奸,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吳三桂背離大明,向清朝投降。這時,雖然清朝表面上給了吳三桂一些獎勵,但心裡還是不太放心。吳三桂被派往西南去消滅南明部隊。吳三桂也知道,清朝為了與明朝徹底決裂,讓自己消滅南明勢力。吳三桂見南明已經退勢,更應清廷的要求,消滅南明勢力,再率部隊入侵緬甸,帶回南明永曆帝處決。 這次令清廷滿意,讓吳三桂駐扎雲南省,守護西南。

朝廷又剝奪了吳三桂在雲貴地域的司法權力,吳三桂內心不滿意,理由苗疆有事用兵,向朝廷報復性索要大批量銀餉,讓自己和康熙皇帝的矛盾更加尖銳。吳三桂虛情假意的願意撤藩,實則打算領兵開始抵抗。

康熙皇帝非常明白,早就准備好與吳三桂決戰了。吳三桂擊殺雲南省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領兵大元帥,居然還打著了光復大明的幌子,開始舉兵。世人都知道吳三桂,叛變了大明。誅殺了南明永曆帝,這個時候又打著大明的幌子,誰還會信他呢?

如何評價吳三桂

實事求是地說,吳三桂本不是一塊做漢奸的料。 作為武將,吳三桂並非身高八尺力舉千斤,而只是中等身材,但他目光如注、英俊威嚴,且勇力過人武藝超群。在戰陣上披堅執銳、左沖右突、驍勇非常,以至有次皇太極遠遠見了,不禁對麾下嘆道:「小吳總兵真好漢子!」 1612年(萬曆四十年)吳三桂出生於關外的漢鎮中後所,祖籍江蘇高郵。其父吳襄本乃士紳,因努爾哈赤崛起後在遼境實行嚴酷的民族歧視政策,對漢民大加擄掠殺戮,遂憤而投筆從戎舉辦團練,保境安民。明庭嘉之,委以遼東團練總兵一職。他功績卓著,有「遼右巨臂」之稱。在抵抗後金的斗爭中,吳襄與當時遼境的一些明庭武將結下友誼,並把妹妹嫁給錦州總兵、掛「討虜先鋒印」的遼東名將祖大壽。吳三桂就是出生成長於充滿戰火的地域和擁有抗金戰史的家族。這無疑從小就鍛煉了他的勇力氣魄和抗金意識。在戰場上,少年的吳三桂就驍勇非常。在一次戰斗中,他沖入敵陣用箭射倒一名紅旗王子。在拍馬上前揮刀准備割下該王子的首級時,不料那王子突然以刀砍中他的鼻樑。吳三桂血流滿面,但毫無懼色,撕裂紅旗包紮好傷口後,立即再戰。 有一次,吳襄率五百名騎兵作哨探,不期與後金大軍相遇被圍。當時在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後,對於與清軍「野地浪戰」明軍心懷餘悸。從農民子弟中後天訓練出來的漢族騎兵一般來說確實不是馬背女真民族的對手。騎兵交戰即使兵力倍之,明軍都沒有勝利的把握,何況區區幾百名明軍身陷後金大陣?少年吳三桂得知父親危在旦夕後,立即趕到舅舅祖大壽的陣帳,請他發兵援救父親脫離險境。祖大壽認為這根本沒有可能,只會徒增傷亡,遂拒絕說:「吾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動!萬一失利,咎將安任?」三桂知不可強,大哭而去,並立即召集幾十名家丁,如狂風般地沖入重圍。在找到父親的隊伍後大呼:「跟我來!」並帶領五百騎殺出重圍、奔回寧遠。這次戰斗震驚全軍。從此少年吳三桂「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英名遼境無人不知。 少年英雄的吳三桂深受父輩重臣的器重。遼東監軍高其潛收他為義子。1639年(崇禎十二年)洪承疇薦舉他擔任遼東總兵。時年僅27歲。吳三桂練軍甚嚴。在洪承疇所部諸鎮中,以吳三桂系戰力最強。吳三桂並不以此滿足,他還專門再訓練了一支極為精銳的千人騎兵。共分二十隊,每隊五十人。「置簽二十支,書領隊姓名,插靴筒中。遇信急,受制簽呼某,某即領本騎隨之,沖突無不利」。 1641年(崇禎十四年)松錦之戰以明軍慘敗告終。如果說二十三年前的薩爾滸之敗標志著後金掌握了關外的主動權,那麼松錦之敗則表明明庭已在整個戰局上敗象畢露。松錦之敗使明庭喪失了大量精兵和戰將。驍將曹變蛟等被俘遭戮。洪承疇、祖大壽等投降。只剩下吳三桂在寧遠山海關一線苦撐著局勢。吳三桂在極端困難的狀況下招撫流亡,重振軍旅。不久又組織起一支數萬人的軍隊,堅守山海關和關外寧遠等城。在原遼東戰將或亡或降的情況下,吳三桂成了碩果僅存的抗清名將。次年皇太極又發動壬午之役。派遣阿巴泰、圖爾格率兵避開由吳三桂防守的山海關,由黃崖口一線入邊。燒殺擄掠,兵鋒直達山東蘇北。關內諸明將皆望風而逃。只有吳三桂仍敢率兵入關邀擊清軍,並屢有斬獲。再到1643年,如前所述,吳三桂的堅決抵抗使所向披靡的清軍在寧遠城下第三次苦嘗敗績。 為了解決山海關這道難以越逾的屏障,清庭向吳三桂展開了強大的招降攻勢。由於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和恩師洪承疇以及眾多的兄弟、同僚如吳三鳳、祖可法、張存仁等均已降清,故皇太極除親自寫信向他招降外,還叫這些與吳三桂有種種關系的降將寫信給他勸降。但吳三桂終不為所動。當然這一方面是由於其父留在京師似為人質,另一方面當與吳三桂的抗清意識分不開。 三、促使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客觀原因 明季之末大量的明庭故臣變作漢奸的原因是多式多樣的。常見的是戰窮活命型和投效覓官型。前者典型為洪承疇、祖大壽等,後者典型為張存仁、馬光遠、馮銓等。吳三桂跟他們都不同。吳三桂沒有戰窮。山海關和五萬將士均在他掌握之中。他官至明庭總兵官、平西伯。若明庭得以延壽,他的陞官圖仍未有窮期。更為重要的是,從十幾歲至此他一直處在與滿清毫不妥協的交戰之中,可以說他身上並無顯著的漢奸因子。鑒此,有必要探討他終究成了大漢奸的原因。 面對事實進行探究,應該承認客觀因素是促成吳三桂蛻變為漢奸的重要原因。這客觀因素就是李自成入京後所採取的一系列錯誤作法。 基於農民起義軍對地主豪紳階級和故明官僚的痛恨,大順軍許多將士對明庭降臣進行拷掠追贓是可以理解的。問題在於李自成並不具備一個封建改朝換代者的眼光和胸襟。古代的農民起義並非近代、現代的民主革命。它只能是以一個新興的王朝代替原有的王朝。大順要能站穩腳跟就必須與故明官僚合作。而且這些故明官僚已拋棄朱明政權張開雙臂准備與大順朝合作了。如禮科給事中惠世揚就十分肉麻地向李自成下跪說:「天生老臣,以遺陛下。」可是李自成竟對個中奧秘欠缺洞悉。任由大順將士去拷掠故明官員,甚至騷擾百姓,於是李自成大失京師民心。許多故明官員降後復萌叛志,有的則化裝潛逃。 從整體上來看,大順的作法是丟棄了於自身政權的穩定十分重要的故明官僚的合作,從局部上來看,是逼反了吳三桂。這既是促使吳三桂降清,也是使大順朝由盛至衰最終覆滅的關鍵。對於那十幾天--歷史長河中短短的一瞬間--里的情況各種史籍中有著略有出入的記載。在劇烈的變動面前,吳三桂情緒激動舉止失措。有記載說他已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只是在還沒有完全公開之時,又陸續得到父親被關押拷掠和愛姬被霸佔的消息。有說是,他還勉強能接受父親的遭難,卻決不能接受愛姬的受辱。他明白自己是處在滿清和李自成兩大勢力的夾縫之中。無論是出於父親滯留京城的考量,還是從他與滿清拼殺了十幾年的仇恨來看,他歸降大順才是順理成章的。可是三十二歲血氣方剛的青年武將在斬了李自成的使節並口出「李賊自送頭來」的狂言後,就自斷了這條應該走,並且本來已打算走的路。可是盡管如此他對降清仍有顧慮,以至在獲悉李自成起兵後曾想自戕以了斷一切。然而當他面對現實後,只得走出向滿清搬兵的招數。而這一搬就把滿清的都城從沈陽搬到北京,吳三桂沒有後悔葯可吃。 設想,如果大順朝能籠絡包括吳三桂在內的故明官僚,局勢有可能是另一番景況。李自成非但不以十萬大軍討伐吳三桂,而以此軍力協助其北防滿清。在穩定局勢後揮戈統一江南。以南明弘光政權的腐朽來裁量,這應在情理之中。或由於北疆吃緊,大順朝在相當時間內無力南伐,那以李自成與吳三桂以及大量明庭降將如大同總兵姜鑲的兵力總和是也足以抵禦滿清入關。從前明庭如此艱難,系因須對滿清、農民軍兩面作戰,顧此失彼、捉襟見肘。而若情況簡單化為大順對滿清,那清騎縱橫華北、中原之況將不復見。在經過一個時期的穩定生息後,新興的大順亦必將統一南中國。至於統一的大順是否有力量復故明在關外的疆域,這確有疑問。統一的大順會不會是弱宋的翻版?會不會導致今日中國之疆域竟在長城以南?這些問題都離開了本文所題,不作贅論。 由於明史清修,清朝基於自身是異族統治的關系,對明史多有篡改,又大興文字獄,並禁止了自周朝以來一直未曾間斷的民間史書的修撰,將明史的修撰控制在官方之手。同時借修四庫全書之名行禁毀書籍之實,四庫禁毀書目列表比四庫全書的目錄要長3倍,以至於許多史料亡秩,後世史家對明朝的評價多有誤會和不公之處。 自04年長篇白話歷史《明朝的那些事兒》大紅大紫開始,中國興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明史熱」,為明朝正名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民間史學界多認為吳三桂並非一開始就是明朝叛臣,而是由於滿清打著「為君父報仇」的名義叩關,相對於攻佔北京逼死崇禎帝的李自成,被明朝冊封過的建州女真部(後金)反而是自己人。聯合清兵共同打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在當時看來再合理不過。明末時中國人的民族意識並不強烈,只要統治者的治國方式可以讓漢人接受,漢人對異族統治也並不排斥。這也是無論是北魏的鮮卑,抑或是西夏、遼、金直至元、清時期,異族在建國的初始階段通常並沒有遭到漢人的強烈反抗。 然而後續的發展並不如忠直的明朝舊臣所想。滿清以大明臣屬的名義公開尋找崇禎之子,聲稱會將崇禎之子奉為正統,令其即位。卻又自食其言,將明朝舊臣和內宮老太監都認定是崇禎第三子朱慈炯的人處死,並稱此人是假冒的崇禎後裔。自此明庭失去了正統的繼承人,明室的諸親王都缺乏正統性和號召力,南明小朝廷也不得不走向了衰亡之路。此時的三大降將吳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三人已是騎虎難下:清廷已經坐大,只有協助清廷消滅南明,才能保他們家族的平安,並消除他們降清的道德危機。明室雖從未薄待過吳三桂,身為降將的吳三桂卻不得不積極的消滅南明,並最終手刃永曆帝以向新主子表忠心。

❹ 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曾擊潰金軍和八旗士兵,為何這么厲害

說到吳三桂相信大家一定都很熟悉,當年他沖冠一怒為紅顏,向清軍投降並打開了山海關,讓清軍進軍中原再無阻礙。後來他成為藩王之後,又發動了叛亂,意圖取代清廷的統治,而他之所以敢這么做,就是因為自己手上的王牌關寧鐵騎,那麼這支軍隊到底有多強呢?

後來他成為了藩王發動叛亂時,關寧鐵騎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清軍在平叛過程中也傷亡了五十餘萬人,可見他們實力的強大。

不過就是這樣一支王牌部隊,因為他們的主人一個被冤殺,一個反叛,所以在歷史上他們名聲並不是很好,也讓人不禁為之唏噓。

❺ 吳三桂真的訓練出天下無敵的關東鐵騎嗎

吳三桂他沒訓練出關寧鐵騎,他只訓練出只忠於他自己的2000餘人,號稱3000的吳家私兵。和50名親隨死黨。袁崇煥所訓練的兵馬是國家之兵,為明朝而戰。而吳三桂所練的兵馬只不過是吳家的走狗,只為吳家出力。不能同日而語袁崇煥和其繼承人祖大壽所率的遼東兵馬,先後參加了寧遠之戰,寧錦之戰,京師保衛戰,大凌河之戰、松錦決戰等大會戰,是國家的柱石。而吳三桂所部,在松錦大決戰不戰而逃。置恩師洪承疇與親舅舅祖大壽於不顧,可見其並用心。關寧鐵騎前身也是明軍中的精銳部隊,1618年楊鎬用47萬明軍鎮壓努爾哈赤,結果三路大敗,失敗的原因並不是明軍是烏合之眾,而是統帥無能。當時祖大壽、趙率教等人以偏將都參加了薩爾滸之戰。薩爾滸參戰的明軍是明朝九邊重鎮的精銳之師,都有很豐富的作戰經驗,統兵的將領多是名將或是名將之後,如杜松,劉挺,李如柏,祖大壽等。薩爾滸大敗後,明軍三軍奪氣,加上統帥指揮無能,沈陽,遼陽、廣寧先後失守,而應戰的明軍多是一觸即潰,連像祖大壽、趙率教這樣有名的上將要逃到海島上避敵。但祖大壽、趙率教等人卻不敢當逃兵,當時兵部有花名冊,別說是將軍,就是士兵,抓到了是要殺頭的。而袁崇煥初到遼東,也只能用祖大壽、趙率教所帶的潰不成軍的兵馬。雖然他們所帶之兵已是驚弓之鳥,但都不是剛上戰場的新兵,經歷過血與火的考驗,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只是士氣不振,貪生怕死而已。而南方的兵馬毫無作戰經驗,和新兵差不多,袁崇煥在危難之際臨危受命根本就顧不了這么多明末,在練兵的問題上,袁崇煥力主「以遼人守遼土」。過去的遼東戰事,明朝往往是從全國各地征調部隊增援。除了薩爾滸參戰的九鎮兵馬特別精銳外,從南方調來的客兵往往戰

鬥力很弱。一方面萬里來 援,不適應遼東的環境;另一方面,家不在此,打起仗

來沒有一種保家衛國的意識,凈想著怎麼溜回家。而且,南方兵也不適於騎兵作戰

。袁崇煥將這些客兵歸納為「南(江南〕兵脆弱」。說到最後,還是民風剽悍,有

切身利害關系,而且多善騎馬的遼人最適於守遼土。因此,袁崇煥在歸附的十餘萬

遼民中精選身體強壯者,充實各軍,同時大力栽培祖大壽等一大批遼將。借著寧遠

大捷後明軍士氣有所回升,開始敢於與後金軍作戰的機會,袁崇煥苦練出了一支兵

力並不很大,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這支部隊後來被人們稱作 「關寧鐵騎」,

熟悉明末歷史的人應當知道,這個名字在當時意味著什麼。(到了闖王進京的時候

,全國的明軍都不在李自成的話下,唯獨吳三桂手下那僅存的一點點關寧鐵騎,還

讓大順寢食不安。要知道,這時候吳三桂的所謂關寧鐵騎與當年袁崇煥的關寧鐵騎

早已差了不知多少!)

天啟7年5月6日,剛剛征討過朝鮮 的後金大軍在大汗的親自指揮下向西進發了

。雖然士兵們對寧遠的慘敗還頗有些心有餘悸,但皇太極還是比較有信心的。他相

信,那次寧遠的失利主要是過於輕敵,缺乏攻堅的准備,而只要准備充分,城池並

不是堅不可摧的。袁蠻子只有一個,不可能哪兒都照顧到,就算打寧遠比較困難,

要攻剛築不久的錦州應該還是可以的吧。5月12日清晨,後金軍從西,北兩面發起

了對錦州城的總攻.馬步軍對城垣輪番進行攻擊,後金兵們拖著盾車雲梯冒著炮火

直向城下沖去.趙率教,左輔,朱梅和監軍太監紀用均身披甲胄,冒著後金軍雨一

般的箭矢親臨督戰,指揮將士拼力射打.(表現這么好的監軍太監在當時可真是稀罕

物啊!),連攻3日,後金軍死傷無數,卻毫無進展,皇太極無奈撤軍,繞過錦州,

直接攻打寧遠。 28日黎明,後金軍先鋒出現在寧遠城北崗。很快,持各色軍旗的

後金大軍沿寧遠外圍紮下九座大營,形成了對寧遠的包圍之勢。令後金軍驚奇的事

情發生了。大批明軍整隊開出寧遠城外,總兵孫祖壽(就是碧血劍裡面那個孫仲壽

的哥哥〕,副將許定國出西門;副將尤世威出東門。與滿桂,祖大壽等指揮的援錦

兵馬一起,明軍沿著早已挖好的深壕內側列車營駐扎。皇太極帶領弟弟阿濟格和戈

什哈們一馬當先沖了出去。數萬八旗騎兵如同決堤的洪水一般,直向寧遠城下沖去

...... "轟!"隨著一聲炮響,明軍各種火器一齊發射。城下的車營 都司李春華指

揮明軍使用「紅夷」(可能是紅衣大炮的較小型仿製品〕「木龍虎」「滅虜」等諸

般火器「齊力攻打」。而威力更加巨大的則是城上袁崇煥親自指揮的紅衣大炮。一

排又一排的後金騎兵倒了下去,但後面的還在不斷沖上來。慢慢的,後金軍就要沖

到明軍的戰壕了。皇太極等待著看到明軍在後金鐵騎面前潰逃的熟悉的那一幕。然

而,這之後發生的事情真正把他驚呆了。明軍並沒有潰逃,而是在手持紅旗的滿桂

的指揮下迎頭沖了上來。大批的明軍騎兵從戰車後面沖出來,與剛殺到的後金軍展

開了一場短兵相接的大混戰。而明軍的火力也並沒有因為肉搏戰的開始而減弱,炮

手抬高炮口,對准後金軍的中軍和後隊繼續猛烈轟擊。戰斗很快的進入了白熱化,

前沿的明軍和後金軍騎兵在拚死撕殺,而後金軍的後隊則在明軍炮火之下大批大批

白白的傷亡。八旗將士們不顧一切的冒死猛攻,過去的經驗告訴他們,只要突破了

前面明軍的阻攔,立刻就可以消滅明軍城下的火器。接著就可以跟著潰退的明軍沖

進寧遠城去,可是不論後金軍怎樣沖擊,明軍卻始終死戰不退。他們遇見了與以往

完全不同的明軍,他們是袁崇煥手下的關寧鐵騎!雙方的傷亡都相當慘重。在混戰

中,滿桂身中數箭,他和尤世威的坐騎均被射死。而後金軍損失更大,皇太極的叔

伯弟弟濟爾哈朗,大貝勒代善的兩個兒子薩哈瞵和瓦克達也都負了重傷,戰將覺羅

拜山,巴希等被射死!明軍和後金軍的屍體鋪滿了寧遠城外的曠野。激戰從早晨持

續到了中午,後金軍傷亡越來越大,但勝利仍然是那麼遙遠!皇太極接到剛剛從錦

州送來的急報,那裡面報告了趙率教乘後金軍主力離開的機會,突然大開城門沖殺

出來,攻入後金營中,大量殺傷後金軍之後又迅速撤入城中。皇太極再次無奈撤軍



關寧鐵騎首戰告捷,在寧遠城下的戰斗中,成長起來的以騎兵——"關寧鐵騎"

為核心的明軍開始敢於跟後金軍打野戰了!雖然是有寧遠城上炮火的支援,雖然明

軍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士多死",但畢竟明軍敢於刀對刀,槍對槍的幹了,而

且還取得了勝利,這是前所未有的奇跡! 袁崇煥指出"十年來,盡天下之兵未嘗敢

與奴戰,合馬交鋒,今始一刀一槍拚命,不知有夷之兇狠剽悍......人人敢死,大

小數十戰,解圍而去,誠數千年未有之武功也"這數千年雖未免有些誇張,但還是

說出了寧錦大捷的重要意義.關寧鐵騎的威名打出來了!現在還是依城 而戰,這樣

發展下去,再過幾年就可以跟後金軍真正的爭雄於疆場了。

3年之後,崇禎2年秋,皇太極避開了堅固的寧錦防線,繞道蒙古,於10月26日

突破喜峰口入塞,成千上萬的後金兵如潮水般向長城涌去。毫無准備而且剛剛才因

為欠餉鬧過兵變的明軍幾乎立刻土崩瓦解,當年戚繼光苦心經營數十載的防線一夜

之間化為烏有。26日,濟爾哈朗,岳托指揮的右翼4旗軍與右翼科爾沁蒙古軍突破

大安口入塞,半日間殲明軍5營..阿巴泰,阿濟格指揮的左翼4旗軍和左翼科爾沁蒙

古軍破龍井關入塞,斬明副將易愛。27日,皇太極親自統領的主力軍克紅山口入塞

。30日,後金軍合圍了北京的最後一道門戶——遵化。對於明朝君臣來說這無疑是

個晴空霹靂。10月28日,消息剛傳來的時候,即使是袁崇煥也不免大驚失色.但他

立刻作出了一系列決策: 防區最*近薊鎮的山海關總兵趙率教率領4000輕騎立刻出

發,急援遵化. 幾個時辰之後,袁崇煥親率副總兵張弘漠,參將張存仁,游擊曹文

詔等人帶領緊急動員起來的部隊進關。第二天,總兵祖大壽負責指揮參將王承胤等

人率領關寧大軍主力前往接應。經過袁崇煥等人多年苦心經營的關寧鐵騎的素質今

天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督師大人軍令一到,十幾萬將士無不凜遵。從山海關到

寧遠,錦州的無數座軍營幾乎同時忙碌起來,雖然大家心中都感到震驚,但基本上

還能做到忙而不亂。山海關南門整夜都有軍隊源源不斷的開向關內.只不過一天多

的工夫,幾萬軍隊就完成了動員,開向前線,轄地數百里的大軍區整個進入了戒備

狀態. 袁崇煥很清楚,趙率教的那4000輕騎是無論如何也抵擋不住數萬八旗大軍的

.他也不指望能那樣,他所希望的是趙率教能夠搶在城破之前馳入遵化.只要有趙率

教這樣善守的名將主持,再加上4000精兵,像遵化那樣的堅城是完全可以守得住的

。可是在趙率教軍趕到前遵化已經陷落,趙軍於城外幾十里處中伏,全軍殉國,趙

率教英勇戰死!袁崇煥和他的幾千精騎就已經連續趕了2天2夜的路.在350里的急行

軍中,即使是他親自精選的9000最精銳的騎兵也有4000人掉了隊,但還是及時的趕

到了北京城下,11月20日清晨,兩軍在廣渠門外擺開了戰場。這決不是一場勢均力

敵的戰斗.。一邊,是天聰汗親自指揮的數萬八旗大軍,而另一邊,則是袁崇煥和

他的 5000關寧鐵騎!關寧鐵騎分為3個部分,祖大壽陣於南,王承允陣於西南,袁

崇煥親率標營陣於西。3軍互為犄角之勢。明軍剛剛立陣完畢,後金騎兵就如黑雲

萬朵排山倒海般壓了過來!皇太極已經知道對手是遼軍了.這個消息一度使他十分

緊張,不過他很快斷定這決不可能是遼軍的主力而且指望不上城中的炮火支援。一

鼓作氣,先把這支明軍消滅了再說!自信歸自信,大汗對這支少得可憐的敵人還是

相當瞧得起的,為了謹慎起見,他投入了手頭幾乎所有的兵力,打算一個時辰就把

他們干凈利落的全部消滅.也給城上的其他人看看,頑抗的結果是什麼!一個時辰

過去了,兩個時辰過去了,雖然敵人早已成了八旗大軍的汪洋大海中的一個小小孤

島,但無論怎樣的驚濤駭浪都無法將這個彈丸小島淹沒!阿巴泰、阿濟格、思格爾

......他最器重的精兵驍將都上去了,可他所等待的捷報卻始中沒有傳來!就在這

時關寧鐵騎的4000掉隊人馬趕到,在後金軍的側後方發起猛烈沖擊,2面鐵騎的夾

擊下,後金軍最終陷入了無可救葯的混亂之中. 如果我們早生三百多年,並且有幸

站在此時的北京城頭上的話,一幅極其奇特的畫面將展現在我們面前——漫山遍野

的後金軍在狼狽潰逃,而在他們後面緊追不舍的只有區區幾千關寧鐵騎!

大捷後我們可愛的崇禎皇帝做了件可以改變歷史的大事——-將袁崇煥下鎮撫

司看管,即日革職聽勘!(其中曲直其他文章皆有描述,這里就不重復了),袁崇

煥被下獄後,北京城外的關寧大軍嘩變,在繼承者祖大壽的帶領下返回了關外,12

月16日,皇太極在得知袁崇煥下獄的消息之後,立刻率兵從良鄉回師北京,在蘆溝

橋盡殲明副將申甫所部7000餘人。12月17日,後金軍與明滿桂,孫祖壽,黑雲龍,

麻登雲四總兵部40000人大戰於永定門外.明軍盡潰,滿桂,孫祖壽戰死,黑雲龍,

麻登雲被俘。12月27日,後金軍在薊州全殲來援的明山海關軍5000人。12月29日

,貝勒杜度在遵化擊破明騎兵5000,斬副將一員。崇禎3年正月初四,後金軍克永

平。遷安,灤州歸降。正月22日,代善軍大破明新任兵部右侍郎劉之綸軍萬人,射

死劉之綸。唯一能夠與韃子一戰的就是關寧鐵騎了,而祖大壽就是拒絕奉旨入京勤

王。還是在獄中的袁崇煥寫信給祖大壽稱述利害,關寧大軍方才進關。關寧軍的回

師入關使整個戰局發生了巨大變化。皇太極看到繼續打下去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於3月2日取道冷口關出塞。作為插在關內的一個楔子,他留下了由堂兄二貝勒阿敏

指揮的重兵守衛遵化,永平,灤州,遷安四城。令他極為吃驚與震怒的是,他剛回

盛京不久,阿敏就跟著回來了—— 祖大壽指揮的關寧鐵騎從5月9日開始,在數日

之內將阿敏軍全部擊潰,盡復關內四城,史稱「遵永大捷」.皇太極大怒之下,將

阿敏幽禁,其他守備將領也無一例外的遭到了嚴厲的懲罰。

袁崇煥死後,憤怒的呼喊著「袁督師都被殺了,我等在此立功何用!",被時

人評價為「明用之善,則為後金之勁敵;用之不善,則為明朝之叛將」的"自祖大

壽以下凡五十員遼將"和關寧鐵騎一步步的分化瓦解了。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後來被

調回關內鎮壓農民軍,如左良玉、曹文詔,劉澤清,一部分倒在抗清(後金)的戰場

上,如何可綱、曹變蛟、黃得功,剩下的則投降了清朝,成為滿清入關的急先鋒,

如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而他們的首領——祖大壽,則在大凌河與錦

州兩次浴血奮戰而均最終被俘之後,投降了滿清.雖然無法與他的督師和滿桂、 趙

率教、何可綱、孫祖壽那些戰友相比,但他力竭被擒和終身不為滿清獻一計一策的

表現,在歷史上至少也可以贏得李陵那樣的評價。盡管前途各不相同,但不論是在

哪個陣營,遼將們都顯示出自己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將領,不斷被稀釋和削弱的關

寧鐵騎則始終是最優秀的部隊。直到清康熙20年(1681)三藩之亂被平息,袁崇煥所

培育出的那支大軍的最後一絲血脈才告消失。看著手中的史書,後世的人們不禁要

感慨,如果袁崇煥不死,統領著這支強大的力量,歷史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❻ 康熙是怎麼平的三藩!用了多長時間

自1673年(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吳三桂起兵叛亂。至1681年(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九吳世璠自殺,清軍進入昆明,三藩之亂歷時八年。

吳三桂起兵後,占據湖南全省,進而占據四川。此後,吳三桂在湖南沿江布置防禦工事,不再向北發展,康熙帝抓住機會調整戰略、安排兵力。他首先堅決打擊吳三桂,而對其他的反叛者卻實行招撫,通過分化力量而孤立吳三桂。軍事上僅以湖南為進攻的重點,同時能夠充分信任漢將,這樣就鼓舞了朝廷軍隊的士氣。

在安撫下,耿精忠、尚之信歸順清廷。吳三桂在1678年在衡州稱帝,其實這時的吳三桂已到了窮途末路。只做了五個月皇帝的吳三桂積郁而死後,其孫吳世璠繼位。1681年冬,清軍進入雲南省城昆明,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

(6)吳三桂鍛煉方法擴展閱讀:

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三人都是明朝降將,他們在明末清初先後降清,為清朝入關定都北京立下了汗馬功勞,分別被清朝封為平西王、平南王和靖南王,並分別擁有雲南、廣東、福建三個省區。康熙十二年春,平南王尚可喜以「年老多病」為由上書,請求回遼東老家養老,早已有撤藩之心的玄燁遂命令撤掉尚藩,將其全部士兵撤回原籍。

消息傳出,平西王吳三桂和已承襲靖南王封號的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都驚恐不安,他們也上書假意要求撤藩,來試探朝廷的動向。康熙帝召集眾臣再三議論撤藩之事,其中大部分人持反對意見,只有兵部尚書明珠、戶部尚書米思翰、刑部尚書莫洛等少數人堅決主張撤藩。康熙帝最後裁決:「從其所請,將三藩全部遷到山海關以外。」理由是:三藩王手中都握有重兵,已經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吳三桂等人懷有野心,蓄謀已久,如果不及早除掉三藩,勢必養癰成患,危害天下。

於是,康熙帝派侍郎折爾肯和學士傅邁禮赴雲南、戶部尚書梁清標赴廣東、吏部傳郎陳一炳赴福建,催促辦理撤藩之事。

沒有把年輕的帝王放在眼中的吳三桂接到撤藩令之後,氣急敗壞。他原以為康熙帝接到撤藩的上疏,一定會對他勸慰挽留,世守雲南,哪裡想得到會弄巧成拙、弄假成真,使自己騎虎難下,他是看輕了年輕的康熙帝。吳三桂事明叛明,降清後又心懷異志,鎮守雲南後,不斷擴充勢力,是三藩中力量最為強大的一個。如今康熙帝決意撤藩,吳三桂則自恃勢力強大,決定起兵謀反。康熙十二年冬天,吳三桂起兵造反,自封為「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舉起「興明討虜」的旗幟,公開叛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藩之亂

❼ 請問吳三桂這個人怎麼樣

吳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長伯。明末清初遼東人,祖籍江蘇高郵身高約合現今1.73米。武舉出身,錦州總兵吳襄子,以戰功及父蔭授都指揮。明天啟末年曾帶二十餘名家丁救其父於四萬滿洲人之中,孝勇之舉遍聞天下,有「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美譽。曾在北京短暫逗留,遍識名公巨卿及文人雅士,吳偉業稱其為「白皙通候最少年」。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發動「大凌河之役」,吳襄在赴援時逃亡,導致全軍覆滅,祖大壽降清,孫承宗罷去,吳襄下獄,乃擢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官,鎮守山海關。史載吳三桂部「膽勇倍奮,士氣益鼓」,是明末最後一支有戰力的鐵騎部隊。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禎帝飛檄加封他為平西伯,令其放棄寧遠(今遼寧興城)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吳三桂奉旨入援京師,十六日抵山海關,一路上「遷延不急行,簡閱步騎」,二十日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進入北京,崇禎自縊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吳三桂撤兵退保山海關。李自成後曾多次招他歸降,吳三桂再三猶豫,因其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掠去,其父也被拘押「拷掠甚酷」,大怒。遂上書清睿親王多爾袞 ,請清兵入關滅賊。李自成聞知此訊,4月13日,發兵二十餘萬親率大軍,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22日山海關之戰,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清攝政王多爾袞,清兵入關。吳三桂與清軍在一片石戰役中聯合大敗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
不久,吳三桂又為清軍先鋒,追擊李自成,並平滅陝西等地的流寇余部,並滅四川軍閥張獻忠,結束了其在四川建立的暴虐政權。清順治十四年(1657),會同清軍多尼等進攻南明雲貴等地區。十六年,清廷命他鎮守雲南,引兵入緬,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清廷晉封吳三桂為平西親王,兼轄貴州省,永鎮雲貴。與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應,成為擁兵自重的三藩。
順治十七年,朝廷以賦稅不足,令吳三桂裁減兵員。吳三桂將綠營及投誠兵從六萬人減至二萬四千人,汰弱存強,留下的全是精銳之師。清廷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後叛清。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亂波及贛、陝、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清政府調重兵全力鎮壓叛亂,逐漸扭轉了戰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長沙病死 。其孫吳世璠 繼位 ,退據雲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余眾出降。吳三桂的子孫後代被徹底殺光。包括襁褓中的嬰兒。《清史稿》有吳三桂本傳。
本是大周皇帝的天子命,卻為大清朝打下半壁江山的人,敢為愛情失去江山的人,使一代梟雄李自成命喪其手的人。諸多的悲劇與無奈造就了他色彩鮮明、復雜多變的人生性格:既有「沖冠一怒為紅顏」的真情實感;又有愛江山甚於愛美人的殘暴與貪婪;他反復無常,言而無信,仕明叛明,聯闖破闖,降清反清……人生之善與惡,無一不在他身上迸發……然而,作為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之一,吳三桂在明末清初的歷史舞台上卻又是最最關鍵的籌碼。曾左右了當時的歷史走向。因此,後人對其評價多是毀譽參半、亦揚亦異的。很難勾勒出他本身的性格及其演繹出的那些光怪陸離、令人目不暇接的人生變故。
[編輯本段]沖冠—怒為紅顏
《圓圓曲》
清 吳偉業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 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怒為紅顏。
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夭亡自荒宴。 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
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 許將戚里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
家本姑蘇浣花里,圓圓小字嬌羅綺。 夢向夫差苑裡游,宮娥擁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 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
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唯有淚沾衣。 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
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 坐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
白晰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 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
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 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
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 遍索綠珠圍內第,強呼絳樹出雕闌。
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 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鬟不整驚魂定。
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 專征蕭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
斜谷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 傳來消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
教曲伎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 舊巢共是銜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
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
一斛明珠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 錯怨狂風颺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
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代紅妝照汗青。 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 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徑塵生烏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綠。 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
[編輯本段]降清別論
一、漢奸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經過之簡述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一,大同總兵姜鑲投降大順軍。京師震動。因大同乃京畿西邊門戶,大同陷落,北京危殆。此時崇禎再也顧不得駐守關寧的吳三桂部所負北防重任,急令吳三桂入衛京師。三月中旬,獲令後的吳三桂立即著寧遠地區幾十萬遼民內遷,三月十九日(一說十六日)到達山海關,繼而率兵西進京畿。二十二日吳三桂兵至玉田一帶,這時突獲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消息。同時又獲悉明居庸關總兵唐通已降大順,並奉李自成令乘虛佔領山海關。吳三桂進退失據憂心忡忡。
就在吳三桂撤離寧遠之後的兩三天,都設沈陽的清庭業已探知。這對於他們來說不啻一大喜訊。寧遠這座城無疑是他們輝煌事業的一個黑洞。在那裡長留著他們抹不去的恥辱。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初,他們那不可一世的、與明庭交鋒百戰百勝的大汗努爾哈赤所率的六萬大軍慘敗在寧遠城下。努爾哈赤也身負炮傷。清軍撤回沈陽後,努爾哈赤羞憤交加終日憂忿,不久傷患(一說背癰)惡化,不治身亡。這個製造了無數災難的屠殺者終究走完了他那六十八年的罪惡人生。經過一番角逐以後,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
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皇太極在出兵朝鮮獲勝後,率凱旋之師猛撲錦州、寧遠,志在必勝以報父仇、雪國恥。不期趙率教矢志堅守錦州、袁崇煥拚死保衛寧遠。後金軍死傷枕藉,皇太極不得不飲恨撤圍。滿清又一次慘敗寧遠城下。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皇太極暴卒。幼主福臨立,多爾袞、濟爾哈朗攝政。為樹立威望,九月,濟爾哈朗就迫不及待地率軍猛攻明庭殘留在關外最後幾個軍事據點。他很快攻佔中後所、中前所、前屯衛,但當他率軍攻打寧遠時,卻遭到吳三桂的堅決抗擊。寧遠,這座城市簡直是滿清的夢魘。從1626年到1643年,清軍三次猛攻它都鎩羽而歸。然而沒想到今天它竟然垂手可得。清庭真是大喜過望。急於建功立業的多爾袞等人聞訊當即下令「修整軍器,儲糧秣馬,俟四月初大舉進討。」
三月下旬到四月初,吳三桂盤桓躑躅在永平、玉田一帶。崇禎死、明庭亡,他和所有明庭故臣一樣都在尋找出路。而一條最簡捷的出路就是投降大順。這並不違反禮教。改朝換代,自古亦然。既然明太祖貧僧一名竟是真命天子,那麼李自成這個驛卒又為什麼不能做皇帝呢?
大順對吳三桂的政策亦是招降。李自成遣使三桂,給予其四個月軍糧及白銀四萬兩,並聲明「俟立功日升賞」。這對於已缺餉一年多的吳軍確實是雪中送炭。吳三桂已有降意。就在這關鍵時刻,吳三桂先後接到兩種文書。一是大順使者所持其父吳襄勸其歸順李自成的書信,二是有人送給吳三桂密信,詳告其父被劉宗敏抓捕追臟,遭到嚴刑拷打。其父已湊白銀五萬兩,但離劉宗敏所索二十萬兩甚遠。此外,吳三桂愛妾陳園園亦被劉宗敏霸佔。吳三桂聞訊大怒。遂拔劍斬案、升帳演兵場,斬一名來使,將另一名割去雙耳,令其傳言李自成:「李賊自送頭來。」同時,起兵回師擊敗唐通,奪回山海關。
吳三桂從態度模稜兩可轉變為公開對抗,這在大順朝中引起軒然大波。一派意見是立即予以征討。另一派意見是暫時放置。持後一種意見的原因有二。一是劉宗敏、李過等已沉醉在勝利的歡樂中。拷掠故明臟官、坐擁聲色美姬實在是不亦樂乎。不想立即再去冒死作戰。二是李岩、牛金星、宋獻策等基於策略的考慮,認為暫不宜大舉征伐。因為「新得京師,人心震迭」,而且吳軍以「素能戰」聞名,不可輕視。他們認為還是暫時維持現狀,繼續招降為上。但李自成力排眾議,下令親征。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兵十萬,號稱二十萬東出京師。
大順朝決定征伐一事,吳三桂先期探知,大驚。他自忖斷無抵擋大順軍的力量。為自保計,他決定向滿清借兵。條件是不但給予滿清財帛,而且「將裂地以酬」 。滿清對關內的這些變故並不詳悉。它只知李自成陷京,崇禎身亡,應藉此中原大亂的機會與大順一爭天下。四月九日滿清大軍起程沈陽。十五日行至翁後遇到吳三桂派來的特使。多爾袞等大喜且疑,並未加快行軍速度。二十日到達連山。吳三桂第二次使者至。言李自成軍已薄山海關,情況緊急。清軍聞訊日夜兼程二百里,於二十一日傍晚抵達關外。二十一日白天,大順軍與吳軍已有交戰。吳軍幾不支。吳三桂再度遣使到清營,急催清軍加入戰斗。此時明了情況的多爾袞再不以吳三桂所言「不唯財帛,將裂地以酬」為滿足,他的志向是入主中原,故改而堅持吳三桂必須剃發以降方出兵相助。此時,吳三桂已別無選擇。若明日單獨與大順軍交鋒,必將不敵,身家性命必毀於一旦。於是只得依多爾袞所示,親往清營,剃發跪拜。次日,山海關大戰展開。狡詐的多爾袞令吳軍先與大順軍戰。待交戰雙方皆疲,而吳軍已顯不支之時,方揮師躍入陣中。毫無思想准備的大順軍在「韃子兵來了!」的驚呼中兵敗如山倒。「一時之間,戰場空虛,積屍相枕,彌滿大野。」
至此,吳三桂所謂借清兵以伐大順,以復明室的設想已成泡影。在軍事上、政治上已完全掌握主動權的滿清,只把吳三桂視為眾多歸降故明官員中的一個,並驅之若走狗來為其征服全中國的企圖效力。
二、另一個少為人知的吳三桂
如果說對吳三桂降清的具體過程不少人不甚了了,那麼對吳三桂的個人經歷就更少人知曉了。實事求是地說,吳三桂本不是一塊做漢奸的料。
作為武將,吳三桂並非身高八尺力舉千斤,而只是中等身材,但他目光如注、英俊威嚴,且勇力過人武藝超群。在戰陣上披堅執銳、左沖右突、驍勇非常,以至有次皇太極遠遠見了,不禁對麾下嘆道:「小吳總兵真好漢子!」
1612年(萬曆四十年)吳三桂出生於關外的漢鎮中後所,祖籍江蘇高郵。其父吳襄本乃士紳,因努爾哈赤崛起後在遼境實行嚴酷的民族歧視政策,對漢民大加擄掠殺戮,遂憤而投筆從戎舉辦團練,保境安民。明庭嘉之,委以遼東團練總兵一職。他功績卓著,有「遼右巨臂」之稱。在抵抗後金的斗爭中,吳襄與當時遼境的一些明庭武將結下友誼,並把妹妹嫁給錦州總兵、掛「討虜先鋒印」的遼東名將祖大壽。吳三桂就是出生成長於充滿戰火的地域和擁有抗金戰史的家族。這無疑從小就鍛煉了他的勇力氣魄和抗金意識。在戰場上,少年的吳三桂就驍勇非常。在一次戰斗中,他沖入敵陣用箭射倒一名紅旗王子。在拍馬上前揮刀准備割下該王子的首級時,不料那王子突然以刀砍中他的鼻樑。吳三桂血流滿面,但毫無懼色,撕裂紅旗包紮好傷口後,立即再戰。
有一次,吳襄率五百名騎兵作哨探,不期與後金大軍相遇被圍。當時在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後,對於與清軍「野地浪戰」明軍心懷餘悸。從農民子弟中後天訓練出來的漢族騎兵一般來說確實不是馬背女真民族的對手。騎兵交戰即使兵力倍之,明軍都沒有勝利的把握,何況區區幾百名明軍身陷後金大陣?少年吳三桂得知父親危在旦夕後,立即趕到舅舅祖大壽的陣帳,請他發兵援救父親脫離險境。祖大壽認為這根本沒有可能,只會徒增傷亡,遂拒絕說:「吾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動!萬一失利,咎將安任?」三桂知不可強,大哭而去,並立即召集幾十名家丁,如狂風般地沖入重圍。在找到父親的隊伍後大呼:「跟我來!」並帶領五百騎殺出重圍、奔回寧遠。這次戰斗震驚全軍。從此少年吳三桂「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英名遼境無人不知。
少年英雄的吳三桂深受父輩重臣的器重。遼東監軍高其潛收他為義子。1639年(崇禎十二年)洪承疇薦舉他擔任遼東總兵。時年僅27歲。吳三桂練軍甚嚴。在洪承疇所部諸鎮中,以吳三桂系戰力最強。吳三桂並不以此滿足,他還專門再訓練了一支極為精銳的千人騎兵。共分二十隊,每隊五十人。「置簽二十支,書領隊姓名,插靴筒中。遇信急,受制簽呼某,某即領本騎隨之,沖突無不利」。
1641年(崇禎十四年)松錦之戰以明軍慘敗告終。如果說二十三年前的薩爾滸之敗標志著後金掌握了關外的主動權,那麼松錦之敗則表明明庭已在整個戰局上敗象畢露。松錦之敗使明庭喪失了大量精兵和戰將。驍將曹變蛟等被俘遭戮。洪承疇、祖大壽等投降。只剩下吳三桂在寧遠山海關一線苦撐著局勢。吳三桂在極端困難的狀況下招撫流亡,重振軍旅。不久又組織起一支數萬人的軍隊,堅守山海關和關外寧遠等城。在原遼東戰將或亡或降的情況下,吳三桂成了碩果僅存的抗清名將。次年皇太極又發動壬午之役。派遣阿巴泰、圖爾格率兵避開由吳三桂防守的山海關,由黃崖口一線入邊。燒殺擄掠,兵鋒直達山東蘇北。關內諸明將皆望風而逃。只有吳三桂仍敢率兵入關邀擊清軍,並屢有斬獲。再到1643年,如前所述,吳三桂的堅決抵抗使所向披靡的清軍在寧遠城下第三次苦嘗敗績。
為了解決山海關這道難以越逾的屏障,清庭向吳三桂展開了強大的招降攻勢。由於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和恩師洪承疇以及眾多的兄弟、同僚如吳三鳳、祖可法、張存仁等均已降清,故皇太極除親自寫信向他招降外,還叫這些與吳三桂有種種關系的降將寫信給他勸降。但吳三桂終不為所動。當然這一方面是由於其父留在京師似為人質,另一方面當與吳三桂的抗清意識分不開。
三、促使吳三桂蛻變為漢奸的客觀原因
明季之末大量的明庭故臣變作漢奸的原因是多式多樣的。常見的是戰窮活命型和投效覓官型。前者典型為洪承疇、祖大壽等,後者典型為張存仁、馬光遠、馮銓等。吳三桂跟他們都不同。吳三桂沒有戰窮。山海關和五萬將士均在他掌握之中。他官至明庭總兵官、平西伯。若明庭得以延壽,他的陞官圖仍未有窮期。更為重要的是,從十幾歲至此他一直處在與滿清毫不妥協的交戰之中,可以說他身上並無顯著的漢奸因子。鑒此,有必要探討他終究成了大漢奸的原因。
面對事實進行探究,應該承認客觀因素是促成吳三桂蛻變為漢奸的重要原因。這客觀因素就是李自成入京後所採取的一系列錯誤作法。
基於農民起義軍對地主豪紳階級和故明官僚的痛恨,大順軍許多將士對明庭降臣進行拷掠追贓是可以理解的。問題在於李自成並不具備一個封建改朝換代者的眼光和胸襟。古代的農民起義並非近代、現代的民主革命。它只能是以一個新興的王朝代替原有的王朝。大順要能站穩腳跟就必須與故明官僚合作。而且這些故明官僚已拋棄朱明政權張開雙臂准備與大順朝合作了。如禮科給事中惠世揚就十分肉麻地向李自成下跪說:「天生老臣,以遺陛下。」可是李自成竟對個中奧秘欠缺洞悉。任由大順將士去拷掠故明官員,甚至騷擾百姓,於是李自成大失京師民心。許多故明官員降後復萌叛志,有的則化裝潛逃。
從整體上來看,大順的作法是丟棄了於自身政權的穩定十分重要的故明官僚的合作,從局部上來看,是逼反了吳三桂。這既是促使吳三桂降清,也是使大順朝由盛至衰最終覆滅的關鍵。對於那十幾天--歷史長河中短短的一瞬間--里的情況各種史籍中有著略有出入的記載。在劇烈的變動面前,吳三桂情緒激動舉止失措。有記載說他已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只是在還沒有完全公開之時,又陸續得到父親被關押拷掠和愛姬被霸佔的消息。有說是,他還勉強能接受父親的遭難,卻決不能接受愛姬的受辱。他明白自己是處在滿清和李自成兩大勢力的夾縫之中。無論是出於父親滯留京城的考量,還是從他與滿清拼殺了十幾年的仇恨來看,他歸降大順才是順理成章的。可是三十二歲血氣方剛的青年武將在斬了李自成的使節並口出「李賊自送頭來」的狂言後,就自斷了這條應該走,並且本來已打算走的路。可是盡管如此他對降清仍有顧慮,以至在獲悉李自成起兵後曾想自戕以了斷一切。然而當他面對現實後,只得走出向滿清搬兵的招數。而這一搬就把滿清的都城從沈陽搬到北京,吳三桂沒有後悔葯可吃。
設想,如果大順朝能籠絡包括吳三桂在內的故明官僚,局勢有可能是另一番景況。李自成非但不以十萬大軍討伐吳三桂,而以此軍力協助其北防滿清。在穩定局勢後揮戈統一江南。以南明弘光政權的腐朽來裁量,這應在情理之中。或由於北疆吃緊,大順朝在相當時間內無力南伐,那以李自成與吳三桂以及大量明庭降將如大同總兵姜鑲的兵力總和是也足以抵禦滿清入關。從前明庭如此艱難,系因須對滿清、農民軍兩面作戰,顧此失彼、捉襟見肘。而若情況簡單化為大順對滿清,那清騎縱橫華北、中原之況將不復見。在經過一個時期的穩定生息後,新興的大順亦必將統一南中國。至於統一的大順是否有力量復故明在關外的疆域,這確有疑問。統一的大順會不會是弱宋的翻版?會不會導致今日中國之疆域竟在長城以南?這些問題都離開了本文所題,不作贅論。
由於明史清修,清朝基於自身是異族統治的關系,對明史多有篡改,又大興文字獄,並禁止了自周朝以來一直未曾間斷的民間史書的修撰,將明史的修撰控制在官方之手。同時借修四庫全書之名行禁毀書籍之實,四庫禁毀書目列表比四庫全書的目錄要長3倍,以至於許多史料亡秩,後世史家對明朝的評價多有誤會和不公之處。
自04年長篇白話歷史《明朝的那些事兒》大紅大紫開始,中國興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明史熱」,為明朝正名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民間史學界多認為吳三桂並非一開始就是明朝叛臣,而是由於滿清打著「為君父報仇」的名義叩關,相對於攻佔北京逼死崇禎帝的李自成,被明朝冊封過的建州女真部(後金)反而是自己人。聯合清兵共同打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在當時看來再合理不過。明末時中國人的民族意識並不強烈,只要統治者的治國方式可以讓漢人接受,漢人對異族統治也並不排斥。這也是無論是北魏的鮮卑,抑或是西夏、遼、金直至元、清時期,異族在建國的初始階段通常並沒有遭到漢人的強烈反抗。
然而後續的發展並不如忠直的明朝舊臣所想。滿清以大明臣屬的名義公開尋找崇禎之子,聲稱會將崇禎之子奉為正統,令其即位。卻又自食其言,將明朝舊臣和內宮老太監都認定是崇禎第三子朱慈炯的人處死,並稱此人是假冒的崇禎後裔。自此明庭失去了正統的繼承人,明室的諸親王都缺乏正統性和號召力,南明小朝廷也不得不走向了衰亡之路。此時的三大降將吳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三人已是騎虎難下:清廷已經坐大,只有協助清廷消滅南明,才能保他們家族的平安,並消除他們降清的道德危機。明室雖從未薄待過吳三桂,身為降將的吳三桂卻不得不積極的消滅南明,並最終手刃永曆帝以向新主子表忠心。
回答者: caitenggoogle - 助理 二級 1-5 12:53
李自成攻佔北京後,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明朝大勢已去,遼東總兵吳三桂還在孤守山海關。兩面受敵的吳三桂,對內不敵李自成,對外難擋多爾袞。何況愛妾陳圓圓和父母一家人都成了李自成的人質。歷史給吳三桂出了一道千古難題——忠孝難以兩全,他別無選擇。可他最終交出的是一份遭萬世唾罵的答卷。為保全家人性命,他答應與李自成議和,為防李自成有詐,又私下以黃河南北分治為條件向多爾袞求助。吳三桂還自以為萬無一失。
殊不知,多爾袞不是省油的燈,他將計就計,趁吳三桂與李白成談判之機,突然向李自成發動攻擊。這個舉措,讓吳三桂大呼上了多爾袞的當。李白成卻以為上了吳三桂的當,他認定吳三桂「引狼入室」,於是殺了吳三桂的全家。事情弄成這樣,也許不是吳三桂本意,但此刻的吳三桂不能不報殺父之仇,也就「順理成章」地放清軍入關追剿李自成的部隊。歷史就這樣在多種力量的糾纏中瞬間定格,誰都無法重新改寫,、聰明的吳三桂,竟然也會被多爾袞玩弄於股掌之間,最後死得很痛苦。
歷史的脈絡像枯藤老筋,看上去十分乏味,但把它浸潤開來,還原為鮮活的細節,原來是那樣驚心動魄。崇禎皇帝和吳三桂,就這么聰明反被聰明誤

❽ 吳三桂對崇禎是否忠心

吳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長伯。明末清初遼東人,祖籍江蘇高郵身高約合現今1.73米。武舉出身,錦州總兵吳襄子,以戰功及父蔭授都指揮。明天啟末年曾帶二十餘名家丁救其父於四萬滿洲人之中,孝勇之舉遍聞天下,有「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美譽。曾在北京短暫逗留,遍識名公巨卿及文人雅士,吳偉業稱其為「白皙通候最少年」。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發動「大凌河之役」,吳襄在赴援時逃亡,導致全軍覆滅,祖大壽降清,孫承宗罷去,吳襄下獄,乃擢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官,鎮守山海關。史載吳三桂部「膽勇倍奮,士氣益鼓」,是明末最後一支有戰力的鐵騎部隊。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禎帝飛檄加封他為平西伯,令其放棄寧遠(今遼寧興城)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吳三桂奉旨入援京師,十六日抵山海關,一路上「遷延不急行,簡閱步騎」,二十日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進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吳三桂撤兵退保山海關。李自成後曾多次招他歸降,吳三桂再三猶豫,因其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掠去,其父也被拘押「拷掠甚酷」,大怒。遂上書清睿親王多爾袞 ,請清兵入關滅賊。李自成聞知此訊,4月13日,親率大軍十萬號稱二十萬,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22日山海關之戰,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清攝政王多爾袞,清兵入關。吳三桂與清軍在一片石戰役中聯合大敗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
不久,吳三桂又為清軍先鋒,追擊李自成,並平滅陝西等地的流寇余部,並滅四川軍閥張獻忠,結束了其在四川建立的暴虐政權。清順治十四年(1657),會同清軍多尼等進攻南明雲貴等地區。十六年,清廷命他鎮守雲南,引兵入緬,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清廷晉封吳三桂為平西親王,兼轄貴州省,永鎮雲貴。與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應,成為擁兵自重的三藩。
順治十七年,朝廷以賦稅不足,令吳三桂裁減兵員。吳三桂將綠營及投誠兵從六萬人減至二萬四千人,汰弱存強,留下的全是精銳之師。清廷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後叛清。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亂波及贛、陝、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清政府調重兵全力鎮壓叛亂,逐漸扭轉了戰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長沙病死 。其孫吳世璠 繼位 ,退據雲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余眾出降。吳三桂的子孫後代被徹底殺光。包括襁褓中的嬰兒。《清史稿》有吳三桂本傳。
本是大周皇帝的天子命,卻為大清朝打下半壁江山的人,敢為愛情失去江山的人,使一代梟雄李自成命喪其手的人。諸多的悲劇與無奈造就了他色彩鮮明、復雜多變的人生性格:既有「沖冠一怒為紅顏」的真情實感;又有愛江山甚於愛美人的殘暴與貪婪;他反復無常,言而無信,仕明叛明,聯闖破闖,降清反清……人生之善與惡,無一不在他身上迸發……然而,作為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之一,吳三桂在明末清初的歷史舞台上卻又是最最關鍵的籌碼。曾左右了當時的歷史走向。因此,後人對其評價多是毀譽參半、亦揚亦抑的。很難勾勒出他本身的性格及其演繹出的那些光怪陸離、令人目不暇接的人生變故。
降清別論
一、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經過之簡述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一,大同總兵姜鑲投降大順軍。京師震動。因大同乃京畿西邊門戶,大同陷落,北京危殆。此時崇禎再也顧不得駐守關寧的吳三桂部所負北防重任,急令吳三桂入衛京師。三月中旬,獲令後的吳三桂立即著寧遠地區幾十萬遼民內遷,三月十九日(一說十六日)到達山海關,繼而率兵西進京畿。二十二日吳三桂兵至玉田一帶,這時突獲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消息。同時又獲悉明居庸關總兵唐通已降大順,並奉李自成令乘虛佔領山海關。吳三桂進退失據憂心忡忡。
就在吳三桂撤離寧遠之後的兩三天,都設沈陽的清庭業已探知。這對於他們來說不啻一大喜訊。寧遠這座城無疑是他們輝煌事業的一個黑洞。在那裡長留著他們抹不去的恥辱。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初,他們那不可一世的、與明庭交鋒百戰百勝的大汗努爾哈赤所率的六萬大軍慘敗在寧遠城下。努爾哈赤也身負炮傷。清軍撤回沈陽後,努爾哈赤羞憤交加終日憂忿,不久傷患(一說背癰)惡化,不治身亡。這個製造了無數災難的屠殺者終究走完了他那六十八年的罪惡人生。經過一番角逐以後,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
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皇太極在出兵朝鮮獲勝後,率凱旋之師猛撲錦州、寧遠,志在必勝以報父仇、雪國恥。不期趙率教矢志堅守錦州、袁崇煥拚死保衛寧遠。後金軍死傷枕藉,皇太極不得不飲恨撤圍。滿清又一次慘敗寧遠城下。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皇太極暴卒。幼主福臨立,多爾袞、濟爾哈朗攝政。為樹立威望,九月,濟爾哈朗就迫不及待地率軍猛攻明庭殘留在關外最後幾個軍事據點。他很快攻佔中後所、中前所、前屯衛,但當他率軍攻打寧遠時,卻遭到吳三桂的堅決抗擊。寧遠,這座城市簡直是滿清的夢魘。從1626年到1643年,清軍三次猛攻它都鎩羽而歸。然而沒想到今天它竟然垂手可得。清廷真是大喜過望。急於建功立業的多爾袞等人聞訊當即下令「修整軍器,儲糧秣馬,俟四月初大舉進討。」
三月下旬到四月初,吳三桂盤桓躑躅在永平、玉田一帶。崇禎死、明廷亡,他和所有明廷故臣一樣都在尋找出路。而一條最簡捷的出路就是投降大順。這並不違反禮教。改朝換代,自古亦然。既然明太祖貧僧一名竟是真命天子,那麼李自成這個驛卒又為什麼不能做皇帝呢?
大順對吳三桂的政策亦是招降。李自成遣使三桂,給予其四個月軍糧及白銀四萬兩,並聲明「俟立功日升賞」。這對於已缺餉一年多的吳軍確實是雪中送炭。吳三桂已有降意。就在這關鍵時刻,吳三桂先後接到兩種文書。一是大順使者所持其父吳襄勸其歸順李自成的書信,二是有人送給吳三桂密信,詳告其父被劉宗敏抓捕追臟,遭到嚴刑拷打。其父已湊白銀五萬兩,但離劉宗敏所索二十萬兩甚遠。此外,吳三桂愛妾陳園園亦被劉宗敏霸佔。吳三桂聞訊大怒。遂拔劍斬案、升帳演兵場,斬一名來使,將另一名割去雙耳,令其傳言李自成:「李賊自送頭來。」同時,起兵回師擊敗唐通,奪回山海關。
吳三桂從態度模稜兩可轉變為公開對抗,這在大順朝中引起軒然大波。一派意見是立即予以征討。另一派意見是暫時放置。持後一種意見的原因有二。一是劉宗敏、李過等已沉醉在勝利的歡樂中。拷掠故明臟官、坐擁聲色美姬實在是不亦樂乎。不想立即再去冒死作戰。二是李岩、牛金星、宋獻策等基於策略的考慮,認為暫不宜大舉征伐。因為「新得京師,人心震迭」,而且吳軍以「素能戰」聞名,不可輕視。他們認為還是暫時維持現狀,繼續招降為上。但李自成力排眾議,下令親征。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兵十萬,號稱二十萬東出京師。
大順朝決定征伐一事,吳三桂先期探知,大驚。他自忖斷無抵擋大順軍的力量。為自保計,他決定向滿清借兵。條件是不但給予滿清財帛,而且「將裂地以酬」 。滿清對關內的這些變故並不詳悉。它只知李自成陷京,崇禎身亡,應藉此中原大亂的機會與大順一爭天下。四月九日滿清大軍起程沈陽。十五日行至翁後遇到吳三桂派來的特使。多爾袞等大喜且疑,並未加快行軍速度。二十日到達連山。吳三桂第二次使者至。言李自成軍已薄山海關,情況緊急。清軍聞訊日夜兼程二百里,於二十一日傍晚抵達關外。二十一日白天,大順軍與吳軍已有交戰。吳軍幾不支。吳三桂再度遣使到清營,急催清軍加入戰斗。此時明了情況的多爾袞再不以吳三桂所言「不唯財帛,將裂地以酬」為滿足,他的志向是入主中原,故改而堅持吳三桂必須剃發以降方出兵相助。此時,吳三桂已別無選擇。若明日單獨與大順軍交鋒,必將不敵,身家性命必毀於一旦。於是只得依多爾袞所示,親往清營,剃發跪拜。次日,山海關大戰展開。狡詐的多爾袞令吳軍先與大順軍戰。待交戰雙方皆疲,而吳軍已顯不支之時,方揮師躍入陣中。毫無思想准備的大順軍在「韃子兵來了!」的驚呼中兵敗如山倒。「一時之間,戰場空虛,積屍相枕,彌滿大野。」
至此,吳三桂所謂借清兵以伐大順,以復明室的設想已成泡影。在軍事上、政治上已完全掌握主動權的滿清,只把吳三桂視為眾多歸降故明官員中的一個,並驅之若走狗來為其征服全中國的企圖效力。
二、另一個少為人知的吳三桂
如果說對吳三桂降清的具體過程不少人不甚了了,那麼對吳三桂的個人經歷就更少人知曉了。實事求是地說,吳三桂本不是一塊做漢奸的料。
作為武將,吳三桂並非身高八尺力舉千斤,而只是中等身材,但他目光如注、英俊威嚴,且勇力過人武藝超群。在戰陣上披堅執銳、左沖右突、驍勇非常,以至有次皇太極遠遠見了,不禁對麾下嘆道:「小吳總兵真好漢子!」
1612年(萬曆四十年)吳三桂出生於關外的漢鎮中後所,祖籍江蘇高郵。其父吳襄本乃士紳,因努爾哈赤崛起後在遼境實行嚴酷的民族歧視政策,對漢民大加擄掠殺戮,遂憤而投筆從戎舉辦團練,保境安民。明庭嘉之,委以遼東團練總兵一職。他功績卓著,有「遼右巨臂」之稱。在抵抗後金的斗爭中,吳襄與當時遼境的一些明庭武將結下友誼,並把妹妹嫁給錦州總兵、掛「討虜先鋒印」的遼東名將祖大壽。吳三桂就是出生成長於充滿戰火的地域和擁有抗金戰史的家族。這無疑從小就鍛煉了他的勇力氣魄和抗金意識。在戰場上,少年的吳三桂就驍勇非常。在一次戰斗中,他沖入敵陣用箭射倒一名紅旗王子。在拍馬上前揮刀准備割下該王子的首級時,不料那王子突然以刀砍中他的鼻樑。吳三桂血流滿面,但毫無懼色,撕裂紅旗包紮好傷口後,立即再戰。
有一次,吳襄率五百名騎兵作哨探,不期與後金大軍相遇被圍。當時在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後,對於與清軍「野地浪戰」明軍心懷餘悸。從農民子弟中後天訓練出來的漢族騎兵一般來說確實不是馬背女真民族的對手。騎兵交戰即使兵力倍之,明軍都沒有勝利的把握,何況區區幾百名明軍身陷後金大陣?少年吳三桂得知父親危在旦夕後,立即趕到舅舅祖大壽的陣帳,請他發兵援救父親脫離險境。祖大壽認為這根本沒有可能,只會徒增傷亡,遂拒絕說:「吾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動!萬一失利,咎將安任?」三桂知不可強,大哭而去,並立即召集幾十名家丁,如狂風般地沖入重圍。在找到父親的隊伍後大呼:「跟我來!」並帶領五百騎殺出重圍、奔回寧遠。這次戰斗震驚全軍。從此少年吳三桂「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英名遼境無人不知。
少年英雄的吳三桂深受父輩重臣的器重。遼東監軍高其潛收他為義子。1639年(崇禎十二年)洪承疇薦舉他擔任遼東總兵。時年僅27歲。吳三桂練軍甚嚴。在洪承疇所部諸鎮中,以吳三桂系戰力最強。吳三桂並不以此滿足,他還專門再訓練了一支極為精銳的千人騎兵。共分二十隊,每隊五十人。「置簽二十支,書領隊姓名,插靴筒中。遇信急,受制簽呼某,某即領本騎隨之,沖突無不利」。
1641年(崇禎十四年)松錦之戰以明軍慘敗告終。如果說二十三年前的薩爾滸之敗標志著後金掌握了關外的主動權,那麼松錦之敗則表明明庭已在整個戰局上敗象畢露。松錦之敗使明庭喪失了大量精兵和戰將。驍將曹變蛟等被俘遭戮。洪承疇、祖大壽等投降。只剩下吳三桂在寧遠山海關一線苦撐著局勢。吳三桂在極端困難的狀況下招撫流亡,重振軍旅。不久又組織起一支數萬人的軍隊,堅守山海關和關外寧遠等城。在原遼東戰將或亡或降的情況下,吳三桂成了碩果僅存的抗清名將。次年皇太極又發動壬午之役。派遣阿巴泰、圖爾格率兵避開由吳三桂防守的山海關,由黃崖口一線入邊。燒殺擄掠,兵鋒直達山東蘇北。關內諸明將皆望風而逃。只有吳三桂仍敢率兵入關邀擊清軍,並屢有斬獲。再到1643年,如前所述,吳三桂的堅決抵抗使所向披靡的清軍在寧遠城下第三次苦嘗敗績。
為了解決山海關這道難以越逾的屏障,清庭向吳三桂展開了強大的招降攻勢。由於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和恩師洪承疇以及眾多的兄弟、同僚如吳三鳳、祖可法、張存仁等均已降清,故皇太極除親自寫信向他招降外,還叫這些與吳三桂有種種關系的降將寫信給他勸降。但吳三桂終不為所動。當然這一方面是由於其父留在京師似為人質,另一方面當與吳三桂的抗清意識分不開。
三、促使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客觀原因
明季之末大量的明庭故臣變作漢奸的原因是多式多樣的。常見的是戰窮活命型和投效覓官型。前者典型為洪承疇、祖大壽等,後者典型為張存仁、馬光遠、馮銓等。吳三桂跟他們都不同。吳三桂沒有戰窮。山海關和五萬將士均在他掌握之中。他官至明庭總兵官、平西伯。若明庭得以延壽,他的陞官圖仍未有窮期。更為重要的是,從十幾歲至此他一直處在與滿清毫不妥協的交戰之中,可以說他身上並無顯著的漢奸因子。鑒此,有必要探討他終究成了大漢奸的原因。
面對事實進行探究,應該承認客觀因素是促成吳三桂蛻變為漢奸的重要原因。這客觀因素就是李自成入京後所採取的一系列錯誤作法。
基於農民起義軍對地主豪紳階級和故明官僚的痛恨,大順軍許多將士對明庭降臣進行拷掠追贓是可以理解的。問題在於李自成並不具備一個封建改朝換代者的眼光和胸襟。古代的農民起義並非近代、現代的民主革命。它只能是以一個新興的王朝代替原有的王朝。大順要能站穩腳跟就必須與故明官僚合作。而且這些故明官僚已拋棄朱明政權張開雙臂准備與大順朝合作了。如禮科給事中惠世揚就十分肉麻地向李自成下跪說:「天生老臣,以遺陛下。」可是李自成竟對個中奧秘欠缺洞悉。任由大順將士去拷掠故明官員,甚至騷擾百姓,於是李自成大失京師民心。許多故明官員降後復萌叛志,有的則化裝潛逃。
從整體上來看,大順的作法是丟棄了於自身政權的穩定十分重要的故明官僚的合作,從局部上來看,是逼反了吳三桂。這既是促使吳三桂降清,也是使大順朝由盛至衰最終覆滅的關鍵。對於那十幾天--歷史長河中短短的一瞬間--里的情況各種史籍中有著略有出入的記載。在劇烈的變動面前,吳三桂情緒激動舉止失措。有記載說他已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只是在還沒有完全公開之時,又陸續得到父親被關押拷掠和愛姬被霸佔的消息。有說是,他還勉強能接受父親的遭難,卻決不能接受愛姬的受辱。他明白自己是處在滿清和李自成兩大勢力的夾縫之中。無論是出於父親滯留京城的考量,還是從他與滿清拼殺了十幾年的仇恨來看,他歸降大順才是順理成章的。可是三十二歲血氣方剛的青年武將在斬了李自成的使節並口出「李賊自送頭來」的狂言後,就自斷了這條應該走,並且本來已打算走的路。可是盡管如此他對降清仍有顧慮,以至在獲悉李自成起兵後曾想自戕以了斷一切。然而當他面對現實後,只得走出向滿清搬兵的招數。而這一搬就把滿清的都城從沈陽搬到北京,吳三桂沒有後悔葯可吃。
設想,如果大順朝能籠絡包括吳三桂在內的故明官僚,局勢有可能是另一番景況。李自成非但不以十萬大軍討伐吳三桂,而以此軍力協助其北防滿清。在穩定局勢後揮戈統一江南。以南明弘光政權的腐朽來裁量,這應在情理之中。或由於北疆吃緊,大順朝在相當時間內無力南伐,那以李自成與吳三桂以及大量明庭降將如大同總兵姜鑲的兵力總和是也足以抵禦滿清入關。從前明庭如此艱難,系因須對滿清、農民軍兩面作戰,顧此失彼、捉襟見肘。而若情況簡單化為大順對滿清,那清騎縱橫華北、中原之況將不復見。在經過一個時期的穩定生息後,新興的大順亦必將統一南中國。至於統一的大順是否有力量復故明在關外的疆域,這確有疑問。統一的大順會不會是弱宋的翻版?會不會導致今日中國之疆域竟在長城以南?這些問題都離開了本文所題,不作贅論。
由於明史清修,清朝基於自身是異族統治的關系,對明史多有篡改,又大興文字獄,並禁止了自周朝以來一直未曾間斷的民間史書的修撰,將明史的修撰控制在官方之手。同時借修四庫全書之名行禁毀書籍之實,四庫禁毀書目列表比四庫全書的目錄要長3倍,以至於許多史料亡秩,後世史家對明朝的評價多有誤會和不公之處。
自04年長篇白話歷史《明朝的那些事兒》大紅大紫開始,中國興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明史熱」,為明朝正名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民間史學界多認為吳三桂並非一開始就是明朝叛臣,而是由於滿清打著「為君父報仇」的名義叩關,相對於攻佔北京逼死崇禎帝的李自成,被明朝冊封過的建州女真部(後金)反而是自己人。聯合清兵共同打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在當時看來再合理不過。明末時中國人的民族意識並不強烈,只要統治者的治國方式可以讓漢人接受,漢人對異族統治也並不排斥。這也是無論是北魏的鮮卑,抑或是西夏、遼、金直至元、清時期,異族在建國的初始階段通常並沒有遭到漢人的強烈反抗。
然而後續的發展並不如忠直的明朝舊臣所想。滿清以大明臣屬的名義公開尋找崇禎之子,聲稱會將崇禎之子奉為正統,令其即位。卻又自食其言,將明朝舊臣和內宮老太監都認定是崇禎第三子朱慈炯的人處死,並稱此人是假冒的崇禎後裔。自此明庭失去了正統的繼承人,明室的諸親王都缺乏正統性和號召力,南明小朝廷也不得不走向了衰亡之路。此時的三大降將吳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三人已是騎虎難下:清廷已經坐大,只有協助清廷消滅南明,才能保他們家族的平安,並消除他們降清的道德危機。明室雖從未薄待過吳三桂,身為降將的吳三桂卻不得不積極的消滅南明,並最終手刃永曆帝以向新主子表忠心。

閱讀全文

與吳三桂鍛煉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兒去甲腎上腺素計算方法 瀏覽:297
幼兒身高測量方法 瀏覽:36
證券技術分析最基礎的方法 瀏覽:940
衣服的裁剪方法簡單 瀏覽:618
有沒有竹筍怎麼看的方法 瀏覽:572
小鴿子鑒別方法 瀏覽:224
梧桐子跳繩的安裝方法 瀏覽:869
三次樣條插值函數計算方法 瀏覽:634
早期腺肌症的治療方法方案 瀏覽:167
公積金貸款利息計算方法 瀏覽:945
清洗洗衣機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344
認知能力訓練方法 瀏覽:252
你好鄰居第一章通關快速方法 瀏覽:100
測量人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361
去視頻水印字的方法 瀏覽:309
菜花炒肉方法步驟美食傑 瀏覽:495
嬰兒長濕疹怎麼辦有什麼好方法 瀏覽:888
胡麻油減肥食用方法 瀏覽:511
頸結石最快的治療方法 瀏覽:999
白駁風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瀏覽: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