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下情況是不是手足口病再線==,會追分
和你一樣,自己看吧。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於嬰幼兒,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並發症。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柯薩奇病毒A組的16、4、5、9、10型,B組的2、5型,以及腸道病毒71型均為手足口病較常見的病原體,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 71)最為常見。
潛伏期
該病的潛伏期為2~7天,傳染源包括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流行期間,患者為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溢出;病後數周,患者仍可自從糞便中排出病毒。
傳染源
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流行期間,患者是主要傳染源。患者在發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約3~5周從糞便中排出病毒,皰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潰時病毒即溢出。帶毒者和輕型散發病例是流行間歇和流行期的主要傳染源。
傳播方式
該病傳播方式多樣,以通過人群密切接觸傳播為主。病毒可通過唾液、皰疹液、糞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間接接觸傳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如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經水感染;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傳播的原因之一。
易感人群
人群對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後可獲得免疫力。由於不同病原型別感染後抗體缺乏交叉保護力,因此,人群可反復感染發病成人大多已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相應抗體,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據國外文獻報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極廣泛,無嚴格地區性。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多見,冬季的發病較為少見。本病常呈暴發流行後散在發生,該病流行期間,幼兒園和托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家庭也有此類發病集聚現象。醫院門診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格,也可造成傳播。天津市兩次較大流行,托幼單位兒童發病率明顯高於散居兒童。家庭散發,常一家一例;家庭暴發,一家多人或小孩子與成人全部感染發病。此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
臨床特徵
急性起病,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臀部或膝蓋偶可受累。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惡心、嘔吐、頭疼等症狀。該病為自限性疾病,多數預後良好,不留後遺症。極少數患兒可引起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弛緩性麻痹、肺水腫等嚴重並發症。
診斷
手足口病只是可引起口腔潰瘍的許多種傳染病中的一種,另一種常見的口腔潰瘍的原因是口腔皰疹病毒感染,它使口腔和牙齦產生炎症(有時稱口炎)。
醫生通常能根據病人的年齡、病人或家長的訴說的症狀,及檢查皮疹和潰瘍來鑒別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潰瘍。可將咽拭子或糞便標本送至實驗室檢測病毒,但病毒檢測需要2-4周才能出結果,因此醫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項檢查。
主要診斷依據
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確診時須有病原學的檢查依據。
1、好發於夏秋季節;
2、以兒童為主要發病對象,常在嬰幼兒集聚的場所發生,呈流行趨勢。
3、臨床主要表現為初起發熱,白細胞總數輕度升高,繼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膚出現斑丘疹及皰疹樣損害。
4、病程較短,多在一周內痊癒。
預防原則
(一)加強監測,提高監測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關鍵。及時採集合格標本,明確病原學診斷;
(二)做好疫情報告,及時發現病人,積極採取預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擴散;
(三)托幼機構做好晨間體檢,發現疑似病人,及時隔離治療;
(四)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應消毒,患兒糞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陽光下暴曬,室內保持通風換氣;
(五)流行時, 做好環境、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
(六)飯前便後要洗手,預防病從口入;
(七)家長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公共場所,減少被感染機會;
(八)注意嬰幼兒的營養、休息,避免日光曝曬,防止過度疲勞,降低機體抵抗力;
(九)醫院加強預診,設立專門診室,嚴防交叉感染。
國際疫情: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流行報導。1957年紐西蘭首次報導該病,1958年分離出柯薩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美國、澳大利亞、義大利、法國、荷蘭、西班牙、羅馬尼亞、巴西、加拿大、德國等國家經常發生由各型柯薩奇、埃可病毒和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
日本是手足口病發病較多的國家,歷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 A16感染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則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躍,EV 71、Cox A16病毒均有分離。20世紀90年代後期,EV 71開始肆虐東亞地區。1997年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發病,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齡1.5歲。1998年我國台灣省發生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暴發流行,在6月和10月兩波流行中,共監測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為5歲以下的兒童,並發症包括腦炎、無菌性腦膜炎、肺水腫或肺出血、急性軟癱和心肌炎等。
我國疫情:
我國自1981年在上海發現本病,以後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東、湖北、廣東等十幾個省(市)均有報導。1983年天津發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流行,5~10月間發生了7 000餘病例;經過2年散發流行後,1986年又出現了以托兒所及幼兒園為主的暴發。1995年武漢病毒研究所從手足口病人中分離出EV 71病毒,1998年深圳市衛生防疫站從患者分離出2株EV 71病毒。2000年5~8月山東省招遠市小兒手足口病暴發,市人民醫院接診患兒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年齡最小5個月,最大14歲;3例合並暴發心肌炎死亡。
2006年,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13637例(男性8460例,佔62.04%;女性5177例,佔37.96%),死亡6例(男性4例,女性2例)。除西藏自治區外,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病例報告。報告發病數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為山東(3030例)、上海(2883例)、北京(2210例)、河北(1133例)、浙江(793例)、廣東(670例)、黑龍江(576例)、四川(335例)、江蘇(287例)和福建(240例)。
截止2007年5月21日,2007年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5459例,死亡2例。與去年同期(2488例)相比,報告病例數上升119.41%。
從近年報告的疫情資料來看,手足口病每年的發病時間高峰位於7月份左右。由於 2007年全國氣溫上升較早,專家預測,可能導致手足口病發病高峰提前,2007年全國手足口病報告病例數將進一步增加。2008年4月於安徽省阜陽市爆發。四日零時到五日零時,阜陽市新增報告手足口病病例三百九十八例,其中住院兩百五十三例,比上日減少五十五例。當日出院一百六十八例,無死亡病例。目前仍住院治療的一千三百一十四例,其中危、重症病例比上日減少十一例。
據悉,至今安徽省已經治癒兩千六百四十二例,其中治癒重症、病危患者九十四例。
中醫治療:
中醫理論認為,本病的病因為外感濕熱疫毒。當疫苗濕熱之邪傷及肺脾兩臟時,造成肺衛失和或毒邪蘊積於脾,使脾主四肢及開竅於口的功能失調,出現上述的臨床特徵,同時可伴有發熱、流涕、微咳等類似夏季感冒的症狀或流涎、拒食、煩躁等症。
中葯治療本病療效頗佳,既能消除、緩解症狀,又可縮短病程。在發病的早期和中期,一般多採用清熱解毒、化濕涼血療法,常用的葯物有銀花、連翹、黃芩、梔子、生苡仁、牛蒡子、蟬衣、紫草、蘆根、竹葉、生石膏、黃連、燈芯草、六一散等;在發病的後期,若見手足心熱、食少、煩躁不安等症,可以再加入生地、麥冬、白薇、玉竹等養陰清熱之品。
「手足口病」是一種小兒常見的傳染病,西醫目前尚無理想的特效葯物。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中醫院的醫生們以清熱解毒、涼血去濕、調脾助運、養陰生津為治法,將長期行之有效的經驗散劑加以比較、補充,最終篩選出三散聯合應用。經臨床2000餘例患兒應用,達到了症狀迅速減輕、病程明顯縮短、治癒率高的可喜療效。
小兒手足口病是上世紀80年代新發現的一種發疹性傳染病,年齡一般在5歲以下,尤以嬰幼兒多見,夏秋季節易於大范圍流行。此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手、足、口腔黏膜出現皰疹或潰瘍。齊市中醫院兒科現為國家級重點專科、黑龍江省兒科疾病診療中心。該科主任中醫師張鐵、何桂華、王英等人認為,盡管小兒手足口病歷代中醫典籍未曾記載,但根據辨證應將其列為溫病的范疇,病機是風熱病毒蘊於肺、心、脾、胃,蒸騰氣營所致,病邪在衛氣營之間。故治療應以消熱解毒、運脾養陰為總則。
在此認識的基礎上,張鐵醫生等人自擬了羚涼通散和平脾羚散,兩大散劑類型又各含有三個不同葯物組成的散劑。在風邪犯肺、心脾蘊熱型的急性期,證見手足、口腔黏膜皰疹或潰瘍,色紅,發熱,口渴,便干溲黃,舌質紅苔黃,脈浮數。治法以清熱解毒、涼血去濕為主。採用羚涼通散,主要成分為雙花、連翹、豆豉、大黃、石膏、防風、荊芥、黃芩等。在脾胃失運、陰虛火熱型的恢復期,證見手足、口腔黏膜皰疹散在或消退,身熱漸退,口唇乾燥,食慾不振,舌紅少津,脈細數。治法以調脾助運、養陰生津為原則。採用平脾羚散,主要成分為陳皮、厚朴、神曲、羚羊角、蘆根、麥冬、蒼術、砂仁等。兩期均以三種散劑互相配伍,共奏清熱解毒、利濕之功,使熱去疹自退,脾運正常,虛火自滅,養陰津自生。
自1997年以來,該院應用上述散劑共治療觀察大量小兒手足口病患者,療程平均縮短至4天。而西葯對照組,療程達6天。
預防:
本病主要通過食物、口鼻飛沫及接觸傳播,因此預防上主主要應做到;1.注意飲食衛生,避免病從口入;2.避免與患兒接觸,幼托機構發現病人,要採取隔離措施;3.平時應加強體質鍛煉;4.調理脾胃,及早治療食積。
手足口病和口蹄疫的區別:
口蹄疫與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傳染病,主要有以下區別:
(一)疾病名稱與疾病分類不同
口蹄疫(Aphthae Epizootic),在《國際疾病分類》(ICD)中,列為ICD-10 B08.802。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在《國際疾病分類》(ICD)中,列為ICD-9 074.3和ICD-10 B08.401。
(二)病原體不同
口蹄疫的病原體為口蹄疫病毒,屬人畜共患病原體。
手足口病是由數種腸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見病原是柯薩奇病毒A組16型(即CoxAl6)等。
(三)傳染源不同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類動物如牛、羊、豬、鹿、駱駝等發生,成為人患口蹄疫的傳染源。只有先出現獸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
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屬於人類疾病。
(四)傳播途徑不同
口蹄疫是通過接觸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潰瘍爛瘢,經皮膚黏膜感染的;偶爾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熱(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極為散在發生的。
手足口病是由於接觸病人,通過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經口感染的,也可通過呼吸道傳播。因此,可出現不同規模的流行。
(五)發病人群不同
人患口蹄疫決定於與病畜的接觸,發病人群的年齡廣泛;
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兒和兒童傳染病,3歲以下患兒占絕大多數。
(六)症狀體征不同
口蹄疫、手足口病雖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間、足趾端,有相似之處,但症狀體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後主要表現為發熱等全身中毒症狀和局部皰疹損害兩大特徵。
手足口病大多無發熱或低熱,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皰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七)診斷依據不同
口蹄疫需先有當地牲畜口蹄疫發生或流行,並有與病畜接觸機會,或飲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熱的奶等感染關系。
手足口病,患兒傳染性明顯,呈流行性傳播,且臨床表現有區別。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臨床基礎上診斷,必要時分離病毒做出病原學確診。
手足口病熱點問答
一.什麼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嬰幼兒常見傳染病。該病隱性感染率高,顯性病人症狀一般輕微,
二. 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什麼?
患者、隱性感染者和無症狀帶毒者為主要傳染源。
三.手足口病是通過哪些途徑傳播的?
主要是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的,手足口病主要透過受患者的糞便污染的食物而傳播,直接接觸患者穿破的水泡亦會傳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患者的糞便在數周內仍具傳染性。
四.哪些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後可獲得免疫力,各年齡組均可感染發病,主要5歲以下兒童為主。
五.手足口病有哪些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手足口病是一種腸道病毒病,潛伏期一般3-7天,沒有明顯的前驅症狀:多數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個部位;臨床上更有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的四不特徵。初期可有輕度上感症狀。由於口腔潰瘍疼痛,患兒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現比較早,起初為粟米樣斑丘疹或水皰,周圍有紅暈,主要位於舌及兩頰部,唇齒側也常發生。手、足等遠端部位出現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皰疹,皮疹不癢,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紅變暗,然後消退;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凸起,內有混濁液體,長徑與皮紋走向一致,如黃豆大小不等,一般無疼痛及癢感,癒合後不留痕跡。手、足、口病損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現。水泡及皮疹通常會在一周內消退。
六.手足口病會引起哪些並發症?
手足口病表現在皮膚和口腔上,但病毒會侵犯心、腦、腎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時要加強對患者的臨床監測,如出現高熱、白細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時,就要警惕暴發性心肌炎的發生。伴發無菌性腦膜炎時,其症狀表現為發燒、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易煩燥、睡眠不安穩等;身體偶而可發現非特異性紅丘疹,甚至點狀出血點。合並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的人,以2歲以內患兒多見。
七.手足口病的流行特點是什麼?
本病常易在幼托機構中發生集體感染。院內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傳播。此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手足口病地區分布極為廣泛,歐美及亞洲等地沒有嚴格的地區性,手足口病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多見,冬季的發病較為少見。
八.如何診斷手足口病?
本病主要診斷依據①好發於夏秋季節。②以兒童為主要發病對象,常在嬰幼兒集聚的場所發生,呈流行趨勢。③臨床主要表現為初起發熱,白細胞總數輕度升高,繼之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膚出現斑丘疹及皰疹樣損害。④病程經過較短,多在一周內痊癒。散在發生時,須與口蹄疫、皰疹性咽頰炎、風疹等鑒別。
九.怎樣治療手足口病?
治療原則主要對症處理為主。在患病期間,應加強患兒護理,做好口腔衛生,,食物以流質及半流質等為宜。因手足口病可合並心肌炎、腦炎、腦膜炎等,故應及時到醫療機構和疾控機構就診、復查進行檢測,患者一般可完全康復。
十.如何預防手足口病?
本病至今尚無特殊預防方法,疫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糞便等排泄物的處理,一般不需對接觸者採取醫學措施。托幼等單位做好晨間體檢,發現疑似病人,及時隔離治療。對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等應消毒處理,衣物置陽光下暴曬,室內保持通風換氣。在手足口病流行時,應做好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飯前便後要洗手,預防病從口入。
十一.手足口病和口蹄疫有哪些區別?
口蹄疫與手足口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傳染, 口蹄疫的病原體為口蹄疫病毒,屬人畜共患病原體。而手足口病是由數種腸道病毒感染所致,各地流行中常見病原是柯薩奇病毒A組16型(即CoxAl6)等。
口蹄疫病毒只引起偶蹄類動物如牛、羊、豬、鹿、駱駝等發生,成為人患口蹄疫的傳染源。只有先出現獸疫,才有可能使人患病,而手足口病的傳染源是患者和腸道攜帶病毒的人,屬於人類疾病。
口蹄疫是通過接觸病畜口腔、蹄冠部的潰瘍爛瘢,經皮膚黏膜感染的;偶爾也有食用了病毒污染而又未加熱(巴氏消毒)的奶感染的。因此,人患口蹄疫是極為散在發生的。而手足口病是由於接觸病人,通過日常生活用品、食具、玩具的污染經口感染的,也可通過呼吸道傳播。因此,可出現不同規模的流行。
人患口蹄疫決定於與病畜的接觸,發病人群的年齡廣泛;而手足口病主要是幼兒和兒童傳染病,3歲以下患兒占絕大多數。
口蹄疫、手足口病雖患病部位均在口腔、手指間、足趾端,有相似之處,但症狀體征各有不同。口蹄疫起病後主要表現為發熱等全身中毒症狀和局部皰疹損害兩大特徵,而手足口病大多無發熱或低熱,僅有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黏膜皰疹及手指、足部、臀部、膝部丘疹。
口蹄疫需先有當地牲畜口蹄疫發生或流行,並有與病畜接觸機會,或飲用病畜污染而未加熱的奶等感染關系。而手足口病,患兒傳染性明顯,呈流行性傳播,且臨床表現有區別。口蹄疫、手足口病都可在臨床基礎上診斷,必要時分離病毒做出病原學確診。
手足口病可有效預防
手足口病對嬰幼兒普遍易感。大多數病例症狀輕微,主要表現為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等特徵,多數患者可以自愈。疾控專家建議大家,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做到飯前便後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曬衣被,多通風。托幼機構和家長發現可疑患兒,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並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及時採取控制措施。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療、休息,避免交叉感染。只要做好這些方面的工作,手足口病是可以得到有效預防和控制的。
流行環節及流行特徵
傳染源人是本病的傳染源,患者、隱性感染者和無症狀帶毒者為該病流行的主要傳染源。流行期間,患者是主要傳染源。在急性期,病人糞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健康帶毒者和輕型散發病例是流行間歇和流行期的主要傳染源。
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通過日常接觸傳播,亦可經口傳播。
與患者同一室最易感染。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經口感染,並常造成流行。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也可造成傳播。
易感人群人對CoxAl6及EV71型腸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後可獲得免疫力,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為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4歲以內占發病數85%—95%。
流行方式本病常呈暴發流行後散在發生,該病流行期間,幼兒園和托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家庭也有此類發病集聚現象。醫院門診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格,也可造成傳播。此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
合並症
手足口病表現在皮膚和口腔上,但病毒會侵犯心、腦、腎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時要加強對患者的臨床監測,如出現高熱、白細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時,就要警惕暴發性心肌炎的發生。近年發現EV71較Cox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機會發生無菌性腦膜炎,其症狀呈現為發燒、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易煩燥、睡眠不安穩等; 身體偶而可發現非特異性紅丘疹,甚至點狀出血點。合並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的人,以2歲以內患兒多見。
診斷及鑒別診斷 本病主要診斷依據①好發於夏秋季節。②以兒童為主要發病對象, 常在嬰幼兒集聚的場所發生,呈流行趨勢。③臨床主要表現為初起發熱,白細胞總數輕度升高,繼之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膚出現斑丘疹及皰疹樣損害。④病程經過較短,多在一周內痊癒。根據上述臨床特徵,在大規模流行時,診斷不困難。但散在發生時,須與口蹄疫、皰疹性咽頰炎、風疹等鑒別:(1)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目前有7個血清型、6 5個亞型。主要侵犯豬、牛、馬等家畜。對人雖然可致病,但不敏感。一般發生於畜牧區,成人牧民多見,四季均有。口腔粘膜疹易融合成較大潰瘍,手背及指、趾間有疹子,有癢痛感。(2)皰疹性口炎四季均可發病,以散在為主。一般無皮疹,偶爾在下腹部可出現皰疹。(3)皰疹性咽頰炎,可由CoxA組病毒引起,病變在口腔後部;如扁桃體、軟齶、懸雍垂,很少累及頰粘膜、舌、齦。不典型、散在性HFMD很難與出疹發熱性疾病鑒別,須做病原
B. 寒燥夾雜咳聲起,老中醫有妙術
廣東地處嶺南,寒潮過後,燥邪四伏,值此寒燥夾雜之期,較常年容易外感,積久而咳之人,更是容易勾動伏痰,咳聲連連。特此,黃埔區中醫院的郭麗泉、江嘯鋒兩位中醫醫生給大家分享一下中醫治療久咳的妙招。
郭麗泉表示,久咳者,多因諸邪入里化燥,日久耗傷肺陰,肺宣發肅降功能失調而咳嗽遷延不愈。如寒邪郁肺、氣不布津、凝聚為痰、郁久化熱,邪熱灼傷肺津,燥火耗傷肺陰等,盡管六淫致病特性不同,但最終仍會積久入里,損傷肺氣,熬津為痰,日久均耗傷肺陰而生久咳。臨床上常見之久咳病症,如慢性支氣管炎,咳嗽變異型哮喘,甚至肺結核、肺癌早期等,莫不是一片肺陰虧虛之象,大概皆源於此。治療上根據虛者補之原則,當以滋陰潤肺及補虛為主,中醫辨證施治、三因制宜,能針對個體的特點進行辨證加減,療效顯著。
常見的久咳的中醫分型及內治法
1.風燥傷肺:常見於平時起居不慎,容易外感之人。症見:久咳不愈,咽癢即咳,甚者說話因咳而不能連貫,可伴有惡寒等外感表現,或乾咳少痰。舌質偏紅、舌苔薄白,脈細數或浮數。通常此類型患者大多因外感而氣機失調,肺陰傷之不深,雖咳嗽時長,但邪去咳自止。治療上以疏風、滋陰、潤肺、止咳為法,通常方劑可選用止嗽散。而對由於生活或工作環境過於乾燥等因素傷及肺陰而長期咳嗽者,建議可配合長期麥冬、沙參、甘草泡水葯食兩用,減少環境因素負面影響。
2.肺脾兩虛:常見於平素體質虛弱,大病初癒,產後等人群。症見:久咳、咳逆上氣,口乾,有痰難咳,神疲乏力,而晨起多咯出黏白痰,大便干,或溏爛。舌質淡胖,或舌邊有齒痕,舌苔白或光剝無苔,脈沉細或細數。此類患者因體質虛弱,正氣不足,或病及人體根本,容易病去而余邪未清,反復咳嗽,遷延難愈,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因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又因肺為水之上源,肺氣、肺津不足責之於脾失運化升清,津不上承。故以培土生金、滋養肺陰治之,方選陳夏六君子湯加減。
3.肺陰虧耗:常見於常年熬夜加班,嗜好吸煙者,乾咳少痰,咳聲短促,聲音漸嘶啞,痰中帶血,或伴手足心熱、盜汗等陰虛內熱的表現。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此類患者大多因生活工作習慣,素體陰虛內熱,感受外邪後更損肺陰,治當予養陰清熱,潤肺止咳,選方沙參麥冬湯,對於此類患者,調整生活節奏,減少不良嗜好,減少對自身的損耗更為重要。
針灸治療
江嘯鋒介紹道,除了中醫內治法,對於久咳患者,傳統中醫外治法也有不錯的療效,相對於中葯湯劑,外治法更容易長時間堅持,副作用也更小,對於久咳此類積久疾患更為適宜。
毫針刺太淵、太溪、陰陵泉:適合肺陰虧虛者,太淵,有宣肺平喘,清泄胃熱之功,為肺經原穴;太溪,足少陰腎經原穴,功用為滋陰益腎,壯陽強腰;陰陵泉,足太陰脾經五輸穴之合穴,五行屬水,有益腎填精之用,上述三穴,可共奏滋補腎陰,清退虛熱之功,兼有止咳平喘之用。
三棱針點刺四縫穴:四縫穴為兒科常用奇穴,主治小兒疳積,肺脾虛之百日咳,因此對於小兒久咳,三棱針淺刺四縫穴可起止咳化痰之功,虛熱明顯者還可以配合少量放血。
艾灸足三里、脾俞:通常認為陰虛患者應當注意避免艾灸,實則不可一概而論,對於肺脾兩虛而久咳不愈患者,通過艾灸足三里、脾虛等穴,起到健脾理氣作用,使得生化有源,最終達到培土生金之功效,從而改善久咳之症。
飲食注意
廣東時令寒燥夾雜,類似北方秋季,飲食當注意顧護人體陰精,飲食宜清淡、易消化,注意及時補充水分,宜用清熱生津、養陰潤肺食品為主,如芝麻、泥鰍、鰣魚、白鴨肉、核桃、牛奶、花生、糯米、百合、蜂蜜、鮮山葯、銀耳、白果、梨、蓮子、甘蔗等柔軟、含水分較多的甘潤食物。同時注意少食蔥、姜、蒜、韭菜等辛溫發散之品,以免助燥傷陰。
C. 不一樣的小兒中葯敷臍療法(非同尋常)
小兒中葯敷臍療法小兒中葯敷臍療法是將葯物加工後置放於患兒臍部的一種外治方法。選方用葯與內治法相同,惟給葯途徑改口服為臍敷,對兒科證治尤為適宜。其操作方法如下:
1.根據不同病症,配齊葯物。將葯物搗爛、切碎或研細備用,取適宜的賦形劑調制劑。
2.患兒取仰卧位,先將臍部及周圍用溫熱水擦洗干凈,再用毛巾熱敷1 2分鍾,使局部充血,隨即將葯末或葯餅、葯糊等填敷臍中,用膠布或綳帶包紮固定。
3.用熱水袋隔衣於臍部熱熨半小時,以助葯力內行。
4.夜敷晨取,一般以12小時為度。
5, 秋季腹瀉:肉桂9g,五倍子12g,冰片6g,研末,用溫開水調成糊狀,敷於臍部,膠布固定,24小時更換1次葯糊。3天為1個療程。
6,厭食:神曲、炒麥芽、焦山楂各10g,炒萊菔子、炒雞內金各6g。研成細粉用開水製成糊狀,敷臍,12小時更換1次,7天為1個療程。
7,遺尿:五倍子、五味子、菟絲子按2:1:3配製,研末裝瓶備用。用時加醋調敷臍部,次晨取下。一般敷3 5次即可控制症狀。
,8, 痢疾:吳茱萸3g,黃連、木香各6g。研成細末,溫開水調敷臍,12小時更換1次,5天為1個療程。
8, 口瘡:細辛6g,研末,以米醋調成糊狀,敷臍中,12小時更換1次,連敷4 5天。
9,夜啼:硃砂6g,五倍子6g,共研細末,蜜製成餅,處敷臍中,綳帶膠布固定,12小時更換1次,7天為1個療程。
10, 盜汗:五倍子、生龍骨各10g,硃砂6g。先將前二葯共為細末,硃砂另研後入,混勻裝瓶備用。每次3g,熱醋調糊,敷於臍中,上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睡時敷貼,次日起床去葯,3天為1個療程。
D. 秋歌護理對小兒推拿是如何認識的
小兒推拿是建立在祖國醫學整體觀念的基礎上,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學說為理論指導,運用各種手法刺激穴位,使經絡通暢、氣血流通,以達到調整臟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
小兒推拿的治療體系形成於明代,以《保嬰神術按摩經》等小兒推拿專著的問世為標志。小兒推拿的穴位有點狀穴、線狀穴、面狀穴等,在操作方法上強調輕快柔和、平穩著實,注重補瀉手法和操作程序,對常見病、多發病均有較好療效,對消化道病症療效尤佳。
小兒推拿屬於中醫推拿的一種,通過對寶寶身體的穴位進行推拿,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緩解不適、促進身體健康成長的目的。在寶寶接受推拿按摩時,家長要注意什麼呢?推拿是否存在一些不利影響?給寶寶推拿要注意哪些?
什麼是小兒推拿
1.定義
小兒推拿,屬於中醫推拿的一種,醫生通過對寶寶身體的穴位進行推拿,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緩解不適、促進寶寶身體健康成長的目的。
2.形成標志
小兒推拿成為一種體系完備的推拿門類始於明朝。自此之後,有了《保嬰神術按摩經》這樣的學科專著,也出現了一批有臨床經驗和理論醫學基礎的醫生。
3.特點
(1)穴位
中醫常用的點穴穴位主要是點狀、線狀和面狀。
(2)手法
其特點主要是手法輕柔、力量穩定,推拿講究程序性,可以緩解慢性病、常見疾病。並通過經年經驗積累,逐漸形成了「按摩掐揉推運搓搖」的八種主要推拿手法。
(3)經穴
在經穴上有「五指經穴通聯」的論斷。適合推拿的穴位分別對應了一種臟器器官,有些穴位會呈現點、線或面狀分布。
(4)診斷
在診斷上,創造性的開創了腹診法。腹診法將歸經施治作為重要的指導原則,同時非常推崇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則。
(5)臨床操作
臨床上不僅要求按摩師有序規范的操作手法,還要求其使用的手法能夠起到補瀉的作用。在按摩過程中要配合薑汁、滑石粉等,有利於保護寶寶的皮膚不受損傷,還能讓手法的療效得到最大發揮。
小兒推拿作用
1.提高寶寶身體機能
穴位處於人身體上經絡中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在穴位被有效刺激的條件下,可以調陰陽、益氣補血。尤其是對於寶寶來說,還能夠增強免疫能力,保證寶寶的飲食均衡、正常成長。
2.緩解小兒病痛
寶寶如果生病的話,通過被按摩與病處對應的穴位,能夠緩解病痛甚至痊癒。而中醫推拿針對的病症種類很多,范圍很廣,小到傷風感冒、胃痛等消化性疾病,大到哮喘、近視等。
3.增強寶寶抗病能力
推拿不僅可以增強孩子的免疫能力,還可以減少患傳染病的幾率。按摩可以調養氣血,令經脈暢通,還能預防一些急性傳染病。
1.治療法則
「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是其基本的治療法則。小兒推拿的療法和內治法大致類似,需要體察病症,使陰陽調和中正,達到祛除邪氣的目的。
2.適用病症
小兒推拿針對的病症種類很多,范圍很廣,小到傷風感冒、咳嗽,大到胃痛、嘔吐等腸胃疾病和哮喘、近視等,甚至可以緩解頸椎病。
小兒推拿手法及穴位
1.基本手法
(1)指導法則
寶寶的皮膚比較嬌嫩,故而進行推拿時,要注意手法輕柔、力量穩定,推拿講究程序性。
(2)基本手法
基本的手法有很多種,包括推法、揉法、按法、摩法、掐法、搓法、拿法、運法、捏法、擦法、搗法、捻法、刮法、搖法、拍法十五種手法。
2.推拿手法
(1)脾經
a.位置:位置主要分布在拇指上的螺旋紋狀面和橈側緣。
b.主治:腹瀉和積食等消化道疾病。
c.操作:家長將寶寶的拇指彎起來,順著拇指的橈側邊緣或者有螺紋的一面向上方推拿三百次左右。
(2)胃經
a.位置:在寶寶拇指的第二節處,或者在手掌大魚肌的外緣。
b.主治:寶寶腹瀉、嘔吐等腸胃病。
c.操作:向上直推約三百次。
(3)肺經
a.位置:無名指的螺紋狀面。
b.主治:小兒氣喘、咳嗽、胸口悶塞等。
c.操作:沿著螺紋旋轉或者順著指尖向上推兩百次左右,也可以沿著手指指尖向上推一百次。
(4)小腸
a.位置:小拇指的尺側邊緣。
b.主治:遺尿、尿赤等。
c.操作:從指尖向指根一直推下去,推五十次左右,反向也可以。
(5)六府
a.位置:在手臂前端的尺側邊緣。
b.主治:發燒、盜汗、便秘等。
c.操作:一直向前直推三百次。
(6)二人上馬
a.位置:在寶寶側小指指背和無名指的指關節內陷里。
b.主治:牙科疾病、肚子疼、脫肛等。
c.操作:手指掐三到五次,綿力按揉三十次。
(7)虎口
a.位置:在手背側面的第一節和第二節手掌骨中間,稍微靠近食指方向,即合谷穴的位置。
b.主治:感冒、牙疼。
c.操作:推拿三到五次。
(8)腹
a.位置:在小腹位置。
b.主治:腹脹、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
c.操作:用手指或手掌按摩,順著季肘朝外側分推,時間控制在5到10分鍾之內。
(9)肺俞
a.位置:在寶寶的第三段胸椎棘突的旁邊,大約1.5寸的位置。
b.主治:發燒、咳嗽、氣喘等。
c.操作:按揉五十次,也可以順著寶寶的肩胛骨從上向下直推三十次。
(10)龜尾
a.位置:處於寶寶的尾骨末端直至肛門的中間,即長強穴的位置。
b.主治:腹痛、拉肚子、便秘、脫肛等。
c.操作:按揉三百次、旋轉推拿三百次次,輕掐三到五次。
3.推拿穴位
小兒推拿的穴位分為直線、旋轉和垂直方向三種。
(1)直線方向
a.定義
直線方向的推拿手法,顧名思義,是指需要用推、捏等手法在呈直線狀的穴位處推拿。
b.補瀉原則
沿著向心方向的叫做補法,沿著離心方向的叫做瀉法,一前一後的推拿叫做平補平瀉法。至於那些分布在經絡的非特定穴位,它們的補瀉原則則有些不同之處,順著經脈的方向叫做補,逆著經脈方向的叫做瀉,一前一後的推拿叫做平補平瀉。
(2)旋轉方向
a.定義
旋轉方向的推拿手法,指的是要運用揉、摩等手法在以點面狀分布的穴位處推拿。
b.補瀉原則
旋轉方向是順時針的叫做補,而反方向則叫做瀉,要是兼顧了順時針和逆時針的話就叫做平補平瀉。要是穴位呈現左右對稱的狀態時,往內轉叫做補,往外轉叫做瀉,如果有兩個方向旋轉的叫做平補平瀉。
(3)垂直方向
a.定義
垂直方向的推拿手法是指需要用按、掐等手法在呈現點狀的穴位處推拿。
b.補瀉原則
垂直方向的補瀉原則是取決於推拿時力度輕重。力度稍重的叫做瀉,力度稍輕的叫做補,力度適中的叫做平補平瀉。
(4)特殊手法
諸如推三關和清天河水這樣的手法沒有固定的方向標准,因此補瀉手法與以上三種均有所不同。
小兒常見病推拿
1.咳嗽
作為多發於小兒群體的一種常見病,對咳嗽的療法除去輸液吃葯等常規療法之外,還有推拿療法。推拿手法如下:
(1)板門穴
以大拇指按摩板門穴位一百次。
(2)內八卦
以大拇指有指紋的內側按在寶寶手心的內八卦處,不停的旋轉進行按摩。兩只手交替進行,每隻手進行一分鍾即可。
(3)天突、膻中穴
按摩天突穴、膻中穴,每個穴位兩分鍾即可。
(4)分推胸肋
讓寶寶仰面躺在平整的地方,家長伸出兩只手的大拇指,讓兩只拇指分別相對,剩下的四個手指張開,從寶寶的胸骨第一根肋骨和第四根肋骨之間朝外推拿,到達腋中線停止,持續三分鍾即可。
(5)肺俞穴
首先要讓寶寶胸腹向下,趴在整潔平坦的床上,家長拿大拇指按摩寶寶的肺俞穴兩分鍾左右。再順著肩頭的肩胛骨里側邊緣,從上向下呈現左八字式進行推拿,做三十次即可。
2.陰虛發熱
寶寶因為陰虛而發燒,通常會有心情煩躁、多汗、厭食、便秘等症狀,也可以用推拿方法治療。
(1)補脾經
家長拿大拇指有指紋的一側用力按摩寶寶大拇指有指紋的那一面,旋轉推拿三百次即可。
(2)補肺經
家長同樣用大拇指有指紋的一面用力按摩寶寶環指有指紋的一面,旋推三百次。
(3)揉二人上馬
家長要用大拇指的指尖按摩寶寶的環指處以及小指處凹進去的關節,約五十次即可。
(4)揉腎頂
家長需要用中指的指尖,用力按摩寶寶的小姆指指尖一百次。
(5)按揉足三里
家長要拿大拇指指尖按摩寶寶膝眼下面的足三里穴五十次。
(6)推湧泉
家長需要用大拇指有指紋的一面,從寶寶腳心的湧泉穴用力推到腳趾下面,五十次即可。
小兒推拿的禁忌
1.皮膚有傷
如果寶寶暴露在外面的皮膚曾經受到過傷害,比如被燒傷過、有擦傷,特別是生了疥瘡的寶寶,推拿時千萬要避免碰到受傷的地方。
2.急性感染性疾病
身患骨髓炎這樣的急性感染病的孩子不適合做推拿。
3.惡性腫瘤及骨傷
惡性腫瘤,或是身體上有骨傷、外傷沒有康復的寶寶不適宜做推拿。
4.急性傳染病
患有諸如肺結核等急性傳染病的孩子不適宜做推拿。
5.患其他疾病
如果寶寶有較嚴重的心臟病和精神病等病症,最好不要去做推拿。
6.接受專業醫師治療
寶寶患的病通常發病很快,需要及時有效的治療,因此家長在給寶寶選擇推拿醫師時一定要注意此人是否具有合法的從業資格證書。如果有治療需要的話,家長最好兼顧推拿與內治與的方法,將兩者有機結合。
小兒推拿要注意什麼
1.適用年齡
寶寶推拿的適用年齡是半周歲到九周歲之間,年紀過大的寶寶不適合來進行推拿,而月齡較小的寶寶身體還很嬌嫩,也不適合做推拿。
2.注意環境
推拿要在無風、無強光、少雜訊的室內進行。在推拿前要通風以保持室內溫度適中、空氣清爽。寶寶在推拿後不要受風,更不要吃冷食。
3.注意手部清潔
家長給寶寶進行推拿前要用洗手液清洗干凈手,並摘下手上帶著的飾品。並且要將指甲修剪得平整干凈,冬天時先讓雙手暖和起來。
4.安撫情緒
寶寶太餓或者吃多了,都影響治療效果,不宜進行。如果寶寶哭鬧不止,家長要耐心的開導,安撫寶寶,等到寶寶的情緒穩定下來了再開始推拿。
5.小心寶寶皮膚
可配合使用薑汁、滑石粉等。有利於保護患兒的皮膚不受損傷,還能讓手法的療效得到最大發揮。
6.操作順序
家長給寶寶進行推拿時,通常是按照頭臉—身體上半部分(先胸腹再腰及後背)—身體下肢,也能按照先推拿重點部位再推拿其他部位的順序推拿。
在用摩手法的時候,時間要長一些,而用掐、按法的時候,速度要快,力度要重。若是推拿單側手部穴位的話,不管對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可以只按摩左手。
7.推拿時間
(1)總體而言
具體的推拿時間需要以寶寶的病情和體質來決定,每個人所需的時間都不盡相同。通常來說,一次推拿總共需要十分鍾到二十分鍾。
(2)個體差異
寶寶的年紀越大、病況越重,推拿的數量就越多,自然時間也會越長。通常每個人一天需要推拿一次,病情重的一天需要兩次。
(3)慢性病治療
倘若寶寶患有慢性病,需要較長時間來治癒,則以一星期到十天作為一個療程。每個療程結束後都可以暫停休息幾天,再做接下來的治療。
(4)保健治療
如果推拿是為了保健的話,每天一次或者每隔一天一次也可以。此情況下,推拿的穴位相對較少,力度需求也較小,一刻鍾即可。
8.基本要求
鑒於寶寶肢體皮膚容易受到傷害,給寶寶推拿時要注意這幾點基本要求——力道均勻,力度輕柔,運勁輕且迅速,動作持久。
9.體位姿勢
在進行推拿的時候,家長要密切關注寶寶的姿勢。不僅要方便進行推拿,還要以寶寶感覺舒服、不害怕、沒有拘束感為佳。
10.禁忌推拿的病症
如果寶寶暴露在外面的皮膚曾經受到過傷害,在推拿時千萬要避免碰到受傷的地方。而患有急性感染病、惡性腫瘤及骨傷、傳染病和其他疾病的寶寶,也不要去做推拿。
11.對症下葯
給寶寶進行推拿的時候,要注意最好每一次推拿都只對應一種病症,這樣有的放矢,治療效果更好。
12.明確診斷
這是最重要也是最需要家長們注意的一點,首先必須明確寶寶所患何病症,之後才能對症下葯做推拿,否則家長必須要送寶寶去醫院檢查確診。
E. 三個月寶寶咳嗽有痰怎麼治最有效的方法
三個月寶寶咳嗽有痰怎麼治最有效的方法
三個月寶寶咳嗽有痰怎麼治最有效的方法,三個月的寶寶體質是最差的時候,對外界冷熱感知不足,對於新手寶媽寶爸來說,需要照顧得格外小心,可能小寶寶咳嗽的時候,嘴裡有痰,作為家長根本不怎麼之情,下面分享三個月寶寶咳嗽有痰怎麼治最有效的方法。
兩歲寶寶咳嗽有痰,提示有呼吸道的感染,需要注意飲食,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不吃辛辣、油膩、刺激的食物,不吃零食。另外,咳嗽有痰需要給孩子拍背,促進痰液的排出。咳嗽有痰可以吃中葯止咳葯,或者是鹽酸氨溴特羅、鹽酸氨溴索等止咳化痰,必要的時候可以給予霧化治療。
霧化的葯物有布地奈】德、異丙托溴銨或者是β受體激動劑等,止咳化痰效果比較好,孩子依從性也比較好。所以,寶寶咳嗽有痰的時候是綜合的治療,經過治療三天左右能夠好轉。如果咳嗽加重伴有發熱、呼吸困難、精神差等,需要就診治療,要注意孩子有支氣管肺炎的可能。
一、八個月寶寶咳嗽有痰怎麼辦
首先可以給寶寶拍痰,也可以給咳嗽的寶寶服用止咳化痰的葯物,或做一個霧化治療。在日常護理中,給寶寶多喝點水,衣著應寬松舒適,以不影響寶寶的呼吸為宜。家中應給寶寶建立一個舒適的環境,並保持室內通風。
1、拍痰護理
爸媽把手扣起來,從孩子的背部,從下往上、從外往裡拍,因為這是孩子肺葉、支氣管的走向,可以促進孩子拍痰。媽媽可以讓孩子趴在你的前臂上,用另外一隻手給孩子拍。拍背時要求力度大一點,太輕的力度沒有太大效果。晚上護理咳嗽的寶寶更要格外細心,以免痰液堵塞呼吸道,影響寶寶正常呼吸。
2、服用止咳化痰葯
寶寶咳嗽有痰的時候,要口服止咳化痰葯,或者進行霧化治療,這樣可以濕潤呼吸道,稀釋痰液。但不可以使用止咳葯,因為止咳和化痰是兩回事,止咳葯會影響痰液的排出而使病情加重。爸媽切勿病急亂投醫哦!
3、房間注意通風
室內要注意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溫度控制在20℃-24℃,濕度在50%-60%之間。家人盡量避免在家裡抽煙。一點點的煙味,都會讓寶寶的呼吸道不舒服,痰液更加無法順利咳出,所以為了寶寶的健康,家中要成為無煙場所。
4、穿衣要適宜
給寶寶穿衣服要適宜,不要想著寶寶生病了,就猛得給他增添衣服,免得著涼。其實寶寶生病的時候,衣服要避免過多或過少,而且要寬松,松緊帶的褲子不要過緊或者穿至胸部,以免影響寶寶的呼吸。
5、補充足夠水分
寶寶咳嗽有痰時,爸媽要多給寶寶喝溫熱的白開水,充足的水分能有效地幫助寶寶稀釋痰液,有利於痰液的.咳出。飲食上也要盡量清淡。母乳喂養的媽媽也要注意自己的飲食,多補充水分,少吃上火的食物,因為這些都是會通過乳汁傳給寶寶的。
二、八個月寶寶咳嗽有痰咳不出來怎麼辦
1、將枕頭傾斜度約為20-30度,頭低腳高俯卧在枕頭上。利用地心引力,使肺部的痰液自動流出。
2、讓寶寶側身睡在枕頭上,左側或右側都可以,同樣頭低腳高。因為採取不同的位置擺放身體,會令肺部不同部位的積痰容易排出。
3、將五指稍屈,握成空手拳狀,輕輕地拍打寶寶前胸及側胸背部,兩側交替進行。拍背法能促使寶寶肺部和支氣管內的痰液松動,而且可促進心臟和肺部的血液循環,使疾病能早期痊癒。
4、可以利用熱水上升的水蒸氣通過鼻翼的一張一翕來稀釋痰液,每次持續20分鍾左右。家長在治療過程中要做好防護,以防寶寶燙傷。
5、讓寶寶多飲水,尤其是涼開水,對咽喉部有良好的濕潤和物理治療作用。多飲涼開水能使黏稠的分泌物得以稀釋,容易被咳出,利於止咳和祛痰,有利於局部炎症的消除。
注意事項:寶寶吃完食物後2小時內不宜做除痰運動,以免發生嘔吐的危險;在除痰過程中,一定在不斷觀察寶寶面部表情變化,若出現氣喘或任何不適,立即停止。
三、寶寶咳嗽有痰吃什麼好得快
寶寶咳嗽有痰應先區分是什麼病因,治療時選擇西葯、中葯皆可,但以食療為最佳。
嬰幼兒的呼吸系統發育尚不成熟,如果一咳嗽,便給予較強的止咳葯,咳嗽雖暫時得以停止,但氣管其他功能會受到抑制。寶寶咳嗽適合選用兼有祛痰、化痰作用的止咳葯,糖漿優於片劑,服用時不要用水稀釋,也不需用水送服。比較有效的糖漿有:
1、復方枇杷膏,具有清肺、止咳、化痰之功效,適用於風熱咳嗽、咽喉乾燥、咳嗽不爽等證。
2、百日咳糖漿,葯性偏溫,用於傷風感冒引起的咳嗽比較適宜,如果是風熱感冒引起的咳嗽,則不可服用。
3、傷風止咳糖漿,也叫非那根糖漿,以止咳為主,兼顧化痰,並有鎮靜作用,適用於夜間咳嗽多痰、影響睡眠及由於過敏引起的支氣管炎等病,但要掌握好劑量。
除了對症吃葯外,水果也有意想不到的功效,能幫寶寶減緩咳嗽的症狀。梨能潤肺涼心、清痰降火。枇杷中含有苦杏仁甙,能鎮咳祛痰。用枇杷果製成的枇杷膏,也有清涼退火、化痰止咳功效。大蒜具有保護心血管,保護肝功能,預防感冒,強力殺菌的作用。所以,如果適量的飲用一些大蒜水,對於寶寶咳嗽的痊癒,有很好的作用。
四、寶寶咳嗽有痰的治療偏方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所以如果寶寶咳嗽有痰除了清肺化痰,還要健脾化痰。選用食療法來健脾化痰是最佳的治療方法。寶寶咳嗽有痰的治療偏方有:
1、山葯粥:將山葯加工成稀糊狀,倒入鍋中,放火上燒,同時要不停地攪動,燒開即可。寶寶最好在空腹時食用。山葯健脾胃、補肺氣,此方最適合嬰幼兒食用,不但能止咳治哮喘,還對厭食、虛汗多等病症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2、銀耳雪梨冰糖水。銀耳有益氣清腸的作用, 冰糖補中益氣,和胃潤肺,止咳化痰。
3、川貝蒸雪梨。因為梨本身就具有潤肺的功效,川貝有止咳的功效。一般吃到一兩次,基本咳嗽就能好起來。
4、百合粥。健脾補肺,止咳定喘。適用於小孩肺陰受損,脾氣虛餒,乃致咳嗽氣喘,飲食減少等。
5、蘿卜湯:此方有潤肺、止咳、化痰的作用。治療風熱咳嗽、鼻乾咽燥、乾咳少痰的效果很好。
6、梨: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主治熱病傷津、熱咳煩躁等症。
7、蒜:有化痰止咳之功效。
8、籮卜:能化痰消脹氣。
9、茼蒿:功效暖胃、養腸、利腸胃、化痰濁。
五、寶寶咳嗽有痰吃什麼葯好
咳嗽是人體自身的一種保護性反射動作,通過咳嗽將氣管中的分泌物及炎性物質等隨咳嗽排出體外,阻止異物進入氣管,防止支氣管分泌物積聚。寶寶咳嗽有痰的病因大致分為3種,家長應根據醫生的指導分清寶寶的病因再決定喂寶寶吃什麼葯。
1、肺熱咳嗽痰多。
這種咳嗽常多見於免疫力低下的寶寶,主要表現為反復咳嗽。使用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等中成葯治療,能明顯加強排痰作用,鎮咳作用顯著而持久。
2、支氣管炎、肺炎痰多。
小兒支氣管炎通常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性感染引起的並發症,也可能由細菌感染所致,初期為乾咳,痰量逐漸增多,漸成粘液膿性痰。以持續性咳嗽為主,多月不愈,早晚加重,尤以夜間為明顯。在緩解期可以用一些止咳平喘的中葯制劑,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症狀。
3、肺燥咳嗽有痰。
主要表現為反復咳嗽、咳黃痰,伴有便秘、身熱或伴有喘息等症狀,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少津。治宜清燥潤肺,用清燥救肺湯等。
六、嬰兒喉嚨有痰護理妙招
當你發現寶寶喉嚨有痰,除了飲食方法外,媽網網友還可以進行一下幾種有效的護理方法:
1、拍痰護理
寶寶「咳咳咳」的時候,媽媽經常會給寶寶拍拍背,其實這就是拍痰護理的雛形。具體做法為:在患兒咳嗽的間隙,讓患兒側卧或抱起側卧。家長一手五指稍屈,握成空手拳狀,輕輕地拍打患兒前胸及側胸背部。
拍左側向左側卧,兩側交替進行。拍擊的力量不宜過大,要從上而下,由外向內,依次進行。每側至少拍3-5分鍾,每日拍2-3次。拍背法不僅能促使患兒肺部和支氣管內的痰液松動,向大氣管引流並排出,而且可促進心臟和肺部的血液循環,有利於支氣管炎症的吸收,使疾病能早期痊癒。
2、保暖,莫受涼
如果寶寶受涼,會加重寶寶喉嚨不舒服。嬰幼兒由於免疫力弱,較成人更容易感冒受涼,誘發呼吸系統疾病,如氣管炎,支氣管炎等。所以家長要做好保暖措施,不要讓嬰兒受涼。
3、多喝23℃左右的涼開水
體內缺水,會讓寶寶體內的「痰」變得更稠,不容易咳出。為此,最簡單的辦法是--多喝水。尤其是23℃左右的涼開水,對咽喉部有良好的濕潤和物理治療作用。多飲涼開水能使黏稠的分泌物得以稀釋,容易被咳出,利於止咳和祛痰,有利於局部炎症的消除。同時,涼開水還能改善血液循環,使機體代謝所產生的廢物或毒素迅速從尿中排出,從而減輕其對呼吸道的刺激。
七、嬰兒咳嗽有痰的原因
咳嗽有痰的主要原因有:上呼吸道感染,如鼻炎、鼻竇炎、咽喉炎;下呼吸道感染,如如細支氣管炎、肺炎。主要的症狀則包括,呼吸有雜音、吃奶不順、呼吸急促、胸廓起伏較大以及咳嗽等。
八、嬰兒咳嗽的危害
如果嬰兒咳嗽有痰但沒有適當的治療,對寶寶的健康是會產生不良影響的,痰液堆積易引起中耳炎、肺炎等並發症。嬰幼兒的耳咽管構造及功能不像成人那麼好,鼻咽處的分泌物容易經由耳咽管上行至中耳腔,引起中耳積水甚至急性中耳炎,不可不慎。
另外痰液倒流至氣管、細支氣管也不少見,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引發肺炎:有些小寶寶因為喝奶加上咳嗽,也可能造成吸入性肺炎,小寶寶若不接受適當治療,重則引發呼吸窘迫、呼吸衰竭,甚至更嚴重的後果。
7個月寶寶咳嗽有痰提示有呼吸道感染,可以進行以下治療:
一、可以給寶寶口服清熱解毒化痰的葯物,如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肺力咳合劑、復方鮮竹瀝液等,緩解咳嗽有痰的情況。
二、口服西葯,如鹽酸氨溴索、氨溴特羅,解除支氣管痙攣,緩解咳嗽、咳痰的情況。
三、寶寶咳嗽、咳痰也可以做霧化治療,如布地奈】德、異丙托溴銨、沙丁胺醇等,要根據寶寶的情況使用。
四、寶寶咳嗽有痰大部分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如果合並有細菌感染,必要的時候可以使用抗感染葯物,如頭孢類或大環內酯類,需要就診由醫生處方,遵醫囑使用。
五、咳嗽有痰可以給寶寶少量多次喝溫開水,有助於稀釋痰液,緩解咳嗽、咳痰的情況。
六、要注意飲食,盡量少食多餐,除了乳製品,盡量以米粉類食物為主,輔食暫時不添加肉類食物,防止寶寶出現消化道的症狀。如果寶寶咳嗽有痰的症狀沒有好轉,需要及時就診。
8個月的嬰兒咳嗽,有痰的情況,一般多考慮屬於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屬於肺火大的表現,多是由於炎症刺激呼吸道粘膜,造成黏膜分泌物增多而出現的咳嗽,咳痰的表現。
首先要注意觀察寶寶體溫的變化,適當的給寶寶多喂一些水,母乳喂養期間,媽媽飲食要清淡一些,如果是近期出現的症狀咳嗽並不是很明顯,可以先使用頭孢類的抗生素,配合止咳化痰的中成葯進行治療。
如果病情症狀較為明顯,需要及時去正規醫院兒科就診。根據血常規,胸片等檢查結果,按照醫生醫囑治療
小兒咳嗽痰多由急性支氣管炎和支氣管肺炎引起,急性支氣管炎或急性支氣管肺炎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如果是細菌性支氣管炎或支氣管肺炎,我們在治療時需要使用抗生素。
我們可以選擇頭孢克洛、頭孢克肟顆粒、頭孢地尼分散片或阿奇黴素。兒童還可服用鎮咳祛痰葯物,如北唐合劑、養陰清肺合劑、益痰凈、肺活量合劑等。中樞鎮咳葯一般不用。兒童在使用止咳化痰葯物的同時,可同時使用普米克令舒和科比特。
如果是病毒感染,不需要服用抗生素,只要用一些止咳化痰的葯物,同時配合霧化治療即可。用葯時請遵醫囑。
兒童咳嗽有痰,多為支氣管炎或支氣管肺炎所致。如果精神狀態尚可,可以暫時在家服用頭孢克肟顆粒和一天凈口服液治療抗感染、咳嗽、痰多。如果你家裡有霧化器,也可以用布地奈】德霧化吸入痰。咳嗽時注意拍背,讓痰排出。口服該葯2-3天後咳嗽不緩解或精神狀態不佳,需及時到醫院進行胸片、血常規等常規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在醫院更換抗生素治療或靜脈滴注。用葯時請遵醫囑。
一、位置排痰法
1、俯卧
當寶寶咳嗽有痰的時候,不妨讓寶寶趴在枕頭上,採取頭低腳高的姿勢,這樣就可以讓肺部的痰液自動的流出來。
2、側卧
寶寶咳嗽有痰的時候,還可以讓寶寶側身躺在枕頭上,此時也要注意讓寶寶頭低腳高,這樣也容易讓肺部的積痰排出來。
3、仰卧
寶寶咳嗽有痰的時候,也可以讓寶寶仰卧在枕頭上,同樣採取頭低腳高的姿勢,也可以讓痰液更容易的排出來。
不過要注意採取位置排痰法的時候,一定要密切關注寶寶的反應,如果發現寶寶有不適症狀應該立即停止。
二、拍背排痰法
當寶寶嗓子有痰,但是又咳不出來的時候,可以讓寶寶採取側卧,或者把寶寶抱起來側卧,用空心掌輕輕的拍打寶寶的背部,也有助於痰液的排出,注意拍打的力度不可以太大,按照從下往上,從外向內的順序進行。
三、食療排痰法
當寶寶咳嗽有痰的時候,可以用川貝燉雪梨,讓寶寶喝一些這樣的水,也有助於止咳化痰。
四、水蒸氣排痰法
如果寶寶咳嗽有痰卻咳不出來的時候,可以用一杯熱水放到寶寶的鼻子前,讓寶寶吸一些水蒸氣稀釋痰液,這樣也能促進痰液的盡快排除,但是一定要注意水溫,防止燙傷孩子。
五、飲水排痰法
如果三個月的寶寶咳嗽有痰,可以讓他適當的多喝一些溫水,水的溫度在23度左右就可以,這樣可以有效的濕潤咽喉,稀釋痰液,所以更容易把痰咳出來。
F. 治療寶寶發燒推拿方法
治療寶寶發燒推拿方法
治療寶寶發燒推拿方法,小兒推拿的治療法則與內治法基本一樣,謹守病機,以期治病求本,調整陰陽,扶正祛邪,但是要注意手法和力度。下面一起來了解治療寶寶發燒推拿方法。
治療寶寶發燒推拿方法
首先先將寶寶的四隻手指全部握住,將寶寶的手掌心朝上,用一隻手指按住內勞宮穴後,再用食、中指指腹蘸一些水,從總筋穴開始交替彈打至洪池穴,在彈打的過程中要吹氣。
也可以按摩大椎穴,按摩到皮膚微微泛紅即可。大椎穴的位置在頸部的下端,在第七節頸椎下面的凹陷處。人的頸椎一共有七節,當寶寶低下頭轉動自己的脖子的時候,前面的六節是都可以轉動的,只有第七頸椎是無法轉動的,這個不動的頸椎的下方就叫做大椎穴。
掐揉四橫紋也可以緩解症狀,大概按摩 5-7分鍾。四橫紋的位置在寶寶手指第一節指間關節有橫紋的地方。用指甲慢慢的掐揉這個穴位,每個位置掐一到三次。掐四橫紋一定要同時按摩寶寶雙手,以按揉十指為一次,反復按揉五次,力量不可以太重。如果寶寶一直高燒不退,建議家長立刻帶寶寶去醫院進行治療。
治療步驟:
1、補脾經 用拇指螺紋面著力,在小兒拇指的螺紋面旋推300次
2、補肺經 用拇指螺紋面著力,在小兒環指螺紋面旋推300次
3、揉二人上馬 用拇指指端揉小兒手背環指與小指掌指關節後凹陷處50次
4、揉腎頂 用中指指端著力,按揉小兒小指頂端100次
5、按揉足三里 用拇指指端按揉膝眼下足三里穴50次
6、推湧泉用拇指螺紋面著力,自足底湧泉穴推向足趾50次
寶寶發燒反復是怎麼回事呢?
寶寶身體比較脆弱,在這個時候媽媽們需要給寶寶們充足營養,這樣對提高寶寶身體免疫力,增強寶寶體質都是有著很好的幫助,不過要注意的是,在對寶寶食物選擇上,也是需要全面的進行,否則在寶寶吃的.時候,也是會造成身體有其他損害。
有很多寶寶都有發燒的情況,但是寶寶發燒反復的話,家長們就需要注意了,寶寶有這樣現象後,具體的情況是什麼呢,也是很多人不太清楚的,所以對有這樣現象,也是需要及時治療。
寶寶發燒反復:
1、體溫38.5℃以下首選物理降溫進行干預
發燒是兒童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症狀,對於發燒的處理大體可以分為「物理處理」和「葯物處理」,通常來說,當兒童體溫低於38℃時不需要採用葯物處理,而是選擇正確的物理降溫方法即可。例如貼退熱貼、多喝水、洗溫水澡等方式都有助於體溫的降低。
2、嬰幼兒體溫38.5℃以上需要進行葯物治療
如果發現孩子的體溫已經超過38.5℃時,爸媽應該密切觀察孩子的情況以便做出及時的反應。對於嬰幼兒來說,當其體溫超過38.5℃時,需要給予葯物治療。
3、體溫39℃以上需要在醫生指導下用葯治療
當孩子體溫已經超過39℃屬於高度發熱時,通常情況下選擇西葯治療。目前臨床常用的是布洛芬類退燒葯和撲熱息痛類退燒葯,這兩類葯物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安全的。但必須明確一點是,爸媽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葯,尤其是注意用葯的劑量,並且要將寶寶及時送院治療。
通過以上介紹,對寶寶發燒反復也是有著很好的了解,在出現這樣情況後,也是需要及時的把寶寶送到醫院進行檢查,經常反復的發燒,在對寶寶身體上是沒有任何好處的,而且對寶寶身體體質的影響也是比較大的。
G. 古代兒科的成就和特點分別是什麼
一、兒科學的孕育時期—先秦、漢
根據我國古代文獻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小兒醫,《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這是最早關於兒科醫生的記載。《內經》也有關於小兒體質特點,疾病診斷及預後判斷等方面的記載,如《靈樞•逆順肥瘦》指出:「嬰兒者,其肉脆血少氣弱。」《素問•通評虛實論》:「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歧伯曰:手足溫則生,寒則死。」又雲:「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如何?歧伯曰: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這些論述對後世醫家進一步認識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和疾病診治,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從秦漢到兩晉南北朝,小兒醫學在《內經》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發展。
《漢書•藝文志》載有婦人嬰兒方19卷。《五十二病方》亦有「嬰兒病癇」、「嬰兒瘛」的記載。《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有西漢名醫淳於意記載了用「下氣湯」治療嬰兒「氣鬲病」的兒科醫案。《三國志•華佗傳》記載了東漢名醫華佗用「四物女宛丸」治二歲小兒「下利病。」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對兒科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和重要的指導意義,為宋代錢乙創立小兒臟腑辨證體系奠定了基礎。西晉王叔和的《脈經》首先論述了小兒脈法,認為「小兒之脈快疾,一息七、八至曰平」,並首次論及了小兒變蒸。
二、兒科學的萌芽時期—隋、唐
隋唐時代是中醫兒科學逐步形成的重要時期。當時政府重視醫學教育,《隋書•經籍志》記載南北朝醫葯書中專門列出兒科、產科、婦女科等醫事分科。這一時期,也開始出現了許多兒科專著,如嚴助的《相兒經》、王末鈔的《小兒用葯本草》2卷,徐叔響的《療少小百病雜方》37卷等。在唐朝太醫署內由「醫博士」教授醫學,其中專設少小科,學制5年,促進了兒科專業的發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編撰的《諸病源候論》,其中論述小兒疾病6卷,病候達255候,第一次對兒科病病因病理及證候進行了較全面和系統的闡述。唐代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本著「生民之道,莫不以養小為大,若無於小,卒不成大」的觀點,在《備急千金要方》中首列「少小嬰儒方」2卷。重視小兒優生,從小兒初生護理到傷寒雜病分為9門,專篇論述,收集兒科用方300餘首,所用劑型,除有湯、丸、膏、丹、散之外,尚有吮劑、乳劑、葯粥、熨劑、塗劑、摩劑等,說明當時已重視小兒用葯的劑型,便於小兒給葯。王燾的《外台秘要》40卷,其中論及小兒疾病的防治多達86門,收載兒科用方400餘首。
三、兒科學的形成時期—宋、元
中醫兒科學在宋代已經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對小兒的生長發育、喂養保健、生理病理、辨證論治諸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體系。
宋太醫局將醫學分為9科,其中以小方脈為小兒的獨立專科,兒科專業醫生遍及全國,兒科專著大量涌現,推動了兒科醫學的進步。
相傳《顱囟經》是我國最早的兒科專著,但據考查,現存的《顱囟經》是唐末宋初人托巫方所作。書中提出小兒體屬「純陽」的觀點,論述了小兒脈法及驚、癇、癲、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證治。
北宋錢乙,字仲陽,專業兒科40餘年,學術造詣精湛,由弟子閻孝忠整理編集的《小兒葯證直訣》集中體現了錢乙的主要學術思想。該書把小兒的生理病理概括為「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根據小兒的四診特點,重視望診,總結了「面上證」、「目內證」的診斷方法;創立了兒科五臟辨證體系,提出心主驚、肝主風、脾主困、肺主喘、腎主虛五臟辨證綱要;治療上區分五臟寒熱虛實證候,制訂治則治法,創立新方,化裁古方,作為五臟補瀉方劑,如導赤散、瀉白散、地黃丸、白術散、異功散等,至今仍為兒科所常用;所用制劑以丸、散成葯為主,方便小兒用葯,切合臨床應用。此外,對兒科四大要證「麻、痘、驚、疳」的認識有較為詳細的記載,提出「急驚宜涼瀉,慢驚宜溫補」的治療大法,以及「疳皆脾胃病」的著名論點,對兒科臨床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由於錢乙對中醫兒科學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故被後世譽為「兒科之聖。」
北宋年間,天花與麻疹流行,山東名醫董汲善用寒涼法治療,所著的《小兒斑疹備急方論》,深得錢乙嘉許,並為之寫序。該書是論述小兒麻、痘、斑、疹的第一本專著。其後,南宋的名醫陳文中根據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經驗,著有《小兒痘疹方論》和《小兒病源方論》。他力倡固養小兒元陽,善用溫補扶正見長。對痘疹類時行疾病,因陽氣虛弱,邪毒內陷所致的逆證和壞病,大膽提出用溫補方葯治療,並取得起死回生之效,為痘疹類疾病的治療開辟了新途徑。錢乙、董汲主寒涼,陳文中主溫補,這兩種學術觀點,對後世兒科的影響很大。一般認為,後世兒科領域內長期存在的寒、溫兩種學術思想的爭鳴即始於此。兩者爭鳴,豐富了兒科疾病辨證論治的內容,促進了中醫兒科學的發展。
南宋劉昉等編著的《幼幼新書》40卷,醫論證治分列500餘門,集宋以前各種兒科學術成就之大成,是當時世界上最完備的兒科學專著。稍晚問世的不著撰人姓氏的《小兒衛生總微論方》20卷,對兒科各類疾病廣泛收錄論述,包括多種先天性疾病,所謂保衛其生,總括精微。其中明確指出新生兒臍風撮口是由於斷臍不慎所致,與大人因破傷而得的破傷風是同一種疾病。並提出切戒用冷刀斷臍,主張用烙臍餅按臍上燒灸臍帶,再用封臍散裹敷,是當時預防臍風的較好方法,不但有消毒作用,而且為小兒給葯開辟了新途徑。
金元時代是中醫臨證醫學迅速發展的重要時期,當時名醫輩出,各家均有所長,促進了臨床各科的獨立發展。金元四大家在兒科方面也各有貢獻。劉完素認為:「小兒病者純陽,熱多冷少也。」主張用寒涼瀉熱養陰法治療小兒熱病。張從正重用攻下法治療熱病,為小兒熱病運用「上病下取」法提供了範例。李杲善用溫補,重視調理脾胃,對後世兒科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響。朱震亨認為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以用養陰法見長。他們的學術爭鳴,豐富了兒科學的內容。
元代兒科名醫曾世榮編著《活幼口議》20卷和《活幼心書》3卷。其學術特點,一是對初生兒疾病論述較為全面;二是對多種兒科常見病的因證脈治作了精煉而具有指導意義的概括;三是《活幼心書》以七言歌訣形式編撰,便於初學者誦習,對於兒科專業知識的普及和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四、兒科學的成熟時期—明、清
明清時代,中醫兒科學又較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從而步入成熟階段,兒科專業人員激增,兒科專著大量涌現,兒科理論與臨床的研究全面深入。明初徐用宣的《袖珍小兒方》,集明代以前兒科諸家經驗,分72門,收624方,證治齊備,敘述詳明。寇平的《全幼心鑒》也是明初較完備的著名兒科專著,對兒科醫生守則、小兒生理、保育護理、疾病診治均予匯集說明,其中對面部和指紋的望診論述尤詳。魯伯嗣的《嬰童百問》10卷,列問論述,詳究小兒病源與證治,附方800餘首。薛鎧、薛己父子精於兒科,著《保嬰撮要》20卷,共論證200餘種。針對當時新生兒破傷風病死率很高,提出預防新生兒破傷風是兒科第一要事,指出此病是由斷臍不潔感染所致,採用了燒灼法斷臍以預防。對各類小兒外科病證作了較全面的論述,其中記載了小兒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齒科、肛腸科、皮膚科、骨傷科病證約70餘種,辨證用葯精當,內治為主,配合外治,必要時手術兼施,為中醫小兒外科學專科形成作出了重大貢獻。
明代名醫萬全,著有《育嬰家秘》、《幼科發揮》、《片玉心書》等兒科專著,其學術成就對後世的影響很大。萬氏就不同階段的小兒,提出了預養以培其元、胎養以保其真、蓐養以防其變、鞠養以慎其疾的「育嬰四法。」同時在錢乙「臟腑虛實辨證」的基礎上提出了小兒「五臟之中肝有餘,脾常不足腎常虛」,「心常有餘而肺常不足」的觀點,即五臟「二有餘三不足」的生理病理特點,豐富了兒科學基本理論。在治療上重視調理脾胃,《幼科發揮•調理脾胃》說:「人以脾胃為本,所當調理,小兒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調理也。」並認為「調理之法,不專在醫,唯調乳母、節飲食、慎醫葯,使脾胃無傷,則根本常固矣。」對於小兒保育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收集了很多治療兒科疾病的葯、方。王肯堂的《證治准繩•幼科》,集眾家之長,又參以已見,內容廣博。張介賓的《景岳全書•小兒則》,提出了兒科辨證重在表裡寒熱虛實,小兒「陽非有餘、陰常不足」,「臟氣清靈,隨撥隨應」等觀點。
清代兒科醫家夏禹鑄的《幼科鐵鏡》重視望診,提出「有諸內而形諸外」的著名論點,從望面色、審苗竅來辨別臟腑的寒熱虛實,重視推拿療法在兒科的應用。《醫宗金鑒•幼科心法》是乾隆年間「敕編欽定」的,把清初以前的兒科學作了一次較全面的整理和總結,立論精當,條理分明,內容極為豐富,適合於臨床和教學。謝玉瓊的《麻科活人全書》是一部較有影響的麻疹專著,綜合各家治麻心得,詳細闡述了麻疹各階段及合並症的辨證治療。
陳復正是清代具有代表性兒科醫家之一,著有《幼幼集成》。該書詳析指紋之義,歸納為「浮沉分表裡,紅紫辨寒熱,淡滯定虛實」;力辟驚風之說,促進了驚風理論的研究與發展;倡導胎教學說,重視「胎稟」、「護胎」;辨證突出八綱,治療善顧脾胃;廣集治療之法,尤重外治方葯,全書共收外治方法20多種,外治方180餘首,用於外治的葯物150多味。實為一部集大成的兒科名著,對臨床有較多的實用價值。
吳瑭不僅是溫病大家,在兒科方面也卓有成就。在其《溫病條辨•解兒難》中明確提出「小兒稚陽未充,稚陰未長」的體質特點,「易於感觸」、「易於傳變」的病理特點,「其用葯也,稍呆則滯,稍重則傷」的臨床用葯注意點。按六氣病因論述小兒溫病,從三焦分證論治,治病求本,與葉桂的衛氣營血學說相輔相成。二者為小兒溫病學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對後世治療小兒外感熱病(包括多種傳染病)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此外,王清任的《醫林改錯》記載了作者長期觀察小兒屍體的解剖學資料,明確提出「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的觀點,總結了「活血化瘀」治則的實踐經驗,創制了「血府逐瘀湯」等活血化瘀名方,促進了「活血化瘀法」的研究和發展。
明清時期,麻疹、天花廣泛流行,兒科醫家在診治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經驗,撰寫了大量的麻、痘專著,如胡璟《秘傳痘疹壽嬰集》、蔡維藩《小兒痘疹袖金方論》、徐謙《仁端錄》、萬全《痘疹世醫心法》、翁仲仁《麻疹心法》、聶尚恆《活幼心法》、謝玉瓊《麻科活人全書》、吳建鈕《異傳稀痘經驗良方》等。應用人痘接種預防天花,突出的有郭子章《博集稀痘方論》(1577年)記載用「稀痘方」;《三岡識略》(年)載有痘衣法。俞茂鯤《痘疹金鏡賦集解》(1727年)說,在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寧國府太平縣的人痘接種法已經盛行推廣到各地。張琰《種痘新書》(1741年)記載用「佳苗」人工接種。這種「佳苗」即是「熟苗」,是一種比較可靠的疫苗。清代朱奕梁的《種痘心法》說;「其苗傳種愈久,則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選煉愈熟,火毒汰盡,精力獨存,所以萬全而無害也。若時苗連種七次,精加選煉,即為熟苗。」這樣的處理過程,基本上是符合現代製作疫苗的原理和要求的。這種「熟苗」已是去除毒性、保留了抗原性的疫苗。我國的人痘接種法後來流傳到俄羅斯、朝鮮、日本、土耳其及歐非國家,成為世界免疫學發展的先驅。
清朝後期,西醫傳入我國,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沖擊和摧殘,但同時,保持和發展中醫學的斗爭也在不斷地進行。在中醫兒科方面,出現了不少專著,如張山雷《小兒葯證直訣箋正》與《錢氏兒科案疏》、陳守真《兒科萃精》、曾志齋《福幼奇書》等;還有一些醫家則主張吸收西醫之長,中西醫合參,有何炳元《新纂兒科診斷學》、惲鐵憔《保赤新書》、顧鳴盛《中西合纂幼科大全》等;在當時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H. 有沒有治療先天性無汗腺
(1)先天性汗腺發育不良或汗腺缺乏,可表現為全身性或限局性無汗。
(2)某些皮膚病,例如嚴重的魚鱗病、硬皮病、麻風病、放射性皮炎、皮膚萎縮等,可引起限局性無汗。
(3)神經損傷,例如橫貫性脊髓炎、小兒麻痹、截癱,以及交感神經、延髓、橋腦的局部損傷,均可引起全身性或限局性無汗。
(4)某些內臟疾患,如糖尿病、尿崩症、慢性腎炎、粘液性水腫、惡性腫瘤等,此外,維生素A缺乏等,也可引起全身性無汗。
除去先天性汗腺發育不良的無汗症目前尚無法治療外,若為其他疾患造成的無汗則應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全身無汗在夏季不能調節體溫,身體極端不適者可遷居低溫地區或採取人工降溫,如室內安裝空調。
中醫如何治療無汗症?
「天氣熱了會出汗,冷天就沒汗了。」這是人們共同的感受,但感覺有時也會騙人。事實上皮膚每天都要通過汗腺分泌汗液,只不過當氣溫較低時汗腺分泌的汗珠不僅太小,而且剛出表皮即被蒸發,醫學稱之為「不可見的出汗」,那麼人為什麼要出汗?除了散發熱量外,還有其他重要作用:①汗液可維持水分的供給與揮發的生理平衡,防止角質層乾燥。②汗液在皮膚表面有酸化作用,防禦微生物侵襲。③汗液與皮脂相互乳化,在皮表形成脂類薄膜,此外,它還與電解質、粘多糖、激素等代謝有關。因此,無汗症病人應盡快就醫。可採用綜合治療以減輕患者的痛苦。
(1)內治法
①陰液虧損證 先天不足,或熱病傷陰,盛夏難忍,口乾咽燥,便如羊糞,舌紅少苔,脈象細數。治宜養陰生津,滋益汗源法。葯用:生地30g,麥冬10g,玉竹10g,天花粉10g,黃芪10g,葛根10g,當歸10g,丹參10g,五味子10g。水煎服,每日1劑。
②陽虛氣弱證 先天不足,或久病體弱,汗溢減少,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肌膚乾燥,舌淡少苔,脈細無力。治宜益氣壯陽,滋潤肌膚法。葯用:肉蓯蓉20g,鎖陽10g,鹿角霜30g ,黃芪30g,黨參15g,熟地30g,生山葯60g,白術15g,杜仲15g。水煎服,每日1劑。
(2)外治法
①夏日炎熱,汗閉不出,可穿著淺色棉織品,寬松的衣服;做好其他防暑措施。
②無汗膚熱,盛夏難耐者,可用六一散60g,枯礬15g,冰片2g,研細末,紗布包塊。
③配成5%的甘草酒精,外搽後,可有效降低皮溫。
(3)飲食療法(適於盛夏炎熱之時)
①綠豆60g,白米80g,白糖20g,熬粥。
②西瓜皮(去翠衣及瓜瓤)60g,切片煮水,代茶飲。
③綠茶10g,綠豆衣15g,沏茶。
I. 你用過的最好用的調理孩子脾胃的方法是什麼
我是一位兩歲半寶寶的媽媽,沒有那麼多的專業知識,只有點經驗,希望對大家有點幫助。
我家寶寶從出生就脾胃不好,但是當時的我不知道也不懂,一歲兩個月斷奶後又不吃奶粉,只能靠每天吃飯,我家孩子的胃口很好,每餐都吃的挺多,但是好像消化不是太好,拉的很多,有時會有食物殘渣,晚上睡覺不踏實,體重偏低,一歲8、9個月只有十七八斤,還經常生病,17年一年發燒5、6次,後來家裡老人告訴我小米油對脾胃好,所以差不多從17年十月份開始我家每天早上都喝小米粥,每次小米粥最上面那層米油都是我家寶寶的,有時候我會在粥里放點山葯大棗,喝了兩三個月就有明顯效果了,(對了前三個月我還給寶寶斷了葷腥,只吃素),堅持到現在快一年了,18年這一年我家孩子就在2月份拉過一次肚子,其他一次都沒病過,而且明顯的長肉了,我也不確定是不是小米粥的功勞,對了還有一點我堅持做的,就是除非惡劣天氣,我每天都會帶孩子出門透氣,哪怕現在零下的溫度,出門跑跑跳跳,玩玩鬧鬧,而且我家是男寶,「挖機「是他最好的朋友,所以挖土每天必做,我也不阻止,在保證人身安全的情況下,喜歡怎麼玩就怎麼玩,經常玩的一身土,不過回家換身衣服洗洗就完了,就分享這些,啰里啰嗦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吧
你家孩子有沒有如下徵兆:挑食偏食,不怎麼放屁、有時大便不及時,晚上睡覺翻來覆去,有時還趴著睡,臉色偏黃不亮堂,個子長的慢……脾胃不好的孩子多數有以上的問題。天津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原兒科李家民主任曾經說過,現在的國人家庭條件優越,給孩子的吃食也越來越豐富,尤其是老人帶孩子的,生怕孩子吃不飽,一天三餐都在填鴨式的喂養,卻不知道已經造成積食。脾胃是運化營養的臟器,天天在超負荷運轉,久而久之就脾胃越來弱。最後營養得不到消化和輸送,影響孩子成長。所以,讓孩子保持正常飲食,少食多餐,每次最好有飢餓感在吃飯,對於調節幼兒脾胃有很好的幫助。另外,涼性水果和含糖量高的食物也是傷脾胃的,吃水果要適量且應季才最好。比如,西瓜是寒涼且甜的水果,炎熱的夏季的確是個解暑的好食物,但是脾胃弱的孩子千萬不能多吃,尤其是冰鎮過的西瓜,給孩子吃了實在是百害無一利。更何況,到了冬天,還是有西瓜可以買的到,很多家長心疼孩子,給孩子最好的,大冬天西瓜多珍貴,說什麼也要給孩子吃,卻不知是在慢慢折損孩子的臟器。其實,養脾胃是每個人一生點功課,不是只有孩子需要,很多大人脾胃不好就是小時候不注意造成的。當然靠醫葯調理是立竿見影的,但是葯三分毒,最好的治療就是食療和日常習慣的堅持。總之一句話,最好的調理孩子脾胃的方法就是,每頓飯不讓孩子過飽,避免吃涼,吃甜……冰淇淋,冰鎮甜品,飲料,都是少給孩子吃為好,能做到以上幾點的,長此以往脾胃也就養住了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如果說起來給孩子調理脾胃,我可以給大家分享幾個好的方法,而且是在我們臨床上開展的比較多比較好的方法。
現如今,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積發熱,最後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比如說感冒咳嗽發熱,便秘等症狀。
所以說,一旦發現孩子有以下幾點症狀,就要及早進行調治。胃脹痛,口臭,舌苔厚膩,舌尖發紅,臉上有白斑,眼袋發青,鼻根有青筋,頭發成縷。內熱向上導致咽喉腫痛,感冒咳嗽發熱,牙痛,眼睛發紅,有耳屎,內熱下行出現便秘。
我們針對於這種情況,一般採用艾灸調理,因為脾為中央土,土壤不好,肯定會營養不良。其實好多孩子採用艾灸調理,效果非常好,一般艾灸調理部位也比較簡單,一般就是從上脘穴到肚臍上,進行艾灸。通過觸診可以發現有明顯的硬結,壓痛明顯,可以一邊用手法按摩硬結處,一邊進行艾灸調理。
特別是對於急症,比如嘔吐,胃痙攣,腹瀉之類的,效果不錯。
一般艾灸調理,適用於三歲以上的小孩子,如果是三歲以下的孩子,由於不配合,不易操作,一般不建議進行艾灸調理。可以選擇小兒推拿調理,也是不錯的選擇。
我們在臨床上使用的艾灸調理,是我目前用的最好的辦法。大家不妨給孩子試試,如果艾灸大椎穴,肺俞穴,身柱穴,一方面還會提高免疫力,增強體質,促進孩子生長發育,一方面可以調理脾胃,改善脾胃功能,二者相輔相成,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如果想要孩子少吃葯,不吃葯少生病,不生病,也許艾灸調理會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你可以不信,但是你可以試試,只要有效果,最終你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許尤佳: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
1、首先調節飲食。積食的原因無外乎脾虛無法消化或吃太多消化不了,孩子長期積食,脾胃受損了,要盡量少吃多餐,不能每次吃得太飽,讓脾胃得到休息。 如果孩子積食了,助消化的時候先控制飲食,素食幾天,積食明顯的話,用三星湯來助消化。千萬不要塞東西給孩子吃,孩子稍微吃多一點,就會積食而且很快入里化熱,出現「上火」。 2、不積食時可以健脾。調節飲食後,等孩子消化好的時要健脾,力度要溫和。比如這個時節吃炎夏健脾湯,裡面有炒扁豆,土茯苓、陳皮、麥冬、冬瓜仁等,連續吃三天到五天,孩子的體質會有改善。
4、呵護好情志非常重要。臨床上,情志對孩子生長發育的影響很大,不少家長卻忽略了,只想著給孩子吃和補,沒有顧護情緒和心理方面的問題。其實,生理上的疾病可以逐步治療,一旦孩子心理上受到損傷,這類疾病的治療往往棘手,且很難痊癒。 家長除了衣食住行方面呵護孩子的情緒,更要重視情緒引導,孩子情志受傷,肝氣郁結,也會影響五臟六腑的協調,表現出疾病。比如說,不要給孩子太大學習壓力,睡眠要得到保證;不要受到驚嚇、玩得太厲害、或是過於興奮等,慢慢從細節上引導孩子的情緒,疏肝理氣。
5、小兒推拿輔助。對於這種體質的孩子,小兒推拿有一定效果,可以給孩子做摩腹,順逆時針各兩分鍾;捏脊、補脾經、清胃經、清大腸經。 總的來說,孩子體質調理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家長的耐心和堅持,兒童脾胃課要反復聽,一邊操作一邊調整糾正,尤其是長期脾胃受損的,更要重視慢慢調養,逐漸改善孩子的體質。
孩子之前便秘嚴重,我們多次跑醫院,吃葯都不怎麼見效。
後來我自己覺得心裡再急,也得耐著性子慢慢來,慢慢養好寶寶的脾胃。
1.每餐都有蔬菜,吃的最多的是菠菜和油麥菜葉子,切的很細很細,跟著稀飯一起喂給寶寶吃
2.多吃水果,吃的最多的是紅心獼猴桃和紅心火龍果,香蕉也適當吃些,吃多了怕拉肚子。
3.每餐都盡量吃新鮮的,不要吃剩飯剩菜。
目前我家孩子已經好很多了,吃的也慢慢多了,准備逐漸斷奶。希望這些能對你有所參考。
玩土玩沙
中醫上說,脾胃屬土。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住在樓里的孩子大多缺乏接地氣,所以玩玩土對小孩子來說是非常有好處的。
如有那種很乾燥的土地或者沙子, 不妨讓孩子在特別乾燥的土地赤腳走一走 ,對脾胃很有好處,但是要很乾燥的土地,不能濕,否則會有濕氣。
多吃接地氣的食物
根類食物最得地氣, 如蘿卜、紅薯、土豆、葛根、花生、山葯 等等。要接地氣,就多吃根類食物。
另外, 土色為黃,多吃些黃色的食物 ,如玉米、紅薯、黃豆、南瓜、桔子、胡蘿卜、土豆、檸檬等,亦可多得地氣。人得谷氣而生, 五穀之中小米色黃 ,得土之正色,最養人,也最助人脾胃之氣。
戶外運動
老一輩人都講究叫「接地氣」,現在的孩子多在冬暖夏涼的屋子裡, 很少像從前的孩子們一樣在陽光下奔跑,赤著腳在泥巴里玩耍。
很多孩子更是湊在一起就玩手機,打 游戲 ,越來越宅,宅到最後就是小胖子,脾胃也不合。周末多帶孩子去爬山,玩水,早上可以去公園走上幾圈,大汗淋漓之下心情都會舒暢不少。
您好,調理孩子的脾胃這個事情來說,我先說說我的經驗。
我家孩子小時候也經常生病,孩子拉粑粑很硬,容易上火,還很挑食。這種情況都在兩歲半以前經常出現。今天不是消化不良,明天就是感冒咳嗽,後天就是發燒吃葯。每個月總那麼折騰一回。帶著也很辛苦。孩子這樣做媽的心裡很難受。所以想著是不是孩子脾胃不好,又去找醫生,家裡老人還去問偏方。找醫生我去找過,偏方我是從來不相信。家裡的意見就沒有一天統一過。總以為孩子真的就是體弱多病那種。讓自己沒有一點主見。那時的 育兒 知識可沒有現在這么廣泛傳播。
直到後來孩子過來3歲後,自己一個人獨立帶著孩子的時候,對孩子身體的了解越來越多。我也曾聽說一個朋友說她的朋友為了調養孩子的脾胃,專門去學了中葯材方面的知識。對於我這種懶人來說,我總是想最簡單的方法也能調養。
小米大家都知道。我就是每天早上給孩子喝小米粥。不放鹽不放油,出鍋可以放點點香油。也就是為了怕沒有味道才放。我大概給孩子喝了半年。慢慢的,他的胃口也開了。消化也好很多。而且盡量吃一些有助於消化的食物。比如水果,全麥麵包等。但是其他的不易消化的也要吃點。合理把每一頓肉和蔬菜一定按比例來分配。我是容易消化的食物百分之七十左右。所以足夠讓孩子的脾胃消化會更省力。我說的挺簡單的。但實際上調理脾胃這塊時間可不能縮短。一定要堅持有耐心。合理的去調養。網上很多方法。自己找出科學合理的,不要走那些偏門。
現在孩子6歲了。身體很好,小時候那些積食,感冒,發燒,也不常發生。
調理脾胃,說起來容易,實際上真難。既然是調理,脾胃功能不協調是重點。胃主消化,脾主吸收。胃強脾弱,消谷善飢,光吃不長肉。脾強胃弱,一口水一口飯。胃弱脾亦弱,吃啥拉啥,臉黃飢瘦。脾胃虛弱,後天失養,先天無助。
第二要務是健補與消滯並生。外治法是可以的捏脊,摩腹,按四縫八邪,還有就是三伏貼,足三里、關元、中脘、脾俞、胃俞、肝俞都可以。內治法,可以選擇小兒健脾丸、啟脾丸、醒脾養兒顆粒、健胃消片等。葯膳有八珍糕、山葯糕、山楂餅。運動也很重要,每天適量的室內外活動,能夠幫助兒童增進消化吸收。
脾胃不好對孩子身體影響非常大,我兒子小時候脾胃就非常差,三歲了還是小小的,我們也是用了很多方法,醫生也給開過一些中葯,也就好了一點,只要稍微有點涼就不對了,後來朋友說喝小米粥可以調理脾胃,剛好他也比較喜歡喝
我一般都是晚上給煮小米南瓜粥,早上煮小米玉米粥,最近是秋冬季節最好,一周喝上四五次開始的時候,後面兩三次,食療比較慢要堅持,如果一段時間不想喝了,就停一停,平時吃飯,也不要吃的太飽,少吃一些油膩食物
最好加強運動,每天堅持戶外活動,加強腸胃蠕動對調理脾胃起到很好的幫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不要給孩子吃生冷的東西,如果脾胃好的孩子吃了沒有什麼事,但是脾胃虛弱的人就問題比較嚴重了,只要能控制一年不吃生冷的食物,有其夏天
你會發現孩子在秋冬季,身體各方面都有很好的改善,只要稍微的注意,就很少出現積食現象了,在調理一個秋冬,基本都沒有什麼脾胃的煩惱了
對症下葯吧。我家有兩個孩子,老大出生的時候我是用母乳喂養的,老大長大以後很 健康 ,基本沒有什麼大毛病,偶爾生病也是很快就自己好了,不需要多操心。但是老二出生後,因為我個人身體原因,沒有用母乳喂養,而是用奶粉養大的,興許是這個原因,老二的身體一直不太好,生病也是常事,而且腸胃也不好,容易上火,也很挑食,折騰來折騰去,我們父母心裡也很難受。後來專門去問了醫生朋友,他說大概是奶粉缺少母乳中的乳鐵蛋白的緣故,因為乳鐵蛋白是孩子 健康 的第一道防線,影響到孩子免疫系統和抵抗力的搭建。於是我聽他的建議去母嬰店買了乳鐵蛋白產品,叫做惠優喜培安滋粉(好像是叫這個名字)。這應該是我用過的最好有那個的調理孩子脾胃的方法了,因為補充乳鐵蛋白之後會增強腸道益生菌生長,增強腸道鐵吸收,現在吃了好幾個月,老二的身體跟老大已經相差無幾了,現在基本很少生病。至於別人說的小兒推拿之類的,我沒有試過,所以暫時不予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