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處理和孩子之間的沖突
如何處理和孩子之間的沖突
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沖突是經常發生的事情,但也是我們應該予以重視的方面。如何處理和孩子之間的沖突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初中生的“弱點”
學生知識的實有水準不能與新知識的起點合榫,或教與學彼此摸不著思路。
(二)初中生的“需要”
1、愛和成人關心的需要。對於“心理上的斷奶期”的初中生,要從依賴成人撫養教育為主轉變為獨立從事各項活動的成年人,需要成人(教師、家長)的關愛和關心,得不到成人的愛就會使學生產生自卑感,擔心失去成人的愛時會產生一種不安全感。
2、自尊和受他人尊重的需要。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特別在乎別人對他的看法。
3、自主和獨立的需要。進入少年期的兒童產生了“成人感”,他們不再像小學生那樣以為家長和老師的話都是正確的,他們要求老師在學習上引導自己探索,在生活上培養他們的自主能力。
4、求知和學習成就的需要。學習是初中生的主導活動,它的狀況如何,會影響其他活動。學習中取得好成績是他們最大的需要。
(三)初中生的“變化”
1、更強調競爭。尤其是學習上的競爭。
2、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因而出現部分學生厭學現象。
3、生理與心理的變化。
(四)初中生的“不良心理”
1、逆反心理——這是一種與教育作用相斥的心理“對著干”。
2、稱霸心理——這是一種為了展示自我的變態心理。
3、獵奇心理——這是一種生理與思想發展不協調的心理。
表現為:求知慾的異化,好奇心的變態,對心中偶像的.過分崇拜,對異性的神秘感。
4、報復心理——這是虛榮心受到損害後所產生的一種病態心理。
5、模仿心理——這是心理不成熟的具體表現。如模仿影視劇中打鬥、搶劫殺人、談戀愛等。
(五)優秀初中生的表現
1、知識和技能: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功,能夠適當應用學到的基本知識解決具體問題。
2、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分心,能在充分的時間里對一個問題集中注意力。
3、熱愛學習:喜歡探討問題和做作業,並樂於處理比較困難的問題、作業和進行爭論。
4、情緒穩定:經常保持自信、愉快和安詳,有幽默感,能夠適應日常變化,不暴怒。
5、關心集體:樂於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助人為樂,和他人融洽相處,對別人不吹毛求疵。
6、興趣廣泛:對各種學問和活動都感興趣。像藝術、書法、閱讀、數學、體育和社會常識等。
7、堅持性:把指定的任務作為重要目標,並努力完成它。
8、善於口頭表達:能使用眾多的詞彙表達一件事或一個觀點。
;『貳』 如何處理孩子之間的爭論,做到公平公正,該怎麼判斷呢
你好,想要公平公正處理,確實需要講究一點方式方法。
兩個孩子爭論不休,無非就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對方是錯誤的,並且希望對方能夠認同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當他們彼此都沒有辦法說服對方的時候,就只好請具有權威性的人來幫助判斷,比如老師,或者家長。
對於這種情況,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需要講究一點方法,才能真正處理好這種爭端,避免事態擴大。
試試這樣做,或許能事半功倍。
1.第一步,必須要把兩個孩子分開,各自單獨詢問他們整個事情的經過,讓他們各自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都希望對方怎麼做?事情怎麼處理才符合他們的期望?
2.第二步,把詢問之後的記錄整理出來,找到症結所在,想出解決方案,然後再把兩人喊到一起,給他們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捋一捋,給他們講清楚沒有誰是誰非,只是因為大家表達的點沒有保持同步,才造成了這樣的困擾。
3.並且告訴他們,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觀點的自由,但是誰都不能強制別人必須要認同自己的想法。如果有人不接受,自己要表示能理解,然後就放棄繼續爭論,不必再糾結於這個問題了。
『叄』 和孩子老是吵架怎麼辦
和孩子老是吵架,我們做為家長,要做以身做則,先從自己做起,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一、家長要管理控制住情緒
當與孩子溝通言辭激烈的時候,家長對情緒的控制管理,直接影響到和孩子溝通的結果,讓自己先離開那個環境,冷靜下,在溝通;在溝通處理事情的時候,家長試著緩和氣氛,暫時先避開這個話題旋渦,引導孩子先說出自己的想法,哪怕這個想法目前完全不能接受,也讓孩子自己先陳述完,然後再針對孩子的想法一一的給予解答以及客觀的評價,再與孩子商量對策。
二、尊重信任孩子
尊重,信任孩子,並且在相互平等的基礎上去溝通,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做一個文明溝通的家長,不要用自己已知的一些感受和觀念去評價自己的孩子,也不要因為自己的不捨得和用不對方法教育孩子,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口中的"熊孩子"。你給孩子的教育會成為孩子的教養,別人給孩子的教育就成了"教訓"。
三、不要"以暴制暴"
孩子在行為激烈的時候,不要"以暴制暴",要通過溫柔的言語讓孩子冷靜下來,再去溝通。只有冷靜下來,心平氣和才能解決問題,不至於出現無法挽回的麻煩。
『肆』 家長如何面對孩子之間的沖突
孩子之間有沖突,有矛盾是很正常的,作為父母,我們一定不要過多的參與這件事情,而是應該從旁邊慢慢的觀察,正確的引導自己的孩子。
因為孩子的認知是有限的,當他們不開心的時候,就真的會發脾氣,從來不會考慮到別人的感受,所以產生矛盾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在小孩子之間沒有隔夜仇,最重要的是這中間父母一定不要過多的詢問。
孩子之間的矛盾,如果是自己家的兩個孩子,那就更不要過多的參與,因為父母無論參與到哪一方,另一方都會不高興,也許會因為你們的參與,讓他們的矛盾升級。
最正確的做法是等待他們和好的那一天,你要告訴他們,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情感多麼重要,要讓他們彼此好好珍惜。
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產生了矛盾,先慢慢觀察他們之間的矛盾是否真的鬧得不可開交,如果,他們兩個人之間的矛盾一直沒有辦法解決,父母出面溝通是很重要的。
『伍』 當孩子頂嘴時,父母必須使用哪幾種方法來指導呢
當孩子出現頂嘴的情況,父母一定要適當的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孩子會頂嘴就說明孩子在表達自己的觀點,父母不要選擇立馬去打斷孩子。要先讓孩子陳述自己的觀點,再看一看孩子內心當中想的究竟是什麼。你可以和孩子心平氣和的討論討論,不要動不動就對孩子進行打罵。孩子都是有自己的發言權的,只有讓孩子說出來,孩子內心當中才會好受一些。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才會和孩子成為真正的朋友。
總的來說親子關系是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去維持的,兩個人一定要彼此忍讓。父母要耐心的傾聽孩子的意見,兩個人也要懂得互相尊重互相考慮。不要總是一副很自我的樣子,孩子也是很厭煩的。在家庭當中可以進行公平的交流,不要讓孩子一味的聽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主導權,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陸』 家庭教育——當與孩子發生矛盾時,父母該如何去「贏得」孩子
# 育兒 事務所# 在孩子與父母的交流過程中,很多時候,家長的行為實質是用各種手段「贏了」孩子,比如:強制孩子聽從家長的安排做事,而不聽孩子的聲音;逃避孩子的親近,以保證自己的獨處時間;訴說自己的良苦用心,讓孩子為自己的付出讓步……時間久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便形成了固定模式。這時,我們發現,所有的問題還存在於生活的各個角落裡,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而且,孩子的不良行為比以前更甚;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變得很緊張,距離也越來越遠了。
如果家長與孩子陷入「對錯」「公平」的爭論里,最後的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的,原本一顆灰塵大的小事,也可能擴散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我們來看一個事例——
浩然的爸爸是一家公司的高管,盡管每天的工作都很忙,他仍與兒子約定每周抽出一定的時間與他玩耍。
一天,浩然與爸爸相約晚上7點去社區網球場打網球。可是,過了約定時間很久了,爸爸還是沒有回來,也沒有給家裡打過一個電話。浩然感到很生氣,也很難過,覺得爸爸不守信用。而爸爸呢,一邊急急忙忙地趕工作,一邊想著如何向兒子解釋自己的失約行為——就是沒想到提前往家裡打個電話。
終於,在晚上9點的時鍾響起時,爸爸走進了家門。盡管社區網球場10點才會鎖門,但浩然也不能去打球了——他休息的時間要到了。長時間的等待,浩然已經很煩躁了,他聽不進任何解釋了,他只想著是爸爸的失信毀了本可擁有的美好時光。爸爸則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地加快工作的步調了,而且也向孩子解釋了原因,應該獲得孩子的諒解。
終於,父子之間的「大戰」爆發了:爸爸覺得浩然在無理取鬧;而浩然顯然覺得爸爸失信在先,發脾氣在後,這對自己相當不公平。兩人你一句我一句地爭論不休,最終不歡而散。
你是否覺得這個事例很熟悉?其實,這樣的事例在生活中經常發生。我們身邊很多的父母都向事例中的浩然爸爸一樣,在與孩子之間有矛盾後,首先要讓自己「贏了」孩子,然後藉此告知孩子某些道理。但是「贏了」孩子並不等於「贏得」孩子。因為,家長總通過控制、懲罰等方式去贏孩子,以為這樣孩子才會聽自己的,卻會導致孩子成為失敗者,當孩子感到自己總是失敗的時候,要麼會憤而反抗,要麼變得盲目順從。
家長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相信他有能力與大人合作,並允許他們付出自己的力量時,家長就可以贏得孩子。
在上面的案例中,浩然「無理取鬧」是因為他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希望得到爸爸的傾聽和理解,而不是他的自我辯護。這個時候,作為家長的正確做法是,不辯解自己當天的工作如何忙碌,先表達對孩子的理解:「爸爸知道,今天沒有按時趕回來陪你打網球,你很生氣,也很難過。」接著,爸爸可以跟浩然分享自己的同等遭遇,說說自己當時的感受。這時,孩子可能對你的遭遇會產生很大的興趣,知道你能理解他後,會詳細述說自己的感受,並提出自己的訴求。
做到以上的兩步,孩子心裡的負面情緒便基本解決了。這時家長可以將孩子在與自己吵鬧時,自己心裡的感受:「當你向我哭鬧的時候,我也覺得很沮喪。我因無法准時回家感到很不安,在工作的間隙,回家的路上,一直想可以做點什麼補償你,可是你的做法讓爸爸有些不知所措。」這時家長的話語中是有一些辯解的成分的,但如果家長的態度是真誠、友善的,那麼孩子也願意傾聽。
接下來,家長就可以與孩子專注於解決問題了。事情發生以後,為了這件事情爭吵便變得毫無意義,重要的是如何避免同樣問題的發生——這需要家長與孩子的共同努力。
專注於解決問題,會將家長與孩子從負面情緒和追究責任中解脫出來,讓彼此將更多的精力用於合作,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家長與孩子都會在事件中成長,慢慢學會把投入無意義事情中的時間和精力收回來,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下面是「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這是一個能營造出孩子願意聽、願意合作的氣氛的好方法,當你掌握了這個方法,你便「贏得」了孩子。
(1)表達對孩子心裡感受的理解,且需要向孩子核實你的感知是正確的。
(2)表達對孩子感受的同情,分享你的同等遭遇,並告知孩子:你的感受是被理解的,但某些行為並不妥當。
(3)向孩子表達你的感受。當然,進行這一步的前提是,你真誠而友善地進行了前兩步。
(4)專注於解決問題。已經發生的事需要如何補救?如何避免以後再出現同樣問題或事件?先問問孩子的想法,家長也適時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或建議,直到雙方達成共識。
『柒』 如何與孩子討論問題
有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忽略了這樣一種現象: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態度,是孩子能否誠實應對家長的關鍵。孩子對父母「說謊」固然是很嚴重的錯誤,但是卻「事出有因」。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的「獨立見解」在不斷加強,追求「自由、自主」的渴望也在不斷加強。孩子這種渴望有時會與家長的意願產生矛盾——孩子們明白,直接表達自己的心願會遭到家長的拒絕;直接反抗會遭到家長的「鎮壓」(有時會是殘酷的),於是找一種托詞、找一個借口,甚至是編造一個謊言,就成了孩子的「最佳選擇」。 討論,在家庭教育中是一件很有學問的教育方式。用得好,兩代人親密無間;用得不好,會嚴重傷害兩代人之間的感情。綜合一些成功者的經驗,向家長們提出如下建議: 1、目的:家長在家庭討論中不要追求形式上的勝利,而要追求這種討論(甚至是爭論)的形式能長期保存,因為這是與孩子溝通的最好方式,是深入了解孩子的最好機會,是密切兩代人關系的好方法; 3、心態:在討論中,甚至是在爭論中,家長不要怕孩子否定自己,因為家長也有不足。家長的偉大之處不在於沒有錯誤,而應該在於能在孩子面前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並能及時改正不足,這樣,才能帶動孩子改正不足,家長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才能真正高大。 4、平等:既然是討論,就一定要平等。 (1)地位要平等:雙方是討論關系,不是教育與被教育的關系;不要追求孩子表面上的「聽話」,要追求孩子實質上的「講理」——敢於和家長爭辯是孩子思維活躍的表現,而壓制孩子活躍的思維只會帶來不良後果。 (2)發言時間要平等:家長不能以自己能言善辯而滔滔不絕,要給孩子充分發言的機會,家長應該做到少說:你只有讓孩子多說,你才能充分了解孩子的內心; (3)說話方式要平等:孩子在家庭中是「弱者」,在與家長爭論的時候盡管觀點正確,但往往要冒「不孝順父母」的風險。此時,如果家長過度追求在形式上的勝利(說到最後一句,將自己的意見強加在孩子身上),必然導致在雙方感情上的對立,失去了孩子與家長交流的慾望和興趣——贏了眼前的「戰斗」,失去了兩代人之間密切的感情。因此,家長在「說不過」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用「家長」的身份來「壓制」孩子的觀點,決不能說「我是你父母,你就得聽我的」。一次的壓制,換來的是永遠的沉默,孩子以後決不會與你討論,因為你「不講理」; (4)說話態度要平等:家長為了要了解孩子的見解是否正確,在討論時家長態度不要太「一本正經」,不要要求孩子在形式上敬重自己——正則敬,敬則遠(感情疏遠),遠則差(關系差)——過於嚴肅的態度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使得孩子不能暢所欲言,討論效果必然不會太好。 (5)安排時間要平等:安排討論時間或是採取定期的方式,或是由雙方提出話題進行討論,不要僅憑家長自己的意願,強迫孩子參加討論。有時盡管遇到比較嚴重的問題,家長也要注意提前約定時間,不要搞「突然襲擊」,讓孩子有充分准備,以求增加討論的有效性。 5、尊重:在單位進行爭論,由於同事之間地位平等,最終的結果也就是個「不歡而散」,最壞的結果也就是個「相互之間不說話」;但是在家庭爭論中,一些家長為了保持自己的「家庭權威」地位,往往忽視了對孩子的尊重。因此,在討論問題的時候,雙方應該做到:可以不同意對方的觀點,但是父母一定要承認並尊重孩子的選擇權,要給孩子說話的權力,孩子要在態度上尊重父母。只有如此,才能使討論產生最好的效果。 6、容忍:因為孩子身上畢竟存在有著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所以在討論中,家長要允許孩子在情緒上和語言上有一定的過激現象,甚至要容忍孩子在「沒理」的時候的一些「狡辯」。在討論時不要急於去指摘孩子的這些「不成熟」(你怎麼對父母這么沒禮貌、怎麼用這種口氣和我說話),更不要用孩子這些不成熟的態度去否定孩子的觀點。但在事後一定要指出在討論中「過激的態度」是不對的,用過激的方式與父母討論更是不對的。 7、不擴大范圍:討論的話題要明確具體,應該就事論事,決不能為了取得「形式上」的「勝利」而採用錯誤的手段。具體講就是不要什麼事都聯系,不要在討論中用「聯想孩子有哪些不足」而隨意擴大話題,尤其不能用「揭短」的方式求得討論的「勝利」;在語言上不要用利用家長的地位什麼話都說,不要追求在討論中說到最後一句,說到對方沒話可說。 8、不利用人數上的優勢:父母共同上陣,採用共同的觀點與孩子討論問題,會讓孩子覺得人數上的不平等,因此其中一人要善於當好「第三者」——站在旁觀的地位,只證明誰說過什麼,而不表明支持誰;掌握討論時的氣氛,在雙方言辭激烈的時候,提醒雙方注意緩和情緒,甚至提出暫緩討論,如此,家長才有「退身步」,不容易使關系鬧僵。 9、善後:討論一定要有結論,即使不能分出對錯,也要說明:請盡量參考家長的觀點,這個問題我們都仔細考慮後再討論。雙方決不能「不歡而散」,更不能「黑著臉」結束,討論是否成功以不影響雙方關系為標准。 10、討論盡量不要轉化成爭論: 在討論的時候,我們一般是在學習了解了對方的觀點以後,針對對方的觀點進行分析論證,一般用「請你參考我的意見,請你仔細想想我的建議有沒有合理的部分」的話語結束討論——立場是站在對方,幫助對方完善他的觀點. 但是一旦形成爭論以後,我們往往忽視了去學習分析對方觀點的正確部分,往往是在盡力用自己的觀點去說服對方(有些時候甚至是去「壓服對方」),爭論到最後往往是用一句「反正我說了,聽不聽在你」來結束爭論——立場是站在自己的一方。 所以家長要注意,與孩子討論問題的時候,盡量不要轉化成爭論。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善用「討論」,少用「批評、指導」,不用「訓斥、嘮叨」——如此有利於取得良好的效果。